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教学文案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土壤生态学曹志平胡菊编2007年10月24日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 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
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
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
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
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
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
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1土样采集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
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
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
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
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
土壤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
土壤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开展了土壤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介绍土壤教学实践的过程、内容和成果。
二、实践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和分类;2. 培养学生运用土壤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
三、实践内容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首先,我们组织学生到农田、森林、草地等不同生态环境采集土壤样品。
采集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采集后,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包括风干、过筛、混合等。
2. 土壤基本特性测定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学习到土壤的基本特性,如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土壤学知识,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分析土壤样品的特性。
3. 土壤分类与利用根据土壤样品的特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土壤分类。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分布、特点和利用方式。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讨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学习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的方法。
5. 土壤资源调查与规划学生分组进行土壤资源调查,了解当地土壤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定土壤资源规划方案。
四、实践过程1.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壤学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土壤样品等。
2. 实践阶段:学生分组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处理、特性测定等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分析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土壤基本特性、分类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点评各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总结阶段: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2024年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
2024年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土壤科学的部分,主要包括第四章“土壤与生态环境”的第三节“土壤中的生物”和第四节“土壤与植物生长”。
详细内容涵盖土壤的组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及其作用,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幼儿对土壤生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生态环境,认识到土壤中生物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土壤生态现象的能力,激发探究自然的好奇心。
3. 增强幼儿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土壤中生物的作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土壤样本、植物样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具:小铲子、小盆栽、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园区内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样本,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会有不同的颜色和质地?”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中的生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小组观察土壤样本,用放大镜寻找土壤中的小生物,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讲解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10分钟)教师结合实物展示,讲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导幼儿关注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 小组讨论(5分钟)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如何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基本组成2. 土壤中的生物及其作用3. 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4. 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记录身边的土壤生态环境。
答案:要求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土壤生态环境,如土壤颜色、质地、生物等。
土壤地理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掌握土壤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土壤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野外调查、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教学对象土壤地理专业本科生三、实践教学内容1. 土壤地理基本概念与原理2. 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4. 土壤肥力与土壤改良5. 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6. 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四、实践教学安排1. 课堂教学:安排12个学时的理论课程,讲解土壤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 野外实践教学:安排6个学时的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实践。
3. 综合实习:安排2周的综合实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教学步骤1. 课堂教学(1)教师讲解土壤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3)介绍土壤肥力与土壤改良、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等相关知识。
2. 野外实践教学(1)教师讲解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分组进行野外调查,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土壤类型、颜色、结构等特征。
(3)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水分测定、土壤pH值测定等实验操作。
3. 综合实习(1)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地点。
(2)根据实习地点的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制定实习方案。
(3)在实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土壤肥力评价、土壤污染治理等。
(4)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六、实践教学评价1. 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2. 野外实践教学: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综合实习:通过实习报告、实习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实践教学保障措施1. 实践教学场地:学校应提供充足的野外实践教学场地,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活动。
2. 实践教学设备: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调查工具等,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PDF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PDF1 土壤生态学曹志平胡菊编 2007年10月24日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2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3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
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
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
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
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
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
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 1土样采集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
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
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
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
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 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
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教案
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土壤环境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及种类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天然物质,由岩石、有机物、气体和水在长期的地理、气候、生物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是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
土壤种类有砂土、粘土和壤土,根据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分为有机质贫瘠土和有机质丰富土。
2. 土壤生计物质循环土壤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营养盐、矿物质等物质,形成生物质量。
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腐生动物的代谢活动,对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形成有机质,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循环利用。
3.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腐生动物、植物和小型动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系。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营养,同时微生物也能够帮助植物抗病害、促进植物生长。
腐生动物和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将其分解成养分物质,为植物提供食物,推动生态系统运转。
4. 土壤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土壤作为生命活动的基础,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植物生长就会受到限制,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分布和数量。
土壤质量差、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课堂上,教师将以幻灯片、图片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土壤生态系统的构成、作用和影响等,让学生逐步了解土壤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实验方法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土壤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腐生动物、植物等与土壤养分循环之间的相互影响。
3. 观察法通过观察野外土壤样品,让学生深入感受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生态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建立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初步认识。
2. 讲解土壤的定义及种类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讲解土壤的定义及其分类。
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
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环境土壤学实习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关键实践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环境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种土壤的化学、物理、生物和微生物信息,以揭示土壤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环境科学实践技能。
本文对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一、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目的环境土壤学实习旨在:1.提供学生参与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2.加强学生对土壤管理、修复和保护技术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观念和责任意识;3.提供一个实践课程,便于学生通过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相结合的问题。
二、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内容1. 实验室实践环境土壤学实习的实验室实践内容包括:(1)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保存;(2)常规土壤分析方法的操作和应用;(3)土壤理化性质参数测定;(4)土壤微生物信息研究。
2. 土壤调查实践土壤调查实践包括:(1)应用报告研究的员工走访客户至土地;(2)工具的选用和使用;(3)测量和图书馆研讨会信息收集;(4)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三、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要求1.实验室实践(1)参与实验室课程和实验室报告撰写;(2)每次实验室实践需要提前准备仪器知识,操作流程和实验目的;(3)参与每次实验室实践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2. 土壤调查实践(1)参与调查实践项目,如海岸土壤调查或城市土壤调查;(2)充分了解所负责的项目,其中包括文献查阅和资料调研;(3)参与实地勘察和样品采集;(4)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5)撰写调查报告。
四、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体验有效地设计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体验非常重要,确保学生在实践实验室和实地工作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学习经验。
为此,建议实践环境以下步骤:1.策划实验室和实地行程在课程开始之前,明确学生将在实验室和实地项目中体验到的实践方式和学习目标。
2.提供充足的资源课程教师应确保所有的仪器和工具都可供使用。
同时,课程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有关土壤调查实践计划。
大班科学活动《土壤》教案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土壤》二、活动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知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土壤样品、放大镜、小雨伞、水、杯子、勺子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简单的探究经验,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土壤。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和水分。
2. 探究土壤的组成:出示土壤样品,引导幼儿观察、触摸土壤,感知土壤的质地。
3. 实验:水分对土壤的影响。
将土壤放入杯子,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水分对土壤的重要性。
4. 操作活动:小雨伞游戏。
邀请幼儿用小雨伞模拟降雨,观察土壤吸收水分的过程。
5.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邀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庭种植的植物,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环境教育:组织幼儿进行保护土壤、关爱环境的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浇水等。
3. 科学探索: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土壤的种类、分布及其它生物的生长环境。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水分对土壤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土壤的质地和特点。
2. 实验法:让幼儿参与实验,观察水分对土壤的影响。
3. 操作法:让幼儿动手操作,模拟降雨过程。
4. 讨论法: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和水分。
2. 探究土壤的组成:出示土壤样品,引导幼儿观察、触摸土壤,感知土壤的质地。
3. 实验:水分对土壤的影响。
将土壤放入杯子,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水分对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上覆盖着的一层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土壤实践教学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分布以及土壤与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土壤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土壤实践教学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壤资源面临着退化、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提高土壤资源利用效率,培养具备土壤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土壤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土壤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提高学生的土壤科学素养通过土壤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分布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土壤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土壤调查、采样、分析、评价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土壤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土壤实践教学的内容一、土壤基本概念与组成1. 土壤的定义、分类、组成;2. 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3. 土壤肥力与土壤环境。
二、土壤调查与采样1. 土壤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2. 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3.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三、土壤分析技术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2.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3. 土壤生物性质分析。
四、土壤评价与改良1. 土壤评价的目的、方法和步骤;2. 土壤改良的技术和措施;3. 土壤改良的效果评价。
五、土壤与植物的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3. 土壤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六、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 土壤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 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
四、土壤实践教学方法一、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验,让学生掌握土壤分析技术,如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分析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土壤》教案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土壤》二、活动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土壤,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活动准备:1. 各种土壤样本:黏土、沙土、壤土等。
2. 放大镜、铲子、容器等观察和实验工具。
3.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各种土壤样本,引导幼儿说出土壤的名称和特点。
2. 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讲解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让幼儿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3. 实验: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用铲子挖掘土壤,观察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4. 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土壤特点,引导幼儿总结土壤的共性和差异。
5. 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土壤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验环节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4.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于土壤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情况。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图画书《土壤的故事》。
2. 土壤样本集合,包括泥炭、黑土、红土、沙漠沙土等。
3. 塑料模型或实物模型展示土壤层次结构。
4. 土壤成分资料卡片。
5. 放大镜、铲子、小桶等探索工具。
6. 记录表格和彩色笔。
7. 音乐CD《挖掘机之歌》。
七、活动流程:1. 主题引入(5分钟):a. 集体阅读《土壤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土壤的重要性。
b. 讨论:土壤对我们有什么用?你见过不同的土壤吗?2. 探索土壤(10分钟):a. 小组活动,幼儿用铲子在小桶中挖掘土壤样本。
b. 观察土壤的质地、颜色和气味。
c. 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小颗粒和生物。
3. 土壤分类(5分钟):a. 按照质地(如沙土、黏土)将土壤样本分类。
土壤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布、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壤的实践教学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土壤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探讨土壤的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1. 帮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对土壤的认识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1)土壤样品采集:介绍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工具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野外采集土壤样品的技能。
(2)土壤样品制备:讲解土壤样品的制备过程,包括风干、研磨、过筛等步骤,使学生熟悉土壤样品处理的基本操作。
2. 土壤性质测定(1)土壤水分测定:讲解土壤水分测定方法,如烘干法、比重法等,使学生掌握土壤水分测定的技能。
(2)土壤质地分析:介绍土壤质地分析方法,如比重计法、比重瓶法等,使学生熟悉土壤质地测定的操作。
(3)土壤有机质测定:讲解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如重铬酸钾法、过氧化氢法等,使学生掌握土壤有机质测定的技能。
(4)土壤pH值测定:介绍土壤pH值测定方法,如pH试纸法、pH计法等,使学生熟悉土壤pH值测定的操作。
3. 土壤肥力评价(1)土壤肥力指标:讲解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
(2)土壤肥力评价方法:介绍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使学生掌握土壤肥力评价的技能。
4. 土壤污染与修复(1)土壤污染源:讲解土壤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农药、重金属等。
(2)土壤污染检测:介绍土壤污染检测方法,如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有机污染物检测等。
(3)土壤修复技术:讲解土壤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土壤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导言: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支持农业、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为大班幼儿设计一节有趣的土壤科学活动课程,旨在通过亲手参与实验和观察,激发幼儿对土壤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实验一:土壤的养分目标: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材料:5个小花盆、土壤、种子、水、标签、铲子步骤:1. 将小花盆分别填满土壤。
2. 在每个小花盆上放上标签,分别标明“有机肥养分”、“化学肥养分”、“无肥养分”、“水养分”。
3. 每个小花盆中分别添加适量的有机肥、化学肥、不添加任何肥料以及只用水的控制组。
4. 在每个小花盆中种下相同的种子,并以相同的水量浇水。
5. 每天观察并记录每个小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二:土壤的通透性目标:研究土壤的通透性对水分渗透的影响材料:透明塑料杯、土壤、水、针步骤:1. 将透明塑料杯分成三组,每组有三个杯子。
2. 标记第一组杯子为“有机质土壤”、第二组杯子为“沙土壤”、第三组杯子为“壤土壤”。
3. 将每个杯子填满相应的土壤。
4. 在每个杯子中用针在不同的位置钻上若干小孔。
5. 在每个杯子中倒入相同量的水。
6. 观察哪组土壤的水通过孔洞渗透得最快,记录结果。
观察活动:土壤生态系目标:观察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了解它们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贡献材料:放大镜、铲子、放大镜展台步骤:1. 用铲子从室外带回一些土壤样本。
2. 将土壤样本放在放大镜展台上。
3. 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中的昆虫、蠕虫、细菌等生物。
4. 让幼儿描述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生物。
总结:通过上述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大班幼儿将对土壤有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一使幼儿明白了土壤中养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观察验证了这一点。
实验二让幼儿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渗透性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土壤结构的好奇心。
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
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一、前言在幼儿园中班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达到了高峰。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特点,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究生活中的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环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土壤科学的探究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探究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土壤是什么,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2. 让孩子们认识到保护土壤和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什么是土壤(1)引导孩子们观察身边的土壤,了解土壤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点;(2)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孩子们认识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 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1)通过故事、游戏或图片,讲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2)组织孩子们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导他们总结土壤的作用。
3. 保护土壤和环境(1)通过图画、视频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环境污染对土壤的危害;(2)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效果评估1. 观察孩子们在实验和户外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认真观察、是否积极参与等;2. 通过让孩子们共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来评估教学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对土壤的认识更加深入,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未来,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探究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次教学对幼儿的土壤科学探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来认知生态环境,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也为后续的环境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深入了解土壤。
可以带领孩子们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者校园内,找到不同类型的土壤,比如草地上的土壤、树林中的土壤等,让孩子们亲自观察和感受不同土壤的特点。
还可以让孩子们带着放大镜和勺子等工具,进行土壤的采集和观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土壤的成分和结构。
幼儿园科学探究土壤生态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土壤生态教案教学主题:探究土壤生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生态的基本概念,认识土壤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掌握污染土壤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土壤生态的重要性和含义。
2.了解污染土壤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土壤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感知实际生态环境。
2.如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幼儿与事物互动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2.探究式学习法3.实践操作法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引入“土壤生态”话题,和幼儿讨论:你们每天可能会接触到哪些土壤呢?它们有什么特点?(2)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们认识各种土壤类型。
2.探究环节(1)教师出示图片,讲解土壤生态的含义,以及土壤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让幼儿探究土壤污染的原因。
①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土壤污染的原因;②教师出示图片,让孩子们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活动是否会对土壤造成污染;③教师讲解“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不当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危害。
(3)让幼儿探究土壤污染的影响。
①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幼儿自己发现污染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②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土壤污染的危害,让孩子们说出可能出现的问题。
3.实践环节(1)教师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肥料。
(2)在户外进行实践操作,将制作好的肥料埋在土壤中,让幼儿们观察和收集实验数据,感知土壤生态和肥料的作用。
4.总结环节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讨论。
五、教学评价:1.孩子们是否能正确认识土壤生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2.孩子们是否能正确了解污染土壤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幼儿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是否得到锻炼。
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
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中关于土壤的内容,重点讨论土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四章第二节“土壤的组成与功能”,详细内容涉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中的生物以及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认识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功能。
2.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增强幼儿保护土壤、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与功能,以及土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土壤样本、放大镜、显微镜、植物种子、小铲子、喷壶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到户外采集土壤样本,引导他们观察土壤的外观,如颜色、质地等。
2. 讲解土壤的组成与功能(10分钟)利用土壤样本,讲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如颗粒大小、孔隙度等,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生物。
3. 例题讲解(5分钟)举例说明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如调节水分、固定植物、提供养分等。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土壤,让生态环境更美好?5. 土壤种植实验(10分钟)邀请各组幼儿分享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引导他们认识到土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 作业设计(5分钟)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土壤”为主题,画一幅画,展示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组成与功能物理性质:颗粒、孔隙生物:微生物、昆虫等功能:调节水分、固定植物、提供养分等2. 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我心中的土壤答案示例:画出土壤中的生物、植物和水分,展示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土壤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自然探索之旅: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
幼儿园自然探索之旅: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孩子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兴趣的重要阵地。
在幼儿园自然探索之旅中,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教学案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幼儿园土壤生态科学教学的全面评估,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教学案例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设计在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中,课程设计是关键所在。
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
课程设计应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等内容,覆盖面广,深度适宜,贴近幼儿园生活和实际。
2. 实施方式教师在实施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户外实地探究、室内实验演示、讲解互动等。
通过观察、比较、实践,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土壤的神奇之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思考与反思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和反思的是:1. 如何将幼儿园中的实际环境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2. 如何引导幼儿在土壤生态科学教学中培养自我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如何促进幼儿对土壤的理解和保护意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责任心?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幼儿园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的全面评估和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案例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未来,我们期待在幼儿园教育中更多地开展类似的自然探索之旅,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幼儿园土壤生态科学教学案例是一种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
也能够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
幼儿园中班土壤科学探究生态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中班土壤科学探究部分,主要涉及第四章“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第二节“土壤与生态环境”。
详细内容包括:土壤的概念、组成与分类;土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保护土壤的意义及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认识到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培养幼儿关注生态环境,提高保护土壤、爱护环境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土壤的组成与分类,土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认识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培养保护土壤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土壤样品、放大镜、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学具:小铲子、小桶、滤纸、彩笔、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土壤,让幼儿用小铲子挖取土壤样品,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等。
(2)引导幼儿讨论:土壤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土壤的概念、组成与分类。
(2)讲解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让幼儿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土壤分类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土壤的组成。
(2)让幼儿用滤纸将土壤样品过滤,观察过滤后的土壤成分。
(1)让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概念、组成与分类。
2. 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 保护土壤的意义及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土壤,并描述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它能提供植物生长的营养,保持水源,调节气候等。
我们要保护土壤,让地球更美丽。
2. 课后实践:与家长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作用,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分类,认识到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培养了保护土壤的意识。
综合实践土壤教学设计(2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对土壤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本课程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土壤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2)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3)认识土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2. 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3. 土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4. 土壤调查与监测5. 土壤改良与保护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土壤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和颜色,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二)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1. 教师讲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和微生物等。
2. 讲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如土壤质地、结构、肥力、酸碱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
(三)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1. 教师介绍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如形态分类、发生分类、利用分类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土壤样品,尝试进行土壤分类。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类结果,讲解正确的分类方法。
(四)土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1. 讲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保持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讲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如提供植物生长的基质、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土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土壤调查与监测1. 教师讲解土壤调查与监测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分析、数据处理等。
土壤学实习报告幼师文案
一、前言“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种的蔬菜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在幼儿园的课堂上,老师这样问我们。
我们一个个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兴奋地讨论着。
于是,我们决定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土壤。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知道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2. 通过亲身体验,培养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学习简单的土壤调查方法,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
三、实习过程1. 参观农田: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附近的农田。
看到金黄的麦浪,我们兴奋地跳了起来。
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麦子就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
我们还看到了农民伯伯正在辛勤地耕作,他们的汗水洒在土地上,换来的是丰收的喜悦。
2. 观察土壤: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心翼翼地翻开了一块土壤。
哇,里面竟然有这么多小虫子!还有各种颜色的矿物质。
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小虫子是土壤里的微生物,它们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矿物质则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
3. 挖剖面:我们分成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了如何挖掘土壤剖面。
我们拿着铁锹,小心翼翼地挖掘,然后用软尺测量土壤的厚度。
我们还观察了土壤的颜色、结构和质地。
4. 测定土壤指标:老师教我们如何测定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我们用PH试纸检测土壤的酸碱度,发现有些土壤是酸性的,有些则是碱性的。
我们还用有机质测定仪测量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四、实习收获1. 我们知道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了解了土壤的基本知识。
2. 通过亲身体验,我们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3. 我们认识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懂得了珍惜粮食。
五、结语这次土壤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不仅了解了土壤的基本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土壤调查。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关注土壤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附录:1. 实习照片:拍摄了我们在农田参观、观察土壤、挖掘剖面、测定土壤指标等场景的照片。
2. 实习心得:记录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对土壤的认识和感悟。
健康土壤生态教案
健康土壤生态教案教案标题:健康土壤生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生态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掌握保护土壤生态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土壤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土壤生态的概念和作用a.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要素b. 土壤生态的重要性: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保持水质、调节气候等c. 土壤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土壤生态的威胁因素a.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b. 土壤污染和化学物质的累积c. 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3. 保护土壤生态的方法和技巧a. 合理施肥和耕作:有机肥的使用、轮作制度、水土保持措施等b.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和植物多样性c.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止水土流失等d. 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土壤的污染4. 实践活动a. 观察土壤样本:收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观察其颜色、质地和水分含量等特征b. 设计小型实验:比较不同施肥方法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让学生亲自体验土壤生态的重要性c. 参观农田或植物园:了解农民和园艺工作者如何保护土壤生态的实际操作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故事引起学生对土壤生态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土壤生态的概念、作用和威胁因素。
3. 讨论与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保护土壤生态的方法和意义。
4. 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土壤样本、设计小型实验或参观活动。
5. 总结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进行简单评价。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话题,如有机农业、生态修复等。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土壤生态内容。
2. 土壤样本和实验用具。
3. 实地参观的安排和相关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和评价。
3. 提供简单的问答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土壤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土壤生态学曹志平胡菊编2007年10月24日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 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
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
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
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
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
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
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 (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1土样采集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
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
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
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
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
依此法逐级稀释,即可得到103、104、105、106……的稀释液。
根据原生动物的丰富度选择土壤的稀释度,但每一定量土样均要选择连续的3个稀释度,,即“3级10倍”之意(图1)。
3培养基制备0.5克氯化钠加1.2克琼脂加98毫升蒸馏水(如用量较多,可按此比例增加),搅拌后在高压灭菌锅中加热灭菌,然后趁热到入培养皿,在凝固之前插入5个内径为1.8厘米、高为0.6厘米的玻璃环。
每个土样需6个培养皿30个玻璃环。
4接种、培养和镜检取其中的连续3级悬浮液,摇匀后每级稀释液各取1ml接种于各自的玻璃杯内,即1、2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各滴入1ml第一级稀释液,同样3、4号和5、6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分别滴入第二级和第三级稀释液(第一、二、三级稀释液的稀释度是多少,则取决于研究的土壤中原生动物数目的多寡,如采用104-106稀释度系列,则第一级稀释液为104,第二级为105,第三级为106),置于光照培养箱25℃以下培养(图1)。
分别在第4、7、11天时在低倍镜下观察每个环中有无原生动物,按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分别记录。
低倍镜下可分清此三大类,但无法鉴定种类。
可在实验结束时,再吸出在高倍镜或油镜下鉴定种类。
图1 土壤原生动物定量培养法的稀释和接种示意图5 结果统计根据未出现环数,查Stout“3级10倍稀释法”(表1)原生动物密度换算表得知每克土壤中的原生动物数量,即密度。
例如,已知鞭毛虫在30个环中有5环中未出现,则查表得λ=69.5,若稀释度为104-106,则鞭毛虫的密度为695000个/克土壤。
肉足虫和纤毛虫的密度也同此法求得,三大类密度之和即为总的原生动物密度。
这是根据微生物数量统计法的原理从没有原生动物和土壤稀释度求出最或然数(MPN),以此推断每克风干土壤中原生动物数量。
将表上查得的数量乘以土壤湿度,即为每克湿土中原生动物数量。
表1 “3级10倍”环式稀释法原生动物密度换算表(Stout,1962)无原生动物的环数λ土壤中原生动物的个数/g10-103102-104103-1051 230.3 2303 23030 2303002 160.9 1609 16090 1609003 120.4 1204 12040 1204004 91.6 916 9160 916005 69.5 695 6950 69500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分离线虫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根据分离线虫的种类和数量、寄主植物种类、标本的固有属性、采集时间和所分离线虫的用途而定。
本文介绍传统的贝曼漏斗法和经改良后的淘洗—过筛—离心法。
(一)贝曼漏斗法贝曼漏斗法是Baermann于1917年提出来。
其本原理是:线虫是喜水动物,遇水便会从土壤或植物组织内游出,同时由于地心引力及线虫自身的重量,便会下沉至漏斗的管内集中。
这种方法仅限分离活动性的蠕虫型线虫,对死虫、不活动的线虫和虫态(如胞囊线虫和根结线虫的雌虫)则是无效的。
仪器、设备和材料贝曼漏斗:试验装置如图2。
常用的是直径为8-10厘米的玻璃漏斗,漏斗管连在一段乳胶管,以止水夹(弹簧夹)控制胶管的开闭,漏斗放在或铁架台上或自制的木制漏斗架的圆环内。
图2 贝曼漏斗法(Baermann funnel)分离线虫示意图(刘维志,1995)方法与步骤取土样或含线虫的植物材料(如根系)切成大约0.5厘米-1厘米长的小段,用四层纱布或二层高级卫生纸(棉质)包住土样或根样,轻轻放入盛水的漏斗内,令水漫过、浸透,如水量不足,轻轻加水,防止冲出泥浆,经48小时,用空烧杯接在漏斗的胶管内,轻轻松开止水夹,从漏斗流出水,内含大量线虫。
关闭胶管,向漏斗轻轻补充清水,可以再次收集线虫。
(二)淘洗—过筛—离心法淘洗—过筛—离心法是在几种最基本的分离方法上,为适应大量快速分离线虫的要求而改进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虫体大小及线虫的密度比水轻或与水的密度接近,线虫在淘洗过程中,可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
在过筛时,依虫体大小可以在不同筛目上收集线虫。
过筛时,往往在密筛(如325目)上留有很多泥浆。
为了进一步把线虫从泥浆中分离出来,可利用比重差异,应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其他制剂(密度比水大),结合离心的方法,使收集到的线虫更加纯净。
仪器、设备和材料1.仪器、设备40、60、325目筛子各一,低速离心机,100ml或大于100ml离心管,天平,250ml烧杯,脸盆,洗瓶,喷头,试管,洗干净的青霉素瓶。
2.材料TAF固定液(三乙醇胺—福尔马林固定液):吸取2ml 40%甲醛,7ml 三乙醇胺溶于91ml蒸馏水。
蔗糖溶液:454克蔗糖溶于1000ml水中(密度1.18g/cm3,浓度为38.5%)。
方法与步骤1 线虫标本的采集。
挖取植株根系,去掉5cm表土,在根围5-20cm深度取带根土样500cm3左右,放在大塑料袋中,在小塑料袋中放入标签,注明采集寄主、地点、采集人,将小塑料袋放入大塑料袋中,封口后带回实验室。
2 分离过程。
淘洗程序:从40目、60目和325目筛子上过筛,40目筛内收集根系(有根结线虫),编号后存入塑料袋内,60目筛内收集胞囊,亦存入塑料袋内,把325目筛子里的泥浆(内含线虫)洗入烧杯(150ml左右)。
离心程序:(1) 将烧杯里的泥浆倒入离心管(250ml),称重平衡(2) 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1000转/分,离心4-5分钟。
(3) 倾去上清液,加入蔗糖液(38.5%),称重离心,15秒钟,1000转/分离心(4) 用烧杯收集上清液,加水稀释,防止蔗糖液渗透压过高虫体破裂。
(5) 烧杯中的上清液在325目筛子过筛(筛子倾斜),将325目筛上的线冲洗到烧杯里,再转入试管里将试管垂直放置,过夜(24-48小时,夏天时间短,春、秋季时间长)饥饿,把上清液用长吸管吸掉,试管底部为线虫。
3 杀死.。
向试管加入热水到60℃,将线虫杀死,15分钟。
4固定。
(1) 将下部虫液用吸管吸入青霉素瓶,加入固定液。
(2) 固定一周后,再换洗固定液,永久保存。
固定两周后才能进行鉴定。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仪器、设备和材料1 仪器、设备干漏斗架、40瓦灯泡若干、塑料瓶、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镜、挑针、吸管、显微镜。
2 试剂霍氏封固剂(Hoyers medium):配方为阿拉伯树胶15克,水合氯醛100克,纯甘油10克,蒸馏水25毫升。
该封固剂的配制按下列程序进行:先将阿拉伯树胶(粉状或结晶)完全溶解于蒸馏水,然后再加入水合氯醛和甘油,再经过滤去杂。
为便于阿拉伯树胶的完全溶解,可稍加大蒸馏水用量,减低了粘度也便于过滤。
待滤过后将清夜置如水浴锅上加热以蒸发多加的水分。
75%酒精:量取790ml95%乙醇用蒸馏水稀释1000ml。
方法与步骤1土壤螨的搜集称量250~300克土样置干漏斗带铁丝网的盘中,在放置盛有75%酒精的塑料瓶,注意瓶口于漏斗出口对齐,并注意补充塑料瓶中的酒精溶液防止干涸。
这样使用40瓦灯泡连续光照48小时,盖上塑料瓶既可。
2清洗保存。
对体表有粘附物的标本要进行清洗,用细毛笔在50%酒精中洗涮体表,剔除粘附物,但不要损坏体表结构。
以上方法不能去污时,可以将标本放入封固液中,拨动标本,让封固液粘去污物。
牢固的粘附物可用超声波震荡仪清洗,根据虫体大小确定清洗时间,防止虫体被震碎。
为准确观察虫体结构,应留下一些标本不清洗。
3透明去污后的标本,必须进行透明,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用乳酸浸泡。
为了缩短透明时间,可放在温箱或灯光下加热,透明时间根据标本大小、温度及乳酸浓度而定。
个体越大,温度越低,乳酸浓度越低,透明时间越长。
只要标本已透明,就应该将标本取出来放在70~75%的酒精中保存。
有些甲螨标本,体色极深,可用过氧化氢去色,但不必过份漂白。
4临时玻片与永久玻片的制作临时玻片:用盖玻片封盖凹玻片的半个凹孔加入乳酸,放入标本整形,调整位置,固定,马上可以镜检,完成后放入酒精中保存(图3)。
永久玻片:将处理好的标本放在载玻片上,沾一小点霍氏封固液于近旁,将标本整肢,象中气门螨类,应尽量使四足伸展,甲螨标本比较圆厚,应固定位置,让封固液稍干后,覆上加有封固液的盖玻片。
为了更完整、准确得镜检,还常需解剖标本,解剖需根据标本身体结构,以甲螨为例(图3),可先从后半体背腹沟将后背板剖开,再卸下四足、前背板、口器和基节板、腹板,依次制片。
永久玻片干涸后,沿盖玻片四周涂上一圈指甲油,以免受潮滑片。
图3 螨类标本制片法A.B.临时封片法;C:解剖标本永久制片法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一、采样与样品预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和要求与测定其它土壤性质时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