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精神(5032)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a1e22b4431b90d6c85c7f3.png)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最全中央美术学院/央美艺术史论专业历年真题/考题/试题整理问题解析小美院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理学家__提出来的。
2.德国美学家席勒关于审美教育的美学著作是_3.元代文人画家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_耳。
4.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______,以色貌色."5.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的美学家是6.《为什么写作》的作者是______国的萨特。
7.明代王履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_"的创作思想。
8.提出“一画论"的画家是清代的_9.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纯粹美"相对立的概念__".10.撰写《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_二、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在西方艺术理论史上最早提出用“艺术世界"概念解释艺术的是:A.康德B. 黑格尔C.丹托D.克罗齐E.沃尔夫林2.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形神“观的年代可追溯到:A.18000年前B. 先秦C汉代D.魏晋 E.唐代3.把“境”分为“实境、真境、神境”三种类型的作者是:A.王国维B. 苏东坡C.唐志契D.算重光E.李日华4.在西方美学史上,被成为美学之父的是:A.笛卡尔B. 培根C黑格尔D.鲍姆嘉通 E.克罗齐5.现代主义艺术家康定斯基的理论著作为:A.《艺术论》B. 《论艺术的精神》C.《美学三讲》D. 《走向更新的拉奥孔》E.《艺术问题)三、判断(每题4分,共20分)1.贝尔和弗菜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是建立在印象派的艺术实践基础上的。
( )2.姚最在张现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前提出了“心思造化”的主张。
( )3.鲁迅提出了“以美育带宗教”的美育思想。
( )4.哲学家柏格森用“绵延”的概念来解释艺术的特征。
( )5.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是一本用图象学阐释艺术风格的著作。
康定斯基关于“声音———图形”的通感理论———读《论艺术的精神》
![康定斯基关于“声音———图形”的通感理论———读《论艺术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f22b013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d.png)
康定斯基关于“声音———图形”的通感理论———读《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关于“声音———图形”的通感理论———读《论艺术的精神》摘要:《论艺术的精神》是一部具有抽象主义宣言性质的理论著作,本文通过对书中绘画基本语言的理解,着重对“声音———图形”进行了通感分析。
关键词:康定斯基;声音;图形;通感;理论康定斯基是20世纪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1886年出生在莫斯科,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和法律,1895年在莫斯科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绘画作品对他步入艺术之路起到了触发作用,1900年他进入慕尼黑皇家美术学院。
1910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即兴创作》,并写成《论艺术的精神》一书。
此书素有“现代绘画启示录”之称,对发展现代艺术起了重要作用。
书中,康定斯基宣扬了他的基本艺术思想,认为艺术重要的是精神,并明确提出“内在需要”是构成抽象绘画的主导原则的观点。
那么康定斯基又是如何用抽象绘画来反映“内在需要”呢?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般说精神是与肉体紧紧联结的,所以,一种强烈精神感受通过联想引发另外一种联想相适应的感觉就是可能的了。
”其实,康定斯基所说的“联想”,就是修辞意义上的“通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比如听音乐通感到色彩和图形对我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当我聆听《秋日私语》这首曲子的时候,脑中总会浮现出金黄色的叶片随风轻扬飘落的画面;也听人说过,光谱中的橙色光线如同蚊蝇的嘈嘈之声。
再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塘中的月光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上以所说的内容其实都是人的通感在起作用。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是用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即感觉互为转移。
审美主体有了一种感受,在客观上可以多种途径传达,但是殊途同归,令人体会到的是同一种结果,这就是通感形成的基础。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f95053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2.png)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论艺术的精神》是一部具有抽象主义宣言性质的理论著作。
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这是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名为《红黄蓝》。
在文章开头看这样的一幅作品只是想要表达我所阅读本书主人翁的一个思想:“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可抒,因为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的相适应。
”“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冲动来行动。
”这句话是我在周老师的课堂上听话的。
周老师的这个观点更使我坚定副了此篇论文的观点,通过查阅、整理了相关此书的资料后我更觉得”一个人应该去做能感动自己的事情,先把自己感动了,再让别人去说吧。
”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
这也是现代绘画史上的第一幅抽象绘画。
在画面上,所有对物象的描绘性因素都不见了,大小不同跳跃的点,不同方向和力度的运动的线,粗野、激荡。
色彩和线条、形状相互穿插,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从画面中涌现出来。
同年,康定斯基完成了他的关于抽象绘画的重要论著《论艺术的精神》,开启了抽象绘画的序幕,明确了他的创作原则:内在需要原则。
而在20世纪艺术特征在总体上都趋向于音乐——含混、变形、抽象、直觉和梦导。
当时的艺术家们已经清醒意识到必须打破传统框架。
任何时代都没有像20世纪现代派艺术家们那样,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共同背叛古典艺术——建筑、诗歌、小说、戏剧、舞蹈等。
我们可以从那时的许许多多实验中找到他们超越的指向:靠向音乐。
也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康定斯基发表了具有抽象主义宣言性质的理论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康定斯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抽象绘画理论。
他一开始就宣称,时代的变化要求艺术形式进行相应的革新,20世纪的艺术已经不可能复原古希腊艺术,否则作品将毫无生气,因为时代在变化。
他在书的卷首第一行就说:“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
他认为,只有纯粹的艺术家,“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只传导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同时,自然而然地绝弃了外在的偶然”,才能找到与这一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艺术形式。
论艺术里的精神阅读札记
![论艺术里的精神阅读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7fbaff9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2.png)
论艺术里的精神阅读札记一、艺术与精神阅读的关系在探讨艺术与精神阅读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者各自的本质和特点。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或对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和技巧,将他们所观察、思考和感受到的世界呈现给观众,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而精神阅读,则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或其他有价值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的活动。
这种阅读方式强调的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心灵沟通,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达到的精神层面的提升和超越。
精神阅读不仅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引导读者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促进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
艺术与精神阅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内涵,它们可以作为精神阅读的重要素材。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精神阅读也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动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从经典文学作品或其他有价值的文本中汲取灵感,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与精神阅读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文化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
它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传递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思考成果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戏剧还是文学,艺术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心灵的丰富多样。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感染力。
艺术家们通过色彩、线条、音符、文字等元素,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家所体验到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艺术成为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3c96be36294dd88d0d26b26.png)
《论艺术的精神》一、为何介绍此书《论艺术的精神》(以下简称《精神》)是西方抽象艺术的鼻祖瓦西里.康定斯基早在1910年写成的;就连我手上的中文译本也是1987年出版的。
那么为什么要介绍这样一本主要讲绘画艺术的老书呢?理由如下:1、由于摄影艺术的年轻和中国艺术摄影领域对于总体艺术较缺乏系统的了解,导致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对艺术史中的经典理论进行扬弃,而是先要通过“了解”和“吸纳”的关口。
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则很容易使“扬弃”和“创新”沦为奢谈。
而《精神》又差不多是了解抽象艺术这一重要艺术流派的必读之书。
2、中国摄影界的“纪实摄影热”已经持续了几年,这无疑会多少淡化了人们对于艺术摄影的关注和进行更深层的探讨。
我们希望的是“百花齐放”,所有不应“热”此“冷”彼。
否则,摄影的艺术功能将萎缩,而《精神》又是一本纯艺术范畴的读物。
3、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在目的、形式、题材、方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而关于艺术摄影的探讨将包含着这种差别的探讨。
差别搞明白了,不但会促进艺术摄影的发展,还将以“反证”的方式对“纪实摄影”起到推动的作用。
4、抽象艺术作为艺术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它不但具有“转折点”的意义,还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艺术的诞生和发展。
虽然《论艺术的精神》素有“现代绘画的启示录”之称,但抽象艺术的影响事实上不仅局限于绘画,艺术摄影同样不应对之视而不见。
5、在形式上,摄影以“能够真实地记录客观物象”为主要特征,但艺术摄影也无法脱离“平面造型艺术”的范畴,此艺术范畴的发展规律和那些共性的特征同样作用于艺术摄影。
6、西画同样经历过“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束首先与摄影的诞生不无关系,继而又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形式等方面一系列革命性的探索和实验。
那么艺术摄影应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呢?就此有的人将摄影艺术美学建立在“客观再现美”“科技记录美”的基础上,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而通过《精神》了解抽象艺术的意义,将不仅局限于“抽象摄影”的范围,还对艺术摄影总体的艺术语言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谈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三大理论
![谈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三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28b7d2fbcd126fff7050b14.png)
■ 宋 馥 利 陕 西师 范 大 学 美 术 学 院
摘要: 本 文 简 单论 述 了康 定斯 基 《 论 艺 术 的精 神 》 一 书 中所 阐释 三 大基 本 理 论— — “ 金 字塔 ” 理论 、 “ 内在 需 要 ” 理论和“ 通 感” 理论 , v Y , “ 内在 需要 ” 理 论 为 主要 出发 点 , 讨 论 了康 定斯 基 所 谓 的 艺术 的 音 乐性 , 以及抽 象艺 术 的本 源和 表 现 。
关键 词 : 《 论 艺术 的 精 神 》 三 大理 论
被 世界 公 认 为 “ 现 代 绘 画 的启 示 录 ”
绘画 音乐 选 择 也 得 从 内在 需 要 的原 则 出发 ”
现 代 绘 画 史 上 的 第 一 幅 抽 象 绘 画 是 康定斯基于 1 9 1 0年创 作 的 。画面 上 没 有 具 象的轮廓 . 只 有 不 同 大 小 的点 。 不 同 力
一
调, 伴 随着其他音 的起伏 , 呈现 出不 同的 感 情 画面 无 数 色 彩 重 叠 与 变 化 . 犹 如 一
个 复杂的和声 . 时 而 让 人 紧张 . 时 而 让 人
般 震 慑 人 的 心 扉
总之 。 康 定 斯 基 认 为 绘 画 与 音 乐 的 本
认为. 艺术 的实质在于精 神 . 艺 术 家 只 有 真 切 的感 受 到 金 宇 塔 顶 端 所 含 有 的 内 在
《 论 艺 术 的精 神 > 首 先 提 到 的 理 论 是
“ 金字塔 ” 理 论. 康 定斯 基 认 为 艺 术就 像 一 个如 同金 宇 塔 般 的三 角 形 . 金 字 塔 的底 和
点. 画面 中 的节 奏 还 较 为 单 一 . 旋 律 也 没 有和声 , 更 多 的是 单 音 的演 奏 。 而 他 的另
康定斯基点线面中论艺术的精神
![康定斯基点线面中论艺术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75f7726cfc789eb172dc869.png)
康定斯基抽象中论艺术的精神姓名:张栋学号:15115479 班级:室内设计11-1班指导老师:陈真摘要:康定斯基认为,艺术重要的是精神,内在的音响。
客观物象损害了绘画,抽象绘画是"无物象的"表达形式,它比有物象的画更广阔,更自由,更富内容。
绘画和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可以"听"色彩和看"声音"。
关键词:绘画风格.抽象绘画.点线面理论.艺术精神.现代设计引言康定斯基的艺术创作目的不是捕捉对象的外形,而是在于捕捉其内在的精神。
这就奠定了康定斯基高于普通人的艺术境界也为以后他抽象绘画开创思路。
康定斯基的绘画以抽象后的点线面为构成元素加以光和色进行整合创造,是精神感受最直接的表达。
其绘画创作艺术理论甚至对后来的包豪斯为核心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初识艺术的毛头小生,只有从借鉴前人优势之处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建树。
个人认为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抽象绘画相对当代而言有些陈旧,构成类的表现技法绘画元素会有所过时,但是他所传递艺术精神境界待我们去思量。
简单的几句话不可能概述他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贡献,我就从康定斯基的艺术成长过程,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绘画元素点线面和他与包豪斯现代设计的关系几个方面做论述。
一.康定斯基简介瓦西里·康定斯基俄裔法国画家,表现主义画家,热抽象主义画派创始人,艺术理论家。
1866年12月4日生于莫斯科,1944年12月13日卒于法国讷伊。
1909年发起建立新美术家协会并任该会主席,2年后又组织《青骑士》编辑部,而导致新美术家协会的分裂。
1917年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人民教育委员。
但因其艺术主张与苏维埃政策相抵触,1921年以接受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邀请为理由离开苏联执教于包豪斯对当代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二.康定斯基的艺术成长过程---从自由抽象到几何抽象康定斯基的绘画有其创作的文化背景。
基于印象派绘画瞬间光和色的理性考虑,野兽派立体派鲜艳浓重的色彩的感情释放,奠定了其早期作品特征更偏于自由化表现称之为自由抽象。
论艺术里的精神
![论艺术里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3584eb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4.png)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保持一种孤独和寂静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助于他们 深入思考和体悟生活,有助于他们与自己对话,发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只有在孤独和寂静中,艺术家才能够真正地与自己、与世界对话,创作出具有 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作者认为,艺术的创新来自于精神的自由。只有当艺术家摆脱了束缚和限制, 才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这种自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 而是在深入理解和掌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的自由发挥。只有通过精神的自由, 艺术家才能够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和突破,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精彩摘录
《论艺术里的精神》是一本深入探讨艺术与精神关系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 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家内心的奥秘。在这 本书中,作者精选了许多精彩的摘录,以下是其中一些:
“艺术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是精神的自我表达。”
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艺术与精神之间的紧密。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 映,是他们情感、思想、观念的流露。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华 和情感,将内心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形式,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 生命。
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不仅仅是为了展现美的形式,更是为了追求精神的真理。 这种追求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深度和内涵,使其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起人们 的共鸣。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感 受到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精神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精神内 涵,才能够真正地触动人心。这种精神内涵可以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可以是他们对人类命运的深切,也可以是他们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独特体悟。只 有通过精神的表达,艺术作品才能够超越简单的形式和技巧,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艺术品。
同时,康定斯基对于非具象艺术的推崇和理解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他认为, 非具象艺术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更接近艺术的精神。这让我对非具象艺术有 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也让我认识到,无论在艺术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不应 被固定的形式或规则所束缚,而应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从《论艺术中的精神》论当代艺术的表现的精神
![从《论艺术中的精神》论当代艺术的表现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0ae4425d01f69e3142329415.png)
从《论艺术中的精神》论当代艺术的表现的精神作者:朱颖怡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9期[摘要]分析康定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并且联系其观点,思考当代艺术中的精神以及基本问题与现象。
[关键词]康定斯基艺术内在需要原则精神中图分类号:F4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03-01康定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认为精神是世界的原本,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
而在艺术中,表达作者的精神,引起心灵的共鸣是康定斯基所赞扬的。
音乐是康定斯基所赞扬的一种方式。
音乐家格瓦纳用纯粹音乐的手法,创造出的精神氛围可以令人们抛弃形式而用心灵体验。
正如叔本华所认为的“意志自身的写照”,康定斯基认为的“内在需要原则”则是通过“内在需要”、“内在声音”、“综合艺术”、“隐性结构”等概念去表达出心灵与感情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在艺术的各门类中,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内在情感。
而该门类的表述语言即使作品表达的形式,真正使观赏者感到共鸣的是内在的真挚情感。
缺少情感的作品是空洞的。
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
物质的绘画是通过视觉的神经来感动管着,这是外在的;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的共鸣。
而真正的艺术是能够唤醒现在,遇见未来的艺术,具有催人醒悟的力量。
在康定斯基的“金字塔”观点中,是处于最顶层的艺术。
这种是另一种艺术,该种艺术摆脱了物质的重负,具有纯粹的精神。
他以音乐为例子,阐述了艺术家不满于复制现有的自然现象,而渴望内心生活,对音乐中精神的探索,引起了从自然模仿向主观抽象的转换。
通过形式把精神表现为内在关系的表达,并在符号和精神中建立联系,这就是抽象艺术所走的过程。
激荡心灵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康定斯基将这一原则称为“内在需要原则”仔细思考康定斯基提出的“内在必需原则”可以发现,这个原则实质上是暗示着一种人类更为本质的需要。
论艺术的精神读后感
![论艺术的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b743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2.png)
论艺术的精神读后感艺术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它是人类灵魂的表达和追求,是对美和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艺术的精神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它能够打破束缚,超越现实,引领人们走向精神的高地。
艺术的精神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它是艺术家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展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的精神能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使人们在感受和思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艺术的精神还体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需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局限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使艺术家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出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作品,使艺术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
艺术的精神还体现在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上。
艺术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引发人们对美和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使人们在感受和思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艺术作品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在欣赏和思考中得到灵感和启示。
艺术作品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使人们在感受和思考中得到人格的升华和完善。
正是这种对人们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使艺术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使艺术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艺术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它是人类灵魂的表达和追求,是对美和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艺术的精神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和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上。
艺术的精神是一种永恒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使人们在感受和思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艺术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评价艺术精神的名言
![评价艺术精神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834d65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6.png)
评价艺术精神的名言艺术精神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力量,它蕴含着浓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饱满。
艺术作品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反映。
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对人类生活、情感和理想的追求,启发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艺术作品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找到安慰、慰藉和启迪,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正是艺术作品中的那种灵动、深邃和迷人的精神力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精神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美的无尽追求和赞美。
在人类文明史上,艺术精神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从古至今,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对美的追求、对情感世界的表达、对精神境界的探索融入到作品之中,为人类文明注入无穷的力量和活力。
不论是古代的壁画、绘画,还是现代的雕塑、音乐,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对美的赞美和向往,是他们对人类生活与情感世界的感悟和表达,是他们对自我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正是这种不断迸发出的艺术精神,成就了一幅幅耀眼的艺术画卷,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内容。
艺术精神是一种超越凡俗的精神品质,它是人类心灵深处的绚丽花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艺术作品中那种超然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宣泄,是艺术精神的真实写照。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创作,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绚丽多彩和人类情感的丰富,引领人们领略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艺术精神是人类智慧、感悟和情感的结晶,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找到对美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我境界的探索,感受到人类文明中那种崇高的情感和精神的升华。
正是这种超然的精神品质,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挑战和磨难时,愈发珍视艺术精神的力量和魅力,在其中找到支撑和希望。
艺术精神是一种开放的心灵境界和高尚的情感修养,它是对美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知。
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世界的探索,在作品中体现出对自我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带给人们无尽的启迪和感悟。
谈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三大理论
![谈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三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4a1c6f02768e9951e73866.png)
谈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三大理论作者:宋馥利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简单论述了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所阐释三大基本理论——“金字塔”理论、“内在需要”理论和“通感”理论,以“内在需要”理论为主要出发点,讨论了康定斯基所谓的艺术的音乐性,以及抽象艺术的本源和表现。
关键词:《论艺术的精神》三大理论绘画音乐被世界公认为“现代绘画的启示录”的《论艺术的精神》是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品。
《论艺术的精神》从“内在需要”理论出发,通过“金字塔”理论、“内在需要”理论和“通感”理论描述了艺术的精神实质,探索了绘画与音乐的联系,从艺术的抽象性上为现代艺术的创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论艺术的精神》首先提到的理论是“金字塔”理论,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就像一个如同金字塔般的三角形,金字塔的底和顶分别占据着艺术的两个对立面,即客观现实和内在精神。
金字塔的底端是大众普遍能够认知的客观实在,它代表具象艺术。
金字塔顶端代表精神实质,它是艺术家的心声,是抽象艺术的根源。
康定斯基认为,艺术的实质在于精神,艺术家只有真切的感受到金字塔顶端所含有的内在精神,才能够创作出更感人的作品。
康定斯基又说金字塔的顶角如同音乐,因为音乐的实质也是通过震颤心灵的音锤表现出来的。
正如他说“色彩宛如琴健,眼睛好比音锤,心灵有如绷着许多根弦的娜琴。
艺术家是弹琴的手,只要接触一个个琴健,就会引起心灵的颤动。
”他还把颜色比作音符,他认为各种色彩的碰撞与结合就是旋律,有时甚至如同交响乐般震人心魄。
内在需要理论是《论艺术的精神》的理论基础,它承接了“金字塔”理论,更进一步说明了精神实质的表达是通过艺术家的内在需要而传达出来的。
首先,内在需要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是驱使艺术家有激情的创作的内在动力,即“表现‘客观’的不可抑制的愿望就是被称为‘内在需要’的那种冲动,这一冲动是驱使艺术家前进的杠杆或弹簧”。
其次,抽象绘画的本源是“内在需要”,由于没有具象的实物可以依据,抽象绘画的形式和色彩要能够打动人心而不跑偏成为乱涂乱写,就必须探索内在的精神实质,因为“一个对象的选择(即形式的各种成分之一)必须取决于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反响,而这一对象的选择也得从内在需要的原则出发”。
阿多诺论艺术的精神
![阿多诺论艺术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595bc27ee06eff9aef80766.png)
阿多诺论艺术的精神作者:邓志伟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阿多诺是哲学史上极少数几位极重视艺术的哲学家之一。
他重新确立了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结合的本质,指出这种双重结合也是艺术的整体精神特质;他还提出现代艺术在启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压下发生异变陷入消亡的危机中,它对作为主体的人造成极大的危害;艺术存在不仅有其本质和整体精神特质,同时也有其具体的精神内涵和构成要素:否定性、理想性和严肃性。
现代艺术只有挖掘自身的精神力量,高扬否定性、理想性和严肃性的精神,才能摆脱危机、拯救异化社会,才能使自身从“错误的生活”走向“正确的生活”。
在当代艺术呈现出光怪陆离的多元化格局的情况下,阿多诺的艺术精神论为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阿多诺;艺术精神;否定性;艺术危机作者简介:邓志伟,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湖南长沙 410081)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韦尔默(A.Wellmer)所称道的:“在德国,自叔本华与尼采之后,尚未有人能像阿多诺的艺术哲学那样对艺术家、评论家与知识分子产生如此持久的影响。
”{1}阿多诺不仅以其深厚的哲学和音乐功底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分析了艺术的本质、社会职能及真理的内容,揭示了启蒙向神话、理性向非理性转化,从而导致艺术异变、走向消亡的根源,最为重要的是他还旗帜鲜明地指陈并肯定了艺术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标准,为建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当代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反叛与颠覆、冲突与矛盾、形态各异、光怪陆离的多元化格局的情况下,阿多诺的艺术精神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阿多诺秉承黑格尔美学的线索,非常重视对艺术精神的研究。
他强调,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表达为“精神内涵”和“感性事物”,而且“精神内涵”决定“感性事物”、“决定艺术作品良莠与否”{2}。
所以,“艺术即精神”{3},艺术的精神是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如果艺术作品没有表现精神就不能称作艺术。
论艺术的精神
![论艺术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ea0783010661ed9ad51f390.png)
论艺术的精神.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斑竹先不要删啊~~~~手下留情的确是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呢^0^江姐看过来~~·是另一种类型的此间少年吧…………哈哈,参考价值大大的~垃圾比的文章,我最欣赏的就是这篇了。
论艺术的精神第一章《论艺术的精神》,(俄)康定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第一版。
定价3角四分。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选择这种东西来当小说的标题,这本书我明明一点都看不懂,因为里面充斥着外行人看着莫名其妙,内行人念着也晦涩拗牙的美学名词。
之所以拿它当标题,一种解释是我考虑到为了能够稳妥地炫耀自己的内涵和学识,故意找了一本大家谁也看不懂的书来。
这个解释符合我故弄玄虚的风格,但实际上,这本书不是我买的,而是她推荐给我的。
这也就意味着:她看得懂这本书,我要想在她面前充“高雅”这头大瓣蒜,那结果注定会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这就是有一个艺术系的朋友的悲哀。
提到她的话,那么这个故事的标题还是改为《东大物语》比较合适。
东大当然不是濑户朝香跟稻垣吾郎所向往的东京大学。
东大以前叫做中国上海纺织工业大学,一个绝对现实,不沾一点浪漫气息的名字。
后来换个了称呼,叫东华大学,于是以讹传讹,这名字便被那些喜欢日剧的小女生们红口白牙地简称为东大了。
至于物语,自然也不是日文里“故事”、“传说”的意思。
这里的“物”,意思是尤物,特指她;语就是说话,特指她那种搀杂了桂林口音的柔软和北京方言的爽快的那种腔调。
所以这个名字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中国纺织大学的美女她在说话。
简而言之就是如此。
她也有名字,叫宁。
当然,不用我说明你们也都知道这是个假名字,我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随手拈来一个字,真做假时假亦真嘛。
但起码有一点是真的:她是个美女,类似奥黛丽·赫本的那种清丽之美。
我不大擅长形容人的长相,老觉得眼前总坐着一位公安局的同志手持画板拿着碳笔认真地聆听着我的描述。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https://img.taocdn.com/s3/m/c674be7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a.png)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第一篇: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对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
内在的‚真‛?艺术是需要果断的。
能把线条推向远处的时光,你才沉浸入空间,抓到了‚深‛的感觉。
生命之泉,是由中小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艺术的秘密。
伟大的画家深入空间,他们的‚力‛,就蕴蓄在深厚之中。
艺术只是情操,但没有体积,比例,颜色的知识,没有灵感的手腕,最活跃的感情也要僵死。
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
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
……,这些东西或许是准确的,但决非真实的,因为它们并不激动心灵。
要彻底地桀骜地真实。
要毫不踌躇地表白你的感觉,哪怕你的感觉与固有思想是冲突的。
拙劣的艺者,常戴着别人的眼镜。
最主要的是要感动、爱憎、希望、呻吟,生活。
要做艺术家,先要做起人来。
真的艺术一定痛恶技巧。
艺者醉心于他的事业,此便是艺者心魂。
真正的艺者不惮干犯一切既成偏见,诚实地表现他的感觉。
情感——它是能影响我的视觉的——所显于我的自然,我便照样再现出来。
艺人则‘视’而有所‘见’,他心底的慧眼能深深地洞烛到自然的奥秘。
艺人只要相信他的眼镜就是。
在太严酷的真理面前,一般人是站不住的。
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
在自然中被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
一个病态的紧张的面容,一个罪人的局促的情态,或是破相,或是?垢的脸上,比着正则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
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就是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
还有于艺术认为丑的:是假的,造作的,不求表情,只图悦目的,强作轻佻,充为贵侈,作欢容而无中心之喜悦,装腔作势、故意眩人,或协肩谄笑,或高视阔步,却无真情,徒具外表。
总之,一切欺诓,都是丑恶。
当他想把痛苦的情调消解,想把老年的哀颓隐藏,为取悦庸众计,想安排自然,使它柔和,那么,他定创造出丑来,因为他惧怕真。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13e168f7dd88d0d233d46a68.png)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彭倩(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讨论非再生艺术的概念。
“精神”是本书主要论 述的核心。
康定斯基这种直觉纯粹的表达,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路线,对抽象艺术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抽象艺术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54-01彭倩: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____________|154《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理 论。
康定斯基在学习绘画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思想基 础。
同时,受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釆的哲学影响,以及他 对移情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内感论”、沃林格的美学 理论进行研究的影响,这些思想综合的因素产生了他对抽象 主义W1■精神"理论。
内容结构梗概康定斯基的论文《论艺术的精神》分为两部分:概论和 绘画。
第一部分概论分为四个小节。
第一小节引言,主要表 现了康定斯基对于看待时代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明 确提出内在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
第二小节运动,则提 出了精神生活像个三角形并且是向上运动的。
第三小节精神 转折点,康定斯基则用一些大艺术家来举例表明三角形的精 神内部结构处在转折点,是一种冲破传统艺术的自由状态。
第四小节金字塔,康定斯基提出了“金字塔”理论,各种艺 术分别存在又相互交织,可形成新的艺术。
绘画可以被看作理论实践的第一部分,共五个小节。
第 五小节色彩的效果,第六小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康定斯基 认为绘画必将在抽象性上发展,具体讲述了绘画具有色彩和 形式两个表现手段,尤其引用大量理论论证色彩的表现。
在 第七小节的理论中,康定斯基在本节再次强调艺术的目标来 自内在需要。
第八小节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康定斯基认为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应该是随心所欲地有感而 发,并提出了艺术家的三大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画家、美学家康定斯基著的经典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写于1910年,1911年在慕尼黑用德文出版,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理论和美学的代表作。
这本著作在国内已经有几个版本了,很难说那个版本在最好,就我所读的这一版而言,翻译很到位,且文笔优雅,但诚如一些朋友所说,其语言文气过重,带有一点古文的风韵,我们这代人读惯了大白话,一时觉得有点隔。
但该书最大的亮点却是序言。
可以说这篇序,让这本上个世纪的经典著作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这本经典。
此文开篇就提出“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 一书问世已近一个世纪,今日旧作新读,意义何在?有历史的意义,更有现实的意义。
历史上,本书影响现代艺术百年,振聋发聩,惠泽深远;现实中,艺术面临与康定斯基时代同样的窘境,“内在生命”脆弱,“内在驱力”匮乏,精神内涵阙如。
”内在与外在一直是艺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整个艺术的发展也是围绕着外在的展现,向着内在的表达,再向着从外在物本身寻求突破,这样呈螺旋形前进态势。
而今天,我们在这个螺旋的态势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是以外在为主导还是更重视内在的表现?很难有谁能说得清。
文中提到,在物质主义横行的年代,康定斯基借《论艺术的精神》叹惜,物质主义如噩梦般横行多年,掌控心灵,把人类生活卷入邪恶、无聊的玩乐旋涡。
今日重温其言,我们更当叹惜,今人非但未从物质主义中警醒,物质主义噩梦反而深入艺术和社会的肌骨,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康定斯基把印象派艺术看做物质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可叹他还未有机会一睹今天的波普派艺术(Pop Art)。
但换个角度,今天兴起的各种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其对内在思想和驱动力的表达,远远大于了物质化的表达形式。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再纠结如物化表达形式或技巧的追求。
大有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趋势。
曾如卡斯比特所述,今天“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艺术信念的缺失。
”康定斯基相信,色彩可传达情感,心灵的生活必能通过物化媒质传达,所以艺术家看似信手几笔,实应饱含胸臆。
这种信念,今日已遭遗弃。
今日的艺术,追求的是不懈的物质化和媒体化;今日的作品,已经沦为商品。
但这说得还不够严重,很多今日的作品连商品都算不上。
商品必须有其价值,并在交换中实现。
而这些作品,只是“艺术家”哗众取宠的噱头。
在艺术泛大众化的今天,并不是要阻止人人成为艺术家这股趋势,这也是阻止不了的。
也没有必要将艺术阶级化,圈子化。
但在这场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这个革命契机中,坚持必要的艺术信念,必要的艺术理念的思考却是不可或缺的。
有人说,艺术是时代的产儿。
但是这种艺术,只能艺术地重复那些以被同时代人清楚地认识了的东西。
所以它没有生命力,它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
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
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时代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
从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现代人寻找个人位置一样,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的探索之后,逐渐的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
“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不但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直到20世纪,抽象主义作为主导艺术之一“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纪的面貌”(米歇尔.瑟夫)叔本华在《康的哲学批判》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
”康定斯基在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产生着巨变的背景之下,追求精神自由,强调内在力量的作用,成为了《论艺术的精神》的原动力与理论出发点。
<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分为了概论与绘画两个部分。
概论中用引言、运动、精神转折点与金字塔四个小部分解释了他对于艺术品、艺术家等的定义与互动把艺术的过程与变化归结到精神的作用并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读者。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举,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
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和谐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他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
”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积极向上、催人奋进。
在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中,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媒介产生印象。
演绎了欣赏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感情(观赏者的)。
在这里,整个过程包含了几个概念:艺术家的感情,感受1,艺术作品,感受2,观赏者感情。
整个过程似乎揭示了作者的理论主旨:精神至尚。
艺术品的形式应该“内在的,所以它孕育着希望和未来。
”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是“能够描绘一切事物的人。
”抽象的论述和高亢的基调铺垫了艺术精神的“运动”,精神生活所代表的“巨大的锐角三角形”,也许也是康定斯基绘画思维的产物,又也许是他抽象成果的宣言符号。
这个巨大的三角形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旧的“怎样表现”的向上的物理运动,同时在内部的形式里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稳定结构。
随着三角形的运动,内部的结构似乎在一个临界状态开始动荡,带着摇摇欲坠和呼之欲出的惊悚,人类的精神终于出现了康定斯基所认知的“转折点”。
在“精神的转折点”一节中,蕴含着批判的影子,康定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时代思想混乱的出路及自己的艺术理论基础:通神学,并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心。
他标榜了布莱维斯基夫人的理论把梅特林克与瓦格纳作为了例证的典型从象征与重复的文学手法与结构等发掘了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
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家,但无一不都指向了他所旨在阐明的艺术的内在精神力量即向上的,冲破传统追求自由的状态。
在“金字塔”一节中,充满了康定斯基近乎豪迈的对艺术的展望“…自我分析‟可以把每门艺术和其他艺术区分开来,它们之间的相互研究使他们的内在努力重新结合。
每门艺术均有其独有的力量,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
最后,各门艺术的独有力量可以相互配合,而这种配合终将导致我们现在可以展望的一门新的艺术——真正史诗性的(monumental)艺术。
”绘画是《论艺术的精神》中的第二个部分。
这个部分可以看成是第一部分的理论实践。
绘画是康定斯基在三十而立之后才开始追求和耕耘的艺术形式。
在这部分里,显然是康定斯基在此之前的,对于艺术的无尽热爱和探索的一个总结性的结晶成果。
这个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小点:五色彩的效果,六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七理论,八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九结论。
看康定斯基的画,我们不难理解这部分所诠释的内容,像他提倡的“感觉”一样,我们用内心的情感去感受他的画:丰富、跳跃的色彩,绚丽的、仿佛又节奏的音乐感……在这部分或者描述或者解释的理论中就能更深的了解作者所言的理念。
艺术是发自于人类的需要,绘画“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最终在于对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启示激发;这是内在需要的指导原则之一。
”而内在需要原则成为了超脱于非本质的、普遍存在和唯一纯粹的艺术标准和原则。
在第一部分中,康定斯基对于“金字塔”的理论揭示了他所理想的史诗性的艺术。
音乐和绘画的紧密联系必会使绘画在抽象性上发展,最终达到绘画构成的境界。
在“形式和色彩语言”中,有种种神秘的质感,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又蛊惑着抽象艺术蠢蠢欲动的情愫围绕着心理学和形而上构成了“纯粹结构形式”最终提出了“数是各类艺术最终的抽象表现”理论。
“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并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
”艺术家要具有的三大责任:1)他必须发挥出自己的天才;2)他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与常人一样,但他却必须用他们创造出一个精神境界,这精神境界要么情节纯净,要么掺进了杂质;3)他的行为和思想是创作的素材,他们将会对他创造的精神境界发生影响。
从这种互动式的纲领下,似乎隐含了康定斯基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
在最后的“结论”中,康定斯基表明了他的观点:“我们正在迅速临近一个更富有理性、更有意识的构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画家们将自豪地宣布他们的作品是…构成的‟——这是与他们根本解释不了的印象主义者的主张相对而言的,宣布他们的艺术来自于灵感。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有意识的创造的时代,绘画中的这种崭新的精神正与思维携手并进,正在迈向一个伟大精神的纪元。
”不得不说,这是构成主义的宣言,抽象艺术的先锋理论之作。
康定斯基在其《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核心的概念即所谓“内在必需的原则”。
他认为所有绘画中色彩与形式的和谐都只能建立在相应的震颤人的精神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就称之为“内在必需的原则”。
以此他还做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一般一幅画面上的色彩与形式是可以直接对精神发生作用的手段。
色彩与形式就像是琴键,眼睛是键锤,精神是多位的钢琴,而画家是手,一只以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使人的精神发生震颤的手。
但我们为何要画画,要有所谓艺术?我们又为何会有艺术欣赏的渴求?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这样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上的震颤”?我们会追问:这个所谓“精神上的震颤”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所以,显然这个“内在必需原则”并非是一个最最根本的基础。
而它可能仅仅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一个更基本原则的道路。
仔细思考康定斯基提出的“内在必需原则”可以发现,这个原则实质上是暗示着一种人类更为本质的需要。
作为作画者之所以作画,是基于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上的震颤”;作为欣赏画作的欣赏者实质也是基于渴求获得这样一种“精神上的的震颤”。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实质上体现着一种渴望相互沟通的内心需要,只不过这个沟通在此是通过画作建立的,画作通过对作画者与欣赏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震颤”而将这样一种沟通建立起来。
当一个人开始作画,就暗含有这样一种推动力:作画者的画作,绝不会单单是画给作画者一个人看的。
作画者正是带着一种本能的激情,一种渴望找到欣赏者的冲动,才开始了绘画。
这个他渴望找到的欣赏者并不仅仅指作画者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人,有时,这个欣赏者甚至可能只是这个作画者头脑中所虚构出来的倾诉对象。
至此,我们发现了这个“内在必需原则”实则是由于我们的精神沟通需要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