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I)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I)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I) 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第4孙权劝学(第1课时) 课型:新学课学习目标5.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6.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时间分配导课 1 分、自学展示评价19 分、探讨延伸10 分、习题检测10分钟。

一、自学指导(一)1.概括情节,理清结构【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二)深层探究1.揣摩人物语言。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2.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语言描写、神情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三)手法探究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四)体验反思本文对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交流点拨】1. 抓紧时间,发奋学习。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同学们也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4.孙权劝学编写:张恒利[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学习其写法。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 自主预读 ]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孤岂欲卿.()②治经为博士邪.()③孰.若孤()④肃遂.拜蒙母()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见.往事耳古义:②孙权告诉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其目的分别是什么?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④“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活动二探究人物内心品读课文,思考问题:8.“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有什么作用?9.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活动三爱写作展才华10.假如,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后不久,又去拜见了孙权,他会怎样向孙权叙说他的见闻与感受呢?请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师旷论学圈点批注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这个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二、作家作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谥文正。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按课文填空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⑵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3、根据理解填空⑴《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文学常识填空《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04-1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学习的故事。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孙登的成长,展现了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困难,对于文中蕴含的哲理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孙权劝学的过程和孙登的成长。

3.学习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深入体会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2.难点:对家庭教育和亲情重要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以情促知法,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和翻译。

4.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入孙权劝学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对课文进行翻译和注释。

引导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孙登的成长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孙权劝学和孙登的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会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家庭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文言词语“谓、岂、辞、邪、见、就、更、往事、孰若、遂”等,并疏通文章大意;2、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学习重难点】1.文言文字词的积累;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知识链接】1、相关人物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骁勇善战,但少谋略。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很快。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关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自主学习】1、初读全文,给疑难字词注音,读通全文;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弄清课文大意,理解文中的词语;3、读懂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完成《新课程学习辅导》第2、3、4题。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积累“谓、岂、辞、邪、见、就、更、往事、孰若、遂”等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

二、再读课文,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翻译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耳。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4 孙权劝学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学习。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警示后人。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邪.(yé)岂.(qǐ)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义,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涉猎:粗略地阅读。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刮,擦拭。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并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文章简介《孙权劝学》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南方吴国的国君孙权,为了推荐优秀人才,劝告学习的重要性。

这篇故事载于《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劝人向学的文章。

本文通过对《孙权劝学》的导读,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劝学思想的认识和学习。

二、故事情节孙权是东汉末年南方吴国的国君,他很重视人才选拔。

一次,他听闻一位萧曹的人才辈出,于是就派遣使者到萧曹去观察人才的情况,并且选拔他们到吴国来。

使者回来后,向孙权推荐了一些人才,但孙权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些被推荐的人才有的已经接受了其他国家的招揽,而有的则是因为家庭原因不能离开萧曹,于是拒绝了孙权的邀请。

孙权对此感到非常焦虑,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身边的臣子。

这时,孙权的谋臣张昭出谋划策,建议制定一些精准贴近实际的政策,例如鼓励百姓上书推荐人才,或者开展义务教育等等。

但这些政策执行起来较为困难,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孙权听到这些建议皆不满意,因为这些建议都是抽象的,不具体、不操作。

他思考良久后,想到了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鼓励百姓和士子好好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成为适合干吴国官职的人才,这样就不必去考虑推荐这些萧曹的人才。

三、劝学思想《孙权劝学》是一篇鼓励学习的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劝学思想。

劝学,是古人所推崇的一种伦理。

其中最有名的劝学者是礼记中的“乐正子桑”,其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读书、学习,可以把人变得更加有德行,在思想上更加高尚。

而在《孙权劝学》中,孙权也主张学习是一条成才之路,他希望百姓和士子好好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更有才华,从而建功立业。

同时,孙权还提醒了大家:“如今世道变异,故不可再行过去之事”,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世道有所变异,我们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适合的做法。

广东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第1课时导学稿新人教版

广东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第1课时导学稿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故事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主要以时间为纲,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二)预习新知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孤qǐ()欲qīnɡ ( )治经为博士 yé()(2)shú( )若孤(3)但当shè liè()(4)肃suì ( )拜别蒙母
2.结合课本注释,翻译下面的字词。

卿.今当涂
..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及鲁肃过.寻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标注在括号内。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说说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后巩固练习
[基础巩固]
孤岂欲卿

[词语积累]
1.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孙权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教学难点)【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堵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卿(qīnɡ)岂(qǐ)孰(shú)涉猎(shè)遂(suì)2.文言知识梳理(1)词义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人。

(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3)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当但当涉猎(应当)当涂掌事(当道、当权)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4)古今异义蒙辞以军中多务(古义:推脱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1.积累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背诵全文。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恰当翻译重点句子,疏通文意。

1.了解《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史,由北宋_______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_______年间的史事。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故命名为《资治通鉴》。

对《资治通鉴》的称誉,评价:“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2.了解史书体例编年体:《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纪传体:《_______》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了解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_______(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文家,世称“涑(sù)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反对_______变法。

后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后任尚书左仆射(yè)(即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不久辞世,谥号文正。

4.给加点字注音卿.(_______) 邪.(_______) 岂.(_______) 涉.猎(_______) 孰.(_______) 遂.(_______) 当:当(_______)涂掌事但当(_______)涉猎为:为(_______)博士邪自以为(_______)大有所益更:即更(_______)刮目相待◆活动一、谈话导入,积累常识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及作者等相关常识。

◆活动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1)读准字音。

(遇到不会读的字,可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读音)文言文字音小贴士:◎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僻字的读音。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局部:预习案一、热身训练1、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5、关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二、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四、翻译以下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五、自主探究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吕蒙承受了孙权的建议吗?(用原文答复)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6..概括情节: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局部: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抢答题,团结就是力量,看看哪个小组力量最强大)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中的话答复)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答复)4.吕蒙推辞的原因是什么? 5.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于这个故事吗?写出来,解释一下。

6.文中那句话说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二、【精讲点拨】(动动脑,快速答复).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三个人物性格是怎样的?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3、“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5、“卿言多劳,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师寄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重(难)点预见:1.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学检测1.注音:卿()邪()涉()猎()孰()遂()2、解释词语:多务:治经:博士:往事:若:见事:3、《孙权劝学》选自,它是北宋(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

四、自学指导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清晰。

2.点名读,师生评议。

3.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和朗读时的感情。

4.教师指导朗读,思考用怎样的语气读。

5.点名读,师生评议。

6.男女生诵读大比拼。

五、合作释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2.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3.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他是如何劝说吕蒙的?4.吕蒙学有所成了吗?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请概括分析。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二次备课《孙权劝学》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6.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共3篇《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1《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作为一篇散文经典之作,《孙权劝学》已经历了1700余年的时间,与家喻户晓的古典文言文章一样受到读者的喜爱。

在现代版的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中,《孙权劝学》也成为了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文章。

本文将依据此版本的教学特点,围绕导学案的要求,从课文背景、课文梗概、语言特点、文学价值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课文背景《孙权劝学》为东汉末年吴国孙权所撰写,原名《论语》。

故事发生在公元220年,时值三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战乱状态,各州县相互争斗,百姓遭受着无尽的苦难。

而孙权作为吴国的君主,他深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因此他为了振兴吴国,需要大力发展国家的文化,提高人民素质。

《孙权劝学》则是为此而写,以劝勉百姓尊重教育,更加注重自我修养。

二、课文梗概《孙权劝学》全篇共计十段,字句精炼,无一字过多。

文章开头一段旨在深刻描绘孙权对于学问的看法和态度,为后面所说的提供铺垫。

接下来的九个段落则依次针对品行修养、识礼知数、居安思危、谨慎从事、心境平和、以德为先、临事行为、明辨是非、笃行不阔等方面,提出了孙权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和个人修养的标准,并且分别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孙权的思想。

三、语言特点《孙权劝学》语言简练精炼,深具古典文言文的特点。

文章透过行文的节奏把控、前后呼应、韵律变化等方面,达到了词句间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开头一段中就出现了“告诫”、“易宏志”等彼此呼应的词语,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气势和严谨性。

文章还采用了一些重叠的手法,如“忠厚本分,宽厚待人”的表述,更直接地突出了孙权的论述。

此外,《孙权劝学》还利用了明喻、夹叙夹议等手法,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贴近效果。

四、文学价值《孙权劝学》一篇文言文章,虽然产生于17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其反映的人们对人生处世的普遍认识是不受时代影响的,能够与当代人们的生活相互契合。

《孙权劝学》导学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重视文言句读,整理特殊句式。

3.分析人物对话,把握其性格特点。

4.在把握文中实词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重视文言句读,整理特殊句式,背诵全篇。

3.分析人物对话,把握其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人物对话,把握其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一、前置学习(一)请自读课文三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标注,做到准确、流畅。

(二)请参考课下注释,借助字典,解释重要字词(专有名词可以不解释),不少于15处;无法解释的疑惑请用记号笔标明。

二、聊一聊:吕蒙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吴下阿蒙”成长为“国士”呢?三、读一读: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尽量脱稿朗读,读得准确、流畅。

四、帮一帮:解决前置学习时字词上的疑难处。

五、试一试:完成老师提出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方面的学习任务。

六、想一想:在前置学习时,对文章的内容方面有疑问吗?七、议一议:分析人物对话,把握其性格特点。

八、理一理: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道理?检测第一组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权 B.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C.蒙辞.以军中多务辞:言辞D.及.鲁肃过寻阳及:到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博学的人 B.结.友而别结:结交C. 即更.刮目相看更:重新D. 权谓.吕蒙曰谓:告诉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难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资料链接>一、有关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 B,还需练习】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

【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4.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

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

4 《孙权劝学》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的内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自主预学1.作者简介(空白处填空,红字部分识记)本文作者是(朝代)(谁),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文学家。

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部通史《》。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课文节选自《》,这是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的史事。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第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问题记录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
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
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
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
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
济、文化等。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
十二种。

“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
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
家、史学家。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
历史名著。

二、基础感知
(一)调动积累,激趣导入。

列举自己知道的关于“劝学”的名句或典故。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准读顺。

反馈指导: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听范读,注意正音断句。

岂(qǐ)邪(yé)遂(suì)更(gēng)即(jí)
卿(qīn g)孰(shú)涉(shè)猎当(dāng)涂
(2)同桌互读,互相订正。

(3)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齐读课文
2.读通读懂。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关注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做好笔记: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辞古义:推脱。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古义: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古义:只。

(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就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学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堂测堂练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谓:涉猎:以:岂:若:孤:乃:即:何:遂:卿: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