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湖泊沉积体系

合集下载

湖泊沉积学

湖泊沉积学
石大袁静
第二节 淡水湖泊沉积学
❖ 四、风生流、风暴流及其沉积动力学
5.风暴对沉积物的影响 风暴将沉积物搬离滨岸 风暴高峰期 ❖晴天沉积物被冲蚀、颠选和悬浮→侵蚀面和粗粒滞留沉积 风暴晚期 ❖细粒沉积物再沉积,受风暴导致底流的影响→纹理层 风暴期后 ❖沉积最细的悬浮物,已无风暴作用影响。
石大袁静
粒度特征
多个交截点,跳跃总体由多个次总体组成,粒度 0.0
区间跨度大(1.5~3.5Φ),斜率较低(50~ 10°),分段不明显,悬浮总体含量高。 ❖ 高斜一段式----风暴流沉积的典型特点
0.0 1.0 2.0 3.0 4.0 5.0
累积%
Φ值
99.9
99.0
商 67
90.0
基本由一条斜率较高(60~70°)的直线段组成 50.0
石大袁静
4.滨岸沙坝体系动力学
石大袁静
第二节 淡水湖泊沉积学
❖ 三、深湖环境沉积物重力流动力学
牵引流和沉积物重力流是自然界中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两种基本
流体类型。 牵引流为牛顿流体。 沉积物重力流属非牛顿流体。
❖形成沉积物重力流前提是砂泥质点分散于某种流动介质中
❖根据颗粒支撑机理 浊流 液化流 颗粒流 碎屑流
石大袁静
沉积物重力流的演化规律
石大袁静

流 变 学 演 化 示 意
沉 积 物 重 力 流

石大袁静
洪水重力流的演化规律
洪水重力流(泥石流+碎屑流) →碎屑流 ❖ →高密度重力流(砾石质高密度重力流→砂质高密度重力流) →颗粒流 ❖ →沉积物液化流 →典型浊流(低密度重力流)
→牵引流
石大袁静
三、深湖环境沉积物重力流动力学
石大袁静

沉积体系分析PPT课件

沉积体系分析PPT课件

2.泥石流
• 泥石流是由重力推动的含有大量碎屑物质 的高密度流体。流体内部的颗粒是由粒间 的泥和水的混合物支撑,并在重力作用下 进行搬动,这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保持着 一定的整体性,从而显示了层流的特点。 泥石流的空间形态为两侧较平行的舌状体, 顶面较平整:边缘清楚。泥石流沉积的总 体特点是分选极差,有巨大的漂砾,一般 不具层理,呈块状构造。泥石流经常由暴 雨触发,持续时间较短。
• 2.岩心沉积学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曲线
解释
目的在于:a,识别地下沉积体系,并与露头区 进行对比;b,进行成因地层对比,建立沉积 盆地的沉积断面网络;c.系统对比和统计之后, 编制各成因地层单元平面图。
3.反射地震资料解释
• 4.比较沉积学研究
• 5.室内实验室研究
(二)沉积体系分析的内容与步骤
• 河道沉积物由砾石、砂组成,分选差。砾 岩中叠互状构造发育,而砂岩中不同规模 的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最典型的是 具有冲刷充填交错层理。河道水流在间洪 期多数局限于河道内,而在洪泛期可能以 片流方式扩散于整个或部分扇面上。扇面 主河道具侧向迁移能力。如柯西扇1731年 以来的228年间,主河道向西摆动了 112km(图3-4)。而在特别泥石流多发育于 半干旱地区,潮湿扇上不很发育,也难于 保存。
• 1.主要特点 • 间歇性河流发育,扇体规模小,呈锥形。由泥砾
双叶状体构成。 • 2.内部构成 • 泥石流具陡的边缘叶状体,叶状体可以叠覆,也
可以充填于河道中。叶状体向下游方向厚度减小。 它具有棱角状碎屑、分选差、层理不明显及基质 支撑留特点。 • 筛积物很少被保存,由碎屑支撑的砾石组成,与 下伏单元为渐变过渡。形态狭窄,倾向上呈断续 的带状,横剖面呈椭圆形。 • 远端扇为砂质沉积物.漫洪沉积由平行纹层砂组 成,其特殊的沉积构造组合有高流态。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相-亚相-微相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相-亚相-微相
河床 (河道)
曲流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边滩 (点坝)辫状河系统Biblioteka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网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湖 泊
滨湖
滨湖砂滩、滨湖泥滩、滨湖砂泥混合滩、滨湖生物滩
浅湖
浅湖砂坝、浅湖砂滩、浅湖席状砂、浅湖泥滩、浅湖生物滩
较深湖-深湖
浊积扇(湖底扇)、深湖泥
近岸水下扇
扇根
水道、水堤、滑塌堆积
扇中
水道、水道间、扇前缘(叠覆扇舌)
扇端
浊积、湖泥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
三角洲
三角洲水上平原
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滩、洪泛湖泊、沼泽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质沉积
河口湾
河道/潮道、潮坪
潮上、潮间、潮下、水下舌形体、潮道、河道
沉积体系(组)、相、亚相和微相划分及名称*
沉积
体系组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亚相
微相
大陆
沉积体系组
风化残积
残积物、古土壤、喀斯特风化壳
冲积扇
扇根
泥石流、河道充填、筛积
扇中
辫状河河道充填、漫流
扇缘
漫流沉积为主
河流
废弃河道充填(牛轭湖)
下部河床滞留沉积、上部湖泥沉积
溢岸
河漫滩、河漫湖、岸后沼泽、串沟坝
堤岸
天然堤、决口扇
海洋
沉积体系组
滨海
滨岸
后滨、前滨、近滨、岸后沼泽
潮上、潮间、潮下、
有障壁海岸
潮坪(萨布哈)、泻湖、障壁岛、潮道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9)0120046210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王雪松,张鼐,郭宏莉,宋丽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低丰度天然气大面积成藏机理与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2007CB2095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8B20102)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

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粗粒砂岩最为有利。

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图7表1参16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储集层控制因素;有利储集层分布中图分类号:TE121.3;TE122.2 文献标识码:ADepositional syste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 asinZhu Rukai,Zhao Xia,Liu Liuhong,Wang Xuesong,Zhang Nai,Guo Hongli,Song Lihong(Pet roChina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Development,B ei 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o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high2quality reservoirs under low2porosity and low2permeability background were studied.Except the transitional facies of Xu21member,other members of Xujiahe Formation are of terrestrial deposit,with alluvial fan,fluvial,fan2delta,fluvial2delta and lacustrine deposit systems developed.Both the facies belt distribu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andbar microfacies of main stem of braided river)and later denudation co2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and the quartz overgrowth and cementation is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s.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2energy channel of delta plain,with medium2coarse sandstone as the best 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data of effective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y,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in the Xu22,4,6members were evaluated and predict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ter and south of Sichu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reas.K ey w ords:Sichuan Basin;Xujiahe Formation;depositional system;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0引言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至今已发现了中坝、平落坝、九龙山、梓潼、大兴西、新场、白马庙、洛带、八角场、遂南、磨溪、充西、广安、龙女寺等气田,还钻遇柘坝场、文兴场、老关庙、安岳—通贤、潼南等一批重要含气构造,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潜力[125]。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1.1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

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

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2.1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2.2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2.3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3.1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3.2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海洋沉积学考试试题

海洋沉积学考试试题

海洋沉积学考试试题一、三角洲三角洲:在河流和海洋(湖泊)交汇处的河口附近形成的三角形碎屑沉积体。

三角洲体系的类型: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各沉积相沉积特征:①三角洲平原相组合:陆上沉积部分,沉积相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

② 三角洲前缘相组合:水下沉积部分分布在三角洲边缘到海洋的环形带中,即分流河道前缘。

沉积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

③前三角洲相组合:厚层泥质沉积。

三角洲沉积特征1)物源:远的、大陆内部的;2)沉积物注入量大;海岸推进显著;3)构造相:发育良好且广泛的构造层序;4)破坏相:通常限于已建三角洲的末端;5)共生系统:横向共生系统一般较大;6)三角洲侧翼系统:作为一个独立体发展良好;7)前三角洲:厚的,通常是三角洲系统中最厚的相;8)形态:花形至拉长,主轴垂直于区域沉积走向;9)砂泥比:通常较低,有泥底辟。

二、浊流(形成阶段、鲍马序列、与牵引流的对比)三角洲阶段:河流将沉积物输送至河口陆架,形成河口三角洲滑动阶段:滑动速度很慢,但随着海水的加入,沉积物粘度减小,滑动速度逐渐加快流动阶段:沉积物还没有完全与海水混合,部分物质还呈粘结状态,粗颗粒物质还没有集中到底部前锋,滑动速度不大浊流阶段:当地形坡度合适时,流动的物质可以形成高速浊流。

浊流与牵引流比较:浊度牵引电流搬运方式:粗细碎屑均呈悬浮式;悬浮式(泥/粉沙)、跳跃式(砂)、滚动式(砾);悬浮原因:自身重力-高速流动,自身重力沉积物:高密度水和砾石/砂/泥,低密度,洪水期混合水,主要是水;混合物呈泥浆状;沉积分异:不服从机械分异服从机械分异作用;扇远岸粗,近岸细序列:宝马序列第五成员a/B/C/D/E;海峡或潮汐二元结构平面形态:锥形或扇型分布宝马层序:块状或递进层,由颗粒、砂、粉土组成,具块状层理或递进层理;b平行层理,粒度较a细,多为细沙、粉砂,具平行层理,有时可见理序性c粉砂层或包卷层理,为流水改造或重力滑动复合作用;D水平层流段粒度较细,为泥质粉砂岩,层理水平,厚度较小;E泥岩段,包括泥岩和页岩,是远洋沉积的产物,可能有深水动物和水平层理;F生物层或泥灰岩剖面是一种深海碳酸盐软泥与生物层混合,是典型的深水生物。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2、当天然堤、决口扇、道间滩分不清时,可笼统称为分流河道间,作为一个微相处理,前缘内的微相亦然。
扇中
水道、水道间、扇前缘(叠覆扇舌)
扇端
浊积、湖泥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
xx
xx水上xx
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滩、洪泛湖泊、沼泽
xx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前三角洲
前xx泥质沉积
xx
河道/潮道、xx
潮上、潮间、潮下、水下舌形体、潮道、河道
沉积体系(组)、相、亚相和微相划分及名称
沉积
体系组
沉积体系
(沉积相)
xx
微相
大陆
沉积体系组
风化残积
残积物、xx、xx风化壳
冲积扇
扇根
泥石流、河道充填、筛积
扇中
辫状河河道充填、漫流
扇缘
漫流沉积为主
河流
废弃河道充填(牛轭湖)
下部河床滞留沉积、上部湖泥沉积
溢岸
河漫滩、xx、岸后沼泽、xx
堤岸
天然堤、决口扇
变陡缓坡
台地
局限台地
潮坪、泻湖、萨勃哈
开阔台地
浅滩、点礁、潮下低能
台地边缘
台地边缘浅滩
内碎屑滩、鲕滩、生物碎屑滩
台地边缘生物礁
礁前、礁后、礁翼、礁坪、礁基、礁核、礁盖
台地边缘斜坡
上斜坡、下斜坡
大陆斜坡
上斜坡、下斜坡
滑塌堆积、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浊流、斜坡扇、等深流
台盆
深海盆地
盆地边缘、海底扇、深海平原
*注:
1、扇三角洲、辫状河、网状河三角洲(包括大陆体系组中的)亚相、微相类型依上述三角洲类推;

六大沉积体系

六大沉积体系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是暂时性洪流或间歇性洪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形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成的,形状近扇状的沉积体。

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1)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扇根分布在临近冲积扇顶部地带的古沟口附近,主要发育有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三种沉积微相。

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为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与扇根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

与扇根沉积相比较,砂与砾比率增加,沉积物偏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增高,砾石碎屑多呈叠瓦状排列。

扇中沉积由于未经过充分分选,加上泥石流的存在,扇中沉积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极强。

扇缘是整个冲积扇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环带状围绕在冲积扇周围。

沉积物为细砾、含砾砂、砂及泥,细砾较为少见。

其微相可分为水道径流及片流两种。

(2)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分类:Ι湿地沉积扇:沉积特征,湿地沉积扇主要发育与潮湿气候带,最明显的终年泄水,这些常年河对扇的沉积作用影响小,而由季节性气候条件产生的巨大洪水起着控制作用。

整个扇的面积大,有时为干旱扇的几百倍;扇面坡度一般较低,因此河流作用常常控制着湿地扇的整个扇面。

自扇顶向扇尾湿地扇的最大碎屑粒径逐渐变小。

沉积亚相分为: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Ⅱ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沉积特征: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它是一种进积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它属于在活动扇与稳定水体交界带上的沉积。

这种沉积一部分在陆上,但大部分在水下,有的几乎完全在水下。

扇三角洲出现于不同气候和能量条件的各种滨海带中,也常常沿冰缘地带的山间湖滨分布。

扇三角洲的远端相形成于滨岸带、海洋或湖泊的水下环境,当有高速的粗粒沉积物注入水体是才能显现出河流的影响。

陆相河流-湖泊沉积体系准层序识别原理

陆相河流-湖泊沉积体系准层序识别原理
( 1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 秦 皇岛 3 .东北石 油大学石 油工 程学院 ,黑龙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3 1 8;4 .大庆油 田有 限责任公司天然气分公司 ,黑龙江 大庆 1 3 1 3 0 1 ) 1 6 3 4 5 3 1 6 3 4 1 6 ;
A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l a c k o f t h e ma i r n e( 1 a c u s t i r n e )o v e r f l o w i n t e r f a c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o t h e m a r i n e( 1 a c u s -
t i r n e )一 f a c i e s s t r a t a , t h e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o f l f u v i a l f a c i e s p a r a s e q u e n c e s i s m o r e d i ic f u l t y .B y m e a n s o f t h e o r g a n i c
第3 2卷第 5期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0 — 3 7 5 4 . 2 0 1 3 . 0 5 . 0 0 2
陆 相 河 流 一 湖 泊 沉 积 体 系 准 层 序 识 别 原 理
李延平 郝艳春 王 庆考。 , 4 闰议 丹
5 .吉林油 田公司红岗采油厂 ,吉林 大安
摘要 :由于不存在 海 ( 湖 )泛 面这 样的界面 , 相对 于海 ( 湖 ) 相地层 而言 ,陆相河 流相 准层序 的识 别变 得更加 困难 。将河流相沉积 与湖泊相沉积有机联系 ,通过 河流一湖泊 沉积 体系沉 积基准 面的升 降变化及沉 积物供 给速 率的综合分析 ,认 为存在多种类 型的河湖相准层 序 ,不仅存 在 向上水变浅 的准层 序 ,也存在 向上水 变深 的准层 序 。用基准 面升降旋回分析河湖相准层序具有重大 意义 ,经分 析指 出河流相 准层序 是基准 面短周期 抬升沉 积 的 结果 ,且下降半旋 回有 时不 发育或遭受剥蚀 ,仅 由基 准面 上升半旋 回组成 ,重 要 的是不能 简单套用 一个完 整 的 河湖相准层序存在上升半旋 回和下降半旋 回的模式 ,应 当全面 和具体分析 。 关 键 词 :河流一湖泊沉积体 系 ; 准层序 ;基准 面旋 回 ;沉积物供 给速 率

盆地

盆地

1.1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盆地: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

也就是指沉积盆地。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

1.2:盆地分析的意义:1世界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对沉积盆地科学研究和认识的突破是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先决条件;2对已经勘探过多年的盆地,运用新理论和新技术,深入持续地开展盆地分析,可获得新的发现。

盆地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多地发现油气储量。

基本内容:沉积盆地的特征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静态特征:沉积盆地的相对稳定状态,它包含有前期自身演化的各种信息,是恢复盆地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空间上的)。

动态特征:是盆地的发展演化特征(时间上)。

研究方法上要采取动静相结合的方法2.2岩石圈:地球外部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地相互运动的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而这种板块的组合就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运动,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

A型俯冲: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汇聚运动,并在汇聚运动中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而碰撞造山的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

相邻的两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

主动大陆边缘: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大陆岩浆弧与大陆衔接于一体,故称为陆缘弧沟系。

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位于板内,其两侧的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统一的板块2.3盆地所处的基底地壳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盆地发育的时代2.4盆地所处的基底地壳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盆地发育的时代。

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概念及分类1.沉积体系概念沉积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地震相分析物质组成、地质意义,微观→宏观细节。

但更大范围的规律(盆地分析),则前面只是基础,如何研究能否把多相带作为整体研究。

70 年代初期,首先在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总结这样规律,相应出现适合盆地分析和沉积体系的概念。

Fisher (1967): 沉积体系是成因由现代或古代推测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联系的三维组合;Scott (1969): 沉积体系是指空间上关联的三维组合; Reading(1978): 沉积体系是成因上或环境上相互关系。

定义:强调空间组合,成因是提到,但却没有系统性,那么沉积体系类型。

(三维组合),我国陆相盆地,河流体系发育,固从水动力出发,建立能够进行成因分类的概念势在必行。

朱筱敏(1987):提出沉积体系,由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多种沉积相(相、亚相、微相)的组合称为沉积体系。

2.沉积体系划分陆上体系域:河流体系、冲积扇过渡体系域:三角洲、扇三角洲、堡坝一.冲积扇沉积体系1.冲积扇形成条件及形态① 造山运动高地形:首要,存在大量碎屑物② 干旱、半干旱气候:潮湿长年河流,间歇性水流 ③ 地形陡降突变:陡—缓易使大量物质沉积④ 保有需要长期稳定沉降:地史保存下降,否则风化剥蚀尽 ⑤ 平面呈扇状,剖面透镜状、楔状 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相带) 2.冲积扇沉积相类型① 漫流沉积:河床渗出,席状或丘状沉积,细 ② 河床充填:间歇性河床,切割底床,粗③ 筛状沉积:特殊物源, 如石英岩,舌状大量砾石层,渗透性好,不能形成地表流,渗流,扇体表面的砾石层称筛状沉积。

④泥石流沉积:特殊物源,泥砂砾混合物源沉积3.冲积扇体系的沉积特征 二.河流沉积体系 1.河流形成及类型:条件:① 常年水流(间歇不断)潮湿气候可形成长年河流。

② 地史上可保存⇒长期稳定沉降按类型分:辫状河、平直河(不易保存)、曲流河(河流体系模式图)、网状河(注入三角洲系列)分为三种类型:2.河流沉积相类型边滩1)河床亚相心滩2)堤岸亚相决口扇河漫湖泊3)河漫亚相河漫沼泽4)牛轭湖亚相1)河床亚相:在主河道内部的全部沉积,(大石河)①滞留微相:主水流上较粗沉积②边滩微相:凹岸呈半月型砂体(曲流河③心滩微相:两河道夹持(江心洲)2)堤岸亚相:坚邻河道的特殊沉积①天然堤微相:堆积陡坝②决口扇微相:冲破陡坝形成小型扇体3)河流亚相:①河漫滩:②河漫湖:③河漫沼泽:潮湿浅水4)牛轭湖亚相:河流改道结果3.河流体系沉积特征河流自身水动力影响,单向水流造成,自身特征表现在地质相标志、沉积相、地质相有别于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1.扇三角洲形成条件① 定义(Mcgowen )1970: 由相邻高地直接进积到安静水体的沉积体。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变陡缓坡
台地
局限台地
潮坪、泻湖、萨勃哈
开阔台地
浅滩、点礁、潮下低能
台地边缘
台地边缘浅滩
内碎屑滩、鲕滩、生物碎屑滩
台地边缘生物礁
礁前、礁后、礁翼、礁坪、礁基、礁核、礁盖
台地边缘斜坡
上斜坡、下斜坡
大陆斜坡
上斜坡、下斜坡
滑塌堆积、碎屑流、浊流、斜坡扇、等深流
台盆
深海盆地
盆地边缘、海底扇、深海平原
*注:1、扇三角洲、辫状河、网状河三角洲(包括大陆体系组中的)亚相、微相类型依上述三角洲类推;2、当天然堤、决口扇、道间滩分不清时,可笼统称为分流河道间,作为一个微相处理,前缘内的微相亦然。
沉积体系(组)、相、亚相和微相划分及名称*
沉积
体系组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亚相
微相
大陆
沉积体系组
风化残积
残积物、古土壤、喀斯特风化壳
冲积扇
扇根
泥石流、河道充填、筛积
扇中
辫状河河道充填、漫流
扇缘
漫流沉积为主
河流
废弃河道充填(牛轭湖)
下部河床滞留沉积、上部湖泥沉积
溢岸
河漫滩、河漫湖、岸后沼泽、串沟坝
堤岸
天然堤、决口扇
河床(河道)
曲流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边滩(点坝)
辫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网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湖泊
滨湖
滨湖砂滩、滨湖泥滩、滨湖砂泥混合滩、滨湖生物滩
浅湖
浅湖砂坝、浅湖砂滩、浅湖席状砂、浅湖泥滩、浅湖生物滩
较深湖-深湖
浊积扇(湖底扇)、深湖泥
近岸水下扇
扇根
水道、水堤、滑塌堆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ncipal factors
affecting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 Properties of lake’s water
• Chemistry of lake’s water • Fluctuations of shorelines • Relative abundance of river-derived clastics and autochthonous sediments
Various factors controlling lake sedimentation
Thermal stratifications of lake’s water
• Epilimnion (): an upper, warm, oxygenated and circulating layer • Hypolimnion(): a lower, cooler and relatively undisturbed region, and might be anoxic, favoring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s on lake floor. • Metalimnion (): the intervening zone where temperature decreases most rapidly with depth (called a thermocline)
TWO MAIN FEATURES OF LAKES
•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s, and thus the best indicators of continental paleoclimate • Abrupt variations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vertical sequences due to shifting of shorelines and biochemical fluctuations in lake waters
CLASTIC SEDIMENTATION
•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are mostly transported by rivers, either in suspension or as bedforms;
• Input of the sediments is primarily influenced by the nature and size of the surrounding drainage basins;
LAKE DELTAS
• Lacustrine deltas are limited to a range of coarse-grained deltas, particularly the Gilbert-type, found mainly in tectonically active basins, and a range of finer-grained fluvial and wave-modified deltas. • Underflows (hyperpycnal flows) tend to be predominant in fresh water lakes, responsible for distinct prodelta facies composed of a heterolithic assemblage of interlaminated mud, silt and fine sands. • Large sediment loads, due to progradation of delta front, can cause intense liquefaction, load structures, mud diapirs in prodelta area.
CURRENTS IN LAKES (2)
Driven by inflowing rivers
• Underflows: flowing along lake floors
• Overflows: flowing along lake surface
• Interflows: sediment-laden river water flow along the thermocline, greatly influenced by Coriolis force;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open lake system with high terrigenous input into the basin and low input hard-water lake
Salt precipitations due to increasing evaporative concentration
Mixing of thermal-density stratifications
• Holomictic lakes: experience circulation completely down to the bottom at the time of winter cooling • Meromictic lakes: only undergo partially circulation, leaving a permanently stagnant bottom lay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xing: seasonal changes; wind strength, directions, and fetch (distance over which the wind is uninterrupted by land); and variations in salt concentration
either side of the deepest axis of the lake basin. Geostrophic effects (Coriolis force) are superimposed on these circulation pattern, causing a deflection to the righ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o the lef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 Supply of the sediments is often seasonally controlled;
BEACH & NEARSHORE ZONE
•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generally occur around river mouth;
• Shoreline is most marked by extensive swamps instead of beaches, in contrast with marine counterpart. • Extensive sand- or mudflat are particularly characteristic of saline lakes, also called playa or inland sabkha • There is no tidal influence
Various types of lacustrine lithofacies
END OF THIS SESSION
LACUSTRINE SYSTEM
CLASSIFICATION OF LAKES
• Hydrologically open lake: having an outlet
• Hydrologically closed lake: lacking an outlet
*Ho may pass through “open” and “closed” phases many time in their histories
OFFSHORE ZONES
• Sediments are supplied by pelagic fall-out, surge-like and semi-permanent density currents and mass flows. • Bottom-hugging density underflows can travel a long distance and for a long time period, being effective in distributing fine-grained sediments over large areas of deep lake basin. • Turbidite fan can be formed, with well developed channels and levees
Rhythmite types shown by lithologies and colors
Various Orders of Cyclicity
(1-3 order cycles are of tectonic origin, 4-5 order climatically controlled)
CURRENTS IN LAKES (1)
Wind-driven circulation:
• In the nearshore, currents are strong, and directed parallel to the coast
• In deep-water region, currents tend to be weak, and lack preferred direction *Typ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is one of the closed gyres lying to
RHYTHMITES
Rhythmites are consequences of finely laminated , regular alternations of two or more contrasting sediment typ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