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6319a727fd5360cba1adb96.png)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https://img.taocdn.com/s3/m/f5c548c3b14e852458fb572b.png)
三、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
• (一)黑格尔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 1、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 实践的要素 • 基本形式:劳动 • 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 • 环节:目的、手段、结果 • 2、论述了实践的特性包括目的性、中介性 和直接现实性 • 3、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 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 4、在一定程度上猜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 • 合目的性就是要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 只有通过实践,将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 能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实践的三种类型
根据实践的目的和人的素质,可以将实践分为三种 类型: 1、技术的实践:按照自然规律创造出供人使用的 人工制品。 技术实践的目的是一种可能性的目的,依据是科学 技术 2、实利的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实用的社会关 系,利用别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实利实践与人们的感性经验相联系,关系到人们的 现实利益,与幸福相关。 3、道德的实践:按照自由的德性法则来对待自己 和别人,以实现人类的道德理性。 道德实践超越了机械规律和感性欲望,体现着人崇 高的尊严和人格。
• (二)实践是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活动
• 1、实践是一种包含选择的活动:人自身的自由维 度 • 2、实践是一种侧重于行的道德实现活动 • 3、实践活动所依据的理性是明智,而非理智 • 4、实践的目的是实践自身,是一种最终的“至善”
二、康德本体论视域内的实践概念
◆(一)实践高于理论的原则 1、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即纯粹理性,是以感性材料为内容、 以先验统觉为形式的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对现 象界规律的把握。 实践理性:是以自由意志为基础,以道德律令为 核心,以自由为目的的认识实践法则并以此认识 到自身的自由。 2、实践高于理论: 人类关于本质的理性要求只有在实践领域中才能 得到满足: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和超越性 理论理性是现象界法则的源泉,实践理性是本体 界法则的源泉 实践对理论的优先性还在于自由是纯粹理性的拱 心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76c5c8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6.png)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7a89dc2f90f76c661371aab.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大多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是实证论的,其对实践的见解也就必然是直观而偏狭的。
他们的一切经济分析都是以现实的实践,即工业、市场和商品交换为前提的。
因此,他们似乎有权责备马克思的实践过于抽象,因为后者把超越这一前提作为自己哲学的立足点,亦即“社会化的人类或人类社会”。
这样,马克思好像陷入了夹缝中:对于抽象的实践观来说,他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观;而对于直观的实证的实践观来说,他似乎又成了“抽象的”实践观。
如果说上述分析还只具学理意义的话,那么当人们完全忘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直观的实践观的区别,并因而用直观实践观指导当前实践时,重申两者的区别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概言之,马克思的实践观内含着对于理论的渴求,因而是自觉的,以一定社会目标为方向的;内含着现实普遍利益即人民大众利益的价值导向,因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内含着把个人有限生命溶入伟大的人类解放事业并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人生导向,因而是积极的、向上的。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https://img.taocdn.com/s3/m/11713c7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0.png)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
在中国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也有过不少论述,如康德把实践看成是理性先天的道德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尽管他触摸到了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陶冶事物,但最终还是把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总之,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人类实践的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他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最后,他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及其矛盾运动中的变革作用,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https://img.taocdn.com/s3/m/48eaf63610661ed9ad51f3c0.png)
探索研究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冯 雪 李 娜(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050091)摘 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哲学史上伟大变革过程中的一份研究性的纲要。
本文首先分析费尔巴哈错误实践观以及产生的原因,通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错误实践观的批判,得出科学实践观的内涵,以及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我们学习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实践 费尔巴哈 马克思马克思在《提纲》中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的制定了“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这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以后,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取得初步成果的条件下,第一次同所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标志。
所以,恩格斯高度评价《提纲》说:“作为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一、费尔巴哈错误的实践观以及产生原因费尔巴哈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斗争中,形成和发展了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从而“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但是费尔巴哈却是一个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他在自然观方面坚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却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这就必然导致他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1、费尔巴哈简单的把感性直观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
费尔巴哈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他认为实践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显然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混为一谈,以感性直观活动代替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79fa80780eb6294dc886c67.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X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大多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是实证论的,其对实践的见解也就必然是直观而偏狭的。
他们的一切经济分析都是以现实的实践,即工业、市场和商品交换为前提的。
因此,他们似乎有权责备马克思的实践过于抽象,因为后者把超越这一前提作为自己哲学的立足点,亦即“社会化的人类或人类社会”。
这样,马克思好像陷入了夹缝中:对于抽象的实践观来说,他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观;而对于直观的实证的实践观来说,他似乎又成了“抽象的”实践观。
如果说上述分析还只具学理意义的话,那么当人们完全忘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直观的实践观的区别,并因而用直观实践观指导当前实践时,重申两者的区别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概言之,马克思的实践观内含着对于理论的渴求,因而是自觉的,以一定社会目标为方向的;内含着现实普遍利益即人民大众利益的价值导向,因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内含着把个人有限生命溶入伟大的人类解放事业并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人生导向,因而是积极的、向上的。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d6549d1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3.png)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观的超越1、实践主体:人的理性与现实的人马克思与与康德在实践观上的第一个重大分歧体现在实践的主体上:康德的实践主体是人的理性,马克思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康德的实践哲学是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
首先,康德突出了实践的主体性原则。
他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客体论思维方式到主体论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凸显了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地位。
其次,康德实践哲学的主体指的是人的理性。
康德把哲学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的,叫做自然哲学,和实践的,叫做道德哲学(因为理性按照自由概念对实践的立法是这样命名的)。
与此相对应,康德区分了理性的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思辨理性”,它关涉到自然必然性,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另一种是“实践理性”,它关涉到自由,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善良意志。
从而,人的实践活动分为两种类型,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和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康德在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把后一种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
康德认为这两种活动对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者的作用在于提供现象界的理论知识,而后者才会依据道德律对人的行为提供积极的指导。
从整体思路上说,他是在精神范围内讨论实践概念,从而把实践归结为一种意志的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生动具体的现实活动。
康德的“道德”是先验的道德,康德的“自由”是以先验的道德法则为基础的自由,康德的“实践”是道德的实践,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
由此可见,康德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突出了实践的主体,但其“人的理性”的主体是虚幻空洞的抽象概念。
真正把实践的主体从理性王国拉回到现实世界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完整的意义上解决了实践的主体问题,即“现实的人”概念的提出。
2、实践客体:道德律令与感性世界康德在确立了人的实践理性在其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后,提出了实践哲学的对象一心中的道德律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报告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报告2](https://img.taocdn.com/s3/m/732082d926fff705cc170a0f.png)
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心得体会摘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吸收传统实践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的精华。
通过对以往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彰显了实践的价值维度,从而确立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把实践的价值维度作为逻辑主线而贯穿其中,从而奠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唯物主义、哲学、实践、人的本质简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
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内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是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全文一共只有 11 条,形式上虽然相互独立,全文始终有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受动性和不彻底性,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从而确立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马克思又运用实践观点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
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辩证关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发展。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对于哲学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已经是有一个根本基点已经是其核心,既实践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a8121e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4.png)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1、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重构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重构是在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通过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在革命理论构建中完成的。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则将实践理性等同于意志。
他认为的实践是一种纯精神活动(意志,即实践理性),甚至理性都是意志(实践理性)的从属者。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将实践看作是从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随着意识对它的对象和它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并最终完全地考虑了在它的经验中所产生的东西,意识自身也就合乎逻辑地转变成绝对认识了。
”他认为,实践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产物。
由此可知,唯心主义者强调的是实践的精神性,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实践却没有。
因此,马克思说唯心主义者“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费尔巴哈虽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被批判的对象,但他对实践的认识是飞跃性的。
他曾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他看到了实践的物质性的一面,但未完全扬弃传统哲学中实践的精神性传承,也没有察觉实践概念之于哲学的重要意义。
他认识到精神层面的局限性,但并没有认识到实践在物质世界的能动性。
旧唯物主义者因为片面的理解了实践的概念,不能正确认识到实践的本质。
2、现实的实践性马克思在《提纲》中将现实的实践性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社会性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有“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后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概念,用于表征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从事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人,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做了完整的统一。
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指出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的片面,他认为,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将宗教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做了混淆,因其是基于宗教社会的,具有片面性。
马克思早就认识到人的本质与其社会关系的联系,他在1844年著成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说“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因此,他从实践性上提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论局限简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论局限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688b4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a.png)
2021年第20卷第4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论局限简析□张蓉蓉【内容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价值。
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实践观、人学观、历史观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发展,这也被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赞扬。
但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后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比,在实践观上仍具有局限性。
此时,马克思只是想通过实践这一哲学抽象概念来突出自己新思想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差别。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理论局限【作者简介】张蓉蓉(1991.4 ),女,江苏如皋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思想转折时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它的问世,推动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后期成熟的著作,几乎都是在《提纲》所提出的新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的深入,对《提纲》中实践思想的不同解读模式也日益凸显出来,这是《提纲》理论局限的体现。
因此,有必要在把握了《提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提纲》在理论方面的局限性,以便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提纲》和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价值《提纲》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中马克思初步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亮出了自己的崭新哲学观以及新观点的基本构想。
这些新思想有其闪光之处,但大多表述很简略,只是马克思的初步设想,没有哲学上的论证。
在《提纲》以后的大部分著作中,马克思对《提纲》中提出的新观点进行了准确地论证,并对其表述进行了完善,为马克思伟大的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提纲》中有许多新的思想闪光点。
一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来区分自身的哲学观点和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也为马克思以实践为入口创立唯物史观奠定基础。
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380280a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b.png)
中国军转民68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费尔巴哈的概论尤为重视,其中特别论述了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点,并注以提纲灵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问题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指明了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澄清了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差异,马克思新哲学从此就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永恒发展的,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随着国际劳工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人党和无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得到了发展,表现出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劳工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明前进的方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就是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在稿纸上写了一些文稿[1]。
其中有一篇于1888年公布,即《提纲》。
提纲虽篇幅不长,但它揭示了以往旧哲学的直觉性和不足,首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革命理论的价值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得到肯定。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关键在于,它是以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这一哲学基础决定了只有从现实和历史出发,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理解。
一、实践观的探析:新哲学的破与立(一)旧哲学的破:对费尔巴哈哲学重大缺陷的批判对现实、感性只能通过直观的形式理解,而没有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是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者的主要缺点。
他们不能理解感性的人,先是作为实践的对象,然后是作为理解的对象。
他们坚持客观事物与人们的实践毫无关系,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只是关系的直观反映,就像一面镜子,只是被动地观察。
费尔巴哈同时谈到过实践的概念,却与马克思有本质区别。
他认为实践是指日常的交流、共识和一些小事,如商人的投机、自私等肮脏的活动,而不是社会或革命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ab2f6e7e21af45b307a8f7.png)
一: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一直就在哲学家们的考察范围之中。
康德是首次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哲学中。
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是马克思批判的借鉴吸收先哲们的菁华。
特别是在批判的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锁创造出的接触的实践结果。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特征的集中体现, 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精髓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为当代实践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和方法论的提示。
在马克思看来, 作为实践主体的不是精神、理念, 也不是纯粹自然的个人或抽象般的人, 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所指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的关系, 实践范畴解释了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本质, 阐明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辩证转化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 即它是以人为主体的,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创造客体,以表现和确证自己是对象性的现实的人, 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 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 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因此,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认为, 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化必须通过对象性活动才能实现。
主体对象化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果。
生产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正如马克思所说: / 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 都是生产所生产的0, /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0, / 在生产中, 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 物主体化0人作为主体所以是现实的、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简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
![简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6eac7e7fa1c7aa00b42acb86.png)
简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作者:高妍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7期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认识论作者简介:高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6.23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着丰富的实践观点。
《手稿》中蕴含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在吸收康德、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实践观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对他们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观。
虽然还未形成理论体系,但是为马克思实践观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追溯、继承与扬弃为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通过对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研究更好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
(一)康德的实践观康德把哲学分成两部分,即理论层面的自然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道德哲学。
康德给“实践”进行了定义: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
人的实践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另一种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
康德认为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康德确立了实践的主体后,又提出了实践的客体,即道德律令。
对于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康德认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理性与作为实践客体的道德律令只能是形式上的统一,其实际上仍然处于对立的状态。
(二)黑格尔的实践观《逻辑学》《精神现象学》《实体即主体》等著作中蕴含着黑格尔实践的思想。
黑格尔指出实践的目的性、承接性和现实性。
目的性是指黑格尔强调与动物盲目的活动相比,人的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黑格尔把人的目的归为绝对精神在人身上的显现。
黑格尔肯定了康德关于自由与意志自律二者的关系,坚持了实践中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也批判了康德空洞的主观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8504602a300a6c30c229f53.png)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作者:熊华方文来源:《价值工程》2016年第31期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旧唯物的分水岭,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实践特征。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构建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
Abstract: Marx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ettlement of the old materialism represented by Feuerbach in "Theses on Feuerbach",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view as the watershed of the new and old materialism, draw a line completely, giving Marx's philosophy with distinct practical features. It helps us to better grasp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philosophy, to analyze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concept in "Theses on Feuerbach",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s theory of scientific practice.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实践观;解读与思考Key words: "Theses on Feuerbach";scientific practice view;reading and thinking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37-040 引言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所建立的。
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1f3769f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f.png)
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实践观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们对实践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就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实践观进行深入剖析,从不同学派的角度探讨他们的观点和主张。
1. 古代哲学中的实践观在古代哲学中,实践观已经被一些学派提及。
例如,中国的儒家学派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倡“学以致用”。
儒家注重人们对社会的实际行动和实践,认为通过实践可以培养人的德性和智慧。
同样,在古希腊哲学中,众多哲学家也对实践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2. 康德的实践观康德是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德国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他在实践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康德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他将实践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理性实践,另一种是实际的经验实践。
康德的实践观对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黑格尔的实践观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与世界进行互动的重要方式。
黑格尔主张实践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体现,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并实现自我完善。
他还提出了“主体-客体”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过程。
4.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费尔巴哈是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德国哲学家,他对实践的理解与马克思有着一定的联系。
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人类解放的关键,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批判和超越现存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5. 哈耶克的实践观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实践观不同于其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哈耶克强调经济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倡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他认为通过实践和自由的竞争,人们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6. 结语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哲学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古代哲学到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哈耶克,各种不同的实践观点使我们对实践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克思实践观及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实践观及当代意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ef70908e9951e79a892787.png)
马克思实践观及当代意义研究作者:乔莹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实践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关键。
马克思通过对前人实践观的分析、扬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将实践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阐述。
本文基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主要内容和当代意义来论述马克思实践观思想,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分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当代意义马克思实践观是以实践理论为中心和重点,以人民群众为历史的主角,并且以劳动生产为出发点构建的全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实践观扬弃的基础上,立足于其所在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实践和时代背景而开创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和创新,创立了马克思科学的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一)康德的实践观康德区分实践的两种不同类型:“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关涉的是自然概念,属于认识论范畴,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实践哲学关涉的是自由概念,属于本体论范畴,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理性。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知性一般是产生概念来进行判断的能力,理性则是进行推理的能力。
判断总是一次性的,它离不开经验对象,所构成的是一个个单个的知识;推理则不和经验对象直接打交道,只和知性已构成的知识打交道,因而是可以向上或向下连续推下去的,作为一条法则,则是要通过“理念”(理性概念)而獲得完备的整体性知识。
马克思对康德实践哲学的思想是采取批判的态度,马克思赞同康德认为理性高于知性的观点,但是马克思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和善良意志缺乏现实性,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实现。
康德的思想过于绝对和片面化,对善良意志绝对认可和提倡,忽视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
评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评费尔巴哈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cabc037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3.png)
评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观点:用自界代替存排除了社会存;用生物学上人内代替社会人思维容排除了人思维社会性;把人的本质就是生物学上的本质。
费尔巴哈是上承黑格尔、下启马克思之重要人物之一。
费尔巴哈是上承黑格尔、下启马克思之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德哲学不仅寓意深厚,而且至今仍是人们学习道德理论和研究道德实践的重要理论来源。
分析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出发点、基本准则和理论本质,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费尔巴哈道德哲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观点:用自界代替存排除了社会存;用生物学上人内代替社会人思维容排除了人思维社会性;把人的本质就是生物学上的本质。
费尔巴哈抨击宗教的目的就是必须把神的本质还原成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成为现实生活,必须人们坚信自己,为崇尚现实生活而斗争。
费尔巴哈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好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
费尔巴哈指出,必须以人做为思维和存有统一的主体和基础,就可以恰当化解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若想充分反映存有和如何充分反映存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化解重新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条件阿尔温·托夫勒把16世纪中叶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描述为一种蕴涵巨大冲击波的社会变革的浪潮。
这股巨浪也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灵魂深处的哲学信念,引起一场观念上的变革,它改变了人们观察、解释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的新时代。
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使机器生产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这一生产力的革命使得自然经济迅速瓦解,为商品经济所取代,旧的世界秩序和社会人际关系被打破,代之以新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
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
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显示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征服自然上的巨大能动作用。
与此同时,人们扬弃了陈旧的社会关系,创立起新的社会关系,使过去彼此分割的各个生产部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开拓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市场,密切了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生产规模的扩展,使人们超越时间和空间、人种、历史、传统,语言的阻碍和狭隘的眼界,意识到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整体性。
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有力地震撼着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凝固、守旧,崇尚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框架。
这一切,都揭示出生产力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展示,从而论证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创造力。
19世纪30~40年代,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工人阶级的觉醒,法国、德国和英国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壮举,向人们说明,人是自己的上帝,人及其活动应成为哲学的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适应这一时代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
从理论来源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离不开黑格尔、费尔巴哈、卢梭,康德,歌德、费希特等前人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理性主义觉醒的时代,理性主义出于反对宗教唯心主义的需要,把精神同物质、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而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却把人同自然界越来越密切地统一起来,并使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
因此,消解精神与物质,人和自然的截然对立,以实践为中介,实现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哲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卢梭是最早提出超越利己主义,把人同想象的环境结合起来的思想家。
他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同自然、人同社会的对立,认为这种对立是人为造成的。
他先用理想化的自然界,然后用理想化的社会来取代这种对立。
他宣称:在理想化的自然状态中,个人同社会不再对立,人同所有其他的人以及方事万物都和谐地融为一体,得到自由发展。
理想化的社会是以人们自由平等地相互订立契约的社会。
康德试图克服人和环境的僵硬对立,把两者统一起来。
可是,他认为,人的活动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人同外部世界的结合,只限于精神加给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的先验范畴,显然,这并不能克服认识和行动上的二元论。
他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认为前者解决认识问题,它只管现象界。
后者说明行为问题,行为来自意志,意志发自心灵,心灵属于本体界。
现象界遵守“自然律”,本体界遵守“自由律”,两个世界分别服从两种规律,彼此互不涉及,结果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康德把“实践”局限于道德行为范围之内,又把道德准则看成是理性的“绝对命令”,是先验的和普遍有效的。
由于他割裂了“现象”和“本体”,从而他的“实践”也不能成为理性通往现实的桥梁。
所谓“实践理性”只是一种“应当”和“信仰”,最终导向道德神学。
尽管如此,康德颂扬主体性原则,力图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并把社会和自然界看作是向着自由发展的有机体。
这些思想间接促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
二、黑格尔对实践——劳动的逻辑表述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最强调实践和劳动的哲学意义,他的实践是德国古典哲学光辉的思想成就。
正是黑格尔将实践作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的桥梁,从而使哲学认识论与历史哲学相互贯通,汇成统一整体的世界观。
在黑格尔之前,费希特首先在哲学认识论中提出并论述了行动、劳动和实践的范畴。
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号召:“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的生存目的”。
在他看来,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克服障碍,满足自身的需求,达到完善的境地,他把希望寄托于行动。
主张贯彻行动的观点,以它为全部哲学的基础,由“绝对自我”来设定自我,又设定非我,最后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即绝对非我。
在绝对自我内部,或者为实践理性。
相应地知识学被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他认为,就“理论的自我”来说,总有一个非我或客体与它相对立,因而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只有“实践的自我”才能够凭借“理智的直观”达到二者的统一。
所以,他把实践部分看得比理论部分更重要,“决不是理论能力使实践能力成为可能,而是相反,实践能力使理论能力成为可能(理性自身是实践的,只有当它的规律应用于那限制它的非我时,它才成为理论化的)”。
据此他作出“理论从属于实践”的结论。
费希特首次把实践概念纳入哲学认识论之中,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进展。
黑格尔在耶拿时期写的手稿《伦理体系》和讲稿《耶拿实在哲学》中,都吸取了费希特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有关论述。
详细剖析了劳动、实践过程的要素、性质和特点。
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精神现象学》中明确地把行动、劳动、实践的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并且对它的辩证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
黑格尔把劳动过程区分为“需求——劳动——享受”三个阶段或三个环节。
他说,主体和客体“分裂的感觉是需求;这一分裂的‘被扬弃之有’的感觉是享受”。
介于需求和享受之间的中间环节就是劳动。
在劳动中,客体的“形式被实在地消灭,而客观的东西或区别被保存下来,这就是劳动自身的活动”。
他进而更具体、更确切地指出,“行动的三个环节”是:(1)目的;(2)手段或“目的实现”;(3)被创造出来的现实。
劳动实践是主体通过创产客体、扬弃客体、达到主体自身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环节。
在《逻辑学》中,黑格尔以纯思辩的逻辑方式把这一过程表述为“行动的推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主观的“目的”对现实的关系、外部的“手段”、以及“目的的现实实现”三个阶段、三个要素或三个环节。
通过这种分的,揭示出劳动、实践是从主观目的出发达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
他说:“行为的必然性在于:目的本来就是与现实关联着的,而且目的与现实的这个统一性就是行动的概念;行为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行动自在自为地即是客观现实的本质”。
这里,黑格尔明确指出,主观目的必须通过劳动工具“这个外在的他物”才能转化为客观现实,而且人们通过工具能够支配自然界,但就目的自身来说又是服从于自然界的,即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
这一思想被列宁称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黑格尔对实践、劳动作出逻辑的表述,他说:“这种包含于概念中的,相等于概念的,把对个别的、外在的现实之要求包括在自身之内的规定性,就是善”。
实践就是“善的理论”,即主体的“要求”到“外在的现实”的转化,“个别”性和“概念”的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显然,黑格尔把人的能动性充分体现在劳动、实践的概念中,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黑格尔的实践范畴是德国古典哲学光辉的思想成就。
虽然,在他那里作为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环节的实践和劳动,归根结蒂还是一种“理念的活动”,却使哲学认识论与历史哲学相互贯通,汇成统一整体的世界观。
在实践和理论认识的关系上,黑格尔不仅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而且得出了实践高于认识的结论。
在他看来,理论认识活动是“接受了存在着的世界,使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从而扬弃了理念的片面韵主观性”。
与此相反,实践的活动作为从主观目的向客观现实的转化,其特点在于,“规定并改造”客观现实,以便满足主体自身的需求,就是说,它“扬弃了客观世界的片面性”。
实践的理念之所以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的理念更高,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这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准备了理论前提。
三、费尔巴哈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与黑格尔学派精神性的实践概念相对立,费尔巴哈在实践物涵义上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
他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很富于启发生的思想。
康德企图在“纯粹”悟性中寻找真理的标准,与他相反,费尔巴却在生活中、在现实中、在实践中看到这个标准。
他写道:“理论所不能解决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这里,费尔巴哈并不是从个别人的实践出发,而是从整个人的实践出发的。
与以前的哲学家不同,费尔巴哈不认为只有理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他强调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因为只理性的东西才是合乎理性的。
人才是理性的尺度。
“思想和存在的统一,只须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真理。
”“人”不是指个别的人,人的“本质被包含在社会里,包括在人和人的统一中”。
个别的、孤立的个人不能创造语言、国家、道德,使认识发展,让理性完善。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结果。
费尔巴哈把生活、实践放在对理论来说属于根源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他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消费的实践不是生产的实践,但是这种实践毕竟不是纯粹理论的实践和脱离现实的实践。
他对实践理解的主要局限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
他认为真理的标准、尺度是“类”。
“如果我在类之尺度中来思想,那么,这样所想到的东西就是人一般地能够想到的,从而,如果一个人想要正常地、合乎规律地、因而真正地思想的话,就必须想到这些东西。
跟类之本质相一致的,就是真的,跟类之本质相矛盾的,就是假的,真理就只有这样一定法则,除此以外便没有了”。
总之,始终没有超出抽象的直观的界限。
正如马克思指出,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扬弃和超越。
马克思既不把实践看作是纯思辩的理念活动,也不认为实践只是饮食男女等物质活动,而是把它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他立足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阐明这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
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把“感性”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认为通过这媒介如同通过焦点,会点燃世界之光。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高》中明确地指出,这种感性媒介就是劳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并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