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和改革
革命与改革: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
革命与改革: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革命与改革: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革命与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们代表了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
革命与改革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制度的改变,都需要革命与改革的推动。
历史的革命与改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塑造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革命与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历史上的政治革命,如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等,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政权的民主化与权力的公正分配。
这些政治革命激发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愿望,奠定了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的基础。
同样,现代社会中的改革也在持续推动政治体制的进步。
例如,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与市场化进程,增强了政治制度的活力。
其次,革命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历史上,农业革命的出现实现了从狩猎采集时代向农耕社会的过渡,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与资源。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而当代社会中的改革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开放,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货币财富的积累。
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与就业机会。
再次,革命与改革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
历史上,宗教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类的信仰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
革命推动了新的思想观念的诞生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当代社会中的改革同样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中。
例如,教育改革的进行,塑造了新一代的知识结构与人文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革命与改革的深入推动,不仅促进了人类经济的发展,更为人类整体思想观念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最后,革命与改革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历史的革命与改革通过推翻旧的制度与体制,使人类社会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与革命)
5革命往往以暴力形式发生,会带来一定破坏性, 革命往往以暴力形式发生,会带来一定破坏性, 改革则会较温和一些。 改革则会较温和一些。 中华民族自古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家、 6中华民族自古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家、 革命家的改革创新等精神值得学习。 革命家的改革创新等精神值得学习。 改革的类型: 7改革的类型: 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大化改新、 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未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未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列宁新经济政策、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 福新政、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福新政、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战 后日本民主改革等) 后日本民主改革等)
改革(与革命) 改革(与革命)
改革: 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忽必烈改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 大化改新 1861年俄国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 明治维新 列宁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革命: 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两次)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两次)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拿破仑帝国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1861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 1861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 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 相同:所处时代: 相同:所处时代: 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封制度阻碍资制度发展 方式、性质:自上而下、资性质改革 方式、性质:自上而下、 主观目的:保留君主, 主观目的:保留君主,维护统治 客观效果、结果: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客观效果、结果: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走上资道 路;均成功 不同:国际环境:俄无外敌侵略; 不同:国际环境:俄无外敌侵略;日有外敌入侵 清障程度不同: 清障程度不同:日爆发武装倒幕运动 影响深度、广度不同:日更深、 影响深度、广度不同:日更深、广,改革后经 济、军事超过俄国
试论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试论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常常难以区分。
一般而言,“自上而下”是改革,“自下而上”是革命。
从性质上看,改革与革命都有可能会是社会转型性的根本变革;从方法看,改革与革命都既有可能是暴力的、流血的,也有可能是和平的。
不能拿改革或革命的一次成败,论证其道路的合理性。
标签:改革;革命;关系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修复机制在起作用,革命是偶发性的,改革则是常态性的。
一个社会要进步,可以没有革命,但不可以没有改革;一个社会也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不断的、有效的自我改革,才能够实现良性运转。
一、改革与革命的区别论起改革与革命的不同之处,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又不简单。
从概念上看,改革就是体制创新,依照程度深浅不同,它包括改良式的,也包括社会转型式的。
革命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改朝换代”,另一种即是社会革命。
若是论改革与革命实际表现出来的差别,一般而言,“自上而下”是改革,“自下而上”是革命。
之所以是这样,原因无外乎:改革是由统治者或执政者主导的,革命则是由被统治者掀起的;改革不更迭统治者,革命往往要更迭统治者;改革的过程一般有控制、有秩序,革命则常常会出现无控制、无秩序的现象;改革多数情况下是非暴力的,革命一般伴随着暴力和破坏;改革是一个长期、深刻的社會变迁过程;革命往往是短时间和直接的、形式化的社会突变。
改革的基本形式是“自上而下”,或者说改革就是“自上而下”的。
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运动,可以看出,但凡推动社会前进的,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
这不是偶然,因为要进行社会改革,一方面,要有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杰出人物,他们能了解国际大势,能熟悉本国国情,又能根据本国的特点来制定改革的措施与策略。
另一方面,只有改革家们执政或者是依靠当权的统治者,才能推行其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
这就决定了改革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操作过程。
没有先知先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提不出社会改革方案的,而没有国家权力作为驱动杠杆,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束之高阁。
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欲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首先必须辨清革命与改革的实质。
关于“革命”这个命题,人们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关于马列主义的革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历史设想中,主要的思想是以一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个时代彼此更迭的思想;革命从它最全面的意义来说,是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剧变性的跃进。
在陈旧的制度同争取自由的新的生产力之间,进而从人的关系上来看,在旧秩序内部的上层阶级同下层阶级之间,在以前的阶级同向它挑战的新的阶级之间,各种冲突的汇合,会带来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原来被剥削的阶级同新的统治阶级合而为一。
后来,只是对于现代欧洲的革命,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有时间认真加以考虑。
马克思在1843年已经开始研究英国、法国和美国的革命(他的笔记中说明了这一点)。
所有这些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虽然美国的革命也是民族的革命),是由中等阶级中野心勃勃的一部分人领导的,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扩大的需要促成的。
现在“革命”一词的歧义,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与暴力相联这一点上。
革命中可以存在暴力,如辛亥革命,但有革命不一定就有暴力的出现,如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等,革命的关键在于它使事物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与革命一字之差的改革则大不相同。
改革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2、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在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与尖锐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一破一立之间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二:联系
1、改革往往是迫于革命或者危机的威慑力,有些改革其成果也是根本性的如商鞅变法。
2、革命是改革失败后的最后杀手锏,同时革命后也往往需要进入到改革轨道,以缓冲和控制革命带来的冲击力,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改革。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摘要:改革和革命很难从概念上划分。
传统认为:改革是执政人员自上而下调整统治政策(非暴力手段)的行为或者思想;而革命则是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的行为或者思想。
实际上,改革与革命既有其相互区别的一面,又有其相互补充的一面。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自强求富,从戊戌变法的慷慨悲壮再到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从五四运动的举国怒吼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腥风血雨,从新中国成立的那声呐喊再到今天硕果累累的改革开放,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始终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形式。
那么,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一、改革以抑制革命发生而开始,又因革命发生而终止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对一个国家而言,统治阶级要想避免“挨打”——被被统治者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就要不断改革。
因此,纵观中外历史,有很多改革是为了防止革命的发生而开始的。
而同时,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场改革的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又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 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刻,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封建主义存在的种种弊端,革命一触即发。
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最终清廷认识到要想抑制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的发生,必须改变现状进行改革,从而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改革与革命——精选推荐
改革与革命摘要:作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方式,改革与革命,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均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改革与革命之间存在联系,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区别。
我们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改革与革命,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充分肯定两者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革命;社会发展;作用;马克思主义;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与革命,如同两种风格迥异的曲调,交织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这支主旋律之上。
改革,曲调较为平缓,如同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但不失力量;革命,节奏铿锵有力,如同汹涌波涛,卷起历史巨浪。
一、改革(一)定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二)重要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措施。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正确的改革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早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比较落后的秦国正是通过商鞅变法得以强盛,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最高统治者伯利克里,在经济政策、政治体制和军事等方面锐意改革,促进了古希腊的繁荣。
还有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等。
就连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求助于改革。
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这样的分析:“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来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
”①(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所谓革命,就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手段剥夺一部分人的财富或权力,然后转移给另一部分人。
在革命中,必须有人受害,有人受益,所以革命不会是帕累托改进(即没有人受害但至少有一个人受益)。
即使受益者是多数,输家是少数,革命也不一定增加社会的总财富,所以革命甚至不是卡尔多·希克斯所说的改进(即受益者的收益大于输家的损失)。
比如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把地主所有的土地无偿分给其他农民。
从人口比例来看,输家是少数,受益者是绝大多数。
然而,土地面积不会增加,很难说社会总财富是否增加了。
改革与革命不同,改革不是把财富从一部分人手中无偿转移给另一部分人,而是在承认原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各成员既定利益(status quo)的前提下,通过权利和财产关系的重新安排,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加社会总财富,实现帕累托改进。
革命意味着剥夺既得利益,但改革必须尊重原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不论这种既得利益是法律规定的还是事实上长期被认可的;也就是说,改革不应该使得任何人比原体制下生活得更坏。
按照这个原则,在现实中,如果具体的改革措施会带来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但同时会导致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此时,受益者有责任从自己所得的增加中拿出一部分补偿(“赎买”)受损者,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改革。
这也意味着,改革进行的前提是社会总财富将增加。
如果社会总财富不增加,受损者不可能得到补偿。
改革,变革,革命
改革、变革与革命改革、变革、革命,这三个概念常被人们有心或无意地混淆,因此有必要弄清楚。
改革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社会发展的自然状态。
社会的发展一般是在改革中实现的。
这时,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没有激烈冲突,只需要协调和完善。
改革可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单独进行。
改革与改良不同,改良没有制度创新,只是修补旧制度,而改革需要制度创新。
变革是社会的转型。
这时,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已有激化的成分,通过改革不能改变这种激化的状态,社会必须全面改革。
变革是社会各个领域同步改革,但社会的基本形态不需要改变。
变革符合人类社会遵循的差异与平衡、竞存与共生的自然法则。
革命是社会的摧毁和重建,不是社会的自然状态,革命是人为的社会状态,是社会需要变革而又人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
革命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社会为革命付出惨痛的代价,毁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只能满足一人之私或一伙人之私,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以暴易暴。
引发革命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制造革命的社会因素的人,就是那些放纵人性缺陷、制造两极分化和社会断裂的人,另一种人是极端主义者和要“平天下”握特权的野心家、阴谋家。
革命啊,多少丑恶以你的名义而行!很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处在不断改革中,每届主政者都要进行社会改革,公民社团在社会改革中起到了与主政者合作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社会的矛盾出现后能够通过利益博弈及时化解,法律制度对社会矛盾的激化具有预防作用,社会因此相对稳定。
如果能够避免总统制和议会制、自由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产生的消极面,综合集中其优势就会更加完善。
只有不断改革,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自动产生社会要素平衡的国家,才能以常常不太平避免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以不断改革承载人民的幸福。
封建社会、后封建社会具有强大的社会保守力量,变革的条件不充分,社会矛盾积聚常常超常,改革常常是被迫的政治行为。
社会的政治体制不能及时更新,主政者常常需要用被迫的改革来给这个体制打补丁,最终会捉襟见肘,难以四顾。
古今中外的改革与革命
古今中外的改革与革命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伯里克利改革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管仲改革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织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影响: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确立霸业。
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1、目的:富国强兵2、性质:彻底的新兴的主阶级的变法运动3、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影响:(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奕2、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3、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4、目的:维护清朝统治5、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6、影响: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革命与改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革命与改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革命和改革是两个经常被提及的词汇,它们都涉及到社会的变革和改变,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革命和改革的本质区别,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一、革命的本质革命是指一次系统的、完全的颠覆和新建。
这次颠覆往往会涉及到整个社会、政治或经济体系的瓦解和重新建立。
革命是一种极端的改变形式,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血腥屠杀。
在革命中,统治阶级的政府或政治体系被推翻,替代者取而代之建立新的政府或政治体系。
革命是一个持续的、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革命往往由一小部分人发动,然后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最终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秩序或体系。
革命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组织、领导、意识形态和行动的协调程度。
二、改革的本质改革是指对现有体制的部分或全面的调整、优化和更新,以达到更加合理、高效、公正和稳定的目的。
改革是在现有的制度和规则框架下进行调整,它强调实现改变与可持续性。
改革往往具有渐进性和分阶段,它通常不需要完全颠覆和重建整个体系。
改革强调的是通过制度建设、政策调整和运营优化来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改革的推动者通常需要与现有体制内的人群合作,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商机制。
改革也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以寻找更加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改进空间。
三、革命与改革的区别革命和改革的本质区别在于,革命是一次大规模的颠覆和重建,它涉及到整个社会、政治或经济体系;而改革则是对现有系统的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革命往往是一次革命创新,而改革则是一种发展创新。
此外,革命相对于改革来说,通常需要更多的冲突和牺牲,它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领导的质量和行动的协调程度。
而改革则通常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它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改革者与现有体制内人群的合作程度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程度。
综上所述,革命和改革虽然都是社会变动的手段,但它们的本质区别非常显著。
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同时要注重合理性、可持续性和社会稳定。
如何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如何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一,我国的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这是因为: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革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革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农民起义,思想热潮,军阀混战,全民抗日,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事件。
想要系统的了解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首先需要了解革命和改革的不同。
从广义上讲,革命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而改革是在保持统治阶级统治的条件下,渐进的、局部的改变某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良现状的行为,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争取富强、民主和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和革命始终伴随。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天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等,这些都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催化剂。
自鸦片战争以来,农民阶级受到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太平天国运动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领袖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种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它仅仅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重担。
洋务运动兴起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他们继承了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为什么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为什么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和革命作为政治发展的两个基本途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从根本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以对社会发展的起的作用来看,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改革和革命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所表达的意思却差之千里。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因此,由于改革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然而在革命时社会环境则比较动荡,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革命,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因素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总而言之,这两种手段都各有利弊,来自于上层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会或多或少的保留既得利益团体的特殊利益来实现他们对于改革的支持或者不阻挠、而改革者也必须通过他们的支持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而自下而上的革命虽然具有完全性和彻底性的特点,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还具有另外两个方面的特性,即他巨大的破坏性和不可控性,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这些往往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呢?是因为对于改革者来讲,他们所承担的压力与责任往往是人们所不能想象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自我毁灭地步,苏联的赫鲁晓夫以及戈尔巴乔夫就是实例,两位改革者无一不落入失败的命运,赫鲁晓夫因为改革触怒了既得利益团体,最终被解除职务,而戈尔巴乔夫被自己改革所引发的民主浪潮和民族浪潮所吞噬。
革命和改革
革命和改革革,就是革新,把旧的变成新的。
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两种方式,但两者力度不同,目的也不同。
革命,革的是命。
是把旧事物的性命结束掉,迎来新的生命,是彻底的变化,改变了事物的性质。
比如我们说无产阶级革命。
这种革命,是把地主资产阶级彻底消灭,把政权夺过来,由无产阶级来掌控。
过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现在是无产阶级专政。
过去是地主老财剥削欺压老百姓,现在是广大人民群众做天下的主人。
无产阶级革命,是把旧的剥削制度推翻,让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的性质,由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变为社会主义。
改革则不同。
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性质的前提下,对社会进行革新。
无论革新的强度多大,涉及面有多广,社会的性质都不变。
比如改革开放。
我们虽然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军事领域等都有巨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变,仍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还是当家作主的,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不是改来改去变成了资本主义。
中国历史上有过二十多个朝代的更替,但这种更替,不是革命,也不是改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一个皇帝推翻另一个皇帝的暴动,没有改变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进社会管理、文化传统,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来一次循环。
这是折腾,不是改革,更不是革命。
虽然皇帝变了,但是封建主义制度没有变,封建文化没有变,管理方式也没有变,地主老财作威作福,老百姓受剥削受压榨的命运没有变。
所以,朝代更迭不能代表就是发生了革命,甚至不能代表发生了改革。
当旧的东西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时,我们就要改革;当旧的东西已经腐朽不可改革时,就是改革也不能使它变好时,那就意味着要革命了。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一场革命;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也是革命;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也是革命;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革命。
只有不断地进行革命,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世界大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勇敢革命,不断进步。
改革和革命的联系
改革和革命的联系
改革和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改革指的是在现有体制内进行的一系列改变,旨在改善现状,提高效率和公平性。
革命则是指通过暴力或其他手段推翻现有政治体制,建立全新的政治权力结构。
然而,在历史上,改革和革命往往密不可分。
许多革命都是由于改革的失败而爆发的,而成功的革命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法国大革命是由于路易十六政府的改革无法解决民众的问题而爆发的。
而美国独立战争则是成功的革命,但之后的美国政治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美国宪法的制定。
此外,改革也可以为革命提供背景和动力。
例如,俄国的1905年改革为1917年的革命提供了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在清朝改革失败的背景下发生的。
总的来说,改革和革命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有时甚至是相互依存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注重改革,但也不能排除革命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
- 1 -。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改革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革命指变革天命,泛指重大革新。
相同点是都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做出调整。
不同点是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
而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改革和革命有什么区别
1、方式不同: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一般采取的方式是较为婉转柔和的,如我国的改革开放。
革命的方式则是较为极端和暴力的,一般都是以战争、武力的形式发生,如十月革命。
2、目的不同:改革的目的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而革命的目的则是推翻原有政权以改变现状。
3、效果不同: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若是一个革命失败,那么大多对当权者政府的执政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若是成功,则当权者的执政方式和原则都会被废除。
改革和革命的联系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当渐变的改革不能继续的时候,革命就必然会来临。
虽然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过程,改革体现了社会的存在意义,革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意义。
改革是内在动力驱动,是主体主动的更新改变;革命是外在动力驱动,是主体被动的消亡过程。
改革和革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求“好”,对现状的不满意促使人们以不同的方法寻求改变。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做出调整。
一场革命一定意味着改革,而改革不一定就是革命。
例如我国的改革开放,这个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并不是革命。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简述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变化是万物的常态,人类社会也是在变化中发展进步。
事物变化有两种方式:渐变与突变,在人类社会里就是改革与革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当渐变的改革不能继续的时候,革命就必然会来临。
虽然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过程,改革体现了社会的存在意义,革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意义。
改革改革是内在动力驱动,是主体主动的更新改变;革命是外在动力驱动,是主体被动的消亡过程。
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改革史。
古今中外包括少数民族,都有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如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性质,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
还有我国20世纪的改革开放,同样属于改革范畴。
改革实质由于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原因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革命革命是使权力或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的活动,通常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改变。
革命的进程一般比较迅速,速度相对于演变或者改革快得多。
革命的定义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简答题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简答题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革命主要指的是通过全面彻底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改革则是指在现有社会制度基础上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变革。
对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来说,革命和改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
在某些历史阶段中,社会制度的束缚可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革命可以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来解放生产力。
例如,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是通过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来实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革命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彻底变革,消除了社会制度对于个人和组织活动的限制,为新的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改革可以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在现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变革,旨在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改进制度机制,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可以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开放市场、完善法律法规等手段,为生产力的迅速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此外,革命和改革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也是互为补充的。
革命往往为改革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革命的彻底变革推动了旧制度的废除和新制度的建立,而改革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同样,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也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革命,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
革命和改革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总之,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革命可以通过解放生产力来促进社会发展,而改革则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变革来发展生产力。
革命和改革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革命和改革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和改革:
对方辩友好!今天距离辛亥革命已经有百年之久,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更有思想的,“革命”和“改革”两个词贯穿了中国近代史,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我方坚持认为:改革才是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更好路径选择。
历史课本上记载过的革命不胜枚举,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的“十月革命”。
历史书上对法国的“大革命”的评价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评价是无产阶级的伟大胜利,对中国的“辛亥革命”虽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指出这是一次不彻底的狭隘的革命,而把英国的“光荣革命”描述成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对美国的“独立战争”更是轻描淡写为资产阶级内斗。
我们历史书上评价不高的英国和美国革命缔造了两个强国并延续至今,尤其是光荣革命,并未推翻某些人认为的腐朽落后的阶级,却达到了变革社会制度的目的。
与此相比,而评价高的法国革命只是昙花一现,即使是伟大的“十月革命”最终也是惨淡收场。
由此我有个问题:为什么革命,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唯物历史观说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这样的道理我不想去深入,我们所理解的革命就是用最激烈的方式打破既有的体制从而实现自阶层的利益,辛亥革命如此,法国的革命如此,俄国的革命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之所以叫“光荣革命”,美国之所以叫“独立战争”,那都是有缘由的,因为,他们的革命都或多或少地照顾了不同阶层的需求。
其他的革命都是最大实现了自阶层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
我党喜欢革命,光其领导的就有三个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打败了国民党,社会主义革命打倒了资本家,文化大革命又抽走了知识分子的脊梁。
因此,我们总是认为革命是个好东西,尤其是能够领导革命更好,这样才能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我们都是被误导了。
革命绝对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刃剑,因为其对社会生产力破坏力极大,多少家庭因为革命而流离失所,多少鲜活的生命因为革命而流失!除非革命的对象确实罪无可恕。
即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如此伟大,但最后还是落得个所谓革命果实被窃取,上演了一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闹剧。
对于这种以“人民的名义”进行革命的方式,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也进行了分析:“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认为,专制君主有可能产生民主国家,类似辛亥革命这种方式反而难以实现民主转型。
事实上,民主主义者杰斐逊晚年也指出:“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地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君主主导改革和民主转型,在很多有着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成功了,当然,也有不少国家的领导人试图实施这种改革却失败了。
对方辩友也许又会宣称,只有革命才能推翻过去腐朽落后的阶级。
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请问你们对腐朽落后的定义是什么?在辛亥革命的条件下,整个中国的大一统政权,或者说唯一的合法政权只有清朝政府一个。
所谓的辛亥革命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只是一场暴民的政变。
换句话来讲,在很多人眼里,清朝政府并不是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的腐朽落后的阶级,他们代表的更是一种稳定的政权。
而纵观中国历史,只有稳定的政权才会带来稳定的生活。
再换句话讲,所谓的民主政体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睛里只是虚无飘渺的神话,无法理解,更无法实施。
当时的革命者,包括现在的革命者都有这样的通病,他们信誓旦旦的宣称只有革命才能给你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只有革命才能让人民真正管理自己的国家,可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人民的情况,革命作为一种暴力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变革的结果与中国人的传
统习惯有巨大的背离,不能为国人所接受,之所以最后上演了一出袁世凯复辟的闹剧不仅仅是因为袁世凯个人的野心,更是因为当时所谓的民主制度并不适合本身中国的实际情况。
但相对而言,改革作为一种更加温和的变革方式,可以让民主思维、民主制度缓慢的深入人心。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否知道清末变法时清朝政府已经准备了一套预备宪法和一段立宪准备期。
有些人堂而皇之的把这些称之为清朝政府为欺瞒人民、镇压革命而抛出的假把式,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开来,每个国家适应一种新的制度都会需要一定时间,
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中山先生说是振兴中华。
不错,但我认为革命的目的更是发展国家,改善民生。
因此,革命成功以后再进行新的革命就违背了革命的目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此,文化大革命更是如此,用一个新的革命再去取代旧有的革命纯属多余,前面我们提过,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革命后的第一要务是建设。
说到这里,我越来越推崇英国的“光荣革命”,因为不流血,因为有妥协,因为英国人知道,革命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革命不能伤了国家的元气,更不能伤了人民的元气。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也是这样,虽然又进行了“南北战争”,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已经意识到,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对每个人都有保护的体制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认为革命之后就是建设,而要建设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体制,诸如英国的君主立宪保持了几百年,美国的民主共和延续了几百年,其他的凡是稳定的体制就逐步繁荣,凡是动荡的体制就持续衰落,这从日本、德国的成功和泰国、菲律宾的失败便可一见端倪。
籍此,我们还可以预见,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还将继续强大,因为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了良性稳定阶段。
而至于我们的国家我就不好说了,虽然稳定,但这是压倒一切的稳定,是一种仍处于控制性的稳定,而非自发性的稳定。
由此,当一种体制难以为继发生不稳定时,“改革”作为一种温和变个方法便是最好的选择,中国这三十年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
唯物辨证观点也认为:改革是量变,革命是质变。
量变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是可以质变的。
我们的国家的改革还有很多未能完成,希望继续下去,千万不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