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社会与地方豪强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社会与地方豪强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瓦解和腐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分裂状况,氏族社会和地方豪强统治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氏族社会和地方豪强统治的成因、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氏族社会的形成与衰落是一个历史的循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以及战乱和动荡的局势,氏族社会重新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地方豪强逐渐形成,并通过婚姻联姻、经济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网。
这些地方豪强多为昔日的世族显贵,他们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自己的势力网络。
氏族社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之一是封建领地制度的兴起。
很多地方豪强通过拥有土地和财产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依靠这些资源来招募私兵,保护自己的势力。
这种封建领地制度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中央集权制度,给地方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世族的存在和继承制度的确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成为地方豪强统治的核心力量之一。
世族通过世袭制度,将自己的势力代代相传,并通过婚姻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地位。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世族成为了社会精英,他们凭借自己的权势和财富,掌握了地方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实际控制权。
地方豪强统治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首先,它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地方豪强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导致大部分农民成为他们的佃农,受尽剥削和压迫。
这种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地方豪强的统治导致了社会的经济崩溃。
他们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财产,使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导致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农民的贫困。
同时,由于地方豪强对财富的垄断和掠夺,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不公平的分配现象,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最后,地方豪强的统治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威信和权威。
由于地方豪强的势力膨胀,他们常常违背中央政权的命令,甚至与中央政权发生冲突。
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1
学校:贵州大学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历史年级:081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国家命运摘要: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中门阀士族制度就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
门阀士族制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这一制度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并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门阀制度在这一时期盛行,不仅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同时还垄断了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权的稳定以及盛衰兴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种制度又需要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的政策以及皇权的发展都会影响这一制度的发展,所以国家的盛衰兴亡、国家政策以及皇权也反过来影响了门阀士族的壮大和缩小。
关键词:门阀士族制度特点发展过程关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特权国家命运影响门阀士族制度正文:特点: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经济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属、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赋役的特权。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逍遥法外权。
西晋王朝对士族犯罪每从宽惠,不论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准。
士族犯罪,按照“八议”⑴,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减刑和免刑,或者用金钱来赎罪。
所以后来东晋熊远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⑵谈到门阀士族制度自然不能忘掉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即士人分为九等,“中正”是评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为士族地主巩固其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当时,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准,所谓“计资定品”,就是以门资、官资作为决定品弟的依据。
世家大族利用这一制度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制度不是在魏晋南北朝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对士族形成和兴衰演变的看法
对士族形成和兴衰演变的看法
士族,亦被称为门阀世族,在某种意义上是士与宗族的结合体,形成于魏晋时期,是当时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阶层,并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衰落。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一个重要统治阶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被称为士族社会。
东汉以来培养滋长的大姓、名士是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汉末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也不是所有单家寒门就不可能成为士族。
与皇室联姻是成为当朝显贵即成为士族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九品中正制也有助于士族的形成,并为士族服务,保证其在当代的政治世袭特权,而士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汉末商品经济的严重衰落和自然经济的明显加强。
士族不同于豪强,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是士族掌握文化,其家族具有一定的文化传统,能够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士族的代表有琅琊王氏、武威贾氏、陈郡谢氏、范阳卢氏等。
魏晋南北朝士族的社会权力根基是宗族聚居乡村形成的大家族形态,士族政治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是社会动乱造成国家文化中心地位丧失和学术家族化及经济破坏导致宗族流民聚居,加强了以乡村为根据的私家大族势力,同时,士族政治能帮助朝廷减少在军事和地方行政上的“成本”,促进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也是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士族的生存基础逐渐被动摇,再加上朝廷以科举取士,剥夺了士族垄断仕途的特权,士族和庶族的界限逐渐模糊,社会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政治社会向官僚政治社会转变,士族逐渐走向衰落。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青春岁月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起初世家大族通过察举制,依靠乡举里选,熟读经书入士升迁。
随着其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选拔官吏开始与世家大族紧密联系,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门阀,一俗”。
所谓“族姓”,便是指世家大族。
三国时期魏国建制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以及西晋时期对此选官制度的沿用,维护了门阀士族政治层面的“权益”。
九品官人法起初主要以德识才学和门第高低为标准。
但到曹魏后期,政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司马氏集团手中,选才标准不再是德才和门第并重,而是门第标准远远超过了德才标准。
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变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永嘉之乱后,西晋王室渐为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衬下,建立了东晋。
在朝中,除皇帝之外,王氏兄弟掌握内外大权。
因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至此门阀士族之势达为鼎盛。
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此雄厚,以至于东晋时期,可以与皇帝“共天下”,那么为什么之后走向衰落的残局呢?一、政治因素造成门阀士族崩溃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士族之间关于争夺权力的政治内斗;另一种是士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
1、士族间的政治斗争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造成本身崩败的一个政治因素。
这种用阴谋或武力来相互摧残的政治斗争,是某一世族势力遭到另一世族势力排挤,甚至是被杀的一种政治手段。
虽然说,通过政治斗争,某一世族势力在朝内获得了极为强大的权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世族集团的整体势力在被削弱。
最终使整个世族集团走向崩败。
从晋初的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都是大规模的世族斗争。
至南北朝后,这种世族间的争斗显得尤为频繁。
刘裕代晋,徐献之、傅亮二人有辅佐之功,后掌握朝权。
而文帝时,徐、傅则被诛杀。
构成其事者,则为王华、王昙首两世族。
孝武帝时,王僧达与颜竣的先后被诛,也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攻讦与陷害。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因此士族制度也称世族制度和门阀制度。
为了取得利益,把持权利,以血缘为纽带,家族为单位,门第为标准,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特权阶层。
在政治上,门阀士族拥有崇高地位,他们垄断了仕途,控制了中央政权,成为变相的世卿世禄阶层。
士族始于汉朝,发展于魏晋,盛于南北朝,衰于唐朝。
士族生活学习始于汉朝,汉朝时,选拔官吏主要靠两种办法,即征辟、察举。
这两种办法均无资历、出身的限制,所以,在西汉时期,还是有很多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甚至为王侯将相。
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就是典型代表。
这个制度在王朝强盛时期不会出什么问题,王朝一旦衰弱,很容易被大家族、大地主所把持控制,这样一世一代地累积下去,慢慢就形成了士族门阀;东汉中后期,最著名的门阀士族有两家,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号称“四世三公”,“汝南袁氏”更厉害,四世出了五位三公,号称“四世五公”。
这两大家都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世代相袭。
而汉灵帝就是厌倦了士族把持朝政才宠信宦官,最后导致了黄巾起义。
九品中正制到了三国时期,士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发展起来,当时的统治者几乎都得到了各大士族的支持。
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与士族妥协形成的产物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更是为士族壮大提供了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简单来说就是选官中正的是当地的大族官员,定品也是按照门第定品,这样就形成了滚雪球,士族发展越来越好。
于是就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1、概念: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演变(1)萌芽(东汉)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士族,又称门阀、世家,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从兴起到没落,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士族在统治阶层中始终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对中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许多的元素构成。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走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士族。
首先,在政治上,士族拥有先天的特权。
根据门第的不同,担任不同的官职,世代为宦,维持着自身的政治地位。
在经济上,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依托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维持庞大家族的巨额花销。
在文化上,士族拥有大量的藏书,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为其在政治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社交上,士族极度排外,与庶族泾渭分明,甚至坐不同席;为了维持统治,不同士族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其他势力的倾轧,一起分享拥有的权利。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先秦时期的士阶层。
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
到了春秋时期,士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即“贵族之末,庶民之首”,位列大夫之下。
及至战国,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许多士出身的人,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官爵,许多大夫由士升任,“士大夫”一词由此产生。
然而,自此之后虽然不断有士位极人臣,却多底蕴不足,不能累世传承,不能称之为士族。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逐渐出现了时代为官的情况。
西汉中后期,中央政权对地方掌控下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逐步形成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望族。
就这样地方豪强士大夫化,士大夫家族化,从而走向了中古士族之路。
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雏形已经出现。
其中的代表“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等到帝国崩溃、群雄逐鹿时,袁氏兄弟曾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领土,可见其所代表的势力之强盛。
士族的强盛无疑使得中央政权的权威大大下降,士族阶级与最高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
士族集团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
士族集团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作者:李崟昊陈赟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3期摘要:士族集团的形成是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存在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的衰落,士族集团逐渐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形成了汉末以来四百余年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分裂;士族集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自秦汉以后最长的分裂期,从东汉末诸侯联合讨董卓开始,到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大约为四百年。
中国一般朝代末年大动乱最多三、四十年就能重建,而此时却花上十倍的时间,究其原因士族制度是一个重要历史因素。
一、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即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恶性发展,使得士族集团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东汉初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之所以巩固,是因为在战乱之后,国家掌握了大量土地,通过屯田、授田、鼓励垦植、释放奴婢,国家控制了大量农民,农民向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租税、兵源及摇役,所以此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有力与有效的。
到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
曹魏后期,“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
”这样就使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型,以国家控制大量农民而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转变为以私家控制依附农民为主导的豪强世族经济。
因此,西汉末年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人身依附关系,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而且法典化了。
这在阶级关系上,扩大了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促成了世家大族的特殊地位,从而形成了以门第为依据攫取政治、经济特权的门阀士族制度。
魏晋之际的“九品中正制”和西晋的“官品占田荫客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世家大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表现。
世家大族和士族的存在,都以大田庄为其物质基础。
依靠宗族,大田庄经济比较容易形成,比较容易巩固,也比较容易持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与其对社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与其对社会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士族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士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钱有势的家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精英。
这些家族主要靠经商、地租和农业等活动获得财富。
他们之间通过婚姻、朋友关系、书信等多种社交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阶层。
这些家族称为“士族”,他们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构成了士族文化的内涵。
首先,士族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了士族文化的核心。
士族们注重道德教育,强调个人操守和家族荣誉,他们志存高远,崇尚文化之道,对于个人、家族以及社会的和谐都非常关心。
同时,他们也追求良好的名声和社交地位。
其次,士族文化是以文学为基础的文化。
在这个时期,士族们非常看重文学,他们善于诗词歌赋和书信,推崇诗文散文和古文的传统。
士族们还会进行文艺演出、书法展览等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品位。
他们认为文学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是道德塑造的重要手段。
再次,士族文化是以社交为特点的文化。
在这个时期,士族们注重社交场所的建设,熟悉各种礼仪,活跃于士族社会,开展多种社交活动。
他们之间通过婚姻、朋友关系等形式联系在一起,以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家族权势,形成了庞大的士族网。
二、士族文化的影响士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士族文化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文学和艺术得以大力发展,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技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因为士族文化的强劲推动,中国文学和艺术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文学家,这些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士族文化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之间的交往是非常频繁的,士族妻子之间的婚姻更是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它涌现出了诸多深刻的文化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士族文化。
这种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主题。
本文将介绍士族文化的产生背景,内容特征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作用。
一、士族文化的产生背景士族文化是指那些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定地位和财富的士族人物所创造的文化现象。
其形成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权制度的变化,二是旧贵族的流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分户制度的出现,一些富豪官僚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而传统的贵族家族土地的局面逐渐消失,导致旧贵族的土地动荡和社会名望的流失。
这种流失使得那些原本在旧贵族阶层内部较为边缘的士族人物按照现实利益取得权利认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新的社会主体。
二、士族文化的内容特征士族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内部相辅相成,相互矛盾和共同呈现的命题形态,当中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的命题:1. 知识成为权力的源泉:士族文化是一个以知识和文化平凡为主导的文化,它的核心命题是知识成为权力的源泉,自学成才成为了通往尊贵的道路。
因此,士族文化重视自我的提高,鼓励人们自主求知,推崇学问和知识。
2. 文化追求实际效益:士族文化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文化,它重视文化的实际意义和经济效益。
文化、知识就是一个人位于社会的地位和能力的标准之一,是通向成功的途径之一。
因此,士族文化反对单纯的学问崇拜,注重文化的赚钱效应。
3. 社会精英主义:士族文化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文化与身份、财富、地位等相互支持,要想进入士族阶层,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精神素质。
而这些素质多数是通过阅读经验和学问实践获得的,因此文化成为了进入社会精英的通行证。
4. 文化创造和创新:士族文化重视文化的创新和创造,讲究文化的个性、独创性和时代反映。
文学、美术等文化艺术的创造出现一股新的革命潮流,以独创性的新作品展示自我的个性特点和艺术风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和士族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和士族政治魏晋南北朝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
如果加上东汉末年三十年战乱时间。
历时将近400年。
它有如下特点:其一,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除了西晋有短暂的统一之外,分裂割据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格局。
在这种局面:之下,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之下的竞争和发展。
把它视为“黑暗世纪”的看法,早已被摒弃。
其二,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以民族冲突激烈引人注目,不同文化互相冲突、交流并趋向融合构成了它的时代特色。
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曾经发展到民族仇杀的程度,制造过赤地千里的惨剧。
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笼络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
于是,推行“汉化”政策,就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野蛮的征服者往往被文明水平更高的被征服者所征服,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主动”汉化的过程,就是明显的例证。
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构成了民族融合的主流方向。
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1)尊崇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传统,推行儒学教育,成为胡汉文化最容易出现的结合点。
儒学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内聚力的作用,表现的十分明显。
(2)抛弃“胡汉分治”的体制,缓和民族矛盾。
(3)重用汉族俊杰,特别是高门士族的代表人物,以收民望,通过士族的中介作用,逐渐取得汉族民众的认可和臣服。
(4)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把汉化推向心理、血缘的层面。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这一方面是最为彻底的。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把华夏文明推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其三,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如: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根基;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3
(例1)在西晋灭亡至隋朝建立期间,曾经统
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A、鲜卑族建立的北齐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鲜卑族建立的西魏
(1991高考)
(B、C)
2、公元3世纪至6世纪,先后完成黄河流域或更大 范围统一的势力或政权是( D ) ①曹操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趋势:1、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为统一创造条件。 2、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融合和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3、南朝末年士族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影响: 1、北方经济恢复,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2、各族人民互相学习生产技术。孝文帝改革促进经济封建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化影响: 1、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促进科技发展。如:祖冲之…… 2、佛教文化发展,唯物论发展。如:佛寺、石窟、宗教、范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220年-----589年(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未)
政治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经济
4、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反复的破坏
民族
文化
和恢复 5、民族融合加强。 6、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民族
文化
和恢复 5、民族融合加强。 6、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哲学中的对立和统一)
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 大融合,民族矛盾减弱,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局部统一的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 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 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出现 创造了条件。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本质,浅析皇权的衰而复兴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本质,浅析皇权的衰而复兴古代时期的专政体制,完全是以君主专制、皇权实行独裁统治为核心的。
因而说,这个历史时期的皇权的兴盛和衰败,都会涉及统治政权的编制以及对整个行政管理轨制都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
众所周知,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族统治政权,虽说依旧在实施中央集权的皇权专政轨制,君主的称号,也称之为皇帝。
可是,与秦汉王朝时期对比来看,皇权专制的特点已趋于衰弱之势,所以,中央集权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完全是呈显出“衰落”的一番景象。
这个时期的皇帝,不夸张的说,仿佛世人皆可做之。
故而,象征唯吾独尊和最高权力至高无上性的君王独裁体制,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就连皇帝本人的宿命,也掌握在权臣的手中。
可以说,这种异化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政权时期,是极其少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化的状况呢?果儿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因为在这个时代,华夏大地长时间处于瓜分鼎峙的一种历史割据状态,地方政权分裂林立,互不相属,以至于'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的统一形势被打破。
纵然那时很多的掌权者也妄图通过称天道、立帝号、置郊祀、封百官等方法来阐明自己君王之位的真实性是依天意而为。
但是,时逢一个战火频仍的年月,战争局势是风云变幻,地方盘踞势力的对峙态度与各宗族之间的异化思想和矛盾又万分严峻。
因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无论是谁都难以在局部乃至大范围内建立起能令天下诸侯自愿服从和支持自己的一种权威,而不具备这种象征着至高无上性的权威,也就没有完全使用君临天下的绝对性权力。
其二、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轮流转,皇帝宝座轮番坐的每一届统治政权当中,无一例外地都是那些手握重兵,以'阻兵仗势,足以建命'的统兵武将,对皇权专政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因为,武装力量是一个政权最基本的支撑,更是皇权专制斗争的核心实力。
比如说:在秦汉王朝统治时代,兵权则归于统治体制,这种编制的政权又最终统属于掌控皇权的皇帝。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家天下的传统,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门阀制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这几百年恰恰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在门阀制度消失后,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统一,华夏文明迎来了新的时代,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而这一切还要从门阀制度的诞生说起。
什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从何而来门阀一词,由来已久。
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后汉书》载:“声荣无晖於门阀”。
可见在东汉,已有这个词汇了。
然而门阀制度并非空洞的字眼,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内容也很繁杂。
1、门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门阀制,就是一切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凡官运仕途,婚姻嫁娶,社会交际,人情世故等项,均以出身为重,才干居其次。
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
如《宋书》记载:“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
可见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和下层百姓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同处一个国家之内,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样。
其实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期贵族绝非后世可比。
《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可见上古帝王,亲自耕种,与民同乐并非虚谈。
可到了后世,不要说帝王之家,就是高门大户,也早就视贫寒人家为异类。
这种对比真是云泥之别,探究门阀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孕育了这种制度的萌芽。
2、门阀制度从何时产生门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众所周知,东汉的衰落,是因为戚宦争权所至。
宦官的祸害虽大,究竟难成大害。
相比之下,外戚掌权所产生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以桓帝灵帝为例,十常侍虽然可恶,却并未形成大的气候。
反倒是以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对汉室的危害更大一些。
由于皇帝暗弱,何氏家族迅速崛起,何皇后的两个哥哥何进和何苗,都手握大权,官至大将军。
何氏家族短暂得势便告覆灭,却让其他望族虎视眈眈。
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看部曲制度的兴衰
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看部曲制度的兴衰引言部曲诞生之初是一种国家军事制度,最初指军队的一种组织形式。
“部曲”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中。
《史记·李将军列传》云:“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广为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
”《后汉书》解释“部曲”云:“其领军皆有部曲。
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
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
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
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二。
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
门有门侯。
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
”显然“部曲”在《后汉书》中的含义是部队编制的名称。
到了东汉末年以至三国时期,中原丧乱,皇室衰微,汉室政权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下降,诸侯割据,战火扰攘。
本为豪强士族之家的奴隶,以及国家的大部分编户齐民,和军队纷纷投靠于或依附于豪强,成为部曲,拉开了部曲向私兵化的转变。
“部曲”逐渐成为了世家豪族的私人军队的别称和军队里每一个成员的代名词。
这种情况,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就往往专指世家豪族的家兵了。
可见部曲的发展与门阀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世家豪族在不同的条件下,以各种方式极力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使私人部曲发展壮大。
也正是这些部曲的存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分裂势力,助长了割据的形成。
部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并迅猛发展是这一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特性。
这篇文章就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看部曲制度的兴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迅速发展的原因•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部曲私兵化加强。
自商鞍变法,井田制破坏以后,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兼并的趋势日益加强。
当地主一旦获得土地卖权、继承权和地租占有权以后,土地集中的趋势就无法遏止了。
东汉后期,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己发展到惊人的程度。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指的是在东汉中后期到隋唐时期在社会上总有特殊政治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它主要经历了从兴起到发展然后到兴盛最后走向消亡等几个阶段。
第一:门阀制度的兴起。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是通过察举和征辟出仕做官,那些被察举和被征辟的人成为了举主与府主的门生故吏。
他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趋炎附势,贿赂官僚,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以后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以东汉时期选仕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因此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中得到特殊照顾,甚至当朝外戚与宦官都要同他们联合与周旋,门阀大族在地方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拥有了地方州郡的统治权。
第二:门阀制度的发展。
在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在魏晋时期被称为士族,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政治上与士族结合在一起。
由于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并不被世家大族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选用那些出身不好但有治国大才的人。
虽然曹操“唯才是举”,但是他并没有否定世家大族所强调的道德标准,而且还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根据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世家大族垄断选仕的局面。
第三:门阀士族的兴盛与巅峰。
虽然西晋仍然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并不能起到选择人才的作用,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封爵与官位,以至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非但没有改变世家大族垄断入仕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的优越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
西晋灭亡以后,宗室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的拥立下建立东晋王朝,但在统治阶级内部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东晋的皇帝更多的是个象征,在东晋建立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
在整个东晋王朝,门阀士族始终占据者主导地位,桓温甚至可以直接废立皇帝,他的儿子桓玄一度自立为帝建立了桓楚政权,后兵败被杀。
士 族
士族:1、概念: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2、发展历程: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盛行,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壮大,为后来士族制度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对世家地主的纵容与笼络);鼎盛---东晋(东晋王朝依赖南北士族才能存在,其表现是‘王与马共天下’);衰落---南朝(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其它原因有: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侯景之乱中受到打击;随南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庶族势力得到发展,望寒力量发生变化。
等);消亡---唐末(原因①隋唐科举制的实施摧垮了其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②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③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④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经济上:通过占田荫客制,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中小地主)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3、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3经济保障:西晋的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势力提供了经济保障。
4、影响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士族门阀的成长史:从魏晋时兴起,到隋唐时衰败
古代士族门阀的成长史:从魏晋时兴起,到隋唐时衰败从秦汉时期起,皇权政治便追求极致的中央集权,虽说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干政,扰乱朝纲,但说到底他们都是皇权的延伸和变种。
但从曹魏时期开始,九品中正制度的人才选拔标准正式启用,士族逐渐壮大变成了集团化的门阀,成为了皇权与平民之间不可忽视的重要阶级,从西晋时依附皇权,到东晋时与皇权共治天下,再到隋唐时期逐渐走向灭亡,士族门阀在中国古代走过了四百余年。
曹魏时代,军事权力向稳定政权转变,九品中正制度的开始东汉末年,各地军事力量割据,在这些武装军事力量中,有一部分是豪门大族,依靠家族力量招募军队,另一部分则是缺少强硬家族背景的理想主义冒险家。
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后一种,他们靠着强大能力开疆拓土,以军事权力为根基建立政权,但不幸的是,他们的继任者都没有能延续祖辈的统治力量。
剧照曹操建国者带来的军事力量和权威声望,在其过世后就基本消失了,要建立长久的国家政权,就导致权力转入当地士族门阀手中。
当朝廷强势时,他们与皇权政治和谐共处,但是当朝廷无力时,士族门阀便会从中央独立出来。
所以最后司马家统一三国,建立晋朝,与其说曹魏后代的无能孱弱,不如说士族兴起顺应时势潮流。
实用主义至上,是曹操一直以来信奉的人才选用标准,他多次声称,官职的大小只能有才能大小来决定,不用看他是否仁义,是否忠孝。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个观点无疑是对东汉末年,那些主张道德权威对抗宦官和外戚动乱的无能的士族精英一次故意打击。
但是为了能从军事门阀变成真正的帝国管理者,为了将纯军事权力向稳定政权转变,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但是这一用人选人制度直到曹魏220年,曹丕即位后才真正确立实施。
剧照陈群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每个州郡中都有一个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叫做中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1、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演变
(1)萌芽(东汉)
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
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
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
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
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
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
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
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
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
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
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
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4、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
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
(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6、影响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
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