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导学案

合集下载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李清照词全集》
该书收录了李清照的全部词作,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是研究李清照词的重要参考书 。
《李清照传》
该书从生平、家庭、时代背景等 方面对李清照进行了全面介绍, 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思 想内涵。
阅读与《声声慢》主题相关的诗词
《醉花阴》
该诗与《声声慢》主题相近,都表达 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阅读时可以 相互比较,加深理解。
《声声慢》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4-01-04

CONTENCT

• 了解作者及背景 • 解读《声声慢》 • 品味《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 拓展阅读
01
了解作者及背景
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总结词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详细描述
李清照生于1084年,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格非之女,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 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 苦。她的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夏日绝句》等。
04
拓展阅读
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系列
李清照的《如梦令》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多个脍炙人口 的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展现了李清照的词风和 情感世界。
《浣溪沙》
李清照的《浣溪沙》系列词作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情感变化的珍贵资料。
阅读关于李清照的研究文献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
总结词:细腻分析
详细描述:《声声慢》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黄花、梧桐、细雨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细腻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内 心世界,感受其情感的变化。
探讨《声声慢》的主题思想
总结词:深入探讨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创意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眼前人,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分析。

(3)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词意境的感悟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词解析:(1)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词。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学生欣赏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珍惜眼前人。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词,并进行创意写作。

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 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诗词意境,创作一篇作文。

4. 深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在诗词理解、关键词语分析、创意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9.3《声声慢》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yōnɡ)整纤纤(xiān)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任务二:结合文章注释,感悟悲苦愁绝 ——《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愁”的情感脉络。
2.抓住重点意象,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极化情感。
3.就诗词的内涵,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任务一:细致品味李清照的两首词,体会它们的节奏和情绪
《点绛唇》节奏: 情感:
《如梦令》节奏: 情感:
点绛唇
宋·李清照
效果:
任务三:赏析意象
(一)找出词中典型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词人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请大家在词中找到作者选取的意象,感悟愁情。
(二)不同文人写秋选用的意象有哪些?
任务四:借景抒情题如何规范作答(回扣教材课文《登高》——自主思考+小组合作)
借景抒情题的答题规范:
1.
2.
3.
登高
唐代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杜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什么情感?
课堂小结(一课一得)
一、任务五(作业设计):李清照,我想对你说。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一、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分水岭,前期(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词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导演过程(一)预习检查1、诵读指导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体会词人“愁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品味叠词的作用,分析如何以意象传“愁”。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点拨探讨【知识链接】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2、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一、整体诵读二、品读情感1、在词中找出能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特征的句子。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三、鉴赏意象思考: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补充:意象:融合了作者情感的物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满地黄花堆积。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10《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2. 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知人论世1. 走近词人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

宋代女词人,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3. 解题“声声慢”是词牌。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4.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研读课文,结合意象、背景、词人际遇体会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2、缘愁选景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3、为何生愁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三)总结我通过这首词学会了什么?三、巩固练习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课外知识拓展1、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诗句积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预习检测】1 .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新知探究】1、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

李清照《声声慢》导学案

李清照《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积累文化常识。

2. 解读意象,理解中国传统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

2.准确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课前预习】一、作者及背景1.了解作者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2.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

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1.给下列字词注音寻寻觅觅.()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憔悴..损()()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1) 凄凄惨惨戚戚..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乍:(3)最难将息..将息:(4)有谁堪.摘堪:(5)怎生得.黑得: (6)梧桐更兼..细雨更兼:(7)怎一个愁字了.得了: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3.你认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合作探究】探究一:请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探究二:1.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探究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谙.熟(ān) 雾霭.(ǎi) 戚.然(qī)B.和蔼.(ǎi) 良辰.(chén) 寻觅.(mì)C.信笺.(jiān) 乍.暖(zhà) 憔.悴(jiāo)D.门槛.(kǎn) 凝噎.(yē) 钥.匙(yào)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将要休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憔悴损:枯萎凋谢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情形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3、我国宋代出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4、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A.婉约词B.豪放词C.抒情词D.清旷词5、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6、李清照生活的年月是( )A.南唐B.北宋C.南宋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7、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夸张B.拟人C.叠字D.比方8、《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二、理解性默写(1)《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李清照的《声声慢》。

2、解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词的能力。

欣赏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3、能结合本词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

2、解析:《课标》中有关诗词的教学目标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选入高中课本里的古诗词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可谓字字玉玑。

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涵盖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最好教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李清照的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应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愁”的由来。

2、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其中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导入→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找意象、明意蕴→知识迁移与拓展→目标检测→小结(二)教学情景1、导语: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古代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失去丈夫时写的,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我们将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导入引导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一下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春似眉心,,,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是一首词牌名为“声声慢”的作品,以反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描绘了词人内心无尽的思念。

而后面的几句则表达了对故人心意易变的失望和痛惜。

二、理解词义1.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句话中的“寻寻觅觅”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寻寻觅觅”形容了词人望文生义地寻找声音的状态,意思是渴望寻找到故人的消息。

2. “春似眉心”,这句话中的“春”和“眉心”分别指代着什么意思?“春”这里是指比喻,意为像春天一样美好;“眉心”是指眉间,也指代了心中最深处,表达了词人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3.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两句话中的“故人心易变”想要表达什么含义?这两句话是词人对故人变心的痛苦表达。

词人感叹故人对她的心意竟然如此易变,表达了她对故人的失望和痛惜之情。

三、欣赏词句1. 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阅读词句中所感受到的情感。

(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2. 请大家从词句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喜欢。

(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四、文化背景解读《声声慢》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她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多以痛惜失去的爱情为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写作训练1. 请大家回忆一下《声声慢》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试着写一个段落描述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2. 请大家将这段文字进行排版,并确保书写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学生进行排版和修改,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六、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

9.3《声声慢》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及作品风格,反复朗读,把握作品情感,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及其表现手法。

过程:一、自主预习案(一)走近词人1、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李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

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2、前后期作品变化:3、你还知道关于李清照的哪些情况,请把你知道的补充在下面。

(二)初读作品1、结合课文注释自主阅读《声声慢》,疏通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情感,并用一个词概括本词的情感()2、质疑求理解:学贵有疑,初读这首词,在内容的理解上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3、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难点: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导学基础知识】一、一词多义二、词类活用乍暖还寒时候(形容词作动词,变暖;变寒)三、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今义: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今义:[答案] 1.古义:凋零、枯萎。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古义:光景,状况。

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一)历史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词词人的代表之一。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84 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在朝为官,藏书甚富。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优厚的家庭条件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反应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多是少女的无忧无虑,和悠闲自在的生活。

李清照,又叫“李三瘦”。

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却偏偏聪慧机敏,才华横溢,喝酒,赌博,丧夫,改嫁,休夫,我行我素。

她写词,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代词宗,与李后主、苏轼并肩。

她写诗,也是中帼不让须眉,豪情天纵。

1987 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一座名字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导读理解】1.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使用多处叠词,请简要分析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感的。

[答案]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描绘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

《声声慢》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课前延伸1、历史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她的词作被称为“易安体”。

[作品]代表词集《漱玉词》。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武陵春》等。

课堂研习一、预习自检1.请给下面的加点字的注音。

惨惨( ) 戚戚( ) 乍( ) 还( ) 将( )憔悴( )2. 译文二、朗读品味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忧愁情感。

(2)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李清照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自主查找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角度进行探究。

(2)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

2.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写在课后笔记中。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否熟练,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探讨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3)欣赏并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小编阿青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6篇声声慢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

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少�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四、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较深的是什么?——愁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一)直接写愁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引导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下面是这首词的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学习总目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一、巩固旧课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乐” 。

二、进入新课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

“愁” 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反复诵读,品味《声声慢》的语言美,感受词中蕴含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运用叠词、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愁情,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叠词、意象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难点(1)体会词人“愁”的深层内涵,理解其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2)将诗词的赏析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诗词阅读中,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此时,北宋灭亡,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的打击,生活颠沛流离,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忧愁。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的景色,抒发了她饱经忧患、孤独无依的愁苦心情。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乍暖还寒()憔悴()梧桐()堆积()2、解释下列词语。

(1)寻寻觅觅:(2)冷冷清清:(3)凄凄惨惨戚戚:五、诵读感知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情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六、文本赏析1、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这三句运用了叠词的手法,不仅在形式上富有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生动地展现了词人空虚、迷茫、凄凉、悲苦的内心世界。

“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若有所失、心神不定的状态;“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孤寂、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则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愁苦。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句话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点明了时节气候的变化无常,也为下文描写秋景和抒发愁情作了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导学案
制作人:孙顶顶制作时间:2014-5-27
【学习目标】
1.结合词人后期作品,品味其中别样的“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预习案
【知人论世】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骚扰,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尝尽了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明诚)独驰马赴建康陛辞,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

(清照)葬毕明诚,金兵已迫建康,清照携带图书出逃。

——李清照《金石录后续》“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经奉化、上宁海至三门,入章安,至黄岩,具舟入海,奔温州。

自台州、明州回越州,次年赴杭。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整体感知】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
....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
..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
..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

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知识链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

一些普通的单音节字,一经诗人巧妙地运用,仿佛点石成金,让语言产生了新的活力。

古典诗歌中叠词使用频率很高。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

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探究案
【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一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综观全诗,一字一泪,满是愁情。

请找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句从哪些角度写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寻寻觅觅”——动作描写。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冷冷清清”——环境描写。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描写。

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

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手法:叠词。

作用:①增强音乐美②曲尽思妇之情③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品意象,悟情感】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上面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这些意象的具体诗句,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1)意象:酒
相关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意义:“愁”的象征
(2)意象:风
相关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意义:秋风渲染愁情
(3)意象:雁
相关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意义:过雁象征离愁。

(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4)意象:黄花
相关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意义: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意象:梧桐
相关诗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意义: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6)意象:雨
相关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意义: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渲染了一种凄婉、愁苦、哀怨的意境。

【情作结,至深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醉花阴》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请同学们分析“愁”有哪些内涵?
分析: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它的内涵是?(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课堂小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训练案
《声声慢》这首词,在表情达意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