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农作物学-1
农耕规律知识点总结
农耕规律知识点总结一、土壤规律1. 土壤种类和分布规律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土壤种类和分布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土壤可以分为红壤、黄壤、灰壤、亚热带土壤、黄壤和草甸土壤等多种类型。
这些土壤种类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分布,不同的土壤对于不同的作物生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2. 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管理规律土壤肥力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对土壤肥力的管理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施肥、科学耕作、合理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化肥等,是保持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另外,对土壤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过度耕作、过度放牧等行为,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质量。
3. 土壤水分规律土壤水分对于农作物生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土壤质地、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会对土壤水分的储存和分布产生影响。
因此,合理的用水管理和水分保持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合理灌溉、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等,都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壤水分,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植物生长规律1.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水分、养分等等。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地区都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因此,科学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例如,了解植物的生长季节、生长期和生长速度,可以帮助农民科学地选择种植时间和管理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农产品品质规律农产品的品质是消费者所关注的重要指标,也是农民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农产品的品质主要受到气候、土壤、水分和施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科学地了解农产品品质的形成规律,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降低产品损耗都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和对农作物有益的气候条件,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种植作物,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 农作物间的植物生长规律农作物间的植物生长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规律,不同作物之间的生长特点、生态关系和化感关系都是研究的重点。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的发育特性1-2
作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关系可分为四个类型:
协调型 徒长型
早衰型 僵苗型
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S”形生长过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以
及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 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 条“S”形的曲线。
“S”形生长进程理论的应用
性生殖形成的胚珠(ovule)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共识的植物学种子:由被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 胚珠或子房(ovary)发育成的种子或果实(fruit)。
作物学意义: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包括三类繁殖器官。 ——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 ——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无性繁殖器官
1.2 有性繁殖种子及其萌发
2.3.2 直根系作物 直根系建成:双子叶作物的胚根伸长延续形成主根。
——主根上发生侧根和次生侧根构成强大的直根系;
豆科作物的直根系上着生根瘤,因而具备生物固氮功能。
2.3.3 块根作物
块根建成:
——最初的种子根或初生根膨大形成肥 大的肉质根,块根上着生细根。
肉质根的形状有圆筒形、圆锥形、扁
分蘖期:全田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称为分蘖期
(tillering stage)。
有效分蘖(effective tiller)
——早期发生的低位(低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单 穗结实5粒以上)称为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具有独立的次生根系。
3.1.3 禾谷类作物茎、蘖的生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或蘖的顶端同时分化形成茎节和叶原 基,以后茎节居间分生组织伴随叶鞘的伸长而伸长。 ——节间伸长一般由下部节开始,依次向上。
分化(differentiation) ——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
学种地的方法和技巧
学种地的方法和技巧
学种地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土壤条件:首先需要了解土壤的质地、pH值、养分含量等信息,以便选择适合的农作物。
2. 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可根据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考虑。
3. 土壤改良:对于质量较差的土壤,可以采取措施改良土壤,如施加有机肥料、进行翻耕等。
4. 种植方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选择适当的种植方式,如直播、插秧、移植等。
5. 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量合理施肥,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供应。
6. 控制病虫害: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7. 灌溉管理: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方法,及时补给水分。
8. 定期除草:经常进行除草工作,保持农田的整洁,减少杂草对农作物的竞争。
9. 定期翻耕:定期进行翻耕操作,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持土壤湿润。
10. 注意留种:对于优质品种,可以留下一部分作为种源,以备下一季的播种使用。
11. 经验总结:在种植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
总之,学种地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农作物选择、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因素,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有哪些专业技能?
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有哪些专业技能?**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专业技能**1. **土壤管理技能**土壤管理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包括土壤肥力评价、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农业生产者需要掌握土壤肥力的测定方法,根据土壤特性科学施肥,合理安排灌溉,以及善于利用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 合理施肥:农业生产者应当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作物品质下降。
- 灌溉管理:农业生产者需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避免水分过量或者不足导致作物生长不良。
2. **病虫害防治技能**农作物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此,农业生产者需要掌握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方法及施药技术。
- 病虫害识别:农业生产者应当学会识别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包括病菌、虫害和杂草等,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 防治方法:农业生产者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 **作物生长管理技能**农作物的生长管理涉及到播种、移栽、修剪、疏果、采收等多个环节,农业生产者需要掌握作物生长的规律,科学管理作物生长过程。
- 播种与移栽:农业生产者需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和移栽时机,确保作物生长顺利。
- 修剪与疏果: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修剪树枝、疏果控制树木生长,促进果实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4. **农业技术应用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中涉及到许多先进的技术应用,如无人机喷药、智能灌溉系统等,农业生产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 无人机喷药:通过无人机进行喷药可以提高施药效率,减少药剂浪费,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者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 智能灌溉系统:利用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实现精准灌溉,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自动调节灌溉量,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保证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
土壤基本六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土壤基本六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质量和特性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土壤被定义为地球表层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天然体系,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和微生物。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受到气候、地质、生物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土壤中,存在着许多关于其质量和特性的参数和指标。
土壤基本六项就是指描述土壤质地特性的六个基本参数,包括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酸碱度和肥力。
这些参数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
首先,土壤的质地指的是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
质地通常分为粘土、壤土和砂土三种类型。
粘土颗粒较小,粘粒性强,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较好;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透气性和透水性良好;砂土颗粒较大,透气性较好,但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其次,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相互连接情况。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第三,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指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
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含量的有机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保肥能力和通气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此外,土壤的水分状况指的是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分布情况。
土壤中的水分对于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合适的水分状况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吸收养分和建立稳定的土壤水分环境。
酸碱度是指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性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养分的转化和作物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作物对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合理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对于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至关重要。
最后,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和供应能力。
土壤肥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肥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养分供应能力和养分的有效性等指标。
通过对土壤基本六项的全面了解和评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土壤的适宜性和肥力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制定相应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增加作物产量。
农业技巧认识农作物的适宜土壤酸碱度
农业技巧认识农作物的适宜土壤酸碱度农业技巧: 认识农作物的适宜土壤酸碱度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酸碱度密切相关。
正确了解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对于合理施肥和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不同要求,以及如何调节土壤酸碱度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一、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要求进行总结:1. 稻谷:稻谷对土壤酸度较为敏感,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范围为pH 5.5-7.0。
过高或过低的酸碱度会影响稻谷的生长和产量。
2. 小麦:小麦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pH 5.0-8.0的土壤都可以生长,但最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pH 6.0-7.0。
3. 玉米:玉米对土壤酸碱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pH 5.8-7.0。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吸收养分能力。
4. 大豆:大豆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较高,最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pH 6.0-7.5。
酸性土壤会影响大豆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
了解不同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调节土壤酸碱度的方法要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石灰施用:石灰是调节土壤酸碱度的常用材料。
酸性土壤可以添加石灰粉或石灰石来中和土壤的酸性;碱性土壤可以添加硫磺来降低土壤pH值。
2. 有机肥料的运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的保水性,适当使用有机肥料也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3. 合理选用肥料:不同的肥料有着不同的酸碱度,合理选用肥料可以对土壤酸碱度起到调节作用。
例如,硝酸盐肥料酸化作用较大,适用于碱性土壤;磷肥对土壤酸碱度影响较小,适宜在各种土壤中使用。
4. 轮作休闲:适时进行休闲轮作,尤其是种植一些抗性强的耐盐碱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酸碱度,减轻土壤盐碱化问题。
结语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有着不同的要求,了解这些要求并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及农作物第一章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 土壤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观察土壤】地理事实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主要内容—颜色、质地、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核心概念土壤肥力:指土壤能持续不断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砂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的比例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不易耕作。
有机质: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是经微生物分解完全腐烂的动、植物残体。
【必备知识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事实1.成土母质(1)意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农作物的种植是农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农学领域中常用的农作物种植技巧,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管理和种植农作物。
一、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成功种植农作物的基础。
农民朋友们应该注重土壤的质量和肥力,采取措施来改善和维护土壤的适宜性。
1. 肥料施用:选择合适的有机或无机肥料,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进行适量施用。
定期进行土壤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补充营养素。
2. 土壤保水:采取措施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如覆盖物、灌溉技术等。
保持土壤湿润度合适,不要过度浇水或过度干燥。
3. 土壤通风:掌握适当的耕作深度,促进土壤通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农作物选择与种子处理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以及高质量的种子是种植成功的先决条件。
1. 根据气候条件选择农作物:了解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耐受当地气候的农作物。
避免在气候不宜的条件下种植易受灾的作物。
2. 选购高质量种子:购买正规渠道销售的高质量种子,注意种子的储存条件和保质期。
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浸种、热处理等,以增加发芽率和健康苗的出土率。
三、适宜的播种期与密度控制正确的播种期和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1. 播种期选择: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避免过早或过迟的播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2. 控制种植密度:了解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并根据土壤条件和农作物品种进行调整。
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农作物的通风和光照,太小则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四、合理的灌溉与施肥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因此合理的灌溉和施肥非常重要。
1. 灌溉技术选择: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
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滴灌、喷灌、渗灌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
2. 施肥方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施肥。
作物学概述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一、作物学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1. 严格的地域性2. 明显的季节性3. 生长的规律性4. 技术的实用性5. 生产的连续性6. 系统的复杂性三、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农业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发展农业科技三条主线。
我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改善作物品质4、强化产后加工与利用5、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食物源7、立足自给,适当进口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一、作物的概念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也可经人工合成(应用生物技术合成新物种)二、分类(一)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 food crops )( 1 ) 禾谷类作物( cereal crops)(2)豆类作物(legume crops )或称菽谷类作物(3)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或称为根茎类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 fibre crops )( 2)油料作物( oil crops )( 3)糖料作物( sugar crops)( 4)嗜好类作物( stimulant crops )3、饲料及绿肥作物(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4、药用作物( medicinal crops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第一节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一、品种的概念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
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作物栽培学 土壤障碍名词解释
作物栽培学土壤障碍名词解释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学科。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土壤障碍是指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各种土壤因素或条件。
下面我将解释一些与土壤障碍相关的名词。
1. 酸性土壤,酸性土壤是指pH值低于7的土壤。
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导致养分缺乏和生长受限。
2. 碱性土壤,碱性土壤是指pH值高于7的土壤。
碱性土壤中的高盐分和碱性物质会对作物的根系和养分吸收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长迟缓和产量降低。
3. 盐渍土壤,盐渍土壤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的土壤。
盐分的积累会对作物的根系和水分吸收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分胁迫和营养失衡。
4. 水浸土壤,水浸土壤是指长期过度湿润的土壤。
水浸土壤会导致土壤氧气供应不足,根系窒息,影响作物正常呼吸和生长。
5. 缺氧土壤,缺氧土壤是指土壤中氧气含量不足的情况。
缺氧土壤会抑制作物的根系发育和氧气吸收,导致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
6. 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pH值下降的过程。
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减缓,影响作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7. 土壤贫瘠,土壤贫瘠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不足的状态。
土壤贫瘠会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限,产量降低。
8. 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结构破坏是指土壤颗粒聚集结构被破坏的情况。
土壤结构破坏会导致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下降,影响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以上是一些与土壤障碍相关的名词解释,这些因素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实际的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的生产能力。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1】摘要: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如何改良土壤更好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是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
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程度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关键词: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关系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
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毫米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毫米的大孔隙中的水分。
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
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
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
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砂土和粘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根据作物吸收土壤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又叫有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
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粒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迟效态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作物吸收。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是农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涵盖了作物的种植、生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的角度,探讨作物栽培和耕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环境适应性、品种选择、播种和育苗、田间管理、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1.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的生长发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包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成熟等阶段。
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措施。
2. 环境适应性:不同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包括温度、光照、湿度、土壤等因素。
根据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合理选择作物品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品种选择:作物的品种选择是作物栽培的基础。
合适的品种选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在品种选择时,要考虑作物的生长周期、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4. 播种和育苗:播种和育苗是作物栽培的起始阶段。
通过合理的播种时间、播种深度和育苗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作物的出苗率和苗期生长状况。
5.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作物栽培的关键环节。
包括杂草的防除、土壤的保墒和松土、病虫害的防治等。
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势和抗逆性。
6. 施肥和灌溉: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养分需求,科学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而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保证作物的水分供应,提高作物的抗旱性。
7.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耕作学是研究耕作和土壤管理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土壤的性质和改良、耕作方式和土壤管理技术等内容。
1. 土壤的性质和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了解土壤的性质对作物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学中的土壤性质与土壤肥力
土壤学中的土壤性质与土壤肥力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学科,它涉及到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内容。
而土壤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
土壤性质指的是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它决定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和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生物性质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等。
在这其中,土壤的酸碱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植物根系的生长以及养分的吸收等因素,进而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一般而言,土壤的酸碱度在PH值为5.5-8之间,最好为6-7之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植物的生长。
除了酸碱度以外,有机质含量也是决定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机质是来源于生物的残体或者分解后的颗粒,它包括了腐殖质和生物质。
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的肥力就越好,因为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氧化还原性,便于养分的吸收和使用。
此外,有机质也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等性质。
但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会随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水平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虽然极少,但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是指在土壤中含量很少的元素,但是植物生长和发育需要的,如铁、锌、锰等元素。
这些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很少,但如果缺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施肥时应当多注意一些微量元素的补充。
对于农业而言,土壤肥力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肥力越好,农作物的产量就越高。
而土壤肥力不好,则农作物产量会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土壤肥力的保护和管理。
土壤肥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施肥。
由于作物的种类和需求不同,施肥需要结合土壤类型和物理、化学特性,掌握每种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施肥。
2. 轮作。
轮作不仅可以破坏病虫源,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农业知识普及了解农作物的适宜土壤类型
农业知识普及了解农作物的适宜土壤类型农业知识普及:了解农作物的适宜土壤类型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土壤条件,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类型和环境要求也不尽相同。
了解农作物的适宜土壤类型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农作物的适宜土壤类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农业种植。
第一部分:稻谷的适宜土壤类型稻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土壤要求较为特殊。
稻谷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淤泥土:稻谷生长最好的土壤类型之一,颗粒细腻、容重适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2. 干田土:主要分布在江淮平原等地,土壤排水良好,有助于水稻生长。
3. 海水稻土:适用于沿海地区种植的海水稻,含盐量相对较高,对盐碱土耐受性较好。
第二部分:小麦的适宜土壤类型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为广泛。
以下是小麦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1. 旱地土:小麦主要种植在旱地上,对土壤的排水性要求较高,土层深厚、疏松透气、含水量适宜。
2. 黑土: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小麦的生长。
3. 褐土: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土壤疏松,富含养分,适宜小麦的生长。
第三部分:茶叶的适宜土壤类型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不同品种的茶叶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茶叶的适宜土壤类型:1. 绿茶:绿茶一般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土壤pH值在4-6之间,有利于茶叶的生长。
2. 红茶:红茶相对于绿茶而言,对土壤的要求不那么严格,适宜生长在酸性或中性土壤中。
3. 黄茶:黄茶适宜生长在微酸性土壤中,土壤排水性良好,有利于茶叶的根系发育。
总结:以上仅为几个常见农作物的适宜土壤类型的介绍,实际种植中还需根据具体作物品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了解农作物的适宜土壤类型有助于确定土壤调理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农业知识,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与指导。
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1.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2.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3.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第一章农作物概念及分类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是农作物的概念掌握和农作物分类,难点是农作物分类,技能点是熟练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一)农作物概念狭义: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作物或“庄稼”:指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
广义:人类栽培的,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植物。
例如:五谷杂粮(二)农作物与野生植物区别:是否经过人工的驯化和栽培。
二、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种类很多,他们分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种。
通常按照以下分类法分类(一)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和药用作物。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1)禾谷类作物多数属于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农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小扁豆、鹰嘴豆、饭豆等(3)薯类作物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
主要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芋、菊芋、山药、蕉藕等。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他作物。
(1)纤维作物主要有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苎麻、蕉麻、菠萝麻等。
(2)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有时大豆也归于此类。
前四种主要是食用油料作物,后面几种是工业用油料作物。
四大油料作物:花生、大豆、芝麻、棉花。
(3)糖料作物: 主要有甘蔗和甜菜,甜叶菊和芦粟等。
甘蔗主要是在南方种植,甜菜主要是东北,华北等地种植较多,甜叶菊济宁也有种植。
(4)嗜好性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可可等,此外还有一些挥发性香料作物,如香茅草等。
(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席草、芦苇等。
农作学
1、作物生产潜力及类型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类型: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2、种植模式及类型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类型: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多作多熟型3、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4、多熟种植定义: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5、一年两熟条件≥10℃积温在3500-4500℃的暖温带是旱作一年二熟制的主要分布区域,如黄淮海平原、汾渭谷地;≥10℃积温在4500-5300℃的北亚热带是稻麦两熟的主要分布区,并兼有部分双季稻,如江淮平原、西南地区。
6、积温均温积温:≥10℃持续期内日均温之和均温:7、土壤基本耕作措施翻耕、旋耕、深松耕。
表土耕作措施:入土浅、碎土、去除杂草平整地面:耙地、耱地、中耕、镇压、起垄、培土8、地力概念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与作物的生长相适应的综合生产能力。
9、可持续农业及类型,集约持续农业主要内容定义: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体制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要。
类型:低投入农业、低耗持续农业、有机持续农业、集约持续农业集约持续农业主要内容:①集约农作: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产,实行精耕细作、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除种植业外,畜牧业,水产业、林业也要提高单位产量和质量;②高产高效,要将经济放在首位,力争高产不低效,实行立体农业经营,实行劳动力、科技密集与适当的投入的结合和相互置换,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持久发展: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强调生态持久性与社会经济持续性的结合,避免片面强调一个方面。
农作物培育技术
农作物培育技术
农作物培育技术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叶片
生长、根系发育、果实结实等方面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
农作物培育技术。
1.土壤改良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壤改良是农作物培育的
首要任务。
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加有机肥料、石灰和化肥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2.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是农作物培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正确的播种方法和及时的病虫害防治等。
种
植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灌溉技术
灌溉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
合理的灌溉技术能够提供足够的水分,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不同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灌溉技术需要因地制宜。
4.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培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问题。
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5.采收和储藏技术
农作物采收和储藏技术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采收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正确的方法。
储藏技术则包括合理的储存条件和防止病虫害的措施。
农作物培育技术的科学运用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然而,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的特点不同,因此农作物培育技术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农田需要的耕种条件
农田需要的耕种条件1.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以下特征:- 富含养分:土壤中含有适量的氮、磷、钾等养分,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 良好的透气性:土壤应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以利于作物根系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 保水性能:土壤应具备一定的保水能力,以保证作物在干旱时期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2.合适的水分供应水分是作物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农田需要的耕种条件中包括合适的水分供应。
以下条件应注意:- 合理的灌溉措施:确保作物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通过科学的灌溉措施来满足作物的需求。
- 避免过度浇水:过度浇水可能导致土壤积水和养分流失,影响作物的生长。
3.合理的施肥措施适量的施肥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其健康生长。
以下是一些建议:-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对土壤有益,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 避免过度施肥:过度施肥可能导致养分过量积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影响作物的品质。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会对作物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保护农田和作物的健康,应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 定期巡视:定期巡视农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5.合理的耕作措施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
- 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翻耕:定期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 避免过度耕作:过度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质量。
请根据具体的农田情况,合理选择和实施以上耕种条件,以确保农田的高产和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
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如钾长岩、斜长岩; ✓ 影响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红色风化壳
和玄武岩发育的红壤质地粘重,花岗岩 和砂页岩发育的质地居中,砂岩、片岩 的质地最轻; ✓ 影响矿物组成、土壤发育层次等;
(二)气候
1、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
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 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 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 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 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二、土壤肥力
1.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 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 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 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2.土壤肥力的种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 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 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 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 的自然体。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具有 肥力(性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功能)的疏松 表层(形态)。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土粒
土 壤 水
土壤空气
•土壤是四(或五)种物质组成的三相多孔体
3.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4、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 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发生层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 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 层次。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 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 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
土壤与农作物学
土壤农作物学是农业水利工程 专业的基础课,内容根据农田水利 工作的需要而设立,包括了土壤学、 作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植物生 理学、水土保持学等学科。
土壤农作物学与水文水资源专业 关系密切,水利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 调节水资源,在农业生产当中,必须 了解土壤与作物的相关理论,才能完 成好以上的任务。
(五)盐化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 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 盐化层的盐渍土。
(六)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 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 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 大于9.0。
(七)白浆化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 面:
①土壤形成、组成以及不同类型土壤的性 质,根据其特点采取何种水利措施进行节水;
②作物与水的关系,如何合理用水,提高 水分利用率;
③掌握主要作物的需水规律,制订合理的 灌溉制度。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肥力
一、土壤
1.概念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 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不仅给农业 生产提供了基地,也给人们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生活 资料和生产资料。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本!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壤不只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还是陆地生态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利用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无一不 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3)土壤是制定农业技术措施的依据
定义
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 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 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 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 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 身。
类型(按成因分)
1、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 2、运积母质(carried parent material)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 壤。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 布依次为: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 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运积母质
流水沉积 水
冲积母质(alluvial parent) 坡积母质(slope parent) 洪积母质(diluvial parent)
湖积母质(lacustrine parent)
海积母质(marine parent)
黄土母质(Loess parent) 风
沙 丘(sand dune)
冰川(glacier) 冰碛母质(glacial parent)
A P B
G
旱地
水田
土壤剖面
巨型土壤剖面
有机质层
盐积层(表层)
犁底层P
二、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
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 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 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 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表 1 中国气候分区
表 7.2
中国气候大区划
气候大区
年干燥度
湿润
<1.0
半湿润
1.0~1.6
半干旱
1.6~3.5
干旱
3.5~16.0
极旱
>16.0
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
自然景观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半荒漠 荒漠
湿度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我国由西北向华北逐渐过渡,土壤盐类的迁
移能力不断增强。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湿度增加,土壤颜色也由红转黄。
2、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 温度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 影响土壤母 质和风化层的厚度
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 加。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浙江一般 在5~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重力(gravity) 重积母质(colluvial parent)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一)
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例如:
➢ 石英含量高的花岗岩风化物,盐基少,淋溶 强烈,呈酸性;而玄武岩、辉绿岩不含石英、 盐基丰富,抗淋溶作用强,呈中性。
➢ 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石灰岩发育成石灰岩土, 酸性岩发育成红壤。
农业技术措施
肥 水 植密 优 管 工 料 利 保植 种 理 具
因土制宜
土壤
(4) 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
土壤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同于其 他资源,它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其资源作用是长期的, 不受时间限制。只要“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壤又是珍贵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土壤是世代 相传的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十)潜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 过程,形成潜育层,此 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 蓝层。
(十一)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 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 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 有此成土过程。
(十二)草甸化过程 是指土壤表层的草甸有机质聚集过程和受地下水影
响的下部土层的潴育化过程以及底层的潜育化过程的重叠 过程。
土壤个体发育的图式
土壤剖面发生层与层次字母注记
A 淋溶层 B 淀积层 C 母质层 O 堆积于表层的有机质层,水分不饱和,有机质含量≥35% H 堆积于表层的有机质层,水分长期饱和,有机质含量≥35% E 硅酸盐粘粒遭破坏,粘粒、铁、铝三者皆有损失,而砂粒与粉粒聚集 G 潜育层 P 人工熟化层(水稻土中的渗育层) W 潴育层 D 沉积的砾质的异元母质层 R 连续的坚硬岩层
(三)粘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
和聚集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 过程和淋溶淀积粘化过程。粘 化过程结果在土体心土层形成 粘化层,主要发生层次深度在 50cm~60cm,因这一深度水热 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于次生粘 土矿物的产生。
(四)钙化过程 是指干旱、半干旱区
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 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 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 体、核状、斑点状,若出 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 生产上障碍层次。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 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 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母质-parent material 气候-climate 生物-organisms 地形-relief 时间-time
(一) 母质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 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 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 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者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 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 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 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