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pt课件

合集下载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其他介入治疗
如球囊扩张、血管内溶栓等,根据 病情选择使用。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针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功能障碍, 如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进行
康复训练。
生活方式调整
如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后循环
缺血风险。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如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教育,使其 了解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提高康 复效果。
05 后循环血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总结词
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理论依 据。
详细描述
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相关分子机 制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 了可能。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 肢体功能训练,如肌肉力量训练、关 节活动度训练等。
语言和认知训练
对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以促进语言和认 知功能的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 穿衣、进食、洗漱等,以提高生活自 理能力。
康复教育
血管痉挛
某些刺激因素可引起后循 环血管痉挛,导致血流受 阻。
生理机制
血压调节
后循环缺血时,血压调节 机制可能受损,导致血压 异常波动。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后循环缺血有 重要影响,神经递质分泌 异常可能导致血管舒缩功 能失调。
内分泌调节
某些激素和神经递质参与 后循环缺血的生理调节, 影响血液循环。
血流动力学改变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 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  ppt课件

22
NEMC-PCR等研究证明

不到1% 的患者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如单一的:头晕、眩晕、头昏、头
痛、晕厥、跌倒发作和短暂意识丧失等,多由全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 前庭周围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所致,很少由PCI所致。
23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
20
常见的PCI类型

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
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 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21
2.
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
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 PCI呈现为交叉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
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

绝大多数头晕/眩晕的病因是非血管性

18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 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在其间通过。当血供障碍而出
现神经功能损害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临
床表现。因此 PCI 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刻板或固定的

1.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方法。 2.告知病人改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防止 直立性 低血压。 3.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4.告知长期卧床病人合并症的预防措施。 合理按 照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

护理评价
1 、病人是否发生受伤。 病人及家属能否正常采取 防护措施,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与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急性期卧床休息,平卧或低枕位,头部禁止使用 冰袋。保持病室安静,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
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及有关检查的生化 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给 予氧气吸人。意识障碍的护理:按照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准确记录出入量。对于呕吐、大汗、高热等症状 应及时遵医嘱补液。高热的护理:按高热护理常规执行。
01
02
03
的危险因素(同前循环)
PCI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等。
1
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2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对PCI的诊断检查、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致。
3
2
1
4
5
五.PCI几个重要认识(小结)
病情观察
01
观察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偏瘫的部位和 程度,感知觉障碍,认知、语言能力。
了解既往史,服药史,危险因素,自理 能力,生活习惯。
有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
02
03
护理评估
了解病人眩晕发作的时间跟程度。
01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02
告知长期卧床病人合并症的预防措施。 合理按照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
03
护理评价
病人是否发生受伤。 病人及家属能否正常采取防护措施,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后循环缺血性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性PPT课件
6.大脑后动脉:对侧同向偏盲(枕叶梗塞);偏侧 感觉缺失(丘脑梗塞);丘脑梗塞引起的偏身疼 痛(丘脑痛);如累及双侧,可能伴视物变形, 视觉失认。
-
15
图3.左侧脊髓梗塞。 A.MRI T2 扫描成像。B.MRI DWI 扫描成像。
-
16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图3)是颅内椎动脉梗 塞中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供应延 髓背外侧的血管分支梗塞,经常被漏诊或 误诊。临床体征为对侧头面部及肢体的触 痛觉、温度觉减退,还有其他临床特征。
塞灶。D.头颅CT显示基底动脉急性血栓。
-
7
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有着显著差异:
检查仪器的诊断价值不同,最佳诊断 方式不同及临床特征不同(见下表)。面手臂-语言测试(FAS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 院前卒中诊断的测试工具,它对前循环 (颈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及其分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敏感性明显 高于后循环。
伴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尽快行神经外科 手术治疗。
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常伴较高的死亡率或严重致残 率,当血供不能恢复时尤甚;如果患者出现急性 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瞳孔和 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卒中专家寻求 治疗。-来自3-4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因椎管狭窄、原位血 栓形成、或血栓性闭塞后引起后循环动脉 局部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后循环动脉 系统包括颈部椎动脉,颅内椎动脉,基底 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及其分支(图1)。闭 塞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图1、 图2)。
-
23
-
10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 运动缺失症状(乏力,笨拙,或不同组合的肢体瘫痪) 2. 交叉症状,同侧颅神经功能受损伴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这是后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病因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塞、高血压、 糖尿病等。
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微栓塞。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眩晕 、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复视、眼 球震颤等。
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和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等。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 理能力。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05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情况、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避免烟草和酒精对 血管的损害。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肢体无力、协调障碍等症状,进行针对性 的肢体功能训练,如物理疗法、康复体操等。
语言和吞咽功能训练
对于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进行语言和吞咽功能 训练,以恢复患者的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训练
针对后循环缺血可能引起的认知障碍,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如记忆 训练、注意力训练等。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 后循环缺血概述 • 后循环缺血的病理生理 •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与康复 •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01
后循环缺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后循环缺血可分 为栓塞性和非栓塞性两大类。
病因与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卒中-ppt课件全

缺血性脑卒中-ppt课件全

高烧 呕血 中枢性肺水肿
中枢呼吸循环衰竭
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突然发病
年龄大有高血压 白天二动病急发 昏迷瘫痪高颅压 腰穿血性为继发
急剧转变 血压升高 昏迷偏瘫 语言失利 口角歪斜
2024/8/20
八、出血状态判断
1. 脑 出 血 后 继 续 出 血 : 指 脑 出 血 不 断 发 展 , 在 一 段 时 间 内 ( 24h内活动)血液持续从血管内渗漏的过程。血肿体积 超过33%即可诊断。多见于血肿不规则,血肿近脑室, 嗜酒者。


脑疝
压迫脑干
眼球浮动 瞳孔变化、去脑强直
脑机能障碍
2024/8/20
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膜刺激征
脑出血致死(残)的恶性循环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脑血管破裂 脑实质破坏
脑内血肿 周围脑组织水肿
高颅压
脑疝
昏迷
并 发 症
下丘脑刺激
致残
2024/8/20
抽搐
缺氧
肺、尿道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 多脏器功能衰竭
压迫脑干
2.脑出血再出血:指一次出血完全停止后,血管再次破裂出血 。
3.血肿吸收速度:幕上血肿吸收 0.8-1.2ml/d 脑室出血:10d 左右(非梗阻性) SAH(继发性):6-9h 可见血性脑脊液,
半月可黄变。
2024/8/20
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致使血液供应缺乏或中断,使其供应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 生坏死软化而言。(占脑卒中的75%)
临床常见的有: 脑血栓形成(Thrombosis) 脑栓塞 (Embolism) 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l Infarction)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无症状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 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  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
——王峥
PPT课件
1
后循环的概念
后循环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 大脑后动脉组成。
PPT课件
2
后循环示意图
后循环MRA
PPT课件
3
后循环的供血范围
脑干、小脑、丘脑、枕叶等
PPT课件
4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即后循环系统(椎-基底动 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脑梗 塞,简称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PT课件
27
The Dix-Hallpike Test
PPT课件
28
CRP
PPT课件
29
PPT课件
7
头晕/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 ≠颈椎病 ≠后循环缺血
PPT课件
8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1.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 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2.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 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周围性眩晕:
a.BPPV b.美尼尔病 c.突发性耳聋 中枢性眩晕: a.后循环出血 b.颅内占位
PPT课件
22
PCI的影像学表现:
后循环供血区血管狭窄或 者梗塞。
PPT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PPT课件
25
PCI的治疗:
原则:同缺血性卒中 1.抗栓(溶栓、抗凝、抗血小板)。 2.脑保护。 3.控制危险因素。 4.改善微循环。 5.康复理疗。
15
PCI少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PT课件
➢ 卒中超早期,MRI DWI检查为最佳选择。研究显示, 在卒中后24h内,MRI DWI的敏感性为80~95%,而CT 的敏感性为16%。
➢ 脑梗塞急性期,头颅CTA/DSA可判断大血管闭塞或管 壁剥离。CTA与MR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分别为100% 和87%)。
➢ MRA有助于识别椎动脉管壁剥离,但敏感性不高。
➢ 分为两种,即脑干上端梗死(中脑和丘脑受损)和大 脑后动脉区梗死(颞叶内侧面、枕叶受损)。常出现 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且临床表现多样。由于供应脑 干上端的血管多为深穿支或终末支,并直接从大血管 发出,易造成血管的损伤,故脑干上端梗死多见。
➢ 临床表现: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 碍,伴有记忆力丧失,及对侧偏盲或皮质盲,部分患 者出现嗜睡,意识障碍(丘脑梗死)。
2. 同侧Ⅸ、Ⅹ对脑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 水呛咳)。
3. 同侧Horn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4. 同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
)。 5. 眩晕、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 TOBS,1980年Caplan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
➢ 通常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重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卒中, 尤其是伴VBA狭窄的患者,复发率增加3倍。
➢ 后循环TIA常表现为短暂或轻微的脑干缺血症 状,较前循环缺血难诊断。
➢ 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四肢瘫痪、瞳孔和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时, 应高度重视是否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鉴别诊断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和感染后疾病,如抗体相关疾病 (如Miller Fisher综合征,可引起眼肌麻痹、共济失 调和反射消失)。

后循环卒中PPT演示课件

后循环卒中PPT演示课件
27
鉴别
• 周围前庭功能障碍 •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 急性脑出血、脑肿瘤 • 中毒、代谢紊乱 • PRES • 神经炎症
• 自身免疫:Becht病、MFS • 病毒:Whipple病、病毒感染(EB或西尼罗河病毒) • 细菌(李斯特菌) • 真菌感染后的脉管炎
28
神经白塞病
• 颅内弥漫性中、小血管炎性改变 • 多见于青壮年 • 反复口腔,生殖器溃疡-眼葡萄膜炎-皮肤
18
• 双侧脑桥梗死(八个半综合征、十五个半综合征) • 一个半综合征 • 单侧或双侧VII神经损害
19
• 双侧桥臂梗死 • 桥臂:AICA和PICA供血交界区,AICA为主 • 低灌注可能 • 眩晕、共济失调、耳鸣、周围性面瘫、偏身感觉障碍、Horner征 • 其他:球麻痹等
20
• 双侧大脑脚梗死
后循环梗塞的诊治
姚恺
1
特点
• 通常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 相对较难诊断(难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对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
疗) • 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 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
解剖
3
发病机制
4
5
6
7
发病机制
8
发病机制
根据供血区域对后循环进行区域划分有助于预测发病机制 • 延髓外侧(近段供血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性ICVA • 桥脑梗死(中段供血区域)-基底动脉以及深穿支病变 • 孤立性丘脑梗死(远段供血区域)-深穿支病变 • 包括丘脑和PCA供血区域在内的远段供血区(单纯的大脑后动脉梗死以及基
22
孤立性眩晕
• 少见,占眩晕患者1%-2% • 小脑近中线部位(PICA分
布区)或延髓脑桥交界近 前庭神经核的部位多见 • 前庭中枢(岛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
7. 眼肌麻痹引起的复视 8. 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 9. 单纯的意识障碍并非典型的卒中症状,但双侧丘脑或脑干受损时可出 现

常见症状:头晕47%,单侧肢体乏力41%,构音障碍31%,头 痛28%,恶心和(或)呕吐27%。 常见的体征为单侧肢体肌力下降38%,步态共济失调31%, 单肢共济失调30%,构音障碍28%,眼球震颤24%。
4.基底动脉尖:嗜睡,混乱(丘脑梗塞);双侧视 野缺损,未察觉或否认视野缺损(双侧枕叶梗 塞)。
5.小脑下后动脉:躯干共济失调,眩晕(累及小脑 下脚时可伴肢体共济失调)。
6.大脑后动脉:对侧同向偏盲(枕叶梗塞);偏侧 感觉缺失(丘脑梗塞);丘脑梗塞引起的偏身疼 痛(丘脑痛);如累及双侧,可能伴视物变形, 视觉失认。

容易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混淆的疾病

急性周围前庭功能障碍 中毒或代谢紊乱疾病 :药物滥用,低血糖,脑桥中央髓鞘 溶解症和感染后疾病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不同部位损伤引起的不同临床特征
1.延髓外侧(颅内椎动脉梗塞,也称延髓背外侧综合症):眼 球震颤、眩晕、同侧霍纳综合征、同侧面部感觉缺失、构 音障碍、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 2.延髓内侧:同侧舌肌瘫痪,后期舌肌逐渐萎缩;对侧上 肢和(或)下肢轻瘫;单侧触觉、本体感觉缺失。 3.脑桥: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混合性轻瘫,构音障碍, 水平方向眼球凝视麻痹;闭锁综合征,四肢瘫,失语,意 识及认知功能保留,眼球垂直运动保留。

同侧同向偏盲、感觉缺失,而无肢体瘫痪,是大脑后动脉梗塞的临床 特征(图2B)。基底动脉尖闭塞可导致中脑、丘脑、和部分颞叶、枕叶 (大脑后动脉分支供应的部分)的梗塞。脑干被盖区梗塞主要会影响警 觉、行为、记忆、动眼和瞳孔等功能。
完整的脑桥梗塞(图2C、2D)则导致“闭锁综合征”—— 四肢瘫痪,构音障碍,但意识保留,患者可通过眼球或面部 的部分运动与外界交流。还有许多与之齐名的后循环梗塞综 合征,但大多都是不完整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
图2.头颅磁共振、CT成像。 A.MRI T2像显示右侧小脑下后动脉梗塞灶。B.MRI DWI像显示右侧大脑后动 脉急性梗塞灶。C.MRI DWI像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的双侧脑桥急性梗 塞灶。D.头颅CT显示基底动脉急性血栓。
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有着显著差异: 检查仪器的诊断价值不同,最佳诊断方式不同及临床 特征不同(见下表)。面-手臂-语言测试(FAST)是一种 广泛应用于院前卒中诊断的测试工具,它对前循环(颈动 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缺血性卒中 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后循环。

在一项对椎动脉夹层患者的系统回顾研究中发现, 最常见症状为头昏或眩晕(58%),其次为头痛 (51%),颈部疼痛(46%)。有报道显示,椎动 脉夹层的年发病率为1—1.5/100,000。不常见的 原因有动脉炎,椎-基底动脉延长或扭曲。在年轻 患者中,动脉延长或扭曲常见于Fabry病(一种罕 见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多系统溶酶体储存障碍疾 病)。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 运动缺失症状(乏力,笨拙,或不同组合的肢体瘫痪) 2. 交叉症状,同侧颅神经功能受损伴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这是后 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特征性表现 3. 感觉缺失症状(感觉麻木,包括不同肢体组合的感觉缺失或异常,有 时四肢甚至头面部均出现感觉障碍) 4. 同向偏盲——两眼同侧半(左侧或右侧)视野同向性视野缺失 5. 共济失调,姿势、步态不稳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因椎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血栓 性闭塞后引起后循环动脉局部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后 循环动脉系统包括颈部椎动脉,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等及其分支(图1)。闭塞部位不同,引起的临 床表现不同(图1、图2)。
图1.椎-基底动脉、Willis环解剖示意图。 A.小脑下后动脉闭塞位置。B.大脑后动脉闭塞位置。C.脑桥动脉闭塞位置。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 样斑块形成或动脉夹层引起动脉闭塞,和心源性 栓子脱落引起动脉栓塞。

在美国一所大型医院的研究,入组了407位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现栓塞引起的占40%,闭塞引 起的占32%,其余原因有原位小血管闭塞,某些已 知原因及未知原因。其中40%的栓塞病例中,有 24%为心源性栓塞,14%为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而 剩余的2%为多源性混合来源。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如何诊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时,尤其在卒中超早期,MRI 弥散象 (DWI)检查为最佳选择,在卒中后24小时内,MRI DWI的敏 感性为80—95%,而CT的敏感性为16%。 对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MRI的敏感性较低,即假阴性 率较高——一项纳入31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例研 究,结果显示假阴性率为19%。
图3.左侧脊髓梗塞。 A.MRI T2 扫描成像。B动脉梗塞中最常见的临 床综合征,是由于供应延髓背外侧的血管分支梗塞,经常 被漏诊或误诊。临床体征为对侧头面部及肢体的触痛觉、 温度觉减退,还有其他临床特征。 小脑下后动脉梗塞常导致共济失调,其供应部位受损引起 的各项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图2)后既发引起同侧后枕部、 颈部疼痛。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后循环TIA常表现为短暂或轻微的脑干缺血症状,较前循环 缺血难诊断。

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难以在溶栓 治疗时间窗内对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 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其复发率增加 三倍。 伴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尽快行神经外科 手术治疗。 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常伴较高的死亡率或严重致残 率,当血供不能恢复时尤甚;如果患者出现急性 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瞳孔和 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卒中专家寻求 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