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郭解的人物形象看司马迁的游侠观

合集下载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司马迁十分景仰游侠的情怀,并以此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

在著述《史记》时,他打破了历代史家着笔于“帝王将相兴亡盛衰”之事的先例,在“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历代关节中倏忽一现却光芒四射的游侠身上。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谈及自己为游侠树碑立传,书写春秋的初衷时,抑止不住对游侠的钦佩之情,认为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封建法制的要求,然而说话算数,行动坚决,应允过人家的话一定要办到,即令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他们见义勇为,济人急难,为人奔走于存亡死生间。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为人做了好事,从不夸耀自己的本领,羞于声张自己的恩德。

由于史料的匮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只记述了西汉初年几位大侠的事迹,其中对朱家、郭解两位着墨较多。

朱家,曲阜人,秦末汉初名闻当世的大侠。

他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在法苛刑酷的年代,竟然不顾自身安危,挽救了数百著名之士的生命。

朱家济人急难,不惜倾囊相助;乐于助人,胜过己事;施恩于人,怕人知道,怕人回报。

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大侠的生活却极其俭朴,家中并无多余的财物,他衣着破旧,吃得非常简单,出行仅靠小牛拉车代步。

朱家与楚、汉名将季布有一段被人称颂的佳话。

季布早年以“为气任侠”而闻名于世。

秦乱时投身西楚,为项羽手下悍将。

在与汉军的交锋中,季布多次围困刘邦,使其处于危险的境地。

项羽灭亡后,刘邦始终不肯原谅季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刘邦通令全国,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对敢于藏匿季布的人则诛三族。

季布先藏匿在濮阳一位周姓人家。

然周氏害怕祸及家人,为转嫁危机,于是想到了豪侠朱家。

在与季布商量后,周氏将季布的头发剃掉,在季布的脖子上带一枷索,然后赶往曲阜,将其当作奴仆卖给朱家。

尽管季布破衣垢面,然而眉宇间却流露出一股英气,给人不怒而威的感觉。

朱家一眼就认出是季布,惺惺相惜之情蓦地涌起。

出于对末路英雄的关怀及保护,他安排季布耕田种地,以此掩人耳目。

对朱家来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彻底”,能使季布重见天日,早日脱离困境,是其应尽的义务。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游侠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郭解:那个令汉武帝动容的江湖游侠,可不仅仅是个黑社会大哥

郭解:那个令汉武帝动容的江湖游侠,可不仅仅是个黑社会大哥

郭解:那个令汉武帝动容的江湖游侠,可不仅仅是个黑社会大哥#千古侠客梦#提到侠,很多人认为他是中华民族原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心中就有了关于侠的模糊概念。

那个时候只知道侠很厉害,提到侠大家都心存敬畏和向往,街边的书报亭总会有很多关于侠的武侠小说。

似乎侠和武是分不开的,武侠不分家,但现在看来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状态。

而武是一种形式,因为他直接体现了侠的追求,武是手段,是实现侠之精神的必要手段,因此才有了“侠者以武犯禁”的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记录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侠者,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郭解。

郭解并不是出身寻常人家,而是颇有家族渊源,他的外祖母许负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侯爵,是西汉大名鼎鼎的相士。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史记·游侠列传》有人说许负神算,她曾准确预言了汉文帝刘恒宠臣邓通和名将周亚夫的结局,但在我看来,她最大的慧眼是预见了刘邦的天子之命,我更愿意相信她看重的是刘邦的潜力而不是命术。

因为当时许负一家也算是割据一方的势力,选择刘邦做为靠山,也有赌博的意味。

年轻的郭解:行侠仗义和以武犯禁,是同一问题,不同的角度。

郭解的父亲就是个出了名的游侠,在孝文帝时被处死,孝文帝以仁孝闻名于世,但他都容不下郭解之父,只能说郭解父亲的存在对孝文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至于完成威胁的原因,用宽泛的话来说就是“以武犯禁”。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史记·游侠列传》仰仗着武力而无视国家律法方面的禁忌,让国家对于侠的存在很头疼,在常人眼中急公好义的大侠,在统治者眼里却变成了横行不法的作奸犯科之人。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史记·游侠列传》年轻时的郭解和父亲一样,是个快意恩仇之人,他身材矮小,但精明干练,不喝酒让他可以保证冷静的判断。

但凡遇到不顺心之事就出手杀人,自己亲自杀死的人很多,让人谈之色变,这个时候的郭解,还不能被称之为侠,说他是匪也不过份。

我“认识”的郭解

我“认识”的郭解

我“认识”的郭解通过阅读《游侠列传》使我“认识”了司马迁笔下的郭解,他是一个性格残忍狠毒的人,他是一个武艺高超的人,他是一个正义明理的人,他是一个聪明恭敬的人,他是一个大度豁达的人,他是一个善良仗义的人,他是司马迁所称赞的游侠,他是我心中认为的“大丈夫”。

首先说他的性格残忍狠毒,“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他在年少发怒不愉快的时候,就会亲手杀死很多人。

文章中还说到他藏匿亡命徒、劫夺、干坏事,没事的时候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这些不法的行为数都数不清。

从他的这些行为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残忍狠毒。

并且即使是在他长大改变了一些品行之后,“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他的性格也依旧没有改变。

第二说他武艺高超,我是从三方面看出来的,一是他杀人无数,二是他出门,“人皆避”人们都会为他让路,三是皇上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之后,过了很久才捕到。

第三说他正义明理,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然而郭解并没有急于报仇,他在听凶手讲述了实情之后不仅放过了凶手,还说“公杀之故当,吾儿不直”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对自己的亲人尚能做到公平正义,不偏袒,可见其大侠之风范,也正是因为此,有更多的人称赞郭解,愿意更加的依附于他。

在他要迁徙到茂陵前,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还有洛阳的两个仇家在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调解下都没有效果,却听从了郭解的劝说,最终和解,不得不承认与郭解正义明理的品性是有关系的。

第四说他聪明恭敬,“窘急常得脱”在窘迫危急的时候常常能够脱身。

所以说他聪明;“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援救了别人的性命,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并且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情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的酒饭。

所以说他恭敬。

第五说他大度豁达,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看到“有一人独箕踞视之”竟说是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别人没有罪过。

甚至还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郭解形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郭解形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郭解形作者:王玥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年第05期【摘要】郭解是《史记·游侠列传》中一个具有斑斓光彩的人物,与其说郭解是一个单纯的人物形象,不如说他是司马迁卓越史学观的体现。

因此,解读郭解形象对理解《史记·游侠列传》的文化价值和司马迁的史学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郭解形象;《游侠列传》;意义【中图分类号】K209 【文献标识码】 A《游侠列传》是《史记》的名篇,明代王世贞评价它:“其文精严而工笃,磊落而多感慨。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布衣之侠形象,汉武帝年间的郭解是其中着墨最多、寄予最深的人物,但历来颇多争议。

本文试图通过对《游侠列传》中郭解形象的分析,解读司马迁笔下的郭解及《游侠列传》的深层意蕴。

一、郭解其人“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第一,郭解的外貌短小,再联系后文的“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可知,司马迁是亲见过郭解的,司马迁以史笔来记述同时代的人物,由此可以推断他在《游侠列传》中关于郭解事迹生平的记述大多是可信的。

第二,“精悍”,即精锐强勇(《现代汉语大词典》),是形容郭解的性格。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下文竟又出现了类似的描写:“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后世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泷川曰:“《汉书》无‘郭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十四字。

”;中井曰:“‘解为人短小不饮酒’是复出,误写耳。

‘出未尝有骑’句,当在前文‘不敢乘‘上’。

”(《会注考证》)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今人无从得知,但就目前的文本来分析,我认为,这十四个字意义非凡。

须知“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的描写是有背景和前提的,即“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

”司马迁并未写郭解如何与关中贤豪宴饮平生,快意恩仇,而是笔锋一转“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与前文的“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游侠列传 赏析

游侠列传 赏析

选段事赏析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从古至今为数不多的一部经传体通史,记载了上下三千多念的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描写了古代著名的人物,将期神态性格等刻画的栩栩如生。

例如司马迁描写屈原为国跳江自尽的爱国情怀,亦或是“诸子百家,独尊儒术”的孔子,在司马迁的笔触下显的尤为形象生动。

同样,在《游侠列传》当中,游侠的形象被司马迁刻画的淋漓尽致,随之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字里行间可以细微体会出希玛钱对于游侠想象的敬畏与其遭遇的愤慨。

郭j解成为《游侠列传》当中首当其冲的游侠代表,在司马迁的描写下显得更为精彩,“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开段直入主题,点出郭解的身材短小而精悍,身体特征体现出了郭解的干练。

司马迁以先抑后扬的的手法首先描写了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

身所杀甚众。

”消息体现了郭解暴怒残忍的性格,客观描写了作为游侠的郭解暴躁的一面,而后承扬了“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挖冢,固不可胜数。

”这样正义禀然的郭解,直接体现了游侠精神从而也注入了自身对游侠的感觉。

在司马迁的文章中,游侠形象并不时那样不尽人意商务暴虐之徒。

郭解姐姐的孩子仗郭解之势强迫别人喝酒,那人喝不下那孩子就强行灌入,那人气急之下杀死了孩子并逃离,姐姐拿此亊讽刺郭解让他解决,而后郭解地知真相对那人说“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便放走了那人。

并把姐姐的孩子好生安葬。

这件亊体现了郭解为人处亊十分妥当,从而以郭解为代表颂扬了游侠精神地真谛。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大家都为此亊佩服郭解明理的性格,此处成为大家对游侠形象的改观。

在《游侠列传》中,郭解日常生活中锁琐碎碎的小亊都成为游侠精神鲜明体现。

郭解曾帮助不相干的人脱离险境,使“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而后又为结仇的两家人条例矛盾这些并不是他必须做的,而是作为一名游侠,内心的推动和道德思想的驱动使其为人给予帮助而不求仸何回报。

像郭解这样的游侠形象为朋友或恩人两肋揑刀,以死相助的大无畏精神定会有些许生死之交,使之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论司马迁的侠意识】游侠列传

【论司马迁的侠意识】游侠列传

【论司马迁的侠意识】游侠列传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中国人民历来以“仁”、“义”自立于世。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出现了无数次反抗暴政的斗争,涌现出无数震撼人心的侠人侠事,同时,也产生了“侠意识”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伟大民族精神。

“侠”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篇。

韩非对此的评价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把“侠”定义为:“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可见,当时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文人对“侠”的评价是不甚高的。

“侠”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

其时,周室道衰,诸侯莫不争强称霸。

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群侠纷起,一度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根据典籍记载,鲁仲连以游说行侠,专诸以报恩行侠,侯嬴以智谋行侠,荆轲以胆略行侠……他们的侠义之举激荡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侠士豪杰、文人骚客的心。

随着秦统一天下,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和日益巩固,侠者“以武犯禁”的特点愈加明显,与统治阶级的对抗也愈演愈烈,由此招致无数封建文人的非议与指责。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司马迁却第一个站出来为侠正名,成为第一个肯定“侠”的知识分子、史学家。

人们往往把司马迁对侠士们的描写看作是其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一种客观写照,但纵观司马迁著作中对侠士们流露出的欣赏、仰慕之情以及其一生行事,不难看出这一切实源于他思想深层中浓厚的“侠意识”。

一从思想构成论其侠意识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作《论六家之要旨》,评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家。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诸家学说颇有涉猎,思想成分相当广博,这对他思想意识的形成影响深远。

诸家之说,有与“侠意识”相抗的一面,也不可否认它们之间具有某些相通的成分。

诸子百家首推儒家,儒家传统中其实含有不少“侠”的精神成分。

儒家看重刚毅勇敢的品行,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把名誉和看得比生命更宝贵;孟子更是明确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把刚直不阿的品格作为衡量大丈夫的标准。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大侠郭解其实是个阴狠手辣之人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大侠郭解其实是个阴狠手辣之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上的大侠郭解其实是个阴狠手辣之人
导语:郭解,有着汉朝第一大侠的称号,姓郭,名解(读“xiě”),字翁伯,现在的济源东南人,是“中国第一女神相”许负的外孙。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著
郭解,有着汉朝第一大侠的称号,姓郭,名解(读“xiě”),字翁伯,现在的济源东南人,是“中国第一女神相”许负的外孙。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著名大侠,却因为行侠仗义的时候触犯法律,被汉武帝下令诛杀。

郭解为人矮小,但是非常的精明强悍,年轻时候的他残忍狠毒,经常就因为心中的不快,胡乱杀人,但他的为人也非常的仗义,真正能做到两肋插刀。

年轻时候的郭解,还喜欢藏匿于亡命之徒的队伍之中,和他们一起去抢劫杀人,没事干的时候,还会铸造假币,挖坟掘墓,可谓是坏事做尽,但是他的运气都非常的好,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郭解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的开始明白事理,对待旁边的人也开始有了转变,那时的他想要做一个侠士,但是他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睚眦必报的性格,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拔刀相向。

汉武帝时期,将一些豪门贵族迁往关中地区,当时以郭解的身家来说,是不符合迁移的标准的,可是当地的县令为了报复郭解,就将他的名字报了上去。

等到郭解和他的手下迁移的那天,送行的人给他凑了一千万钱,作为送行的礼钱。

郭解一家搬到关中之后,关中各大家族都争先恐后的结交他,后来,郭解触犯的法律实在太多,就被朝廷下令通缉,郭解只好过起了亡命天涯的生活。

御史大夫对汉武帝说:“郭解以一个平民的身份,玩弄权术,是以大不敬之罪”,汉武帝听后,下令诛杀郭解全族。

郭解的人物形象
郭解,汉朝著名大侠,名家正史之中,一般都很少花费笔墨来记录
生活常识分享。

“游侠传”有感

“游侠传”有感

“游侠传”有感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游侠”二字来说也是如此,经历不同、看待世界的方法不同,你所认为的人、你眼中的物也就不同,一節好课、一本好书,不是为了回答某个特定问题的,而是启发我们如何去思考的,谨以此篇小小的文章谈谈自身读“游侠”的感想,谈谈自身半年来课堂之感想。

标签:游侠;感想学期中旬,老师就留下了这样一个作业,谈谈自身对“游侠传”的感想。

在谈对游侠传的感想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自身的一些小想法。

求学十多年来(已是真真正正的16年),还没有认认真真的读过古籍,以前读过史记、看过古文,不是竖排、不是繁体,总是感觉古文献离我很远,来到这里才知道那是学习历史的一门必修课。

三个多月以来,通过跟着老师一块读,感觉很是有趣,尤其课堂上知道一些背后的故事更是开心,也梦想着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历史入门者,也憧憬着自己也可以发现问题,但梦想照进现实毕竟很遥远。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的读起。

一、他们眼中的“游侠”游侠传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有一些新感受。

司马迁眼中的游侠、班固眼中的游侠那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二位作者在文章中都没有给“游侠”下明确的定义,但通过读文章大体能感觉出来作者眼中游侠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游侠,下面浅显谈谈我所认为的二位作者眼中的游侠。

(一)司马迁眼中的游侠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出身大族声名显赫的孟尝君、信陵君等人不是游侠,像盗趾那样的人同样不是游侠,更不用说那些依仗财势欺压百姓的豪强了。

那游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司马迁说道“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他们的行为虽然不一定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但是讲诚信,做事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

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诚,这样的人谁会不爱呢?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均有这样的人,拿学生时代来说,有些人他们虽然学习不好、处处跟老师做对(仅仅在学习上),不拿校规校纪当回事,逃课旷课打架等等行为,这些显然不合乎正常的道德准则,这些人也被老师称为“小混混”,虽然爱打架,但从来不欺负老实孩子,对待学习好的人更是保护,班级里有人受到了欺负去找这些人,他们会替班级里人出头;有事需要他们帮助,只要有能力办到他们绝对办的妥妥当当;与此同时这些人特讲哥们义气,可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游侠列传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侠列传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侠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游侠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游侠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游侠列传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纵死犹闻侠骨香——解读《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郭解

纵死犹闻侠骨香——解读《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郭解

纵死犹闻侠骨香——解读《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郭解
李梅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27)6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塑造的布衣之侠郭解,堪称游侠典范.他一生任侠,身上独特的侠义人格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这种侠义人格让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之士在乱世中能坚持自己的"侠"之道义,值得后世颂扬.
【总页数】4页(P133-136)
【作者】李梅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书、剑与酒及侠之大者——解读《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形象的文化内涵 [J], 唐红
2.在疑问中了解荆轲在思辨中解读史迁——《刺客列传》教学设计分析 [J], 管亚平
3.《史记》中\"侠客\"的精神实质探析\r——以《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为例[J], 吕芳
4.从《史记·游侠列传》看布衣之侠郭解的性格特征 [J], 赵雅茹
5.侠者当如是——解读《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朱家 [J], 黄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初第一大侠郭解读后感

汉初第一大侠郭解读后感

汉初第一大侠郭解读后感
郭解,字翁伯,河内轵人,汉朝著名女相士许负的外孙,父亲为游侠,在汉武帝时期被诛杀。

郭解受父亲熏染,也是个性格豪爽,喜欢四处游荡的侠客。

所谓的游侠,就是轻生重义,不顾生命安危,愿意为他人化解纠纷,救济危难的人,当然,游侠中也不乏好勇斗狠,泼皮无赖之徒。

郭解常常不惜豁出命去替朋友报仇,还曾藏匿逃犯,抢劫财物,私铸钱币,盗挖坟墓,多行不法。

郭解或是化险为夷,或是遇到朝廷大赦,其不法行为总是能躲过朝廷的追究,仿佛得到了上天特别的眷顾。

郭解渐渐长大,就开始有所收敛,常常检点自己,以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广施与人而不求回报。

舍命帮助别人,而从不夸耀功劳,逐渐声名远扬,很多游侠喜欢依附于他。

司马迁对郭解的死很惋惜,叹息说:“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我看郭解,其身不长,其貌不扬,口才也一般,而天下无论是贤良者,还是宵小之徒,认识他,不认识他的,都会仰慕他的名声,游侠尚义之人都把和他交往引以为荣。

郭解可谓生不逢时,倘若他早生几百年,在战国时代,说不定就能成为乱世豪杰,聚集天下英才,也可成就一番事业。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民间秩序的维护不同于儒家礼教的文化秩序,二者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史记·游侠列传》侠情特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游侠列传》一篇于《史记》各传中超拔醒目,被称为“太史公最有斟酌用意文字”。

本文特别拈出“侠情”一词以分析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游侠所赋予的情感及其意义向度。

此处的“侠情”非为现代武侠小说中所谓的侠者的个人私情,而是指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情感样式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太史公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从侠情角度分析《游侠列传》,对于理解《史记》的游侠精神和中国侠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侠之“义”———侠情呈现的突破点《史记》不是帝王将相的功劳簿,而是由无数面形各异、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共同演绎而成的中华历史画卷。

《史记·游侠列传》一开始就明确表达出游侠于以往历史记述中被缺漏的憾恨:“古布衣之下,靡得而闻已”,“儒墨皆排摒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不仅如此,游侠在现实语境中还遭到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

”因此,司马迁要为游侠“正名”。

自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论出,“侠”似乎就被定了性———以武犯禁,与“暴豪之徒”的仗势欺人、倚强凌弱混为一谈,被认为仅有匹夫之勇。

司马迁为正游侠之名便从儒家的根本二字“仁义”讲起,以“义”作为呈现侠情的突破点。

检阅《游侠列传》全篇,一个“义”字反复出现,前后共有9次。

何为“义”?《论语·阳货》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皆有勇,唯有“义”是衡量他们是否作乱为盗的标准。

孔孟儒学推崇仁义礼智信,将“义”放在与“仁”同等的地位,那种不屈服于强权的威逼,为弱小者、为贫穷者、为无助者作抗争的行为就是“义”,其内里也符合儒家所说的伟大的同情之心,即“仁爱”。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是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故事,讲述了郭解作为一个游侠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传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游侠的生活和价值观。

以下是对《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的阅读练习,以及相关问题的答案。

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 郭解是一个()的人物。

A. 游侠B. 商人C. 士人D. 将军答案:A. 游侠2. 郭解的游侠生涯起始于()。

A. 王侯之家B. 儒家学院C. 贫苦家庭D. 武馆答案:A. 王侯之家3. 郭解出发去救助贫苦百姓之前,他的父亲给了他()。

A. 一把剑B. 一篇书C. 一卷地图D. 一袋钱答案:B. 一篇书4. 郭解救助贫苦百姓的行动最终导致了()的改变。

A. 地方政府B. 法律制度C. 社会风气D. 经济状况答案:C. 社会风气5. 郭解的游侠事迹得到了()的赞扬。

A. 王侯B. 百姓C. 孔子D. 士人答案:C. 孔子二、回答下列问题。

1. 郭解是如何成为一个游侠的?他的游侠生涯起始于何时何地?答:郭解是一个出身富贵之家的年轻人,但他对贫苦的百姓充满同情心。

在父亲去世后,他收到一篇书作为遗物。

书里记载着百姓的苦难和贫困,激发了郭解的决心去救助他们。

他的游侠生涯起始于他在父亲去世后不久,离开王侯之家踏上救助贫苦的旅程。

2. 郭解救助贫苦百姓的行动有何影响?答:郭解救助贫苦百姓的行动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他不仅从事救灾工作,还通过劝告富人慷慨解囊来帮助贫苦百姓。

郭解的行动引起了一些富人和贵族的注意,他们开始效仿郭解的行为,积极参与救助贫困的活动,推动了当时社会对待贫苦百姓的态度的改变。

3. 郭解的游侠事迹得到了谁的赞扬?答:郭解的游侠事迹得到了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郭解坚持救助贫苦百姓的义举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并将其视为身为士人的典范。

孔子评价郭解的行为时说:“公不至于千里之外,犹且云此行也。

”答案一、题目答案1. A2. A3. B4. C5. C二、问题答案1. 郭解通过阅读一篇书作为遗物,了解到百姓的苦难,决心成为一个游侠去救助他们。

游侠的两张面孔

游侠的两张面孔

游侠的两张面孔作者:李婧瑶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21年第08期一、以儒释侠:“游侠”人格与“儒者”人格的重叠性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开头即引用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言,又以“而学者多称于世”表明儒者与游侠之处境迥异,似乎展现了儒侠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然而在他的叙述中,以郭解为代表的西汉游侠群体身上却多处体现了儒者的品质。

此处“儒者”,既非季次、原宪等“自保”之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亦非公孙弘等“依附”之儒,已成封建皇权的左膀右臂。

郭解等人所展现的儒者人格,恰与先秦儒家所推崇的品质相像。

首先,司马迁笔下的几位游侠都具备悲悯情怀。

他们“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以一颗济世之心处世,体现了足够的社会关怀,这与儒家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例如朱家“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他关怀弱者及困厄之士,被其救济的人说也说不完。

郭解“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游侠们对身边人事的共情与恻隐,又与《论语·乡党》中对孔子“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之尊重他人、富于同情心的品质相似。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道出其写下《游侠列传》的动机:“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表明了他对游侠仁义品质的认可与赞许。

这种关切的情绪、对正义的追求,恰与儒者之“仁”与“义”有共同之处。

其次《,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有修行品德的愿望,其虽没有达到儒家“止于至善”的高度,却也是一种值得欣赏的自我完善意识。

此“修德”在郭解身上有直接体现。

有一次他被人箕踞以视,然而他非但没生气,还劝说想要动手的门客“是吾德之不修也”——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风度。

儒家“成人之美”的追求在郭解身上也有体现。

在解决了洛阳两户仇家的恩怨后,他于半夜悄然离去。

作为司马迁笔下游侠的代表,郭解“廉洁退让”,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谦逊品德。

杀人如麻的游侠是怎样收买人心的

杀人如麻的游侠是怎样收买人心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杀人如麻的游侠是怎样收买人心的导语:为游侠这个群体列传的,首推司马迁。

他给游侠下了个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为游侠这个群体列传的,首推司马迁。

他给游侠下了个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这样的人,的确不多见。

不过,我就不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能够言出必行,乐于助人,不怕牺牲,又不爱出风头,这么完美为什么又“不轨于正义”呢?是这个正义有问题呢,还是把侠客夸得偏离于事实?司马迁的游侠列传里详细描写的只有郭解一人。

不过,光是这个样本也差不多了。

郭解是河内轵县人,相面者许负的外孙。

他的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

少年时残忍阴毒,心中愤慨不爽时,曾经杀了很多人。

他不惜生命去替朋友报仇,窝藏亡命徒去抢劫行凶,又私铸钱币,盗挖坟墓,这样的事多得数不清,只是,每次他都幸运地逃脱了,或者遇赦而回。

等到郭解年龄大了的时候,开始检点了,就以德报怨,行善而不期望回报。

但他内心阴毒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因为睚眦小事而报复的事还经常干。

少年人仰慕他的行为,经常为他报仇,也不让他知道。

其实,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不轨于正义”是什么意思了。

我们可以看看一个“不法”的人是怎么样收买人心的:郭解的侄子仗着郭解的势力,邀人喝酒,强行灌酒;人家生气了,杀死了他的侄子,逃走了。

郭解的姐姐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

那凶手回来把情况跟郭解说了,郭解认为凶手。

试论西汉游侠的社会影响和悲剧命运——以郭解为例

试论西汉游侠的社会影响和悲剧命运——以郭解为例

作者: 古沙沙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页码: 33-3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游侠分类;布衣郭解;社会影响;悲剧命运
摘要:�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对游侠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分类,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并用将近一半的笔墨叙写了西汉布衣游侠郭解的任侠一生。

以肯定的语气赞扬了郭解的侠义道德,同时对其违犯法禁的一面也进行了分析。

表现出游侠对当时社会兼具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影响,暗示了游侠这个主流政治之外的社会群体终被打击消灭的悲剧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郭解的人物形象看司马迁的游侠观【摘要】在讨论《游侠列传》所体现出的司马迁的游侠观时,人们往往以传文中前半部分的评价性文字为依据,称司马迁热情歌颂并推崇游侠身上信守承诺、急人所难、舍己为人的精神。

本文在关照司马迁对游侠的主观评价时,更着重分析他对郭解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认为太史公突出强调了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力及由此造成的一些负面效应,说明司马迁对游侠现象并非只从个人情感出发极力颂赞,而是有着全面、理智的认识,这也体现了他作为史学家平衡把握主观情感与客观史实的素养。

【关键词】司马迁;游侠观;郭解《游侠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司马迁在传记中既以评价性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游侠这一特殊群体的看法,同时也重点举例记述了朱家、田仲、剧孟、郭解等人的游侠事迹,其中以对郭解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着墨最多,篇幅最长。

在分析、讨论司马迁的游侠观时,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他在传记前半部分对游侠特点的概括、总结上,笔者以为,太史公对游侠的直接评语固然能鲜明呈现出他的观点和态度,但从近占全文一半篇幅刻画的郭解这一形象中,也能侧面反映出他的一些游侠观。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为何重点以郭解为例?郭解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他对游侠的哪些看法?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一、总体讴歌游侠信守诺言,舍己为人的品质司马迁对游侠这一群体的总体态度无疑是颂扬和讴歌的,这在《太史公自序》就有明确的阐述:“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作游侠列传第六十。

” i其欣赏、认可之情溢于言表。

在《游侠列传》的开篇,司马迁就毫不吝惜地用褒扬的言辞来盛赞和推崇游侠信守承诺、舍己救人的品质:“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ii其后又说:“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之所谓贤豪间者邪?”可见,游侠身上信守承诺、急人所难、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司马迁最看重、最赞叹的地方。

司马迁对游侠的评价几乎都是溢美之词,而只以“其行虽不轨于正义”、“虽扞当世之文罔”两句极简略地说明游侠行为与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矛盾。

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iii,其证据之一就是“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他在《汉书》中也著有《游侠传》一篇,其中所记郭解事迹几乎全都照搬《史记》,并评价曰:“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

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iv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非议游侠行为所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指责游侠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及不合正统伦理道德的一面。

荀悦在《汉纪》中也指出“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v。

相比之下,倒显得司马迁有意忽略和回避游侠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客观事实,而主观地一味歌颂游侠的侠义之举。

其实不然,笔者以为,在解读太史公对游侠这一现象的看法时,一方面当然要根据他的直接性的评语,但同时也应关注他对史实的记述和事例的筛选,在《游侠列传》一文中,郭解是司马迁最着笔力塑造的,从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着手,我们也许对司马迁的游侠观有些不同的认识。

二、郭解形象的塑造及所反映的游侠观有人做过细致的统计:“《游侠列传》全文约共1989个字,其中序文666字,其他传文405字;而郭解传文连同文末‘太史公曰’则达918字,几占全篇之半。

” vi司马迁为何如此大写特写郭解呢?原因之一大概在于俩人的生活年代较为接近,司马迁曾亲自见过郭解,他在传文中几次提及郭解的形貌细节:“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尤其在传记末尾明确写出:“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故而他对郭解的生平事迹势必也了解得比较真实和全面。

更核心、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司马迁想通过郭解这一人物,体现他对游侠的一些看法。

不少人在分析郭解人物形象的时候,都想当然地将司马迁在前文中所推崇的游侠身上信守承诺、急人所难、舍己为人的品质往郭解身上套,也就是说通常将郭解之例视为司马迁盛赞游侠的主要论据。

然而我们从文本出发,仔细分析传记中所载的郭解事迹,可以发现,郭解呈现出的形象,并非严格对应司马迁热烈歌颂的游侠精神,而是另有侧重。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在塑造郭解形象及选取相关事迹时,司马迁着重突出的是郭解在当时的社会名声和影响力。

传文的一开始,司马迁就比较客观地概述郭解形象,既写其阴贼,也表其侠义:“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故不可胜数……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甚益。

既以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其后接之以“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可见郭解在当时少年心目中的地位。

而下文所记述的郭解事迹,也无一不凸显了他的声望和影响力。

第一件事写郭解之侄负其之势强灌人酒而被杀,郭解了解事情始末后并没有进行报复,而是“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这种举动产生的效果是“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第二件写有人箕倨视解,门客欲杀之,而郭解却说“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并阴属尉史脱其践更,使得“箕倨者乃肉袒谢罪。

少年闻之,愈慕解之行。

”第三件事写有相仇者,邑中诸多贤豪居间而不听,郭解成功调解其矛盾却不居功。

第四件则写郭解尽心尽力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产生的反响是:“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贤豪,夜半过门尝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最后一件写徙茂陵及郭解被杀之事,则更全面地展现了郭解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广。

当时朝廷要将各郡国的富豪迁往茂陵,郭解家贫不中訾,但因其豪名在外,吏不敢不徙。

为这事,大将军卫青都出面为郭解向皇上请言,皇上却说:“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

”而解徙时,“诸公送者出千馀万”,及其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

县掾杨季主子因举报郭解迁徙而被解兄子杀害,其后又有人杀了杨季主,杨家上书后,人又杀之阙下,皇上下令追捕郭解,素不相识的籍少公放解出关,等吏追至其处,籍宁自杀而不供。

最终直接导致郭解被杀的则是,有儒生嘲讽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郭解门客闻之便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难郭解,御史大夫公孙弘则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于是族郭解翁伯。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郭解在当时的名声之盛和影响力之大,其交往的人群上至大将军卫青,诸公,贤豪,下至普通少年,邑中百姓等,几乎无所不包,司马迁在最后的总结中也突出强调了这一点:“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司马迁开篇高度评价的游侠身上信守承诺、急人所难、舍己为人的品质,在郭解这一人物形象上并没有明显的展现,选取的这几件事例,更明确反映的是郭解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正面的作用如为他人调停仇怨矛盾等,而更多呈现的是其盛名之下滋生的负面效果和破坏性,如文中多次提及少年仰慕郭解,更有暗地里擅自为解报仇而不使知者;又郭解姊之侄倚仗解之名、势而妄行,强灌人酒最终导致被杀;郭解也可以一己之力影响地方官员的决策权,任意免除“箕倨者”应尽的按期服劳役的义务;他的门客更是缺乏必要的约束,不分青红皂白,但凡有些得罪,便肆意杀人、草菅人命,有人箕倨视解,其门客便欲杀之,县掾举报郭解迁茂陵而被郭解门客灭门,一儒生只是谴责郭解以奸犯公法,不能称贤,就被其门客杀害并断舌。

由此观之,班固谴责郭解“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vii并不为过,这也正是郭解最终招致杀身灭族之祸的最重要因素。

尽管在郭解的传记中并不能直接、明确地看到司马迁的态度,但我们在分析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观时,除了关注其主观评价性的文字以外,他对历史事实的筛选和叙述的侧重点往往也间接反映了他的观点和态度。

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费如此多笔墨塑造郭解的形象,记载他的这些事迹,显然是他注意到,并重视当时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风尚对社会秩序和法制等造成的负面作用,虽然他的语言并无褒贬之辞,似乎只是客观记述,但读者正是可以从他选取的这个人物及其事例中对游侠这一特殊群体有比较全面、理性的认识,故而笔者也认为,班固对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 viii,“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的指责有失公允。

同时,司马迁对郭解之死的记载,也表明他清楚地认识到游侠与大一统专制政权存在的必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游侠风气盛于乱世,国家机构尚不完整,法律也不够健全,游侠们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判断是非,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然而随着大一统体制的正式定型和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封建社会逐渐整合发展,法律与秩序渐趋完善,游侠的生存空间势必不断缩小,而他们的任侠行径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统治者眼中的不稳定因素,诚如班固所言:“开国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甲,国不专杀”ix。

“生杀之权是专制统治者的特权,各种社会弊端被规定只能在社会内部被消解,个人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一定会受到法律和王权的责难和追究,是以这股‘离心的力量’或是被纳入国家机器之中,或是被消灭,甚至‘满门抄斩’,造成了他们悲剧性的历史命运。

”x司马迁最后感慨“‘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正是因为他看清了这一点。

三、作为史学家对主观情感与客观史实的把握然则为何司马迁会在《游侠列传》开篇给予游侠如此热烈的颂美,而在下文郭解的传记中更多地记录游侠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呢?我想这正体现出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在主观情感与客观史实之间的平衡与把握的素养。

《游侠列传》一起笔,司马迁就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肯定、颂扬游侠,其澎湃的景仰、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前人在解读时,多以为其中寄寓了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如清人董份云:“太史公自伤莫救,发愤本意至是尽显矣。

” xi司马迁写道:“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此非所谓人之贤豪间者耶!”其言辞激荡,情感恳切,让人极容易联想起当时他遭遇李陵之祸,身陷缧绁时无人救助的绝望,如《报任安书》中云:“家贫,财贿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之者?” xii所以他对游侠守承诺、急人所难、舍己为人的精神的评价会带着浓烈的感性氛围与主观抒情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