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

合集下载

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案例(3篇)

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基于其意志,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

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而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仅由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赠与、遗赠、放弃继承等。

本案例将重点分析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中的遗赠行为。

以下是具体案例:二、案情简介原告:王女士,女,70岁,某市居民。

被告:李先生,男,45岁,王女士的外甥。

2018年,王女士因患有严重疾病,预计不久于人世。

在病重期间,王女士立下了一份遗赠书,将自己在某市的一套房产赠与自己的外甥李先生。

遗赠书中明确表示,王女士在生前未对这套房产进行任何处分,且在立遗嘱时,王女士精神状态良好,意思表示真实。

然而,在王女士去世后,其子女对遗赠行为提出异议,认为王女士在立遗嘱时精神状态不佳,遗赠行为无效。

于是,王女士的子女将李先生告上法庭,要求撤销遗赠。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王女士的遗赠行为是否有效。

具体包括以下两点:1. 王女士在立遗嘱时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 王女士的遗赠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四、法院审理1. 关于王女士的民事行为能力法院审理认为,王女士在立遗嘱时,经鉴定其精神状态良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因此,王女士在立遗嘱时作出的意思表示真实有效。

2. 关于遗赠行为的效力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遗赠是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仅需要遗赠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

在本案中,王女士在遗赠书中明确表示将房产赠与李先生,且未对遗赠行为提出任何异议。

因此,王女士的遗赠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确认王女士的遗赠行为有效。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中的遗赠行为。

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仅由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赠与、遗赠、放弃继承等。

民事法律行为典型案例(3篇)

民事法律行为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法律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普遍。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本文将以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为例,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分析。

二、案情简介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于2017年3月1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某将其位于某市的房屋出售给李某,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李某应在合同签订后10日内支付定金20万元,剩余80万元在房屋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后支付。

合同签订后,李某如约支付了定金。

然而,在办理房屋过户手续过程中,张某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房屋过户手续一直未能办理。

李某多次与张某协商,要求其履行合同,但张某始终拒绝。

于是,李某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定金及赔偿损失。

三、争议焦点1.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2.张某是否构成违约?3.李某的损失如何计算?四、法院判决1.关于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法院认为,李某与张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故该合同有效。

2.关于张某是否构成违约的问题,法院认为,张某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未能履行合同,导致房屋过户手续一直未能办理,已构成违约。

3.关于李某的损失如何计算的问题,法院认为,李某因张某的违约行为,导致其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李某有权要求张某赔偿损失。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法院判决张某返还李某定金20万元,并赔偿李某因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30万元。

五、案例分析1.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性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

在本案中,房屋买卖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因此法院认定合同有效。

2.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违约责任是维护合同秩序、保障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本案中,张某未能履行合同,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损失赔偿是弥补当事人损失、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途径。

民事行为的名词解释

民事行为的名词解释

民事行为的名词解释民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意思表示、行为或活动。

它是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财产权益进行有效制约、实现和保护的方式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民事行为进行解释。

一、民事行为的分类1. 合同行为: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合同行为由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表示,具有约束力。

这是最常见、最基础的民事行为类型。

如购房合同、雇佣合同等。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侵权行为包括侵权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违法行为。

比如人身损害、经济损失等,涉及到个人和财产安全。

3. 赠与行为:赠与行为是指个人自愿将自己合法财产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赠与是对他人予以无偿权益的表现,但有一些法律条件需要满足,如有偿或婚姻关系等。

4. 继承行为:继承是指根据法定继承顺序,将被继承人的财产权益转移给继承人的行为。

继承行为在被继承人身故时发生,依法确定亲属顺序和继承权益。

二、民事行为的要素1. 行为人:行为人是指进行民事行为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个人)或法人(组织)。

行为人应具备一定的事实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否则民事行为将被视为无效。

2. 客体:客体是指民事行为所涉及的物品、权益或其他具体对象。

客体可以是财产、知识产权、股权等,取决于民事行为的具体内容。

3. 行为方式:行为方式是指民事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书面合同、口头约定、行为表现等。

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

4. 目的和意图:民事行为的目的和意图是行为人进行某项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有时,法律会根据意图不一致而认定民事行为无效。

三、民事行为的权益和责任1. 权益:民事行为有助于维护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比如购买商品的权益、商业合作的权益、财产继承的权益等。

民事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可以有效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2. 责任:民事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和民事追究责任。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3
双方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生效的行为。如合同行为。
4
多方法律行为: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的行为。如合伙合同、成立 有限公司的出资协议等。
5
9.2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划分标准:法律行为发生的效果 划分的意义:适用法律不同、行为的目的不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方式不同 财产行为:以发生财产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身份行为:依发生身份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9.4 意思表示不自由 2) 有欺诈故意:目的是使对方陷于错误并进行意思表示。过失不构成欺诈
3) 表意人因欺诈而陷于错误 4) 表意人基于错误而作意思表示 受欺诈的意思表示须由法官根据欺诈行为与意思表示之间的关联性加以认定。 受欺诈意思表示的效力:民法通则 58 条将其归为绝对无效,合同法 54 条为可 撤销的行为。根据民法通则 61 条和合同法 58 条受欺诈一方还可以享有损害赔 偿请求权。
1
9.1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法 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行为人具有 一定的意思表示,但行为 的后果不是根据行为人的 意思表示,而是根据法律 规定发生的。
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 为三者关系
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行 为
民事行为包括合法的民事行为(民事 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撤 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二.以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三.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合法性
4
9.2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1
区分标准: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需的意思表示当事人的数量不同。
2
单方法律行为:由一方行为人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如订立遗嘱、放弃 继承权、免除债务、授权等。单方法律行为通常只会使相对人获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民事行为名词解释

民事行为名词解释

民事行为名词解释民事行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其他法律中提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自然人和法人展开,或者一方采取行动,或者一方采取行动而另一方作出反应,而形成一种合法的法律关系。

民事行为包括合同、买卖、租赁、贷款、融资、保险、侵权、离婚等等。

首先,合同是民事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

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根据法律规定和自愿约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达成的一种协议,其中一方承诺以特定方式履行其责任,另一方则有义务接受或履行特定责任。

通常情况下,订立合同的双方都要履行其承担的义务,或者彼此支付货币作为报偿,以达成协议的目的。

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双方的意思表示,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其次,买卖是常用的民事行为之一。

买卖是指一方从另一方处以货币的形式购买物品或服务的行为。

在有效的买卖行为中,一方向另一方支付货币,购买物品或服务,作为另一方表示同意的相应表示,以及履行应尽义务。

双方t在买卖行为中,都要尊重另一方权利,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且行为必须是公平、合理、有效的。

第三,租赁也是常见的民事行为。

租赁是指一方授予另一方特定期限内其在拥有或者使用财产的权利,租赁费用通常是在期满前或者期满时一次性支付的。

在租赁合同中,双方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彼此尊重权利,确保在租赁期间不受损害,并确保双方能够完成租赁期满时的解约义务。

另外,贷款也是一种民事行为。

贷款是指借款人向贷款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贷款机构根据申请人资质对贷款申请进行审查,确定满足贷款条件后,给予借款人一定数量或一定期限内的资金。

贷款合同需双方充分认识贷款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履行自己的责任,双方同意的标准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此外,融资也是一种民事行为。

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其他机构或个人借入资金,以改善资金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行为。

融资合同需符合法律规定,双方必须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避免发生纠纷,才能保证交易的有效性。

紧接着,保险也是民事行为的一部分。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

一、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指个人、组织在民事关系中所进行的行为,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合同订立、财产转移、侵权行为等。

合同是民事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合同是双方自愿订立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一般包括甲方提出要约、乙方接受要约、合同履行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通过签署合同,各方之间明确了权利和义务,一旦发生争议,可以依法解决。

除了合同外,财产转移也是民事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产的转移可以通过购买、出售、赠与等形式进行。

在财产转移过程中,各方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并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侵权行为是民事行为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人身权利的侵害、财产权益的侵犯等。

当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刑事行为刑事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即犯罪行为。

刑事行为主要是指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刑事行为一旦发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刑事行为通常需要经过刑事诉讼程序的审判才能确定事实和适用法律。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罚,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的严重程度,法院将判决被告人有罪或无罪,并对罪犯进行相应的刑罚。

刑事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故意杀人、贩毒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惩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总结通过了解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民事行为是个人和组织在民事关系中所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合同订立、财产转移、侵权行为等。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什么是无效民事行为?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什么是可撤销、变更民事行为?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二)显失公平的。

不同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有何不同?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5.民事行为

5.民事行为

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类型
无权处分行为 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以自己名义对他人权利标的所为之处分 行为,该行为若经有权利人同意,效力溯自处分之时起有效;若有权 利人不同意,则效力确定为无效。 欠缺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无代理权人所为之“代理行为”对本人是没有效力的,但若本人事后 追认,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代理行为”,对本人发生效力;若本人否 认,则该行为对行为人生效。在本人承认与否认前,该行为的效力处 于不确定状态。 限制行为能力人待追认的行为 这是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超越其民事行为能力范围的行为。这 类行为若获法定代理人追认,即变为有效法律行为,反之,则为无效 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一)明示形式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合同书、信件和各种数据电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 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民事法律行为内 容的形式。 有些民事行为不但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还必须符合法律 规定特殊手续的要求才能成立或生效,这些特殊手续包括 公证、鉴证、审核、登记等。 3.其他形式 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形式, 视听资料形式的民事行为 ,就是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意思表示的民事行为。 我国《继承法》承认录音遗嘱的效力。
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效力未定民事行为是指在第三人意思表示前,效力处于不 确定状态的民事行为。对于效力未定之行为,民法通则没 有作出体系化规定,但在具体制度中却规定了效力未定行 为。 效力未定行为的特点,是行为人已完成行为,行为外表已 健全,但其效力却有赖于第三人表示是“同意”还是“不 同意”,第三人的行为属于辅助行为,在作出前该行为的 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 效力未定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也不同,无效民事行为 自始无效,不可能起死回生;而效力未定行为,效力既可 能向有效发展,也可能归于无效。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及具体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它的划分及具体条件如下: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完全有能力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包括签订合同、买卖物品、进行财产交易、作为诉讼的当事人等。

具体的条件包括:
(1)年满18周岁,已成年;
(2)没有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如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
(3)没有被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某些人在法律上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仍然可以独立实施某些民事行为。

主要的条件包括:
(1)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具有部分监护能力的人,如部分智力障碍人、部分精神病患者等。

这些人在实施某些民事行为时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监护人的指导下进行。

3. 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某些人因为自身原因无法独立实施民事行为。

这些人需要通过他人代理或者由法院、政府相关机构担任监护人或者代为行使权利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的条件包括:
(1)未满7周岁的儿童;
(2)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者精神障碍的人;
(3)被法院宣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这些人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全面照顾和照护。

民事案件法律行为(3篇)

民事案件法律行为(3篇)

第1篇一、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定义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依法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依据。

二、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种类1. 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行为是民事案件法律行为中最常见的类型。

2. 无因管理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管理他人事务时,不依赖于他人的委托,为了他人的利益,自愿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

无因管理行为在法律上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3.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侵权行为在法律上产生赔偿责任。

4. 代理行为代理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委托他人代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

代理行为在法律上产生代理关系。

5. 诉讼行为诉讼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

诉讼行为在法律上产生诉讼法律关系。

三、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特征1. 法律性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依法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

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才能在法律上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实施的,体现了民事主体的意志。

3. 平等性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之间平等的法律关系,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接受不平等的条件。

4. 实践性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实践性。

四、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效力1. 效力范围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效力范围包括:主体资格、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性、内容合法性等。

2. 效力状态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

(1)有效: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及后果(3篇)

民事法律行为及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为实现一定民事法律后果而实施的合法行为。

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特征、种类、有效要件以及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为实现一定民事法律后果而实施的合法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征:1. 民事性:民事法律行为是在民事活动中发生的,涉及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2. 法律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所规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

3. 目的性:民事法律行为以实现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

4. 自愿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自愿实施的,不违反法律规定。

(二)特征1. 法律事实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为实现民事法律后果而实施的行为,具有法律事实性。

2. 法律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就对民事主体产生法律约束力。

3. 合法性: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

4. 有效性: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1. 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民事主体为实现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行为,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等。

3. 无因管理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他人利益而实施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等。

4. 捐赠行为:捐赠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无偿转让财产权益的行为。

5. 承担义务行为:承担义务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他人利益而实施的行为,如承担债务、提供担保等。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1. 民事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真实。

3. 民事法律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4. 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形式。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1. 成功后果: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对民事主体产生法律约束力,民事主体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实现预期的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与适用范围

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与适用范围

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与适用范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表达意思,产生权利和义务以及解决争议的行为。

它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平正义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是决定其效力与效果的基本依据。

一、构成要件:1. 行为能力: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必须具备行为能力,即具备自行负责地进行法律行为的能力。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包括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或依法获得完全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组织等。

行为能力的充分保障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2. 内容合法性: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公序良俗。

例如,合同的订立必须基于合法目的和合法手段,否则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

内部法律规定的合法性保证了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一定的道德和伦理水准。

3. 表达意思真实: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必须真实表达意思,并具有真实意思表示的自主能力。

这意味着当事人应当完全理解和知情于其法律行为的含义和后果,且其意思表示不得被欺诈、威胁、利诱等无效的情形所影响。

真实表达意思可以保证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二、适用范围:1. 合同法律行为: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主要形式之一,其适用范围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论是从事商业活动还是个人生活,人们都会参与各种形式的合同。

合同法律行为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保障了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2. 侵权法律行为:民事侵权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生产、经营或日常行为中因疏忽、违法或过失造成他人损害而承担相应责任的行为。

侵权法律行为适用范围广泛,包括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侵犯知识产权等。

侵权责任的追究和赔偿可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3. 捐赠法律行为:民事捐赠是指个人或组织将自己的款物、财产无偿给予他人,即行为人出于自愿、自由且无偿付出的法律行为。

捐赠行为可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对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民事行为种类及法律后果(3篇)

民事行为种类及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形成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

民事行为种类繁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民事行为的种类及相应的法律后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法律参考。

二、民事行为的种类1. 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行为是民事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买卖合同:指当事人之间关于转移商品所有权的协议。

(2)租赁合同:指当事人之间关于出租房屋、土地、设备等租赁物的协议。

(3)承揽合同:指当事人之间关于承揽人完成一定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的协议。

(4)技术合同:指当事人之间关于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技术活动的协议。

(5)合伙合同:指当事人之间关于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协议。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一般侵权行为:指侵犯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2)特殊侵权行为:指法律规定的特定侵权行为,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

3. 无因管理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了他人利益而实施的管理行为。

无因管理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救助行为:指救助处于危险状态的人或物的行为。

(2)照顾行为: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进行照顾的行为。

(3)管理行为:指对他人财产进行管理的行为。

4. 遗嘱行为遗嘱行为是指遗嘱人按照法定程序,对其死后遗产的分配作出安排的行为。

遗嘱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遗嘱设立:指遗嘱人设立遗嘱的行为。

(2)遗嘱变更:指遗嘱人对原有遗嘱进行修改的行为。

(3)遗嘱撤销:指遗嘱人取消原有遗嘱的行为。

三、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1. 合同行为的法律后果(1)有效合同:合同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否则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无效合同:因违反法律规定、欺诈、胁迫等情形,合同无效,当事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民事法律行为判断标准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判断标准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判断标准是什么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协商、约定或者其他方式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民事法律行为,比如买卖、租赁、借贷、赠与等等。

那么,对于这些行为,法律是如何进行判断的呢?民事法律行为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首先,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以自愿为基础的。

自愿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

也就是说,当事人在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是在自己的意志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的,不能是被胁迫或者欺骗的结果。

只有当事人是在真实、自由的情况下进行了民事法律行为,这个行为才是有效的。

其次,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的。

合法性是民事法律行为判断的第二个标准。

这里的合法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二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方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采取违法手段。

比如,买卖行为的标的物必须是合法的,合同的签订必须是真实有效的,否则就会影响到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

再次,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真实的。

真实性是民事法律行为判断的第三个标准。

也就是说,当事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是基于真实的意愿和真实的情况,不能是虚假的、欺诈的。

比如,一方通过欺骗手段让对方签订了合同,这样的合同就是不真实的,是无效的。

最后,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有明确标的的。

明确标的是民事法律行为判断的第四个标准。

也就是说,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标的物或者标的权利。

比如,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必须是确定的商品或者货币,借贷合同的标的权利必须是确定的借款权利等等。

只有当民事法律行为有明确的标的物或者标的权利,这个行为才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自愿性、合法性、真实性和明确标的。

只有当民事法律行为符合这些判断标准时,这个行为才是有效的,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进行各种民事法律行为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判断标准,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第五章 民事行为

第五章  民事行为

《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合同无效情形: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 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 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依据《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无效民事行
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1)当事人请求变更的,变更后的民事行为发
生效力 (2)被撤销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该 行为自始无效。
六、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1、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是指其有效还是无效尚不能确定而有待于其他 法律行为使之确定的民事行为。
2、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种类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 实施的双方行为 (2)无权代理行为 (3)无权处分行为 (4)欠缺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移行为
1、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民事行为生效普遍须具有的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民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
一些特殊的民事行为除具备一般生效要件外还须具备的生效要 件。
三、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第62条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所为的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6)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7)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
3、无效民事行为的后果
第五章
民事行为
一、民事行为概述 二、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三、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四、无效民事行为 五、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六、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的事例

民事违法行为的事例

民事违法行为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民事违法行为的事例:
1. 侵犯知识产权:例如侵犯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

2. 合同违约:例如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或提前解除合同等。

3. 侵权行为:例如语言侮辱、名誉损害、肖像权侵权等。

4. 不当竞争行为:例如虚假广告、商业诋毁、商业贿赂等。

5. 消费者权益侵害:例如售假商品、虚假宣传、不公平条款等。

6. 人身伤害:例如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侵犯人身自由等。

7. 侵占或盗窃财产:例如盗窃、抢劫、职务上侵占等。

请注意,以上仅仅是一些例子,具体违法行为的认定需要根据各国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来确定。

此外,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某些行为的法律认定可能存在差异。

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案例(3篇)

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男)与乙(女)系同村村民,甲因急需资金周转,欲将其位于某市的房屋出售。

乙得知此事后,有意购买该房屋。

双方经协商,于2021年5月1日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甲将位于某市某小区的房屋(以下简称“涉案房屋”)出售给乙,房屋总价款为人民币100万元,乙于合同签订之日起5日内支付定金10万元,余款于房屋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后支付。

合同签订后,乙如约支付了定金。

然而,在房屋过户手续办理过程中,双方因房屋面积存在争议,导致过户手续未能按期办理。

此后,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甲遂将乙诉至法院,要求乙支付剩余房款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1. 涉案房屋的实际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双方对此存在争议。

2. 由于房屋面积问题导致过户手续未能按期办理,甲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

3. 乙是否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剩余房款及违约金。

三、法院判决1. 关于房屋面积问题,法院经调查核实,涉案房屋的实际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存在差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因此,甲作为卖方,应承担因房屋面积问题导致的违约责任。

2. 关于过户手续未能按期办理的问题,法院认为,虽然房屋面积问题导致了过户手续的延误,但甲作为卖方,有义务配合乙办理过户手续。

因此,甲未能按期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构成违约。

3. 关于乙是否应支付剩余房款及违约金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房屋买卖合同》的约定,乙应于房屋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后支付剩余房款。

鉴于过户手续未能按期办理,乙有权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因此,乙有权要求甲支付剩余房款及违约金。

综上,法院判决如下:1. 甲应退还乙定金10万元;2. 甲应向乙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0万元;3. 甲应配合乙办理涉案房屋的过户手续。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主要争议焦点在于房屋面积问题及违约责任承担。

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由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是民法的基石,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易和合同,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民法中,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合同行为、侵权行为和其他特殊行为等几个方面。

一、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意思表示达成的协议,并约定了相互义务和权利的行为。

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形式,它涉及到各种经济交易、雇佣关系和买卖合同等。

例如,当您签订一份租赁合同或购买一台电视时,就进行了一种合同行为。

合同行为的要素包括合法、真实、自由意志等。

当事人在进行合同行为时,应遵循法律规定,并保证表达的真实性。

此外,当事人在进行合同行为时,应当确保其基于自愿的原则,即没有被迫或欺骗的情况下与他人达成协议。

二、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违背法律规定,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行为。

在民法中,侵权行为分为民事侵权和刑事侵权两种。

民事侵权主要涉及到个人之间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等。

民事侵权行为的特点是主体之间存在民事关系,损害主体可以向侵权主体主张合法权益,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当您在驾驶时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他人受伤或财产受损,那么您就属于侵权行为的主体。

三、其他特殊行为除了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外,民事法律行为还包括其他特殊行为,如遗嘱、赠与、捐赠、承揽、保证、借款、担保等。

这些行为在特定情况下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遗嘱是指个人在生前通过书面形式对自己死后的财产进行处置的行为。

赠与是指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捐赠是指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或其他公益组织的行为。

承揽、保证、借款、担保则是与经济利益有关的行为。

例如,当您与他人签订承揽合同时,您承诺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借款和担保则与财务上的债务和风险相关。

总结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法律规定和约束,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促进了社会交往和经济发展。

民事违法行为实例

民事违法行为实例

民事违法行为实例
1.盗窃:指非法侵吞他人财物的行为,如偷窃他人钱财、物品等。

2.诈骗:指使用欺诈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如虚构事实、
伪造文件等来骗取他人财产。

3.侵犯隐私:指非法侵入他人私人领域、窃取他人隐私信息的
行为,如偷拍、跟踪、盗取他人个人信息等。

4.故意伤害: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或健康损害的行为,如
斗殴、故意杀人等。

5.违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指销售伪造、仿冒、质量不达标等
欺诈性商品的行为,如假冒名牌产品、售卖过期食品等。

6.侵权行为:指侵犯他人名誉权、知识产权、肖像权等权益的
行为,如抄袭他人作品、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等。

7.违反劳动法规:指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权益的
保护规定的行为,如拖欠工资、违法解雇等。

8.妨碍公务:指阻扰、干扰、虚假报警等影响公务执行的行为,如阻止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故意提供虚假线索等。

9.违规饮食店经营:指未经许可,在违规地点或未获得相关许
可证件的情况下从事饮食店经营活动,如在居民区经营食品店等。

10.虐待动物:指对动物进行虐待、残害的行为,如虐待宠物、放置动物在恶劣环境中等。

构成民事案件法律行为(3篇)

构成民事案件法律行为(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之间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是民事主体实现其民事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特征、构成要件、类型以及法律效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现其民事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手段,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 法律性: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能够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2. 自愿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的,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实施。

3. 平等性:民事法律行为中,民事主体地位平等,不得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歧视。

4. 公平性: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5. 诚实信用性: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欺诈、胁迫、滥用权利。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1. 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有民事主体参与,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等。

2. 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有民事主体明确表达其意思表示,包括口头、书面、默示等方式。

3. 意思表示真实: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不得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4. 法律行为的内容: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5. 法律行为的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应当合法,包括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等。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1. 买卖合同:买卖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买卖标的物的转移、价款的支付等事项达成的协议。

2. 租赁合同:租赁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租赁物的使用、租金的支付等事项达成的协议。

3. 借款合同:借款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借款的金额、期限、利息等事项达成的协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行为(重点概括)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合法)行为。

法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图)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一)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三)民事法律行为是能发生行为人预期目的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行为与双方或多方行为(以当事人人数为标准)(二)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以行为的法律后果为标准)(三)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是否需要给付对价)(四)双务行为与单务行为(双方权利义务的负担关系)(五)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法律行为的成立或生效是否需交付标的物)(六)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须依一定的方式)(七)要因行为与不要因行为(法律行为是否以原因的存在为有效要件)(八)生前行为与死后行为(发生效力的时间)(九)主行为与从行为(十)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法律行为自身是否具有独立性)(十一)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意思表示的概念和要素意思表示,是指民事行为的行为人将其实施民事行为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外部。

意思表示须由两部分组成,即意思和表示。

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客观要件表示行为:以目的意思及法效意思置于他人可以认识的状态的行为主观要件目的意思:对于经济上一定效果的欲望法效意思:在目的意思上赋予法律上效果的意思表示意思:目的意思及法效意思表彰于外部的意思,并认知该表示具有法律意义意思表示的瑕疵意思与表达不一致意思表达不自由故意不一致无意不一致虚假的意思表示通谋的虚伪表示隐藏行为错误误传受诈的意思表示受胁迫的意思表示危难中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方法1、明示:行为人直接将其意思表示于外。

如,致函求购。

2、默示:由特定行为间接推定行为人的意思表示。

如,泊车在收费的停车场。

3、关于沉默(1)沉默,指单纯的不作为,当事人既没有明示其意思,也不能借助其他事实推知其意思。

(2)沉默原则上不具有意思表示的价值。

例外:✓当事人之间特约以沉默作为意思表示的方法;✓具有表示作用的沉默,法律拟制其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瑕疵意思表达不一致(1)虚假的意思表示其构成要件:1、须有意思表示存在2、须表意人自己知道表示与意思不一致3、须表意人内心不希望该表示发生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1、原则为有效。

理由:保护相对人之信赖。

2、例外为无效,即若相对人明知表意人故意使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则该虚伪的意思表示无效(2)通谋的虚伪表示其构成要件:1、须有意思表示存在2、须表示与意思不一致3、须表意人知道意思与表示不一致4、须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其法律效力:1、当事人之间的效力——无效2、但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保护交易安全)(3)隐藏行为其法律效力:1、该行为中的虚假意思表示无效2、被隐藏的意思表示之效力:由该真实意思的相关法律确定(4)错误。

构成要件:1)该错误由表意人自身造成2)表意人内心真意与外部表示不一致3)该错误严重,足以影响表意人之决定4)错误是否存在,以意思表示成立时为决定标准法律效力:(民通意见71条上的重大误解“行为人因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可撤(5)误传意思表达不自由1.受欺诈的意思表示其构成要件:(1)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2)欺诈人须有欺诈的故意(3)须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入错误并为意思表示(4)须欺诈人的欺诈与表意人作出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效力:(民通与合同法不同)(1)一般为可变更、可撤销;(2)损害国家利益时为无效;(3)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受胁迫的意思表示胁迫的构成条件:(1)须胁迫人有胁迫的行为(受危害的主体、客体与程度)(2)须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3)须胁迫为不法(目的或手段的不法)(4)须相对人由胁迫发生恐惧(主观的标准)(5)须相对人是因胁迫而为意思表示效力:(民通与合同法不同)(1)一般为可变更、可撤销;(2)损害国家利益时为无效。

3.乘人之危构成要件:(1)表意人客观上正处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处境(2)行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3)行为人实施了乘人之危的行为(4)行为人乘人之危行为与表意人意思表示间有因果关系(5)须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而蒙受重大不利法律效力:一般为可变更、可撤销。

民事行为的成立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某种行为因符合民事行为的构成要素而视为的一种客观存在。

1、民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1)当事人(2)意思表示(3)标的2、民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除须具备一般成立条件外还须具备的条件。

例如,要式行为,还需具备特别要求的形式才能成立;实践性行为,还须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

民事行为的生效民事行为的生效是指客观存在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上的效力。

1、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4)标的的确定、可能、合法2、民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法定特别有效要件:第一,办理法定手续第二,死因行为的行为人死亡约定特别有效要件:第一,当事人约定合同所附生效条件成就第二,当事人约定的合同所附生效期限成就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关系1.二者联系成立是生效的前提。

2.二者区别(1)着眼点不同(2)判断标准与构成要件不同(3)发生时间不同(4)效力不同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把该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作为确定其生效或失效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具备以下特点:1、须为尚未发生的客观事实2、须为可能发生(发生不能确定)的事实3、须为当事人约定的事实4、须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实条件的种类1.生效条件与解除条件(1)附生效(延缓/停止)条件是限制法律行为发生效力的条件,即当条件发生的时候,法律行为开始发生效力。

(2)附解除(消灭)条件是限制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即在条件发生时,法律行为失去效力。

2.肯定条件(积极条件)与否定条件(消极条件)(1)肯定条件,是指以某种事实的发生作为条件成就的标准,来决定已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或失效。

(2)否定条件,是指以某种事实的不发生作为条件成就的标准,来决定已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或失效。

3.随意条件、偶成条件和混合条件(1)随意条件,是以当事人一方的意思决定其成就与否的条件。

条件之成否仅依当事人一方之意思而决定。

(2)偶成条件,是以偶然的事实而决定其成就与否的条件。

条件之成否与当事人意思无关。

(3)混合条件,是混合当事人的意思及偶然事实,包括第三人的意思而决定是否成就的条件。

4.真正条件与非真正条件(1)真正条件,是指以客观上不确定之事实为内容的条件。

(2)非真正条件,又称为假装条件、表见条件,是指徒具条件的外观,而不具有条件实质的条件。

附期限的民事行为是指当事人以将来确定到来的客观事实作为决定民事行为效力的付款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无效民事行为,是指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而应当被宣告无效的法律行为。

其特征:1、无效民事行为具有违法性2、无效民事行为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生效要件3、无效民事行为具有不得履行性4、无效民事行为自始、当然、确定、绝对无效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1)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当事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6)损害社会公共利益;(7)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因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有瑕疵而不真实,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

具有以下特点:1、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仅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民事行为。

2、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可以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只有当事人才可主张无效的民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2.显失公平。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可依当事人单方的意思表示而变更或撤销。

当事人享有的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示对已成立的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权利,称为撤销权。

撤销权从性质上说,属于形成权。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又称效力未定民事行为,是指于行为成立时其是有效或无效尚处于不确定状态,须待看其后的一定事实的发生与否才能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

具有以下特点:1、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已经成立2、其有效还是无效处于不确定状态2、其有效或无效决定于当事人意思以外的事实---即享有撤销权的第三人的同意或拒绝行为效力侍定民事行为的种类∙民事行为能力欠缺的民事行为∙代理权欠缺的民事行为∙处分权欠缺的民事行为∙债权人同意欠缺的债务移转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