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玉米育种PPT参考课件
26
群体改良以优良种质为对象,采用轮回 选择的方法,依照育种目标,经过选择优良 个体自交(或杂交),测交鉴定,再选优系 互交等步骤合成改良群体,照此程序轮回若 干次,可打破基因连锁,增加基因重组的机 会,提高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从而提高 选择效果。
27
三、轮回选择的方法
28
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选轮回选择方法的类别
37
BSSS是1933-1934年由16个自交系合成的综 合种。从1939年开始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当年从 BSSS中选出167株自交,用双交种Iowa13作测验 种,用每个S0株的花粉与测验种测交10株,得167 个(Iowa13×So)测交种。
38
1940年,对167份自交S1代和其相应的167个测 交种作鉴定试验,主要按测交组合产量性状及其他性 状选出10份最优组合(测交种)的亲本自交系S1。用 这10份优系轮交配成45个单交种,再用这些单交种 的等量种子在隔离区中自由授粉,就获得了经过一轮 半同胞选择的改良综合种BSSS(HT)C1,完成第一 轮半同胞选择。以后大致以相同方式连续进行到第七 轮:
6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每天3个的速 度灭绝,这使得人类赖以改造自然的物质基 础正在不断削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植物育 种的种质资源大量丧失,育种的遗传基础迅 速狭窄化,育种工作进展日趋缓慢,尽管现 代生物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缓物种的丧 失,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7
在育种工作中,目前育种工作者常用的方法是系 谱法,尽管育成的品种能基本上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 求,但育成的品种的遗传基础非常狭窄,加之各个育 种单位在进行新品种选育的工作中,所利用的种质基 本上雷同,使得当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的遗传 基础单一,并再进一步以此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群 体,如此循环下去,将不断恶化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使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其危险的灭顶之灾。
群体改良以优良种质为对象,采用轮回 选择的方法,依照育种目标,经过选择优良 个体自交(或杂交),测交鉴定,再选优系 互交等步骤合成改良群体,照此程序轮回若 干次,可打破基因连锁,增加基因重组的机 会,提高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从而提高 选择效果。
27
三、轮回选择的方法
28
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选轮回选择方法的类别
37
BSSS是1933-1934年由16个自交系合成的综 合种。从1939年开始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当年从 BSSS中选出167株自交,用双交种Iowa13作测验 种,用每个S0株的花粉与测验种测交10株,得167 个(Iowa13×So)测交种。
38
1940年,对167份自交S1代和其相应的167个测 交种作鉴定试验,主要按测交组合产量性状及其他性 状选出10份最优组合(测交种)的亲本自交系S1。用 这10份优系轮交配成45个单交种,再用这些单交种 的等量种子在隔离区中自由授粉,就获得了经过一轮 半同胞选择的改良综合种BSSS(HT)C1,完成第一 轮半同胞选择。以后大致以相同方式连续进行到第七 轮:
6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每天3个的速 度灭绝,这使得人类赖以改造自然的物质基 础正在不断削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植物育 种的种质资源大量丧失,育种的遗传基础迅 速狭窄化,育种工作进展日趋缓慢,尽管现 代生物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缓物种的丧 失,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7
在育种工作中,目前育种工作者常用的方法是系 谱法,尽管育成的品种能基本上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 求,但育成的品种的遗传基础非常狭窄,加之各个育 种单位在进行新品种选育的工作中,所利用的种质基 本上雷同,使得当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的遗传 基础单一,并再进一步以此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群 体,如此循环下去,将不断恶化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使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其危险的灭顶之灾。
《玉米栽培》课件
04
玉米的收获与贮藏
玉米的收获时期与方法
收获时期
根据玉米的品种、气候条件和种植地 区,确定最佳的收获时期。一般来说 ,玉米的收获期在完熟期,此时玉米 的籽粒已经饱满,含水量较低,产量 和品质都较好。
收获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两 种方式。机械收获效率高,适合大面 积种植的农户,但需要注意机械损伤 ;人工收获则较为灵活,适用于小面 积种植的农户。
灌溉
根据玉米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在干旱 季节要及时浇水,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在雨水 充足季节要及时排水,以防积水影响玉米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种类
玉米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蚜虫、锈病、叶斑病等。
防治方法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排水 等;在生长期间要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生 物防治等。
03
玉米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 肥沃、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 强的地块,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 产量的提高。
整地
在种植前进行深耕细作,将土壤 中的杂质、根茬等清除干净,同 时将土壤耕耘细碎,保持土壤的 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
播种与密植
播种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一般在春季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播种,播种 深度一般为3-5厘米,播种时要保证播种深度一致,播后覆土镇压。
05
玉米栽培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玉米栽培的经济效益
提高农民收入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栽培能 够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 农民的生活水平。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玉米栽培不仅涉及种植环节,还涉及 到种子、化肥、农机等多个领域,能 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玉米育种》PPT课件
h
27
由于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抗性的遗 传研究有很大的困难,抗性以数量方式遗传,有基 因的加性效应,又有基因的显性效应与上位性效应, 目前,尚未发现有抗性主基因存在。不过,F1的抗 性通常高于双亲的平均值,一般具有明显的杂种优 势。
由于抗性的数量遗传方式,用混合选择和轮回 选择法改良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有效的,并且在 保持适当的群体大小的条件下,对抗性的改良不会 影响群体的产量潜力。
玉米粗缩病毒由灰飞虱传播。玉米苗期是对粗缩病敏感 的时期,感病越早,病情越重,拔节后感病的产量损失较小。 若气候条件适合灰飞虱繁殖,且玉米对粗缩病毒的敏感期与 灰飞虱的盛发期相吻合,则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严重。
h
13
2、抗病育种 对以上三种玉米病毒病,从抗病育种入
手是解决病毒病的主要途径。由于对病毒病 的抗性遗传多属显性,仅由少数基因控制抗 性,在人工诱发病害的条件下,采用回交育 种,把抗病基因导入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 是有效的。
❖ 病斑大小一般为1-2 mm ×2 mm,在某些品种上可 达4-5 mm × 4-7 mm。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病斑 可密布全叶,并可联合,形成大面积组织坏死,导 致叶片枯死。
h
17
❖ 玉米不同生育期对弯苞菌叶斑病的抗性不同,苗期 抗性程度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抗病性逐渐 降低,孕穗期前后抗病性最弱。如遇高温高湿气候, 在种植感病品种时,可在短期内造成严重流行。
玉米茎腐病主要发生在乳熟后期,如果发生在籽粒 生理成熟之前则影响灌浆,导致籽粒不充实,形成轻穗, 直接导致减产。如果病害发生较晚,虽对灌浆的影响较 小,但降低了茎杆强度,导致茎杆破裂或严重倒折,影 响收获而间接造成减产。发病的玉米常常成片地萎蔫死 亡,枯死的植株呈青绿色,故在我国俗称“青枯病”。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课件
玉米在工业、医药等领域也 有广泛应用,如淀粉、酒精、
医药等
玉米栽培的意义
提高产量:通过科学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保障粮食安全: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 促进农业发展:推广玉米栽培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
病虫害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玉米病虫害, 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玉米品种优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优化 玉米品种,提高产量和抗病性
无土栽培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无土栽培技术简介:不使用土壤,而是使用营养液或其他介质来栽培作物 优点:提高产量、品质,减少病虫害,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
应用前景:在玉米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汇报人:PPT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玉米栽培概述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
玉米高产栽培的现代技术应用
添加章节标题
玉米栽培概述
玉米的重要地位
玉米是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 对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 物之一,产量高,适应性强
玉米是生物能源的重要原料, 对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收获与贮藏
适时收获:根据玉米成熟度确 定收获时间
机械收获:采用机械设备进行 收获,提高效率
晾晒与干燥:晾晒玉米,降低 水分含量,保证贮藏质量
贮藏条件:选择干燥、通风、 阴凉的贮藏环境,避免霉变和 虫蛀
玉米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 适时适量施肥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 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的播种密 度
追肥方法:采用撒施、沟施、穴施等方 法进行追肥
医药等
玉米栽培的意义
提高产量:通过科学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保障粮食安全: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 促进农业发展:推广玉米栽培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
病虫害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玉米病虫害, 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玉米品种优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优化 玉米品种,提高产量和抗病性
无土栽培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无土栽培技术简介:不使用土壤,而是使用营养液或其他介质来栽培作物 优点:提高产量、品质,减少病虫害,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
应用前景:在玉米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汇报人:PPT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玉米栽培概述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
玉米高产栽培的现代技术应用
添加章节标题
玉米栽培概述
玉米的重要地位
玉米是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 对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 物之一,产量高,适应性强
玉米是生物能源的重要原料, 对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收获与贮藏
适时收获:根据玉米成熟度确 定收获时间
机械收获:采用机械设备进行 收获,提高效率
晾晒与干燥:晾晒玉米,降低 水分含量,保证贮藏质量
贮藏条件:选择干燥、通风、 阴凉的贮藏环境,避免霉变和 虫蛀
玉米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 适时适量施肥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 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的播种密 度
追肥方法:采用撒施、沟施、穴施等方 法进行追肥
2024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地下害虫
如蝼蛄、蛴螬等,危害玉 米根系。防治方法包括土 壤处理、毒饵诱杀等。
生物防治技术在玉米生产中应用
天敌昆虫利用
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瓢虫、草 蛉防治蚜虫等。
微生物制剂应用
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 防治病虫害。
农业措施
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等减轻病虫 害发生。
农药使用注意事项和残留问题探讨
促进可持续发展
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玉米生产效益。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玉米产业与养殖业、 能源产业等融合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肥料种类选择依据
依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玉米生长需求, 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注重氮、磷、钾等养分的合理搭配。
施肥时期和数量确定方法分享
施肥时期
根据玉米生长发育阶段和养分需求规 律,确定基肥、追肥等关键施肥时期。
施肥数量确定方法
综合考虑土壤肥力、目标产量、肥料利 用率等因素,科学计算施肥量,确保养 分供应充足且不过量。
米的生长发育。
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 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逆境条件下生理反应及应对措施
干旱
玉米在干旱条件下会出现叶片卷 曲、萎蔫等生理反应,应采取灌
溉、覆盖保墒等措施应对。
低温
低温条件下玉米会出现生长缓慢、 授粉不良等生理反应,应采取覆 盖保温、增施肥料等措施应对。
高温
高温条件下玉米会出现呼吸作用 增强、光合作用减弱等生理反应, 应选择耐热品种、合理密植等应 对。
合理灌溉,根据玉米生长发育需要和当地气候条件,合 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水量
中耕除草,减少杂草与玉米的竞争,提高土壤通透性和 蓄水保墒能力
玉米栽培管理PPT课件
(二)玉米的施肥技术
2.追肥
①苗肥 一般在幼苗4~5叶期施用。 ②秆肥 又称拔节肥,一般在拔节期,即基部节间开
始伸长时追施,约占总追肥量的10%~30%。 ③穗肥 是指雄穗发育至四分体、雌穗发育至小花分
化期追施肥料。此时为玉米大喇叭口期,距出穗前 10d左右,是决定雌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穗肥一般应重施,施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60%~ 80%左右,并以速效肥为宜。 ④粒肥
14
可编辑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分类
1. 按籽粒形态与结构分类
(1)硬粒型
(2)马齿型
(3)半马齿型
(4)糯质型
(5)甜质型
(6)爆粒型
(7)粉质型
(8)有稃型
(9)甜粉型
15
作物栽培学各论—玉米可栽编培辑
各种类型玉米的胚乳特性:
硬粒型 籽粒顶端凸出; 胚乳角质淀粉多; 籽粒坚硬表面光滑;
45
作物栽培学各论—玉米可栽编培辑
三、玉米地膜栽培技术
1. 采取宽窄行起畦种植,选膜厚0.006~0.008mm的微膜, 膜宽45cm,每公顷用膜量45kg左右。播种期比露地栽 培可提早7~15d。播种后有条件的可喷化学除草剂,然 后盖膜。盖膜要拉紧铺平,紧贴地面,四周各开一条浅 沟,将膜埋入用土压实,一般压土7cm左右。
35
可编辑
36
可编辑
开花授粉和结实
雌穗抽丝比雄穗晚3-5天 风力传粉,远者可达500-1000m 籽粒尖冠出现黑色即可收获 籽粒物质来源:叶占63%、茎25%、穗轴 12%
37
作物栽培学各论—玉米可栽编培辑
第三节 玉米的栽培技术
❖ 一、玉米的种植制度 ❖ (一)一年一熟制:冬闲土一春玉米。主要分布在海
玉米育种PPT参考课件
22
二、轮回选择的原理
23
性状的遗传变异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育种 群体应具备的主要条件。育种工作能否取得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育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的丰富 与否以及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在育种工作中, 育种工作者选择的性状很多是数量性状,由多基因 控制,严格地选择使得中选率下降,更重要的是不 利于群体中有利基因的重组与累积。
18
轮回选择它不仅包括了群体的改良, 也包括了在群体改良的基础上选育自交 系和组配杂交种,所以说:轮回选择不 是单一的育种手段,而是一套完整的育 种体系。
19
轮回选择的概念最初由Hays等(1919)提出, 并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应用。Jenkins(1940)首次 报导了对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选择的试验结果, 以研究加性遗传效应。Hull(1945)叙述了玉米自 交系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方案,目的是研究非 加性遗传效应。从那以后,这种育种方法才被称 为轮回选择,并逐渐成为遗传学与育种工作的重 要方法。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1
第五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三) ----轮回选择
2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
3
现代的植物育种工作不仅是要在当前培 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更 要考虑到能在长远的时期内在保持现有的品 种资源的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作 物的遗传基础,以便为今后长远的育种目标 服务。
合成改良群体。
16
这种选择方法结合了个体选择和混合选 择的优点,在选择的过程中, 凡发现优良的 后代系可通过自交培育成自交系,在对测交 种的比较试验中,可选育出优良的杂交种, 经改良的群体如符合生产的要求可以直接用 于生产。
17
轮回选择克服了通常选育自交系工作中,由 于严格的自交(或近亲繁殖)使基因型迅速纯合从 而限制了基因的分离和重组的缺点,它变严格的近 亲繁殖为适度的近亲繁殖,使得基因型缓慢地接近 纯合,这样,通过反复的分离、重组,就可能有效 地打破优良基因与不良基因的连锁,增加优良基因 的重组的机会,使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二、轮回选择的原理
23
性状的遗传变异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育种 群体应具备的主要条件。育种工作能否取得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育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的丰富 与否以及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在育种工作中, 育种工作者选择的性状很多是数量性状,由多基因 控制,严格地选择使得中选率下降,更重要的是不 利于群体中有利基因的重组与累积。
18
轮回选择它不仅包括了群体的改良, 也包括了在群体改良的基础上选育自交 系和组配杂交种,所以说:轮回选择不 是单一的育种手段,而是一套完整的育 种体系。
19
轮回选择的概念最初由Hays等(1919)提出, 并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应用。Jenkins(1940)首次 报导了对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选择的试验结果, 以研究加性遗传效应。Hull(1945)叙述了玉米自 交系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方案,目的是研究非 加性遗传效应。从那以后,这种育种方法才被称 为轮回选择,并逐渐成为遗传学与育种工作的重 要方法。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1
第五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三) ----轮回选择
2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
3
现代的植物育种工作不仅是要在当前培 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更 要考虑到能在长远的时期内在保持现有的品 种资源的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作 物的遗传基础,以便为今后长远的育种目标 服务。
合成改良群体。
16
这种选择方法结合了个体选择和混合选 择的优点,在选择的过程中, 凡发现优良的 后代系可通过自交培育成自交系,在对测交 种的比较试验中,可选育出优良的杂交种, 经改良的群体如符合生产的要求可以直接用 于生产。
17
轮回选择克服了通常选育自交系工作中,由 于严格的自交(或近亲繁殖)使基因型迅速纯合从 而限制了基因的分离和重组的缺点,它变严格的近 亲繁殖为适度的近亲繁殖,使得基因型缓慢地接近 纯合,这样,通过反复的分离、重组,就可能有效 地打破优良基因与不良基因的连锁,增加优良基因 的重组的机会,使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玉米播种技术(玉米生产技术课件)
宽窄行种植。也称大小垄,行距一宽一窄, 适宜于高密度、高肥水条件下和地膜覆盖栽培。 目前多采用宽行距60~80 厘米,窄行距30~40厘米。地膜宽100~120厘米, 种2行。
株距计算:株距(厘米)=6670000(厘米2)÷ 行距(厘米)÷密度(株/亩)
②足墒播种。一般播种时土壤含水量以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 宜,适宜春玉米播种的土壤重量含水量为黑土20~24%,冲积±18%~21%, 沙壤±15%~18%,土壤含水量偏高时,要适度散墒后播种;土壤含水量不 足时,采用坐水造墑播种。一般可采用深开窄沟、浅覆湿土作业。
(2)播种技术要求。一次播种保全苗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前提。 播种玉米时应考虑播种量、种子在田间的分布状态、播种深度和播后覆 盖压实程度等农艺要求,先试播,待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田播种作业, 以保证播种质量。
①种植模式。北方旱作玉米主要有等行距和宽窄行种植2种方式。 等行距种植。行距相等,一般为50~70厘米,株距随密度而定。其特点是 植株在田间均匀分布,便于机械化作业。露地栽培多用等行距。等行距、 均匀垄种植方式为北方旱作玉米区主导方式。
③播量。根据种子发芽率、种植密度要求等确定,要求排种量稳定, 下种均匀。穴播时每穴种子粒数的偏差应不超过规定。单粒播种要求每 穴1粒种子,株距均匀,单粒率>90%,空穴率小于5%。一般条播亩用种量 为3~4千克,点播为2~3千克,精播为1~1.5千克。单粒播种、每穴1粒的 需种量计算如下式,若每穴2~3粒,则需要扩大2~3倍。
秆。
玉米需种量(千克)=计划种植面积(亩)×计划种植密度(株/亩)×种子 千粒重(克)/(种子出苗率×106)
④播深。根据土壤水分、质地和种子大小等情况确定,以镇压后计 算,一般黑土区播种深度3~5厘米,白浆土及盐碱土区3~4厘米,风沙土 区5~6厘米,最深不超过10厘米。
株距计算:株距(厘米)=6670000(厘米2)÷ 行距(厘米)÷密度(株/亩)
②足墒播种。一般播种时土壤含水量以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 宜,适宜春玉米播种的土壤重量含水量为黑土20~24%,冲积±18%~21%, 沙壤±15%~18%,土壤含水量偏高时,要适度散墒后播种;土壤含水量不 足时,采用坐水造墑播种。一般可采用深开窄沟、浅覆湿土作业。
(2)播种技术要求。一次播种保全苗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前提。 播种玉米时应考虑播种量、种子在田间的分布状态、播种深度和播后覆 盖压实程度等农艺要求,先试播,待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田播种作业, 以保证播种质量。
①种植模式。北方旱作玉米主要有等行距和宽窄行种植2种方式。 等行距种植。行距相等,一般为50~70厘米,株距随密度而定。其特点是 植株在田间均匀分布,便于机械化作业。露地栽培多用等行距。等行距、 均匀垄种植方式为北方旱作玉米区主导方式。
③播量。根据种子发芽率、种植密度要求等确定,要求排种量稳定, 下种均匀。穴播时每穴种子粒数的偏差应不超过规定。单粒播种要求每 穴1粒种子,株距均匀,单粒率>90%,空穴率小于5%。一般条播亩用种量 为3~4千克,点播为2~3千克,精播为1~1.5千克。单粒播种、每穴1粒的 需种量计算如下式,若每穴2~3粒,则需要扩大2~3倍。
秆。
玉米需种量(千克)=计划种植面积(亩)×计划种植密度(株/亩)×种子 千粒重(克)/(种子出苗率×106)
④播深。根据土壤水分、质地和种子大小等情况确定,以镇压后计 算,一般黑土区播种深度3~5厘米,白浆土及盐碱土区3~4厘米,风沙土 区5~6厘米,最深不超过10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交系选育(小麦、棉花品种选育)
杂交种选育(选配杂交組合)
良种繁育(自交系保存、繁殖、制种)
3、需严格人工控制授粉: (各育种环节)
第三节 玉米育种方法的演变
玉米栽培史: 4000年 (中国近500年) 育种史: 150年 (中国近80年) 国内外玉米育种三阶段: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利用 三、自交系间杂交种选育与利用
玉米简介
玉米:粮、饲、经三用作物 禾本科作物高产之王。八十年代以前, 玉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 作物,现在玉米产量已超过小麦,成为 第二大粮食作物。 玉米别名:棒子、玉蜀黍、玉麦、珍珠米、 苞谷、包儿米、西番麦、御米等。
玉米简介
玉米种植地带: 世界:北纬58°—南纬40°。
世界:面积19亿亩,总产4400亿斤 玉米种植最多的国家: 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法国>墨西哥
地引种玉米。
硬粒型和马齿型类型种质丰富。
3、中国玉米引种
1511年以前,玉米引入中国(‘颖州志’ 有玉米的记载)。
2个可能途径:
1、北欧 印度 西藏 国)。
四川 (中
2、欧洲由海路传至东南沿海,再传至内 地(中国)。
第二节 玉米的特性
一、生物学特性 二、遗传结构 三、育种特点
一、生物学特性
1、♀♂同株异位 发育不同步:
玉米简介
中国:北纬50°东北黑河 —北纬17°海南三亚等地。 遍及全国
中国:面积3亿亩,总产350亿公斤.
一、玉米的起源假说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一带。 ★玉米起源:5大理论假说
1、有稃玉米理论
1829,法国,Saint-Hilaire提出: 有稃玉米是玉米的自然状态,推测原
产地在南美或巴拉圭。
5、大刍草理论
19世纪70’S,Ascherson提出,多人发展: a.玉米由大刍草与一个已灭绝的近缘禾本
科植物杂交起源; b.玉米是野生大刍草与栽培型大刍草杂交
产物; c.玉米起源于大刍草与蜀黍族杂种。 大刍草在玉米起源上起主要作用。近年,
形态、遗传和细胞学研究支持。
二、栽培玉米的进化
1、美洲玉米 2、欧洲玉米引种 3、中国玉米引种
♂早3-4天
2、花粉量大
2500—3500粒/花药, 2000万粒/株 6000 kg籽粒
3、花粉易传播
风媒、质轻,传播800—1000米。 ▲利于异株传粉 自然异交率95%
异花授粉作物
虫媒?
二、遗传结构
自由授粉条件下 个体: 基因型高度杂合杂合体 群体: 不同杂合体的混合物,
个体数=基因型数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国内1926金陵大学王绶、郝钦铭、孙仲逸分离自交
系和组配杂交种作为教学之用,卢纬民 于1929年开始玉米育种工作。 1930年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金善 宝开始玉米育种工作。 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开始引种试 验,从中选出金黄后品种,成为中国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栽培面积最大 的品种之一。
1、美洲玉米的迁移
玉米基本种质来源:墨西哥大刍草。
美洲玉米迁移三路径:
西路(最古老途径):墨西哥和危地马拉 沿 太平洋 沿岸向北
中路(近代的途径):墨西哥中部向北到美国边境 东路:墨西哥东部向北、西扩展
B染色体分布、染色体纽和异常10染色体
2、欧洲玉米引种
1494,欧洲(西班牙)首次引种。 后陆续从墨西哥、希腊、美国、加拿大等
1、混合选择法(Mass selection)
地方品种
选株(穗)
混合脱粒
改良品种 产量↗3—5%
代表品种:Reid品种 1847年开始选育, 1880年占美国玉米面 积的 3/4
缺点:无法全部淘汰 误选个体
2、穗行育种法(Ear-to-raw selection)
原始品种 优株(穗)
穗行
优行混粉
改良品种 产量↗5-10%
代表品种:Lancaster, 金皇后,华农1、2号
缺陷: 1)选优株时只注意授 粉产物(果穗)的选择, 没有控制授粉。 2)未利用异花授粉特 点,育种效果较差。
品种间杂交种杂种优势的发现
马齿品种
补种
鸟害缺苗
○ ○ ○○ ○ ○○
后代; 2)有稃玉米可能是祖先类型; 3)大刍草对玉米进化起重要作用。
现代玉米品种:玉米与大刍草(一次或多 次)杂交的产物。
4、野生杂种理论
1979, Mangelsdorf提出: 玉米起源于野生玉米(原始的有稃---
--爆裂玉米)与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的 杂种。 同时, Mangelsdorf坚持认为野生玉米的祖 先已灭绝.
玉米品种群体的遗传特点:
自然条件下: 外来花粉→群体内非随机授粉典型
性↘↘ 隔离区内:随机授粉, 无突变、无迁移、
无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不变,品种典型性不变 基因平衡,Hardy-Weinberg 定律
三、玉米育种特点
1、易于利用杂种优势: பைடு நூலகம்工去雄制种: 1-2亩/工日, 4-6亩/人
制种1000公斤大田300-400亩。 2、育种手续较繁琐:
∵有稃玉米和正常玉米只有一个单基因 差别,形态与玉米草、类大刍草有稃型相 似,不具有野生禾草特征。
∴许多人反对该理论。
2、共同祖先理论
1906,Montgomery提出: 玉米、大刍草具有共同
祖先。 1918年Weatherwax认为摩擦
禾和玉米、大刍草也具有 共同祖先。
3、“三成分”理论
1939,Reeves和Mangelsdorf提出: 1)大刍草是野生玉米与摩擦禾的杂种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玉米生产:品种(地方品种), 自留自种,多年重复利用。
育种工作:农家品种 → 改良品种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国际1847-
1847年Reid家族在伊利诺斯自己的农场种上了从 Ohio州带来的Golden Hopkins品种,因缺苗补 种了一部分当地的Little Yellow品种,在这两个 品种天然杂交的后代中经过混合选择改良,以 后又经过James Reid在隔离条件下混合选择, 终于育成了Reid Yellow Dent品种,由于它的丰 产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而成为当时美国玉米带 的主要品种,在美国推广杂交种以前的50年中, Reid Yellow Dent及其衍生品系大约占美国玉米 带3/4的种植面积,以后这个品种成为自交系的 主要亲本之一。
杂交种选育(选配杂交組合)
良种繁育(自交系保存、繁殖、制种)
3、需严格人工控制授粉: (各育种环节)
第三节 玉米育种方法的演变
玉米栽培史: 4000年 (中国近500年) 育种史: 150年 (中国近80年) 国内外玉米育种三阶段: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利用 三、自交系间杂交种选育与利用
玉米简介
玉米:粮、饲、经三用作物 禾本科作物高产之王。八十年代以前, 玉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 作物,现在玉米产量已超过小麦,成为 第二大粮食作物。 玉米别名:棒子、玉蜀黍、玉麦、珍珠米、 苞谷、包儿米、西番麦、御米等。
玉米简介
玉米种植地带: 世界:北纬58°—南纬40°。
世界:面积19亿亩,总产4400亿斤 玉米种植最多的国家: 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法国>墨西哥
地引种玉米。
硬粒型和马齿型类型种质丰富。
3、中国玉米引种
1511年以前,玉米引入中国(‘颖州志’ 有玉米的记载)。
2个可能途径:
1、北欧 印度 西藏 国)。
四川 (中
2、欧洲由海路传至东南沿海,再传至内 地(中国)。
第二节 玉米的特性
一、生物学特性 二、遗传结构 三、育种特点
一、生物学特性
1、♀♂同株异位 发育不同步:
玉米简介
中国:北纬50°东北黑河 —北纬17°海南三亚等地。 遍及全国
中国:面积3亿亩,总产350亿公斤.
一、玉米的起源假说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一带。 ★玉米起源:5大理论假说
1、有稃玉米理论
1829,法国,Saint-Hilaire提出: 有稃玉米是玉米的自然状态,推测原
产地在南美或巴拉圭。
5、大刍草理论
19世纪70’S,Ascherson提出,多人发展: a.玉米由大刍草与一个已灭绝的近缘禾本
科植物杂交起源; b.玉米是野生大刍草与栽培型大刍草杂交
产物; c.玉米起源于大刍草与蜀黍族杂种。 大刍草在玉米起源上起主要作用。近年,
形态、遗传和细胞学研究支持。
二、栽培玉米的进化
1、美洲玉米 2、欧洲玉米引种 3、中国玉米引种
♂早3-4天
2、花粉量大
2500—3500粒/花药, 2000万粒/株 6000 kg籽粒
3、花粉易传播
风媒、质轻,传播800—1000米。 ▲利于异株传粉 自然异交率95%
异花授粉作物
虫媒?
二、遗传结构
自由授粉条件下 个体: 基因型高度杂合杂合体 群体: 不同杂合体的混合物,
个体数=基因型数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国内1926金陵大学王绶、郝钦铭、孙仲逸分离自交
系和组配杂交种作为教学之用,卢纬民 于1929年开始玉米育种工作。 1930年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金善 宝开始玉米育种工作。 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开始引种试 验,从中选出金黄后品种,成为中国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栽培面积最大 的品种之一。
1、美洲玉米的迁移
玉米基本种质来源:墨西哥大刍草。
美洲玉米迁移三路径:
西路(最古老途径):墨西哥和危地马拉 沿 太平洋 沿岸向北
中路(近代的途径):墨西哥中部向北到美国边境 东路:墨西哥东部向北、西扩展
B染色体分布、染色体纽和异常10染色体
2、欧洲玉米引种
1494,欧洲(西班牙)首次引种。 后陆续从墨西哥、希腊、美国、加拿大等
1、混合选择法(Mass selection)
地方品种
选株(穗)
混合脱粒
改良品种 产量↗3—5%
代表品种:Reid品种 1847年开始选育, 1880年占美国玉米面 积的 3/4
缺点:无法全部淘汰 误选个体
2、穗行育种法(Ear-to-raw selection)
原始品种 优株(穗)
穗行
优行混粉
改良品种 产量↗5-10%
代表品种:Lancaster, 金皇后,华农1、2号
缺陷: 1)选优株时只注意授 粉产物(果穗)的选择, 没有控制授粉。 2)未利用异花授粉特 点,育种效果较差。
品种间杂交种杂种优势的发现
马齿品种
补种
鸟害缺苗
○ ○ ○○ ○ ○○
后代; 2)有稃玉米可能是祖先类型; 3)大刍草对玉米进化起重要作用。
现代玉米品种:玉米与大刍草(一次或多 次)杂交的产物。
4、野生杂种理论
1979, Mangelsdorf提出: 玉米起源于野生玉米(原始的有稃---
--爆裂玉米)与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的 杂种。 同时, Mangelsdorf坚持认为野生玉米的祖 先已灭绝.
玉米品种群体的遗传特点:
自然条件下: 外来花粉→群体内非随机授粉典型
性↘↘ 隔离区内:随机授粉, 无突变、无迁移、
无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不变,品种典型性不变 基因平衡,Hardy-Weinberg 定律
三、玉米育种特点
1、易于利用杂种优势: பைடு நூலகம்工去雄制种: 1-2亩/工日, 4-6亩/人
制种1000公斤大田300-400亩。 2、育种手续较繁琐:
∵有稃玉米和正常玉米只有一个单基因 差别,形态与玉米草、类大刍草有稃型相 似,不具有野生禾草特征。
∴许多人反对该理论。
2、共同祖先理论
1906,Montgomery提出: 玉米、大刍草具有共同
祖先。 1918年Weatherwax认为摩擦
禾和玉米、大刍草也具有 共同祖先。
3、“三成分”理论
1939,Reeves和Mangelsdorf提出: 1)大刍草是野生玉米与摩擦禾的杂种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玉米生产:品种(地方品种), 自留自种,多年重复利用。
育种工作:农家品种 → 改良品种
一、品种选育与改良
国际1847-
1847年Reid家族在伊利诺斯自己的农场种上了从 Ohio州带来的Golden Hopkins品种,因缺苗补 种了一部分当地的Little Yellow品种,在这两个 品种天然杂交的后代中经过混合选择改良,以 后又经过James Reid在隔离条件下混合选择, 终于育成了Reid Yellow Dent品种,由于它的丰 产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而成为当时美国玉米带 的主要品种,在美国推广杂交种以前的50年中, Reid Yellow Dent及其衍生品系大约占美国玉米 带3/4的种植面积,以后这个品种成为自交系的 主要亲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