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共22页文档
调研报告 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总结报告,-,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b8e2f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8.png)
调研报告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总结报告,-,调研报告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福建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前后脱胎漆器、油纸伞、牛角梳并称为“福州三宝”,寿山石雕、软木画、脱胎漆器被誉为“榕城三绝”。
此外,全省各地还有木雕、石雕、漆线雕、漆画、漆筷、木根雕、玉雕、角雕、金银手工饰品、金银箔、竹草编织、美术陶瓷、篦梳、灯彩等传统工艺,它们中的许多工艺品也是精美绝伦,享誉中外。
近十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除寿山石、漆线雕、木雕、石雕的生存状况较好外,脱胎漆器、软木画和手工饰品等传统工艺的生存状况却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机。
为摸清这些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发展状况,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工艺,近期我们重点对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和软木画等传统工艺的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深入相关单位,召集民间艺人座谈,了解相关情况和信息,征询解决意见;二是根据专业调研人员多年来采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提取最新信息。
在此基础上,写出如下报告:一、寿山石雕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寿山石因其产于福州市北郊的寿山乡而得名。
寿山石雕是福建雕刻艺术的奇葩,在福建乃至海内外的石雕工艺中久负盛名。
寿山石种类很多,若以产地来分,大致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
田坑石因极稀少且石质最佳而成为名贵珍品。
其石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肌里隐隐可现萝卜丝状的细纹,颜色外浓而内渐淡,按其颜色可分为田黄、田红、田黑等品种。
田黄最为珍贵而稀罕,它质韧而坚,色如枇杷,可与翠玉媲美,素有“石中之王”的美称。
明清时期就已上供朝廷,因此民间很早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
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涧之中,以水晶冻、鱼脑冻、牛角冻、鲜草冻、天蓝冻为珍品。
水坑石多呈透明状晶体,滋润雅洁、明泽如脂。
山坑石埋于岩层夹缝之中,产量较多。
其瑰丽多彩,亦是不可多得的雕刻石材。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7bc3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c.png)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廣東白雲學院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_________________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学院: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 (2)一、建筑条件 (2)1、土楼简介 (2)2、历史文化 (2)3、客家来历 (3)二、建筑风格 (3)1、建筑规模 (3)2、风格特色 (4)3、结构类型 (4)4、分布区域 (5)5、布局特点 (5)三、独特性能 (6)1、充分的经济性 (6)2、良好的坚固性 (6)3、奇妙的物理性 (6)4、突出的防御性 (7)5、独特的艺术性 (7)四、发展方向 (8)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摘要:福建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背景条件、建筑风格、独特性能及其方展方向几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并阐释土楼与客家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土楼建筑风格性能精神内涵文化底蕴一、建造条件1、土楼简介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大埔县。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0c2dc5179563c1ec5da71d1.png)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民间故宫”福建培田古民居调查时间:2010年11月调查地点:福建培田古民居调查方法:实地参观考察人: 调查学院:学号:【摘要】在福建省闽西山区,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
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
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装饰雕刻;寓意;造型, 引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河源溪上游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培田古民居始建于宋末,大部分建筑成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的乾隆和光绪年间。
它由50多座建筑联在一起,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有15座建筑的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其中官厅、继述堂、务本堂的建筑面积都约有7000平方米,如此宏大之规模,在古代闽西以至于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地区都是鲜见的。
整个村落大体由两牌坊、两庙、三庵、两座书院、六座学堂等传统文化宗教建筑和二十一座古祠、三十余栋民居以及一条古街、五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
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整体布局尊卑有序,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可与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相媲美。
, 800年前的自来水工程南方的山城离不开山和水,培田的建筑更能体现山水的韵味。
在培田,你会发现每家每户房边均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
村里的老人介绍,水圳可谓古时“自来水工程”,想想早在800年前培田就是户户通“自来水”,村民常常在自家门前洗菜淘米。
其实每家每户的院里均有天井,每当雨季,雨水顺着天井蜿蜒而下,顺沟而出,流入石砌的水池中,这样的房屋布局也应了风水学中的“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布局。
村庄特色分析
![村庄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8f210d866fb84ae55c8d10.png)
01
(4)柱础
泰宁民居覆盆式柱础、建瓯民居阁楼式石雕柱础及木质柱础,都独具地域特色。
闽北
1.3 形成原因
1.3.1 山重水复,北方移民入闽首站
闽北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内陆山区, 境内山峦耸峙,溪流密布,其区域内的仙霞岭枫岭关、光泽杉关、铁牛关 是古代入闽通道的重要关卡。闽北是中原汉人入闽的最初驻足之地。北方
01
1.3.3 崇宗敬祖,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闽北重峦叠嶂、溪河纵横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原移民往往在此寻得一处生 息地后聚族而居,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形成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群”,加 之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这些“亚文化群”往往不易受外来文化的
汉民入闽,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使
上榅洋
2.2 上榅洋落特色
2.2.2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1)上榅洋村保留了绝大多数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风貌较为完整, 是属于江南水乡和山区丘陵相结合的一种闽北村居,民居多数是背山临水, 布局清晰有序。
02
从建筑单体的保存现状来看,大多数传统建筑还保留的比较完好,主要
以土木结构为主。除此之外,还保留有一部分清朝以及明朝的建筑,建筑 总体上保持在两层的高度。以及其他的历史环境要素古官道、桂花树王、 柳杉王、杉木王等。走进上榅洋古村,古街巷、古寺庙等古味气息十足。 上榅洋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多为土木结构,屋顶采用山墙式,风格朴 素、典雅、自然。 上榅洋典型住宅建筑外墙夯土、木构相结合,内部为木结构,建筑分为 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面部分为两层,第二层较矮,为仓储之用;中 间是天井,天井左右两侧的仓储厢房屋顶采用燕尾脊形式;后部是大厅, 平常家里的婚礼,餐聚等都在此举行;两侧为厢房,是人们平常作息的场 所。石门楼雕刻精细,内部斗拱多样,门窗雕花工艺精美。 其中全部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85 (%)。仍在使用 的传统建筑物的比例:90(%)。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PPT课件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33d86bf111f18583d05ae2.png)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 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 和八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 “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 阔的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 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司空小月《中国国家地理》
21
厦 门 中 山 路 骑 楼
接下来欣赏在厦 门拍的一组照片
22
金瓜楼
23
24
富有闽南特色的
25
林语堂故居
26
27
28
29
30
31
32
结束语
❖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是包容万象, 从古代的传统四 合院大厝开始,就反中国传统,大胆使用学西洋使 用红砖。而近代的华侨建筑“番仔楼”则更加体现 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自成一派。
但有文献资 料是这样说
4
❖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当时,西班牙 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而西班牙在殖 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 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 但红色建筑是封建皇宫才有的,而闽商人的性格张扬,虚荣, 讲究排场,注重乡族观念,蔑视法规和主流意识形态。在菲 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 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丽堂皇。
旅外的闽南华侨们,衣锦还乡,把西方的建筑特点与 家乡的红砖大厝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番仔楼”。 张扬的同时也为闽南增添了异域的风情。典型的代表 有陈嘉庚、黄奕住、林路等。
14
1、“嘉庚风格”
❖ 提到闽南华侨建筑首先就得想起——陈嘉庚。他建 的不是自己的住宅,而是校舍。包括厦门大学和集 美大学等,集美学村的主要建筑都出自他的手。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24b749735727a5e9846a6142.png)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2)1.1闽南古厝简介: (2)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3)2.1选题背景: (3) (3) (3)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4)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4)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4)3.3数据分析 (4)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4) (4) (4) (4) (5) (5)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5)5.1访谈结果与分析 (5) (5)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5)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6)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7)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7)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7)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8)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8)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8)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8)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8)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8)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9)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9)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9)参考文献 (10)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1.1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2.1选题背景:2.1.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评析共41页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评析共41页](https://img.taocdn.com/s3/m/28af9b1eb14e852459fb574d.png)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评析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闽北民居:华美的雕花门楼
![闽北民居:华美的雕花门楼](https://img.taocdn.com/s3/m/8e58f73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9.png)
闽北民居:华美的雕花门楼当溪(武夷山下梅村) 涂亮摄古村风情(武夷山城村) 张章银摄大夫第砖雕(武夷山下梅村) 沈永平摄古粤门楼(武夷山城村) 郑友裕摄兴贤书院(武夷山五夫镇) 郑友裕摄老街(武夷山五夫镇) 郑友裕摄古民居群(武夷山五夫镇) 郑友裕摄横亘闽赣边境的武夷山脉,绵延千里,雄伟高峻,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福建最高峰。
发源于闽西北群峰之间的涓涓细流,奔腾出山,聚合成建溪、富屯溪和沙溪三条大河,在南平附近会师,变成浩浩荡荡的闽江,冲破闽中山群的重重阻挡,在福州平原入海。
闽江上游三大支流的广大流域,历史上分属闽北三府十七县管辖。
建溪流域诸县属建宁府,府治在今建瓯市;富屯溪流域上游诸县属邵武府;富屯溪下游和沙溪中下游流域诸县属延平府,府治在今南平市。
闽北地区的特点是山高林深,河流湍急,平地很少,但由于与江西浙江接壤,成为北方汉族移民入闽的第一站,开发最早。
闽北皆山,我深有体会。
泰宁县无论通往哪个邻县,都要翻过一两个大山岭,交通十分困难。
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见到另一个县城,第一次见到火车。
接着又发现,我熟悉的泰宁方言,与建宁、将乐、邵武等邻县同学完全不能对话,尽管这几县同属于语言学家说的闽西北赣方言区。
福州人和闽南人常夸闽北人普通话说得好,显而易见,如果每个县就有一两种方言,大家只好说普通话。
地理的破碎造成了语言的破碎。
我对闽南朋友说,他很幸运,掌握了一种能够与数千万人交谈的方言,我的方言,只有全县13万人明白,像一种秘密语言。
许多闽北人,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感慨。
汉晋时期开始入闽的移民,在闽北定居下来,男耕女织,秋收冬藏,宋代已进入文化高度成熟时期,科举繁荣,人才众多,还涌现了朱熹、李纲、杨时、真德秀、柳永、严羽等一批著名人物。
所谓闽学,其骨干——朱熹及其师友弟子——多半是闽北人,并且主要是在闽北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派。
无论思想深度还是影响力,闽学堪称福建文化的顶峰,至今不可逾越。
明中叶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闽北文化开始衰弱,但是理学传统的深厚积淀,依然表现在各个方面。
闽北传统民居与装饰特色
![闽北传统民居与装饰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c1d4de27cd184254b3535f3.png)
闽北传统民居与装饰特色摘要:闽北地区地处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西接江西,与江浙比邻.在民居建筑中由于地理、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闽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并具有典型的特色.在建筑形态上主要是土木、砖木和砖瓦等结构为主,融合了江南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在建筑装饰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本文旨在总结归纳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及装饰风格,为探索古建筑的保护途径及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依据.关键词:闽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色闽北邻近浙南、皖南、赣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随着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后,闽北的发展逐渐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内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闽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广泛,遍布闽北十余个县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县、建瓯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为典型并呈现出闽北地区建筑的鲜明地区特色.1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建筑的形态是整体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风格等内容.“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1]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就是基于当地自然、物理等条件下,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闽北地区区域特色的建筑形态.1.1建筑结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闽北地区的建筑取材于当地建筑素材,并适用当地生活和审美特色,因此,闽北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闽北的土木结构民居是以土为基,以木为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东方,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同时土和木最适宜作为建筑材料.因此,中国古建筑大多以土为基,以木为柱或梁作为房屋支架,构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间.土木结构的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架构方式,是我国广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闽北的传统民居中,土木结构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结构架构框架,外墙取材于当地的黄土垒砌而成.福建政和县澄源乡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楼就是典型的土木结构的建筑,治地更楼在北宋时期因抗击贼匪入侵并擒匪首而获得朝廷赐名“更楼”,清朝时期朝廷钦此“礼仪之乡”匾额悬于楼上,更楼共三层,属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结构建筑.闽北砖木建构的民居是砖为墙,木为骨的建筑.砖木结构的建筑是闽北地区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砖、木为主要原料,整体建筑结构呈现出立砖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顶.闽北砖木结构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砖木结构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如,具有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邹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邹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砖木构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书第也是主要的砖木结构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闽北传统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为厅堂、住房和庭院三种空间模式,每种空间模式相互排列构成整体院落,呈现出一重天井一重厅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基本对称,且规则、整齐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内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为正房或正厅为中心,两边设有厢房、书房等,院落多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摆设花架、石桌、水池等供养花、休憩.闽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区土坯土墙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为正北朝南一井一厅的形制,大户民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等多进制院落,各院落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瓯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庄就是多进式院落,由三个院落相连,布局以中轴对称分布,面阔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的空地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内庭为中心安排各种功能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合层次,除阁楼外,宅屋一般不超过两层.[2]闽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屋整体布局的结构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但山区的古民居多为两层高脚厝栏式建筑,二楼为居住室,一楼都为厅或活动区域.下梅村的商户门店的建筑也多为高脚厝栏式,前店后屋,店门与住屋相连.有的巨富商贾和达官贵人等“三进九栋”式青砖瓦房.1.3建筑风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区域特色.闽北与江浙比邻,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较明显.徽派建筑的特点是粉墙(白墙)黛瓦马头墙,结构特点以砖石木为原料,木架构为主,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堂内雕梁画栋.闽北传统民居则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砖灰瓦或青砖黑瓦、马头墙、墙线错落有致.如,伍石茶庄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点,黑瓦青砖、房顶有歇上顶、硬山顶和马鞍等,形成高低相间、错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闽北民居建筑的风格虽受临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但表现出自己的特色.闽北民居周围外墙常作封檐处理,或以马头墙形式出现,但院内檐墙仍作悬山.有的民居虽是白墙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翘起.如永安安贞堡;庭院的设计上,由于地形条件限制闽北民居也没有开阔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砖砌空斗砖墙作围护,外观封闭,具有鲜明的边界文化特色.[3]2闽北传统民居装饰的特色2.1装饰色彩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一个或一组建筑群落的外部面积三分之二的色彩基调的颜色就是这个或这组建筑群落的整体色彩.[4]在建筑艺术审美中,色彩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装饰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都是以原材料的原色组合搭配形成具有闽北特点的装饰色彩.青砖黑瓦、白墙褐木等原材料本来的色彩在闽北古建筑中广泛的应用.因此,闽北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土黄色调、青灰色调和黑白色调的.保持材料原色的土黄色色调.在福建传统民居建筑中土黄色调占有较大比重.土黄色的外墙体是福建古建筑的共同特征.福建的南靖土楼、大田土堡等著名的古建筑群都是以土黄色色调为主的.由于建筑本身取材于当地的土壤,用天然的黄土做外墙,福建北部地区的古建筑也有多取材于当地的黄色土壤.这些黄色建筑区域,具有明快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如,上塭洋治地更楼墙面色都是土黄色.青灰色建筑基调是福建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色调之一.闽北传统建筑中的青砖建筑的古村落是保存完整发育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以青灰色的砖块为主要建筑材料.受文化深层次的影响是形成福建青灰色建筑的因素之一.闽北地区与江浙地区相邻,其建筑风格受徽派和江南建筑的影响较深.福建北部古村周宁洋中村、邵武以及武夷山东南部的下梅村建筑群的墙体都是以青砖砌成,墙体大部分呈现出青色,且屋顶都是以青瓦为主要材料的.闽北古建筑主要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呈现出黑白瓦白墙的色调,格调清晰简朴.建筑的色彩在审美者的感受中是具有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的.闽北古民居中青砖墙配以白灰粉墙,青瓦屋面配以古朴的土黄色等青灰色、土黄色和黑白色等色彩,整体上体现清雅简素,与闽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2装饰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刻.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以雕刻为主,但雕刻的内容不仅是为了装饰,更多地是想借助于装饰的元素,表达闽北居民寄托仕途顺遂、祈祥纳福等隐含的寓意.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题材和内容受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使建筑装饰图案的内容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彩.有抽象纹样、花草纹饰、祥瑞动物和人物等装饰图案.闽北传统民居的抽象图纹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用简单、灵动富有张力和寓意的想象力把实物或生活中艺术实体升华为艺术美,并应用于建筑中.抽象纹样图案有云纹回纹卷草文锦文等,这些抽象纹样有的是几何形状的纹样,有的是仿生的纹样.几何纹样多用于作为隔扇门的门中心的格蕊图样,有圆形、长方形、扇形、方形等.仿生纹样主要是模仿现实中的事物形成的抽象图案和纹样,有云、水、花、草等纹样图案.闽北居民中,仿生纹样应用在木雕中的边饰上,以修饰衬托整体图案和作为一组景物的配图出现.下梅村周氏宗祠门楼就是以云纹为边框与直角线条相契合,纹理清晰朵朵相应,似花似云,给人以美观美好之感.以祥瑞神兽作为装饰图案.龙、凤、麒麟等动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所代表的吉祥之意也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意识里.因此,人们常常把具有祥瑞的龙、凤、麒麟、鹤和鹿等动物作为装饰图案雕刻和绘制在建筑中来表达广大居民的祈福祥瑞的美好愿望.如和平镇黄氏宗祠的麒麟祥瑞图,以圆形为整体设计中间雕刻一头栩栩如生的逼真形象的祥瑞麒麟,周边配边灵动飘逸的祥云纹饰.整体结构,浑然一体,画面既体现了麒麟的灵动,又使画面整体感更加饱满.花草纹饰是我国古代先民与自然长期共生中形成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装饰样式.以花草为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主要的装饰题材.闽北建筑中运用大量的花草装饰.门楼、梁枋、斗拱、门窗等木质构件中和门枕石等砖石构件中,如李氏大夫第门楼、峡阳镇民居的梁枋都是用花草纹来修饰,以花叶的婉转舒展体现建筑美感.人物装饰图案.闽北居民同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样,把驱灾纳吉寄托带具有强大法力的神话人物身上,在闽北的民居中各户人家都雕刻寓意深刻的字或图案,而通过雕刻神话人物保佑宅屋吉祥,家人安康.因此,闽北民居建筑中或多或少的都刻有福、禄、寿等美好寓意的字和神话人物.厦门村门楼的“观音送子”“魁星踢斗”图案、下梅村参军第用砖雕的“独占鳌头”、和平镇恩奎门楼上雕刻的“麻姑献寿”,还有体现人们日常生活的“樵夫砖雕等.2.3装饰的手法以雕刻为主,形成三雕技术.闽北建筑装饰风格体现在丰富精巧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上.在闽北传统建筑中,三雕技术在建筑装饰应用广泛,几乎每个民居建筑中都会应用三雕作为装饰.三雕技术是闽北传统建筑装饰的主要技法,它自然地与青砖灰瓦等融合,使闽北的民居建筑在朴素淡雅中透着精致.木雕装饰在闽北建筑物中的门窗、屋脊、斗拱、飞檐等都有不同体现.闽北地区盛产杉木,木质较硬,便于工匠雕刻,自然纹理美观.传统工匠利用木雕工艺绘制成不同的图案,有花朵云纹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纹.闽北地区传统民居中木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门窗、梁架梁头和屏风屏障等设计和应用上.在我国古建筑中门窗、屏风屏障具有透风透气或隔离空间的作用.闽北的传统建筑中在室内屏风屏障几乎都采用木制结构或雕花或上色等装饰,既可以达到质感美观又可以达到温暖宜居的效果.如下梅大夫第的木雕隔断就是采用全部木制结构,以门的形式设计成折叠式结构.每扇门经过加工形成各种花格结构,方格中镶嵌着利用雕刻刀雕出的意义深刻的精美图案.木雕装饰技术在古建筑中的门窗中也都有应用.石雕技术是闽北传统民居著名的三雕技术之一,技术手法复杂多样.石雕作为闽北地区传统居民建筑的主要装饰符号之一应用于柱基和门基上、屋顶的石头结构上和庭院或厅堂上.武夷山下梅村至今还保留有具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建筑群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中邹氏祠堂是集砖雕、石雕和木雕三雕雕刻技术和彩绘技术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石雕技术利用凿、刻、磨等手段在石材上进行雕刻图案,可分为线刻、圆雕、浮雕、透雕等种类.闽北地区石料丰富,色彩庄重,石料天然具有防潮防腐,坚固耐磨等属性,在闽北传统民居中常常用于柱础、门枕石、抱鼓石、台阶以及院落石桌围墙等建筑构件,并加以雕刻.柱础是置于柱子和台基之间的有加固防潮等作用.闽北古建筑的柱础主要有圆鼓式、基座式、莲花式等,形状有方形、圆形、八边形的,雕刻几何图样、卷草纹、莲花等线条或纹样.峡阳镇大衙和民居柱础分别圆形和八边行,在侧立面刻以不同的花纹图样,都代表吉祥美好的寓意.多用浮雕组图进行装饰门枕石,配以纹饰、花叶图案,线条流畅.有的直接用动物石雕作为守门石,动物的神态和细节雕刻得栩栩如生.下梅村民居门枕石大多都是条石形式,将裸露的表面用浮雕技法雕刻不同的图案.闽北传统民居的天井里经常会放置一些摆件比如,蓄水的水缸、石桌、石凳以及院落中的围栏等都有石雕技术的运用.砖雕图案在闽北的古建筑上内容十分丰富.我国砖雕技术产生较早,是民间的造型艺术,主要运用线雕、镂雕、透雕、浮雕等手法加工制作,雕刻出的作品造型精美、图案生动、画面的立体感强.闽北砖雕技术融合了石雕加固坚硬的质感的同时也融合了木雕的柔和和平滑,呈现出特有的美感.在闽北地区的砖雕艺术主要体现在大夫第和宗族祠堂等建筑的门楼上和墙面的装饰上.根据位置不同有门楼砖雕、廊道砖雕、屋墙砖雕等.砖雕在建筑装饰分以下几类:一是门楼.在闽北的文化中很重视门楼的装饰,尤其是宗祠和大夫第的门楼,都是以砖雕为重要装饰的.门楼砖雕图案以人物故事及祥瑞神兽构成的组图为主,搭配以几何纹样与花草纹饰等,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或者象征吉祥幸福或表达人民愿望.[5]和平镇黄氏宗祠门门楼、峡阳镇百忍堂门楼都是砖雕技术.运用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手法,刻画祥瑞神兽、几何、花草等图案纹样,庄重而不沉闷.二是墙面,主要是指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墙上面.墙面用几何形状的图形,成组地镌刻或花纹或图形,其中图形的内部可根据图形的形状雕以不同的花样纹饰图案.图案的雕刻或深入或浅出或转折,并用浮雕、线雕、圆雕等技法,使图像形成高低、厚薄、明暗的变化,来增强图像的立体感和丰富感.如下梅村大夫第的墙面雕塑就是由扇形和圆形内雕刻图案或人物,砖雕的手法多样,表象手法或是象征或是隐喻,表达广大居民美好的愿望和生生不息的追求.砖雕技术和砖雕图案把闽北的风土人情融于其中,丰富了建筑的美感更能表达当地传统居民的社会意识以及对美的追求.参考文献:[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陈艳芸.闽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以闽北地区的和平古镇、峡阳镇、下梅村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7.[3]柯培雄.闽北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特色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0,29(4):67-70.[4]吴素婷,等.福建传统民居色彩区域性研究[J].建筑学报,2017(4):105-109.[5]黄静.闽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符号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7):5-9+24.。
闽北古民居的地域文化表达
![闽北古民居的地域文化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6625803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70.png)
47撰文/黄礼萍闽北古民居的地域文化表达闽北古民居营造技艺主要是按原物制作柱、梁、枋、窗、门、翘角、斗拱、雀替等土木结构的建筑物原样。
文章主要对闽北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表达特征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简单介绍,期望可以为进一步挖掘闽北古民居建筑的价值、内涵提供参考。
闽北古民居建筑建造期间不仅融合了闽学,还充分遵循了周易理论,在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之后,闽北古民居建筑整体上得到了良好的保存,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仍有部分古民居建筑出现了损坏。
2009年8月18日,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经光泽县工商管理局批准注册正式成立,2015年获得福建省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特定范围施工二级资质证书,为保护光泽县不可移动文物做出了极大贡献,闽北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表达特征闽北古民居建筑选址与文化表达:闽北古民居建筑选址当中最为明显的地域特点便是贸易聚落,居民为了方便贸易通常都是武夷春秋馆围绕着固定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集市安家落户,这也是贸易聚落最初的形式。
有一部分闽北古民局是沿着水岸一侧建造布局,还有一部分是沿着水岸两侧建造布局,充分体现了人们山水乐居的居住情怀。
闽北古民居建筑布局与文化表达:闽北古民居建筑当中厅堂属于住宅当中的最中心也是最重要的部位,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公共性、礼仪性以及祭祀性。
在武夷山古民居的三进院落式住宅当中,厅堂一般在后进的明间,通常将中间一进的明间作为穿堂,并且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样的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民俗文化,并且其中所体现出的中轴为尊的布局,也与我国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具有较高的符合度。
闽北古民居建筑构造与文化表达:闽北古民居建筑体现出十分突出的地域性发展木构架,在其构造过程将木构与夯土结构结合。
夯土台基在闽北古民居建筑构造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形成了闽北特有的平座式台基做法。
闽北古民居建筑单体建筑构造方式大部分都表现为在垂直立柱上设梁枋,以此来圈制出间架,整栋房屋的木梁架构都裸露在外,既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又具有审美价值。
闽北古民居及家族教育内涵考述
![闽北古民居及家族教育内涵考述](https://img.taocdn.com/s3/m/9071d31f52d380eb62946d2d.png)
柏穿屋而出 , 建筑与 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此得到 了充分印证 。廖 氏家族先 辈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 浸润 , 在 建造房 屋 时极 为讲 究顺应 自然 , 物 尽其 用 , 保 留古树 。其 尊重 环境 , 顺应 环 境 中各 种关 系 , 追求 建筑 与 自然交 融 , 心理 与 自然共 鸣 , 不仅蕴含着“ 渊源 共 生 , 和谐 共 融 ” 的美 好 寓 意, 也是 一种 典 型的 生态之 美 。此外 , 柏 树是 常青 树 , “ 柏” 与“ 百” 谐音 , 充 分表 达 了廖 氏先 辈 借 物寄 情 的思想 情怀 , 寄予 家族 能像 柏 树一样 永 久长 青 , 绵 延万 代 。 2 . 体现 “ 以和为 贵 ” 思 想 就平 面布局 而言 , 闽北 古 民居 多为 向平 面展 开 的组 群 布局 , 由若 干 个 单体 建 筑 构 成庭 院 , 再 由一 个个 庭 院组成 村 落 。如 “ 中 国历 史文 化名 镇 ” 邵 武 和平 古 镇 , 它是 一 处全 国罕见 的碉 堡 式 大 村镇 , 这里 明清 年代 的古 民居 建筑 有 2 0 0多 幢 , 以组 群 的对 称 、 和谐 创 造 和 睦之 美 的布 局 形式 , 充分 体 现 中国传 统“ 家 和万 事 兴 ” 的观 念 。古 代 社 会 以 血 缘 为纽 带 、 以 姓 氏 为主 的宗 族 聚 居 的民俗 民风 , 直接 体现 在 民居抱 团集 聚 建设 在 高墙 围合 的村 落 空 间 中。 即所 谓 的墙 内 为 姓之 家 , 墙 外 为一姓 之地 。 ④为了家 族成 员 的和 睦相 处 , 在 建筑 布 局 上淡 化个 体 而 强调 组 群 , 并 且用 高大 的 围墙 合 成一个 向心力极 强 的 家庭 院 落 , 以增 强 家 庭 的凝 聚力 。 在延 平 峡 阳古 镇 流 传有 “ 高 高的 马头墙 , 深 深 的居 民 房 , 步步 高 的三 进厅 , 雕 窗 画栋 的美 宅 阔院 ” 的说 法 , 这 形 成 了远 近 闻名 的峡 阳古 民居 的特 点 。古 民居外墙 都 砌 有青 砖 黛 瓦 马头形 的封 火 墙 ( 当地 称作 马头墙 ) , 一 般都 高 出屋 顶两 三米 , 不仅 增加 了房屋 的 层 次感 , 而 且使 房 屋 显 得更 加 挺 拔 秀美 。 从远处观看 , 这些高高低低 、 错落有致 的马头墙恰 与周围的起伏 山峦相呼应 , 显得格外 和谐 。 此外 , 封火 墙 在邻里 关 系上也 体 现和谐 思 想 。闽北 古 民居木 质材 料居 多 , 民居 与 民居之 间大 都 相连 , 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殃及邻里。马头墙起着阻隔火源作用 , 防止火势蔓延 , 使邻里免受灾 害 。古 民居 天井 的设计 , 也 体现 相 同思想 。通 常 , 闽北 古 民居 大 门设 在建 筑 中轴 线上 , 迎 面正 房 为大 厅 , 后 面 院 内常建 二 层楼 房 。 由四合 房 围成 的露 天庭 院通称 “ 天井 ” , 供排水、 通 风 和采 光 之用 。每 逢雨 雪之 季 , 天井 四面 屋顶 内侧 坡 的雨水 从 四面八 方 流 入天 井 , 故称“ 四水 归 堂 ” , 古 民居 自身 具有 良好 的排水 功能 , 屋 面滴水 不会 影 响邻里 , 避 免 纠纷 。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85cb54571fe910ef12df8f9.png)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摘要:本论文主要是以研究中国福建闽东地区民居空间特点为主的一篇论述型文章。
中国民居建筑空间丰富多样,各地区不同地貌、气候及文化经过长期沉淀形成了特有的空间风格。
福建闽东地区民居不仅具备以上几点基本元素,同时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在材料使用上、地形选择上、空间格局处理上与当地的气候人文等相结合,令该地区的民居更加的鲜活。
本论文以福建闽东地区韦氏老宅为例,通过现场测绘、访谈、拍照等方法论证出该地区民居主要的空间特点,以记录生活方式为文章论述的主要脉络。
民居空间形态研究不仅仅是对空间的记录同时也是对文化沉淀依托于建筑空间内的记忆。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活方式;福建地区;空间特点;韦氏老宅1.绪论1.1研究背景福建地区地处中国东南部,山高水深,地形险峻复杂,交通阻塞,福建地区的人口组成大部分是由中国不同朝代三次大迁徙与小部分原住民闽越族的后代组成。
这里即保存了非常传统的中原汉民族文化,同时也在长期的生活中融合了小部分的闽越族文化,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沉淀,折射在我们传统民居的角角落落。
本论文以闽东韦氏老宅为目标,通过实地测绘、访谈及图片记录的方式以空间特点进行论述。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通过对韦氏老宅深入调研,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的特点,其次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从而论述出福建闽东地区的民居空间特点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1.2.2研究意义当我们在研究一座传统民居建筑时,我们会“从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质素,增加对旧建筑结构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
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建筑特有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1]这是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话,对于我们古民居建筑研究工作也具备同样的价值与意义。
(完整版)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完整版)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8945b564b73f242326c5f62.png)
下梅古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是下 梅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雕刻技术精细而不失大气 ,寓意深刻而不失气韵灵活,图案精美而不显庸俗 ,人物造型逼真而不显做作,环境描绘贴切自然而 不显浮夸。生动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 下,最大限度的加以艺术化。
• 下梅古民居中还有多幅表 达福禄长寿的寿星骑 鹿图
也都以圆形纹样的形式来 体现,如此流露 更加体 现
了圆形所代表的没有终点 没有起点、 或起点就是终 点、 终点就是起点, 循环 反复、 周而复始、 生生不 息的 特点, 正符合了古人 对生与死、 生命轮回的观 点, 即最形象地体现了宇
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念。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武夷山
浅谈闽北古民居的“再生”
![浅谈闽北古民居的“再生”](https://img.taocdn.com/s3/m/3c5dae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2.png)
浅谈闽北古民居的“再生”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闽北地区,古民居更是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受到现代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外流的影响,闽北地区的古民居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遗失和建筑破损问题。
如何进行古民居的“再生”,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闽北古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再生”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唤起社会对古民居保护的重视与关注。
一、闽北古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闽北地区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是一片古老而又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的土地。
在闽北地区,古民居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是一种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形式。
土楼是闽北客家人建造的一种特色建筑,其形式独特、构造精巧、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世界建筑之典范”。
土楼建筑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闽北古民居还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工艺技巧而闻名。
土楼的墙壁采用特殊的水泥砌筑技术,不需要使用铁筋等钢筋混凝土,市民参观之余也不忘拍照留念;而土楼的骑楼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骑楼院子里的竹篱墙、飞檐、四合院、土座、夯土墙、木栅栏、水井坊、古韵牌坊等均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价值。
闽北古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闽北地区的一大文化宝库。
由于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和人口外流的影响,许多古民居建筑逐渐失修、荒废,甚至有些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如何进行古民居的“再生”,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古民居再生保护的困难与挑战古民居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洗礼下,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但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古民居的再生与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是保护意识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古民居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对于古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以致很多人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持冷漠和默认态度。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4d4046abe2bd960591c67737.png)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选题背景: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
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
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
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
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
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
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
大厅后面就是后院。
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
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建筑遭受破坏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泉州(杨阿苗)古民居建筑艺术共28页文档
![泉州(杨阿苗)古民居建筑艺术共28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d8ce7b189eb172dec63b719.png)
泉州“三间张”民居建筑
泉州“三间张榉头止”民居建筑
泉州“五间张”民居建筑
泉州“五间张榉头止”民居建筑
民民 居居 建建 筑筑 的的 卧厅 房堂 示示 意意 图图
一、泉州民居建筑类型:
建筑的外部材 料以红砖、白石为 多,内部材料以木 构架为主,建筑中 精巧的雕刻,丰富 生动的屋面形式, 墙体砌筑形式等也 很有特色。本地所 特有的橘红色贴面 砖和层面瓦,使建 筑呈现了统一的暖 色调,色感异常强 烈,形成最具特色 的红砖文化区。
杨阿苗古民居艺术审美特征————砖雕
杨阿苗古民居艺术审美特征————砖雕
杨阿苗古民居艺术审美特征————木雕
杨阿苗古民居艺术审美特征————木雕
六、总结:
古民居建筑艺术 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 流长的文化宝藏,通 过今天这节课,我想 告诉大家的是:当我 们在欣赏本土民居建 筑艺术美的时候,在 探究本土古民居建筑 艺术的文化内涵时, 我们也正在触摸着自 己民族的血脉,让我 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 更好地理解、传承和 保护好我们这一独特 的民间瑰宝。
杨阿苗古民居实景图
杨阿苗古民居鸟瞰图
泉州“五杨间阿张苗加古双民护居厝建”筑古平民面居图建筑平面图
图 说 杨 阿 苗 古 民 居
四、探究发现-赏识杨阿苗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 :
杨阿苗古民居几乎集中了闽南所有的装饰手段,而且工 艺精湛,精巧绝伦,就像一个闽南建筑装饰博物馆。正立面 外墙是民居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白石墙基,青石柱础和墙面 镶边带饰,红砖组砌的贴面和口“水车堵”的泥塑彩绘巧妙 组合,构成鲜艳的色彩对比,组成华丽的墙面图案,显耀其 豪门气派。主入口“塔寿”和大门框斗、匾额的青石雕也属 罕见,尤其是人物、戏剧石雕等堪称闽南石雕的佳品。房屋 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精雕细琢了大量的珍 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厅堂 壁垛还摹刻了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末晋江状元 吴鲁等古代名人墨客诗词书画等艺术作品。其窗花等地方的 木雕也是精益求精的上乘之作。
闽北古民居文化游
![闽北古民居文化游](https://img.taocdn.com/s3/m/a7d569ec360cba1aa811dad8.png)
闽北古民居文化游沿着青板石路缓缓前行,不时和古镇中来来往往的村民擦肩而过,我们无以知晓他们匆忙的身影是否应该沾染清幽小镇的闲适,但从他们亲热的相互招呼声中足以证明这看起来荒凄的古村落绝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确充满“和平”的气息。
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终于找到隐藏在小巷深处的让村民引以为豪的“李氏大夫第”,光一个恢弘的石雕门壁就让我们叹为观止:“好奢华的人家!”那石壁上极其精致的雕刻显示着主人身份的尊贵,大门亦不曾因年代的久远失却精工的华彩,在岁月的沧桑更迭中反倒更显其略带西洋异域的风情,引发你我之辈无限遐思。
走进大夫第略显颓败,四周的窗格已不尽完整,阳光从天井的寸方之地漏下,在青石板地上形成斑斑点点的光圈。
几个人在古巷中蛇行,很自然地对感兴趣的民居登堂入室,没有人对你盘问,用“来者总是客”式的习以为常给你在古居人家常见的自由与随意,彰显着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信任与亲善。
居然就拐到了一条街上,几个大叔正围着炭火烘烤这儿的特有小吃——和平小礼饼,咬在嘴里松软甜腻,别有风味。
因一队对古民居毫无兴趣已在村口喝了一碗又一碗豆浆人马的催促,我们只好别过三个意欲继续深入探访的“影迷”,踏上另一条“山水游”之路——泰宁县。
素闻泰宁是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县城,一路所见的确不假。
光是整个县城建设便可见一斑,青一色仿徽派灰白建筑,翘着高高的马头墙橼,沿着一条穿肠而过的城中河见到河畔两侧柳树依依,湖光山色,小区里的统一建筑影影绰绰地倒影在清幽的河水中,给热闹的县城凭添一丝幽静。
过一道精雕细刻的石桥,来到城中心所在地,却见沿河岸一路古铜色的主题雕塑分外显眼。
有历史典故、有街头艺人、有牧童黄牛、还有红军战马,吸引着外地和本地的无数游客在此流连不去。
一部分人为着晚上的住宿发愁,兵分几路沿街找旅馆去了,我们数人直奔早有耳闻的“尚书第”而去。
在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中心,“尚书第”宏伟傲立,那气势的确不是和平古镇的“大夫第”可以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