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eb74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2.png)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__最全_经典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__最全_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60303902ba1aa8114431d9f6.png)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一定会发声,但人耳不一定能听见(比如: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就听不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吊在空气中的乒乓球,可以看到乒乓球会被弹开;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看到水面溅起水花;把一些纸屑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上面,看到纸屑在跳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这种把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变化转化成眼睛看得到的明显的现象叫转换法,转换法是物理探究实验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希望大家记住。
敲锣或者鼓时,用手按住锣面或鼓面,声音就立刻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敲击一次大钟,大钟可以持续响很长时间,余音未止,是因为大钟还在振动而继续发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振动的物体叫发声体,打击乐器是被打击物体振动发声,弦乐器是弦丝振动发声,管乐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蚊子叫声是蚊子的翅膀振动发声的,气球爆炸发声是气体振动产生,冬天风吹电线发出呜呜声是电线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以固体,液体,气体为介质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如在走廊上可以听到教室里有人在大声讲话。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水里的鱼会被岸边人的走路声吓跑。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如我们日常生活听到的大部分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的;总之,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月球上是一片死寂,如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离的很近都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他们要借助无线电来交谈。
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会听到真空罩中正在发声的闹铃的声音逐渐减小,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称为声波。
3、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 液体中的声速> 气体中的声速。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讲义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047dc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b.png)
声现象复习知识点讲义一、声波的定义和特性声波是一种通过分子振动传播的机械波,是由震源振动引起的。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通常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为约1500米/秒。
声波的频率和振动源的频率直接相关。
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播过程中波峰或波谷通过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频率高的声波具有高音调,而频率低的声波则为低音调。
声波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振幅是指波峰或波谷距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离距离。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振动源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
声波从声源处开始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1. 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人们经常利用声音的反射来进行定位和导航。
2. 折射:当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会使声音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其大小与两种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3. 衍射:当声波通过一个小孔或绕过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使声音能够传播到原本无法到达的区域。
三、共鸣与声音的共振共鸣是指当声波的频率和其他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引起共振现象。
共振会增加声波的能量,使声音更为响亮。
共振不仅在声学中常见,也在许多其他领域中存在。
例如,音乐演奏中的共鸣会使乐器产生更加丰富的音色;建筑中的共振现象可以使声音在大厅内更好地传播。
四、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3. 音色:音色是指不同乐器或声源发出的声音有所区别。
不同乐器的音色由它们所具有的谐波成分决定。
五、声音和人耳人耳是感受声音的重要器官。
人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 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声音并将其导入到内耳。
2. 中耳: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副耳骨)。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130318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b.png)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理声现象是指声音在物理学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应用等方面。
以下是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总结: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也发生振动,从而产生声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例如空气、水和固体物质等。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比在气体中快。
3.声音的接收:人类的耳朵是声音的接收器,通过耳膜的振动和听觉神经的传递,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4.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动振幅决定;音色指声音的品质,由振动波形的形状和波峰、波谷的位置决定。
5.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科学、工业、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声纳、超声波清洗、医学影像等。
6.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例如影响人们的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等。
为了控制噪声,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使用隔音材料、调整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以上是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4b1e6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9.png)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如乐器的弦琴弓振动、声带的震动等。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是空气。
空气中的分子被声源振动使得分子间产生压缩和稀薄,形成了声波。
3.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传播。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
4.声音的传播可通过实验验证。
例如用钟表计算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需要的时间,或者用手机录音来确认声音的到达。
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2.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
3.声音的清晰度受到干扰的影响。
例如,有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会使听到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4.声音的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高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尖锐,低频率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声音的传导:1.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导。
在固体中传导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导能力最差。
2.固体中声音的传导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的,分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传导越好。
所以,坚硬的物体能够更好地传导声音,而软物体则相对较差。
3.液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液体的密度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4.气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气体的压力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声音的衍射和反射:1.声音的衍射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传播现象。
当声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声音沿着障碍物的缝隙或边缘传播到障碍物后面。
2.声音的反射是指声音遇到平滑表面时的反弹现象。
当声波遇到平坦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声音以与入射角相等且反方向的角度反射。
3.声音的反射经常用于声纳,回声测距仪等技术。
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测量距离或者探测物体。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1.声音的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介质吸收,导致声音传播的减弱。
各种材料对声音的吸收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软绵绵的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较好。
声现象的八大基本知识要点
![声现象的八大基本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df3469561252d380eb6e3f.png)
第一章声现象的八大基本知识要点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四个字:振动发声(注意振字的写法不要写成震动)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A: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声音在固液气中均能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快于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更快于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伏地听声,鱼受惊扰);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为三百四十米每秒(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E:真空不能传声。
三,人耳如何听到声音?骨传导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立体声?什么是双耳效应?A:人耳的构造,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集音与共振);中耳:有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等组成(增压);最后是耳蜗,将机械振动转成神经信号。
B:咽鼓管的作用:使鼓膜内外气压相等,鼓膜不致压破,飞机起降时吞咽一下作用就在此。
C:骨传导:颅骨也可将声音传进听觉神经,用牙齿咬住一根东西可发觉骨传导,人听自己的声音觉得不象也是骨传导,骨传导还可用来增助听觉。
D:立体声:几只喇叭同时放一个声音;E:双耳效应:用两只耳朵可以辩别声音的方位,一只不行。
四,乐音的三要素有哪些?它们分别跟什么有关?远处传来胡琴声,小孩子的尖叫声,钢琴的低鸣声,分别凭什么分辩?《声现象》最难的部分。
A: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音色、响度B:由于声音是波,所以这三要素也与波的三要素紧密相关。
其一,音调即声波的频率;其二,音色即声波的形状;其三,响度即声波的振幅。
什么是波?振动就形成波,想象一下体育比赛中的人浪就是波。
波都能传递能量。
五,什么是噪音?如何减小噪音的危害?凡是对学习,工作,生活造成干扰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对人体有伤害。
减小噪音的三种方式:一,从声源处减小(消音器);二,从传播途径上减小(树木门窗);三,在接收处减小(耳罩);六,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吗?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举例,我们说话进行交流;静静的烛焰因说话声而颤动,音叉与乒乓球;七,超声波和次声波是怎么回事?A:人耳能听见的声音频率在二十到二万赫兹之间,称为声频;B:小于二十赫兹的称为次声波,手摇动产生的就是次声波,在地震火山海啸等大的自然灾害中易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容易穿透障碍物,次声波对人体有伤害,如晕车晕船等,动物中能听见次声波的有大象与水母;C:大于二万赫兹的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定向性好,能量集中,能回声定位,测距,清洗精密机械,B超及碎石等,动物中有蝙蝠海豚会利用超声波。
声现象知识点复习
![声现象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5b8908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b.png)
声现象知识点复习第三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2、研究方法:(1)、转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其他物体以某种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两种现象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2)、应用举例: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泡沫、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
例题: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消失了,原因是手()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例题:“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标志着我国的空间站扶植正式开始,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需借助电子通信装备才能进行通话,其原因是()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信装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邻近流传3、声速:1、大小:与介质的品种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气体< v液体< v固体四、回声:1、反响:声音在流传进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2、能够区分开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就使原声加强。
因此,在屋子里讲话听起来比较响亮。
根据s=vt知,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反响和原声,人与障碍物间距离最少是s=340m/s××0.1s=17m。
3、回声的应用: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可以测定海水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距离。
4、测量原理:s=5、121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粗细)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分歧的发声体可以通过调整发声频率来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响度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大小)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音色声音的特色、品质决定音色的重要身分是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当发声体的材料和内部结构改变时,音色也会随之变化分歧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的三种特性的比较:物理意义决定身分相应关系相关联系振幅大,则响度大振幅小,则响度小音调与响度毫无干系,是基本分歧的两个特性。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e7ca3c8555270722182ef767.png)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4篇)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e0d6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a.png)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第1篇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xxx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xxx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xxx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xxx 。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3、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4、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就低沉。
7、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df60846529647d272852e7.png)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4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注意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6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7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①②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③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测距离:s=1/2vt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4.轮船准备启航时鸣笛,同时开启闪烁灯,对岸的控制台看到闪烁灯后,经过8秒听到了鸣笛声。
这艘轮船与对崖控制台的距离是多远?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1.难点:⑴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如骨传导、助听器等)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声现象》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90c92a81711cc7931b716ee.png)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等于我们立刻听不到声音把不明显、不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转换为另一个更明显、更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
把物体微小的振动放大。
实验探究方法:转换法二、声音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探究方法:科学推理。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3、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原声与回声之间相差时间大于0.1s,人就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
小于0.1s 区分不开,但可以使声音更响亮,教室即利用这个原理。
第2节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三大特性特性决定因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振动的快慢,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Hz)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振幅(振动的幅度)音色材质、结构注:1、音调高不等于响度大。
2、影响响度大小的另一个因素为离发声体的远近二、声的分类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声声音(人耳听得到的部分)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蝙蝠和海豚能发出和听到超声波,大象能发出和听到次声波。
三、常见改变音调的例子1、琴弦或橡皮筋越细,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粗音调越低。
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松音调越低。
振动部分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2、空气柱(笛箫类)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3、鼓皮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松音调越低。
4、尺子类伸出桌面部分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5、敲装不同量的水的瓶子(振动的是水和瓶子)装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反之,水越少音调越高。
6、吹瓶子(振动的是空气柱)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水越少,音调越低。
声现象知识点
![声现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63cc9531b765ce0408145b.png)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在水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点一下水面就有波,水面(液体)也能传声,这说明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真空不能传声)补充:雷声的介质是空气。
声速(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时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②声音在空气中(15℃)时传播速度是340m/s;③声速在固体中比液体中快,在液体中比空气中快。
)声速:固体>液体>气体(空气)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①知道什么是“骨传导”、“双耳效应”;骨传导:听到自己的声音,属于固体传声音。
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②鼓膜和听小骨是我们听到声音的重要器官。
双耳效应:眼睛常用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但如果你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地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因为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只有一只耳朵,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的重要基础。
当你堵住一只耳朵虽然也能听到声音,但是不能判断发声体的准确位置,而两只耳朵一起听则可以判断,这就是立体传声效果,扬声器就是因此演变而来的!第三节:声音的特性(里面的内容至关重要,一定要分清)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音调。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1000HZ=1KZ。
大多数人耳朵能听到的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小于20HZ的我们叫它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我们叫它超声波。
小知识:大象能发出次声波通知伙伴有食物、敌人等。
大象拥有非常复杂的语言。
大象用脚踩踏地面时就会发出次声波(一般是1--20Hz)。
地震、火山爆发、沙尘暴、龙卷风及大气中电磁波的扰动等,都可以用次声波探测到。
动物在地震前总能做出行动,是因为它们接收到了次声波自然灾害信号。
能发出超声波的动物有:蝙蝠,鲸鱼,海豚,老鼠等。
响度:声音的音调不同,强弱也不同,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音色: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还是能分辨他们。
第2章《声现象》专题复习+音调+响度+音色辨析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声现象》专题复习+音调+响度+音色辨析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a00890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e.png)
专题训练
7.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
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
考点训练
5.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或油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
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如图所示,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哨音是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上推“活塞”,音调就会变 高 或“低”)。
(选填“高”
考点训练
知识点二 超声波与次声波 6.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 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下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 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D )
专题复习
类型二相关应用
方法技巧:音调是平常说的声音的粗细,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 是平常说的声音的大小,是耳朵的主观感受,由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 决定;音色则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可以辨别不同种类的乐器和 不同的人。
专题训练
3.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
A.蝙蝠 C.猫
B.海豚 D.大象
考点训练
7.我们把高于 20000 Hz 的声音称为超声波。正常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
是 20Hz-20000Hz 。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 400次,其振动频率为 400Hz
8.声呐在海洋勘察和军事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仪器。从知识上看,它是一种能
定向发射和接受 超声波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4d7c9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c.png)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一般来说,只有在频率在20到20000赫兹之间的振动才能产生听觉上的声音。
例如,乐器演奏、人的声音、机械设备的噪音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振动的基本是周期性和简谐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受到振动的影响而发生压缩和膨胀,形成了声波,这些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并且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了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大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来传播的,当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波会引起空气分子的局部振动,这些振动会向周围传播,形成了声音。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43米,而在水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482米。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较大,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增大;而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介质的吸收和散射的影响,当声音传播到不同的介质中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和散射,这会影响声音能够传播的距离和清晰度。
三、声音的感知人类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当声音传播到耳朵时,会引起耳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被解释成声音。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声音来交流和传达情感。
除了人类之外,很多动物也能够通过声音来交流和感知环境,例如鸟类通过鸣叫来求偶、警告等。
声音的感知还受到了声音强度、频率和音调等因素的影响。
声音的强度越大,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大;声音的频率越高,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高,而不同的频率和音调也会引起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四、声现象的应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通讯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来进行语音通话、声纹识别等;在医疗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来进行听力检测、超声波影像等;在音乐和娱乐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产生和感知来进行音乐演奏、歌唱、录音等;在工程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来进行声波测量、声纳应用等。
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0a6a4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0.png)
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总结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的振动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变化,形成机械波,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就产生了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是最常见的情形,因此我们主要关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的,当声波到达耳朵时,耳膜振动并将振动传导给内耳,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声音的波长和传播速度的乘积等于声音的传播频率。
4. Doppler效应Doppler效应是指当声源和接收者相对运动时,接收者感受到的声音频率会不同于声源的频率,这种现象叫做Doppler效应。
当声源与接收者相向运动时,接收者感受到的声音频率会比实际频率高,这就是著名的Doppler效应。
5. 声音的衰减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声音会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衰减。
这是由于声音能量的损失导致的,当声音传播距离增加时,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减弱。
6. 声音的吸收声音在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现象。
声音对不同材质的物体有不同的吸收能力,比如软质、多孔质的物体对声音的吸收能力较强,而硬质光滑的物体对声音的反射能力较强。
7. 声音的频率图声音的频率图是描述声音的频率分布情况的图形,它可以反映声音的音调、音色和响度等特性。
通过声音的频率图可以分析声音的来源和性质。
8. 声音的音色声音的音色是由声波的复杂振动所决定的,不同乐器、不同声源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音色受到频率、振幅和波形等因素的影响。
9.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通信、音乐、声纳、超声波检测等。
利用声音进行通信是人类最早的通信方式之一,现在的手机、对讲机等通信设备都是基于声音波的传播原理来进行通信的。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ad7a83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3.png)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 s.二、声音的特性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3、乐音和乐器(1)打击乐器(鼓、锣):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三、声音的利用1、回声(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人耳分清前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听起来更响亮.因此,在一般条件下,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17m才能听到回声.(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3)应用:回声测距,如测海底的深度等等,在利用回声现象求人距离声源的距离时,如果用s表示距离,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声速,则s=vt/22、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声源,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2)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了解)(3)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形成听觉;(4)耳聋: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不可能听见声音);(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听见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6)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立体声: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至少要将两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 3、其他利用(1)传递信息(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超,敲铁轨听声音,回声定位,利用声纳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探测鱼群,利用回声测距离,雷声预示着雨的到来等等)(2)传递能量(清洗钟表等精细仪器,超声波除结石,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题:1、大雪后,感觉四周寂静,雪多孔,以及会堂,影剧院的墙壁凹凸不平的原因都是: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回声对原声的干扰.2、敲击腹部来判断是否有积水称为叩诊,利用的是声音的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见课本25页.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防止噪声产生:安装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戴耳塞)。
七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七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ea8cc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5.png)
七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说话时,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声。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声音可能还在传播过程中)。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 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在月球上(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即使两个人面对面,也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v_{液}>v_{气}。
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声音的特性1. 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 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例如,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是指物体振动的幅度。
- 响度还与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 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特色。
-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例如,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能区分不同人的声音,也是因为音色不同。
三、声的利用1. 声与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蝙蝠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听病人心肺的声音来诊断病情;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鱼群位置等。
2. 声与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2、研究方法: (1)、转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其他物体以某种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两种现象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2)、应用举例: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泡沫、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
例题: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消失了,原因是手( )
A 、不能传播声音
B 、吸收了声波
C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例题:“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标志着我国的空间站建设正式开始,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对话,
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其原因是( ) A 、太空中噪声太大 B 、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 D 、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三、声速: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 气体 < v 液体 < v 固体
四、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2、能够区分开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若不到0.1s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就使原声加强。
因此,在屋子里讲话听起来比较响亮。
根据s=vt 知,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与障碍物间距离至少是s=340m/s ×2
1×0.1s=17m 。
3、回声的应用: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可以测定海水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距离。
4、测量原理:s=2
1
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五、
甲的频率低,音调低;乙的频率高,音调高。
甲的振幅大,响度大;乙的振幅小,响度小。
三种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波形图。
例题:
1、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与“低”,其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
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指的是();“高”指的是()。
成语“震耳欲聋”,从声音的特性分析,描述的是()的大小。
2、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图和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__图和___图。
五、声的利用:
1、声的分类:
(1)、可闻声:频率范围为:20--20000Hz的声。
(2)、人耳听不见的声:
①、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
②、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
2、传递信息:如,B超,回声定位(声呐),预报地震、海啸、台风,倒车雷达等。
3、传递能量:如,声波清洗、去污、碎石等。
七、噪声:
1、概念: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其波形杂乱无章。
(2)、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等级:声音的等级单位是分贝(dB)。
3、几个特殊值:
(1)、声音的听觉下限为: 0 dB。
(2)、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3)、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 dB。
(4)、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能超过: 50 dB。
4、噪声的控制方法:
(1)、防止噪声的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例题: 1、下列实例中,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B超检查身体
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
2、城市的许多地方设有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目的是从以下哪个环节防治噪声()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
D、噪声的隔离
【课后作业】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
这些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 ____而产生的。
物体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管子里的空气产生的。
我们能够分辨出鸟语和琴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 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蚊子和牛叫声的区别是:牛叫声音的音调比蚊子,而响度比蚊子。
2.如图4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A.次声波 B.无线电波 C.可见光 D.紫外线
3.如图5所示,下面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 B 图5 C D
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林设计了几个实验(如图6)。
你认为能实现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5.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晌度
6.小刚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钢先后听到两个响声,由右表可知:( )
A .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
B .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要快
D .声音在铁中传播比在空气中要快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而获得
B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相同
8.在如图2所示的图文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
9.有一物体正在振动,其每分钟振动900次,则这种物体振动是频率是 Hz ,此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到,因为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在 。
10.向一个暖水瓶里灌水,注意听暖水瓶里空气柱发出的声音,实验证明,随着空气柱由长变短,空气柱发出的音调越来越 。
11.现代城市在主要街道上装有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装置显示的示数为50.62,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 。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站着也不能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 ,采用 可以使宇航员互相交谈。
13.我们对着高墙喊话,过一会儿能听到回声。
若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历时2s ,则喊话人距高墙的距离为多少米?
物质中的声速v /(m ·s -1
) 空气(15℃)
340
空气(25℃) 346 铁(棒)
5200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图6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