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高中地理选修说课稿人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
本课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特征以及防治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自然灾害分布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熟悉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初步的防治措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公民在防灾减灾中应承担的角色。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共设计为12个学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学时:自然灾害概述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至第四学时:地质灾害重点讲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特征及防治措施。
第五至第七学时:气象灾害分析台风、洪水、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八至第十学时:海洋灾害与森林草原火灾探讨海啸、风暴潮、赤潮以及森林草原火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第十一学时: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介绍自然灾害的监测技术、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机制。
第十二学时: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社区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自然灾害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第一课:地理知识概述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地形、气候、水文等3.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 研究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的研究领域。
4. 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地球的不同层次。
5. 观察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时间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包括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的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等- 地理杂志、地理书籍和地理模型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关于地理学定义和基本概念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展示地球的运动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地理杂志或书籍,了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2.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地理学的文章,包括其定义、研究方法等内容。
***Note: This document is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teaching the first lesson of "Geography Elective 1" in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ntent, teaching steps, and resources can b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s preferences.。
高中地理教材说课稿
高中地理教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也融合了社会科学的内容。
它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
高中地理教材通常分为三个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实践。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介绍地球的形态、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地理部分则侧重于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社会经济现象;地理实践部分则是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材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的地理知识,也有深入的地理分析。
在自然地理部分,我们会学习地球的结构、大气的运动、水循环、地貌的形成等基础知识,同时也会探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
在人文地理部分,我们会了解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差异等问题,并学习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实践部分则是通过实地考察、地图制作、数据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扎实的地理知识体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
讲授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法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 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面对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
如何应对这股压力?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两个方面需要我引起重视的:一方面是要不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因此我希望通过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自主性,合作性和主动性。
尽我最大可能做到我是指路牌而学生来做司机。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全球气候变化,本次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过程。
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说课标1、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个关键点在理解和把握时应引起重视。
一是“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这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能力的具体要求;二是课程标准采用“全球气候变化”一词,而不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全球变暖”,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只不过人类的某些活动对变暖程度和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三是课程标准的最终落脚在“影响”上,这反映出本节知识内容的学习在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基础上,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材也是给出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阐明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引导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温室气体的数量的增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对策!第二部分:说教材:本章节可以看成是必修1前面内容的延伸,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必修2和必修3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作用。
同时,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
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来呈现。
高中地理选修说课稿
高中地理选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的一个单元——“地球与地图”。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地球的奥秘,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地图来解读地理信息。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元素,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等;学会阅读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地图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地图判断地形、气候类型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地图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介绍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和证实的,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和它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2. 地图的基本知识:讲解地图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元素,包括比例尺的概念、地图投影的方式及其特点、地图符号的含义等。
3. 地图的阅读与使用: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地图,包括识别地图上的图例、方向、比例尺等;如何使用地图,比如通过地图来判断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类型等。
4. 地图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际案例,如城市规划、交通导航、资源分布等,展示地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实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和掌握地图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图的阅读和绘制练习,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图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010-12-25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地理说课稿《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课标与教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这一节中的第二个框题。
土壤是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综合体,也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通过土壤与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相互关系的介绍,引导学生较为综合地认识自然环境。
教材首先整体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段详细介绍每种因素如何进行影响,并配有相应图片,最后介绍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也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这条课标要求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找到符合要求的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简单分析阐述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且重在说明影响结果。
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结合相关图片、视屏等资料,说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2.通过小组根据资料讨论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提高资料分析、团结协作,交流互助的能力。
3.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学情与教法对于土壤,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其都有感性认识,也能够意识到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对于土壤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比较陌生,尤其是土壤具体的形成过程,学生们之前也并未接触过相关知识。
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大量土壤形成多成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进而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学生对较为抽象的部分自然因素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分析,故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点。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以人教版(2019)必修一1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xxxx我从说教材,说学情和教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6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字丑,说板书设计扣分可能更多,所以不说了,板书好看要记得加上去,重点说)一、说教材过渡: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次说课内容主要围绕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展开分析,首先,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简单介绍了+教学重点。
其次,通过不同的案例,重点讲解了+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地球历史和圈层结构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和教法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该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知识贮备和生活经验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较薄弱,再加上本节课内容相对(自然地理:抽象,学生缺少系统的理论化知识。
人文地理知识点繁杂,学生缺少系统的理论化知识)因此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推动自我学习内驱力,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明确主体是学生)过渡:基于以上分析,结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描述+教学重点,掌握/理解/说明/说出+教学难点(可以结合课程标准来说)2. 通过阅读课文和地理图表/地理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议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和提炼地理资料,使用地理术语分析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从实例(教学设计中例子)的讨论入手,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分析+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xxxx,教学难点为xxxx。
第二章《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何时“蓝天”常在说课【说教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章末的“问题研究”,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在现实生活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以探究的方式呈现,并给予我们三份资料,意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讨论,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危害,并总结归纳出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最终能够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为最终实现“蓝天常在”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说学情】大气污染这方面的知识,一直以来都在我们各阶段的学校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宣传和教育,因此我们的学生对于大气污染这方面,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同时,某些大气污染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也有助于我们在这一块的教学。
另外,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学生知识获取的手段也日益丰富,也有利于我们探究活动的开展。
【说培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大气污染现象及有关概念。
综合思维:通过对大气污染成因的探讨,掌握分析大气污染成因的基本方法。
地理实践力:通过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能为蓝天常在献言献策。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大气污染的影响,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说重难点】重点: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难点: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说教法】讲授法: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有着其自身的优点,所以在教学中仍然会使用。
案例分析法:教材提供了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带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引导自己得出答案。
【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训练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以2人或4人为小组,研究讨论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并作总结汇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先展开两张图片,用以对比;再利用一张“雾霾”图片覆盖其上,凸显当前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中资料1“大气污染及其危害”,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了解空气质量等级划分,并结合课前准备,自行总结其危害。
高二开学第一课高中地理人教版(22019)选择性必修1
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 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
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 1.6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1.7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
高二,对于地理学习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个学期里,我们将更 加深入地研究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掌握更多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会 一起领略华夏风采,也会一起探讨国际热点问题。
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 界,为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手共进,在 地理的知识海洋中畅游,共同开启这充满惊喜和收获的新学期!
地球上的水循环把地球表层联系成一个整体,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联系是水循环的重 要环节。海洋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在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的作 用下,形成全球性的大洋环流。大洋环流促进水分和热量在不同纬度地带和海陆间 传输。海洋和大气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调节了全球水热平衡,而且对全球的气候和 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陆地不同水体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有什么样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 2.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 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
•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 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高中地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说课稿
高中地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
教材首先是以文字的形式解释了水循环的概念,然后按照发生领域的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并结合图3.2《水循环示意》图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这一重点知识进行了介绍,最后安排了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引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这一难点。
从而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文字说明、地图和活动探究的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注重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这条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建立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将感性知识和直观图像逐步归纳为水循环模型。
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水循环的类型并准确说出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能用地理专业术语准确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基本环节,提高绘图、析图能力。
3.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二、说学情与教法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能够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
在知识的掌握上,地球上的水这一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各种水体。
但是他们不能从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一部内容属于全球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抽象。
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和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水循环动画视频以及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基本环节。
除此之外,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分析,且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还有待提高,所以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供的活动探究,从而解决这一难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及分类。
2. 结合资料,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
3.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4. 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并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2.软流层的位置,以及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二、学情分析通过教材第一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地球的演变规律;除此之外,学生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这就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版本册数章节知识类型人教版(新)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自然地理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结构设计思路《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是老师授课的关键,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
大气受热过程是这一节内容的开端,具有引领作用。
主要内容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说学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老师要因材施教。
高一学生对于大气有一定了解,在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大范围的气体运动形式,但对其系统的学习和原理性的解释都较为陌生,尤其是相对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很难直接掌握,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读图析图和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分析地图、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立,能够为课堂树立明确的方向,本堂课目标如下:1.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结合示意图,准确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2.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提高地理探究能力。
3.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探讨,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增强对地理的探索精神,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重难点同时,我也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为大气逆辐射与保温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打算在本堂课中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高中地理《风沙地貌》说课稿
高中地理《风沙地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风沙地貌。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风沙地貌》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
本章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第一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风沙地貌这一框题主要介绍了风沙地貌的概念、分布地区及地貌类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对不同的风沙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有初步认知。
二、说学情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和生活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
但是高中阶段这部分知识更加细化,侧重分析,增加了难度,而且学生对于风沙地貌景观缺少直观认知,因此我会通过媒体展示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风沙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理解风沙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了解风沙地貌成因及分布和掌握并能区分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风沙地貌成因及分布地区。
难点: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置了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采用媒体导入的方式。
先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中的片段,同时提问学生,视频为我们展示了壮观的新疆魔鬼城,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又有一个问题,魔鬼城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课程内容。
高中地理《植被与环境》说课稿
高中地理《植被与环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被与环境。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课标与教材《植被与环境》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五章第一节《植被》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
植被,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这次首次编排进入高中地理的教材,本节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
教材从植被的含义、类别入手,进而帮助学生去探究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和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利用野外观察、视频、图像等多种手段,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并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植被的含义及类别,能够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联系实际,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正确认识、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与教法通过前面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方法,能够有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地理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大气、水、陆地等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已经对自然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植被的认识却知之甚少,因此,我会采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等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植被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采用播放图片的方式进行导入。
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智利花海的图片,引导观看并思考: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除此美丽的花海景观呢?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1.植被的含义与类别在新课教学开始,我首先会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教材总结植被的含义,认识到植被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范围:我说的教材范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册。
一、说课程价值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是以人文地理知识为骨架编写的,它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1.知识构建功能:本书内容涉及与人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的地理问题,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整本书用“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标题,醒目地标明各人文地理分支中的重点问题,各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中设有“自学园地”----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活动课,极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
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本教材广泛运用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用图表分析,定量评估,模式分析,自然与人文综合分析等人文地理基本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实践操作功能:实践性操作性强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
教材运用绘制图表,设计方案、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据此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在第六节的课后活动中,请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口状况,写一分调查分析报告。
4.心理教育功能:新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单元内容的编写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增加了大量的图幅和资料。
观看图片可以对知识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有关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
由此做到,先体验感知,进一步感悟理解。
5.情感教育功能:本教材注重了对高中地理教育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深化。
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无不渗透着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材采用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活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增大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说课程价值的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科分支很多,教材主要选取其中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来作为教学内容。
教材编选了丰富翔实的人文地理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促进起更好更快的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其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从内容安排上看,本书是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编写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安排人口地理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繁衍,迁移等基本活动的。
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
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一,是人口的迁移。
城市的居住活动,生产活动,是建筑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一。
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的综
合性,逐步提高对人文地理的认识水平。
教材将学习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结合。
如此安排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不拘一格,知识的呈现除安排在正文部分外,还有机的穿插在图象、活动、阅读材料之中,图文并茂。
同时,每节课之后都有课后活动,且形式多样,不仅有讨论、图表绘制、判断,还有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等。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和处理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转变”是落实“课改精神”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教师、教材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三大要素。
要想达到“四个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和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教材也应与之相适应。
本册教材从内容选取、内容组织、形式特征上看,较旧教材都有较大改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践操作性有待于加强: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感知问题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所要学习的知识形成直观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散活跃自己的思维,进而形成能力。
新教材的实践操作性较旧教材有所加强,但是个别章节仍显不足。
如,第一单元第一节的课后活动中,应建议学生留意所在生活区域内人口的结构情况,分析人口类型是否已进入了现代型;第三节和第五节中也存在类似问题,所以教材应在必要的环节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增强实践操作性。
2.个别知识点诠释不清:
第一单元第一节中说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现代型,至于我国人口类型的具体现状和发展过程则没有很好的说明。
是我国各区域人口都进入现代型还是部分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疑问。
在教材中找不到具体的依据,教材对此知识点的阐述似乎有些笼统。
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对于付租能力问题的诠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工业区的产值很高,而住宅区内居住的绝大部分是工薪阶层,那么工业区的付租能力一定比住宅区高。
但是,按照图2.13所表达的含义,付租能力的顺序应该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教材对此也做了解释,但是没有从应有的角度加以解释,学生在学习时障碍很大。
类似的问题还有,如,人口迁移问题,没有给以明确的时间界定,使有些问题摸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