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a0d4438ddccda38376baf82.png)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中日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
![中日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56a0da0de87101f69e3195f5.png)
中日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中日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在中日关系的发展史中,至今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阻碍着中日关系友好发展。
那么中日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却摩擦不断。
我认为当前中日关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价值观和历史遗留问题。
回顾历史,在冷战开始后,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开始抬头,掀起了战后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的浪潮。
后来这个浪潮甚至得到一些日本政治家的支持与纵容,违背了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这是造成中日两国间历史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以至于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中日间在亚洲及国际社会的利益相关问题。
这就不可避免提到台湾问题,日本右翼势力与台湾当局所谓的“实质关系”,提升日台关系,不利于中日关系的言行时常出现。
台湾问题牵连中日两国的历史,涉及双方战略布局以及地缘上的摩擦,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
另外,中日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也成为了阻碍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障碍。
第三,钓鱼岛问题。
去年,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中日关系的困难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根据以上的问题,我认为,中日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有以下几点:一、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
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
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
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
浅谈中日关系的问题和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问题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13f3213169a4517723a352.png)
浅谈中日关系的问题和发展目前,备受国人关注的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政府的购岛闹剧的继续发酵,从而进一步恶化。
相信每一个人对钓鱼岛事件都非常熟悉: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
当日10时15分许,一艘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赶到现场,并冲撞渔船。
随后,日方又派出两艘巡逻船跟踪、冲撞、截停渔船。
下午13时左右,日本巡逻船上的22名海上保安官登上航行中的中国渔船,命令渔船停止航行,并宣称违反日本“渔业法”对渔船进行检查。
中方船长詹其雄被日方逮捕,随后中日双方就钓鱼岛问题展开了对峙,从而有关中日历史问题又被人们所广泛关注。
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欧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2011年中日关系出现改善迹象!中日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5.1%,中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国。
而且日本在发生9.0级地震后,中方也予以积极援助和支持,并且随后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还亲自慰问和鼓励日本受灾群总,种种往来,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足以见得中日关系在2011年取得了新的成就,为亚太经济的和平发展和繁荣迈出了新的一步。
但或许是因为美国重返亚太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日本右翼政府为了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才重新挑起了钓鱼岛的争端,使中日的经济,文化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
致使中日关系新的危机沦为一发不可收拾的现状。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在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展的触点。
其实中日的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伤疤和阻碍。
下面我们来回顾以下主要几点中日历史问题: 第一就是日本对发动侵虐战争的态度。
中日关系困难原因
![中日关系困难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ba867d450e2524de5187ec0.png)
浅论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积极探讨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格局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却崎岖坎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矛盾并非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质变都是量变不断累积的结果。
中日关系到这一步,表面上看来是钓鱼岛问题所引爆,事实上中日自建交以来就波折不断,两国关系时紧时缓。
在地缘、经济、资源等方面两国有着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历史问题、主权领土方面两国也存在着争议。
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主要表现在:右翼势力通过炮制历史教科书宣传反动史观、日本个别领导人(政要)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一直强调其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极力回避作为加害者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
从1950年开始,日本就有右翼文人借机对教科书开刀,不断在教科书上做文章,否认侵略。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右翼学者甚至成立“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开始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2009年4月,由该会成员执笔、自由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且该教科书将从2011年春季开始投入使用。
我国对此不断进行斗争、抗议、谴责,敦促日本政府以实际行动履行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和承诺,并对极少数右翼分子严加约束,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然而日本政府非但置若罔闻,还有意放任、支持这种行为。
靖国神社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靖国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可以说是邪恶的帝国主义的象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为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6bc4be519e8b8f67c1cb94c.png)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
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
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
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
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试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
![试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529fd93a3968011ca30091b2.png)
试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谋求中日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中日关系仍很敏感和脆弱。
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在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除此之外,中日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制约。
(一)内部因素1.历史问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一直是中日间最敏感的话题。
中日建交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成为中日关系难以开拓新局面的主要症结。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与态度上。
二战以后,日本从未像德国那样对自己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思,反而极力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尤其是20世纪80年初日本政府制定了“政治总决算路线”后,历史问题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战争责任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右翼团体和保守派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由于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及右翼势力的鼓动,对日本侵华战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反省。
于是日本社会不断出现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等为侵华战争历史翻案的恶性事件。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并且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可能真正开辟中日关系的未来。
2.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当今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割据台湾50年,培育了日本人斩不断的台湾情结。
许多日本人依旧怀念着强占台湾为殖民地的旧时代,对台湾的眷念之情难以释怀,对被迫归还台湾更是耿耿于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日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日关系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08767da80eb6294dd886c9b.png)
论文提要: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地理位置隔海相望。
中日关系对于两国利益以及地区安全稳定有重大意义,在两国各自的对外关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
近期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所属问题摩擦不断,本论文则选择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尝试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日关系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视问题和平共处一、提出问题:(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1.历史问题2.领土问题3.政治问题(二)中日之间问题的历史背景1.历史问题20世纪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侵略,期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痛苦。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又纂改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日本首相不时参拜供奉了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右翼鼓吹中国威胁论,散布不友好言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2.领土问题日本与中国在南海、东海的开发以及钓鱼岛所属问题与中国一直存在摩擦。
关于钓鱼岛问题,依据国际法中明确规定“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结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台湾、福建等省的渔民从事捕鱼、采药等活动的场所、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的历史事实,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
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拒绝对话解决、否认事实的强硬态度造成了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又一重障碍。
3.政治问题冷战时期在两大势力对峙的政治背景下,为了对抗苏联阵营,日本美国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合作频繁关系密切。
随着冷战结束,“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和美国霸权主义的对外策略以及对于中国的采取的对立态度,在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上上美日往往保持一致。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危机对于美国及其同盟的实力造成的消耗,美国为保全其霸主地位频繁对中国施压,而中日关系摩擦则正是美国对中国施压的发力点之一。
此外,近期日本政局动荡,国家领导人更换频繁,给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样带来了难度。
试论中日海权纠纷的原因与对策
![试论中日海权纠纷的原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25684e9700abb68a982fb6f.png)
试论中日海权纠纷的原因与对策[摘要]近几年来,中日海权纠纷不断:东海大陆架争端,钓鱼岛主权问题,“冲之鸟”地位问题等。
造成中日海权纠纷的原因有很多:生存发展需求产生了控制海洋的意识;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使中日双方的权利主张能够“各取所需”;“海洋日本论”的影响;媒体的作用;美国的支持;确保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进而争当世界大国,提高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地位。
我国在海权争议中应冷静对待,寻求合理的解决之策:保持经常性的官方接触,同时加强民间交流,控制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中日间的问题;切实加强经济合作,以经济促政治;加强信息交流质量和数量,改善舆论环境;切实加强区域性安全机构,以保证双边和多边的沟通渠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即中日双方暂时搁置主权或主权争议,在相互间协定的基础上,以某种合作形式勘探和开发重叠主张海域石油资源;建立一支海上准军事力量,增强维护海上权益的能力,建立军事冲突的缓冲带;加强综合国力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等。
[关键词]海权纠纷中日海军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
1998年,两国确立了“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在海洋权益问题上纠纷不断,先是钓鱼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随着日本于2005年2月9日单方面宣布接管几年前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修建的一座灯塔,图谋加强对该岛的实际控制,从而此问题有升温的趋势。
随后又出现了“春晓油气田事件”,日本要求中国停止在东海有争议地区勘探开采油气,并威胁也要准备正式开采东海天然气以牵制中国。
这实际上牵涉到东海专署经济区的划界和大陆架划分问题。
2004年后又出现“冲之鸟”岛礁之争。
那么,中日海权之争究竟原因何在?应该如何解决中日海权纠纷?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一、中日海权纠纷的表现中日海权纠纷很多,比较典型的是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钓鱼岛主权纠纷和“冲之鸟”定性问题。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130ed9f7f1922791688e877.png)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及中方的对策
![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及中方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59f0c4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e.png)
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及中方的对策前言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长期以来,中日贸易失衡问题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痛点。
本文将分析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中方的对策。
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日本对华出口的优势产品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制造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有大量的智力资源。
在钢铁、电子、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等领域,日本的产品具有先进性和高附加值。
例如,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在世界上拥有领先地位,且其品牌在中国市场拥有广泛的认可度。
而这些产品恰好也是中国市场所需的高附加值产品。
因此,中国消费者对日本汽车等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进口数额也相应较高。
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主要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化妆品、玩具等。
这些产品的价格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相对低廉,而且质量和技术含量都较低,无法与日本的高附加值产品竞争。
因此,虽然中国对日本出口了大量的商品,但出口产品的价值却与日本对华出口的产品价值相比落后得多。
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壁垒除了日本与中国的出口产品差异之外,日本还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来抑制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壁垒就是日本对中国实行的高关税政策。
由于对华关税的存在,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导致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
此外,日本还通过对中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标准的限制,使得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上难以打开局面。
同时,日本对于中国企业的投资和收购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也制约了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上的发展。
中方的应对策略针对长期以来中日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中方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下:优化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结构中方需要优化自身的对外出口产品市场结构,推广并大力发展中国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也可以让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拓展对外贸易的市场和方式为了让中国的出口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中方需要拓展对外贸易的市场和方式。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d7893d54028915f804dc25c.png)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日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导致其矛盾激化,历史问题再次出现并且形式更加严峻,就此,我们探讨了他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点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历史发展中日关系现状矛盾症结解决策略中日关系的历史: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惨无人道的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发动九一八事变等,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以至于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擦。
中日关系的现状: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如何分析中日矛盾
![如何分析中日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8d295fe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e.png)
如何分析中日矛盾一、背景介绍中日矛盾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争端和矛盾。
这一矛盾始于20世纪上半叶,由于历史、领土、资源等问题而得到了长期的延续和加剧。
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下面将从历史、国际政治以及经济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二、历史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是导致矛盾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和亚洲地区留下的巨大遗产,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近年来,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一直备受关注。
尤其是日本政府在处理二战期间在中国侵略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存在争议。
例如,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期间大量屠杀、强奸和抢劫平民。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抗议,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就此事件正式道歉和负责。
此外,日本的领土、历史和资源争端也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三、国际政治因素中日的矛盾与国际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与经济体系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地位都在不断提升,在亚洲地区拥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然而,中国的崛起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是一种警示。
在某种程度上,日本与美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的形成也与中国的崛起密切相关。
同时,随着美国的战略转移,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也正在逐渐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信任和担忧,中日之间的矛盾也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加剧。
四、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中日之间相互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战之后,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并出现了许多竞争。
例如,在汽车、电子产品、高技术产品等领域,日本和中国的企业一直在激烈竞争。
此外,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还面临着诸如资源分配、互利关系的问题。
在资源领域,由于中国和日本的体量庞大,而且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消费市场,因此在能源、矿产、农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竞争。
同时,在两国之间建立起的商业合作和合资企业也存在着争议,这些问题的影响都在世界市场上体现不出来,但在中日之间相当大。
问题与对策-中日关系
![问题与对策-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7c620e2f8c75fbfc77db2e2.png)
问题与对策—浅议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以来,有关中日大战的消息和猜测一直不绝于耳。
中日两国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成为国内外争论不断的话题。
再加之日本首相安培晋三上台,对华采取强硬的态度,又将中日关系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冰点。
中日关系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些问题又该做出怎样的反应,使中日关系朝着积极、健康、对双方有利的方向来发展?中国和日本本属一脉相承、同文同种、一衣带水。
两个相邻的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相互影响,既有积极肯定的影响,也有消极冲突的摩擦。
两国若相互友好,双方的利益都会成倍的增长,但要是相互敌对,那么带来的伤害也会成倍。
中日关系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东亚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既有历史的纠葛,也有现实的原因:有利益的碰撞,也有感情的冲突。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当前,中日关系又陷入僵局,政治的不和甚至影响到了经济方面的合作。
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直接对抗,而这又波及到民众心里,导致两国人民敌视情绪高涨。
这些都主要是由日本无理挑衅中国领土权,强占钓鱼岛,霸占中国东海能源,日本首相相继参拜靖国神社等造成的。
现在,日本坚持强硬态度,采取与中国对抗到底的策略,不断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根本原因是日本在竭力制约中国的发展。
中国在最近三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高速发展为全球带来的机遇发展和活力,但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担忧。
这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同样使日本感到了紧张,害怕自己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不保,所以就和美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美日联盟,不断地制造问题和矛盾来阻挠中国的发展。
(二)、主张对华友好的老一辈政治家纷纷退出政治舞台。
负责中日关系的人员都出现了大幅的新老交替。
老一辈的对华友好的政治家对历史进行过反省,对中国怀有深深地愧意。
但现在新一辈的日本政治家大都出生于战后,缺乏历史感,总是狭隘地只关心本民族的利益,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c883f9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5.png)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是什么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而要深入探究九一八事变背后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历史角度来看,日本对中国的觊觎由来已久。
早在古代,日本就曾试图侵略朝鲜半岛,并企图以此为跳板入侵中国。
但在当时,由于中国的强大实力,日本的侵略企图未能得逞。
然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衰落,日本看到了可乘之机。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开始对外扩张。
其制定了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武力手段,夺取中国的资源和领土,以满足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日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政治腐败,军事落后,是一个容易征服的对象。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中日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资源和市场。
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的大国,自然成为了日本觊觎的目标。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日本为了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急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侵略中国成为了日本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也是导致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根源。
军国主义强调武力和战争的作用,将侵略扩张视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长期存在,并在明治维新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日本的军队在国家政治中拥有重要地位,他们极力推动对外侵略,以实现所谓的“国家荣耀”和“民族复兴”。
这种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不归路。
此外,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cd7dd020c22590103029d9c.png)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 参拜靖国神社” 、“ 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 、“ 侵华日军毒气事件” ,到“ 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 “ 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 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 世纪70 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 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168c67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3.png)
浅谈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国家关系。
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一、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钓鱼岛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钓鱼岛,战后归还中国。
但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向中国道歉,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此外,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的迫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二、经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日贸易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双方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三、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动漫、音乐、茶道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这些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安全合作中日安全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安全问题。
比如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五、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
同时,两国应在文化和安全领域开展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总之,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两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关系,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中日矛盾关系的主要根源
![中日矛盾关系的主要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e9c1e117227916888486d722.png)
中日矛盾:最近,随着“钓鱼岛事件”的逐步升级,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究其根源中日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中国日渐强大而形成对早已是经济强国的日本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方面,并由此引发了诸如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争端。
第一,领土争议存在。
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问题。
从各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都汇集到资源这个焦点上。
进入21世纪,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领土只有38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四大岛屿组成,而且国内资源贫乏。
因此,它在二战中四处扩张,掠夺资源,而战争后期资源不足也是它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今日本与多个邻国都存在领土纠纷,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寸土不让。
钓鱼岛附近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
福田访华时公开表明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人联合国,不支持“人联公投”。
这是迄今日本领导人对台的最鲜明态度,但同时福田又强调说是“不支持”而非“反对”,其原因在于日国内亲台势力的掣肘。
中国一直在重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但日本对台独势力才去的纵容甚至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台湾的回归。
而且日本首相还会见藏独分子达赖,这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重挑衅,破坏中国和平稳定的局面。
而且还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阻碍中国发展,营造紧张局势。
第三,历史问题仍未解决。
参拜靖国神社,由于福田政权的运作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缓和党内矛盾,福田虽不主张立即修改宪法、不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但在自民党大会通过的《2008年自民党运动方针》里仍保留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和“制定新宪法”的内容。
而自民党内部历来鼓动“参靖”和“修宪”的势力仍伺机而动,一些把缓和与中国关系当作权宜之计的战略派政治家也显示出故态复萌的苗头。
中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
![中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cc4458e2856a561252d36f6a.png)
中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一、中日历史问题形成的原因中日历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这和形成中日历史问题的原因有很大关系。
中日历史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日本二战的投降,不是绝对的“无条件投降”,而是在保留天皇前提下的投降。
美国1945《日本失败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根据现在日本社会的性质及用最少的兵力和资源达到美国希望的目的,最高司令官在促进满足美国目的的范围内,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统治机构及诸机关行使其权限。
”第二,美国未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彻底的清算。
战后美国主导下的改造日本,在战后初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军国主义右翼势力。
但是由于远东局势的变化,美国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
在众多的战犯中除东条英机等七人被执行绞刑外,其余大多没有受到重大影响,在美国的默许下,战后日本不仅未能像德国那样彻底清算战争罪行,而且军国主义思想余毒得以保存并不断泛滥,导致今天日本在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第三,日本社会的整体保守化、右倾化倾向的必然结果。
9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经济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坛日趋保守,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情绪抬头,为右翼势力的泛滥提供了社会环境。
从近两任日本首相来看,小泉和安倍都是日本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反映出日本保守派已在日本取得了胜利。
二、解决中日历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对日关系的国家利益排序中,台湾、钓鱼岛属于中国核心利益;东海资源与专属经济区划界为“中间利益”;历史问题为“边缘利益”。
但这几个问题的影响力有时与其利益排序是不对等的,在现阶段历史问题最容易产生“外溢”效应,波及其他两个重大问题,也最容易刺激两国的国民情绪。
因此,客观、冷静、理性的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是中国政府的正确选择。
第一,正视中日历史问题的复杂性,积极引导两国舆论,防止历史问题扩大化。
同时这场争执也加剧了中日在其他问题上的对立和斗争,如安大线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钓鱼岛问题等。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e251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6.png)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当前和未来的中日关系。
具体而言,文章将分析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历史教育、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议,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及其对两国关系的潜在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文章将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回顾中日关系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重要关系之一。
在历史上,两国之间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但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友好往来。
在中日关系的各个时期,双方都积极推动和平、友好、合作的关系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分歧等原因,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曾一度陷入紧张和冲突。
在中国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同时,我们也愿意与日本一道,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下推动中日关系实现更大发展。
在日本方面,虽然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重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作用,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平等、互利、友好的关系。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我们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事实,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三、当前争议点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上存在差异。
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人类良心的背离。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关系,阻碍了双方正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两国在领土争端和文化差异上也存在分歧。
日本政府企图侵占中国钓鱼岛等岛屿,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也是对两国关系的严峻挑战。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民众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也加剧了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日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频频炒作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试图从中渔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中日关系,却对中日问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时至今日,以钓鱼岛为主的中日之间的问题甚嚣尘上,中日之间的政治形式也越演越烈。
特此,粗略地将中日问题的根源整理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首先,中日之间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剖析根源必须要先了解中日的历史。
实际上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友好相处,互相敬重学习,可是就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中日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认为他们已经超过了中国,他们加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导致引发了一系列的中日问题。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吞并中国属国的琉璃国,改其为冲绳县。
1894年甲午战争是第一次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割地赔款《马关条约》,1900年日本加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不断对中国发动战争,“二十一条”、“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攻占东北三省、“华北事变”等等,在此期间中国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备受欺凌。
1937年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开始统一战线全国性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主战场是在中国,两国军队鏖战8年,直到1945年,以中国胜利结束。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日本侵华史中,日本方面做了很多令人切齿的事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光政策、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不择手段的经济掠夺、垄断农业工业交通业、抓捕中国劳工、慰安妇等等。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分子不仅未作深刻反省,相反不断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侵略行径翻案。
近来又相继发生了历史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对过去那场民族惨祸的痛切回顾。
我认为日本中日关系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困难局面,有许多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
其中我觉得日本该负主要责任。
首先就是日本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1937年到1945年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屠杀,犯下了一系列罄竹难书的罪行,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日本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主动挑衅,日本主要领导人不顾伤害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情感,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
这些政治家认为,日本在战后一直被历史问题压力,奉行“谢罪外交”,在国际社会直不起腰来。
要成为政治大国,日本就要抛弃“矮化”日本的历史认识,重新树立日本人的信心,树立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
所以他们就选择从历史角度来切入,通过否认历史来打政治上的翻身仗,换取民族自信,为成为政治大国做社会心理的铺垫。
可以说,参拜靖国神社是粗暴践踏《中日联合声明》精神的行为,是中日邦交很大的障碍之一。
其次,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在给右翼分子炮制的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所谓“新编历史教科书”大开绿灯,审定合格;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署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中国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
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不断向中国政府和人民挑衅。
同时,让人气愤的是,日本的一些媒体故意歪曲中国人的对日情绪,将一些事件(如西北大学演剧事件,亚洲杯足球事件中部分中国年轻人的过激言论)恶意夸大而刻意回避情绪产生的根源,借此宣扬“中国威胁论”、意图把中国推向最为日美挑战者的地位。
此外,日本企图在未解决历史问题之前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做法,也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
其次,国际环境变化对中日关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虽然没有结成同盟关系,但是面对当时苏联的强大压力,三国相互借重,互有所求。
因此,中日关系在这一段时间的发展总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中原先“联华御苏”基础的不复存在,削弱了原有的中日关系,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日本公众对中日关系重要性的判断和认识。
不仅如此,日本还千方百计地防范和牵制中国。
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插手台湾问题、利用台湾牵制中国的意向越发明显和公开。
“2+2会议”的举行,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出了日美两国首次公然将“鼓励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海峡相关问题”列入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
日美此举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同时也是二者联手遏制中国的重要信号。
这些都成为中日之间越演越烈的问题。
最后,中日两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都产生了强化的倾向。
两国关系变的情绪化,关系变的更加复杂。
两国存在很多的误解和偏见,特别是民间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就象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在搞军国主义,而很多日本人认为中国人在搞霸权主义。
如果中日两国公众的情绪反映到政府层面上来,必然会对两国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的局面。
而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国内媒体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日本媒体对外界的报道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是故意扭曲事实。
我国媒体的报道也有失当之处。
在各大门户网站,往往会把与日本有关的负面消息放在显眼的位置,而正面消息却很难享受这种待遇。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舆论引导,影响了中国公众对日本的看法。
但是,中日都十分清楚,友好相处,合作共赢,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选择。
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两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能在这些不可淡化的历史问题上面很好的合作发展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日本需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
正对历史,承认历史,冷静处理领土争议。
就日本而言,如能够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将有利于日本得到国际社会赞许和认同,成为政治大国。
日本也应理智面对中国的崛起,不应只看到对日本不利的一面,更不应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日本要放弃与邻为敌的政策,诚实而谦虚地对待过去那段历史,对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表现出诚意和善意。
日本要正确处理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
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该承诺。
日本也应该承认钓鱼岛自始至终都是属于中国的。
两国要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
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
其次,在中国方面要以大局为重,,从长期战略目标看,应该从现实主义出发,快速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注意保持均衡协调发展;从近期采取的措施看,正确对待日美安全同盟,加强中日两国文化和人员交流,中国媒体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报道要全面、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虽然现在中日关系是“政冷经热”,也不要极端情绪化地敌视日本。
中国要抑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邓小平认为,实现中日世代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日关系的大局所在,中日都要着眼于这个大局,在双边关系中维护这个大局。
求同存异,努力排解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就双方存在的分歧做充分的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判。
再者,中日应该加强双向互动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中日两国人民都要对中日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知。
中国人民也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不要盲目仇恨和复仇。
我们要坚持“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原则,对原则性问题要一以贯之,永远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以史为鉴”,就是既要继承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更要汲取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深刻教训。
“以史为鉴”,不是要重新算历史旧账,而是为了共同面向和开辟未来,为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总的来说,发展中日关系是中日两国共同的事业,需要双方都为之付出努力。
共同的让步,而不是一方让步一方前进,那不是外交,那叫单方妥协,叫绥靖。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方针,同样需要日本以善相报,以诚相待;只有中日双方都做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日关系才能真正达到“为善为伴”的境界。
参考文献:
《日本学论坛》(长春)2005年04期
《努力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007年第3期
《略论邓小平的对日外交思想》2003年第4期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周恩来外交文选》
《中日关系新格局与日本对华战略》《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8期
《用“中国客户论”而非“中国威胁论”拯救日本》2008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