教育学第七章教学PPT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 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 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 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 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 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 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 发展的差异性。来自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 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 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 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 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体系 D教育问题
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4、强调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这个观点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 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 水平上的发展。
完整最新版课件
4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2、校本课程
(1)定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 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 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 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 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 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 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 (总结性)
形成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美国 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Scriven)于1967年提 出的。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 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 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完整最新版课件
44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 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 新的机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5
(3)缺点: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19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社会化 ③教育的生产化 ④教育的民主化 ⑤教育的国际化 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⑦教育多元化
20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一)原始教育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19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社会化 ③教育的生产化 ④教育的民主化 ⑤教育的国际化 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⑦教育多元化
20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一)原始教育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教育学第七章PPT课件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9 10
四 教学的任务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健康 发展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奠定科学的世 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
(一)外国学者的观点
史密斯:
1、描述性定义: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 2、成功式定义:“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
种相互关系,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 3、意向式定义: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 4、规范式定义:教学的活动符合特定的道德条
件 5、科学式定义 :即精确到在运用一个概念时,
每个人都有一致的看法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8 10
三 教学的意义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 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
1 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 教学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 3教学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
案例分析5: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 上数学课时,教师把圆面积公式S=∏R2 写在黑 板上,叫学生反复念。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S=∏R2 是什么意思?”
教师说:“这是圆面积公式。”
学生又问:“圆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教师说:“不要寻根问底了,把它背下来熟记就行 了。”
请从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13 10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最新版教育学精品课件第七章 智育
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都必须以一定 的科学知识和智力发展作为基础,智育包括文化科学领域所有 知识、技能,包括人类认识能力的所有因素,因而智育为各育 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二)智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成才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创造性地 运用知识技能,在某些方面富有专长。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来说, 他的成才必须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必 要条件,智育实质上就是一个科学知识、技能和人类智力的再 生产过程,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转化为学生个体的 知识和才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越来 越高,在校学生不可能把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全部掌握,学习需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而智育的任务之一,就 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这对于他们走上社会,独立 地工作和生活,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保证。
(二)形成基本技能
技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够顺利完成某一任务的动作方式或 智力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水平的技能和高级水 平的技能,初级水平的技能是能够完成某一工作,会做某种事情,初 级水平的技能是与大脑皮层暂时神经发生联系的;掌握初级水平的技 能后经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就是高级水平的技能,高级水平 的技能也叫技巧,是与大脑皮层动力定型发生联系的。技巧的特点是 视觉控制减低到最小程度,多余的动作完全消失,动作速度加快,许 多动作不需要意识的直接控制就能完成。技能按其表现形态不同,可 以分成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智力技能主要是指人们在头脑中, 借助内部言语表示的事物映象,以简约的形式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 操作技能主要是指由一系列外部机体动作构成的行动方式。智力技能 和操作技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任何操作技能都离不开智力技能,有 些操作技能需要相应智力技能的配合才能完成任务,有些操作技能则 可能是智力技能的外在表现。在智育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是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的,学生技能的形成,要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也需要 一定的练习活动才能形成,而形成技能的过程,不仅巩固和应用了知 识,而且为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获得新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第七章 课 程
2021/6/4
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
广义: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
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 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狭义: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书,课程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2、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
、创新型教师
2021/6/4
22
(四)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自我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 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性:可能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不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能技能
2021/6/4
5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也叫广域课 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 中心课程
2021/6/4
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
广义: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
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 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狭义: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书,课程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2、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
、创新型教师
2021/6/4
22
(四)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自我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 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性:可能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不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能技能
2021/6/4
5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也叫广域课 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 中心课程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
个人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 (von Glasersfeld)、斯泰费(Steffe)、维特洛克 的生成学习理论和斯皮罗德认知灵活性理论。
15
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
过知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
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认知的技能不是认识现实,而是适应与组织自己的经 验世界。 维特洛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
8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 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 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 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 义的一个重要结论: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 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 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 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 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建构主 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观点,
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参与过程。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 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互 动更重要。
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情境性学习和认知分布学习的观点之中,
认为知识的意义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的认知过程及认识主体
间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的,强调学习是知识的社会交流互动功能。
因此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而是要 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这一知识建构 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才能完成。
15
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
过知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
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认知的技能不是认识现实,而是适应与组织自己的经 验世界。 维特洛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
8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 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 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 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 义的一个重要结论: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 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 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 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 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建构主 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观点,
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参与过程。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 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互 动更重要。
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情境性学习和认知分布学习的观点之中,
认为知识的意义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的认知过程及认识主体
间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的,强调学习是知识的社会交流互动功能。
因此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而是要 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这一知识建构 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才能完成。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 教 学 教学
育
2、教学与智育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 途径的教学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 分与整体的关系。
•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 一个基本途径。 •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活 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 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 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 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 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 人,这种行为如何呢? 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 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 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 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 作用。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
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 的发展。
(二) 教学概念的理解
( 1 )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是辩证统一的。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 实践。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 步。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教育权和教育目的,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02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社会舆论等方式,对政治经
08 教师论与学生论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要求
传授知识与技能
作为教师,首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专 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未来生 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
激发创新与创造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通过鼓励学生 质疑、探索新领域等方式,激发他们 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发展
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
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昆体良(约35-9习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 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最优化的理论
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
大的效果
在某一条件下的最优,在另一条件下未必最优,要
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或优化。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 引导性 简捷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发展
重视论述如何学,并突出地阐明了如何教的原理与
方法。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的教学过程思想
“产婆术”
什么是勇敢?
苏格拉底与一个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 苏:什么是勇敢 兵:勇敢就是在情况变得艰难时能坚守阵地 苏:但是,假如战略要求撤退呢 兵:假如这样的话,就不要使事情变得愚蠢。 苏: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 兵:我猜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 苏:我也不知道。或许它正好可以开动你的脑筋。 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兵: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苏: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 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 兵:对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概述 1.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 孔子(前551-前497)及儒家的教学过程思想
•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的教学过程思想
• 昆体良(约35-95)的教学过程思想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孔子(前551-前497)及儒家的教学过程思想
孔子,“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 程,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思孟学派,《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思孟学派,《学记》注重教与学双向的互动,不仅
第七章 教学
第七章 教学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评价与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与学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教学过 程中,不仅要有教有学,而且要有教的能动性与 学的能动性,要使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两个 方面相互沟通与配合,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的能 动性,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传授/接受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
明确问题 引起求知欲 深入探究 感知教材 作出结论 理解教材 巩固教材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传授/接受教学过程
1.引起求知欲(作好准备,激发学习动机)
方法:讲故事;演示直观材料;复习旧知识,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识的重要性;提出 问题 2.感知教材,构成表象 方法:演示、试验、观察等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方法: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 推理
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 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 通过知识传授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 亦称接受学习。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 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 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 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 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 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教学是 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智育 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还要通过课外与校 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学与自学
教学与自学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 学有两种。
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它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 学,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 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教育过程》)
“发现法”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教育过程最优化》
运用辩证的系统方法来改进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理论(《教育学》
知觉具体事物 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 形成概念,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实践运用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当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 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3.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传递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的 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4.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与技巧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学会自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2.教学与教育、智育、自学等概念辨析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自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 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向学生进 行教育。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