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7.5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haemodynamic monitor (CNAP TM 500)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1、CNAP TM 500是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仪2、这篇研究比较了使用校准软件算法的CNAP监测仪与直接血压监测两种监测方法3、CNAP和直接血压监测法的平均偏差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一致性的范围有些大。
背景:我们进行了一项预期的研究来验证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 TM 500)方法:选择100例经书面同意后全麻状态下施行选择性外科手术的患者。
将CNAP的指套放置于一只手臂的手指上,一支动脉介入导管插入到相同的手臂上同步记录数据。
使用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对使用CNAP和有创动脉血压方法重复测量的数值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前50例使用软件CNAP-software V3.0获得的病人数据用来改进用于评估后50例病人的软件CNAP-software V3.5。
根据美国医疗器械发展协会规定的标准,我们定义无创血压监测临床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范围为:LOA±15mmHg。
结果:我们分析了100例病人的524878对数据。
前50例病人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2.9mmHg(标准方差SD:10.6mmHg,一致性范围为-23.7-17.9mmHg);在后续的50例病人中(使用software 3.5)得到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3.1mmHg(标准方差SD:9.5mmHg,一致性范围为-21.6-15.4mmHg).结论:虽然没有达到我们预定义标准。
新型的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有创血压监测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血压、诊断仪器、手术护理、监测仪讨论:这是第一篇关于每搏、连续、即时、无创的CNAP TM 500(V3.5)血压监测系统的报告。
CNAP500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
CNAP500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 invasive blood pressuremonitor: CNAP 500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摘自——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June 2013 - Volume 30 - Issue - p 43–43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Computers(欧洲麻醉学杂志)背景和研究目的: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发布了新的软件版本(V3.5)。
我们的目的是验证其在急危重症患者术后血压监测的有效性。
材料和方法:经当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5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书面同意.上臂施行心脏手术或者血管手术、双臂血压差异超过10%、或者有雷诺综合征的患者被排除在试验外。
(雷诺综合征是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发作性的手指(足趾)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一组综合征。
没有特别原因者称为特发性雷诺综合征;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则称为继发性雷诺综合征。
)手术室或者重症监护室使用动脉插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22G动脉导管和80mm的硬质试管,连接到标准有创血压监测仪,检查是否有气泡或者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人为因素,全程进行血压监测。
)CNAP500血压监测系统连于与有创血压介入导管相反的手上。
系统每隔10分钟进行自我定标,每隔30S分别手动同时采集两种监测系统上的血压值(3次定标之后,每个病人共采集到30对数据值)。
Bland-Altman差异分析方法用来进行血压监测数据的分析。
使用线性回归法来进行比例误差的分析。
AAMI规定偏差小于5mmHg,标准方差小于8mmHg时两种方法可以互换,但是10%的标准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精确度小于9mmHG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结果和讨论:图一显示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偏差和一致性)。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论文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中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进行合理的药物应用。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外科手术。
a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以血压、心率为判断指标,调节异丙酚输注速度、使平均动脉压(map)波动不超过±20%,最高map≤120mmhg。
b 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判断指标,调节此时的异丙酚输注速度,使bis 维持55±5。
如map波动超过±20%,最高map>120mmhg,则辅以尼卡地平、艾司洛尔等血管活性药。
记两组患者map、hr、bis、术毕苏醒时间、平均异丙酚用量、术中是否知晓、有无伤害性记忆。
结果:a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10.4±2.39)mg/(kg?h)。
b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7.9±1.7)mg/(kg?h),两组患者比较有极明显差异;a组比b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多21%。
a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19.8±7.7)min,b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15.4±5.7)min,两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及伤害性记忆。
结论:高血压患者在全麻手术中进行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有助于在合理的麻醉深度下,辅用适量抗高血压药物减少异丙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并获得较为平稳的血液动力学反应,建立临床安全、适宜的麻醉。
【关键词】高血压;异丙酚;脑电双频指数;全身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24-02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有报道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发生已占手术患者的20%-6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着大脑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异常[1]。
高血压的存在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及麻醉、手术的风险。
本文研究高血压患者在全麻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对在合理的麻醉深度及合理的药物应用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测量血压的工具,无创性电子血压计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精准、方便的血压监测方式,有助于及时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探讨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呈现其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是一种通过测量动脉压力变化来估计体内血压的设备。
这种设备通过使用气袋等设备通过测量压力波形来计算出血压值。
与传统的手动测量方式相比,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具有下列优点:首先,它可以避免因手动测量技术的不准确性而造成的误差;其次,无创性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它可以提供连续监测血压的能力,实时反映患者的生理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手术监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术期间患者的血压监测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帮助医生识别低血压或高血压等潜在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能够提供准确、实时的血压数值,帮助医生精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其次,在急诊救治中,无创性电子血压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急诊环境下,患者往往处于危急状态,需要快速准确地监测血压。
传统的手动测量方式往往不够准确,而且需要时间和经验。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使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血压,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进行快速决策和治疗。
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是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监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长期、稳定的血压监测对于治疗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
传统的手动测量方式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而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则可以提供准确、方便的血压监测,患者可以在家里或办公室临时测量血压,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血压控制效果。
此外,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科研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麻醉技术
常见的麻醉技术麻醉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解除患者的痛苦,并确保他们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麻醉技术,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最常见的麻醉技术之一,尤其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或切除深度较大的病灶的手术。
全身麻醉通过将患者带入昏迷状态,使其失去意识和痛觉。
在全身麻醉中,麻醉医生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等,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并通过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麻醉手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在手术部位附近注射麻醉药物,阻滞局部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导,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局部麻醉通常用于小手术或表浅手术,如皮肤切割、拔牙等。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
3.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是通过在脊柱的腰椎间隙或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药物,使其通过脑脊液扩散达到麻醉作用的一种技术。
椎管内麻醉常用于手术部位较低、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如盆腔手术、膀胱手术等。
常见的椎管内麻醉药物有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4.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在神经或神经束旁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麻醉作用的一种技术。
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需要麻醉的特定部位,如上肢、下肢等。
根据麻醉部位的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可分为颈丛阻滞、腋路阻滞、臂丛阻滞等不同类型。
5. 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是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通过插入气管插管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确保氧气和麻醉气体的输送,同时允许术中机械通气。
这种技术常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对患者的呼吸要求较高的手术。
6. 监测技术在麻醉过程中,各种监测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实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
例如,无创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等技术都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
每搏 即时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要
arter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或间 歇测量的动脉血压测量仪在剖腹 产中发现低血压
UKSH 德国吉尔大 2009
学期刊
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发表 时间 2010
2012 2011 2013 2013 2013
杂志/期刊
英文标题
中文标题
UKSH 德国吉尔大 学期刊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Comparis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Pressure Device and Invasive Recording by means of an Arterial Line
闭环双通道血管活性药物自动控 制系统与手动注射血管活性药物 治疗剖腹产脊髓麻醉中低血压的 比较:一个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 人数
结论
利用无创血压监测的全自动化闭环调节系统来监 测苯肾上腺素和麻黄硷的使用,已经证实在临床 55 剖腹产手术的脊髓麻醉中,能起到稳定血压的作 用。
对比 NIAP,CNAP 设备监测到 SPA 和 AP 显著降低 后更多的低血压病发。CNAP 可监测到 91%患者的 65 低血压,而 NIAP 只监测到 55%的低血压。通过使 用连续无创的血压监测系统其可能提高母亲和胎 儿的预后。
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研究
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研究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和进展,也为麻醉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的新技术不仅为手术提供了更安全和有效的麻醉管理,还推动了麻醉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是麻醉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传统的有创血压监测需要通过插管等方式来获取血压数据,虽然准确可靠,但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不适和风险。
而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则不需要插管,通过使用血压袖带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实时反馈给医生。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无创血压监测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与智能化设备相结合,通过无线传输数据,方便医生随时监控患者的血压情况。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麻醉过程中的血压监测效果,还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手术风险。
二、全身麻醉中安全性的提升全身麻醉是大多数手术过程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长期以来其安全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麻醉科研究人员在当前全身麻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全身麻醉的安全性。
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药物和麻醉管理方式,可以减少全身麻醉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负荷,防止术后或麻醉过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
另一方面,通过精确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可以实时评估患者的麻醉状态,及时调整麻醉方案,提高安全性。
三、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是麻醉科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通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提供给医生及时反馈和指导,以减少手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并发症。
常见的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包括脑电图(EEG)、诱发电位监测(EP)以及反应电位监测(MEP)等。
这些技术通过记录患者的神经信号活动,并进行实时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手术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神经损伤风险。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是指通过非侵入式的方式测量血压的方法,常见的有动脉血压波形测量技术、光电血流量测量技术、心电图血压测量技术等。
这些技术相对于传统测量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不仅可以连续监测血压变化,而且无需穿刺,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避免了一些传统测量方法的致命伤病和并发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
在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动脉血压波形测量技术。
该技术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最初的动脉血压测量设备是一个静脉导管,可以测量患者动脉内的压力。
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先天性缺陷:即只能测量静态血压值。
同时,动脉压力波形测量技术还可以随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和心输出量。
但是,由于该设备需要进行穿刺取血,因此走向临床使用的速度相对较慢,同时对患者的安全性和人性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和管理上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光电血流量测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无创连续血压测量领域。
该技术通过利用光的特定作用原理以及传感器的技术,实现了对患者的无创监测。
通过光电信号可以得到普通负责成份的体积变化率,从而可以计算出被测者的心率和血Pressure值。
相对于传统穿刺测压方法,该技术避免了患者疼痛和担心,同时还具有测量准确性和连续性极大提高的优势。
在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中,如今,连续血压监测设备不断地更新。
目前,心电图血压测量技术在无创连续血压测量领域中的广泛使用证明了其在无创血压监测中的地位和优势。
该技术结合了动脉血压波形体征和电信号的特点,利用心电图技术来将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数据交织在一起。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而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精确细致地监测患者的血流情况和心律、改善和治疗效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无创测量技术结构上更为复杂,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相对于传统测量方法较高,同时在测量过程中可能还会受到温度、噪音等环境因素的干扰。
2024年麻醉科质量控制新动态
2024年麻醉科质量控制新动态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麻醉科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安全,各国医疗机构和专家团队都在不断探索和更新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新策略、新技术和新方法。
本文将为您梳理2024年麻醉科质量控制领域的新动态,以期为我国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新策略1. 强化麻醉前评估:为了降低围术期风险,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重视麻醉前的全面评估。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评估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相关检查等,以确保患者在围术期安全。
2. 精准麻醉:通过个体化麻醉方案的制定,使患者在围术期达到最佳麻醉状态。
包括麻醉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给药方式的优化,以降低不良反应和围术期并发症。
3. 多学科合作:麻醉科与其他科室(如外科、内科、重症医学科等)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围术期管理策略,提高患者安全。
三、新技术1. 无线遥控麻醉机:通过无线技术,实现麻醉机的远程控制和监控,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 人工智能辅助麻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麻醉医生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提高麻醉安全。
3. 术中神经监测:通过神经监测技术,实时了解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保障。
四、新方法1. 非侵入性血压监测:采用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围术期并发症。
2. 局部麻醉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局部麻醉技术应用于临床,降低全身麻醉风险。
3. 术后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方法,提高术后疼痛管理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五、结语2024年麻醉科质量控制新动态展示了一系列新策略、新技术和新方法,旨在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安全。
我国麻醉科医护人员应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不断研究和借鉴新成果,为提高我国麻醉科质量控制水平贡献力量。
麻醉学中的关键技术解析
麻醉学中的关键技术解析一级标题:麻醉学中的关键技术解析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一,它通过使用药物和其他手段来降低患者疼痛感和意识,为医生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过程中提供方便。
在麻醉学中,有几个关键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解析。
二级标题1:全身麻醉技术全身麻醉技术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它通过静脉注射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感觉状态。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类型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来确保安全。
其中最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是吸入型气体(如七氟烷)和静脉注射型药物(如普通异丙酚)。
吸入型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后被吸收并传递到血液循环中,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而静脉注射型药物直接通过静脉进入循环系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麻醉效果。
二级标题2:局部麻醉技术局部麻醉技术是一种让特定区域失去感觉的方法,常用于小型手术或疼痛治疗。
在局部麻醉过程中,医生会将药物直接应用于需要麻痹的区域周围的组织,这些药物能够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该区域不再敏感。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局部效果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手术中广泛应用。
此外,患者在接受局部麻醉时通常仍然保持清醒状态,这对于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二级标题3:腰硬联合镇痛技术腰硬联合镇痛技术是一种既能提供躯体镇痛又保留患者意识的方法,常用于分娩镇痛和腹部手术。
该技术通过向脊椎腰椎间隙注射局麻药物,并将导管留置在该区域,使药物持续性地进入脑神经系统。
腰硬联合镇痛技术中最常用的药物是布比卡因。
此外,一种叫做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剂也可以与局麻药物合并使用,放大其效果。
这种联合镇痛方法使得患者既能感受到手术过程中被切割的实体感觉缺失,又能享受到相对较少的疼痛感。
二级标题4:监测设备在麻醉学中的作用为了确保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安全性,使用监测设备来持续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非常重要。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麻醉是现代医疗手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麻醉是一种安全且关键的过程,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其中血压是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的血压监测通常需要通过插管或者袖带方式,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不适。
然而,随着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出现,麻醉过程中的血压监测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是一种基于无创测量技术的设备,主要通过压力传感器和体表肢体血流检测来监测患者的血压。
相比传统的有创性血压计,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操作更加简单和方便,患者只需将手指或手腕放在设备上,即可快速获取血压数据。
麻醉过程中,血压监测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应用使得血压监测变得更加容易且无痛苦。
首先,无创性测量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有创性血压计引起的刺激和感染风险。
其次,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测量速度比传统方法更快,可以立即提供即时的血压数据,从而及时反映患者的生理状况。
此外,无创性电子血压计还具有连续测量的能力,可以实时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趋势,有助于麻醉医生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
除了在麻醉过程中监测血压,无创性电子血压计还具有其他重要的应用。
首先,在手术前,血压的测量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在手术中,血压的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麻醉剂的使用,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最后,在手术后,血压的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评估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然而,尽管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有诸多优势,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体温、心率、脈搏强度等。
因此,在使用无创性电子血压计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和临床表现,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其次,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具体操作时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动作、光线等,这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误差。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1/36
麻醉基本监测标准
1、任何麻醉情况下(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 监测麻醉处理)必须一直有合格麻醉医师在 场。
2.全部麻醉中,病人氧合、通气、循环和体温 均应常规连续监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36
麻醉基本监测标准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2/36
二氧化碳复吸入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3/36
原理
是利用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强特点作为指示剂, 依据Fick原理来测定心排血量。基本公式为: Q =VCO2/(CVCO2-CaCO2)。
测量方法--平衡法
指数法
单次或屡次法
三次呼吸法
部分重吸入法等
当前已经有整机供给市场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4/36
RBCO原理
基本过程为受检者重吸入上次呼出部分气体(成人 100~200ml), 考虑到吸入二氧化碳量较少, 重吸入 时间短, 而二氧化碳在体内贮存体积较大, 故假设混 合静脉血二氧化碳浓度保持不变。
经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二氧化碳 解离曲线间接推算CaCO2。
6/36
心电图
存在心电图信号并不确保有心肌收缩或血液 流动。
电极放置--抗干扰 三导联/五导联适应证 监测模式--II导联最惯用, 易于监测p波 诊疗模式--滤过干扰少, 评定ST段改变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7/36
血压(无创动脉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8/36
临床意义
36/36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手术需求不断增加,而老年人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较差,药物代谢能力降低,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器官功能不稳定,这些都给老年人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带来了挑战。
老年人全身麻醉的诱导技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老年人全身麻醉的特点老年人全身麻醉的特点主要包括:药物代谢能力降低、心血管功能减退、呼吸功能减弱、器官功能不稳定等。
由于这些特点,老年人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容易出现镇静药物过量、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增加了麻醉风险和手术安全隐患。
1. 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适合老年人全身麻醉的诱导使用。
研究表明,丙泊酚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全身麻醉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风险。
2. 硬膜外麻醉:对于一些较为脆弱的老年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硬膜外麻醉技术进行诱导,可以减少麻醉药物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降低麻醉风险。
3. 其他药物: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还可以选择地西泮、阿托品等药物,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进行个体化选择和调整。
1. 个体化诱导方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需要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精准调整。
2. 监测技术应用:在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应用丰富多样的监测技术,如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的异常情况,提高麻醉安全性。
3. 麻醉团队协作:老年人全身麻醉需要一个高效协作的麻醉团队,包括麻醉医师、护士、监护人员等,他们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应对老年人手术麻醉的挑战。
老年人全身麻醉的诱导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细致的术前评估和全面的术中监测。
术前优化患者的内环境、调整手术时间、采用合理的镇痛措施等措施也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麻醉科中的新技术及器械介绍
麻醉科中的新技术及器械介绍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一环,在新技术和器械的引领下,得以不断提升麻醉效果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本文将对麻醉科中的新技术及器械进行介绍,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些革新性进展。
一、静脉内麻醉技术静脉内麻醉技术(Intravenous Anesthesia)是一种通过静脉内给药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与传统的气管插管麻醉相比,该技术具有更小的创伤,恢复迅速,避免了气管插管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药物的不断研发和改良,静脉内麻醉技术已经成为麻醉科中的热门技术之一。
1. 智能输液泵智能输液泵作为静脉内麻醉的关键设备之一,具有精确计量、自动报警、远程监控等功能。
其稳定的输液速度可以确保药物的准确给予,并降低了输液过程中的误差。
智能输液泵可以实时监测药物输注速度,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比如药物输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2. 静脉内置管静脉内置管(Intravenous Catheter)是静脉内麻醉的关键器械之一,其通过刺破皮肤及血管,将导管插入静脉内,以便输注麻醉药物。
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静脉内置管,具有更小的刺激性和疼痛感,能够更好地减少皮肤创伤,提升患者的手术体验。
二、无创监测技术无创监测技术是指通过非侵入性手段,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的技术。
在麻醉科中,无创监测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
1.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Pulse Oximeter)是一种常用的无创监测设备,通过光电传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等情况。
该监测仪可以通过一个夹在患者指尖上的传感器,传递红外线和红外线光束,根据光的吸收程度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等生理参数。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的引入,让医护人员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氧合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的氧合不足。
2. 非侵入性血压监测仪非侵入性血压监测仪(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以无创的方式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
麻醉行业常用的新技术和器械
麻醉行业常用的新技术和器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麻醉医学的不断深入,麻醉行业的新技术和器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和器械的出现,不仅令麻醉医师操作更加简便和安全,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存率。
本文将带您了解麻醉行业常用的新技术和器械,让您对麻醉医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无创血压监测技术传统的血压监测需要直接插管进入血管来进行测量,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而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则是将血压监测传感器直接固定在手臂或脚踝部位,通过压力传感器来检测动脉的脉冲波,从而得出患者的血压情况。
这种监测技术对于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的患者监测均非常方便,不会惊扰手术过程,且能准确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降低了操作的风险。
二、全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麻醉系统这是目前最新的麻醉系统,它采用了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帮助麻醉医师实时监测心电图、脑电图、呼吸、体温和血氧等参数。
并且,系统还可以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神经肌肉功能状态,自动调整药物剂量,减少患者出现术中意识障碍和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等问题的风险。
这种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麻醉系统成本较高,但是对于某些高风险的手术,它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三、可视化麻醉机可视化麻醉机是针对静脉麻醉中出现的一些困难问题而研发的新式麻醉机。
传统的麻醉机无法看到血管的位置和血管内发生的问题,但是这款可视化麻醉机内置的高清成像系统可以通过显微镜等器材,观察血管内部的情况,随时监测药物的注射量和流量,确保药物的剂量正确、安全。
另外,在手术过程时,可视化麻醉机还可以呈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种监测参数,提醒麻醉医师及时调整麻醉的深度和药物的剂量。
四、在线麻醉视频监控系统在线麻醉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新式的麻醉监测方式,它将手术室内的画面通过网络传输到专门的监测室,监测室的专业人员可以实时监测手术室内的一切情况,包括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医生的操作等等,一旦出现意外情况,监测室的人员可以及时报警和指导麻醉医师应对。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魏安海;尹军;苌飞霸;李姝颖;周德强;颜乐先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动脉张力法、容积补偿法、脉搏波速传导法和脉搏波特征参数测定法的原理、研究现状及难点,并根据研究现状对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魏安海;尹军;苌飞霸;李姝颖;周德强;颜乐先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72+.2;R443+.5
【相关文献】
1.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J], 王婷婷;
2.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J], 王婷婷
3.比较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J], 程本春
4.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 [J], 付莹
5.比较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J], 程本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续无创血压(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
连续无创血压 (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无创血压(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
方法从2018年8月~2020年8月时间段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前者采用NIAP监测患者血压数据,后者采用CNAP监测患者血压数据,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血压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0%及30.00%,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实施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相比较NIAP监测,CNAP监测更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使其安全渡过围术期。
关键词:CNAP;NIAP;鼻窦开放手术;血压监测鼻窦开放手术通过鼻内镜将鼻窦周围病变的骨质、组织切除,促使鼻窦充分引流至鼻腔,减轻患者炎症,其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经典手术方式,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及清除病变彻底的优点,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取得满意的效果。
手术常根据患者病变范围、患者全身情况及耐受情况选择适宜麻醉方式,然而麻醉后患者术中如出现血压异常增加或低血压等现象,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围术期并发症[1]。
因此,围术期精准监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十分重要。
NIAP及CNAP是临床常用的血压监测工具,前者是一个间断且不连续的监测过程,因此患者手术过程中血压迅速发生变化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2];后者不仅可连续监测到每博血压值,还可为血压评估提供详细的数据,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
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主体,探讨NIAP及CNAP用于麻醉后血压监测的效果,具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8月~2020年8月时间段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比较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30 期2019 Vol.6 No.3037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比较张红,白晓龙(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北邯郸 056300)【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比较。
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中收治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72例纳为对象,给患者行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观察A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观察B组),比较两组的SBP、DBP、MAP数值。
结果 观察A组的SBP、DBP、MAP数值与观察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NMP和IAP这两种方式用于全身麻醉中患者动脉血压监测的效果差异不大,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全身麻醉;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CNMP);有创动脉血液(IAP)【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30.37.01手术治疗是普外科常用的一种手段,通常可以治疗多种重大疾病,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均需进行适当的麻醉才允许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是手术治疗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而麻醉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以便出现异常时能够第一时间反应。
既往常以无创袖带监测患者的血压,虽然可以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测,但是仍有许多患者的术中低血压状况不能被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出[1]。
近年临床上常用的血压监测手段诸多,比如CNMP 和IAP这两种方式,但其对于全身麻醉患者动脉血压监测的情况仍有争议。
本次研究旨在对CNMP和IAP监测全身麻醉中患者的动脉血压监测情况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中收治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72例纳为对象,纳入患者病情均经影像学、临床病理学、实验室检查证实,均需接受手术治疗;排除年龄未满18岁和体质量(BMI)>35 kg/m2以及急诊手术、合并重度上肢水肿等情况的患者;患者男女比例是41:31,年龄在24~61岁之间、均值是(40.83±5.37)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在I-III级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12-03T11:56:22.8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作者:张海波李坤通讯作者
[导读] 在全身麻醉当中,应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可在连续、无创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压监测的准确与安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新余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新余市 338000
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到院就诊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8例,在麻醉诱导之前,先采取左侧桡动脉局部麻醉,穿刺桡动脉,将动脉导管置入,采取有创血压监测,同时在右侧手臂采取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在系统稳定之后,同时监测两侧的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水平。
5分钟之后,对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下,患者的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平均压水平做出统计。
并且对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做出统计。
结果: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间,舒张压的差值是(3.23±7.14)mmHg,收缩压的差值是(0.08±8.36)mmHg,平均压的差值是(2.62±6.87)mmHg,均有显著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论:在全身麻醉当中,应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可在连续、无创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压监测的准确与安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关键词: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全身麻醉;有效性
在临床手术当中,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麻醉,麻醉药物和手术应激等因素,可能会对血压水平造成影响。
因此在手术麻醉中,将血压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监测。
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麻醉中血压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动脉连续有创血压监测等。
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医生需要有效、及时的做出分析。
以往医生更加倾向的方法,是动脉连续有创血压监测,其能够比较准确、连续的体现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的水平。
但是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对于医生的穿刺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显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监测患者状态,保证患者安全,开始采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其能够对患者要求更好的满足,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大的方便。
基于此,本文选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到院就诊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8例,研究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到院就诊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8例,其中有26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5-58岁,平均乃年龄为(47.2±2.3)岁,体重在54到68千克,平均体重为(61.3±3.4)千克,身高在159到180厘米,平均身高为(168.2±3.3)厘米。
纳入标准:符合手术麻醉指征,ASA分级为Ⅰ到Ⅲ级,体质指数不超过30kg/m2,知情同意本研究,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有双上肢血管病变,有雷诺综合征,有血液透析动静脉瘘,有动脉粥样硬化。
1.2方法
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使用乳酸林格液每小时8ml/kg,使用地佐辛静脉注射,使用咪达唑仑0.05mg/kg。
手术中,患者采取平卧位,两侧手臂在心脏水平放置。
调节室内温度,使用暖风机帮助患者保持体温正常。
进行有创血压监测,麻醉诱导前,在无菌操作下,左侧桡动脉局部麻醉,穿刺后将20G动脉导管置入,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在肝素生理盐水的条件下。
将管道气泡排除干净,根据右心房水平,校准动脉压,进行监测。
进行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包括了ACT-300手镯、显示器、传感器、手腕夹板、桡动脉传感器等部分。
麻醉诱导前,根据使用说明,对手腕夹板固定,与手镯连接,经控制器,放在相同于传感器的水平上。
使用感应探头,对最强脉搏位置进行搜索。
当位置确定后,开始连续监测血压水平[1]。
1.3观察指标
5分钟之后,对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下,患者的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平均压水平做出统计。
并且对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做出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间,舒张压的差值是(3.23±7.14)mmHg,收缩压的差值是(0.08±8.36)mmHg,平均压的差值是(2.62±6.87)mmHg,均有显著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表1 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监测结果对比()(n=48)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体现生命之争的参数中,血压是一个重要内容,在手术麻醉中,必须对血压进行监测。
当前对血压的检查,使用无创袖带的方法尽心,优势在于无创伤、重复、简单。
不过,该方法无法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并且其它因素可能对此造成影响。
另外该方法会得到延迟新的结果,因而在手术麻醉当中,并不适合使用。
对此种方法若长时间使用,还可能会损害到患者的神经、皮肤等。
为了满足手术麻醉中对血压的监测要求,采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可对血压进行连续、实时的监测,从而解决以往无创袖带血压检测难以满足手术麻醉需求的问题。
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能够对患者每一搏心跳血压水平进行记录,并且具有与有创血压监测相近的标准度、波形。
在实际应用中,在桡动脉波动位置放置压力传感器、腕带,用感应探头寻找并确定最强的脉搏点,进而能够实时监测血压水平。
通过数据传输线,可在短时间内将血压波形、数值在显示器上给出。
该方法具有无创性的特点,传统有创血压监测,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局部感染、局
部出血血肿等情况,而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则能够对感染等症状有效控制,使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降低[2]。
无创血压监测还能够确保和有创血压监测相同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因而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发挥很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全身麻醉当中,应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可在连续、无创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压监测的准确与安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春梅,陈世彪,刘梅.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在心脏病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7(5):36-40.
[2]李晶,周婷,田丽平,等.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