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课导学案_3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出示词语:瑟瑟秋风秋雨绵绵群雁南飞寒蝉凄切秋月寒江秋菊摇曳梧桐落叶秋风红叶秋风萧瑟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读准字音(5分钟)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
(板书:读准)2.请一生读。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教案设计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
会写“送、挑”2个字。
通过表演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
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检查揭题,知晓作者1.检查揭题。
(1)学生交流对诗题的理解。
(2)理解课题中“书”的意思,引导学生读好诗题。
2.知晓作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你了解多少?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2)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
课件出示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
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3)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
读好诗题,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1.指名朗读古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理解多音字“挑”:课件出示多音字的解释,请学生解释诗中“挑”字的意思,并联系多音字的解释读正确。
课件出示挑(tiāo)水挑(tiāo)三拣四挑(tiǎo)花挑(tiǎo)战3.请学生说“促织”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注释。
教师讲述关于“促织”的故事。
课件出示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好像在对妇女们说:“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快快织布准备过冬啦!”所以人们又把蟋蟀叫作促织。
4.学写字:诗中还有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谁来读好它?(送)谁来给它找找朋友?那在书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谁想提醒大家?现在请在学习单上认真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投影展示并评价)5.齐读古诗:你们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写好生字,预习得真不错,现在,咱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课导学案_6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
会写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课件学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含答案2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课件 学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份打包)
1.选一选,对的打“√”。
寒. 山(h√án háng)
石径. (jìn
霜. 叶(shuān shu√āng)
赠. 送(zèn
橙. 黄(chén ch√éng)
残. 花(c√án
2.换一换,变成本课生字再组词。
jì√ng) zè√ng) cáng)
经-纟+彳=( 径 )_小__径____ 雷-田+相=( 霜 )_霜__叶____
到-至+文=( 刘 )_姓__刘____ 桃-木+扌=( 挑 )_挑__弄____
苟-口+米=( 菊 )_菊__花____ 钱-钅+歹=( 残 )_残__花____
恰好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萧萧梧叶送寒声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课件 学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份打包)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课件 学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份打包)
6.把诗句补充完整,展开想象,填一填。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课件 学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份打包)
1.认读词语,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寒山 残菊 枫林 霜叶 萧萧梧叶 橙黄橘绿 2.背诵三首古诗,说一说三首古诗中诗人分别通过描写哪 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 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在秋天里思念家乡的 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设计理念:《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资料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情绪变化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实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生1:静夜思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这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个性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这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我们这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教案_0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理解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3.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的同时感悟表达特色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过程一、图片揭题,知晓作者。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
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3. 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知晓作者(1)出示图片读作者的自我介绍。
(2)齐读作者名字过渡:作者叶绍翁为我们带来关于秋天一首什么样的古诗呢?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 学生自由读古诗,一生再读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出示词语全班拼读:萧萧梧叶挑促织篱落3.学习多音字“挑”,理解词义,强调注释的作用。
说明:理解古诗还能够借助工具书,比如字典、词典等,还能够上网查阅。
4.学写生字:促深(1)一位学生读出读音。
(2)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3)提醒书写这两个生字时要注意地方。
(4)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教师检查后过渡:生字词我们掌握的很不错,下面把它们再送进诗里,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一生读,师评价(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2.师范读。
3.生齐读。
教师点评后过渡:多有意境的一首诗啊!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行。
四、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一)锁定前两行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1.一生读一遍,问:在这里,诗人看见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诗歌第二行“客”指谁?为什么?2. 请大家闭眼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萧萧秋风吹落了一片又一片梧桐树的树子,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独自坐在江边,若有所思,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3. 那一夜,诗人叶绍翁看不见春天“扶堤杨柳醉春风”的美景,也看不到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此时,体现在他眼前的只有万木凋零、感受到的只有秋风萧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第2单元-4-古诗三首-3-夜书所见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挑”,注意多音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
理解“萧萧、动客情、挑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诵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谈话):这是什么树?比较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播放PPT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幅是夏季,枝叶繁茂,第二幅是秋季,树叶枯黄,给人冷漠凄凉的感觉。
是啊!秋叶飘飘,给人带来伤感之情。
有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播放PPT3)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认识“挑”这个多音字(播放PPT4),指导书写:送、挑(播放PPT5-PPT6)4.指导古诗朗读节奏,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播放PPT7)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6.小组汇报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如何理解题目“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播放PPT8)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播放PPT9)思考:(1)“萧萧”是什么意思?(2)送”字怎样理解?萧萧:风声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刺骨之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及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3.解诗题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
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夜书所见》 导学案
《夜书所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认“促、忆”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等 10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3、探究法:对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诗人叶绍翁独自在外漂泊。
当他看到周围的景象时,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名为《夜书所见》的古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感受诗人在那个夜晚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画出诗中的生字词。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2、学生认读生字,教师正音。
3、重点指导“促”“深”“忆”的书写。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句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引导学生想象: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寒冷?(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句意思: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思考:诗人是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的?这一灯火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五)体会情感1、再读古诗,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诗人通过描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课教案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落寞相思之苦。
2. 同时借助生动的画面和文中重点词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诗意解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1.诗人通过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2.诗人通过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同时这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诗中的秋意
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会。三、诗中的诗情。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课题名称来自夜书所见难点名称领会诗人触景生情,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导学案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季节?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看到这你有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夜书所见[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三、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四、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五、说教学流程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课导学案_5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
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意。针对《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的内容,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如“诗中的‘斜阳’和‘夜深’有什么寓意?”“作者通过‘夜书所见’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2.问题导向,注重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意。通过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古诗的内涵。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现代诗。
3.查找其他古诗中描绘夜晚读书的诗句,与同学分享,讨论其意境和韵律特点。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和动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符合古诗情境的学习氛围。这种情境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以一首与《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意境相近的现代诗歌为切入点,如《夜读》等,让学生在欣赏现代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古诗的魅力。通过对比古今诗歌的异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想象中的古人夜晚读书是怎样的场景?”让学生自由发言,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课导学案_3
夜书所见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4.《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
)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
“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3.读古诗。
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
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
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
夜书所见公开课导学案(三年级上册)
(2)“所见”呢?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2.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议一议
明文脉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
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激文趣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
一课时
备课、执教教师
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学前准备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第一次导学设计
二次修改
导一导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思念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
(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出示全诗)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①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老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能在玩些什么呢?(4)老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
老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互相评价。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6.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1.填空。
(1)《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
(2)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读句子,写古诗。
(1)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3. 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1)南宋;叶绍翁;书写、记录。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夜书所见听:寒声思乡之情感:动客情【课后反思】《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单元说课】《夜书所见》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夜书所见》。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和学法上谈谈:四、说学情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五、说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感受引起愁思,从而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2.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打基础。
(2)读懂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