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1节_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v2.

合集下载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1.最大荧光效率(Fv/Fm):最大荧光效率是指在光饱和条件下,叶绿素荧光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该参数能够反应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体效率以及光能利用效率。

Fv/Fm越高,说明植物叶片的光合效率越高,光能利用效率也相应增加。

2.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化学淬灭是指在光合作用中,光合色素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而光化学淬灭系数则能够表征光合色素反应中的非光化学淬灭。

qP的计算公式为(qP=(Fm'-Fs)/Fm')。

qP越高,说明光合色素的非光化学耗散越小,光合作用效率越高。

3.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非光化学淬灭是指光合作用中,由于各种调节机制的作用,光合色素不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而是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掉的过程。

qN的计算公式为(qN=(Fm-Fm')/Fm)。

qN越高,说明光合色素的非光化学消耗越大,表明植物叶片可能处于逆境状态。

4.光合电子通量密度(ETR):光合电子通量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叶片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光合电子数目。

ETR的计算公式为(ETR=(Fm'-Fs)×PFD),其中PFD是光通量密度。

ETR可以反映光合色素光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电子通量,从而评估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

5.中部荧光(Fm'):中部荧光是指在光饱和状态下,当植物叶片受到光能过剩时,光合色素无法继续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荧光。

中部荧光可以反映光合色素的寿命和光能利用效率。

通过测量以上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获取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逆境响应等信息,从而对植物生长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通过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和农业生产者优化植物种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预测和评估植物对逆境的响应能力。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

第一节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意义韩志国,吕中贤(泽泉开放实验室,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光合作用的经典测量方法,已经成为藻类生理生态研究领域功能最强大、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由于常温常压下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II 的叶绿素a ,而光系统II 处于整个光合作用过程的最上游,因此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内的多数光合过程的变化都会反馈给光系统II ,进而引起叶绿素a 荧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

与其它测量方法相比,叶绿素荧光技术还具有不需破碎细胞、简便、快捷、可靠等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叶绿素荧光的来源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既可以直接捕获光能,也可以间接获取其它捕光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传递来的能量。

叶绿素分子得到能量后,会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

根据吸收的能量多少,叶绿素分子可以跃迁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

若叶绿素分子吸收蓝光,则跃迁到较高激发态;若叶绿素分析吸收红光,则跃迁到最低激发态。

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会在几百飞秒(fs ,1 fs=10-15s )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1)。

而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 ,1 ns=10-9 s )。

波长吸收荧光红B蓝荧光热耗散最低激发态较高激发态基态吸收蓝光吸收红光能量A图1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A )和对应的吸收光谱(B )(引自韩博平 et al., 2003)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图2)释放能量回到基态(韩博平 et al., 2003;Schreiber, 2004):1)将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a ,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2)以热的形式将能量耗散掉,即非辐射能量耗散(热耗散);3)放出荧光。

这三个途径相互竞争、此消彼长,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途径处于支配地位。

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其生态意义研究植物叶绿素荧光是一个重要的属性,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信息。

这篇文章将介绍植物叶绿素荧光的特性和生态意义,并描述一些有趣的研究结果。

叶绿素荧光是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辐射能的损失。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在过程中产生氧气和三磷酸腺苷(ATP)。

然而,一些光能不能被利用,而是通过叶绿素的荧光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这些发射的光谱可以用来测量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的效率。

植物叶绿素荧光的特性叶绿素荧光谱通常呈现双峰,其中一个峰位于低能量端,另一个峰位于高能量端。

这个双峰结构是由于叶绿素分子从激发态退回到基态时发射光子的不同机制导致的。

叶绿素分子的激发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退回到基态,即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前者会导致能量通过荧光或热散失,后者通过电子传递到叶绿素分子的其它部位,从而产生化学反应。

不同途径的影响使得叶绿素荧光谱有双峰结构,其中高能峰和低能峰分别对应于这些退激发途径。

此外,在植物处于不同的环境或生理状态下,叶绿素荧光谱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叶绿素荧光谱的低能峰可以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当植物受到氧化压力时,如叶片受到光合亏损或氧化逆境时,荧光信号也会增加。

叶绿素荧光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叶绿素荧光在生态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植物的生理响应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以下是一些例子:- 环境压力监测:叶绿素荧光的变化可以指示植物对环境压力的响应,如干旱、温度、光照和污染等。

因此,通过监测叶绿素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敏感性。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物叶绿素荧光可以用来估算植物的净生产力和呼吸作用的速率。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计算碳汇、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氮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参数。

- 地球观测:叶绿素荧光信号在遥感数据中被广泛使用。

卫星可以监测植物叶绿素荧光信号,从而提供全球植被生长状况的信息。

这种信息可以用于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生理生态意义分析

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生理生态意义分析

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生理生态意义分析植物叶绿素荧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重要指标。

叶绿素荧光参数是指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光谱参数的综合指标,包括叶绿素荧光最大值、叶绿素荧光最小值、叶绿素荧光成像等。

这些参数的测定可以反映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意义。

一、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方法叶绿素荧光是指叶绿素分子在受到光激发后发射的辐射。

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仪器进行测定,例如叶绿素荧光仪、荧光成像仪等。

其中,叶绿素荧光仪比较常见,利用激光器或LED作为光源,垂直于叶片照射植物,在荧光仪的检测头中可以测得叶绿素荧光的最大值、最小值等参数。

二、生理意义1.光合作用能力的反映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

其中,叶绿素荧光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反映出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和受光强度下的适应力,越高的荧光最大值和越低的荧光最小值表明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越强,受光适应能力越顶尖。

2.环境适应能力的反映叶绿素荧光参数也可以反映植物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干旱等环境下,植物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荧光最小值和较低的荧光最大值,这说明植物在面对干旱等不良环境时可以通过调节叶绿素荧光参数来适应环境。

3.生长状态的反映叶绿素荧光参数还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长状态。

例如,在叶片老化、病害等不好的情况下,植物会出现叶绿素荧光最小值升高,而荧光最大值降低的情况,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受到了影响。

三、生态意义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虑到叶绿素荧光反映的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得到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服务功能的提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它们还能够为地球生态系统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使得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状况,以此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叶绿素荧光参数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光下最大荧光产量

叶绿素荧光参数光下最大荧光产量

叶绿素荧光参数光下最大荧光产量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很酷的东西,那就是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别是光下最大荧光产量。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高深,但别担心,咱们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捋一捋。

你知道吗,植物就像是自然界的小太阳能电池,利用阳光来制造能量。

而叶绿素荧光,就像是植物在开派对时的闪亮灯光,告诉我们它们的“派对”进行得怎么样。

是不是很有趣呢?2. 叶绿素的秘密2.1 叶绿素是什么?首先,让我们来揭开叶绿素的神秘面纱。

叶绿素,简单来说,就是让植物变成绿色的那位主角。

它吸收阳光,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就像咱们人类需要吃饭一样,植物也需要这份阳光“美餐”。

而在这个过程中,叶绿素不仅仅是吸收光线,它还会把一部分能量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2.2 为什么要测量荧光?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关心这个荧光呢?其实,这可不是随便的玩意儿!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健康状况、光合作用的效率,甚至可以预测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想象一下,如果植物能够说话,它们可能会说:“嘿,我今天感觉不错,光合作用给力!”而荧光正是它们的“情绪信号”。

3. 光下最大荧光产量的概念3.1 什么是光下最大荧光产量?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光下最大荧光产量。

简单地说,就是在强光条件下,植物能够释放出的最大荧光量。

这就像是植物在阳光下“炫耀”的瞬间,展现出它们的活力和健康程度。

想象一下,你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站在海边,感受着海风的吹拂,那种舒适感就是植物在阳光下的感觉。

3.2 如何测量?测量光下最大荧光产量的方法其实也不复杂。

科学家们会用专门的仪器,像是荧光测定仪,来测量叶片在光照下发出的荧光信号。

就像是你在参加一个聚会,DJ放着动感的音乐,大家都在跳舞,而你正用手机记录下这个热闹的瞬间。

通过测量这些荧光信号,科学家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健康报告”。

4. 应用与意义4.1 在农业上的应用光下最大荧光产量的测量在农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Fo 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开放状态时的最小荧光。

Fm 暗适应后执行饱和脉冲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最大荧光产量Fo’ 光下最小荧光Fo’ = 1/(1/Fo-1/Fm+1/Fm’)Fm’光下执行饱和脉冲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最大荧光产量F’ 执行饱和脉冲前的实时荧光产量。

Fv/Fm and Y(II) PSII 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Y(II))这两个参数表示的都是PSII 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

测Fv/Fm 前,样品必需经过充分的暗适应以确保PSII 所有的反应中心都处于开放状态并且非光化学淬灭达到最小。

不同植物的暗适应时间不同,阴生叶片和阳生叶片的暗适应时间也不相同。

Y(II)反映的是光下叶片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

只有当照光强度(光化光)达到一定水平时Y(II)的信息才能真实的反映光合的状态,因为在光强很弱时卡尔文碳同化过程可能无法正常运转而Y(II)可能会比较高。

qP and qL 光化学淬灭系数这两个参数表示的是PSII 中处于开放状态的反应中心所占的比例。

其中qP 是基于沼泽模型的(puddle model,Schreiber et al. 1986 as formulated by van Kooten and Snel, 1990)。

qL 是基于湖泊模型的(lake model, Kramer et al. 2004)。

qN and NPQ 非光化学淬灭参数这两个参数都和基于跨膜质子梯度和玉米黄质的非光化学淬灭相关。

Y(NO) and Y(NPQ) 非光化学淬灭的量子产量这两个是Kramer 等在2004 年提出的新参数。

Y(NPQ)是指PS II 处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

若Y(NPQ)较高,一方面表明植物接受的光强过剩,另一方面则说明植物仍可以通过调节(如将过剩光能耗散为热)来保护自身。

Y(NPQ)是光保护的重要指标。

叶绿素荧光是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 ppt课件

叶绿素荧光是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  ppt课件
● ETR (或Prate) = φ PSⅡ× PFDa ×0.5 :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PFDa为实际吸收的 光量子,一般设定为入射PFD的0.84;0.5为 假设光能在两个光系统中各分配50%)
ppt课件
28
四. 荧光动力学技术在逆境生理研究中
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包含着丰富的信
息。在理论上,可以用来研究光合作用过
有几个特征性的点,分别被命名为O、I、D、P、S、 M和T。
在照光的第一秒钟内,荧光水平从O上升到P, 这一段被 称为快相;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荧光从P下降到T,这 一段被称为慢相;快相与PSII的原初过程有关,慢相则 主要与类囊体膜上和间质中ppt课的件一些反应过程有关。 12
经过暗适应后的叶片从黑暗中转入光下,叶片的荧光产 量随时间而发生的动态变化,称为Kautsky效应,荧光 的这种动态变化所描绘出的曲线即Kautsky 曲线。
中一个低能的电子获得能量pp而t课件成为激发态。
5
ppt课件
6
激发能
热耗散
光化学反应 形成同化力
荧光
CO2固定 光呼吸
Mehler 反应 N代谢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从 Chl b到Chl a的传递效率几乎达100%,故检测不 出Chl b的荧光。植物体内发射的荧光大部分来自PSII 天线色素系统(Chlorophyll-a fluorescence) , 而PSI色素 系统基本不发射荧光。实际上,荧光发射出的光能在 数量上是很少的,还不到吸收总光能的3%。
ppt课件
25
3、反映PSII光化学效率的荧光参数
● Fv/Fm:是重要的荧光参数之一,名称很多,有:最大 原初光化学产量;PSII最大潜在量子产量;开放的PSII反 应中心量子效率等 ;我们习惯上称其为“PSII最大光化 学效率”。其值恒小于1。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简介叶绿素荧光参数是研究叶绿素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叶绿素荧光是指当叶绿素受到光照激发后所发出的能量释放过程。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光化学反应等信息,从而评估植物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和环境胁迫情况。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量方法叶绿素荧光成像叶绿素荧光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高时空分辨率的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

通过专用的成像设备,可以在植物表面获取叶片的荧光成像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用来分析植物叶片的荧光分布情况,定量评估叶片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参数。

叶绿素荧光曲线叶绿素荧光曲线是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将叶片暗适应一段时间后,在连续光照的条件下测量叶绿素荧光强度的变化,得到一条特定的曲线。

根据这条曲线可以获得多个关键的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计算根据叶绿素荧光曲线或荧光成像数据,可以计算出一系列叶绿素荧光参数。

常见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quantum efficiency of PSII)•Fv/F0:有效光化学效率(effective quantum efficiency of PSII)•Y(II):光化学效率(quantum yield of PSII)•NPQ: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qN: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这些参数可以提供有关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合速率的重要信息,并且可以用于判断植物的光合作用状况和适应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应用植物生理研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用于研究植物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能利用效率、非光化学淬灭等。

通过对比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评估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长状况。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精选全文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叶绿素荧光参数是研究光合作用和植物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最准确地反映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受到的环境胁迫程度。

在过去几十年中,叶绿素荧光参数已经成为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生态学、作物育种和环境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叶绿素荧光是叶绿体中叶绿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放出的微弱荧光。

通过测量叶片上的叶绿素荧光信号,可以得到一系列荧光参数,如最大荧光(Fm)、有效量子效率(Yield)、非光化学猝灭(NPQ)、电子传递速率(ETR)等。

这些参数可以描述叶片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能量捕获、能量转化和耗散过程,从而反映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健康程度。

其中,最大荧光(Fm)是表示光合电子传递受到的最大阻抗的参数,它反映了叶绿体最基本的功能状态。

有效量子效率(Yield)是表示光合作用电子传递能力的参数,它反映了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效率。

非光化学猝灭(NPQ)是表示光合作用中耗散多余能量的作用,它反映了植物面临压力时的调节机制。

1.评估光合作用效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评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通过测量和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判断光合作用是否受到限制,了解植物的生理状态,为植物育种和种植管理提供参考。

2.检测环境胁迫: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对环境胁迫产生的影响进行敏感和准确地检测。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评估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和营养等环境因素的耐受能力,提供对环境胁迫的早期预警。

3.研究植物适应性和响应机制: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比分析可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

通过对不同物种、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和抗逆性能,为植物育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4.监测植物生长和健康状态: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用于监测植物的生长和健康状态。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是指从叶绿素荧光光谱中提取出来的数值,这些参数可以用来分析植物的生理状况。

叶绿素荧光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叶绿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植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

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作为植物生物气候表征的有效指标,从而可以准确测量、评估和控制植物的生长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在不同能量级上所发射出的三种荧光参数,其中主要有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熵(entropy)。

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是指若干光谱最高峰与基线之间的比值。

熵(entropy)是指发射的荧光能量的平均强度。

叶绿素荧光参数还包括第三种节律(potential),它描述了荧光强度的变化。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量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常用的有基于光谱分析的方法,以及基于定量PCR(qPCR)技术的方法。

基于光谱分析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量化,采用荧光光谱仪对植物拍摄荧光照片,然后分析荧光强度的变化,从而得到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熵(entropy)的值。

而基于qPCR技术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量化,主要是通过扩增植物的叶绿素基因,然后在实验室里测定其复合物的表达水平,从而确定叶绿素节律(potential)的变化情况。

叶绿素荧光参数量化可以为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物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支持。

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分析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应对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来识别植物在高温、酸性或缺氧环境下受到影响的程度,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此外,叶绿素荧光参数还可以用于协助科学家们监控植物的种植技术及其质量,以确保质量的稳定性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来进行非常精确的加热、光照和水分控制,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生产和产量。

此外,叶绿素荧光参数还可以用于分析植物根系系统的表达、水分分布状况和营养物质吸收状况等。

总之,叶绿素荧光参数量化对植物的生理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植物的生物气候表征提供有效的指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分析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应对方式,帮助科学家更好地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高效用水。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体之一,它们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分子,而叶绿素荧光则是叶绿素分子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辐射。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和动力学参数,可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健康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吸收和辐射。

在吸收阶段,叶绿素分子通过吸收光子能量,将其转化为激发态叶绿素分子。

在辐射阶段,激发态叶绿素分子通过非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两种方式进行能量释放,其中辐射跃迁产生的能量就是叶绿素荧光。

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和动力学参数可以反映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光保护机制。

叶绿素荧光强度是指单位面积叶片上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叶绿素荧光光子数。

叶绿素荧光强度的测量可以反映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和植物的生长状态。

在光照强度较弱的情况下,叶绿素荧光强度与光合速率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来评估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在光照强度较强的情况下,叶绿素荧光强度会出现饱和现象,此时不能直接反映光合作用效率,但可以反映植物的光保护机制,即植物通过调节叶绿素荧光来减少光能的吸收,从而避免光能的损伤。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包括最大荧光量(Fm)、暗态荧光量(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淬灭(NPQ)等指标。

其中,Fm是指在光照强度极强的情况下,叶绿素分子被最大程度地激发所产生的荧光强度。

Fo是指在光照强度极弱的情况下,叶绿素分子被自然光激发所产生的荧光强度。

Fv/Fm是指当所有光能被叶绿素分子吸收时,最大光化学效率所能达到的值,通常情况下为0.8-0.9。

ΦPSII是指光合反应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它反映了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利用效率,通常情况下为0.8-0.9。

NPQ是指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调节叶绿素荧光来减少光能的吸收,从而避免光能的损伤的机制。

对叶绿素荧光仪各参数的说明

对叶绿素荧光仪各参数的说明

对叶绿素荧光仪各参数的说明叶绿素荧光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叶片中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仪器。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效率及叶片光能利用的情况。

下面对叶绿素荧光仪的各个参数进行说明。

1.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是叶绿素荧光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在最大光强下,叶片所有光能被光化学系统利用的能力。

一般来说,健康的叶片Fv/Fm值约为0.8至0.85、Fv/Fm值较低可能意味着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或叶片发生了其他异常。

2.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是指在最大光强下,叶片中电子在光合系统中传递的速率。

ETRmax值可以用来评估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

ETRmax值较高表示叶片对光的利用效率较高。

3.实际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电子传递速率是指在实际光照条件下,叶片中电子在光合系统中传递的速率。

ETR值可以用来评估叶片对光的利用效率。

ETR值的大小与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的活性有关。

4.非光化学淬灭(NPQ):非光化学淬灭是叶片在强光照射下,通过热量转移和光保护机制来消除过剩能量的过程。

NPQ值可以反映叶片的光保护能力。

NPQ值较高表示叶片对光损伤的耐受能力较强。

5.能量转化效率(ΦPSII):能量转化效率是指叶片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

ΦPSII值可以用来评估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ΦPSII值越高表示叶片对光的吸收和转化能力越强。

6.电子通过光系统Ⅱ(PSII)的速率(ET0/CSm):ET0/CSm是叶片中光合系统中电子通过光系统Ⅱ的速率。

ET0/CSm值可以用来评估光合效率和光能利用率。

7. 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含量是叶片中叶绿素的总量。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光能捕获剂,叶绿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的效率。

8.活性氧自由基(ROS):活性氧自由基是氧分子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活性的氧化物。

活性氧自由基对植物细胞的生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教学资料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教学资料

Fv/Fm:暗适应下PSⅡ反应中心完全开放时的最大 光化学效率,反映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能 转换效率。
Fv/Fo:代表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与有活性的反 应中 心的数量成正比关系。
Fo’: 光适应下初始荧光。
Fm’: 光适应下最大荧光。
Fv’=Fm’-Fo’:光适应下可变荧光。
Fv’/Fm’:光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它反映有 热耗散存在时PSⅡ反应中心完全开放时的 光化学 效率,也称为最大天线转换效率。
荧光波动
荧光稳态
荧光快速上升过程
当对暗适应叶片照光时,叶绿素荧光迅速上升,随后 有一系列的慢的波动,逐渐下降到稳态。这称为 “Kautsky Effect”,是Kautsky等在1931年首先报道的。 荧光产量的变化反映了光化学效率和热耗散能力的变化。
将时间标尺放大后的荧光动力学曲线
暗 反 应
光活化过程
通过调节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的程度干涉荧光的 发射,根据不同情况下荧光的变化来分析光合机 构运行情况。
ΦF =
kf kf + kp+ kd
ФF:叶绿素荧光产量;kf: 叶绿素荧光的速率常数; kp:光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kd:热耗散的速率常数
荧光发射与原初光化学活动、热耗散过程是互相竞 争的一种关系。因此,荧光产量的变化反映了光化学效
t (Fs)
主要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Fo: 初始荧光产量(Original fluorescence yield ) 也 称基础荧光,是PSⅡ反应中心(经过充分暗适 应以后)处于完全开放状态时的初始荧光产量。 Fm:最大荧光产量(Maximal fluoreseence yield ), 是PSⅡ反应中心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通常叶片 经暗适应20min后测得。 Fv=Fm-Fo:可变荧光,反映PSⅡ的电子传递最大潜 力。经暗适应后测得。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从叶绿体中提取的叶绿素可以通过荧光光谱法来进行测定。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光合体受到光的激发后,会发射荧光,并通过荧光光谱法进行监测。

通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可以在非侵入性的情况下,实时监测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抗逆性能,这对于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的机理具有重要价值。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包括激活能和荧光半衰期等,其中激活能是指叶绿素光合体被激发到发生荧光的吸收光子能量,而荧光半衰期是指从叶绿素光合体激发荧光到荧光强度减半所需的时间。

这些参数反映了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响应速度和能量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用来衡量叶绿体的光化学耗能和非光化学耗能。

植物生长发育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和温度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通常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叶绿体的抗逆性能。

因此,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可以应用于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发育进行研究。

举个例子,植物在不断调整光合作用效率的同时,也会不断消耗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环境条件过于恶劣,植物可能会快速消耗光化学耗能,而导致光抑制等不良反应。

除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监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还可以被应用于评估植物的抗逆能力。

不同于利用植物形态和生理特征进行抗逆性评估,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植物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和能力。

例如,一些逆境会对光合作用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导致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参数来判断植物的抗逆性能,并且为进一步的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在科研领域中,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也是一项重要的监测手段。

它可以用于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评估不同物种和品种的光合作用效率及其变异性,并且也可以用来研究植物能量代谢和光响应机制的生理生化学过程。

除了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能,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在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无土栽培、温室大棚以及冬季保鲜等方面,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可以帮助测量作物对不同光照强度和环境因素的反应,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生产。

叶绿素荧光数据

叶绿素荧光数据

叶绿素荧光数据1. 引言叶绿素是植物细胞中的重要色素,它在光合作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叶绿素通过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从而为植物细胞制造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光能会转化为热能,而另一部分则被转化为叶绿素荧光。

叶绿素荧光是叶绿素分子受光激发后释放的荧光信号,可以用来研究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植物生理状态。

2. 叶绿素荧光测量叶绿素荧光可以通过荧光仪测量得到。

荧光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它可以通过照射植物组织并测量其发出的荧光来分析叶绿素荧光的特性。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将植物样品置于一个暗室中,以排除外界光的干扰。

然后,通过一个特定的激发光源照射样品,观察和记录样品发出的荧光信号。

3. 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荧光测量可以得到多个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植物生理状态。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

它代表了植物在光饱和条件下的最高光合作用效率,通常用于评估叶绿素荧光信号的强度。

•Fv/Fo:光化学效率。

它代表了植物在光限制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效率,是Fv/Fm的一个补充指标。

•PhiPSII:有效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它代表了植物对光的吸收和利用的效率,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效能。

•NPQ:光保护机制指数。

它代表了植物在强光条件下的光保护能力,可以反映植物对光的适应能力。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叶绿素荧光测量得到,并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出。

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叶绿素荧光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样品的特性和实验条件。

4. 叶绿素荧光在研究中的应用叶绿素荧光数据在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和分析叶绿素荧光数据,可以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等进行评估和研究。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植物应答光胁迫: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研究植物在光胁迫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光保护机制,以及植物对光胁迫的适应能力。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_张守仁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_张守仁

植物学通报1999,16(4):444~448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①张守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摘要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被称为研究植物光合功能的快速、无损伤探针。

但其参数众多,且名称及在参数的生物学意义解释上存在不规范和混乱现象。

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旨在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并探讨正确使用这些参数的途径。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参数名称标准化,参数意义解释,实例A Discussion 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 ineticsP arameters and Their SignificanceZH ANG Shou2Ren(Institute o 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Beijing 100093)Abstract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technique is referred to as a quick and nonintrusive probe in the studies of plant photosynthetic function.But there are irregularity and confusion in the nomencla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ameters.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try to s olve them.K ey w ord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technique,Standardization of fluorescence nomencla2 ture,Interpretation of fluorescence nomenclature,Exam ple自从K autsky和Hirsch在1931年第一次用肉眼发现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现象(K autsky effect)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了,但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光合作用的研究中则是近10~20年的事。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是研究叶绿素光系统Ⅱ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传递和捕获的一种方法,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信号来评估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植物的生理状态。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关于光能的吸收、电子传递、化学能转换和热能耗散等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讨论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1.最大荧光量(Fm):最大荧光量是在叶绿素暗态下被连续强光激发后放出的荧光。

它代表了光系统Ⅱ整体的荧光活性,可用来评估光系统Ⅱ的总叶绿素含量和活性。

2.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是最大荧光量与基本荧光量(Fo)之比,反映了PSⅡ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提供了光系统Ⅱ光合反应中电子传递的效率,是评价植物受到光胁迫程度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程度的重要参数。

3.米哈拉红光让步暗转化率(MTR):米哈拉红光让步暗转化率是在连续强光激发下,光系统Ⅱ从光化学转化到热解离的比例。

它反映了植物在光胁迫下通过非光化学的途径来消除多余的能量,以避免光能对PSⅡ光合反应的损害。

4.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光化学猝灭系数是反映光系统Ⅱ电子传递效率的重要参数。

它表示在光合作用进行过程中,光系统Ⅱ中能量被光化学反应捕获的比例。

qP的值越高,表示光合作用效率越高。

5.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反映了通过非光化学途径耗散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即非光化学耗散能力的强弱。

qN的值越高,表示植物对光的适应能力越强。

这些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叶绿素光系统Ⅱ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传递和捕获的重要信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状态和光合作用效率。

通过研究和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环境和生理条件下的变化,可以评估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能力,为农业和生态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还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植物对光合作用和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抗性,为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Fo 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开放状态时的最小荧光。

Fm 暗适应后执行饱和脉冲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最大荧光产量Fo’ 光下最小荧光Fo’ = 1/(1/Fo-1/Fm+1/Fm’)Fm’光下执行饱和脉冲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最大荧光产量F’ 执行饱和脉冲前的实时荧光产量。

Fv/Fm and Y(II) PSII 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Y(II))这两个参数表示的都是PSII 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

测Fv/Fm 前,样品必需经过充分的暗适应以确保PSII 所有的反应中心都处于开放状态并且非光化学淬灭达到最小。

不同植物的暗适应时间不同,阴生叶片和阳生叶片的暗适应时间也不相同。

Y(II)反映的是光下叶片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

只有当照光强度(光化光)达到一定水平时Y(II)的信息才能真实的反映光合的状态,因为在光强很弱时卡尔文碳同化过程可能无法正常运转而Y(II)可能会比较高。

qP and qL 光化学淬灭系数这两个参数表示的是PSII 中处于开放状态的反应中心所占的比例。

其中qP 是基于沼泽模型的(puddle model,Schreiber et al. 1986 as formulated by van Kooten and Snel, 1990)。

qL 是基于湖泊模型的(lake model, Kramer et al. 2004)。

qN and NPQ 非光化学淬灭参数这两个参数都和基于跨膜质子梯度和玉米黄质的非光化学淬灭相关。

Y(NO) and Y(NPQ) 非光化学淬灭的量子产量这两个是Kramer 等在2004 年提出的新参数。

Y(NPQ)是指PS II处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

若Y(NPQ)较高,一方面表明植物接受的光强过剩,另一方面则说明植物仍可以通过调节(如将过剩光能耗散为热)来保护自身。

Y(NPQ)是光保护的重要指标。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

Fo 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开放状态时的最小荧光。

Fm 暗适应后执行饱和脉冲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最大荧光产量Fo’ 光下最小荧光Fo’ = 1/(1/Fo-1/Fm+1/Fm’)Fm’光下执行饱和脉冲当PSII 反应中心都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最大荧光产量F’ 执行饱和脉冲前的实时荧光产量。

Fv/Fm and Y(II) PSII 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Y(II))这两个参数表示的都是PSII 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

测Fv/Fm 前,样品必需经过充分的暗适应以确保PSII 所有的反应中心都处于开放状态并且非光化学淬灭达到最小。

不同植物的暗适应时间不同,阴生叶片和阳生叶片的暗适应时间也不相同。

Y(II)反映的是光下叶片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

只有当照光强度(光化光)达到一定水平时Y(II)的信息才能真实的反映光合的状态,因为在光强很弱时卡尔文碳同化过程可能无法正常运转而Y(II)可能会比较高。

qP and qL 光化学淬灭系数这两个参数表示的是PSII 中处于开放状态的反应中心所占的比例。

其中qP 是基于沼泽模型的(puddle model,Schreiber et al. 1986 as formulated by van Kooten and Snel, 1990)。

qL 是基于湖泊模型的(lake model, Kramer et al. 2004)。

qN and NPQ 非光化学淬灭参数这两个参数都和基于跨膜质子梯度和玉米黄质的非光化学淬灭相关。

Y(NO) and Y(NPQ) 非光化学淬灭的量子产量这两个是Kramer 等在2004 年提出的新参数。

Y(NPQ)是指PS II 处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

若Y(NPQ)较高,一方面表明植物接受的光强过剩,另一方面则说明植物仍可以通过调节(如将过剩光能耗散为热)来保护自身。

Y(NPQ)是光保护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叶绿素荧光技术应用第一节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意义韩志国,吕中贤(泽泉开放实验室,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光合作用的经典测量方法,已经成为藻类生理生态研究领域功能最强大、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由于常温常压下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 II 的叶绿素 a ,而光系统 II 处于整个光合作用过程的最上游,因此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内的多数光合过程的变化都会反馈给光系统 II ,进而引起叶绿素 a 荧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

与其它测量方法相比,叶绿素荧光技术还具有不需破碎细胞、简便、快捷、可靠等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叶绿素荧光的来源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既可以直接捕获光能,也可以间接获取其它捕光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传递来的能量。

叶绿素分子得到能量后,会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

根据吸收的能量多少,叶绿素分子可以跃迁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

若叶绿素分子吸收蓝光,则跃迁到较高激发态;若叶绿素分析吸收红光,则跃迁到最低激发态。

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会在几百飞秒(fs ,1 fs=10-15 s )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 1)。

而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 ,1 ns=10-9s )。

A 较高激发态 B 热耗散吸收蓝光 吸收红光 最低激发态 能量荧光 基态蓝波长红荧光图 1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A )和对应的吸收光谱(B )(引自韩博平 et al., 2003)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图 2)释放能量回到基态(韩博平 et al., 2003; Schreiber, 2004):1)将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 a ,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2)以热的形式将能量耗散掉,即非辐射能量耗散(热耗散);3)放出荧光。

这三个途径相互竞争、此消彼长,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途径处于支配地位。

一般而言,叶绿素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学反应发射在皮秒级(ps ,1 ps=10-12 s ),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室温下),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主要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约 3%~5%(Krause and Weis, 1991; 林世青 et al., 1992)。

在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 b 到叶绿素 a 的传递几乎达到 100%的效率,因此基本检测不到叶绿素 b 荧光。

在常温常压下,光系统 I 的叶绿素 a 发出的荧光很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光系统 I 叶绿素 a 荧光的研究要在 77 K 的低温下进行。

因此,当我们谈到活体叶绿素荧光时,其实指的是来自光系统 II 的叶绿素 a 发出的荧光。

1第四章叶绿素荧光技术应用图2激发能的三种去激途径(引自韩博平et al., 2003)LHC,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

2 叶绿素荧光的研究历史在19世纪就有了关于叶绿素荧光现象的记载。

最初是在1834年由欧洲传教士Brewster发现,当强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成了红色。

1852年Stokes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并创造了“fluorescence”一词。

1931 年,德国科学家 Kautsky 和 Hirsch 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了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明确指出暗适应处理的叶片照光后的诱导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强度的变化与CO2固定呈相反的关系(Kautsky and Hirsch, 1931;Govindjee, 1995),此后的10 余年中,Kautsky 和他的学生Franck 就这一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Kautsky and Franck, 1943)。

在Kautsky 研究的基础上,后人进一步对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光合作用荧光诱导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

由于Kautsky的杰出贡献,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也被称为Kautsky效应(Kautsky Effect)。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叶绿素荧光这一生物物理学的技术被广泛用于光合作用基础研究,很多重要发现都与这一技术有关,如光合作用存在两个光反应的提出(Duysens and Sweers, 1963)就是采用的这一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

但在那个年代,所有的叶绿素荧光测量都只能在完全遮蔽环境光的“黑匣子”里进行,这大大限制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胁迫生理学、生理生态学和植物病理学等领域的应用。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叶绿素荧光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使用中存在一个鸿沟。

尽管如此,情况还是在逐步好转。

这是因为虽然叶绿素荧光信号虽然复杂,但确实提供了可靠的、定量的信息,并且可以由越来越小型化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1980 年代中期,德国乌兹堡大学的 Schreiber 提出了叶绿素荧光测量的饱和脉冲理论,并发明了脉冲- 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叶绿素荧光仪(Schreiber, 1986; Schreiber et al., 1986),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AM。

Schreiber早年师从Kautsky的学生Franck,在后者的指导下很早就开始进行叶绿素荧光研究(Schreiber et al., 1971; Gielen et al., 2007),并在1975年就设计出了科研界第一款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Schreiber et al., 1975)。

但受限于光电技术的发展,当时这款荧光仪只能测量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不能进行深入的淬灭分析,直到PAM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AM和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在叶绿素荧光的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采用了调制技术进行测量,从而可以在有环境光照(甚至是很强的太阳光)的情况下记录叶绿素荧光信号;2第四章叶绿素荧光技术应用它采用了饱和脉冲技术,使得光化学淬灭和非光化学淬灭的测量成为可能。

PAM面世后,很快就替代了传统的光合放氧和CO2同化技术,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光合活性测量技术。

早期的调制叶绿素荧光仪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测量,到了1990年代发展到可以非常方便的在野外现场测量。

早期的仪器采用光电二极管作为检测器,只能测量叶片或细胞浓度很高的藻液,后来采用光电倍增管后可以直接检测大洋海水的叶绿素荧光。

随着技术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叶绿素荧光成像测量技术、水下原位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显微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无线远程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和利用叶绿素对浮游植物进行分类的技术等,这些技术均在藻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调制叶绿素荧光原理为了更好的理解调制叶绿素荧光,首先要知道“荧光强度(intensity)”和“荧光产量(yield)”的区别。

“荧光强度”的高低依赖于激发光的强度和仪器的信号放大倍数,其变化可以达到几个数量级的幅度。

而“荧光产量”可以理解为固定仪器设置下的荧光强度,其变化不会超过5-6倍,是真正包含了光合作用信息的参数。

例如针对一个暗适应处理后的样品,照射0.5 mol m-2s-1的测量光后,其荧光产量是非常稳定的。

假设此时仪器的增益设置为1,荧光强度为300 mV;当仪器的增益设置改为3后,荧光强度变为900 mV。

但实际上由于激发光恒定,样品发出的荧光产量是恒定的,只是在不同的信号放大倍数下检测到的荧光强度不同而已。

理想的荧光仪必须能在不改变样品状态的情况下(即非破坏性)进行生理活性测量,需要满足如下几条要求(Schreiber, 1986; Schreiber et al., 1986; Schreiber, 2004):1)测量光必须足够低,只激发色素的本底荧光而不引起光合作用,这样才能获得暗适应后的最小荧光Fo;2)测量光由一系列微秒级的光脉冲组成,这些短光脉冲可以不同的频率给出。

在很低的频率下,即使单个微秒级光脉冲的强度比较高,也不会引起光合作用;3)用反应迅速、线性范围大的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来检测这些由微秒级测量光脉冲激发的微秒级荧光脉冲;4)荧光脉冲信号首先由交流耦合放大器放大,然后进一步经选择性锁相放大器处理,只放大和调制测量光同频率的荧光信号,可以有效屏蔽环境中本身就存在的与叶绿素荧光同波长的背景噪音(这就好比选择调频收音机的某个频道,就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无线电波噪音中获得选择性接收您需要的无线电波,采用调制技术,可以在大量的环境光背景噪音中选择性测量叶绿素a发出的荧光);5)当打开光化光或饱和脉冲时,可以自动提高测量光频率,以提高信号采点率,有效记录一些比较快速的荧光动力学变化(如荧光快速上升动力学)。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有两大核心技术,一个是上文提到的光调制技术,有了它才能使得我们在有环境光的情况下测量叶绿素荧光;另一个就是饱和脉冲技术。

所谓饱和脉冲技术,就是提供一个瞬间的强光脉冲,来暂时打断光系统II电子传递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有三条去激途径:光化学反应(Photochemistry, P)、叶绿素荧光(Fluroescence, F)和热耗散(Dissipation, D)。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假设吸收的光能为常数1,得到1=P+F+D。

叶绿素荧光产量可以测量出来,而我们希望得出P和D两个参数。

根据基本的数学原理,一个等式有两个未知数是无解的。

此时如果给出一个饱和脉冲,暂时打断光化学反应过程,则P=0,这个等式就可以求解了。

由此可知,饱和脉冲技术的基本作用就是打断光合作用,用于求出光化学反应和热耗散分别用去了多少能量。

早期,科研人员只能通过人为加入农药敌草隆(DCMU)来阻断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过程,从而获得最大荧光Fm,而这是不可逆的。

后来,Schreiber在“光强倍增”技术(Bradbury and Baker, 1981; Quick and Horton, 1984)的基础上提出了“饱和脉冲”技术(Schreiber et al., 1986)。

饱和脉冲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暂时阻断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过程,由于持续时间很短(一般0.2-1.5 s),因此饱和脉冲关闭后光合电子传递会在极端的时间内恢复运转。

所以说这是一种可逆的过程,正是有了饱和脉冲技术,我们才能不破3第四章叶绿素荧光技术应用坏样品的完整性就获得其光合生理参数。

4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和典型参数从Kautsky 发现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并提出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后,80 多年来利用叶绿素荧光研究光合作用采用的最主要技术就是荧光诱导曲线。

那么什么是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呢?测量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能获得哪些生物信息呢?所谓叶绿素荧光诱导,就是将样品在黑暗的状态下适应一段时间,然后照射光化光,观察样品的光合机构从暗转到光下的响应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