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多元的现代性—兼驳“文明的冲突”抑或“承认的政治”

多元的现代性—兼驳“文明的冲突”抑或“承认的政治”


无论 指称 它 是
“一 项 未 完 成 的 规 划 ” 还 是
认 定 它 已 寿 终 正 寝 ,也 无 论 承 认 它 是 人 类 除 魅
( i n h nme t 的伟 绩 还 是 诅 咒 它 使 “ 界 不 ds c a t n ) e 世
再 令 人 着 迷 ” ( ie c a t n fte wo d), ds n h nme to h a ①

定 义 的 ,即不 是 以现 代性 是 什 么 而 是 以 艺 术 现 代 性
是什 么 的方式 被 界 定 的。 这 已指 出 “ 代性 ” 一 词 现
没有 固定 的 、客观 的参 照 对 象 ,这 个 词 只 有 通 过 限 定 词 来 伴 随 它 ,我 们 才 知 道 它 意 指 什 么 。如 哲 学 现
性 的 特 质 而 产 生 的 审 美 现 代 性 、 世 俗 现 代 性 的 分 化 等 , 因 其 囿 于 西 方 现 代 性 , 只 能 是 多 重 的 而
非 多元 的 。 多元 文 化 题 旨下 的 多元 现 代 性 ,其 因 西 方 文 化 特 殊 性 而 不 具 普 遍 意 义 ,此 论 割 裂 现 代 性 之 普 遍 性 与 特 殊 性 的 关 系 ,本 身 就 存 在 矛盾 。 多 元 现 代 性 方 案 , 建 立 在 现 代 性 之 普 遍 性 与
现 代 性 裹 挟 其 在 社 会 变 迁 中所 表 现 的 力 量 感 和 问 题 性 , 已成 为 学 术 界 共 同关 注 的 焦 点 问 题 之

( h r sPer a d li ) 就 已经 赋 予 现 代 性 多 元 C al ir B u ear e e e
的 特 征 。 波 德 莱 尔 以 画 家 居 伊 为 叙 述 主 体 , 描 述 了 现 代 性 的定 义 。他 说 : “ 寻 找 什 么 ? … … 他 寻 找 他 我 们 可 以称 之 为 ‘ 代 性 ’ 的 那 种 东 西 … … 现 代 性 现 就 是 过 渡 、短 暂 、偶 然 , 就 是 艺 术 的 一 半 , 另 一 半 是 永 匾 和 不 变 。 ⑤ 在 波 德 莱 尔 这 段 关 于 现 代 性 的 ” 定 义 里 , 首 先 ,现 代 性 不 是 以 一 种 无 定 语 的 方 式 被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一、全球化:人的普遍交往国家之间的交换行为也是西方自由贸易原则的胜利。

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这种观点,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今天能够获得广泛的交往,都是因为人们依据和遵循了西方的原则或西方的模式。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曾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人在交往中的独立和主体地位的增强和人们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中所面临的共性内容越加复杂,所获得的共识和普遍规则也是在交往各方的相互妥协,互利互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用来支持交往的规则,不能反映交往中各方的共同利益,如果交往中完全以一方的利益和原则为依归,交往的双方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也就是一方成为主人,另一方成为随从,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在利益的获得上,也是一方获得利益,一方失去利益或牺牲自我利益。

这样一种方式除非在帝国主义霸权下才能获得。

而当交往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时,交往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人类交往过程中共同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作为交往过程参与者的主体地位的取消。

因为人类交往活动从来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产物。

作为交往中的主体本身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他的主体性,另一是他的客体性,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或叫间性主体。

具体动交往活动活动中,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具有着一定的客体性,也就是他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然而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又具有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本身带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在商品经济关系居重要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主体就是以其各自的特色而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从社会中获得了他所获得的需要,因而使他们在服务于社会中联系在一起。

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共同交往活动中,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为他人带来利益、幸福和快乐中,也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

再进一步说拓展到全球化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作为一个全球秩序的参与者,在参与全球活动中,当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没有这些规则,他们之间就不能有共同的语言和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就不能获得。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内容多元化:在文学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包括新闻报导、社会调查、宇宙思想在内的多种新元素将增加到作品中,使作品的内容更具
多元性。

(2) 形式多样性:中国文学写作从传统的诗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剧本等形式发展出新的电子文学、表演文学、语言文学等形式,
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观感的形式出现。

(3) 语言改革:对传统文学语言也进行现代化改革,让作品更容易被
读者接受,而不会因为文学语言过于生硬而使读者感到厌烦。

(4) 结构改变:现代作品不仅仅有层层叙述与精致的细节描写,还采
用更加具有现代精神的结构,悬疑、谜团等结构使作品更具现代性。

(5) 文学创作无所畏惧:中国文学创作者拒绝对时代的虚伪装模作样,勇于揭示社会问题,勇于探索社会问题,挑战时代和社会常规,探索
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语言,书写出现代文学作品。

2.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代表人物:
(1) 作家: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朱自清、费孝通、石庆禄等;
(2) 诗人:毛泽东、袁钢、贤梅、徐志摩、钱钟书、季羡林等;
(3) 小说家:周作人、林海音、巴金、金庸、陈忠实、钱钟书等;
(4) 儿童文学家:胡适、冰心、余光中、冯文礼、张爱玲、兰欣等。

3.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意义: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整体写作技巧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特
定的文化创意中,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使用当下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传播,让该作品更加丰满完整。

它不仅反映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更引发普遍关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它可以表现出社会历史质变,深入开发人性情感,这就是文学永恒的价值。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陆益龙邢朝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100872)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按照人类学家泰勒(E.Tylor)的定义,文化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个人成为社会成员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i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接受、学习、获得和运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文化内涵的社会心理过程。

文化认同为社会认同的重要构成,也是社会认同的核心维度。

人们认同什么样的文化,就意味着他们会持有相应的价值观,而什么样的价值观,又会影响和支配人们的社会行动方式。

考察和研究文化与社会认同,目的在于把握人们的观念及社会行为的动态趋势和走向,以探寻价值观念容通和社会关系和谐的机理。

一、现代化与文化的多元化每个时代都会有主流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它构成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认同基础,也是把人们有机联系起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框架系统。

一个时代的文化从形式上看似乎极为抽象的,然而实际上它又是具体的,具体到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模式之上。

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态度、互动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取向,其背后都受到他们所认同的文化精神或价值观念的支配。

如今,世界已进入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

现代化意味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出现和形成以现代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与文化系统,另一方面也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代表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现代文化思想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并为大家所认同。

所谓现代文化,主要指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而形成的一套文化体系,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个体主义。

现代文化以西方社会为发源地和中心,逐步向全球各个角落传播和渗透。

社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备的市场和发达的物质文化,迅速地将不断更新的文化扩散开来,并传播至各个地方。

从而使得现代社会生活,充满着应接不暇的新鲜文化,同时,以往的或旧的文化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而是可能以不同的地位留存下来。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1.现代性的多重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多重内涵。

首先,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提出挑战,试图打破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结构,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性还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探讨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此外,现代性还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总体而言,现代性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和时代的探索。

2.现代性的文学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现代性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时空边界,以展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错位和迷茫。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展现了都柏林市民在一天之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转。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使用了内心流的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的断裂和混乱。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即以内心流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唐斯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实验,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多重理解和反思。

3.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表达与20世纪初至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是现代性的辉煌时期,而在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多元性等新思潮涌起,这些新思潮进一步引发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

查尔斯·泰勒
是著名的现代性思想家,他提出了“多元论”,探索了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提出
了建立在多元性之上的本真性理想。

因此,对他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
解当代世界的思想潮流、反思现代性、探索新社会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问题
1.泰勒的“多元论”与“本真性理想”理念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2.泰勒的现代性思想如何帮助我们批判和反思现代性?
3.多元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现代性的传承和发展?
4.在当代世界中,如何在多元性之下建立本真性理想,创造新的社会建构?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从泰勒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入手,围绕研究问题展开,首先梳理泰勒的多元论和本真性理想的思想内涵,然后探讨其与现代性的关系,对泰勒所提出的现代性问
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探讨泰勒现代性思想所表达的批判、反思和建构意义。

最后,在当代世界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多元性之下建立本真性理想,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相
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意义
泰勒的现代性思想在当代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认知价值,通过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批判和反思现代性,对于建立在多元性之上的本真性理想具有启示
性和借鉴意义,既可以推动社会现代化,又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形态意义上的现代性多元化

形态意义上的现代性多元化
形 态 意 义 上 的 现 代 性 多 元 化
妥 建 清
内容提要 :多元现代性方 案 ,因其有别于 “ 明的冲突 ”抑 或 “ 文 承认 的政 治” 等说 法 ,在普 遍性 与特
殊性辩证观念 的基础上 ,重 申了 “ 和而不同” 的典律 ,理应获得肯定 。 关键词 :现代性 时间性 流动性 悖论性 多元性
1_ 3 _0 中图 分 类 号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5 3 ( 0 9 6 O 0 9 30 20 )0 删
作者简介 :妥建清 ,陕西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博士 生 、新疆 大 学人 文学 院讲 师 ( 新疆 乌 鲁木 齐
陕西西安 7 0 6 ) 10 2 。
① 张岱年 :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18 年 ,第 5 99 7页。
② 廖炳惠 :《 泰勒论现代性与多元性》,《 当代》 19 9 4年第 10期 。 0

刘小枫 :《 多元 的抑或政治的现代性》,《 二十一世纪 》 ( 香港 )2 0 年 8月号 。 01
80 4 30 6;
现代 性 的流 动性形 成其 多 元 景 观 。 而在 “ 区 ” 和 “ 地 全球 ” “ 殊 ” 还 是 “ 遍 ” 的缠 绕 、 特 普
中 ,形成 三种 意义 上 的多元 现代 性 。
1 .现 代性 本是 多元 、多样 的
现代 性具 有永 无止 境 的 自我 更新 的变动 性 ,消 弭 了趋 同性 ,因此 多元 乃是 现 代性 内涵 的题 中应 有之 意 。在此 意义 上 ,m drie 应译 为 多重 现代 性 ,因其 源 于西 方文 化母 体之 中 ,而 “ ” 之 含 oe ts n i 元

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

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

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张友庭2012-8-25 14:25:30 来源:《人文杂志》(西安)2008年2期第175~181页【作者简介】张友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内容提要】本文引入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理论,将文明文化因素融入到中国的社会转型研究之中,旨在反思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一元线性二分范式转型论倾向,创新地提出“‘结构—文化’共生共变的转型实践观”概念,即通过实践取向和文化反思的理论建构以期发掘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世界意义,在理论反思基础上探索当前中国研究形成新的研究议题的可能性及其具体路径。

【关键词】多元现代性/社会转型/文化反思/共生共变现代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都直接或间接涉及这个研究议题。

二十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如马克思·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胡赛尔、利奥塔、福柯、德里达、吉登斯、鲍曼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现代性问题,其研究的议题涉及商品化与异化、工具理性、启蒙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欧洲科学危机、现代民族国家等。

自社会学创立开始,社会学者就积极参与到现代性的理论探讨之中,从古典社会学剖析现代的形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化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并驾齐驱,一直到八九十年代现代性理论与全球化大讨论,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学理论取向都延续了社会学学科对“现代”的关注,并将之确定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正如吉登斯所言,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的全球化”①。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来审视现代性问题,正日益成为当前现代性研究的新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比较现代化理论和反思现代性理论之间的契合形成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议题,由以色列社会学家S. N.艾森斯塔特历经四十年理论反思所提出的“多元现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就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

现代性理论的革新:多层现代性理论概要

现代性理论的革新:多层现代性理论概要
用, 在造 就这 个 “ 间 队列 ” 时 的血腥 的军 事 、 治 、 政
“ 多元 现代性 ( utl m drie) 和 “ m lpe oents ” 可选 择 的 i i 现代性 (lrai oe ie) 。“ ae tem dr ts ” 多元 现 代 性 ” t n v n i
出 了新 的现 代 性 理论 , 一理 论 将 解 决 “ 这 多元 现 代 性 ” 论 的 缺 陷 , 将 这 一 新 理 论 称 为 “ 代 性 的 历 史 多层 构 理 并 现
成 论 ” 简称 “ , 多层 现代 性 论 ” 。
关键词 : 多层 现 代 性 ( 形 现代 性 , 民— — 被 殖 民 现 代 性 , 球 现 代 性 ) 圣俗 的 统 摄 与 统摄 地 位 的 转 换 ; 原 殖 全 ; 多元 现 代 性 ; 欧现 代性 拜物 主 义 西 中 图分 类 号 :0 K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2—39 (09 0 0 7 10 2 1 20 )4— 06—0 8
考 验 ( h u h r, 9 0; l t 1 9 ;F madz— C ad ui 1 9 Ba , 9 3 e n e u
Ar so, 99 Go d 1 9 Fr n 1 9 Po r n , me t 1 6; o y, 9 6; a k, 9 8; mea z
全集 》 作者 导 言 ” “ 中的这 段 权威 论 述 在今 天 恐 怕
现代 性理 论 的革新 : 多层现 代 性理 论 概要
[ ] 韩 金相俊 著 王晓玲 译
( . 国庆熙大学 , 1韩 韩国;. 2 中国社会科学 院亚太所 , 北京 1oo ) oo 6
摘要 :“ 现代性 =西方性” “ ,现代化 =西方化” 这样 的等 式在 近 两百 多年 的“ , 现代化 ” 争论 中 占主导地位 。 但在今 天, 西方现代性” “ 正在失去其普 遍性 的地 位。“ 多元 现代性 ” 理论 问世后 开始强调现 代性的 多种形 式。 但是“ 多元现代性” 理论有其弱点和局 限性 : 弱点是现代性观不 明确 , 限性是认为现代性发 源于西欧。本文提 局

《现代性的多元之维》

《现代性的多元之维》

现代性的多元之维【内容提要】艾森斯塔特阐述了多元现代性的形成及其动力,从时间与空间、事实描述与理论反思的角度阐释了“多元现代性”观念,批判了隐含于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之中的破坏性因素。

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念对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状况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面而科学地认识现代性;促使我们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发挥传统与历史经验的作用,趋利避害,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性之路。

【关键词】艾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多重阐释“多元现代性”观念对我们并不陌生。

2002年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在上海所作的“单一的现代性”的报告,就引发了关于单一或多元现代性的争论,这足以反证“多元现代性”观念与我国学术界的亲和力。

[1]2003 年泰勒(Charles Taylor) 在上海作过关于这个议题的报告,也受到了学界的热烈欢迎。

①艾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是以色列着名的社会学家,其比较现代化研究和多元现代性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都很有影响。

他的〈〈帝国的政治体系》、《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着作都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并在专业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奇怪的是,他的现代性理论在国内的影响根本无法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鲍曼(Zygmunt Bauman)、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 、伯曼(MarhallBerman)、泰勒等学者相比,他的多元现代性研究也一直没有能够引起我国学界的足够重视。

事实上,与上述学者相比,艾森斯塔特的研究与中国有更多的关联。

这不仅是因为以色列与中国的国情比较接近,还因为他对中国的研究远比上述学者深入。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关注艾森斯塔特的研究。

限于篇幅,本文仅研究其多元现代性理论以及对中国现代性建设的意义多元现代性的形成现代性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概念,这与研究者切入现代性问题的不同路径关系密切。

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

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

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路径探究是关键。

在我看来,和谐文化必然要从现时代的多元文化情境中生发出来。

因为同质文化之间构不成和谐,即便我们给以和谐之名,那也是一种假和谐。

因此,对现时代的文化多元化情景进行阐释,便成了建构和谐文化的基本路径。

而对多元文化的成因阐释正是上述路径的起点。

本文把多元化的成因归结为以下三个动力维度――现代性、全球化、意识形态维度一一之间的共谋。

一、现代性维度倘若我们将现代性视为一整套文化、制度和生产模式,那么,我国的现代性事业应始于20世纪70 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

现代性事业是我们考察时代文化多元化之成因的基本维度。

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嬗变是一个过程,它必将产生一个转型时期。

所谓转型时期,乃是这样一个时期,即旧的衰败与新的形成和确立之间的间隔,构成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它必定总是一个不确定、混乱、错误的时期,也是一个野性和极为狂热的时期①。

转型时期的这种特点在文化上的表征就是思想迷途和文化歧出。

例如,上个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的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之崛起;本世纪初的“保守主义儒化论” (一种以康晓光、陈明和蒋庆为代表,企图将心性化的新儒学政治化和宗教化,以取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思潮)和“自由主义西化论”之重新登场②;基于碎裂的感性经验的“躯体美学”之大行其道等等,均是明证。

上述浅薄的躯体美学、极端的西化论和儒化论之所以闻时而出,固然反映了它们的盲视,即看不到“现在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这一时代精神,但它们的出现却是时代转型所必然伴随的文化后果。

现代性解构了前现代社会所持守的价值系统而代之以新的价值系统,并由此带来一个不同于前现代的生活世界。

在前现代社会里,各种“魅”一一神(自然神、超自然神)、有着准神意味的各种先验本体(天道、天理、理念)、人造的社会神一一构成生活世界的终极价值源,由此源头开出的价值准则――伦理高于美学、精神旨趣高于物质追求、集体高于个体――既有崇高和神圣的意蕴,又有联结和统一的功效,从而使人的世界成为总体性的、有序的充盈着意义的家园,而个体也因此获得了先在的生命之意义。

浅论多元现代性路径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启示

浅论多元现代性路径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启示

据西方 的现代化理 论所推行 的经济 、 治改革并 没有给广大 的发 政 展 中国家带来 繁荣 、 富强 、 民主与 自由。反而, 不少 国家却 因此 陷 入了政治动荡 、 经济落后 、 社会失调等 的恶性循环 中。发展 中国家 照搬西方现代性模式 过程 中所 引发 的种 种 问题, 致使人 们对 西方 现代性产生 了种种怀疑 。尤其是在美 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 的全球
个 至 关 重 要 的 问 题 。实 际 上 , 就 是 一 个 寻 求 实 现 中 国现 代 化 的 也
径, 我们可 以从这些途径 中获得关于建构 中国现代性 的有益启发 。
1 开发 内源 的 现 代 性 、
道路问题 。对此 , 力 图从 多元 现 代性 的形 成途径 中获 得些 许 本文 实现 中国现代化 的有益借鉴 。
解与崩溃 。
承认多元现代性 , 实质上 就是 否定西 方社会 政治 经济和 意识 形态在塑造现代性过 程 中的 霸权 地位 , 质上就 是承认 不 同历史 实
就比较稳定 了。在 当今实 行现 代化 的过 渡型 国家, 现代 化 进程会 打破 许多陈规 旧俗, 会遇到传 统势力 的拒斥 , 出现新 的利益 矛盾 与 冲突 。只有完成 了现代 化 , 才会到 来, 稳定 现代性 也就 获得 。所 以 亨廷顿说 : “ 过渡 型国家和现代 国家 的显著 区别 , 令人信服地证 明了
有完成 了现代化, 才能获得现代性 。他 论证说 , 性孕 育着稳定, 现代
而现代化过程却 滋生着 动乱 。确实, 美现 代 国家在 现代 化进 程 欧 中经历过不少革命 、 内乱和政变 , 当它们基本完成现 代化之后, 会 社
了人们对 于西方一元 现代 性 的信任 危机, 西方现 代性 神话走 向瓦

试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试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现代性”“文化学”论文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从他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看,“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对该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上。

笔者试从“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和维度来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是我们深层次理解、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维度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是国内理论界刚刚兴起的一股研究热潮,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是它并非是一般意义的现代性哲学,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的社会理论。

关于现代性理论的阐发是同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性”本身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在阐发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基本的理论路径:一是它本身所具有内在的理性思维传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传统)。

二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批判分析而使其“现代性”的思想得以展现。

“现代性”思想本身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思想领域。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的内在批判,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的对现代生产和资本逻辑的批判并不排斥我们从其他的理论的维度展开其现代性思想的阐述。

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它只强调了一个思想维度即理性、乐观、肯定性的维度,而缺乏应有的否定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维度。

笔者不同意这一看法,恰恰相反,因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本身就内在包含着否定、批判、反思性的维度,正是通过反思与批判,反思和理性、乐观、建构相结合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内在包含现代性的一切特征,同时又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理论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否定、批判性的维度。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Ξ欧阳康内容提要 对于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学术界存在着长期的争论。

这种争论反映了现代性进程的多元价值特性和马克思观察思考现代性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

作者认为,马克思一方面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评价了现代化的正面价值及其广泛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从人性、阶级性的高度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巨大内在矛盾及负面效应。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对于落后国家和地区自觉发挥现代化所蕴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积极加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 现代化 价值取向问题的提出和解题的思路在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及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对此人们存在着非常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反现代性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因此马克思理论与历史上各种现代性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对立。

按照这种看法,很难说马克思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也谈不上其现代性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

但如果真是这样,马克思到底如何看待他身处其中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未来走向,又何以对正在积极开展现代化建设和追寻现代化的国家发挥指导作用呢?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奠定了现代性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就是一种现代性理论。

有学者甚至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经典著作。

如果是这样,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马克思的现代性与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性理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显然有待进一步的澄清。

还有学者为了说明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提出后现代性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征,力图寻找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和相关性。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是依据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而生成了后现代性思想?一般地谈论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义,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马克思的地位?笔者认为,对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诸多不同看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多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林聚任【内容提要】现代性通常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

人们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起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共同的趋向。

从上述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之现代性是同质的、普适的、一元的。

然而,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现代性可以说是多元的。

一旦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二分法思维,我们就完全可以承认现代性的多元性。

【关键词】社会文化/现代化/现代性/多元性当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虽是如火如荼,但现代性作为一项“未竟的工程”(An incomplete project)仍需关注。

尤其是在日益凸显的全球化时代,站在“他者”的角度关注多元现代性问题更为重要。

本文着力从社会文化意义方面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

一在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首要的是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强调现代性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解释,而且对现代性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要深入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首先要厘清现代性的不同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性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或使用。

(一)现代性的历史含义在许多西方学者那里,现代性首先是从历史断代意义上来说的。

它与传统性相对立,是指封建主义时代之后新的时代性。

它特别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

“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

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

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①“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学理论(目前,现代性这个词的许多意义都是从那里引申出来的)来看,现代性是与传统秩序相对比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世界中进化式的经济与管理的理性化与分化过程。

”②这些论述都充分表明了现代性的历史阶段意义。

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过程,西方的现代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主要是伴随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及资产阶级革命而出现的社会、宗教、政治、科学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巨变。

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全球扩散和世界性的现代主义的发展,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更大的改变、更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特征。

在新世纪伊始,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后现代”社会,还是“高度现代性”社会,或是“多元现代性”社会,尚待探讨。

J·哈贝马斯指出,“现代”一词来自拉丁语“modernus”,最早出现于15世纪后期,用以把基督教的现在与罗马时代和异教徒的过去相区别。

“尽管有不同的内容,但‘现代’这一术语经常表示的就是一个时代概念,这个时代本身与古老的过去相关联,目的在于把自身看作是由旧到新转变的结果。

”③他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位阐释清楚现代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所说的“新时代”(neue Zeit)就是“现代”(moderne Zeit)。

黑格尔的这一概念与当时英语“modern times”及法语“temps modernes”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作为一个时代概念。

另外,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首先突出地反映在审美艺术方面。

即认为在审美领域,人们用现代性去反对传统的常规化功能,反对传统的一切常规,更加关注世俗生活。

但是,哈贝马斯所关注的不是艺术领域的现代性问题,而是由韦伯所提出的现代性命题。

他认为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论集》的前言里,阐述了他整个学术生涯所关注的“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之外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

在韦伯看来,现代与他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偶然出现的。

韦伯把西方社会发展的这种过程说成是“理性化的过程”,认为正是该过程在欧洲导致了神圣的宗教世界的瓦解,从而出现了世俗社会,资本主义制度随之产生。

哈贝马斯指出,韦伯从理性化角度所描述的并不仅仅是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过程,而是现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普遍的现代化过程。

这种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个人主义化、世俗化、工业化、社会分化、商品化、城市化、科层化和理性化等一系列方面。

其中,理性化是最突出的特征和内容。

不过,哈贝马斯认为,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现代性是一项包括思想、社会、科学、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工程。

然而这项“现代性工程”在过去200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严重偏颇,未能成功实现。

所以,他主张应继续发展由启蒙思想家所开创的现代性工程。

显然,哈贝马斯虽然对现代性有新的解释,但他仍然与韦伯等思想家一样,是从西方社会历史的角度坚持一元化的现代性。

故他对新出现的各种后现代观点或多元现代性的提法持批判的态度。

他仍然主张只有更全面地坚持现代性,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世界中所出现的各种危机,包括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合理性危机。

(二)现代性的制度或技术含义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也是一位著名的现代性理论家,但他主要是从制度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全球化趋势作了系统的论述。

安东尼·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它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随后扩展到了全世界。

他说,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它包括:“(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基本上,由于这些特性,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其活力都大得多。

这个社会——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

”④吉登斯主张,从制度的方面来说,现代性不仅仅是理性化或工业化,它还包含多个方面。

他把现代性的维度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⑤:首先是资本主义,其特征是商品生产、私营资本、不适当雇佣劳动以及由这些特征而产生的阶级体系。

其次是工业主义,这涉及到非生命的动力资源以及商品生产的机械化。

工业主义并非局限于劳动场所,而且还影响到其他的一系列场所,诸如运输、传媒和家庭生活。

第三是监视(surveillance),吉登斯认为“监视指的是在政治领域对主体人群的活动进行监督”。

但这种监视是间接的,并且建立在信息控制的基础上。

第四是军事力量,或者说是控制暴力的手段,这包括战争的工业化。

吉登斯认为这几个维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相互作用。

另外他还强调,对现代性的分析是着眼于客观层次,注重的是民族国家。

在他看来,民族国家根本不同于前现代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所有这些制度方面在三种作用机制的影响下不断扩展。

这三种作用机制就是时空分离、脱域(disembedding)和反思性。

结果自然是出现了现代性的全球化。

他说:“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这在现代制度的大部分基本特征方面,特别是其脱域性和反思性上是显而易见的。

”⑥他把现代性的全球化发展也称作是高度(或晚期)现代性。

尽管现代性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他同样反对后现代性观点,坚持现代性观点。

最后,对于现代性是否是一个“西方化”的工程问题,吉登斯作了明确肯定的回答:“此研究强调,现代性的基本结果之一就是全球化。

这不仅仅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扩散,还包括对其他文化的排挤。

全球化——这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协同中有分异——带来了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形式,其中,‘他者’再一次不存在了。

”⑦(三)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意义吉登斯跟哈贝马斯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把以理性和制度为特征的现代性看作是一种全球性现象,认为现代性开始于欧洲,现在已全球化了。

因此,他们主张的是现代性的趋同论和普适论(universalism)。

这类观点又可称为现代性的“非文化论”,即脱离社会文化因素去讨论现代性问题。

其观点是完全基于西方社会历史和制度安排而提出的,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倾向。

所以在他们看来,多元的现代性是不可能的。

然而,如果我们从非西方的历史和现实层面上,特别是从不同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反思现代性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事实上,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文化转向”与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金耀基所指出的:“文化转向”之产生与当代的“文化的现代性”之研究密切相关,而要了解文化的现代性则只有采取一个对“现代”的全球概念,亦即扬弃欧洲中心与西方中心的概念架构。

他说,事实上,第三世界,特别是东亚社会,现代化都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意理或语言,从全球的视野看,现代化还正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运动,至于西方思想界所谈的“现代之终结”的后现代性论述,事实上只限于西欧与美国才有经验的意义。

由此可以说现在出现了多元现代性,而不是只有一种(西方的)现代性⑧。

近来的“文化转向”是对现代性认识的重要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现代性的意义,走出单维的分析视角。

二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问题进入学术视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纠结在一起,显得尤其复杂难解,这被认为是探讨现代性问题中的一个难题⑨。

同样,虽然学术界近年来已开始关注到不同的现代化或现代性问题,深化了现代性讨论,但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争议。

如关于多元现代性的含义、特征、内容等,还有不同的认识。

2000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代达罗斯》(Daedalus)出版了一期专集,专门讨论的就是多元现代性问题。

许多研究现代性问题的著名学者,如S·N·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威特洛克(B.Wittrock)、杜维明等,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经验出发,对一元现代性观点提出了质疑,集中探讨了多元现代性的可能性。

此刊前言明确指出,这里的研究目的在于对20世纪、尤其是早期占主导地位的关于世界是如何发生变迁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挑战。

我们注意到在19至20世纪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理论,最近几十年来失去了信任。

我们声称了解和知道当代世界,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忽视了它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去反思现代性特征及传统认识,摒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那些理论。

其中,艾森斯塔特在开篇明确提出,多元现代性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现代化理论的反驳,这一理论认为所有工业社会总有一天会殊途同归,而且这种趋同性已经出现。

但事实是这一西方式的现代性的“同质性和霸权性的假设”并没有实现,而许多非西方社会却实践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从而出现了多元现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