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

现形式。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本节课以长江沿岸的两种地貌为案例,分析流水作用下两种地貌的形态及形成原因,逐步揭示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教学过程为:案例对比分析一学生合作探究一总结特征一知识迁移,使学生最终掌握“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分析地貌成因时,引入“找是谁”“我是怎样产生的”“找找我的朋友”“谈谈我的特点”等活动,这种思维外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

从学习结果类型与学习条件分析看,本节课属于地理综合能力学习,需要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外力作用解释世界典型地貌的特点;搜集图片资料,对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

1.从学生心理活动出发,选取典型的风景图片,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谁,我是怎样产生的”和“找找我的朋友、谈谈我的特点”两个探究活动,以拟人化手法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利于学生更好地推测地貌咸因和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设计合理,目的明确,效果较好

学生先通过教师引导分析长江沿岸两种地貌,再进行合作探究,这样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3.注重培养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

课例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侧,并结合内力作用综合、全面地分析缝貌的成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在差异对比中发现最合理的分析过程,并布置学生通过“找找我的朋友”活动举一反三地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模式。

4.注重地理图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时期我国沿海疆域图”中海岸线的变化,找出河口的沉积地貌,这样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