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指端或足趾端交接。 例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相交(手三 阴经与手三阳经相交,为里表两经相交),足少阳胆经 与足厥阴肝经在足趾断相交(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相交, 为表里两经相交)。
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例如,手 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如网络一样遍布全 身,循行部位较浅,与脏腑无直接的联系。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经者,径也,径直者 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经脉和络脉共同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
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有三,分别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十二经脉可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二、走向规律(循行方向) 《灵枢·经脉》以前,关于经脉的走向都是由下向
上,由外向里的,而《经脉》却记载了十二经脉由上及 下,由下及上,由里及外,由外及里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 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图:
(三)躯干部 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 足三阳经,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足
太阳经行于后(背腰),足少阳经行于侧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胸腹正中线向外排
列的顺序是,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足厥阴经。
阴经在胸中交接,由多交少(3,2,1,3)。例如,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四、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全身,在体表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四肢部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 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 肢体又有前缘、中线、后缘。其中,太阴、阳明经分布在前
缘;厥阴、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注意内踝上八寸上下,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分布。) 如手少阴心经分布在: 下肢外侧后缘分布的经脉是:
第五章 经 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走向、交接、分布、表里络 属关系、流注次序,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和气血津 液,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 且可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 治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历代医家所重 视。
(二)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头面分布着六阳经。 手足阳明经行于前,分布在面部、额部; 手足少阳经行于中,分布在头侧部。 手足太阳经行于后,分布在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足厥阴肝经分布在 巅顶部。 )
掌握头面部十二经脉分布的意义: 指导诊断(不同部位的头痛,反映不同经脉的病 变。);指导治疗,针灸选穴和选用引经报使药。
三阴三阳
三阴
三阳
太阴(阴气盛) 阳明(两阳合明) 分布在前
厥阴(阴气尽) 少阳(阳气少) 分布在中
少阴(阴气少) 太阳(阳气盛) 分布在后
源自文库《内经》依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阴阳分为三阴 三阳。
阴阳关系即表里关系,三阴三阳配合,太阴合阳明, 少阴合太阳,厥阴合少阳。
体表分布规律,多者在前,少者在后,最少者在中。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者……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生理上,经脉是联络全身,运行气血的道路。心的 经脉上通于舌,所以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与舌关系密 切。
病理上,经络可成为传递病变的途径,肝的经脉夹 胃入肺,所以肝火可以循经犯肺、犯胃,灼伤肺胃的脉 络,引起咯血、吐血。
指导诊断,指导治疗。(病理分析,就是对诊断的 指导,而循经选穴、引经保使,则是对治疗的指导。)
络脉有三,分别为别络、浮络和孙络,是经脉的分 支。
五版教材,指出的经络系统的组成为经脉、络脉、 经筋和皮部。
❖
十二经脉(正经)
❖
经脉 奇经八脉
❖
十二经别
❖ 经络
❖ ❖ ❖ ❖
十五别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个要素组 成。
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凡属于五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于 六腑,循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 十二脏腑,(增加心包为一脏,或曰心包络,合六 脏之数,应三阴三阳。)分为十二经脉。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道路。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含义有二,一为气血运行的道路,二
是联络全身的道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纵行分布,(五十六经 脉,只有带脉是横行的。)循行部位较深(“伏行分肉 之间”),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络属关系)。
三、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如环无端”,十二经脉分布 于圆环中,上交一经,下接一经,规律如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 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从而构成一个循环无穷, 往复不止的路径。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至今,仍未发现经络实质。由于经络是运 行气血的道路,有人指出经络是血管;由于经络是联络 全身的道路,有人认为经络是神经;也有观点认为经络 是神经血管的整合。种种认识,均未能反映经络的本质。
虽然没有发现经络的实质,但有关经络现象都得到 了证明。如循经感传,经络敏感人,经络敏感现象,针 感的诱导、阻滞等。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指端或足趾端交接。 例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相交(手三 阴经与手三阳经相交,为里表两经相交),足少阳胆经 与足厥阴肝经在足趾断相交(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相交, 为表里两经相交)。
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例如,手 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如网络一样遍布全 身,循行部位较浅,与脏腑无直接的联系。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经者,径也,径直者 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经脉和络脉共同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
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有三,分别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十二经脉可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二、走向规律(循行方向) 《灵枢·经脉》以前,关于经脉的走向都是由下向
上,由外向里的,而《经脉》却记载了十二经脉由上及 下,由下及上,由里及外,由外及里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 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图:
(三)躯干部 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 足三阳经,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足
太阳经行于后(背腰),足少阳经行于侧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胸腹正中线向外排
列的顺序是,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足厥阴经。
阴经在胸中交接,由多交少(3,2,1,3)。例如,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四、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全身,在体表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四肢部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 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 肢体又有前缘、中线、后缘。其中,太阴、阳明经分布在前
缘;厥阴、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注意内踝上八寸上下,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分布。) 如手少阴心经分布在: 下肢外侧后缘分布的经脉是:
第五章 经 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走向、交接、分布、表里络 属关系、流注次序,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和气血津 液,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 且可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 治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历代医家所重 视。
(二)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头面分布着六阳经。 手足阳明经行于前,分布在面部、额部; 手足少阳经行于中,分布在头侧部。 手足太阳经行于后,分布在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足厥阴肝经分布在 巅顶部。 )
掌握头面部十二经脉分布的意义: 指导诊断(不同部位的头痛,反映不同经脉的病 变。);指导治疗,针灸选穴和选用引经报使药。
三阴三阳
三阴
三阳
太阴(阴气盛) 阳明(两阳合明) 分布在前
厥阴(阴气尽) 少阳(阳气少) 分布在中
少阴(阴气少) 太阳(阳气盛) 分布在后
源自文库《内经》依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阴阳分为三阴 三阳。
阴阳关系即表里关系,三阴三阳配合,太阴合阳明, 少阴合太阳,厥阴合少阳。
体表分布规律,多者在前,少者在后,最少者在中。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者……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生理上,经脉是联络全身,运行气血的道路。心的 经脉上通于舌,所以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与舌关系密 切。
病理上,经络可成为传递病变的途径,肝的经脉夹 胃入肺,所以肝火可以循经犯肺、犯胃,灼伤肺胃的脉 络,引起咯血、吐血。
指导诊断,指导治疗。(病理分析,就是对诊断的 指导,而循经选穴、引经保使,则是对治疗的指导。)
络脉有三,分别为别络、浮络和孙络,是经脉的分 支。
五版教材,指出的经络系统的组成为经脉、络脉、 经筋和皮部。
❖
十二经脉(正经)
❖
经脉 奇经八脉
❖
十二经别
❖ 经络
❖ ❖ ❖ ❖
十五别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个要素组 成。
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凡属于五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于 六腑,循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 十二脏腑,(增加心包为一脏,或曰心包络,合六 脏之数,应三阴三阳。)分为十二经脉。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道路。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含义有二,一为气血运行的道路,二
是联络全身的道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纵行分布,(五十六经 脉,只有带脉是横行的。)循行部位较深(“伏行分肉 之间”),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络属关系)。
三、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如环无端”,十二经脉分布 于圆环中,上交一经,下接一经,规律如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 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从而构成一个循环无穷, 往复不止的路径。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至今,仍未发现经络实质。由于经络是运 行气血的道路,有人指出经络是血管;由于经络是联络 全身的道路,有人认为经络是神经;也有观点认为经络 是神经血管的整合。种种认识,均未能反映经络的本质。
虽然没有发现经络的实质,但有关经络现象都得到 了证明。如循经感传,经络敏感人,经络敏感现象,针 感的诱导、阻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