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色彩美研究(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唐代诗歌的色彩表现研究

唐代诗歌的色彩表现研究

唐代诗歌的色彩表现研究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巅峰之一,唐代的诗歌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唐代的诗歌在色彩表现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唐代诗歌的色彩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山水的色彩唐代重视“山水”诗歌的表现。

唐代山水画的艺术造诣已经非常高超,“山水诗”便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唐代山水诗歌的色彩表现非常丰富。

他们在描绘大自然时,注重色彩表现。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蕊初开,飞烟绕树白云飞。

动物山斜阳外,挽独风雨山头归。

”这首诗画出了炽热的阳光和白云,暗含了黄色和白色的意味。

李白描写的瀑布也是一道美丽的“蓝色”。

整首诗的颜色构成了完美的自然风景。

另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绿树栖鸟人未去,白云翻飞手已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令人心驰神往。

他笔下的青山、白云和流淌的水,都借着色彩的表现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

二、五行的妙趣在唐代诗歌中,五行的表现随处可见。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也合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石之一。

唐代的诗人通过运用五行的特殊性质,达到突出诗歌意象的目的。

比如杜甫的《三衢道中》:“荆王集旧贵,学士归何处?才废身先死,长安梦不足。

江南地狭人稠,吴中天一色。

看取眉头鬓上,得恩常病酒肆。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的繁华和歌颂了败者的崇高人格。

但是这种内敛的表达方式,用了一种“地性”等核心的五行概念,将茫茫长安的人口数量和吴中的天空颜色勾勒得细腻而具体。

这种方式与前面提到的色彩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五行意象”更蕴含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时节的微妙处理唐代诗歌在节令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农历时间的产物。

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农历历法,所以唐代诗人的节令思想和表达方式更具象化和细腻。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冲泥何益?一池荷花。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这首小诗的成功与其色彩的妙用分不开。

白毛、绿水、红掌、青波,对仗工整,色彩明丽。

诗人用极普通的四色来描摹事物,似信手拈来,然清新可爱,宛如一幅水粉画,人见人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词中所写之物如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诗人有时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颜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读者的视觉形象。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中的“碧”、“绿”写出了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画玉树琼枝、漫天皆白的圣洁世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接着写明月当空,朗照大地。

皎洁的月光洒在江水、沙滩、芳甸上,一切景物像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轻纱。

一幅多么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图画。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绝句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抒发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诗中的“红”、“白”二色反差衬映出主题。

红花和白头宫女形成反衬,使人产生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杜牧的《山行》是一首颂秋名作,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景尤为出色: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如炼彩霞,不是春花,胜似春花。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感悟到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

全诗格调昂扬、催人奋发,着一“红”字,豪情顿生。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彩来刻画意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尽写了悲壮、苍凉的气氛。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二中)。

唐宋诗词的色彩美与中国古代的色彩审美理论

唐宋诗词的色彩美与中国古代的色彩审美理论

2006年第5期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9月N o.5,2006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Sep tem ber,2006唐宋诗词的色彩美与中国古代的色彩审美理论才让南杰 【摘要】 本文借鉴画家观察和表现颜色的法则,结合中国古代对色彩美理论的研究讨论,对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加以品评。

【关键词】 诗词;色彩;审美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2006)05—0085—02 在文学的审美视野里,色彩美占有一定的地位,纷繁的颜色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妙笔再现了唐宋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形与色的和谐统一展示了别样的民族审美心理。

本文试图借鉴现代画家观察和表现颜色的法则,结合中国古代对色彩美理论的研究讨论,对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加以品评,以便更好地领会诗词中颜色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一、以色主情,以情观色“以色主情,以情观色”,这是唐宋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诗人们对颜色的描绘具体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象都具有一定的色彩,虽然色彩本身与人的心理情感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连同它所具有的颜色逐渐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说对每一种颜色的观照都深深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

而唐宋诗人准确地把握并运用这些色彩之美,把主客观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色彩的原型描绘,以直接、深刻的画面效果猛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美的境界。

在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的过程中,诗人们不自学地创造和培育了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不真实、生动,散发着阵阵幽香,色彩观照下的人物情感无不传神尽意。

唐宋诗人笔下的色彩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色主情”。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作者:岳新环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1期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六月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分别用“无穷”与“别样”修饰“碧”“红”,赋予“莲叶”与“荷花”极为浓重的色彩,在强烈的红绿对比中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令人观赏不尽的江南夏荷图,让人浮想联翩。

色彩虽然只是事物客观显现,但在诗人那里却有其妙用,用它装点画面,营造意境,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诗人采用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以加强读者的视觉印象,让人过目不忘,被深深吸引其中。

清代戏曲家洪升有首诗《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风雪黄昏中,诗人举目遥望,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雪还在下着,白色的鸥鹭再也辨识不见,只能听见它们的啼叫声,近旁野畔的白梅也开放了,可再也分辨不出哪是白梅,哪是白雪。

诗人早年即已显露才华,闻名当世,仕途却很坎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有一阶段靠卖字为生,他对现实的不满,对前途的茫然,充盈在字里行间。

诗人在反复渲染中,给我们绘制出一幅暮色飘雪图。

读此,每一位读者都要生出几份凉气。

二、鲜明对比的色调增强画面观感,以强化感情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传唱至今。

作者青年时曾经漫游江南,旅居江南,对江南美景的印象极其深刻,虽已六十七岁仍念念不忘。

作者成功采用比喻渲染两种浓重的色彩,通过它们强烈的对比,给我们勾画出了江南春水图,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偏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先描绘漫天昔日的雪地景色,说明此次朋友所去的胡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形成红与白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整个境地的洁白,让人更感觉到寒冷,更增添了离别时令人窒息伤感,对朋友的担忧。

三、色彩的暗地对比,让人感到富有含蓄的画面美清代诗人徐兰曾随军出关作战,他有首《出居庸关》的诗:“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必肯逗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如下:
1、胭脂色:胭脂,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将这种花整朵摘下,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渔家傲·粉蕊丹青描不得》
宋·欧阳修
粉蕊丹青描不得,金针线线功难敌。

谁傍暗香轻采摘,风淅淅,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

欲落又开人共惜,秋气逼,盘中已见新荷的。

2、桃红色:又称“桃夭”,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类似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常给人娇俏可爱之感。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3、缃叶色:缃,指浅黄色,缃叶是桑叶初生的颜色,也用来指被秋风吹黄的荷叶。

《荷》
唐·李峤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

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

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

4、松花色:是松树花粉的颜色,色泽为微微透着绿的浅黄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节选)
唐·李白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5、月白:古人认为月亮颜色并非纯白色,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

因其近似月色,故称“月白”,又莹润的质感。

《新秋》
元·赵孟頫
夜久不能寐,坐来秋意浓。

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

渐觉綀衣薄,欲将纨扇慵。

论唐诗的色彩意象-2019年文档

论唐诗的色彩意象-2019年文档

论唐诗的色彩意象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且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创造了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自然万物的色彩也进行了许多精彩描述。

“意象”是隶属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术语,强调“以意表象,以象达意”。

“意”蕴涵着对自然的主观感受,“象”则着重与自然形态的融合与表现。

唐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指出:“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明胡应鳞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显著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也往往是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感知形式――视觉的第一印象,色彩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深刻丰富。

诗人所把握与调动的自然界色彩毫不逊色于画家,虽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过文字描写,更富于想象力,迥异于生活原态而为人所感知,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色彩联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融入了丰厚的感情印记。

唐诗的色彩是“意与象俱”的构造过程,在配色方法、色调把握等方面都暗合了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体现了自觉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征色于象,用色精到没有色彩的世界是黑暗的,有了色彩,世界才充满生机。

色彩是光线通过物体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大脑的结果,是一种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的体验和感受。

而中国早在西汉,就将黑、白、玄(无光泽的黑色)称为色,将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欢快的人一般容易对色彩起反应,”[1]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

作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它同样在唐诗的意韵表达、感情抒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宋代蔡绦曾在《西京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状而诗人能言之”。

就指出了诗画同源的关系,它们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品位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方面的典型体现。

而"丹青"本是两种色彩,却一度成为中国国画的别称。

古 诗 词 中 的 色 彩 美

古 诗 词 中 的 色 彩 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摘要】色彩美是古诗词美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主要通过颜色词来表现。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第一,颜色词与其修饰的事物一同出现,写实描绘;第二,不用颜色词,只出现事物,但读者仍能“看到”色彩;第三,用颜色词替代事物,事物不出现。

【关键词】诗词颜色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在短小的篇幅内,要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语不惊人死不休”,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

“难写之景”的“景”,要用文字来表现其形其状其态,并非易事。

于是,诗词中又辅以各种各样手法力求穷形尽相,色彩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

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

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直接用颜料描绘事物的能力。

而且诗词更富于想象力,更易于感情的融入。

诗词中表现的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具备。

最常见的是写实描绘,颜色词与它们修饰的事物紧密相连,一同出现。

《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修饰鹅毛,“绿”“青”修饰水,“红”修饰鹅掌,“白”“绿”“红”三色搭配,清新可爱,一(只)群在水中嬉戏的大白鹅形象跃然纸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骄阳下,铺满水面无穷无际的深碧荷叶,傲立其间的粉红荷花,画面绚丽夺目,作者浓墨重彩,好一派浓郁的的盛夏风光!“红”“绿”两色是诗词中的常客,其他颜色也时有登场。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

“青山郭外斜”、“岸上杨柳青”、“溪上青青草”、“一行白鹭上青天”,“青”在诗词中修饰的多是绿色植物或天空。

而我们现在常用修饰天空的“蓝”,诗词中多用“碧”,“碧云天”、“便引诗情到碧霄”。

能窥见其本色的要数那句“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似乎非常纯正,但还是与“绿”脱不了关系。

倒是“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浓蓝”即深蓝色,显示了“蓝”的本来面目。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清代 方 薰 《 静 居 画 论》 论 山
及 绘 画 着 色 云 : “ 色 不 以深 浅 设
为 难 ,难 于彩 色 相 和 。 和 则 神 气
生 动 , 否 则 形 迹 宛 然 , 画 无 生 气 。 作 诗 同 理 , 注 重 色 调 的 共 ” 性 ,统 一 诗 歌 的 基 调 ,可 以形 成 浓 厚 生 动 的 氛 围 ,构 建 色 调 鲜 明 的意境 美 。 杜 甫 《 上》: “ 满 巴 西 城 草 绿 ,城 空 白 日长 。 风 吹 花 片 片 ,
...................

古 诗 词 中 的色彩 美
回 段装- 车
内容摘 要 :古诗词 往往 以色彩之 丰 富来呈现 物象之 繁复 ,更 以色 彩所 蕴涵 的多重意义 来构建 独特 的 意境 、表达 复杂 的情感 。因此 ,从色彩 的角度 来欣 赏古诗 词 ,我们 可 以对 古诗 词产生 更鲜 明的体验 ,获 得更深 刻 的美感 享受。 古诗 词 中 的色 彩运用 或相 互映衬 ,对 比鲜 明 ;或烘 托 气氛 ,构建 意境 ;或 以色 主 情 ,情景相谐 ,可谓手法 多样 ,变化 多姿 。
红 , “ 绿 ” 和 “ 红 ” 这 两 种 翠 鲜
花 鸟 缠 绵 ,使 得 这 幅 “ 南 春 ” 江 的 图 画 变 得 愈 加 明 丽 鲜 艳 ,有 声 有 色 ,也 愈 显 出 江 南 春 景 的 广 阔
深邃 、繁 丽 多姿 、韵 味 十足 。
二 . 托气 氛 烘 构 建 意境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 映 日荷 花 别 样
与 “ 红 ” 那 般 强 烈 ,却 也 相 互 鲜 映 衬 ,传 达 出 一 种 凄 冷 的感 觉 效
果 。而前 两 句 中 “ ” 与 “ ” 翠 红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是一位千古流传的大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中独具特色的色彩审美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从其诗歌中的色彩审美来看,白居易充分融入了丰富的色彩意象,在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时,运用了多种色彩的技巧,用色彩衬托出文学创作的高度情致和表现力。

从《孔雀东南飞》可见白居易充分运用了绿色来描写古代古汉文化的雅趣,以绿色调色,明朗而美丽:“古城宁夏碧玉楼,绿池柳色新荷香”,这里彰显出绿色的映衬出其他色彩的神韵,充满清新活力;又如“晴和风作晚来雨,孤帆彩烟杏花香”。

它把多重色彩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幅别具一格的色系,达到多彩、四弄的美感,体现出白居易的丰富多彩的色彩审美。

白居易的诗歌中不仅有明媚的绿色,还有唏嘘的蓝色,如他的《暮秋独游曲江》中写得:“清晨燕子到,万物乐春色。

空山暗蓝影,细雨斜飞腥”,这里蓝色寓意深远,追寻那无尽的空灵,领略那熠熠的宁静美景;《竹枝词》里,“小桃红、豆蔻青”的互相映著,把花草之间的清新迷人色彩表现得十分妙趣。

另一方面,白居易在情感抒发方面也托色出非凡成就,用“烟火”、“月光”之类
的的概念表达对烟火之景的追寻与对月光之境的向往,“忆江南”中“游子萧萧两袖
清风”更是将柔和、透彻的愁色熔为一炉,体现出自然景物间深厚的情感。

总之,白居易诗歌中涌现出的色彩审美技法,不仅在意象和情感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表现出对色彩把握和创造独特意象的卓越能力。

白居易是一位拥有无穷灵感的诗人,他定能获得千古流芳的最高评价。

古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古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古 诗 词 色 彩 美 之 赏析
◎王 毅
所谓 “ 诗 中有 画 ” ,诗歌 虽 不 能像 绘 画那 样 直观 地 诗句间跳跃 出一种画境 的 “ 气韵生动 ”。 再现 色彩 ,却可 以通过 语言 的描 写表情达 意 。古人做 诗 , 诗人还 善于用色彩 的明暗对 比,初看不觉得 ,稍加玩

“ 套 一件 红毛衣成 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 、黄 毛衣 的极 少 ”,对 于表现主要线 索——金 岳霖先生其人 是否有直接
的作 用 呢 ? 我 们 不 妨 来 探 讨 一 下 。 因 为 当 时 上 逻 辑 课 的 同

“ 套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 ”
在 回忆金 先 生独 特 的课 堂提 问方 式 时 ,作者 提 到 了 学很 多,金先生不 能都叫得 出名字 ,而联大又是 没有 点名 今天 ,穿红毛衣 的女同学回答 联 大 女 生 当 时 的 穿 着~ 一 “ 在 蓝 阴丹 士 林 旗 袍 外 面 套 册 的,所 以他有 时会 宣布 “
“ 两个 黄鹂鸣 翠柳 ,一 行 白鹭上青 天 ”,黄 、翠 、白、青 更为广 阔,色调更加鲜 明。如岑参 的 《 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 四种颜 色 ,点缀得错落 有致 ;而且 由点到线 , 向着无 垠的 京》 ,诗 一开始 以 “ 北 风卷地 白草折 ,胡天八 月即飞雪 。 空 间延伸 ,画 面静 中有 动,富有鲜 明的立体 节奏感 。在这 忽如一夜春 风来 ,千树 万树梨花开 ”,写 出塞# b J t , 月飞雪 里,明丽的色彩组合 ,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 诗人 爱用鲜 明的色彩对 比 ,给人 以充分 的美 的享 受 。 的奇景 ,出人意料地用梨花 比喻落在树 上的积雪 ,生动地
很善 于运用色 彩 ,他们 摄取大 自然 中的青 山绿水 、 白云碧 味,就感到富有含蓄 的画意美。杜甫的 “ 野径云俱黑,江船 空、银星素 月、丹枫 金菊 、鸭绿 鹅黄 、青松 翠竹 、绿叶红 火独明”,李贺的 “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 日金鳞开”都 花 ,描绘 出一 幅幅清新 艳丽 、情趣 盎然 的彩 色 图画。色彩 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调,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变化 , 入诗 ,使得诗美意丰趣蕴其中 ,产 生了神奇 的艺术魅 力 彼此烘托 ,构成一幅幅色调鲜明的画面,给人艺术的享受 。

浅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作者:蔡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年第09期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

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

诗词中表现的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具备。

最常见的是写实描绘,颜色词与它们修饰的事物紧密相连,一同出现。

《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修饰鹅毛,“绿”“青”修饰水,“红”修饰鹅掌,“白”“绿”“红”三色搭配,画面清新可爱,充满童趣,一(只)群在水中嬉戏的大白鹅形象跃然纸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骄阳下,铺满水面无边无际的深碧荷叶,傲立其间的粉红荷花,画面绚丽夺目,作者浓墨重彩,好一派浓郁的的盛夏风光!色彩中与“绿”接近的是“青”,“青山郭外斜”“岸上杨柳青”“溪上青青草”“一行白鹭上青天”,“青”在诗词中修饰的多是绿色植物或天空。

而我们现在常用修饰天空的“蓝”,诗词中多用“碧”替代,“碧云天”、“便引诗情到碧霄”。

能窥见“蓝”本色的要数那句“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似乎非常纯正,但还是与“绿”脱不了关系。

倒是“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浓蓝”即深蓝色,显示了“蓝”的本来面目。

“红”“绿”两色是诗词中的常客,紧随其后的当推“黄”色,其出场频率也相当高。

“满地黄花堆积”、“雨中黄叶树”、“千里黄云白日曛”,“黄”色多用在秋冬季节的景物上。

再说“橙”色,“正是橙黄橘绿时”“纤指破新橙”“橙香梦泽团脐蟹”……,“橙”在古诗词中基本上是以水果的形象出现,与色彩无太大关系。

最后来看看“紫”,以本色出场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山花红紫树高低”自不必说,而“日照香炉生紫烟”,阳光照耀下,瀑布上空蒸腾的水汽,却泛出神秘的紫色,仙气袅袅,迷蒙而缥缈,与作者“诗仙”的名号倒是非常吻合。

“塞上燕脂凝夜紫”、“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描写夜色的“紫”,却显得厚重而苍茫。

除彩色之外黑白两种极致颜色的运用,在诗词中也相当精彩。

浅谈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

浅谈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

浅谈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作者:罗新芳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08期[摘要]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精粹,至今还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辉,自古以来,我国诗词与绘画之间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语有云:“翰墨无形画,丹青无语诗”便是诗与画之间紧密联系的最佳诠释。

纵观唐诗宋词中描绘色彩的诗句并不少见,可见,将诗与画融合于一体,早已成为我国诗画艺术最高境界。

本文将对唐宋诗词中的色彩关进行阐述。

[关键词]唐宋诗词;色彩美;相关研究[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90-03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7[本刊网址]http://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充分表现出诗与画之间的巧妙关系,唐宋时代的诗人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由于绘画与诗对色彩的体现手法各不相同,绘画可以利用画笔将色彩画下来,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诗歌在色彩的表现上则需要借助语言来激起读者的联想,将诗歌中的色彩美体现出来。

笔者将分别从: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唐宋诗词中描绘色彩的词的分类、唐宋诗词色彩表现手法分类、色彩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唐宋诗词中色彩美的体现。

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发展最为鼎盛的时候,关于我国的诗词,可追溯到《诗经》,在《诗经》中主要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人作品,《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风主要是描写民间歌谣,雅主要描写贵族作品,分为“大雅”、“小雅”,“颂”则是描写宗庙祭祀作品。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起到,对我国后期诗词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最为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后人又将两人誉为“双子星座”。

而唐后期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出现也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宋词的出现也源自于唐代,词这一崭新的体裁最初来自民间,在宋朝达到了鼎盛,也自最初的小令发展为后来的中调、慢词等,而在宋词的发展中,不得不提的词人应是李清照,欧阳修、柳永、苏轼、晏殊等人,李清照、柳永、晏殊等人词曲情丽、婉转清新,自此被称为“婉约派。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作者:李慧云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3期摘要:色彩是人类审美的一个重要形式要素,而诗歌则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精华所在,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人与艺术的桥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唐诗在色彩的运用和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把握上极为精妙,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而作为“诗魔”的白居易,他在诗歌中对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本文通过俗美、通美、真美三个层次对白居易诗歌中的审美意识与颜色词进行分析,以探析色彩在白居易诗歌中的独特地位,探究色彩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分析白居易诗歌带来的共鸣感及其对当世和后代诗人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色彩;俗美;通美;真美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1 色彩中的俗美相比对传统古典美的描述,白居易的诗歌中更多的是对中国古代美学内涵的思考及其独有的审美情趣的表达。

他擅长把古代传统美学意境解构在平淡直白的意象和色彩之中,并在其诗歌中将这种平淡发挥到极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白俗”。

这种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渊源,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中唐时期,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原来固有的文化和审美趣味不再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一些新的美学观念出现,并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有能力的文人也开始寻求一些新的代表着“美”的意义。

对于这种变化的阐释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学术主流倾向为“超越说”和“时代说”两种。

“超越说”重点在于当一种文化或者一种审美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如何再次寻求超越;而“时代说”则是随着时代命运本身的转折,战争、混乱的出现,原来固有的观念已经不能支持这个社会体系的运转,所以更多有志之士开始寻求改变。

正因为如此,韩愈才感慨地指出:“夫平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总之,“元和尚怪”并非空穴来风,它汇聚着时代顶尖文人在哲学层面的思考,而白居易的“怪”则主要体现在他的“俗”,也就是说他试图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和一览无余的形式来表达和探究深层次的审美意蕴,他的改变在一定程度说明了这种审美变革本身的必要性[1]。

色彩美研究

色彩美研究
色彩美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落霞与孤鹜齐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 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 热情,兴奋振作; 热情,兴奋振作; 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 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 悲哀; 悲哀; 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 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 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 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 哀怨; 哀怨; 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 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
两种对比色的冷暖调和,会对比强烈,但调色也明朗宁静,给人以充分的美 的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忆江南》)红 蓝两色的冷暖对比强烈,使画面明镜,读者对江南美景也有了一个高度凝练 的体验机会。“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暮江 吟》)血红的残阳对碧绿的江水,显示出同一位诗人对同一种调色方法的纯 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虽然写自然界瞬间的天气突变,但通过色调的对比,以及动 静的调动,使诗句间跳跃出一种画境的“气韵生动”。
生物之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水体之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大气之美
山色空蒙
山气日夕佳
山体之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强烈。这种“着 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亮性和直观感,增添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到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善境界。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觉得,一加玩味,就感
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亮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
来观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人特殊描绘了那面艳丽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衬托上,在色
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
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
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
②很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
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异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
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秀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呈现出一
幅色彩鲜亮、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改变之
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淡黄深黄互相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宠爱之情。

第2页共2页
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

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

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
赵爱平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9)3
【摘要】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或淡泊,或悲凉.唐宋时期的诗人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用色彩来描画客观景物的美,现实世界的美;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色彩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赵爱平
【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开封,47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唐宋诗词的色彩美与中国古代的色彩审美理论 [J], 才让南杰
2.浅谈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 [J], 罗新芳
3.小议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 [J], 陈洁
4.唐宋诗词色彩美例谈 [J], 曲辞;
5.唐宋诗词中色彩美摭谈 [J], 刘党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色彩美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

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一、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
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

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

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

这“天下白”
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
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
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
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
江南春景图。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
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
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

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
得抹不掉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绿蚁”、“红泥”一实一虚,相对列出,在红炉绿酒两种
色彩的和谐搭配之下,在天寒欲雪的苍茫背景之下,诗人平和舒畅的心情和盘托出,令人自然地联想到杜甫的“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样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手法,用大面积的绿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调绚丽而调和,将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丽如画。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词人写海棠花凋谢,绿红更替,用“绿”肥衬托“红”瘦,突出花的衰残。

若单单绘出“红瘦”,深度、力度和意味都似乎不够了。

双色,往往构成对比色。

它起着两种色彩互相对比、对照,互相映衬、烘托,以及相互补充的作用,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大千世界,五色斑斓,多姿多彩。

诗人为了反映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描绘复杂的形象,展示色彩缤纷的世界,单色、双色都不足以表现时,遂使用多种色彩。

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一只浑身长满雪白羽毛的鹅,轻轻拨动着红色的脚掌游在碧绿的湖水上。

“白、红、绿”三种颜色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

写作这首诗时作者正年少,
阅历谈不上丰富,整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也算简单。

但正因
为色彩词的准确运用,使得原本如儿歌式的一首诗成了传
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新绿的柳枝上,成
队的黄鹂在欢唱;蓝天上,一行白鹭渐飞渐远。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
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愉悦的心情。

诗的前两行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鸣翠柳”、“上青天”,描绘了黄鹂欢唱、白鹭飞翔的景象,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
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出现了“夹江对峙的青山、回旋激荡的碧水、水天相接处的红光、从天际徐徐而来的白帆”等色彩景物。

这些景物自然而巧
妙的组合构成了一幅雄伟秀丽、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色彩
间配合得十分和谐、优美且很有层次,令人赏心悦目。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
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
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死。

”全诗用黑、金(黄)、燕脂(血红)、红、紫等多种鲜明而浓重的色彩,加强了悲壮情调,体现了奇峭瑰丽的风格。

苍凉肃杀的环境气氛,紧张危机的形势,激烈的战斗场面,都借色彩而达到突出的表现。

诗中不论运用单色、双色或多色,都须搭配适当,敷施得体,以免破坏色调的和谐,形象的完美,给人以杂、乱、怪的不悦目之感。

在设色敷彩时都必须注意画面的和谐统一,求得形象完美,气韵生动,臻于自然完美。

二、古诗色彩的情感感受
从视觉上感知色彩,只是对色彩最浅层次的认知,对色彩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来自情感的感受。

“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诗人们对颜色的描绘具体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同一景,同一物,可以因为看景人不同而情异。

如:同样是花,同样的红,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感觉如沐春光,生机盎然。

而“知有杏♘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却令人惆怅满怀,徒添伤感;同样是红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对大自然,对秋色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宫廷内,“西宫墙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此
时的红,却带着幽怨和落寞使人沉重。

又如面对落红之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刻画的是暮春花落,佳人落泪之景,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而龚自珍唱出的是绝然不同的景象:“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明亮开朗,乐观奋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和“林花谢了又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描画的却是年华不再,盛世难返的深沉叹息。

同一色,同一人,也可以因时空不同而情异。

同是诗
人李商隐的句子,“青袍白简风流极,碧沼红莲倾倒开”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的颜色无半点悲情,渲
染的是诗人意气风发的愉悦心情,气氛热烈而欢快;而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春日寄怀》),
从草色未变联想至官袍未换,反衬时光流逝,白发日增,
无限伤感。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以至阶级对立的现状在忧国忧民的
诗人笔下也出现了大量佳作。

其中有不少诗句是通过色彩
词的运用而达到同情或控诉的效果的。

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及“翩翩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诗就是如此。

一边通过“苍苍、黑”等色彩词生动地勾画了卖炭翁的肖像,表
现烧碳生活的艰辛、痛苦。

同时也说明了他是一个受剥削、
受宰割的下层劳动人民;一边通过“黄、白”这两个色彩词的运用使那宫使为虎作伥者的身份不言而喻。

诗人没有直
接发议论加以点破,但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宫使罪恶的揭露、控诉都已蕴含在这两组词中了。

又如:“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杜荀
鹤《再经胡城县》)“朱绂”(深红色)本是唐代文武四品高官的装束。

“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

他凭什么“加朱绂”?诗人没有说,而是有意识地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
起来,最后再用“血染成”来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

句中
色彩词准确而巧妙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
敌的反动本质,极大加深了诗的讽刺和控诉的效果。

总之,色彩是某些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唐人做诗,
很善于运用色彩。

他们用心设色,然后泼洒与诗行中,应
物象形,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
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