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国化进程及必然性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
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
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
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
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
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
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
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衰与发展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衰与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之一,历经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
它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兴盛,同时也遭受到来自于儒家和道家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兴起和衰败。
首先,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中国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政治割裂,社会分化加剧。
这种状况使得社会底层人民对世俗的无望感到失望,并渴望一种能够超越人世痛苦的宗教信仰。
佛教以其慈悲主义、解脱思想及不拘泥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也通过弘扬慈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一定贡献。
其次,佛教的兴盛还与它的文化传播和融合相关。
佛教大量吸收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自然观以及斯陀含、僧伽罗等原始佛教的思想。
这种综合性文化传播帮助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同时,佛教又通过翻译佛经、传授佛法等方式,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佛教文化。
然而,佛教也曾遭受过衰败和挑战。
唐宋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的主流信仰,但也引起了朝廷和学者的忧虑。
他们认为佛教的忍辱贫苦、逍遥无求的理念与儒家的礼制道德相抵触,因此开始进行佛教的限制和打压,逐渐转向儒家的复兴。
此外,一些世俗派别的兴起,如道教、儒教等,也对佛教的兴盛构成了竞争和压力。
同时,佛教内部也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困境。
佛教的发展模式往往依赖于僧人的功德和信众的供奉,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僧人的堕落与世俗化问题开始出现,让佛教信仰受到了质疑。
佛教僧尼团体的规模和质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一些丧失信仰、追求权力的僧人玷污了整个佛教的名声,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佛教的衰败中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变化。
近代以来,随着佛教在东亚各国的兴起,特别是台湾、香港等地的“佛教复兴运动”,使得佛教在中国内地再次得到了关注和重视。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对外汉语王奕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园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亲眼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毅然出家。
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参悟真理,证成佛果。
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佛教在西汉末年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其经过历朝历代演变,逐渐向中国本土化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过程被成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
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它变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
魏晋时期,佛教又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而“钟声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第二个阶段是隋唐二代,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出现了佛教诸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佛教由盛转衰的阶段。
盛极反衰,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冲突中不断互补融合。
宋代之际它与儒教,道教融合,形成了一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
隋唐它与中国传统儒学,老庄等思想相互结合,产生了诸多新的佛教宗派,如最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禅宗。
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的传入首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历程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遍布于世界。
两汉时期,佛教思想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不断地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中国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是汉代时期。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这时期,佛教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以至于佛教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佛教依附于玄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出现,既是玄学影响的结果,也是佛学企图摆脱对玄学的依附而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尝试。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撞的开端。
第三个是隋唐时期。
佛教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到此,隋唐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宗派的形成,由此奠定了中国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
第四个是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化的佛学在由盛而衰中持续发展,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随着其自身理论精华逐渐被宋明理学所吸收而在理论上少有创新,陷入停滞。
但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
第五个是近代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佛教复兴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革新思潮,特别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出现,则为近现代佛学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
从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中,不难看出,任何事物想要得到继承与发展,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它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采用中国传统的格义方法来解释和翻译自己的经典,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适合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土壤。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于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之后,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而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1、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如果我们把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佛灭后百余年)至十二世纪为止的一千五六百年的印度佛教历史平均分为三个时期,则汉语系佛教囊括了第一二两期的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以及第三期秘密佛教的根本部分;藏语系佛教译传了初期佛教的律典以及二三两期的绝大部分经论;巴利语系的佛教基本上使用巴利语原典,也有一部分译成少数民族文字。
由此可见,现在流传于中国的三个语系的佛教可以说是全面地继承了印度历史上的三期佛教。
2、中国佛教的形成及影响但是,中国的佛教除了巴利语系佛教以外,汉藏两语系的佛教都有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加以丰富发展的特点,其突出的表现是各种学派和宗派的繁兴,如汉藏两个语系都能列出十个以上的大小派别。
其次是汉藏两语系的佛教在戒律上仍奉行声闻乘的戒律,并用大乘教义进行解释;在信仰上完全奉行大乘的教义,所以不存在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争论。
其三,自公元一世纪中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王朝大都对佛教采取保护和帮助其发展的政策,在法令上使出家僧徒和寺院享受某些特殊待遇,僧徒的生活原则上由国家提供一定的保证。
其四,中国历代大多数帝王都给予佛教的高僧以崇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封为国师、帝师、活佛等。
其五,佛教在中国与其它教派、学派(如儒学、道教)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这和印度的佛教与外道始终处于敌视、对立和激烈斗争的情况不同。
其六,佛教渗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自晋朝以来,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石刻、印刷、建筑等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对医药和历算的发展佛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音乐、戏剧、小说等的发展同样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浅析佛教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 浅析佛教中国化
浅析佛教中国化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其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僧官制度判教开宗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中国化”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它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
事实上,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
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换言之,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一一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
简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
”①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一)佛教初传入华与译经格义“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
”②而关于佛教初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③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佛教历程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佛教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民俗风情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儒、道思想以丰富和充实自身,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代三国佛教的初传大约公元前2世纪后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新疆一带。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由此拉开了佛教在中国内地流传的序幕。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经历了从立足宫廷到走向下层民众的传播过程。
当时人们把佛教视为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
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祠”(1)。
他的这种作法得到汉明帝的赞许和肯定。
汉桓帝时,在宫中对“黄老”和“浮屠”并行祭祀。
(2)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信仰佛教的笮融建造佛寺,塑造佛像,举办浴佛法会,招徕众多民户,促进了佛教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
当时重要的佛典翻译家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会等人。
安世高比较系统地译介了说一切有部的典籍,重点是“禅教”之学。
他所传译的“安般守意”禅法,与当时神仙方术家的呼吸吐纳等养生之术有相似处,很容易为人们接受。
支娄迦谶传译大乘佛教的经典,重点是“般若”之学,以后在两晋士人和佛教界产生了强烈影响。
当时译经以外来僧人为主,有一些汉族信仰者辅助。
主译者和助译者往往用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点的词汇翻译佛教经中的某些概念,其中尤多用道家的名词。
例如,有的经把“涅槃”译为“无为”,把“禅定”译为“守一”,把“地狱”译为“太山”,等等。
(3)同时,译经者也用儒家的思想去理解佛经。
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有明显添加的内容,如“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等,纯为儒家的伦理观念。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中国化进程
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新佛学。
佛教的中国化
1.汉代:佛教的方术(道教)化
佛教初传入中国,由于传入和翻译的佛经有限,时人对佛教缺乏认识,因此多数人以本国原有宗教思想来解释佛教。
汉代黄老方术思想盛行,所以人们就用其中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称佛教为“佛道”。
2.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与儒学化
魏晋玄学的兴起,在思想领域为佛学特别是般若(智慧)学的阐释所利用,因而表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地位。
同时,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也在交替的显现。
3.南北朝:佛教的普及与盛行北朝:
甘肃敦煌莫高窟(前秦)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是佛教艺术在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4.隋唐:佛教的宗派化
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而继往开来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
而在慧能之后,禅宗才真正有着和其他派别不同的教义,自成一派。
慧能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慧能之后,禅宗又分五宗,将禅宗发扬光大,名扬海外。
隋唐佛教心性论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5宋元明清:佛教的由盛而衰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统国家之一,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了长期的接触和磨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土文化的强大吸纳力使佛教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而使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融合和繁荣。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文化,最早传到中国是汉代(公元1世纪)时期。
当时,汉武帝废黜百家,推崇佛教,命令国内贵族士人和外来僧侣进行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输,于是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进入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佛教得到了许多中国皇帝的大力支持,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二、佛教在中土文化中的融合和传承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发现佛教的观念可以和自己的文化传统相容合,于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土文化的影响和吸收。
在语言上,佛教的汉译文本有许多取材于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让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使佛教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得以本土化。
在思想上,佛教的外来文化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佛教的教义和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渐趋完善和融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在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许多重要城市建立了大型佛寺和塔庙,佛教刻经楼和佛像造像等造型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由于佛教强调的智慧和宽容,很多华夏文化之外的民族和传统文化也因此得以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原有文化相融合。
总之,“佛教中土化、中华化”的发展历程,使佛教以中国特色的面貌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如今的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进而推动佛教文化生生不息的蓬勃发展。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西汉未年开始传入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主要流传的是,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中国化进程及其必然性摘要:刚刚学习佛学中国化,不禁对其形成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阅读有关书籍和相关网络知识之后,我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归纳,潜入的进行了论述,佛学在中国化得进程中经历过那些过程和曲折,佛学的中国化是否有着时代的必然性,都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佛教;佛学;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从古到今佛教一直是很多人精神赖以寄托的精神彼岸。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但是其发扬光大却是离不开中国,这个5000年文明的历史古国。
佛教的创立者公认为佛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释迦摩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
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从佛教的创建不难看出,佛教的根本在于普度众生,完成自我认知与救赎,在精神上得以解脱和救赎,得到精神世界的净化。
其实,只要是一种精神力量就会让人们对其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崇拜和寄托,就会成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佛学传入我国是在两汉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刚刚确立主导统治地位,必然需要在精神领域去征服,感化,甚至去奴役他的臣民,所以,两汉的统治者,不断利用各种学派思想去让他的臣民趋于安定。
可以说,佛教的中国化,其实是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方便地维系其统治。
所以说佛教在中国历史的兴衰,完全取决于是否能为统治者更好的服务。
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一直很尖锐,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经常迫使人民群众铤而走险。
统治阶级就是利用劳动人民绝望的心理,向人民推销精神毒品。
甚至有的统治者连佛到底有没有,都断定不下来,却要鼓吹佛教,原因就是佛教禁断人们的欲念,不准百姓有生存的想法,忘却自身,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可以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
这就是为什么统治阶级要极力提倡佛教。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到梁武帝萧衍时达到了顶点。
萧衍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萧衍一面大力提倡儒家以维护纲纪,一面又著书立说,宣扬佛教。
经过统治阶级的极力提倡,南朝佛教空前兴盛起来。
萧衍时期,国家财力确到了“天府为之倾”的境地,一次赎身,就达一亿!然而寺院经济的强大,削弱了封建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不利于封建统治,造成国库财富空虚。
封建国家也多次禁断佛教,限制其无限制发展,其中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周世宗三次规模最大。
其后进入唐朝,唐朝以后,佛教实际上成了为统治阶级制造理论根据的工具,介乎儒家之上。
唐太宗本人并不懂多少佛经,却说“佛道玄妙,圣迹可师”,僧侣从太宗开始享受的殊礼,如步迎玄奘,武后与神秀同辇。
更是当时的“大儒”仰而不可及的。
唐武宗迷信道教,在宫中筑九天坛亲受道士赵归真符篆,在道士刘云靖等人的鼓动下,下诏“朕闻三代以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佛教寝兴。
是由季时,传此异俗”为理由禁断佛教,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五千人,收田数千万顷。
这是封建国家对佛教的胜利。
唐中叶以后,社会动荡不安,禅宗发展起来。
后周世宗时,为了加强国家财富和人口,以“节俭”为名,限制佛教的发展。
世宗灭毁,是几次大规模灭佛运动中最宽裕的一次,保留了皇家赐匾的一万多所寺院,然而世宗灭佛的成就,却出乎意料的大。
虽然在唐代,佛教几次经历起起落落,但是,在唐代佛教还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自南北朝以来,佛学在中国只能成为形成了学派,佛教学派在南北各地形成,如毗昙、成实、三论、涅槃、地论、摄论、楞伽、法华等学派。
各学派的僧人多以研习一部经或论为主,兼弘其他若干部经论,其师承、组织很松散。
而在唐朝则是发展上升到了佛教宗派,上升到了可以与儒教道教鼎足而立的资格,在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宗派的形成,由此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础和基本格局。
其中最有名的宗派就是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典型代表。
禅宗实际形成于唐初道信和弘忍时期。
慧能(638-713年)从学于弘忍后到曹溪(今广东韶关)传禅,其思想颇多创见,形成南宗。
弘忍另一弟子神秀(?-706年)在北方发展,形成北宗。
唐代后期北宗衰落,南宗成为禅宗正统。
慧能的禅法以般若中观论和佛性论为理论基础。
他在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基础上,把归依佛解释为归依每个人先天具有的佛性,提出“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他反对一切外在的崇拜对象,同时神化了自“心”。
他以空扫相,提出“无念为宗”,主张保持对一切现象都既不贪取又不舍弃的心理状态。
他不重坐禅重顿悟,主张“一悟即至佛地”。
他主张把禅的体验、般若的智慧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唐末以后,从慧能弟子怀让和行思系统下分别形成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唐末五代,禅宗盛行,禅与生活结合更为密切,并且出现了自由、旷达、生动活泼的传禅方式。
五宗虽然都祖述慧能思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五宗的教禅理论各具特色,如临济的“三玄三要”,曹洞的“五位君臣”,沩仰的“圆相”,云门的“一字关”,法眼的“对病施药”,等等。
从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佛教持续发张,但是其本身并无再大且明显的改变,一直延续到今日。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佛教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民俗风情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儒、道思想以丰富和充实自身,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用于佛教文化,使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其实相对应的,中国也在吸收佛教的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思想和文化的反作用,我们称之为,中国的佛教化。
佛教的一些教义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带来中国一部分人价值观念的新变化,佛教的文学艺术感化、教化中国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又如,在某些地区佛教信仰实现了普遍民间化,也使民间习俗佛教化,以及带来一些人名、地名、姓氏的佛教化等等。
然而佛教可以融入中国文化,渐渐被中国化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种关系:第一,佛教与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
相对于天人关系的内在性与超越性的争议,佛教所宣扬的弃恶扬善的伦理价值以及天堂地狱的宗教意义更能激起人们的兴趣。
首先,佛教为人生的苦难与死亡以及道德形而上学的“至善”原则提供了一种较为完满的理论假说;佛教所竭力主张的因果报应、广结善缘思想与中国儒道精神所宣扬的惩恶扬善、福善祸淫思想破多相通之处。
其次,佛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存在的“虚无主义”的有益补充。
因为尽管佛教讲缘起性空,但是,其涅盘智慧的真如实相还是永存的,即“法体永存”。
尽管在对“永恒性精神实体”的坚持与发展中,佛教与道教都有着把它解释为宇宙周期规律的自然倾向,如道家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六道轮回”等等。
但无论如何,比起范缜的“神灭论”,佛教所坚持的梵体永存,涅槃超脱的看是似是而非的辨证理论,更能满足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更能减轻人们对“生命问题”进行无休止思索的痛苦。
因此,它很容易被中国传统思想所接受,并予以权益变通、合乎时宜的发展。
由于这些补充的有益性,即使因为某些政治因素的参与,别有用心地想对其进行根本镇压,已为时晚矣。
面对种种非难。
第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佛教在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中,不仅改造了自身,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它的独特的哲学思想,宗教意义,教规教旨,以及绘画、建筑艺术等,包含一切世俗倾向的事事物物,为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奉献了一朵璀璨的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道家思想及《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封建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贵族文人文化。
这一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世界文化的普遍特征——既宜于抽象地说理又宜于抽象地说教,还宜于为文而文,为艺而艺,流于唯美与清谈。
浪漫主义大师柏拉图曾一针见血地点破:艺术是天才在迷狂状态下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和模仿。
第三,佛教与中国封建社会现实的关系。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极其相应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因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随着佛教的东渐,佛道文化既然必须从某种程度上接受儒家的伦理教条,就注定了它们没法取代礼教,占统治地位。
而只能在维护宗法封建秩序方面辅助礼教。
从宗教的社会功能上讲,佛道文化成了封建帝国的第二大礼教。
可是,因此,三教在封建社会现实下的共生关系若即若离,极其微妙。
历史告诉我们,信仰是多元的,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对多元的信仰兼收并蓄。
“尊重和保护多元社会信仰的平等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
中国自汉唐以后,“儒释道”文化随着社会及自身的需要,渐渐发展成为有学有教的双重文化体系,这就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兼收并蓄,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上各阶层、各种境遇之下人们的各种精神需求,而不会定某一极端于一尊,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和谐发展。
第四,佛教与华夏文明崇尚和平精神的关系。
传统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及其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只能适应以小农经济为主、帝王家天下的封建大一统社会模式。
直隶于土地的安居稳定的农业社会,受制于生产力的杂居共处的民族融合,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稳定而和谐共存的“社会和平”思想,作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安抚民心。
这也正是中国圣贤们“王者之道”诞生的历史背景。
以史为镜,在这片期望和平的文明古国里,霸者之道历来总会因背离民心,不识时务而最终招致覆舟之祸。
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思想,便成了封建政治舞台悲欢离合的试金石。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如能很好地实践这一“仁学”思想,以“仁”为本、刑德兼备、勤政爱民、追求和平,其国便久享太平盛世。
儒家“修、齐、治、平”的大一统理想,恰恰代表了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和平之梦”。
尽管梦的实现是及其艰难的,但是期望“和平”的人们的智慧与力量更是持久而伟大的。
我们知道,佛教自古以来就被看成是和平友善的宗教。
并且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唯有佛教始终宣扬一种无国别无阶级无种族无类别的纯粹宇宙之爱的“大和平”。
因此,佛教倡导的“慈悲”、“平等”、“厌兵”思想曾为东方文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友好以及推进世界和平作出过极其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