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97bae8609b89680203d825af.png)
王安石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旅游线路图
后 洞
泉
前
慧空禅院
洞
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 山。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 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 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文学常识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
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 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 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 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 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
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洞_、山之___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d42fa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f.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以他游玩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游褒禅山记》的背景知识1.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褒禅山:位于湖北省黄陂县,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禅山”之称。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1.游览褒禅山的经过:苏轼先是在长江上游历,欣赏了长江流域的美景,然后登上褒禅山,游览山川美景,感叹山水的壮丽和瑰丽。
2.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苏轼以绘画的手法描绘了山川风景,赞叹了壮丽的云海、秀丽的峰岭、奇特的石头等。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享受山水的美景会给人们带来宁静和快乐。
3.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游览山川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就如同登山一样,需要攀登和克服困难,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同时,他也提出了追求自由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三、文章中的重要意象1.云海:云海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云雾的美丽和神秘。
苏轼形容云海如织,氤氲宛如仙境,使整个山水景色更加幻化和壮丽。
2.泉水:泉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清澈的水源和生命的源泉。
苏轼对泉水的描绘充满诗意,赞美泉水的清澈和快乐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石头:石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坚毅和刚强的品格。
苏轼形容石头如奇山异石,有着令人惊叹的造型和神奇的力量,寓意着人生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四、文章的主题思想1.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赞叹:苏轼通过赞美褒禅山的山川美景,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需要人们去欣赏和珍惜。
2.对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观的探索:苏轼通过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279d8387c24028905fc359.png)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略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④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篷)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③英才盖世(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通“纹”,花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何为其然也(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532aa9ce2f0066f53322c7.png)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
】【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590f37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0.png)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品体裁:游记3、写作背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任舒州通判时所作。
二、重点字词1、实词11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12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13 谬:弄错,使……错。
14 咎:责怪。
15 极:尽情享受。
16 相:帮助。
17 其:①指示代词,那。
②人称代词,自己。
18 于:①对于。
②在。
19 以:①因为。
②用来。
110 之:①的。
②指代人、物、事等。
2、虚词21 而:①表承接。
②表转折。
③表修饰。
22 然:①然而。
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3 乃:①于是,就。
②才。
24 盖:①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大概。
②发语词,不译。
三、重点句子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翻译: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4f195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1.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故事描绘了作者到褒禅山游玩的经历,表达了对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完整归纳:1. 山水描写:故事以描写褒禅山的山水景色为主线。
作者通过对山川、瀑布、峰峦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山水的壮美和奇特之处。
2. 文人意境:在描写山水的基础上,杨万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幽雅的文人意境。
他通过对景物的凝视和内心的感悟,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角色塑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通过他的视角和情感,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以自我为中心塑造角色,展示了一个文人在山水间的游玩和感悟。
4. 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儒家文化作品,强调了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在山水间寻找灵感和思考人生,表达了自然与人的互动与依存。
5. 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抒发,作者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重要性。
6. 艺术手法:《游褒禅山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散文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它以行文自由、锦绣多彩的描述特点为主。
作品结构松散,不拘泥于严谨的叙事框架,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自由度。
总而言之,《游褒禅山记》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儒家文化的修养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8a86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c.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游褒禅山记》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五: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六: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九:《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一、名“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二、盖“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三、所以“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看了“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4dec8f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4.png)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 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 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 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 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 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 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 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 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ccb65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c.png)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 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 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 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 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 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 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 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 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完整word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78e75b9f705cc17552709a0.png)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古今异义词: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一般的)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4、由山以上五六里(而,上)5、何可胜道也哉(尽)6、于是余有叹焉(对此)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二、一词多义:1、“观”:(1)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2)景象。
“非常之观”。
2、“得”:(1)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2)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3、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⑤由山以上五六里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承接)⑥无物以相之(来)4、而:(1)但是,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因而。
而人之罕至焉。
5、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那些)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我们,人称代词;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6、之:(1)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2)的。
此余之所得也;非常之观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这里。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e9181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1.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1.褒禅山的地理位置:褒禅山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因山上有观音禅寺而得名。
白居易在文中描述了山的高峻险峻、林木茂盛,以及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
2.褒禅山的历史渊源:白居易在文中提到,褒禅山曾是夏禹修行之地,也是北魏时期佛教起源之地。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佛教文化和人们的朝圣信仰。
3.对山景的描写:白居易以游山之人的视角,描绘了褒禅山的雄伟壮丽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他描述了山峰的高耸,山势的险峻,以及山上的水潭、瀑布和山间的翠竹。
4.对山中景点的描述:白居易在文中陈述了褒禅山上的几处景点。
他描述了观音殿的建筑和寺庙中的佛像,赞美了佛像的神态凝重、仪态庄严。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龙泉、望月亭等地标性景点。
5.对山下景点的描述:白居易也对褒禅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进行了描写。
他提到了河流的丰满和潺潺流水的声音,也描述了平原上的农田和村庄。
6.对人文景观的描写:除了自然景观,白居易也关注了褒禅山上的人文景观。
他提到了山上的僧侣和朝圣者,他们虔诚的信仰和对佛教的敬畏。
他还描述了山上的修院和修行者,赞美了他们追求智慧和意志的坚韧。
7.山水之感:白居易通过对褒禅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
他认为山水之美能够使人心灵宁静,带来愉悦的情绪和满足的感受。
他写道:“山寺虽在野,人犹能到。
不知何物来,因有暇乐道。
”8.游山的心境:白居易通过游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把山水之行比喻为修行之旅,认为修行的过程和游山一样,可以使人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升华。
以上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该文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调和美丽的描写,展示了褒禅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景观,也表达了对山水之美和修行之道的思考和感悟。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ba20dc8240c844769eaeee6.png)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67a22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2.png)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历,阐述了治学处世都要有坚强意志和“深思慎取”的道理。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体本文是一篇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谓”,称为。
(2)“其文漫灭”中“漫”,模糊不清。
(3)“有碑仆道”中“仆”,倒。
(4)“盖音谬也”中“谬”,错误。
(5)“有穴窈然”中“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穷”,走到尽头。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中“拥”,持,拿。
(8)“火且尽”中“且”,将要。
(9)“盖余所至”中“盖”,发语词,大概。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十一”,十分之一。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非常”,非同寻常。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相”,帮助。
2、虚词(1)“而卒葬之”中“而”,表承接。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以”,因为。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中“者”,语气助词。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中“其”,代词,指华山洞。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6)“既其出”中“其”,助词,无实义。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以”,因为。
(8)“余之力尚足以入”中“以”,用来。
(9)“而又不随以怠”中“以”,而。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而”,表转折。
3、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名”,动词用作名词,指识其本名。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fd4787d5fbfc77da269b1f0.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cf5aa8a417866fb94a8eba.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ce1913dfad6195f312ba63c.png)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
】【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968275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b.png)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游来阐述治学处事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点知识点的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2、文体这是一篇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谓”,意思是“称、叫”。
(2)“有碑仆道”中的“仆”,意为“倒”。
(3)“其文漫灭”中的“漫灭”,指“模糊、磨灭”。
(4)“独其为文犹可识”中的“识”,读“zhì”,意为“辨认”。
(5)“盖音谬也”中的“谬”,意思是“错误”。
(6)“有穴窈然”中的“窈然”,形容“深远幽暗的样子”。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意为“走到尽头”。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拥”,意思是“持、拿”。
(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指“十分之一”。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的“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xiàng”,意为“帮助”。
(1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中的“至”,指“到达”。
2、虚词(1)“而卒葬之”中的“而”,表承接。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乃”,意思是“是”。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中的“盖”,表推测,大概。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指自己。
(5)“既其出”中的“其”,助词,无实义。
3、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舍”,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极”,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中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ba4de0e3186bceb18e8bb3f.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缘故)3、以、乃、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是;山的南面)4、盖、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错误)5、者:而记游者甚众(……的人)6、窈然: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8、且:不出,火且尽(将要)9、盖、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10、既、或、咎、其、极: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已经;或:有人;咎:责怪;其:自己;极:尽情享受)11、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13、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15、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16、以、悲: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叹)17、胜道:何可胜道也哉(说得完,说得清楚)二、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字)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四、词类活用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3、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4、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38667970561252d380eb6eaf.png)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 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 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于——引出处所 到了…的结局 以致于
至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足够 帮助
用来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志向,这里引 在
申为主观努力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得到的东 难道
西,心得
重点字词
• 于是: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 非常: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河洞 深1600米,有10大 上 中 景区、 102 个景点。 泛 有 舟洞 洞群分前洞、后洞、 , , 天 洞 、 地 洞 。 洞洞 前洞有“华阳”、 洞 里 “万象皆空”等石 相 有 通河 刻文字。后洞又称 。 。
华阳洞: 洞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褒禅寺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ft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ft洞者,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ft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ft的收获。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五、多义词1.乃①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ft”(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其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ft)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⑷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ft”。
(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ft)⑻问其深。
(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
(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代那些)⒁既其出。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六、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游褒禅ft记译文:褒禅ft也称为华ft。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ft为褒禅ft。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ft洞,因为它在华ft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ft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ft”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ft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ft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ft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ft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ft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