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前 言

合集下载

地球化学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地球化学的内涵、展望 (序一)

地球化学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地球化学的内涵、展望 (序一)

地球化学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地球化学的内涵、展望 (序一)於崇文
【期刊名称】《地质通报》
【年(卷),期】2005(000)011
【总页数】3页(P)
【作者】於崇文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展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部分总结 [J], 张水昌
2.地球化学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地球化学的内涵、展望 (序一) [J], 於崇文
3.勘查植物地球化学在我国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J], 王天刚; Adrian Fabris; 姚仲友; Hou Baohong; 赵宇浩; 赵晓丹; 朱意萍
4.勘查植物地球化学在我国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J], 王天刚; Adrian Fabris; 姚仲友; Hou Baohong; 赵宇浩; 赵晓丹; 朱意萍
5.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之生态地球化学 [J], 夏学齐;龚庆杰;徐常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墙报摘要目录 copy

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墙报摘要目录 copy
付晓平,俞莎莎,孙仁红,刘元红*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E-mail: yhliu@
P1-26
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
2012.10 北京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ear-infrared PyrrolylBODIPYs
Liang-Jin Xu, Li-Yi Zhang, Xu Zhang, Jin-Yun Wang, Jia Li, Zhong-Ning Chen*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Email: czn@
P1-7 一些锇卡拜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性质研究
安冉,温庭斌*(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Email:chwtb@
P1-8 含中性吡咯配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王芬华, 朱先翠,谷晓霞,袁青兵,王绍武*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Email: swwang@
P1-27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Pentamethylcyclopentadienyl)iridium Phenoxy-Amidinate Complex
Jia-Sheng Zhang,* Long-Ling Li (Laboratory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ail: jszhang@
四取代苯并碳硼烷的一锅法合成邱早早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沪港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谢作伟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沪港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email

C14测年在年青地质 中的应用与局限

C14测年在年青地质   中的应用与局限

第四纪地质学指导老师:李长安教授学生:赵欣学号:12002043 班级:研1200202C14测年方法简介——兼论 14C测年技术的诞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赵欣班级:研1200202班学号:12002043摘要:14C测年作为年轻地质体测年的首选方法,有其独有的特点。

本文从采样,样品前处理,试验流程,到最后的注意事项对14C测年方法作了一个简介,并认为要使14C年代数据有价值,挑选合格的样品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C14测年,样品采集,样品测量0 引言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14C的发现、宇宙射线、宇宙射线中子和中子核反应的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Libby教授推断出大气中具备形成14C原子的条件并初步估算了它的自然生产力为0.8个/(cm2.s),因为14C的半衰期(5730±40)远大于大气混合周期(九年),深层海水循环周期(≤2×103 a)和生物碳循环周期(几十年),libby教授认为14C可以在平均寿命之内在全球表面混合均匀。

加上14C只在高空产生,处于交换态的含碳物质,一旦脱离交换状态,14C将不再得到补偿,只会按衰变规律逐渐降低,那么测出物质中的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按14C衰变规律公式T=rlnA0/A计算年代A0为物质处于交换平衡状态的14C放射性,A为残留物质的14C放射性,r为14C的平均寿命。

根据这种思路通过改进自然14C的测定技术,反复计算14C的半衰期,libby等终于在1949年发表了第一批实用14C年代数据,这标志着14C测定年代方法的正式确立。

195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教授便首次注意到14C测年技术对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于1960年与刘东生教授密切合作,分头筹建我国的两个基本14C实验室。

尽管文化大革命使这项工作停顿了几年,但至70年代末14C实验室仍然在我国很多地方建立了起来。

1978年以后超高灵敏加速质谱方法在14C测定中的应用是14C测年的一次飞跃,样品用量少至毫克甚至微克级别,测量时间大大缩短。

辽河盆地天然气中重烃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的成因探讨_陈践发

辽河盆地天然气中重烃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的成因探讨_陈践发

辽河盆地天然气中重烃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的成因探讨陈践发1 陈振岩2 季东民2 于 深2 赵长虹2 王先彬11(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2(辽河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辽宁盘锦 124010)摘 要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是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气源对比、估算天然气的成熟度和确定天然气是否被次生改造等的有效地球化学手段。

通常认为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源岩的母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的影响,乙烷、丙烷等重烃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决定于源岩有机母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同时也明显地受热演化程度的影响。

在辽河盆地发现一类碳同位素组成异常的天然气。

这类天然气是分布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桃园地区和黄金带地区的部分浅层天然气,其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W13C1值为-44‰~-40‰,乙烷W13C2值为-13‰~-6.6‰,丙烷W13C3值-6.1‰~+3.3‰,该类天然气的乙、丙烷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到目前为止在天然气藏中还是首次发现。

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和地质背景分析认为这天然气应是未成熟阶段的生物气或低成熟阶段的生物-热催化过度带气经过细菌氧化后形成的。

关键词 天然气 碳同位素 细菌氧化气第一作者简介 陈践发 男 37岁 研究员 石油天然气地质地球化学1 引言 通常认为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源岩的母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的影响,乙烷、丙烷等重烃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决定于源岩有机母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同时也明显地受热演化程度的影响。

生物成因天然气其甲烷碳同位素组成W13C1值一般小于-55‰〔8,10〕,乙烷的碳同位素组成W13C2小于-30‰〔3〕。

热解作用产生的天然气其甲烷碳同位素组成W13C1值为-50‰到-25‰,W13C2值为-45‰到-22‰,W13C3值为-38‰到-21‰,且具有随着碳数的增加同位素组成依次变重趋势〔1,3〕。

非生物成因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W13C1值一般大于-25‰,甲烷的烃类同系物随着碳数的增加逐渐富集轻碳同位素〔7〕。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

收稿日期:2004-10-08;改回日期:2004-10-28;责任编辑:楼亚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3007,40234052);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重点03032)。

作者简介:陈岳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地球化学专业,从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陈岳龙1,唐金荣2,侯青叶3(1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3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对2004年8月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生命起源、地质灾害监测、壳幔相互作用、人类采矿与生产活动、水2岩相互作用、地表过程、古气候与古环境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地球化学;进展;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27(2004)04-0463-240 引 言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4年8月20日至8月28日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走向全球地质复兴———地质学、自然灾害和文化遗产。

每天中午12点到12∶45安排的大会讲演主要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从第一天的有关地球内部呼吸———地幔挥发分、板块构造与气候至随后的比萨斜塔、火星与地球的生命、水与地质历史、与火山灾害一起生活、海洋油气、地质学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全球温暖是否将欧洲带入冰冷期。

分会报告分为专门讨论会(S pecific symposia )、主题讨论会(Topical symposia )与一般讨论会(G eneral symposia )。

在专门讨论会中一共设了14个专题,也主要是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包括:地质学中的大科学、意大利深部地震探测(CROP )、文化遗产———国际途径与展望、深地质库(以废物地质处理为主)、审稿评价道德与地球科学的质量评估(主要是杂志编辑、审稿人、读者、管理者对地球科学成果的评价)、地中海地区的古地球演化与地质解剖、地质灾害———国际途径与展望、地中海地区从历史视角到新发展在沉积地质学中的主要发现、全球构造中的新概念、国际地质科学计划的进展、地质时代表———最新发展与全球对比、地中海、铀矿床———勘探、地质与环境问题、地下工程建筑与设计中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间的沟通。

环境地球化学课程论文

环境地球化学课程论文

Emissions of Parent, Nitro, and Oxy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Residential Wood Combustion in Rural China中国农村地区室内燃烧产生的母体、硝化和含氧的多环芳烃排放物学生姓名:XXX班号:XXXX学号:XXXXXXXX20XX年XX月XX日ABSTRACTResidential wood combus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mong the pollutants emitted, paren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PAHs) and their derivatives, including nitrated and oxygenated PAHs (nPAHs and oPAHs), are of concern because of their mutagenic and carcinogenic effects.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impacts on regional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emission inventories, based on realistic emission factors (EFs), are needed. In this study, the EFs of 28 pPAHs (EF PAH28), 9 nPAHs (EF PAHn9), and 4 oPAHs (EF PAHo4) were measured for residential combustion of 27 wood fuels in rural China.The measured EF PAH28,EF PAHn9, and EF PAHo4 for brushwood were 86.7 ± 67.6, 3.22 ± 1.95 × 10−2, and5.56 ± 4.32 mg/kg,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12.7 ±7.0, 8.27 ± 5.51× 10−3, and 1.19 ± 1.87 mg/kg for fuel wood combustion (p < 0.05).Sixteen US EPA priority pPAHs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 95% of the total of the 28 pPAHs measured. EFs of pPAHs, nPAHs, and oPAH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Measured EFs varied obviously depending on fuel properties and combustion conditions. The EFs of pPAHs, nPAHs, and oPAH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odified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fuel moisture. Nitro-naphthalene and 9-fluorenone were the most abundant nPAHs and oPAHs identified.Both nPAHs and oPAHs showed relatively high tendencies to be present in the particulate phase than pPAHs due to their lower vapor pressures. The gas-particle partitioning of freshly emitted pPAHs, nPAHs, and oPAHs wa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organic carbon absorption.INTRODUCTIONPAHs are among the toxic organic 摘要住宅木材燃烧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展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部分总结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展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部分总结

a s mma y o h u r f t e Twefh Na i n lCo f r n e o g n c Ge c e sr lt to a n e e c n Or a i o h mit y
Zh n h i h ng a g S uc a
( e o hn e ac ntu eoem E P t C iaR s r Istt o P t l xlrt na dD v o etB l g10 8 , hn ) r e h i ef r u o ep i t
热 点 , 强 创 新 力度 , 进 多 学科 交 叉 , 出 一条 有机 地 球 化 学 与 地 质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之 路 , 在 未 来 非 常 规 天 然 气 勘 探 开 加 促 走 并 发 过 程 中 大有 作 为 。 关键词 : 展方 向; 望 ; 究现状 ; 发 展 研 有机 地 球 化 学 ; 国 中
中图 分 类 号 :5 3 P 9 文献标识码 : A
St t s,r n nd o l o fo g ni e c e it y r s a c i i a u t e d a uto k o r a c g o h m sr e e r h n Ch na
— —
o g n c p lue e c Th ie t n f rt icp i e i h r f r u h rca iid. r s n n ra p ro f r a i o l ts, t . e d r ci o he d s i ln s t e eo e fr e l rfe Atp e e ta d f e id o o t o
— —
第 十 二届 全 国有 机地 球 化 学 学术 会 议 部分 总结

学术会议通知格式例文精选三篇荐读

学术会议通知格式例文精选三篇荐读

学术会议通知格式例文精选三篇荐读下面是学术会议通知格式例文精选三篇荐读,由整理分享,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看完后能给你一些启示。

范文一: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号)为充分展示我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工作者学术交流,推动应用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拟于xxxx年9月在长春召开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会议重点围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农业土壤及生态等应用地球化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大会交流议题亦将覆盖应用地球化学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主要议题:1. 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地球化学2. 油气及能源勘查地球化学3. 矿床地球化学4. 有机地球化学5. 环境与生态地球化学6. 地震与自然灾害地球化学7. 地球化学工程学8. 应用地球化学新理论、方法与技术9.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及数据综合处理10.地质样品分析测试技术11.地球化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发起和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单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省地质学会吉林大学矿产资源研究院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吉林省发改委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校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会议组织机构:学术委员会主任:於崇文刘丛强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俊毛景文王世称王京彬王瑞江邓军叶天竺任天祥朱立新陈仁义侯增谦胡瑞忠奚小环柴育成彭省临吕志成郭进义学术指导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张本仁陈毓川欧阳自远莫宣学高山谢学锦翟明国翟裕生组织委员会主任:刘财张德会委员:成秋明杜建国方维萱严光生王学求邓吉牛戴塔根周永章鲍征宇燕长海凌洪飞陶明信韩润生曹志敏罗先熔郝立波赵克斌黄智龙张连昌沈存利徐文喜康明杨万志施泽明潘家永李振生龚庆杰秘书长:郝立波柴社立联系秘书:赵玉岩会议征集论文征集大会论文及摘要。

第十四届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专题6 生物有机地球化学

第十四届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专题6   生物有机地球化学
致谢:国家973项目(2012CB822002)资助。 参考文献
Powers, L., Werne, J.P., Vanderwoude, A.J., Hopmans, E.C., Sinninghe Damsté , J.S., Schouten, S., 2010. Applicability and calibration of the TEX86 paleothermometer in lakes. Organic Geochemistry, 41: 403–414. Weijers, J.W.H., Schouten, S., van den Donker, J.C., Hopmans, E.C., Sinninghe Damsté , J.S., 2007.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n bacterial tetraether membrane lipid distribution in soil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1: 703–713. Woltering, M., Johnson, T.C., Werne, J.P., Schouten, S., Sinninghe Damsté , J.S., 2011. Late Pleistocene temperature history of Southeast Africa: a TEX86 temperaturer ecord from Lake Malawi.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303:93–102. Schouten, S., Hopmans E.C., Sinninghe Damsté , J.S, 2013. The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 lipids: A review. Organic Geochemistry, 54:19-61.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讨论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讨论
< =, > ?
气体的制备;质谱分析。每个步骤包括的具体实验 内容如图 ! 所示。 本文采用封管法进行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制备, 具体步骤如图 ! 所示。 所有样品采集后, 及时置于烘 箱中 E: D 烘干, 然后缩分、 研磨, 过 !:: 目筛, 将过
表!
F+0&3 ! 样品编号 KL!C9 KL6:: KL!6@: MNO;9 PMOE>9 F>>O9! F>>O9E FO! FO9 QR’O@= QR’O9!: QR’O9;6 M"SO9:69 M"SO9!!@ M"SO9!9: KLTO!:% 9 KLTO99% 9
9
有机碳同位素分析样品制备
为避免实验室环境、试剂和器皿对土壤样品的
污染, 实验所用器皿均先用稀酸浸泡, 然后用蒸馏水 冲洗干净, 在 ;:: D 下灼烧至少 E *。样品有机碳同 位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样品前处理; AB9
图!
"#$% !
样品有机碳同位素分析流程
"&’( )*+,- ’. ’,$+/#) )+,0’/ #1’-’23 +/+&41#1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地球化学 -./0123204
#$%& !"’ ($& " 56%7’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讨论
’ ’ 曹蕴宁 &, ,刘卫国 &,宁有丰 &, ,张庆乐 &,王

天然有机化学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

天然有机化学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

天然有机化学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周维善天然有机化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学科,犹如一棵古树,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这块沃土上,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分外绚丽。

它是有机所最先开展研究的课题之一,五十年来在生物碱、甾体、萜类、昆虫激素、前列腺素等方面,展示出一系列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有机所成立之初,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等三位先生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生物碱的研究;1955年刘铸晋先生从国外回来也加入这一研究行列。

他们从事浙贝母、川贝母和西贝母生物碱的分离、纯化以及各种物理常数和化学结构推断等工作。

证明它们是变型甾族生物碱,初步探讨含氧官能团的性质和立体结构。

他们首先提出的生物碱基本骨架被国际化学界所接受。

这项研究成果于1957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五十年代,他们又相继开展萝芙木生物碱和钩吻生物碱研究。

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仅研究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和部分结构。

七十年代末,刘铸晋等重新研究钩吻生物碱的结构,根据NMR分析数据和Dreiding模型观察,推断出钩吻素-子的完整结构。

钩吻素-子是我国有机化学界老前辈赵承嘏先生于1931年分离纯化并给出正确分子式C20H22N2O的一个复杂天然产物,刘铸晋等测出它的结构,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研究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引起国际同行瞩目。

刘铸晋不满足于这个化合物新型六环笼状结构的阐明,再接再厉,带领研究生完成了钩吻素-子的仿生合成和全合成探索,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钩吻素-子的化学研究》于1986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八十年代,陆仁荣先生等开展了华陀豆甲、乙、戊三种生物碱的分离鉴定工作,证明是含一个芳杂环的新型生物碱,具有明显止痛作用而又无成瘾之缺点,在新药开发上颇有前景,该项研究成果已获准中国专利。

刘铸晋和陆仁荣等还进一步作结构测定和合成研究,从而丰富了华陀豆生物碱化学。

“中草药华陀豆止痛有效成份的化学研究”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展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部分总结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展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部分总结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展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部分总结张水昌【摘要】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已经从油气勘探领域拓展到了煤、生物、环境和气候几大主要研究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在深部烃类流体性质研究、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成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化特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今后一段时期,①高有机质丰度沉积物形成和空间展布的分析和预测技术,②发展地球化学与地质一体化研究模型,③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烃类矿床的次生蚀变和改造作用,④各种成因天然气的生成机理、资源潜力和分布预测,以及⑤环境、煤、生物地球化学,将成为中国未来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重点.大会提出:①要重视实验数据的重复性、实验方法的可信性、实验结果的可对比性;②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应该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加强创新力度,促进多学科交叉,走出一条有机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的综合研究之路,并在未来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大有作为.【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7页(P265-270,276)【关键词】发展方向;展望;研究现状;有机地球化学;中国【作者】张水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20世纪30年代,德国有机化学家Alfred Treibs首次从石油、煤和页岩等沉积物中分离和鉴定出了金属卟啉色素,成为油气有机成因学说的重要佐证,开启了有机地球化学的学科研究阶段,同时也见证了有机地球化学与油气工业的渊源。

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有机地球化学现已发展为一门新兴的、成熟的边缘交叉学科,并且拥有众多分支学科和不同的研究方向,不仅对国际性地学、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全球的经济生活,特别是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环境监测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非常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386第二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摘要、全文)25卷贞丰背斜上寻找隐伏、半隐伏矿取得重大进展(罗孝桓,1993);江苏栖霞山矿区外围地表被下侏罗统陆相碎屑岩覆盖,矿体埋深大,常规化探方法效果不佳,开展裂隙原生晕法,圈出若干含量高、范围大的Pb-Zn-A g-As-Sb组合异常,指示深部矿体和矿化带赋存地段。

运用构造地化方法对会泽铅锌矿进行找矿研究,在1571中段发现10号矿体(韩润生等,2003);根据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显著,赋矿地层岩性普遍,矿物组分、围岩蚀变简单,矿体与围岩不易区分,具特征的成矿元素组合等特点,钱建平等人多年来侧重对黔西南地区、桂西高龙、八渡、母里金矿、云南那能等地微细浸染型金矿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亦取得明显找矿效果。

3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邹海俊,韩润生,马德云(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 昆明 650093)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已涵盖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矿田(床)构造,以至微构造等领域,研究方法结合了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等,实际应用范围已涉及找矿勘探、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地震预报等方面。

国内外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理论体系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实验条件。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构造的角度探索地球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二是从地球化学角度研究构造性质及其分布。

尽管不同专家、学者对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地通过两方面研究的有机结合,阐明矿床的形成、分布机理和规律,建立找矿模型。

韩润生、马德云等将矿田地质力学和地球化学结合起来,不仅强调构造带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而且也注重研究构造本身的时空演化,划分构造期次和控矿构造型式、分析其力学性质转变,模拟构造应力场,在隐伏矿定位预测中已经取得了进展。

吴学益、张连昌、钱建平等从成矿系统、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力学耦合和成矿构造动力学、新科学理论的注入、研究内容、实验模拟和应用、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性质研究、构造成矿作用研究(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构造地球化学的应用研究等诸多方面对构造地球化学学科的前缘问题进行展望。

情况通报-中国地质学会

情况通报-中国地质学会

中 国 地 质 学 会情况通报第16期(总第83期)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2011年7月26日本 期 内 容★ 朱立新秘书长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换届大会并与会员代表座谈◆ 新疆地质学会召开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胡建卫任理事长、张冀任秘书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召开十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 陕西省地质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张德新任理事长、周明任秘书长 ● 甘肃省地质学会连续4次被评为省科协A级学会* 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论坛召开* 第七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隆重召开¤ 湖南省地质学会召开十届六次常务理事会议——方先知理事长作重要讲话◎ 湖南省地质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2011年第六次工作会议纪要 ﹫ 广东省地质学会与香港地质学会共商学术发展大计* 广东省科协高度评价《山语——第一届“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入围作品集》※中国地质学会印发2011年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朱立新秘书长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换届大会并与会员代表座谈2011年7月17日-19日,朱立新秘书长,连卫、周少平副秘书长,禹启仁处长,华丽娟副处长一行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换届大会,并与会员代表开展座谈。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疆地质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胡建卫,自治区地矿局总工程师董连慧,自治区地质学会秘书长张冀等领导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由胡建卫理事长主持。

来自自治区地矿、国土资源、煤炭、有色、核工业、冶金、黄金、建材、地震、石油等系统以及大专院校、各地州国土资源局的近40名会员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会员代表认为,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带队深入基层组织开展调研,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工作的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13名在生产第一线的地勘单位会员代表、大学教授和老年地质协会会员代表,分别结合新疆地勘单位的形势,就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会员参与学术活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相继发言。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关于表彰第16届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的决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关于表彰第16届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的决议
文进行 了评 选 。经各专题 负责人初 评 、 提 出候 选 名单 , 学会 秘 书处进 行 资格 审 查 , 再 由 学会 学术 工作 小组 对论
文 的 内容和 写作进行 审查 , 最后 评选 出白洋等 2 5名 学生( 第一作 者) 的2 5篇论 文为优 秀学生论 文。
特此表 彰 , 以资鼓 励 。 中国矿 物岩 石地 球 化学 学会
陈昕 , 王孝 磊 , 于津海 , 舒 良树 , 王
4 方童 , 杨宇红 , 刘 耘
对H f - W 定 年 方 法 的 校 正 :修正 月 球 重 大 事 件 的 时 间
中国 科 学 院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5 高名迪 , 续海金
6 韩文华 , 方维萤 , 张 贵 山
2 0l 7年 6月 1日
附件 :
序 号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 学学会第 1 6 届 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 文名单 ( 以第一作 者姓 氏汉语拼音为序 )
全 体 作 者 论文题 目 就 读 单 位

白洋 , 苏本勋 , 陈晨 , 杨赛 红 , 梁 子, F e - N i 合 金 及 其 硫 化 物 熔 离 以 及 Mg — F e交 换 对 橄 榄 石 和 铬 铁 中国 科 学 院 地 质 与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肖燕 , 秦 克 章 矿 成 分 的影 响 :以 中亚 造 山带 南 部 峡 东 阿拉 斯 加 型 岩 体 为 例 所
1 1 刘飞

西 北 大 学
韩 润 生 等
玻利维亚安第斯成矿带 L a u r a n i 斑 岩型金多金 属矿床 构造- 岩 浆 昆 明 理 工 大 学 成 矿 作 用 浅 析

刘沛显 , 关平, 魏恒飞, 于 川淇 , 贾 柴 西 地 区第 三 系 湖 相 碳 酸盐 岩 沉积 特 征 与 控 制 因 素 ~ 文 博 , 周 叶俊 , 谭 宇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会迅第36期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处编二○○七年十月中国古生物学会会迅第36期目录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日程 (3)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开幕词 (7)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闭幕词 (8)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会议简报 (9)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代表名单 (11)中国古生物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会议纪要 (14)中国古生物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15)“远古生命与现代途径”研究的盛大聚会-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总结报告 (18)第二届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26)《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 (28)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日程2007年9月14日晚:理事会会议主持人:沙金庚2007年9月15日上午1.开幕式主持人:杨群第一会议室1)介绍来宾2)沙金庚理事长致词3)中共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讲话4)集体合影2.大会报告主持人:项礼文,郝守刚第一会议室1)中国东北侏罗-白垩系界线:海相与非海相对比沙金庚2)硬骨鱼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进展朱敏3)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带和布尔吉斯型化石库的时空分布孙卫国4)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下古近系研究的进展王元青5)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的(动物和)动物胚胎袁训来6)中二叠世Crypt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在特提斯域的时空分布及古地理意义金小赤2007年9月15日下午分会场学术报告1.第一会议室主持人:尹崇玉,侯先光1)关于陡山沱组天柱山卵囊胞—Tianzhushania的新认识尹磊明2)Orsten型特异保存化石(Orsten-type fossil Lagerstätten)张喜光3)峡东地区震旦(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疑源类研究进展尹崇玉4)高肌虫壳瓣量性分析焦德光5)瓮安生物群微化石的超微结构和埋藏保存迟慧梅6)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划分方案黄智斌7)中国志留纪-泥盆纪脊椎动物多样性浅析赵文金8)腕足类化石壳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恢复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陈波9)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上奥陶统牙形石的新发现及其意义景秀春10)重庆北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微生物化石及其形成的特殊构造姜红霞2.第四会议室主持人:孙柏年,吴亚生1)三叠里白Hicriopteris triassica(化石种)的系统位置:来自分子系统学的证据李春香2)辽宁中生代紫萁科米勒属根茎化石及其演化意义程业明3)甘肃皋兰渐新统杨属气孔参数特征分析闫德飞4)水杉小单枝上不同部位叶片角质层形态差异王力5)地史时期紫萁科矿化茎干化石:化石记录、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田宁6)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的时代和沉积学特征刘建波7)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continental vertebrate apatites from Mesozoic formations of Thailand;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Romian Amiot 8)中国西南地区三叠纪的海龙类程龙9)大兴安岭北部下白垩统伊列克得组化石群的发现及意义王旖旎10)大兴安岭北部含热河生物群化石地层李晓波11)有限援模拟法在古生物功能形态研究上的应用曾志杰2007年9月16日上午分会场学术报告1.第一会议室主持人:陈孝红,任东1)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及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划分黄清华2)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类磨拉石研究汪迎平3)中生代Siberioperlidae在北半球的繁盛及其生物地理学新启示刘玉双4)中国东北中生代鞘翅目原鞘亚目化石研究谭京晶5)中国东北中生代晚期蝽类昆虫化石及其古生物学意义姚云志6)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吴亚生7)河南济源中三叠世油房庄组河流相遗迹组构齐永安8)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小变化及其原因探讨罗根明9)中生代古蝉总科的演化(昆虫纲半翅目)王博10)鸣螽科的中文译名问题方艳11)道虎沟动物群中的叩甲化石董发兵2.第四会议室主持人:曾勇,邓涛1)中国志留纪植物群研究新进展蔡重阳2)华南晚泥盆世一种真叶植物研究王德明3)山西保德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孢粉生物地层研究刘锋4)泥盆纪枝蕨纲(Cladoxylopsida)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薛进庄5)植物生理活动瞬间献身化石中王鑫6)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纪化石银杏气孔参数对古气候的响应孙柏年7)浙江白垩系两种掌鳞杉科化石的微细结构及其地层学意义任文秀8)浙江白垩纪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古地理区系和古气候意义王永栋9)浙江中新世枸骨Ilex cornuta Lindl.叶片的形态学与解剖学特征研究李相传10)水杉叶自然降解过程中分子同位素特征和形态特征的协同变化冷琴11)辽西四合屯义县组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位的孢粉学李建国2007年9月16日下午分会场学术报告1.第一会议室主持人:王向东,武涛1)中国晚二叠世具喷口构造的四射珊瑚王向东2)黔桂地区晚二叠世末期深水相介形虫动物群研究袁爱华3)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谱系发育与形态发生分析马俊业4)多足动物系统发生的系统发生及谱系年代学盖永华5)安徽东至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微生物岩研究曹隽6)关岭生物群中鱼龙动物研究新进展陈孝红7)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及其相关的恐龙钱迈平8)江苏省徐州市周口店哺乳动物群的发现谈宏森9)中国西北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cenogram生态分析邓涛10)新发现的云南个旧的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高峰2.第四会议室主持人:张维,黄智斌1)中国粤东北兴宁白垩纪叶塘组菊科头状花序化石及其意义蒋青2)浙江东部新近系金缕梅科一新种丁素婷3)耳羽叶属(Otozamites)化石在中国的多样性记录及其时空分布模式倪庆4)云南腾冲新近纪Carpinus subcordata的叶表皮构造及古气候意义戴静5)黑龙江省东部第三纪地层及其孢粉组合孔惠6)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翅果化石及古地理金建华7)云南保山上新统两种被子植物化石角质层微细构造研究李娜8)第四纪沉积物中果实、种子化石的研究方法史恭乐9)浙江天台中新世Quercus subhinoides Chun et Ko角质层特征贾惠10)针叶树叶子气孔数在古植物上的应用初步研究唐领余3.第二会议室主持人:姚建新,张喜光1)几种遗迹化石的生物学成因探讨黄迪颖2)真犬齿兽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刘俊3)Litolophus (哺乳动物纲,奇蹄目)的头骨特征及始新世爪兽的地史分布白滨4)河南卢氏盆地早中始新世的貘犀类李茜5)典型微量生命元素的地史分布与生物发展变化雒昆利6)炭化稻米中古DNA的提取及初步分析张艳红7)黑龙江省宝清地区早泥盆世黑台组腕足动物群李宁8)滇西小新寨中二叠世Eopolydiexodina蜓类动物群黄浩9)蜂巢珊瑚中的轴部生长(Axial increase)张峰10)贵州宗地上石炭统达拉阶-下二叠统隆林阶的沉积微相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孔凡凡2007年9月16日晚闭幕式主持人:王永栋1.闭幕词朱敏2.讲话沙金庚3.联欢会2007年9月17-18日部分赴泰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蓬莱威海和烟台等地考察。

朱炳泉、黄方、罗照华、李春辉,四谈地球化学

朱炳泉、黄方、罗照华、李春辉,四谈地球化学

朱炳泉、黄方、罗照华、李春辉,四谈地球化学郑重提示朱炳泉老师关于科大地球化学的博文(/home.php?mod=space&uid=47865 2&do=blog&id=1138839)发布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科大的黄方老师(https:///s/pLXViOw3ZfjJiBbckbHCsg)和地大的罗照华老师(https:///s/XWifbQfmzt-D44Rp-n0KYA)都做了重要的回应,李春辉老师认为这可能说明朱老师提到的科大地球化学教学与科研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三位老师都提到了一个非常深刻和敏锐的观察:地球化学教学与研究的机械性。

/home.php?mod=space&uid=509459&do=blog&id=1139521。

下面索引四位老师博客原文,按序分享给地质论坛的网友们。

《中国科大一甲子——地球化学历程的喜与忧》朱炳泉老师中国科大为两弹一星,攀登科学高峰而立。

六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工程与管理人才,许多科研成果走在了国际前列。

作为科大第二届毕业生能来参加六十年校庆感到很幸运,因为大部人因身体原因或其他事情而不能参加,5909级毕业生能来者只有1/10左右。

我是个不愿奢谈过去辉煌,而常为未来担忧的人。

十二年科学规划,使中国建立了新兴边缘学科地球化学的科研机构与教学基地。

科大58一60届的毕业生许多已成为研究机构、院校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和教学的主力,部分人成为地震,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的中坚骨干。

然而后来科大地化为科研机输送的人才逐年减少。

文革后,院系经过了合併调整,虽然地化系的实验室与教研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科研经费很充足,也出了不少杰青、院士,说明基础研究做得不错。

但培养的学生恰愈来愈少,而且大部分转行。

陈江峰老师曾对我说,中国科大USTC成了美国培训中心。

五十年校庆时我就感到地化系在形成倒金字塔。

六十年校庆,这个倒金字塔则变得不可想像的严重;77人的教研队每年只培养了7名本科生,其中有可能4人还会转行,加上究研生也只有二十多人。

生油煤形成的环境制约

生油煤形成的环境制约

生油煤形成的环境制约孙永革;朱进;徐华;盛国英;傅家谟【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02(031)001【摘要】通过对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煤系源岩生烃潜力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成煤古环境对煤成烃生成具有控制作用,并根据煤系源岩中赋存大分子有机质裂解产物分子的组成特征,提出了识别有利成烃煤相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氢指数苯酚/辛烷图解判识法.结果表明,沼泽环境覆水越深,煤中有机质富氢程度越高,生油气性能越好,裂解产物表现为正构烷烃和正构烯烃相对含量增加,以低苯酚/辛烷值和高氢指数为特征;反之,沼泽环境覆水越浅,煤中有机质氢含量越低,裂解产物以高含量酚类化合物和芳香烃为特征,生油气性能差.由此表明,覆水型沼泽应是煤成烃,特别是煤成油生成的有利相带.【总页数】7页(P8-14)【作者】孙永革;朱进;徐华;盛国英;傅家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采油二厂工艺技术研究所,吉林扶余,138002;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工程公司工艺技术研究所,吉林扶余,13800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发改委谋划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根治煤电矛盾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根治煤电矛盾 [J], 郑坚2.塔拉纳基盆地和库珀盆地富脂肪煤的地球化学:存在可能生油煤的意义 [J], Curr.,DJ;曾国寿3.论富氢镜质组型腐殖煤—生油煤的一种新类型 [J], 赵师庆; 吴观茂4.煤衍生油和低阶煤在固体酸催化剂条件下共处理产物特性 [J], 胡发亭; 李军芳; 毛学锋5.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的特征及煤成液态烃的生成(摘要) [J], 王飞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廖玉宏:以科技之手探油取气

廖玉宏:以科技之手探油取气

前不久,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有机地球化学界的著名杂志《Organic Geochemistry》发表了题为“Effectof biodegradation on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dstructure of asphaltenes: Clues from quantitative Py-GCand THM-GC”的论文,廖玉宏是该文的通讯作者,这也是廖玉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该杂志发表的第7篇研究论文。

这篇研究论文是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该论文以我国辽河油田生物降解稠油为例,首次系统地定量研究了原油中沥青质组分分子结构中不同键合形态烷基侧链的厌氧生物降解过程,大大深化了国际上对油藏中原油厌氧生物降解过程和机理的认识,并为修正已有的油藏生物降解模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原油的微生物降解油藏是原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聚集体,油藏形成后随着温度、压力等变化,可能发生次生改造。

正如放入高压锅里的食物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温度才能杀菌防腐,如果油藏充注前后都没有经历“高温杀菌”过程,或者正常油藏在构造运动中抬升出露到比较浅的地方时,随着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带入微生物和溶解氧,油藏中的原油会发生微生物降解氧化过程。

沥青质和饱和烃、芳烃、胶质一样,是原油的基本组分,也是原油中分子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组分。

在我国的辽河油田、胜利油田,由于油藏埋藏不深,就经常会发生原油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使原油损失掉分子量较小的烃类,留下了分子量较大、杂原子多的胶质和沥青质,原油进而变成稠油。

顾名思义,稠油粘度大,不好开采。

沥青质是原油各组分中分子量最大极性最强的组分,以往的研究认为沥青质是很难被微生物降解的,廖玉宏:以科技之手探油取气本刊记者 李明丽廖玉宏,1977年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天然气方向)。

先后主持了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子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下属任务在内的项目8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前言
2017年12月9日至12月11日,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召开。

本届会议主题是古老油气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本届会议共收到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农业部等各下属56个单位的论文摘要604篇,内容涉及烃源岩与煤地球化学、石油与天然气地球化学、油气生成与成藏地球化学、非常规油气地球化学、深层-超深层油气生成与演化、分子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生物与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实验技术与方法等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有机地球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第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1982年5月27日-31日贵阳市举行。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经过近40年的不断发展,已经从常规油气勘探领域拓展到了页岩气、煤、生物和环境等几大主要研究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是促进有机地球化学相关领域创新、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近年来,油气勘探领域逐渐向深层和非常规油气发展,油气资源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对油气基础地质研究和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相信,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的召开,将对推动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和非常规油气勘探、生物与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本论文摘要汇编在编辑过程中,对部分稿件的格式进行了修改和压缩。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望作者和读者谅解。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秘书处
2017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