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共18张PPT)(共18张PPT)
01.课前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现代高新科技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如何理性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完成预习学案了解信息、基因、航天三大技术的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教学设计
01
课前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 据
2.教学背景分析 3.教学目标
1.问题框架 2.教学流程 3.教学过程
课中
02
03
课后
1.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2.教学反思
01.课前
01.课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立足现行课标,以2017新版课标为指导,力争在教 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尽力使学 教生学从背人景文分角析度:关注现实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为历史必修三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
2.学生看书完成表格 3.教师讲解三大技术发 展成就
思考科技与人
2 1.古今对机器人类的未想象来
2.当今机器人发展现状 3.对机器人未来是敌是友的 讨论 4.教师总结
02.课中
一、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指点。科技发展对人类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人类要未雨
9
02.课中
问题一: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产生和发展历程,学生通过教师展示了解三大技术现在发展状况,学生 通过教师出示的材料明确当今机器人与人类的差别,并通过小组讨论的 方式思考辨析我们对突飞猛进的高新技术应该持何种观点和态度。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三大技术今昔对比,认识到人类正处于科技发展 的高速时期。而学生再通过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辨析, 认识到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状况,尤其是人工 智能的发展,认识到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和科技紧密相连。根据唯物史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科学的崛起1.1 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科学对世界的影响。
3. 认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科学的历史发展:从算盘到计算机。
2. 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
3. 计算机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改变生活方式、推动科技进步。
1.3 教学活动1. 观看计算机科学发展历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计算机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4 作业布置2. 学习编程语言,尝试编写简单的程序。
第二章:互联网革命2.1 教学目标1. 理解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
3. 认识互联网的基本结构。
2.2 教学内容1. 互联网的起源:阿帕网、ARPANET。
2. 互联网的发展:从局域网到全球互联网。
3.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传播、社交方式、经济发展。
2.3 教学活动1. 观看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4 作业布置2.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章:生物技术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技术的含义和分类。
2. 掌握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3. 认识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3.2 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的含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2. 生物技术的应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
3. 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医疗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3.3 教学活动1. 观看生物技术发展历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4 作业布置2. 学习生物技术的应用案例,了解其原理和意义。
第四章:新能源技术的探索4.1 教学目标1. 了解新能源技术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新能源技术对能源转型的意义。
3. 认识新能源技术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4.2 教学内容1. 新能源技术的概念: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岳麓版】【教案4】
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泉州一中洪国昌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教材解读本课实际上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遥相呼应,重点探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三个领域。
第一目“电脑与网络”讲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信息时代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目“探索生命的奥秘”讲生物工程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第三目“登上太空”讲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价值。
依据课程标准,貌似第二、三目超出要求,实际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
正是因为有了高性能的计算机,生物工程技术和航天科技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而生物工程技术和航天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则要求计算机提高性能。
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第一目“电脑与网络”的地位,第二、三目可以相对简单处理。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工程三大高新科技;理解现代高新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归纳三大高新科技发展的大致脉络;组织学生探究高新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初步掌握辩证地认识新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高新科技从简单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认识到科学在不断进步当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把双刃剑,科技与人文精神要并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技术、生物程程技术、航天工程三大高新科技的发展脉络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二、学生分析知识背景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对科技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从电视、报纸等媒介以及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生物课等课程中已经了解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内容,因此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特别是电脑更是很多学生家中生活常见设备。
高中历史三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熟悉20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主要科技,理解高新科技的时代内涵,了解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
认识高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形成认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高新科技特性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诞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1946年2月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
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呼:“ENTAC活了!”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
“ENT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以高新技术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高新技术:具备高技术和新技术两大特性。
高技术主要指知识密集程度高,属于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竞争、高势能、高影响力的技术。
而新技术并非指简单的新的技术,它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领域里带有方向性的最新、最行先进的若干技术的总称。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为标志。
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A)科学理论的进步: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B)社会的需求C)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讲授新课】一、电脑与网络(电子信息技术)1、电脑:诞生:1946年,美国,具有人脑的功能,存储和计算功能,自诞生以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二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掌握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2)能够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
(2)运用比较法,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认识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
(2)提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列举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请学生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未来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规划。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2. 同行评价:同行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3. 教学管理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
2. 终结性评价: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科技创新对社会影响的思考。
高中历史三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教案2)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标解读】1、让学生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念、内容和整体特点.2、准确记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这些高新科技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3、让学生明确互联网的定义、诞生的原因及条件、特点及影响,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历史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第26课,实际上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遥相呼应,重点探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三个领域。
第一目“电脑与网络"讲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信息时代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目“探索生命的奥秘”讲生物工程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第三目“登上太空”讲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工程三大高新科技;理解现代高新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归纳三大高新科技发展的大致脉络;组织学生探究高新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初步掌握辩证地认识新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高新科技从简单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认识到科学在不断进步当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把双刃剑,科技与人文精神要并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学情分析】新课程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得越详细,分析得越透彻,教学就越有效。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政治史和经济史,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因此有必要训练其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高二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欲望,而信息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应用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本课基于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丰富的学生活动。
历史ⅲ岳麓版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从容说课】本课是一节有关高新技术课,主要抓20世纪影响巨大的计算机技术、遗传工程、航天技术三大代表性的技术,讲述各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高新技术的进步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结果,同时,一系列新科技也在改变着人类、世界的面貌。
就像中国古代科技、近代西方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一样,其影响非常巨大。
然而,高科技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应认识到:科技是把双刃剑,科学精神应与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相结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认识: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诞生、发展的历程、影响。
2、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古今中外科技,认识中国科技发展情况。
3、引导学生探究高科技诞生的背景,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历史比较、个案分析、唯物辩证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为人类、世界做贡献的理想。
2、通过学习,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极大促进人类进步发展;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应把科学精神同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相结合。
3、通过古代、近代、现代科技的学习,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4、通过对网络的学习,树立正确网络观,建设“绿色网络”。
5、新科技革命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激发学生要有责任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重点】了解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的概况。
【教学难点】有关概念处理及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学时安排】1学时。
【课前准备】1、请会上网的同学做好准备,讲讲上网的目的、如何上网、上网的利弊。
2、请同学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收集有关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的事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学习目标]一、电脑与网络1.电脑(1)产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2)发展方向:一个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一个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3)应用:生产、办公等各个领域,走进家庭。
2.网络(1)产生: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网络技术诞生,并由此形成全球性信息网络。
(2)影响: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资源共享。
问题思考1.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的什么特点?提示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2.材料观察下面图片互联网的应用展示思考图片反映了互联网有哪些功能?提示功能:浏览新闻、休闲游戏、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等。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1)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3)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4)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1.生物工程(1)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2)人们把它应用在农业、医药等行业。
2.遗传工程的重大发展(1)地位: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2)发展: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3)成就:21世纪初,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三、登上太空1.历程(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2)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高中历史_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中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
本课在本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前一课《现代物理学革命》,为下一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奠定基础;本课又与第三单元《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两次工业革命连成一条线。
在人教版教材中把三次科技革命放到一课中编排。
二、学情分析本次讲课用的是文科A层班(B、C层是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所以在问题设计时适当降低了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两次科技革命, 对科学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中曾经学习过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电视、报纸、开设的电脑和通用技术中已经了解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内容,可见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这些内容也是人类在迈向21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对此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科素养标:(1)通过史料,探究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影响,搜集整理相关成就,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的人文素养。
(3)通过认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现状,树立创新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高科技产品智能手机的功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紧扣本课主题。
(二)学习新课第一部分小组展示——科技展现文明以参观讲解科技成果展厅的方式,请三位同学上台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三个领域的科技成果,以ppt以及视频资料的方式呈现三大领域的成就,直观、明确。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筛选整理资料,提升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第二部分史料探究——科技源于发展以史料探究的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推动这些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教会学生注意时空观和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科技改变世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含解析)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之小船创作1.电脑(1)产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2)发展方向:一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一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3)应用:生产、办公等各个领域,也走进了家庭。
2.网络(1)产生: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网络技术诞生,并由此形成全球性信息网络。
(2)影响: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资源共享。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1)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3)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1.生物工程(1)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2)人们把它应用在农业、医药等行业。
2.遗传工程的重大发展(1)地位: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2)发展: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3)成就:21世纪初,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三、登上太空1.历程(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2)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是宇航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2.作用: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各种卫星广泛运用于气象、资源勘测、通信等许多领域。
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1.信息技术史料“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原子,①成为人类生活的交换物。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1983年9月22日,美国洛杉矶市警察逮捕了两个青少年,伦·欧斯钦是优秀的大学生,卡宾是出众的中学生。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程题目:岳麓版必修三第26 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课从三个方面概述现代高新科技特点及影响,扩大并完善了课标的要求。
第一目“电脑与网络”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信息时代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目“探索生命的奥秘”是生物工程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所引发的巨大变化;第三目“登上太空”是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价值。
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本课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必修二学习过前两次科技革命,对科技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学生从电视、网络、报刊、学校开设的电脑和通用技术课上已经了解了与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部分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并不完全陌生,这些内容也是人类迈向21 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对此内容也是非常感兴趣的。
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理想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设想的未来职业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科技发展的趋势,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20 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工程三大高新科技;理解三大高新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概括、归纳三大高新科技发展的大致脉络;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三大高新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高辩证地认识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看世界的变化,学习如何规划未来的生涯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高新科技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
从变化的世界和飞速发展的科技,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对职业世界的探索。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高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大领域的相互关系;面对变化的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在适应中不断发展?[教学与学法]:学生自主学习——搜索知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知识延伸——生涯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教学手段]:制作PowerPoint 课件和视频辅助教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岳麓版
板书设计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一、 信息工程 二、生物工程 三、航天工程
时间 探索历程 探索历程
电脑 功能 应用
发展方向
网络 时间 核心技术
影响评价意义
教学反思
本课基础内容较简单,线索明了,所以基础知识部分通过学生分组自主学习来解决,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初步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落实基础。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后高新科技发展的背景。
信息工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电脑的发展方向
请同学们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网络的应用。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为人类、世界做贡献的理想。
(2)通过学习,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极大促进人类进步发展;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应把科学精神同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相结合。
(3)通过对网络的学习,树立正确网络观,建设“绿色网络”。
课题: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1)理解认识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诞生、发展的历程。
(2)引导学生探究高新科技诞生的背景和影响。
过程
与方法
(1)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概括、归纳三大高新科技发展的大致脉络;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在讨论、分析中去理解、去感悟;在积极发言中感受自己的学习心得。
总结三次科技革命。
课堂强化测试。
回顾知识
观看
自主学习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新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
(2)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和关注。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高新科技对世界的改变,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高新科技产品,引发学生对高新科技的兴趣。
(2)讲解:分别讲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高新科技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高新科技对世界的改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高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高新科技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影响。
二、第一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改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的改变。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方面的变革。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产品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讲解: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方面的变革。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信息技术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对世界的改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影响。
三、第二章: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改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的改变。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等产品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中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
本课在本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前一课《现代物理学革命》,为下一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奠定基础;本课又与第三单元《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两次工业革命连成一条线。
在人教版教材中把三次科技革命放到一课中编排。
二、学情分析本次讲课用的是文科A 层班(B、C 层是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所以在问题设计时适当降低了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两次科技革命, 对科学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中曾经学习过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电视、报纸、开设的电脑和通用技术中已经了解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内容,可见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这些内容也是人类在迈向21 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对此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科素养标:(1)通过史料,探究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影响,搜集整理相关成就,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的人文素养。
(3)通过认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现状,树立创新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高科技产品智能手机的功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紧扣本课主题。
(二)学习新课第一部分小组展示——科技展现文明以参观讲解科技成果展厅的方式,请三位同学上台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三个领域的科技成果,以ppt 以及视频资料的方式呈现三大领域的成就,直观、明确。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筛选整理资料,提升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第二部分史料探究——科技源于发展以史料探究的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推动这些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教会学生注意时空观和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科技改变世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2024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岳麓版必修3
答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信息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其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再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人类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6. 社会责任:学生将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积极参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7. 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提高自主阅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8. 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6)科技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学生可能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较为模糊,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培养其伦理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师需提前检查教材的完整性,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按时拿到教材。
9.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操作等活动,学生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0. 反思总结能力:学生将培养反思总结的习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请简述原子能的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贯穿当代生活的高新科技的大致面貌和发展的情况,了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理解各种科学成就出现和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与材料,介绍与说明,体会与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高新科技特性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电脑与网络1.计算机:1946年2.国际互联网:影响二、探索生命的奥秘1.DNA2.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工程三、登上太空1.苏联: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加加林2.1969年,阿姆斯特朗3.航天飞机4.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找学生阅读本课的引言: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0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诞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网络使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生物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被一层一层地打开;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
一、电脑与网络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现在我们的计算机全部瘫痪,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例如:生活很不方便、现代生活秩序混乱、生活节奏被打乱等。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0插图《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1.计算机:1946年这台计算机名为“ENIAC”,我国通常音译为“埃尼阿克”,它重30吨,机器本身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研制氢弹。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和之前人类的发明比起来,电子计算机确实有十分特别之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3教学案: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含解析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程标准: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电脑与网络1.电脑(1)诞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2)功能:①能够储存信息和进行计算。
②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
(3)发展: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②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4)应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办公各个领域,并走进了家庭。
2.网络(1)产生: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国际互联网利用通讯技术把独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性信息网络。
(2)特点:①信息量大,信息传播与交流迅速快捷,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资源共享.3.互联网的影响(1)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浏览包括影视在内的各种信息,发表意见,讨论问题,而且可以办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2)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生物工程技术1.条件20世纪70年代,得到化学、计算机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支持。
2.形成70年代,研究生命原理的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3.应用被应用于实际,在农业、医药等行业中生产出生物制品。
4.核心—-遗传工程(或称基因工程)(1)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这个计划。
(2)进入21世纪,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克隆试验成功。
三、登上太空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设计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设计The teaching design of high tech to change the world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26课学案【知识梳理】一、电脑与网络1.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产生(1946年)1946年,第一台电脑在正式诞生,电脑的发明最初是与军事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2.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具有的部分功能,能够和,可以代替人脑进行劳动,被人们誉为“”。
3.电脑发展(1)发展两个方向: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智能化)②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2)发展阶段: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3)应用领域:从国防、生产、办公、教育娱乐到家庭,无所不在。
(4)发展概况:①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正式问世,中文根据音译简称为“因特网”。
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美国② 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年”4.因特网的影响:(1)积极:互联网是继电报、电话、电脑之后的一个伟大发明,互联网也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溶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人类跨入信息社会,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全世界的电脑能够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通讯或分享信息资源,它在发展远程教育、人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消极:①垃圾信息、不良内容②网络犯罪③青少年沉溺网络世界。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1.生物工程技术和转基因技术(1)生物工程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一门新兴科学,即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dna动手术的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中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
本课在本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前一课《现代物理学革命》,为下一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奠定基础;本课又与第三单元《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两次工业革命连成一条线。
在人教版教材中把三次科技革命放到一课中编排。
二、学情分析
本次讲课用的是文科A层班(B、C层是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所以在问题设计时适当降低了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两次科技革命, 对科学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中曾经学习过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电视、报纸、开设的电脑和通用技术中已经了解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内容,可见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这些内容也是人类在迈向21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对此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科素养标:
(1)通过史料,探究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影响,搜集整理相关成
就,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的人文素养。
(3)通过认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现状,树立创新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高科技产品智能手机的功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紧扣本课主题。
(二)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小组展示——科技展现文明
以参观讲解科技成果展厅的方式,请三位同学上台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三个领域的科技成果,以ppt以及视频资料的方式呈现三大领域的成就,直观、明确。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筛选整理资料,提升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第二部分史料探究——科技源于发展
以史料探究的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推动这些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教会学生注意时空观和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科技改变世界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点拨,以史料研读的方式,探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在探究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文
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探究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第四部分共同展望——创新引领未来
这部分引用热点新闻中美贸易战,让学生展开讨论,联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目前提出的创新自信、中国科技强国梦。
事实上,这部分是本课的小结和升华。
(三)课后巩固
学情分析
本次讲课用的是文科A层班(B、C层是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所以在问题设计时适当降低了难度,授课过程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两次科技革命, 对科学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中曾经学习过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电视、报纸、开设的电脑和通用技术中已经了解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有关的内容,可见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这些内容也是人类在迈向21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对此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效果分析
1、小组展示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基本上能够自己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从三个小组布置的科技成果展厅可以显现出来。
2、合作探究
学生能够小组内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小组内部基本能够对于探究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和认识。
3、课后调查
课后布置学生记忆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记忆任务。
少部分同学能够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从三个方面来概述现代高新科技特点及影响,扩大、完善了课标的要求。
第一目“电脑与网络”讲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信息时代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目“探索生命的奥秘”讲生物工程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第三目“登上太空”讲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价值。
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课程标准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教学重点、课时、课型
重点: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三位一体人文课堂)
4、不同版本的处理
人教版教材: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到《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中,把它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来处理;
岳麓版教材:《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放到《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单元。
5、课程教学资源
本课知识点借鉴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展现高科技成就;以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方式处理高科技的影响。
评测练习
1.(2017·天津高考·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2.(2016·海南高考·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3.(加)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地球村”一词)认为,“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此,下列最有利于“地球村”出现的是()
4.图2所示为2016年参与新春“网络红包”活动的受访中国手机网民参与目的分布。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网民规模的扩大B.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C.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手机日益受到广大网民青睐
5.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B.世界经济的发展
C.各国对科技的重视D.两极格局的建立
6.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
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7.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曾经将“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
注释:“是的,就是你。
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这主要反映了() A.大众传媒控制信息时代B.《时代》杂志倡导个性
C.互联网取代传统交往方式D.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
8.当代物理学家沃纳·汉森伯格指出:“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只面对自己;
他们发现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伙伴和敌人。
”他这样认识是因为()
A.冷战结束世界趋于和平B.全球化推动世界联成一体
C.人类战胜自然取得胜利D.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9.材料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
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新科技革命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阅读材料,从“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课后反思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时安排是1课时,本节课课本内容比较简单,我在备课过程中对本课做了重新构建,拓展了背景、联系了当前的热点。
经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反思。
一、比较成功之处
1、课堂环节完整,注重引导学生解读材料。
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时空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3、重视视频、图文、原始资料的选取,并且注重了教材不同版本之间的互补性。
4、联系当前时政热点,以史为鉴。
二、需要改进之处
本课虽能做到提纲导学合理,紧扣课标,课堂环节完整,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1)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课堂语言应该更加锤炼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应该运用更加得当,尽量减少口语;
(4)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完善自我的授课能力,严格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更多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尽可能创设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高效性于一体的新课程课堂。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学科素养标:
1、通过史料,探究高新科技兴起的背景、影响,搜集整理相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