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合集下载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引言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习词语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在虚词的学习中尤为关键。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意义不明显的词语,但是它们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语法和意义衔接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习并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阶段常用的12个虚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1. 的用法:•作定语:修饰名词,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性状。

•表示名词的关系:表示一种属性或身份关系。

•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属性或特征。

### 示例:•红色的花朵•我爸爸的朋友•他做事的方式2. 得用法:•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或程度。

### 示例:•跑得快•说得流利3. 地用法:•与动词或形容词连用,构成副词短语,在句子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 示例:•悄悄地走•高兴地笑4. 了用法:•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

### 示例:•吃了•变了5. 是用法:•连系动词,表示主语的身份、属性、状态等。

•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名词,表示“是…的关系”。

### 示例:•我是学生•桌子是木头做的6. 在用法:•表示人或物处于某个地点。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 示例:•我在家里•他在吃饭7. 过用法:•表示经历、经过的动作。

•表示动作的完成。

### 示例:•我去过北京•他吃过饭了8. 却用法:•表示与前面相对照或对比的意思。

•表示转折关系。

### 示例:•我想去旅行,却没有时间•他虽然生病,却坚持学习9. 被用法:•表示被动或使动关系。

### 示例:•我被他赞扬了•他被我吵醒了10. 若用法:•表示条件或假设。

### 示例:•若不及时抢救,就会有危险•若你愿意,我可以帮你11. 为用法:•表示动作的目的、原因或结果。

•表示时间、地点、范围。

### 示例:•我来为了学习•我睡为了休息12. 以用法:•表示手段、方式、目的、条件等。

### 示例:•我用笔以写字•以免出现错误,要认真检查结论以上总结了高中阶段常用的12个虚词的用法和示例。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董卓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六.【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七.【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二)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八.【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九.【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十二.【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十三.【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十四.【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十五.【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对付.①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十六.【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十七.【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八.【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d府_再拜ß,长叹空中,作计乃尔立ÿ:孔雀`YÞ;Ā
5.0v1 ÿNĀ用作ï词,又分ñ种情况ÿ 1.第O人Āï词2作属性定语,可译"他的","它的"ÿ包括复数Ā2 d臣从v计,大王ð幸赦臣2ÿ:廉蔺相如W传;Ā 2.第O人Āï词2作谓短语中的小语,à译"他""它"ÿ包括复数Ā2 d秦王恐v破壁2ÿ:廉蔺相如W传;Ā evĀ道a固YP吾2ÿ:师说;Ā 3.活用第N人Ā或第Ð人Ā2译<s的=<sÿ自ýĀ=或者<你的=<你=2 dÎ肃迎操,操`ñ肃ßÞ乡党,Õv]位,犹O失Q曹从Ï2ÿ:赤壁之战;Ā e而余ð悔v之而Oß极{游之Ra2ÿ:游褒þ山记;Ā f老臣ñ媪长Ü君计短a,故ñv爱O若燕^ÿ:触龙说赵z^;Ā 4.指示ï词,表示à指2可译"那""那个""那些""那Ý"2 d及vû,Y或咎v欲û者2ÿ:游褒þ山记;Ā eÎ操ß荆Þ,奄pv地2ÿ:赤壁之战;Ā fO嫁O郎体,vß欲何云?ÿ:孔雀`YÞ;Ā 5.指示ï词,表示à指,相`于<à=<à个=<à些=2 dp蒋氏者,_v利O世ø2ÿ:捕蛇者说;Ā eÎ`vqOàß2ÿvÿàĀ 5.指示ï词,表示"v中的",^面Z数词2 d于乱石间择vNÐ扣之2ÿ:石钟山记;Ā ÿÐĀ用作副词2 1.â强祈使语,相`于<可=1<ß是=2 d寡人欲ñÞÝ之地wÜ÷,Ü÷君v许寡人!ÿvÿ可要Ā e攻之O克,围之O继,吾vßa2ÿ:烛之o秦师;Ā fP尔O÷,尔v无á乃父之à!ÿ:伶à传序;Ā 2.â强揣测语,相`于<恐怕=1<或许=1<大概=1<可能=2 d圣人之ñ圣,愚人之ñ愚,v皆û于mP?ÿ:师说;Ā e王之好R甚,Y齐国vþñP?ÿ:庄暴É孟子;Ā 3.â强à问语,相`于<难道=1<怎N= 2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和课文例句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和课文例句举例
副词

表示范围
都,整个
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助词

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同“欤”
呢,啊,吧
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
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十六)则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连词

表示承接
就,于是,便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表示转折
却,反而,然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助词

表示修饰,限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补足音节
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动词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

表示目的、结果
用来,以便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原因
因为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表示修饰
而,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动词

表动作行为
认为,做,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因
词性

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知识清单五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九、且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 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 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 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例③且暂还家去。
五、与yú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 “同”。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 “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②:陈胜少 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 “为”、“替”解。)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 后来写作“欤”)。例①:“管仲非仁者与?”例②: 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 “参加”等。例①:与斗卮酒。例②:不欺其与。
六、于y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 “自”、“从”、“跟”、“同”、“对”、“对于”、“给”、 “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在……方面。)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例⑤:权起更衣, 肃追于宇下。(到。)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 自。)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对、对于。)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良曰: “长于臣。”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 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26页)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26页)

续表 释义 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 .. “用来„„的,凭借 也。(《师说》) 来„„” 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 《出师 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 .. 因” 表》) 例句
所 以
9.为 词性
例句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 .
释义
介 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用为“向”“对”等 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 我献之。 ( 《鸿门宴》 ) . 可译为“替”“给”等 为 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可译为“当”“等到”等 (《晏子使楚》) 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 可译为“为着”“为了” 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 可译为“因为”“由于” 行为迟。(《庖丁解牛》) 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鸿门 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 . “被” 宴》)
4.乃 词 性
例句
Hale Waihona Puke 释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今君乃 亡赵走燕。 ( 《廉颇蔺相 . 转折,译为“却”“竟 如列传》) (然)”“反而”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谋。”乃 入见。(《曹刿论战》) 顺承,译为“就” . 副 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 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 词 臣乃 . 紧接,可译为“才” 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译 乃 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为“仅”“才” .
知识清单五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简单介绍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简单介绍

下面对上面的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例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虚词的用法举例分析

虚词的用法举例分析

虚词的用法举例分析虚词是在语法上没有或只有很少实际意义,并且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其他词或短语的作用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的举例:1. 介词(Preposition):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概念的词语。

- in(在):I live in a house.(我住在一座房子里。

)- on(在/在上面):The book is on the table.(书在桌子上。

)- at(在/在...时):She is at the park.(她在公园里。

)2. 连词(Conjunction):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词语。

- and(和):I like apples and oranges.(我喜欢苹果和橙子。

)- but(但是):I want to go, but I can't.(我想去,但是我不能。

)3. 助词(Auxiliary verb):用来构成各种时态、语态、情态的辅助词语。

- do(做/助动词):I do my homework every day.(我每天做作业。

)- can(能):She can speak three languages.(她会说三种语言。

)- will(将要/助动词):It will rain tomorrow.(明天会下雨。

)4. 代词(Pronoun):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

- I(我):I am happy.(我很开心。

)- you(你):Can you help me?(你能帮我吗?)- it(它):The cat is sleeping. It looks cute.(那只猫在睡觉。

它看起来很可爱。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在句子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们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理解虚词的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高中18个虚词

高中18个虚词

高中18个虚词高考中文言虚词共有18个,都有哪些?有什么词性?每种几个例句最佳答案一、之二、而三、其四、以五、于六、乃七、焉八、则九、何十、且十一、若十二、所十三、为十四、因十五、与十六、矣十七、者十八、乎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

高中语文虚词词性用法例句

高中语文虚词词性用法例句
假设:如果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副词
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名词
法则、准则
以身作则
复音词
然则:既然这样…那 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顺承:就、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转折:却、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范围:仅、才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判断:是、就是
作定语:什么、哪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与妻书》



用于表反问:为什么、
怎么
长桥卧波,为云何龙?《阿房宫赋》
用于形容词前,表程 度:怎么、怎么这样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与妻书》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复 音

“何如”:怎么样
“奈何”:怎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阿房宫赋》
“何以”:凭什么、
拿什么





向、对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
替、给
目的:为了
为天下人谋幸福也《与妻书》
原因:因为
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时间: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土而行
被动:被(w6i)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做、治理
孟尝君为王数十年
作为、成为、当作
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
认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



递进:并且、而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并列:而且还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虚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词类,它们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关系。

以下是十八个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和例句:1.谓词助动词:用来构成各种时态、情态和语态。

- am, is, are, do, does, did, has, have, ha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ought to 例句:They are going to the concert tonight.(他们今晚要去音乐会。

)2.冠词:标记名词的特定性或泛指性。

- the, a/an例句:I saw a dog in the park.(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只狗。

)3.代词:代替名词,指示特定事物或进行成分的替换。

- he, she, it, they, we, you, me, him, her, them, us, my, mine, your, yours, his, her, its, our, ours, their, theirs, which, who, whom, whose例句:She is my best friend.(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4.内容辅助词: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之间的关系。

- and, but, or, nor, for, yet, so例句:I want to go to the store, but I don't have any money.(我想去商店,但我没有钱。

)5.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从句等。

- because, although, since, while, when, if, unless, whether, than, as, that, as if, as though例句:I will go to the party if I finish my homework.(如果我完成作业,我会去参加聚会。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一、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列、递进:又、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石钟山记》
承接:而
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
目的: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原因:因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修饰:着、地(而)
愿夫子明以教我
动词
认为
皆以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词
原因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用于表反问:为什么、怎么
长桥卧波,为云何龙?《阿房宫赋》
用于形容词前,表程度:怎么、怎么这样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与妻书》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如”:怎么样
“奈何”:怎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阿房宫赋》
“何以”:凭什么、
拿什么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



递进:并且、而且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人称代词
代人:他
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代事物:它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指示
这、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领属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赋》

表修饰
壬戌之秋《赤壁赋》
放在主谓之间(不译)
句中停顿(不译)
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介词
相当于“于”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助词
形容词尾:…样子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疑问
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事物,做宾语:哪里、什么
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作定语:什么、哪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与妻书》

庭中南北为一《项脊轩志》
其他动词
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
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语气词
疑问语气:呢(wéi)
何以伐为!《季氏》



条件:就、便、那么
吾…是实,则吾之死…《与妻书》
承接:就、便
或有时男,则亦教其…《与妻书》
并列、对比:就(不译)
转折:却
吾…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与妻书》
假设:如果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并列:而且还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让步: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暂且
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姑且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



假设:如果、假如
选择:或、或者
室西连于。
地点:在、到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范围:在……方面
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对象:对、向、和
沛公…贪于财货《鸿门宴》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原因: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某一角度:对于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逍遥游》
比较:比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向、对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
替、给
目的:为了
为天下人谋幸福也《与妻书》
原因:因为
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时间: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被动:被(wéi)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做、治理
孟尝君为王数十年
作为、成为、当作
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
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以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蔺》
连词
顺承:于是、便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放在词或短语后面,构
成“者”
字结构,
作名词。
在动词形容词后:…的
逝者如斯《赤壁赋》
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语云:仁者“老吾老…”
假设:如果
而诸候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代词
第二人称: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助词
于时间词后(不译)
久而久之
动词
如、像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人称代词
第三:他的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第一:我
自己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与妻书》
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记》
指示
代词
依据标准:按照
余船以次进《赤壁之战》
身份:凭、用
翌日,以资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表处置:把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与妻书》
亦以天下为念《与妻书》
原因:因为(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汝不必以无侣悲《与妻书》
时间处所:在、从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对象:带领、率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副词
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名词
法则、准则
以身作则
复音词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顺承:就、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转折:却、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范围:仅、才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判断:是、就是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代词
数词后:
…种人
…种事
此五者邦之蠹也。《五蠹》
时间词后(不译)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栽培工业。《鸿门宴》
引出判断:(不翻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若…者”:像…似的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语气词
“呢”或加重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复音词:至若:到那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人称:你、你们
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指代:这、那


如、好像
恍惚若有光《桃花源记》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字结构(名)
代人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信》
代物
代事
复音词“所以”
原因:
…原因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
你、你们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提顿,助判断(不译)
明星盈盈,开妆镜也。《阿房宫赋》
肯定:啊、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
疑问:呢、吗、吧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感叹:啊、呀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停顿(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逍遥游》



时间:到、在
燕、赵之收藏《阿房宫赋》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补充音节(不译)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顷之持一象笏《项脊轩志》
动词
到、往、去
送孟浩然之广陵






引进工具:用、拿
娘以指口门扉《项脊轩志》
方法:用、拿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
条件:靠、凭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被动:被
此非曹孟德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复音词
于是
承接:(不译,与今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击一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
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




疑问:吗、呢
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猜度: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感叹:啊、呀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反问:吗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远指:那
那些、这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其中
一狼洞其中《狼》


推测:大概
其必曰“先天下……”《岳阳楼记》
祈使:可、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反诘:岂、难道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 Nhomakorabea》连

假设:假使
其业有不精,德又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选择:是/还是
其真无马耶,其不知马也?《马说》



并列:也、又、
一边…一边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与妻书》
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递进: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承接:然后、接着
就才(或不译)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