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3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


2015/11/16
思考:

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特 点是什么?
2015/11/16

早期的国家社会组织内部与社会 组织之间的血缘纽带并没有切断,支 撑君主专制的社会支柱是宗亲贵族, 社会组织结构则表现为亲贵合一,只 有宗亲贵族才能参加国家管理,所以 贵族辅政成为早期国家必然的辅政体 制。
2015/11/16
的宰相可以设立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 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宰 相府的人员基本上由宰相任免,皇帝对宰 相的用人权很少干预。
2015/11/16
思考
宰相开府辅政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
2015/11/16
★三权分立独相制的初步形成
秦创立宰相制度,按其官制规定,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为宰相,实际上太尉仅作 为武将最高荣誉职务,而且不常设,因此, 承担宰相职权的是丞相、御史大夫。但是 尚未形成系统的官署,即在丞相之下办事 的人还未有列入国家编制的官吏。
职和称呼及官员的数量不断变化,期间的 演变及发展错综复杂。因此,不同的教材 对历史上宰相的形式有不同的概括。
2015/11/16

※ 学者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三权分立的独相制、权力制衡的群相制、
便于集权的兼相制——张创新:《中国政 治制度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参议辅政制、宰相 奉命拟旨辅政制(韦庆远、柏桦)

★楚国令尹执政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官
制独树一臶。
2015/11/16
楚国设臵“令尹”,作为楚国宰辅的名称,
历春秋至战国,一直没有改变,并且宰辅 “令尹”之名,为楚国所独有。这是与中 原诸国宰辅制度不同的特点之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与初步 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 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权政治转身政党 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 ,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 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 ,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
——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
军政、训政、宪政
——定期考核
官吏政绩的制度, 王依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赏罚 升降。
战国时期王权与西周时期诸侯君权的异 同:
首先,西周时的诸侯国君在经济上对周 王负有义务和责任,而战国王权则享有完 全独立的经济权利。
其次,西周时期的诸侯君权在名义 上屈从于周王权之下,战国王权则一 跃而与周王权处于平等地位。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对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产权
归属不同。
秦汉之前,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的王 ,但是他只有自己的一块地。诸侯对自己 的土地同时拥有产权和治权两种权利,并 且是可以世袭的。
秦汉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所 有的土地的产权,而他的官员,只有在被 他任命了以后,才对一个地方拥有了治权 。即这个治权不世袭,只有经过皇帝任命 的人才能有这个权力。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 分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 于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Hale Waihona Puke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三章.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三章.精讲

2018/10/29

民国初年,五花八门的政党表明: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过“多党” 的时代,但资产阶级政党组织涣散,内部 派系纷杂,思想上严重分歧,谁都无法完 成保护共和、反对独裁的政治任务。也正 是这种“多党”的政党政治,造成了当时 资产阶级力量的严重削弱,又将资产阶级 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2018/10/29
1912年12月底,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展开,
各省开始竞选议员,宋教仁在全国展开了一系列 游说和拉票活动,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 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讲,希望通过合法的选举, 让国民党控制议会和组建内阁,制定民主宪法, 并进而通过宪政来限制袁世凯正在膨胀的权力。 1913年3月,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得票三百九 十多张,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国会召开前夕, 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沪宁路上海站被刺客以 枪击伤,22日不治而死。

2018/10/29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横取他国已行之法,
强施此土。”
——章太炎
2018/10/29

民国初年的中国变革者,对西方民主 政体的兴趣和引入这一制度的期望,并不 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结构的契约化和 市民社会的增长,要求建立一种与社会发 展状态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而是由于中国 人在西方现代文明的示范效应的刺激下, 把摆脱专制政体的愿望投射到这种与专制 政体形成鲜明对比的异质的制度上的结果。

2018/10/29

纵观这一时期的党团,明显具有自己 的特征。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民初的政 党政治、议会斗争,毕竟是代表社会进步 的新生事物,它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次史 无前例的尝试。
2018/10/29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二章共3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二章共33页

❖ 王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 和象征,其权力体现形式:
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
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 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王通过使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口谕以行使 王权
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 制各诸侯国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2 皇帝的名位制度(3)
❖ 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皇帝是唯一 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神秘化
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 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是 皇帝制度的外部表现形式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 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 承人的主要标准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4.2 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2)
❖ 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 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机会
❖ “王”
“王字之本文,斧也”,王同军事密切相关
❖ 王权的经济基础
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制
❖ “王”与神
中国没有那种无所不包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 推到与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
❖ 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在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1.2 王权的体现形式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 皇帝制度
❖ 2.3.1 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清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清朝
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 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 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
1
六部尚書,多由大學士兼任或管理。內閣(或軍機處) 無權向部發佈指示,如有所見,只能奏請皇帝同意,以 皇帝名義,用諭旨的形式發佈。部的尚書、侍郎對於各 省的行政長官亦無發佈指示之權,也必須奏請皇帝,以 皇帝諭旨的形式發佈。
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諭令停止奏本的使用,但實際上 許多機密要務仍用奏摺先行上達,而題本則成了例行公事。
1
清初文書制度因襲明代,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都 不能直達皇帝,須經通政使司送內閣閱覽票擬後再進呈 皇帝裁奪,既費時又易洩密。
奏摺則一掃此弊,具奏人可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 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折閱並用朱筆批示,然後再交來人 或通過驛站發回原奏人遵行,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 個人轉手。既速且密,有利於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
目前所見世存最早的奏摺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 七日大學士伊桑阿的“奏謝溫諭賜問平安折”。康熙四十年 以後,奏摺的使用就比較廣泛。至五十年前後,內而王公大 臣,外而督撫提鎮均可使用奏摺。
雍正帝繼位以後,進一步擴大奏摺的使用範圍,規定內外諸 臣,對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遞上聞的國家庶政,都可以用密 折先行奏聞,然後再用題本正式奏請批示遵行。於是,奏摺 作為機密文書遂被普遍使用,成為定制。
1
通政使司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仿明制設立。具體任務是, 收各省題本,校閱後送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制的,送 內閣參處;有逾限期的,移交關係衙門議辦。各省將軍、 副都統與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官,按季將奏過本 章造具印冊,咨送內閣查核。
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務 甚簡,半屬有名無實”,而被併入內閣。光緒二十八年 (西元1902年),正式裁撤。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PPT课件

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1. 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 ❖ 士家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兵,
家是指士兵的家属。
2.军队私有化 ❖ 除了某些纯粹将领往往须通过直接控制一部 分精锐的私兵,才可能掌握整个部队。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三国是豪强政治? ❖ 2.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 3. “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
愿望相反? ❖ 4.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 5. 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 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 阀政治
❖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面临着两个重大课题,一是重新开始道 德讲求,建构儒家意识形态。二是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体系。 九品中正制就是他用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部分努力。
❖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方法: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 察人才 ,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所以,此制度又称 九品官人法。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分为两项: “家世” 和“状”,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 “品”,共分九品。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城邦联盟; 王权世袭; 分封: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
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 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2.王权:

“后”;宫殿;礼器(eg.鼎)
3.统治方式: (1)服内:

六卿(六事/左右六人)
车正、庖正、牧正…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 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课件)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课件)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制度、政治文化、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 的活动。其中,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 式、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主要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 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 程,以及因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政治制度
第十五讲:民国时期的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
第四部分
人民民主政权时期的政治 制度
第十六讲: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
第十七讲: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 第十八讲: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
绪论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五、参考书目

2、理藩院
3、翰林院 4、詹事府 *都察院
*大理寺
第四节、晚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动
1、总理衙门 2、总税务司署 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4、督办政务处 5
、邮传部
6、学部 7、法部 8、农工商部 9、巡警部 10、责任内阁 11、资政院
第三讲: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 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 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PPT6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PPT6
(一)省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二)道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三)路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四)府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五)州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六)郡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七)县级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4 近现代地方行政组织ຫໍສະໝຸດ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版
6.1.1 历代疆土与行政区划
西汉初年的疆域有所缩小,沿边地区多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的疆域合计比东汉末年有所扩大,西晋统一后也未有更大的扩 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则南北对峙,疆域虽时有增减,但实际管治 的疆域已经超过了西汉。
在西域都护的基础上,东汉魏晋南北朝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别管理,即设置校尉或中郎 将。这些中郎将、校尉都立有府,有规定的治所与辖区,除朝廷额设的长史、司马、参军事 之外,府属都是自行辟署。在辖区内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进而代表朝廷对所部的少 数民族实行管辖。在辖区趋于安定时,这些中郎将、校尉则成为州郡长官的加衔,或直接废 置,改由州郡管理,纳入地方行政系列。
同样都是都城,因皇帝所在地不同,其设官也有一定区别。
明代虽有三都,设官却有所区别。
因为京师的特殊,历代都实行多重管理,其府尹也多兼有朝廷事务,经常参加朝廷的集议或 奉旨办理某些事务。在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情况下,皇帝往往委任亲王、大臣进行督理、提 督,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由皇帝亲裁。这里既有分权制约,也有权力集中,总的原则是 在确保京畿地区安全的情况下,以实现有效治理,而且更便于皇帝掌控。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秦当时疆域所辖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晋、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粤、桂14省区的全部, 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东南部、越南东北 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在这广阔的疆域里,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先秦中国政治制度史PPT参考

先秦中国政治制度史PPT参考
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国 家 契约说 冲突说 水利灌溉说
起源说 贸易说 战争说 圣人造福说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中 国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关于国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家起源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的脉络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基本上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有利于等级 结构稳定,但没有选贤机制。
2、宗法体系
• 周朝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 侯、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 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 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
王是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 行使权力。誓用于军事,是战前的誓师; 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 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
2021/3/10
授课:XXX
7
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王命 的。“召”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 贵族和诸侯,较为客气;“呼”用 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王 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 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如 “告于皇天后土”,“告于诸侯” 等。
• 王族之外,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如姜尚被封在齐, 成为周朝控制东方诸侯的重镇。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 地。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原本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 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 纣之兄微子于宋,稳定了殷民之心。
2021/3/10
授课:XXX
26
西周的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相似之处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2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专制政体所存在的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1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 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 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 力
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 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0.3.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0.3.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
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及现代产生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各种有关政治的学说 5.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

第四章隋唐中国政治制度史PPT课件

第四章隋唐中国政治制度史PPT课件

3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 首先,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 书省(隋称内史省,长官称纳言)草诏、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各部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后逐渐形 成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 部门,每部下辖四个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辖 的司,均跟本部事务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唐将民部改为户部,此外再无任何变化。三省六 部进一步确立之后,原属九卿范围的各个监寺地位继 续下降,沦为辅助性机关。这样的六部与监寺格局, 奠定了官僚制帝国的基本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一直延 续到了清朝末年,才被从西方引起的新式现代政府体 制所取代。
《中国政治制度史》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隋朝的创制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科举制度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府兵制及其畸变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隋唐的司法制度
18
唐朝理智地意识到隋朝的失误多在政策层面, 而制度建构应该肯定。唐朝统治者是汉化了 的少数民族,跟杨氏家族一样同是北周的军 事贵族出身。在统治大思路上,他们灵犀相 通。
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如恢复汉姓,恢复汉族 文化习俗。最重要的是恢复礼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多都 有自己的礼仪规矩,但是隋朝以继承汉人正统自居,故而强 调要恢复周礼。
隋朝虽完成了大多数制度的创制工作,但由于炀帝的缘 故结果二世而亡。唐几乎完全继承了杨家开创的制度遗产, 并使之发扬光大,在政策上又刻意避免了前朝之失,结果成 就了历史上的盛世。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两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两宋
1
武化結構與秩序
典型的軍閥割據時代。 軍閥政體在制度形式上與唐朝相似,而制度精神
已由文治轉為武治,國家管理和政治秩序主要靠 武力維持,政治文化的道德意涵蕩然無存。 中央政權無力控制地方,各地割據勢力僅在形式 上歸附中央。 邊地族群在軍閥集團中佔據重要地位。
1
軍閥集團維繫手段:血緣、准血緣和地緣紐帶; 掌握親衛軍進行武力威懾。
第六講 精緻繁複義後,唐朝名存實亡,形成藩鎮割據局 面。907年朱溫建立後樑,960年趙匡胤取代後 周建立宋朝;979年滅北漢,結束分裂局面。
五代: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次 第更迭的中原政權;
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 、南漢、南平、北漢等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 “大”者,還有不少割據政權)。
宰相、樞密使,淪為皇帝的幕僚。 上流社會徹底變質,邊緣人士、軍棍、流氓、鹽
販等脫穎而出,掌握權力。 未恢復科舉,選官雜亂無章,升遷無規則。
1
文士的尷尬:馮道(882-954)的例子
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 位二十餘年,以持重鎮俗為 己任,未嘗以片簡擾於諸侯, 平生甚廉儉。 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 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 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 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 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舊五代史》)
1
後樑: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6 (滅於契丹 ) 後漢:947-950 後周:950-960
前蜀 891-925 滅於後唐 吳國 892-937 滅於南唐 吳越 893-978 滅於北宋 閩國 893-945 滅於南唐 楚國 896-951 滅於南唐 南漢 905-971 滅於北宋 南平 907-963 滅於北宋 後蜀 925-965 滅於北宋 南唐 937-975 滅於北宋 北漢 951-979 滅於北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