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琵琶行》文学短评

《琵琶行》文学短评

《琵琶行》文学短评一、作者及背景1. 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创作背景二、诗歌内容与结构1. 内容概括-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送客时听到琵琶声的经过。

通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出萧瑟的秋夜江边送客的场景,为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细致地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诗人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自述身世。

她曾经是京城的名伎,色艺双全,风光无限,但后来年老色衰,嫁给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她独守空船,过着寂寞凄凉的生活。

-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结尾):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被贬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最后诗人重闻琵琶声,泪湿青衫。

2. 结构特点- 这首诗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线是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从年少时的风光到年长后的凄凉;另一条线是诗人自己的仕途经历,从京城为官到被贬江州。

两条线索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处交汇融合,相互映衬,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三、艺术特色1. 音乐描写- 比喻手法:如前面提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的粗重与轻柔、交错弹奏的美妙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还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通过一系列比喻,把琵琶声的变化多端、美妙绝伦表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叙事诗,描绘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和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以下是《琵琶行》的赏析:1. 故事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7年),诗人当时四十五岁。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艺术家们的无奈处境。

2. 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生动鲜明,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却命运多舛。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揭示了琵琶女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诗中以音乐为线索,将琵琶女的命运与音乐相结合,寓意着她的命运如同琵琶声一样凄美动人。

4. 情感表达:《琵琶行》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诗中既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社会价值:《琵琶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形象

《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形象

The Image of Bai Juyi in "Pipa Xing"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 "Pipa Xing" (The Song of the Pipa), the figure of Bai Juyi stands out as a profound and multifaceted character. Bai Juyi, also known as Bo Junyi, was a renowned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renowned for his humanistic concern and profound literary talent.In "Pipa Xing", Bai Juyi is portrayed as a sensitive and compassionate listener, moved deeply by the melancholy sound of the pipa. His emotional response to the music is not just a personal expression of sadness,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his empathy for the sufferings of the common people. Through his tears, we see a glimpse of his profound compassion and concern for the plight of the people he serves.Beyond his emotional depth, Bai Juyi also exudes a sense of dignity and resolve. Despite his emotional vulnerability, he maintains a sense of dignity and purpose, unwilling to compromise his principles and values. His resolve to speak truth to power and champion the cause of the oppressed is a testament to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justice and humanity.The image of Bai Juyi in "Pipa Xing" is thus a complex portrayal of a man who is both deeply emotional and resolutely principled. His sensitivity and compassion towards the sufferings of others, coupled with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justice, make him a timeless figure of humanistic concern and literary excellence.在古代中国的诗歌《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形象展现得深刻而多面。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课文分析《琵琶行》课文分析《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本诗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秋夜江头送客的情景。

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间──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

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

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已经酒醉,这才惨然告别。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景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苍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绝妙烘托,形象概括。

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

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沉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忘记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忘记了开船出发。

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调序奏时,“弦弦掩抑声声思”,音调是那样的低沉抑郁,情思是那样的悲愁深长;“低眉信手续续弹”,四弦合调,神态是那样的忧郁雅静,动作是那样的娴熟自然。

她哪里是在弹琵琶,她是在倾吐着自己的平生不幸和满腹心事啊!她左手轻轻地拢,慢慢地拈,右手一会儿抹一会儿挑,配合默契,指法熟练自如,得心应手,弹完《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六幺》,都是名曲名调。

名曲名调人所熟知,若非高手,自然落入俗套,断难演奏出新的水平。

然而,琵琶女却只仅把它作为自己正曲前的“散序”(还没有起拍子的散板引子部分),这是一般的弹奏者连想也不敢想的。

于此也可想见她的曲子的正腔部分必然更为奇妙。

事实正是如此。

曲子进入正腔繁音急节的部分,只听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音响极其复杂多变,音声极为轻脆动听。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从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一、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耳聆听那美妙的音乐。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二、人物塑造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琵琶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诗人则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但被排挤出官场的士人,他的心情和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境遇。

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白居易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感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琵琶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叙事技巧《琵琶行》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出色。

诗人采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她的人生遭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琵琶行》成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叙事诗。

五、语言风格《琵琶行》的语言风格优美、精致,极具艺术魅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更显得诗人的才华横溢和创作魅力。

六、文化内涵《琵琶行》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琵琶行人物塑造手法

琵琶行人物塑造手法

琵琶行人物塑造手法
《聊聊<琵琶行>人物塑造手法那些事儿》
嘿呀,咱今天就来说说《琵琶行》里的人物塑造手法。

就说那琵琶女吧,白居易把她刻画得那叫一个生动啊!就像咱平时观察身边人一样,白居易把她的每个细节都写得特别清楚。

比如说她弹琵琶的时候,那指法,那姿态,感觉就像咱亲眼看到似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看一个民间艺人表演,那真的是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她坐在那儿,抱着琵琶,一开始还没开始弹呢,光是那神情就已经很有故事了。

等她的手一搭上琴弦,哇,那感觉,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就听着她的琵琶声在耳边流淌。

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舞动,时而快,时而慢,脸上的表情也跟着变化,一会儿忧伤,一会儿欢喜。

这不就跟《琵琶行》里写琵琶女弹琵琶一样嘛,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白居易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法,让我们对琵琶女和其他人物都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就好像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一样。

总之呢,《琵琶行》的人物塑造手法真的是超厉害的,让我们能深深地沉浸在那个故事里,感受着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

哎呀,真的是太绝啦!。

《琵琶行》人物塑造

《琵琶行》人物塑造

《琵琶行》人物塑造《琵琶行》人物塑造导语:《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人物塑造《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识记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5.《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6.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7.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白居易琵琶行名家鉴赏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白居易琵琶行名家鉴赏附作者简介

《琵琶行》名家鉴赏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 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

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

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

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

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

他常以陈子昂、杜甫并提,因为陈子昂诗多兴讽,杜甫即事忧时。

在二人中,他对杜甫学习得更多。

讽谕诗正是从杜甫《新安吏》《石壕吏》等作品变化而出。

另一类,他自己所谓“闲适”诗,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也不小。

他在诗中也常表示对于陶、韦诗风的企慕。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

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叙事诗创作中独特的造诣,他笔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无论是杨贵妃生前的娇媚,死后的孤独,还是卖炭老人辛苦苍老的形象,虽只三言两语,然其神貌特征无不生动准确地打上了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条件。

社会经历的印记,绝非其它阶级、阶层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的秋风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

美丽而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贬所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对天涯沦落之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了悲凉的心境。

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然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诗中细节描写,也颇传神,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邃的特点。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准确传神,颇能使全诗增辉。

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细节描写,都是文字省净的传神笔墨。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琵琶女的形象特点: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悲惨凄凉,值得同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的形象。

写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琵琶女的形象分析《琵琶行》的“序”和正文第三段都交代了琵琶女的身世,既写了她年轻貌美时的“欢笑”,又写了她年长色衰时的辛酸,在这鲜明的对比中,作者到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琵琶女呢?从琵琶女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琵琶女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琵琶女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

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

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琵琶女,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起了一个高潮。

琵琶女的命运突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琵琶女接触的是富贵人家,琵琶女交往的是纨绔子弟;吃穿用度皆不同寻常。

如果我们展开联想,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幅幅生活画面:古色古香的。

高楼,素淡朦胧的烛光,珠光宝气,或素手弹琴,或觥筹交错,琵琶女成了人见人慕的当红明星。

其实这只是表面化的东西,要有深刻地理解,就应该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琵琶女为了生存,淹没了尊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肉体,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

琵琶女其内心是无可奈何和恸痛无比,其精神世界则是空虚孤独。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段意是:盛情难却,这妇人终于开始了弹奏。先是转轴、拨弦、调音,很利索的三两声,虽然未成曲调,却已是脉脉含情了。每一根弦、每一个音,都压抑着、幽咽着,显出沉思的样子,好像在倾吐自己的失意。她的弹奏自然,没有一点矜持,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取悦于人的意思,只是借琵琶来诉说自己的往事和心中无限的感触。她轻拢慢捻,左手的指法很能传情,又抹又挑,右手的动作十分准确。先弹了一首《霓裳羽衣曲》,紧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宛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忽然,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泻,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着,进入了高潮。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起发出声响,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周围的听众被琵琶曲深深打动,东舶西舫全都像着了魔力一样,沉浸在乐曲的余音里默默无言,只见江心的秋月闪着皎洁的清辉。)
“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三段,由藉曲宣情过渡到琵琶女直言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是欲语而又迟疑的样子,隐隐透露出琵琶女受到询问而犹疑是否倾诉生平的神态。“敛容”是使面部表情严肃。“整顿衣裳”、“敛容”都是对人恭敬的举动,说明她要向客人敬述心曲了。“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在长安曲江附近,是歌女聚居的地方。“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代长安设有左右教坊,管理乐伎歌舞之事。“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曲师的通称。“秋娘”指名妓,唐时妓女多有以秋娘为名的。这两句是说她色艺高绝,曲高压过曲师,色绝赛过秋娘。“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五陵”在长安附近,为汉代五座皇陵所在地,多居豪富人家。“五陵年少”犹如说富贵公子。“争”是争抢着给。“缠头”是听歌观舞者赠给歌伎舞女的罗锦一类赏物。“绡”是生丝织品。这两句表明贵家子弟对她色艺的倾倒。“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二句写当时酣饮狂欢的情态。“钿头云篦”是两端镶有金花的发篦。“击节”是敲物打拍子。珍贵的首饰击节而碎,鲜艳的红裙洒满酒污,豪不顾惜,见出豪华的欢乐生活。然而就在这欢笑之中送走了青春年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到了年老色衰的境地。结果“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今江西浮梁县,当时属饶州。商人重利轻别,上月到浮梁采买茶叶去了,弄得她孤身一人“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正是这衰暮孤寂的情境,使她怀思过去,结想成梦:“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千”。“阑干”形容泪水纵横流倘的样子。“妆泪”指泪水从化妆的脸上流过,所以是红色的。到这里我们才明白,那开篇处的“水上琵琶声”,原来是琵琶女梦感之后,独起抚弄琵琶抒怀,无怪音声感人而引起诗人注目了。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黄汝授《琵琶行》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形象类比法,所谓形象类比法,就是通过塑造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叫本体形象;另一个叫类体形象),并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类比来抒情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白居易曾有过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忠而见谤、遭贬。

元和十年,权臣们竟加之以越职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对这次政治迫害,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于是他经常通过文艺创作来表现这种情绪,《琵琶行》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塑造两个在才能、遭遇、感情等方面有相同属性的艺术形象──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并将这两个艺术形象进行类比来抒发自己的悲愤感情。

这首诗运用形象类比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塑造类体形象琵琶女和本体形象诗人的一些已知的相同属性,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类比关系。

作者在诗的前前后后,运用多种方式所交代的两个艺术形象之间的已知相同属性有四点:⑴ 原来都身居京都,都有春风得意的往昔:一个是京都的倡女,一个是京官。

⑵都具有超群之才: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具有超群的艺才;一个是名闻天下的大诗人,具有超群的文才。

⑶ 都有沦落天涯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从京都长安沦落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⑷ 都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

使两个形象构成了类比关系。

2、突出描写琵琶女的杰出才能和不幸遭遇,形象地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悲愤感情的结论。

为了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才能,作者特意为琵琶女安排了两次演奏。

对第一次演奏,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22句诗从正面描写。

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这次演奏从调弦一直到收束的全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了琵琶女那出神入化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接着又用一般听众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和特殊听众我(诗人)的反应(我闻琵琶叹息、感慨不已),从演奏效果这一角度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

《琵琶行》结构、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

《琵琶行》结构、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

江头送客闻琵琶 移船相近邀相见 东船西舫悄无言 又闻此语重唧唧
பைடு நூலகம்
月夜船上弹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 曲终收拔当心画 整衣敛容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第一次(暗写) 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主人忘归客不发 )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六幺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详写) (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诗人述“ 诗人述“迁谪意 照 ” 应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 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调弦校音,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演奏琵琶曲 第二次) (第二次) 幽咽凝绝,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序曲) (总写)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曲终) 魅力) (魅力)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 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 重色重利” 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 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 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 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 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 曾经沧海” 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 格的成熟美。 格的成熟美。

《琵琶行》诗人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琵琶行》诗人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导语:《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诗人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琵琶女,是一个歌伎形象;一是诗人自己,代表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壮宦。

他们都有才能,但同样遭受压抑,所以,思想发生了共鸣。

诗人正是通过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控拆了社会罪恶,寄托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情,抗议时政对自己的迫害。

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鉴赏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琵琶行人物分析

琵琶行人物分析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共鸣
落泪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 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 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 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 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 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 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 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 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 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 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 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 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 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 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 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 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 衰:寂寞冷落。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这首诗通过描绘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琵琶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音乐描绘《琵琶行》以音乐描绘为核心,展现了琵琶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

诗中详细描述了琵琶女的指法、演奏技巧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人通过音乐描绘,将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2. 人物塑造《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首先是琵琶女,她有着凄美的命运,通过琵琶演奏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其次是诗人自己,他通过与琵琶女的对话,深入了解她的命运,并由此生发出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此外,还有听曲人、船夫等人物,他们都在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主题思想《琵琶行》的主题思想丰富多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注。

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不满与同情。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4. 叙事技巧《琵琶行》的叙事技巧高超,诗中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诗人通过对话、描绘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外,诗人还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5. 社会背景《琵琶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的中晚期,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并对社会不公与政治腐败进行了批判。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6. 历史价值《琵琶行》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叙事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还记录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此外,这首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琵琶行原文及译文赏析优秀13篇

琵琶行原文及译文赏析优秀13篇

琵琶行原文及译文赏析优秀13篇《琵琶行》艺术赏析篇一艺术赏析《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精品,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描述了一位歌女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与苦难身世,塑造了诗歌世界里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也倾述了作者对自己屈遭贬官、大志难申的满腔悲愤。

此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不能及”的独特之处,因而使本诗成为后世学者写作叙事诗时不可或缺的借鉴蓝本。

就其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见解:(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这首叙事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诗人精于构思,在叙述时能够着意调遣,使之形成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之势。

譬如,诗歌首节写到诗人送客时的情景就一波三折:刚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却又“忽闻水上琵琶声”,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描述琵琶女演奏结束以后,又写她自叙不幸身世;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之后,又要请琵琶女重弹一曲等,使全诗具有一种跌宕多姿、委曲动人的情致。

同时,全诗叙事写人层次分明,诸如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自叙身世,描写诗人自己引起的遭际感慨与情感共鸣,尽管有如此多的铺叙内容,却能做到上下关联,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二)、细节描写,成功刻画人物待征本诗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情致,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鲜明形象。

从“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逼真地表现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满腹沦落之恨,以及她不愿见人、更不便明说的复杂心理特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二句,通过一系列细微动作与表情描写,把女主人公在开始诉说身世时的矛盾、迟疑、欲说还休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六句,使读者脑海里自然会感知出琵琶女以声传情的演奏技艺和满腹愁怨的鲜明形象。

可见,诗人把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动作与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它在听者中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自然融合,立体描绘,因而起到了相互辉映、突出人物形象的极大作用。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写作特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写作特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写作特点赏析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写作特点赏析琵琶行 / 琵琶引(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

钿头银击节碎,血色罗裙酒污。

(银一作:云)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为标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琵琶行》是一部古典小说,讲述了琵琶女罗贯中以及其围绕的五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

简单来说,它是一个关于老实、贞洁、音乐,以及对感情的深刻表达的传奇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琵琶女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文学史上也有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就《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的形象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当中的审美和审美理念。

首先,《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在形象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熟练的琵琶弹奏技艺以及优美的歌唱。

罗贯中初识贾宝玉,凭借女王手中的琵琶弹奏,将不可言喻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神情清丽,获得贾宝玉和全场宾客的赞誉,使贾宝玉为她而着迷。

她的歌唱也是相当优美,歌词中尽可能地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悲伤的情感,唤起了贾宝玉对她的怜悯和温柔。

除此之外,《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还通过把琵琶弹奏与自身的悲惨遭遇联系起来,以琵琶弹奏和歌唱来表达她的孤独和悲伤,表现出她的孤独感,使她的形象更加具有可叹的性格特质。

接着,《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的美学和审美。

首先,她既是一个“新人”,又是一个“老人”,既有老实也有贤淑,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品德有性格的人物。

此外,她在琵琶弹奏和歌唱时表现出来的激情和高贵,可谓无可挑剔,有着极高的优美度,可以说是一种美学价值。

此外,在《琵琶行》中,罗贯中还被描绘成一个虔诚、淑女,无论是行为还是情感都显得非常谦虚,充满了审美价值。

通过表现这种审美情怀,罗贯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不可轻易忘记。

最后,《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的形象既古老又现代,她是一个歌唱者、音乐家,被当作文学历史的古老形象,也是当今文学史中有深刻影像的典型代表。

她代表了古老的审美思想,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学性的形象,她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形象,它代表了古老的艺术传统,也是一个拥有现代美感的形象,罗贯中的形象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可叹的、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教学资料2010-06-19千古绝唱情致曲尽——白居易《琵琶行》赏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得罪权贵,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

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了诗人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这首诗叙事曲折,篇幅宏大。

与诗人的另一长篇巨制《长恨歌》一样,同为传世不朽之作。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曾写诗悼念他,其中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可见当时就流传极广。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

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

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

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

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

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

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

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

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引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落泪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 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 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 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 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 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 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 衰:寂寞冷落。
琵琶行
诗人
琵琶女
送客闻琵琶
独自弹琵琶
欣赏琵琶 感叹世态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 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 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 江州。
*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 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 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 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 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年轻时 年老时
年本轻是美京貌—城—女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名日满欢京笑—都—的今艺日辛人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起对比反衬作用
去被贬年江辞洲帝京
病卧浔阳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3、《琵琶行》中诗人和琵琶女是如何相识相 知的?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白居易书《楞严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 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 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 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 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 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 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 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 (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 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 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 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 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 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 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 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 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 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 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 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 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 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 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 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知人论世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 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 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 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 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 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 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 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 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 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 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 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 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 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 凉,满怀郁愤。
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全文的主题句。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
š 我从去岁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
š 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
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 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 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演奏琵琶 自述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曲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 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 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 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 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 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 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 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 《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琵琶行
胡孺
人子
唐能 解
玄 宗


挽 白 居
琵 琶
长 恨
易 联


问:
1、《琵琶行》中诗人和琵琶女是通过什么方 式相识相知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和琵琶女有何相 同之处?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 马。……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 声。……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 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 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 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 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š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过渡句——承上(第二、第三段);启下(第五段) 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