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并验证PID控制器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器,它由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和微分环节(D)三部分组成。
比例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大小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积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累积值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变化率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
PID控制器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三、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PID控制器、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机构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PID控制器与被控对象连接好,并接通电源。
2.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逐渐接近理想状态。
3. 对被控对象施加不同的输入信号,观察PID控制器对输出信号的调节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较大时,控制效果会更为迅速,但会引起超调;当积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消除稳态误差,但会引起响应速度变慢;当微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抑制超调,但会引起控制系统的抖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合理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文献。
[1] 《自动控制原理》,XXX,XXX出版社,2010年。
[2] 《PID控制器调节方法》,XXX,XXX期刊,2008年。
北理工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北理工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和探索自动控制理论在北理工的应用。
通过实验验证控制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与准确性,并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引言:自动控制理论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
在北理工学习自动控制理论的过程中,本实验通过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实际应用。
实验目的:1.验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2.检测不同环境下控制系统的输出准确性;3.分析控制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
实验原理:本实验使用PID控制器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控制。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控制方式,具有简单且高效的优点。
PID控制器的原理是根据系统测量值与期望值的误差计算出一个综合的控制值,通过反馈作用对系统进行调整。
其中,P项(比例项)、I项(积分项)和D项(微分项)表示了系统的偏差、系统稳定性和系统响应速度。
实验装置: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一台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
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反馈信号,将其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并通过执行器调节控制系统的输出。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2.设定期望值,将期望值输入控制系统;3.设置控制器参数,并将其与控制系统连接;4.开始实验,记录系统的输出值;5.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实验中记录了不同环境下控制系统的输出值,并与期望值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在不同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且输出值与期望值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了一些优化控制系统参数的方法,如调整P、I、D参数的比例,根据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调整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自动控制理论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验证了控制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自动控制理论在北理工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本实验的结果对进一步优化控制系统参数和提高系统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张三.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M].北京:XXXX。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1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院系:电气学院班级:0806152学号:1080610402姓名:吴学金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 实验目的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各项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步骤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电阻。
不需再接。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接好。
将信号形式开关设为“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t),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t)端和输出C(t)端。
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再将各环节实验数据改为如下:比例环节:;,k R k R 20020010== 积分环节:;,u C k R 22000==比例环节:;,,u C k R k R 220010010=== 惯性环节:。
,u C k R R 220010=== 用同样的步骤方法重复一遍。
四、 实验原理、内容、记录曲线及分析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结构框图、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模拟电路、记录曲线及理论分析。
1.比例环节 (1) 结构框图: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2) 传递函数:K S R S C =)()( KR(S)C(S)(3) 阶跃响应:C(t = K ( t ≥0 ) 其中K = R 1 / R 0 (4) 模拟电路:图1-2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记录曲线:(6)k R k R 20020010==,时的记录曲线:_R0=200kR1=100k_ 10K10KC(t)反相器 比例环节 R(t)(7)曲线分析:比例放大倍数K 与1R 的阻值成正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1)
实验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内容:观测比例、惯性和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实验步骤:分别按比例,惯性和积分实验电路原理图连线,完成相关参数设置,运行。
①按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先接比例)。
(PID先不接)②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 i)与阶跃信号的输出端Y相连接;模拟电路的输出端(Uo)接至示波器。
③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SP时,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
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④同理得积分和惯性环节的实际响应曲线,它们的理想曲线和实际响应曲线。
实验数据实验二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二)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实验仪器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实验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实验内容及步骤内容:观测PI,PD和PID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步骤:分别按PI,PD和PID实验电路原理图连线,完成相关参数设置,运行①按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一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 (ξ、ωn )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 +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如图1-2所示。
图1-2(3) 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1(110 S T S T K开环增益: K=1T K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在此实验中由图1-2,可以确地1-1中的参数。
s T 10=, s T 2.01=,RK 2001=R K 200=⇒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KS S Ks W ++=5)(2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Rn 1010=ω ;阻尼比:4010R=ζ。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1-3所示。
图1-3(2) 模拟电路图:如图1-4所示。
图1-4(3) 理论分析系统的开环传函为:)1)(1(21)()(210++=S T S T S T K K s G s H系统的特征方程为:1()()0G s H s +=。
020201223=+++K S S S (4) 实验内容实验前由Routh判断得Routh行列式为:S3 1 20S212 20KS120-5K/3 0S0 20K 0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因此可以确定系统稳定K值的范围0<K<12系统临界稳定K=12系统不稳定K值的范围K>12四、实验步骤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一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一)班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各典型环节以及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
2、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研究I型二阶闭环系统的结构参数——无阻尼振荡频率和阻尼比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4、观察和分析I型二阶闭环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瞬态响应曲线及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值,并与理论计算值作对比。
二、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以下实验内容均在典型I 型二阶单位反馈闭环系统下进行。
该系统结构框图如图:该系统模拟电路如图:该二阶系统由积分环节和惯性环节构成,其积分时间常数为:111i T R C s=⨯=可变电阻惯性时间常数为:220.1T R C s=⨯=故,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1)KG s s s =+其中,2100R K R R== 所以,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10()1()1010G s K s G s s s K φ==+++故,自然频率为:n ω=阻尼比为:ξ=7、4R k =Ω时的欠阻尼响应为实现欠阻尼响应,须有:01ξ<<,首先,电路参数选为:4R k =Ω。
此时, 增益:25K =; 传递函数:2()250()1()10250G s s G s s s φ==+++;自然频率:15.81n ω=;阻尼比:0.316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Kp 分别为,1,2时,输入幅值为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的反向阶跃信号,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μf(0.33μf),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时的三倍,实际上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K = R f /R 1,T = R f C,(1) 保持K = R f /R 1= 1不变,观测秒,秒〔既R 1 = 100K,C = 1μf ,μf 〕时的输出波形。
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时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相对误差为〔〕/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相对误差为〔〕/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 保持T = R f 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时波形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K 理论值为2,实验值, 相对误差为〔〕/2=5.7%if i o R RU U -=1TS K)s (R )s (C +-=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实验装置和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电路模拟和软件仿真研究方法。
二.实验内容1.设计各种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完成各种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
3.在上位机界面上,填入各个环节的实际(非理想)传递函数参数,完成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软件仿真研究,并与电路模拟研究的结果作比较。
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箱,利用实验箱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设计并连接各种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以及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
注意实验接线前必须先将实验箱上电,以对运放仔细调零。
然后断电,再接线。
接线时要注意不同环节、不同测试信号对运放锁零的要求。
在输入阶跃信号时,除比例环节运放可不锁零(G可接-15V)也可锁零外,其余环节都需要考虑运放锁零。
2.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
无上位机时,利用实验箱上的信号源单元U2所输出的周期阶跃信号作为环节输入,即连接箱上U2的“阶跃”与环节的输入端(例如对比例环节即图1.1.2的Ui),同时连接U2的“锁零(G)”与运放的锁零G。
然后用示波器观测该环节的输入与输出(例如对比例环节即测试图1.1.2的Ui和Uo)。
注意调节U2的周期阶跃信号的“频率”电位器RP5与“幅值”电位器RP2,以保证观测到完整的阶跃响应过程。
有上位机时,必须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
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
仍以比例环节为例,此时将Ui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O1(D/A 通道的输出端),将Uo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I1(A/D通道的输入端),将运放的锁零G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G1(与O1同步),并连好U3单元至上位机的USB2.0通信线。
北理工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Gzpk = 2 (s+5) (s+4) -------------------(s+3) (s^2 + 2s + 2) 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
Gss = A= x1 x2 x3 B= x1 x2 x3 C= y1 D= u1 y1 0 Continuous-time state-space model. 系统零极点图 x1 x2 0.5 1.125 x3 2.5 u1 4 0 0 x1 -5 4 0 x2 x3 -2 -1.5 0 0 1 0
系统模型的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整个控制系统是由多个单一的模型组合而成,基本的组合方式有串联连
接、并联连接和反馈连接。图 1-2 分别为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和反馈连接的结构框图和等效总 传递函数。
(a)串联系统
(b)并联系统
(c)反馈连接 在 MATLAB 中可以直接使用“*”运算符实现串联连接,使用“+”运算符实现并联连接。反馈系 统传递函数求解可以通过命令 feedback 实现,调用格式如下: T = feedback(G,H), T = feedback(G,H,sign) 其中,G 为前向传递函数,H 为反馈传递函数;当 sign = +1 时,GH 为正反馈系统传递函 数;当 sign = -1 时,GH 为负反馈系统传递函数;默认值是负反馈系统。
传递函数因式分解后可以写成:
式中 z1,z2,…,zm 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P1,P2,…,Pn 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k 为传递系数(系统增益) 。 在 MATLAB 中,直接用[z,p,k]矢量组表示系统,其中 z,p,k 分别表示系统的零极点及其 增益,即:z=[z1,z2,…,zm];p=[p1,p2,…,pn];k=[k]; 调用 zpk 函数可以创建 ZPK 对象模型,调用格式如下: Gzpk = zpk(z,p,k) 同样,MATLAB 提供了 zpkdata 命令用来提取系统的零极点及其增益,调用格式如下: [z,p,k] = zpkdata(Gzpk) 返回 cell 类型的零极点及增益 [z,p,k] = zpkdata (Gzpk,’v’) 返回向量形式的零极点及增益 函数 pzmap 用来求取系统的零极点或绘制系统得零极点图,调用格式如下:pzmap(G) 在 复平面内绘出系统模型的零极点图。 [p,z] = pzmap(G) 返回的系统零极点,不作图。 3) 状态空间(SS)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 名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
2.观察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了解掌握典型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及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标准式。
4.研究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结构参数--无阻尼振荡频率ωn 、阻尼比ξ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5.掌握欠阻尼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t s 的计算。
6.观察和分析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瞬态响应曲线,及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值,并与理论计算值作比对。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1.1模拟电路图1.2传递函数(s)G(s)()o i U K U s == 10R K R =1.3单位阶跃响应U(t)K 1.4实验结果1.5实验截图2342.观察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1模拟电路图2.2传递函数(s)G(s)()1o i U KU s TS ==+10R K R =1T R C =2.3单位阶跃响应0(t)K(1e)tTU-=-2.4实验结果2.5 实验截图5673.观察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3.1模拟电路图3.2传递函数(s)1G(s)()TS o i U U s ==i 0T =R C3.3单位阶跃响应01(t)i U t T =3.4 实验结果3.5 实验截图89104.观察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1模拟电路图4.2传递函数0(s)1(s)(1)(s)i i U G K U T S ==+10K R R =1i T R C=4.3单位阶跃响应1 (t)(1)U K tT=+ 4.4实验结果4.5实验截图1112135.观察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5.1模拟电路图5.2传递函数0(s)1(s)()(s)1i U TSG K U S τ+==+12312(R )D R R T CR R =++3R C τ=120R R K R +=141233(R //R )R D K R +=0.06D D T K sτ=⨯=5.3单位阶跃响应0(t)()U KT t Kδ=+5.4实验结果截图6.观察比例积分微分(PID )环节的响应曲线6.1模拟电路图156.2传递函数0(s)(s)(s)p p p d i i K U G K K T S U T S ==++123212(R )C d R R T R R =++i 121(R R )C T =+120p R R K R +=1233(R //R )R D K R +=32R C τ= D D T K τ=⨯6.3单位阶跃响应0(t)()p p D p K U K T t K tTδ=++6.4实验观察结果截图16三.实验心得这个实验,收获最多的一点:就是合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过程及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且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2.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
3. 控制器设计:通过控制器的设计,使系统满足预定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计算机及控制软件3. 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器等)四、实验内容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3. 控制器设计实验五、实验步骤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2)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控制器效果,验证系统性能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动态性能。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频率特性。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实验结果: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2)分析:验证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控制器效果。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篇一」一、实验目的1、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2、掌握任意波函数新号发生器的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3、掌握四位半数字万用表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4、学会正确选用电压表测量直流、交流电压。
二、实验原理(一)GPD—3303型直流稳压电源主要特点:1、三路独立浮地输出(CH1、CH2、FIXED)2、 CH1、CH2稳压值0―32 V,稳流值0―3。
2A3、两路串联(SER/IEDEP),两路并联(PARA/IEDEP)(二)RIGOL DG1022双通道函数/任意波函数信号发生器主要特点1、双通道输出,可实现通道耦合,通道复制2、输出五种基本波形:正弦波、方波、锯齿波、脉冲波、白噪声,并内置48种任意波形三、实验仪器1、直流稳压电源1台2、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3、数字万用表1台4、电子技术综合试验箱1台四、实验数据记录与误差分析1、直流电压测量(1)固定电源测量:测量稳压电源固定电压2.5V、3.3V、5V;误差分析:E1=|2.507—2.5|÷2。
5×100%=0.28%E2=|3.318—3。
3|÷3.3×100%=0.55%E3=|5.039—5|÷5×100%=0.78%(2)固定电源测量:测量实验箱的固定电压±5V、±12V、—8V;误差分析:E1=|5.029—5|÷5×100%=0.58%E2=|5.042—5|÷5×100%=0.84%E3=|11.933—12|÷12×100%=0.93%E3=|11.857—12|÷12×100%=0.56%E3=|8.202—8|÷8×100%=2.5%(3)可变电源测量;误差分析:E1=|6.016—6|÷6×100%=0.27%E2=|12.117—12|÷12×100%=0.98% E3=|18.093—18|÷18×100%=0.51%(4)正、负对称电源测量;2、正弦电压(有效值)测量(1)正弦波fs=1kHz;(2)正弦波fs=100kHz;3、实验箱可调直流信号内阻测量4、函数信号发生器内阻(输出电阻)的测量;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因为有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有热心的同事们的努力配合和帮助,所以能较圆满的完成质检部门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作为质检专责我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掌握全厂的工艺,负责全厂的质量工作,审核化验结果,并定期向上级领导做出汇报,编写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编写质量和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以及实验设备的验收等工作。
自动控制实践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4. 提高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原理,使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能够跟踪给定输入量的系统。
本实验主要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信号调理器、数据采集卡等;3. 实验软件:MATLAB/Simulink。
四、实验内容1. 系统搭建与调试(1)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2)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幅值的信号;(3)调整信号调理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4)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实验台,观察系统的响应。
2. 稳定性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伯德图;(2)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动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2)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动态性能指标;(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4. 稳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稳态误差曲线;(2)根据稳态误差曲线,分析系统的稳态性能;(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态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系统搭建与调试通过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观察系统的响应,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行性。
2. 稳定性分析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在原参数下的稳定性。
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在原参数下稳定;(2)减小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提高;(3)增大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降低。
3. 动态性能分析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1)上升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80%所需时间;(2)超调量:系统在达到稳态值时,输出量相对于稳态值的最大偏差;(3)调节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95%所需时间。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引言: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系统在给定的要求下自动地实现稳定性、准确性和鲁棒性的学科。
在工程领域中,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广泛,例如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验证自动控制理论的有效性。
实验一: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由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组成。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设计一个PID控制器来实现对一个模拟系统的控制。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系统模型,即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建模。
然后,根据系统模型和控制目标,我们可以确定PID控制器的参数。
最后,将PID控制器与系统进行连接,并进行实际控制实验。
实验二:状态空间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状态空间控制器是一种基于系统状态的控制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状态空间理论设计一个控制器来实现对一个模拟系统的控制。
首先,我们需要将系统的动态行为用状态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
然后,通过选择适当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可以实现对系统状态的调节。
最后,将状态空间控制器与系统进行连接,并进行实际控制实验。
实验三: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模糊控制器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一个控制器来实现对一个模拟系统的控制。
首先,我们需要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用模糊规则进行描述。
然后,通过选择适当的模糊规则和隶属函数,可以实现对系统的非线性控制。
最后,将模糊控制器与系统进行连接,并进行实际控制实验。
实验四: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神经网络控制器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神经网络理论设计一个控制器来实现对一个模拟系统的控制。
首先,我们需要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用神经网络进行建模。
然后,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最后,将神经网络控制器与系统进行连接,并进行实际控制实验。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有效性。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 了解典型线性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提高系统性能。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包括计算机、XMN-2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实验箱、CAE-PCI软件、万用表等。
2. 电源:直流稳压电源、交流电源等。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实验系统主要由模拟实验箱和计算机组成。
通过模拟实验箱,可以搭建不同的自动控制系统,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仿真。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搭建比例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比例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比例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2. 搭建积分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积分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积分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搭建比例积分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比例积分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4. 搭建系统校正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系统校正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系统校正前后的时域响应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比例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比例环节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正比关系,且响应速度较快。
2. 积分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积分环节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积分关系,且响应速度较慢。
3. 比例积分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比例积分环节的输出信号既具有比例环节的快速响应特性,又具有积分环节的缓慢响应特性。
4. 系统校正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校正后的系统,其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均有所提高。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熟悉了典型线性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学会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提高了系统性能。
七、实验感想本次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第一次实验姓名:乔佳楠班级:06110901学号:20091419一、实验目的了解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学习MATLAB的基本使用方法。
通过上机实验操作学习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习传递函数的描述方法,自控系统结构框图的模型表示以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其中本节重点掌握结构框图中的串联,并联和反馈结构的模型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分析不同结构模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运用MATLAB软件解决下列三个问题,并绘制出每个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像,标出其上升时间,过渡过程时间,计算出超调量。
三、实验内容1.给出下列两个函数,分别求出在串联,并联和反馈结构中的系统传递函数,并画出阶跃响应曲线,标出上升时间,过渡过程时间以及超调量。
①G1=tf(10,[1,2,3]) ②G2=tf(1,[1,2])Step1:串联结构,即G=G1*G2>> G1=tf(10,[1,2,3]);>> G2=tf(1,[1,2]);>> G=series(G1,G2)Transfer function:10---------------------s^3 + 4 s^2 + 7 s + 6>> step(G)起调量:(1.77-1.66)/1.66*100%=6.63% 上升时间: 2.97 sec过渡过程时间:5.89 secStep2:并联结构,即G=G1+G2>> G1=tf(10,[1,2,3]);>> G2=tf(1,[1,2]);>> G=parallel(G1,G2)Transfer function:s^2 + 12 s + 23---------------------s^3 + 4 s^2 + 7 s + 6>> step(G)起调量:(4.19-3.83)/3.83*100%=9.40% 上升时间: 2.23 sec过渡过程时间:5.78 secStep3:反馈结构,即G=G1/(1+G1G2)>> G1=tf(10,[1,2,3]);>> G2=tf(1,[1,2]);>> G=feedback(G1,G2,-1)Transfer function:10 s + 20----------------------s^3 + 4 s^2 + 7 s + 16 >> step(G)起调量:(2.25-1.25)/1.25*100%=80.0%上升时间: 1.29 sec过渡过程时间:16.7 sec2.根据系统的结构框图,求出系统总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响应特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2. 示波器;3. 数字多用表;4. 个人电脑;5. 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根据给定输入信号自动调节输出信号的系统。
它主要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组成。
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给定信号的偏差,通过调节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来改变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1. 典型环节(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线性关系。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1/s,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
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随时间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3)比例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1 + 1/s),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在比例环节的基础上,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2.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其传递函数为G(s) = Kp + Ki/s + Kd(s/s^2),其中Kp、Ki、Kd分别为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
PID控制器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快速、稳定和精确控制。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1)搭建比例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搭建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搭建比例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实验二:PID控制器参数整定(1)搭建PID控制器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通过改变PID控制器参数,观察并分析系统响应特性;(3)根据系统响应特性,整定PID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响应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实验结果。
二、实验装置和仪器1. Arduino UNO开发板2.电机驱动模块3.直流电机4.旋转角度传感器5.杜邦线6.电源适配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1. 将Arduino UNO开发板与电机驱动模块、旋转角度传感器和直流电机进行连接。
2. 编写Arduino代码,设置电机的控制逻辑和旋转角度的反馈机制。
3. 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至Arduino UNO开发板。
4.将电源适配器连接至系统,确保实验装置正常供电。
5.启动实验系统并观察电机的转动情况。
6.记录电机的转动角度和实际目标角度的差异,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设置了电机的目标转动角度为90度,待实验系统运行后,我们发现电机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1.电机驱动模块的响应速度存在一定的延迟,导致电机在到达目标角度时出现一定的误差。
2.旋转角度传感器的精度有限,无法完全准确地测量电机的实际转动角度。
这也是导致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对电机的转动精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实际系统与理论预期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电机驱动模块和旋转角度传感器等因素引起。
为了提高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度,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这些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调试。
实验的结果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
实验序号:实验日期:
实验室名称:
同组人:
实验成绩:总成绩: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年月日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与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函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掌握各典型环节特征参数的测量方法。
3.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4.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 、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5.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1.比例环节
比列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
其阶跃响应为,其中
.
(1).R0=200k,R1=100k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
图1
(注:图中CH1为输入信号,CH2为输出信号,以下各图均相同)输入信号幅值为V1=2.179V,输出信号幅值为V2=1.077V;理论上,传递函数
( )
,实际测得的K= ,理论值基本等于实际测量值。
(2)R0=200k,R1=200k,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输入信号幅值为V1=2.179V,输出信号幅值为V2=2.103V。
理论上,传递函
数 ( )
,实际测得的K= ,理论值基本等于实际测量值。
两次实验中,R0=200k保持不变,当R1从100k变为200k后,比例常数变为
原来的两倍,反映在阶跃响应曲线上,则为:R1=100k时,输入信号高于输出信号,幅值约为输出信号的两倍;R1=200k时,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曲线基本重合。
2.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其阶跃响应为,其中 。
(1)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输入信号的幅值V1=2.179V,输出信号的幅值V2=9.230V。
理论上,积分时间常数=200ms,实际测得的积分时间常数为T=196.9ms.实际值基本等于理论值。
(2).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输入信号的幅值为V1=2.179v 输出信号的幅值为V2=9.230v。
理论上,积分时间常数=100ms,实际测得的积分时间常数为T=103.1ms.实际值基本等于理论值。
选择不同的和时,对应的积分时间常数不一样。
较大时,阶跃响应随时间变化的较慢,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较平缓; 较小时,阶跃响应随时间变化的较快,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较为陡峭。
3.比例积分环节
( ),其阶跃响应为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其中, 。
(1).时,其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图5
输入信号的幅值V1=2.79V,输出信号的幅值V2=9.230V。
理论上,积分时间常数T= 。
实际测得的总得相响应时间为734.4ms.
(2).时,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图6
输入信号幅值为V1=2.179V,输出信号幅值为V2=9.230V。
理论上,积分时间常数T= 。
实际测得的总得相响应时间为1.406s。
和不变,C增大时,响应时间变长,对应阶跃响应曲线上升阶段变得更慢、更平缓。
6.惯性环节
( ),阶跃响应为,其中K=,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T= 。
(1) , , 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输入信号的幅值为V1=2.179V,输出信号的幅值为V2=2.179V。
理论上,惯性时间常数为T= ,实际测得的惯性时间常数T=203.1ms,理论值基本等于实际测得的值。
(2). ,C=2u时,阶跃响应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输入信号的幅值为V1=2.179V,输出信号的幅值V2=2.179V。
理论上,惯性时间常数为T= ,实际测得的惯性时间常数T=406.3ms,理论值基本等于实际测得的值。
和不变,C增大时,响应时间变长,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变得平缓,上升变慢。
7.典型二阶系统
典型二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开环增益为.
此实验中, ,K== 。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W(S)=。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 ,阻尼比。
令 ,可求得临界阻尼时,R=40k,则R<40k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R>40k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
(1)R=40k,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阶跃响应曲线如图9所示
图9
输入信号幅值为2.179V,输出信号稳态幅值为2.179V。
由响应曲线求得,上升时间,调整时间.最大超调量Mp%=0.理论进行计算,上升时间,R=40K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 ,理论上,上升时间应该为无穷大,但实际上经过时间常数的3倍时,误差就成为5%了。
最大超调量Mp%理论上为0,实际测得也为0.
(2)R<40k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取R=9.77k,其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0所示
图10
输入信号幅值为V1=2.179V,输出信号稳态值为V2=2.179V,峰值时间,上升时间调节时间,最大超调量Mp%=100*(0.3333/2.179)%=15.3%.理论上进行计算。
上升时间为,R=9.77K时, ,可得,=8.82,则.峰值时间=356ms,调节时间=1891ms,最大超调量Mp%=17.1%。
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和最大超调量Mp%实验测得的值基本等于于理论计算值,调节时间实验测得的值和理论计算值相差较大,可能由于操作不当以及肉眼观察导等致误差较大。
(3)R>40k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取R=72.82k,其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
输入信号幅值为V1=2.179V,输出信号稳态值为V2=2.179V,上升时间,调整时间. 最大超调量Mp%=0. 理论上,上升时间应该为无穷大,但实际上经过时间常数的3倍时,误差就成为5%了。
最大超调量Mp%理论上为0,实际测得也为0.
四.思考题
1.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各种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在什么条件下推导出的?
答:将运算放大器视为理想运放,忽略了一些极小的参数影响,如晶体管的极间电容等。
2.实验电路中串联的后一个运算放大器的作用?若没有,则其传递函数有什么差别?
答:倒相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运算放大器,则传递函数前多一个负号。
3.惯性环节在什么条件下可近似为比例环节?而在什么条件下可近似为积分环节?
( ),当T>>1时,TS+1近似为TS,则传函近答: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即为积分环节;当T<<1时,TS+1近似为1,则传函近似为 ( ) ,似为
即为比例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