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早期原始建筑、古代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以及私人府邸建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二、早期原始建筑1. 原始人类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简单,主要居住在洞穴、山洞和树林中的临时遮蔽所,用动物皮毛、树枝、草叶等搭建简易的住所。

2.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随着文明的进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选择适合居住和生存的地点,建造石质住宅,如石窟、石屋等,以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

三、古代宫殿建筑1. 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以城墙为主,周围环绕着大量房屋和宫廷建筑。

宫殿建筑结构简单,多为木质平房,通常分为内殿和外殿。

宫殿整体布局呈方形,由一系列门、殿、阁和庭院组成,在结构和规模上更加宏大。

2.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秦汉时期宫殿建筑开始采用砖石、土木等材料,技术和规模进一步提高。

宫殿建筑多为多层楼阁,结构复杂,装饰豪华。

四、寺庙建筑1. 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佛教寺庙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汇集了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

寺庙结构以殿为主,主要包括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高耸宏伟,雕刻精美。

2. 道教寺庙的建筑特点道教寺庙通常建在山脚下或山洞,采用山水环境和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佛教寺庙不同。

道教寺庙注重融合自然与建筑的关系,追求自然、素雅和平和之美。

五、私人府邸建筑1. 贵族府邸的建筑特点贵族府邸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布局包括正厅、偏厅、配房和后花园等。

府邸建筑注重规模和装饰,豪华与典雅并存。

2. 平民家庭的建筑特点平民家庭的建筑多以平房为主,结构简单,多采用土坯、竹木等材料。

由于社会阶级差异,平民家庭的建筑更加朴实和实用。

六、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历经了原始建筑、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以及私人府邸建筑等阶段。

从最初原始的住所,到宏伟壮丽的皇家宫殿,再到寺庙与府邸的建造,中国古代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1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1.1.1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1.1.2木骨泥墙★: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壁立而不易倒塌)a.竖穴上覆盖草顶——穴居(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b.黄土沟壑上开挖横穴而成——窑洞式住宅(山西,甘肃,宁夏)c.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的“地坑式”窑洞遗址山西襄汾陶寺村1.2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1.2.1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1.2.2村落选址: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原因:地势高亢;水土肥美;有利于耕牧与交通;适宜于定居生活。

1.2.3早期建筑遗址a.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b.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以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c.陕西西安半坡村古建筑遗址——半穴居建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

北:墓葬区(壕沟隔开)。

东:制陶窑场。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d.郑州大河村F1-4遗址(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典型遗址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e.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复合平面,最早白灰抹面(室内,墙上)1.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木构干阑(巢居))(繁荣的母系氏族)——浙江余姚1.3.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的房屋实例(最早的木构遗址,最典型的干阑式建筑)1.3.2据推测这些榫卯是用石器加工的,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城。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原始阶段
中国原始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由木质或竹质构成,一般为独立式建筑,如灯笼式建筑、穴居式建筑等,主要用于居住和储存粮食等物资。

二、商周阶段
商周阶段,建筑材料由木材向砖和石材的过渡,出现了宫殿、祭堂和城墙等建筑,遗址如殷墟等。

三、战国阶段
战国阶段,篮笠楼、高台等冶铁建筑在冶铁时期兴起,而墓葬则由墓坑转向墓穴,罗马车房等也开始出现。

四、汉唐阶段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期,建筑技术的提高以及对建筑理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世的建筑,如汉阳陵,洛阳龙门石窟,在建筑科技和精神文化方面达到了一新的高峰。

五、宋明清阶段
宋明清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逐渐稳定,通过尺度体系与比例规律实现了建筑美学的完美展现。

而在民间建筑方面,则有四合院、花园、怪楼林立。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对建筑材料、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为后世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④郑州大河村 ·多室
父系氏族
社会建筑
(约公元前2800-前1800)




一·概况 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得名龙山文化。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 省。因最先发现黑陶,一度命名黑陶文化。但仰 韶文化晚期也有黑陶。 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 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 的鼎峰时期。 氏族聚落分布更为广泛、密集。
姜寨遗址
地面建筑
家庭私有财产的产生, 出现了双室套间



② 西安半坡遗址 · 构架方式:木骨涂泥 · 类型:方、圆
半坡遗址复原图
半地穴建筑 地穴以上周 围为“木骨泥 墙”。屋顶和墙 壁的结合类似后 来的歇山式屋顶。 房屋平面布局以 火塘为中心。
半坡遗址复原图


③ 甘肃秦安大地湾 ·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 ·墙面白灰抹面 ·门增加
河姆渡遗址中的大房子
用木柱将建筑架空, 面积有160平方米,它 是靠隼卯连接木结构, 以梁柱承重,用芦席充 当墙地。
二· 仰韶文化建筑遗迹
左图为河南偃师发现的仰韶 文化时期建筑遗址的“复原想像 图”。 洞口直径1.5米,底径为2 米,深2米,顶盖由25厘米的木柱 支撑。
1.仰韶文化建筑遗迹概述 ·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村首次发现, 命名 · 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 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有猪狗等家畜 ·范围:遍及中原、西北



2· 建筑遗迹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 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 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 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 榫卯 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建筑遗迹是中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 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就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就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就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末都城——斟鄩。

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就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与庭院的实例。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就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与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就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

就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就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就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就是瓦的普遍使用与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

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就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战国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就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洞。

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系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依古代文献‎中“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巢”等记载,表明当时巢‎居形式亦已‎存在。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发现了由‎兽骨堆积的‎围合体,据信是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迹。

由于这时期‎的资料极为‎匮乏,因此这里所‎涉及的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仍着重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范畴。

一、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于全国。

由于起迄年‎代、文化内涵、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尽相同,使得它们的‎发展产生若‎干区别。

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进化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

在建筑方面‎,已知有群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前4800‎年)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窝棚式建筑 : 圆形、方形平面; 干阑式建筑
梯形屋顶建筑
巨石建筑
2、建筑的产生
黄河流域: 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演变而来
长江流域: 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
三、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7000~5000年前)
实例: 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2.西安半坡遗址 3.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建筑遗址
陕西临潼 姜寨仰韶 文化村落 遗址平面
浙江余姚 河姆渡村 遗址房屋 榫卯
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新石器时代:BC1万年—4000年前 (1) . 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2) . 龙山文化时期:4000年前
一、原始人群的住所:
1、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所居山 洞
2、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所居山洞 3、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所居山洞
*文献记载:
“上古穴居而野处”《易·系辞》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
橧:聚柴木以作居处 巢:在高处筑巢
பைடு நூலகம்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
二、建筑的产生:
《韩非子 五蠹(du 蛀虫)》: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 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 为巢,以避群害”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 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平面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想象复原外观
四、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4000年前)
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半穴居房屋 室内白灰居住面 房屋面积缩小 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平面
五、长江流域的建筑遗迹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

(2)石狮
陵墓、大门前:辟邪 石窟:佛力浩大,无物不降 雄狮(左):统一寰宇和无上
权力 雌狮(右):子孙绵延
(3)吉祥缸
(4)嘉 量——表示 公正和至高 无上,象征 国家统一和 强盛
(五) 日晷—计 时器
(6)铜龟、铜鹤— —象征长寿
(7)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三)北京故宫
第二,砖普遍使用(民居、 城墙)、琉璃砖瓦更广应 用;
第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 林的建造极盛;(园林专 著《园冶》)
第四,喇嘛教建筑兴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构件
(一)台基
1、普通台基
2、须弥座(又称金刚座) 古建级别的标志之一
(二)开间(三)大梁
(四)斗拱
我国古建特有的结构构件
第三,建筑风格: 整体建筑: 气魄宏伟、严整而又 开朗;
单体建筑:
屋顶舒展平远,出檐深 远;斗拱较大,板门, 直棂窗;色彩简洁明快, 风格庄重朴实。
5、宋朝—大转变时期
特点: 第一,出现了建筑规范 文献《营造法式》
第二,建筑风格: 规模比唐代小,但绚丽多彩; 单体建筑: 屋顶坡度增大,出檐不如
(四)注重和周围环 境的协调
《南巡盛典》中的锡山惠山形势图
第二节 宫殿和庙宇
一、宫殿 (一)宫殿的沿革 目前保存较好的宫殿: 北京故宫、沈阳清故宫
(二)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按封建统治的礼制来加以规划,
一般布局按中轴线作左右对 称、层层进深的布局。 (江苏部分)
——我国古建体系基本形成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时期 最突出的—— 佛寺、佛塔、石窟
4、隋唐时期—— 成熟时期
唐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建筑群处理愈趋 成熟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

一、原始社会建筑:巢居(长江干阑式)穴居(黄河木骨泥墙)1长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早的榫卯技术的房屋2黄河:仰韶文化:河流两岸二级台地,有利于耕牧与交通(同心圆模式,以中为尊)龙山文化:家庭私有,双室相连的套间半穴居,平面“吕”,木骨泥墙二、奴隶社会建筑:1夏: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廊院式,外有一圈回廊,(茅草盖顶,夯土筑基)2商: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不同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偃师商城——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庭院式建筑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陵墓(1 2 4出羡道)各功能区域无严格划分3周: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宗庙):2进院,周围有檐廊环绕瓦的发明: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到了较高的阶段4春秋:高台建筑的出现,瓦,砖的普遍使用5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6汉茂陵陵上石刻“马踏匈奴”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石刻艺术的杰作7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8宋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10最早的石窟:库车克孜尔石窟11元代采用减柱法的代表建筑:广胜下寺正殿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齐故都临淄/邯郸赵城:工商业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高台建筑盛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1曲阜鲁故都:(与考工记相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1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大山大水间宫室散落,无郭,弥山跨谷,广布宫苑,天人合一,遭运发达3汉: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形成,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1汉长安城:在秦咸阳兴乐宫建立起来,自由的里坊制布局1城市外形不规则,城内主要用地被宫殿所占2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陵邑(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道路系统为八街九陌4北有渭水,西有上林苑,和自然有机结合4三国,晋,南北朝:大量兴建寺庙,石窟1三国曹魏邺城: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中轴线明确,军营园林官衙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组成“里”2北魏洛阳城: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创建内城,外郭城形制,三重墙体系,左祖右社,不规则方格网路3南朝建康城: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三重墙体系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宫后苑的布局,多宫并制向一宫制发展4城中市场多,分布布置,方便百姓5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6因地制宜,外层利用天然地形,以山为阙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中国建筑成熟期)2唐: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b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1隋唐长安: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平面呈矩形,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划分108座里坊3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4实行宵禁(唐玄宗时期)和里坊制5开凿了河湖水系6利用龙首原高地建大明宫7道路两侧设排水沟,街道两侧种植槐树2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前部由丹凤门、含元、宣政、紫宸等前朝南北中轴线布置,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麟德殿、三清殿等3东都洛阳:1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地势平坦,布局整齐2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占据有利地形,3全城除皇城与宫城外划分为103坊3市,坊内都是十字街,四边开门,三个市场位于漕运方便地点4漕运较长安发达5城墙很多,宫城北东西三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宫城6在皇城西侧苑建造上阳宫,其作用于大明宫相似3五代: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较唐代有所发展,建成铁塔4宋: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不采用里坊制和宵禁2木构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宋塔主要是砖石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1宋东都汴梁:(居中)1三重墙体系,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2四水贯城,水运发达3打破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市坊杂居,商业发达4出现瓦市勾栏,御街千步廊,消防制度确立5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中心地位下降,市内有绿化7城市平面并不十分规则,道路有自发性5辽:较多的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辽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6金:建筑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的影响,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7西夏:受宋影响,有受吐鲁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喇嘛庙的兴起2木构架建筑继承宋金传统,但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简化的优点:节省木材,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梁檩与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减柱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1元大都:(偏南)1保留金中都旧城(偏西),在其东北另建新城2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轴线合一,三重城墙,左祖右社,道路系统规整,呈方格状,平面近于方形3街巷制布局,南北为大街,东西为胡同,城内市肆分散4除北侧两门,剩下均旁三门,门外设瓮城5开凿了大面积的人工河谷水系(山水城市)2明:建筑特点: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广3木结构经过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8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1明南京:1南京城功能划分:城东皇城,城南居住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2城墙顺应地形,四重城(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三重瓮城3新宫以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4居住在秦淮河一带。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建筑,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原始建筑主要是石器时代的房屋和城墙,以及青铜时代的宗庙和古墓等。

从商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开始,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鼻祖——商周的天子宫殿,其布局和结构成为后世宫殿建筑的基础。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的建筑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秦朝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和精细。

随后的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代的建筑继续发扬秦代的传统,同时引入了一些新的设计和技术,如悬空梁和斗拱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始修建大规模的宫殿和宗庙,如洛阳宫和开福寺等。

唐朝时期,中国建筑达到了巅峰,唐代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大唐风格”。

代表性的建筑有大明宫、大慈恩寺和法门寺等。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代建筑注重平面布局和空间利用,注重人文主义和审美意识。

代表性建筑有宋城墙、宋徽宗的清明上河图和嵩阳书院等。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建筑注重气势磅礴和规模宏大,代表性建筑有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

清代建筑注重庄重和精致,代表性建筑有圆明园和紫禁城等。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发展迅猛。

现代中国的建筑多样化,既有传统建筑的保留与传承,也有西方建筑的引入与创新,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国建筑师在世界舞台上的崭露头角。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建筑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许多大型城市重新规划和建设,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建筑工程都堪称世界之最。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夏都之一;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未见瓦,“茅茨土阶”。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3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4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商晚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十几米,四出羡道,多殉葬人物·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岐山凤雏村中国第一四合院(即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二进院寺庙建筑2 湖北岐春出土一处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防洪水、供帝王登临之乐·人物:公输班-鲁班·开始修筑长城·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咸阳市秦咸阳一号宫殿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木构架环绕的台榭式建筑,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的夯土台,居民7万户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 1 阿房宫2秦始皇陵墓-骊山陵(未开挖)边长350m ,残高43m 以上;墓东侧兵马俑·秦都、宫殿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1 长安城第七大城 “斗城”,未按周礼;建于西汉渭水南岸;S=36平方公里,城门12座,5座宫殿,八街九陌,168闾里 2 汉长安南邻出土11座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遗址,仍属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3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代地面以上遗存的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亨堂、石象生等,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地建筑形象资料。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1、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2、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1、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2、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建筑史-2 原始社会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2 原始社会的建筑
·最初的建造
·目的 死者/生者 安慰亡灵·祈求转生·避风雨虫蛇·祭祀·庆祝·观测等 ·对象 环境·地理条件 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建筑文明
古代中国(南/北)古埃及·古西亚·古爱琴·…… 土•石•木•芦苇•蒲草•竹等;
·材料及加工 砍斫 /打磨等,绑扎•搭接•砌筑•版筑•榫卯•张拉 等
·工具 斧•凿等 ·方式 模仿• 创造 ·过程 采集•仪式•加工• 庆典•使用与维护 ·结果 墓葬•建筑•构筑物等
东北为窑场。
【半坡村大房子】 面积为 12.5m×14m = 175m2; 房子中间四柱直径为450mm,木骨泥墙中的33根 木柱直径为 200mm。
半坡村大房子遗址平面
【半坡村方形、圆形小房子】 面积为 20─40 m2,半穴深度为500─800 mm 。门口斜梯通向 室内;木骨泥墙内木柱密排,编制、捆扎,敷以 草泥;中有四柱支持屋顶,柱底穴内土夯实;屋 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敷以草泥;室内中 央火塘,门内两侧有短墙;室内墙面、地面抹 细草泥,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防潮。
2、巢居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
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子·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
演进方式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二、母系氏族社会建筑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主要有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
圆形小房子
圆形小房子遗址
圆形小房子
圆形小房子
方形小房子
方形小房子
(3).在关中、晋南、豫西河谷台地上,属 于5000─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大 部分是半穴居;财物为氏族公有;氏族首 领、老、幼、病、弱、残都住大房子, 对偶夫妻住小房子。半穴居,平面方形, 园角,直壁,穴深800mm ,室内对称地支 源自二~四根柱子,中央有个圆形大火塘。

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建筑

孕育萌生
窑洞---最古老的居室
吊脚楼 ------江南韵味
Hale Waihona Puke 吊脚楼----江南韵味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客家围屋 -------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祠堂
祠堂
祠堂
祠堂
天坛
故宫
天安门
紫禁城
现代建筑群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 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 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
的主要技术渊源。 – 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 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 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天然洞居
• 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 ,考古学家把人类
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称作“旧石器时代”。 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 上。)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居住的天然山洞,距今 约50万年;北京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的天然 洞穴,距今约5万年前。 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
中国建筑
“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 的两种原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原始建筑
作者:汪熵发表日期:2008-9-9
一、穴居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巢居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
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真正建筑诞生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

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

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

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如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

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

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
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

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与代表意义。

此外,龙山文化的住房
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

套间式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开始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
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在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
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