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

“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在

《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比如在“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篇》)“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篇》)中,善人是一种有操守、德行高的好人。

更重要的是,因为与德性相通,孔子所言的“善”在某些时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仁”相通。在“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篇》)中,就表达出孔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这里说统治者要为民众带头向“善”,就是说统治者要忠行于仁道。又如“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篇》)这句说明智慧要用仁心来维持,行动不符合礼制则不属“善”。

明显能看出,“仁”“礼”“善”存在联系,仁是内在的精神追求,礼是外在的形式规范,通过内在的仁心外化出礼,从而达成“善”的效果。孔子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和直接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更重要的是,“善”与不“善”的价值判断体现着孔子所追求的仁道。因为仁道不是尚武的,所以表现暴力武功征战天下的音乐才会与孔子的智慧象违背。因此,孔子所说的“善”关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人伦德性,更关乎艺术作品传达和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和大道追求。

二、“美”的含义

“美”,在《说文》中释为:“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等曰:“羊大为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疑象人饰羊首之形。”在《辞源》中,“美”的含义有:1、指“甘美”,引申凡事物美好者皆称美;2、指“美好”,特指容貌、声色、才德或品质的好;3、指向“善”的含义,与恶对称;4、指赞美。在《论语》中,“美”字一共出现了14 次。在篇章中,“美”的含义主要有这样几种:首先,“美”代表外观好看、外形美丽。其中,

美丽可以是指人的形貌美好,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篇》),“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雍也篇》);也可以是指衣服的华美,如“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泰伯篇》);还可以指建筑好看,堂皇壮美,如“不见宗庙之美”(《子张篇》)。其次,“美”又能表达一种内在美,指的是人的品质或者才能优秀、出众,或者是物的质量、成色出类拔萃。比如“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泰伯篇》)指的是周公的才能出众;而“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诸”(《子罕篇》)中的美玉则除了好看,还因为其质地和成色优秀、出色。再次,“美”也常用作“美善”的意思,这种能够情况下的“美”与“善”的意义是十分接近甚至是相通的,表示“恶”的相对一面。比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中的“美”是好事,与恶相对。孔子还讲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尧曰篇》)这里的“五美”就是指五种美德,它们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篇》)这”五美”可以说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是相通的。这种“美”德,同时也就是“善”德,“美”与“善”实现贯通联系。除此之外,“美”还表示中和之美,是合乎礼仪和仁道的美。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篇》)

可见,合乎中和、中庸之道的礼乐传统,才能是美的。而孔子提倡的礼乐传统又是由孔子之仁道所规定的,所以“美”与“和”相关联,与“礼”相关联,更是与仁道相连。

可见,孔子认同的美是一种有条件的外观形式之美,但另一方面却常常认为美也在于内在本质,带有一种有道德内容和性质评判的审美观。但是在《八佾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句话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让美作为纯粹感官愉悦美妙的意义得以彰显,而让德性和道义上的意义隐去。所以,虽然“美”既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看来它又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意义。

三、“善”与“美”的关系

1、“美”与“善”相和

以“美”在中国古代的起源看,它是同味、声、色直接联系的。即能够在这些方面直接给予人们感觉官享乐的对象,常常就成为美的对象。“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淆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⑥但是,纵观历史上对善美的理解可以发现“美”与“善”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统一的。从“善”与“美”两字本身的解读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