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合集下载

京城的四大名医与四小名医

京城的四大名医与四小名医

京城的四大名医与四小名医中医自形成以来,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自身的发展中名医辈出,受到人们的爱戴与传颂。

远的不说,就拿十九世纪来说,这时西医在中国只是依传教士而零星存在,中医在人们治病疗病上还是关键的主力军。

在三、四十年代,京城盛传“四大名医”,既是: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和汪逢春。

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当时就享誉华夏。

他们不仅因为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为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萧龙友,在“北京四大名医”中居首位:萧龙友像(截图)萧氏于1960年以88岁的高龄谢世。

萧氏为学问家,自幼苦读诗书,熟读四书五经,四史诸子。

并精研诗赋帖拓,书法十分出众。

弱冠之后,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读词章科,考试每获第一。

他博览群书,对医书也有颇多涉猎。

1897年,萧龙友考中了丁酉科拨贡,遂入京充任八旗教习,后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的知县。

其间,他因办教案与的洋人的神父作斗争而深得民心。

萧于46岁时辞官行医,以医为业,并以医为隐,自署为“医隐”,自号“息翁”。

他是由仕途转向医学的,对于中医的理论有很深的造诣。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也是由仕途转为医学的。

施今墨画像(蒋兆和作)施今墨祖籍是浙江萧山县,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69年。

其祖父在云南贵州做过官,施今墨的父亲认为仕途才是正道,曾送他进山西大学堂。

在那里他由于受进步思潮影响而萌生了民主与革新思想。

后因反对山西大学堂西斋主持人、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专制,被校方开除,转而入山西法政学堂,因成绩优秀被保送至京师法政学堂。

这时经人介绍认识了黄兴,并由黄兴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

他以医疗为掩护,随黄兴奔走革命,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封建王朝。

施今墨作为山西代表,在南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就职大总统的典礼,并以客卿身份协助陆军总长黄兴制定陆军法典。

在《陆军刑法》、《陆军惩罚令》、《陆军审判章程》中都有施今墨的手笔。

京城四大名医后人今安在

京城四大名医后人今安在

孔令誉介绍,心脑血管病人应饮食清淡,戒烟限酒,因为辛辣食物、烟酒容易造成人神经亢奋,不利于血管健康。可以吃常温西瓜,多喝绿茶、乌龙茶等。喝普洱茶一定要洗茶,因普洱是发酵茶,有多种微生物,肠胃弱的人可能会出现腹泻等症状。
汪逢春(温热派南方人)后人皆不从医,但弟子众多,现在仍在行医的亲传弟子谢子衡(儿子谢浡(音伯)在保定行医,现在北京整理其父医案),担任孔伯华养生医馆高级顾问,国家级名老中医。他已经95岁了,从医近70年,擅长治疗肝胆消化病、风湿痹症、疲劳综合征、妇科疾病等。在孔医堂行医,每天只看15个病人,现因住院暂停出诊。
在京城四大名医中,孔伯华(时方派辛凉派王孟英温热经纬派流行病)至今后人已有四代。三子孔嗣伯在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出诊,擅长于心脑血管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嫡孙孔令诩在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和北京地安门中医门诊部出诊,擅治肿瘤及疑难杂症。嫡孙孔令誉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孔医堂、北京大钟寺门诊、北京地安门中医门诊部和北京月犁中医医院等地出诊。每天只挂25个号。
施小墨擅长内、妇、儿科的治疗,目前主要接诊肿瘤病人。每周三到周六上午在中医馆出诊,每天限号30个。目前收有四名徒弟。
施小墨非常注重养生,家里的粗粮杂粮有十多种,每天换着吃。年纪大了,担心脑子不好使,他每天吃点核桃仁、榛子、松子,这样有利于健脑。
施小墨也很重视锻炼,因工作繁忙,他每天都散步,他家离中医馆的距离约两公里,他工作日都坚持步行上下班,这样每天能保证约1万步的运动量。
汪逢春弟子赵绍琴的徒弟彭建中目前是北京天通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慢性肾病,每周六上午出诊。
谢子衡说,在夏天,多数人喜欢吃烤肉喝啤酒,尤其是冰镇啤酒,其实这样冷热掺杂,对胃伤害很大。吃烤肉配白酒比较好,白酒温热,不伤胃。此外,喝酒时不要吃甜东西,古书有云:“酒家忌食甜味”,酒和甜食一起,容易使人得胃病。

京城四大名医及名医后代

京城四大名医及名医后代

京城四大名医及名医后代京城四大名医及名医后代的诊所地址电话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卧虎藏龙的泱泱大国。

每个城市,每座深山、每个小镇,甚至是农村,都有医术高超的好大夫。

但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本地的医生,乐意千里迢迢来北京就医,总觉得首都才有好医生。

其实,这个想法是片面的,但如果您确实要来京治疗,又摸不着方向怎么办呢?在这里,我从网上查了一下京城四大名医之后所开的医馆地址与电话,以及程莘农与贺普仁医馆的地址与电话,仅供参开。

去哪一家就诊,大家自己看着选择好了。

1.京城四大名医简介(直接点击阅读)程莘农简介(直接点击阅读)贺普仁简介(直接点击阅读)2.施小墨,男,生于1945年9月28日,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之子。

现任知名中医机构“施小墨诊所”所长。

专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各种疑难大症。

尤对抗老养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脾胃病、气管炎等专科,有深入研究。

咨询电话:************预约挂号电话:5869117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国贸中心对面)建外soho小区7号楼1层3.孔伯华医馆,网址:医馆将中医文化与养生文化融为一体,设中医诊疗、太极推拿、养生咨询、健康管理、学术交流等专项服务内容,并提供高端养生会员服务。

拥有谢子衡、陈大启、徐宏勋、刘孝威、陈幼生、孔令誉、刘洋、张磊、武国忠等名老专家坐诊。

专家出诊时间表time.php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3号路西招商银行院内(邮编:100037)咨询电话:010 - 8836 7531 / 7541 电子邮箱:**********************4.萧承宗,女,四大名医萧龙友嫡孙女,没开医馆,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

5.程莘农、程凯之北京大诚中医诊所,网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9号银谷大厦510-514室,咨询电话:(010)-62800148 \ 62800203转8007 邮编:1001906.贺普仁针灸诊所,网址:地址:北京丰台区草桥欣园四区9号楼一层A段邮编:100067 邮箱:hs2008@ 咨询电话*************7.北京大钟寺门诊部:网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大钟寺博物馆院内邮编:100098 电话:(010)82133267,(010)82118361 拥有:李德衔孔令誉裴永清施小墨范爱群刘丽莉张绍才金伯华刘孝威何汝翰王洪图彭建中谢文成冯建春周玉玫等老专家轮流坐诊。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老中医们,是一批行走在时间长河里的传奇人物。

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不断地医治着病患,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显著的。

老中医的故事是我们中国医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笑声,也有感人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份丰富的生命智慧。

以下是几个老中医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医学世界中的传奇故事。

故事1:王占先院士王占先院士是一个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在中医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他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曾经在父亲的草药铺担任过收银员,也曾经在集市买卖交易药材。

他的求学之路历经风雨,在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学位。

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临床工作,为人民服务。

他十分善良,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患,他都会认真听取病史,并仔细地检查病情。

他将医疗工作视作一生的事业,尽其所能的为患者提供帮助。

故事2:胡中慧老师胡中慧是一位擅长儿科中医的医师,对于小儿的疾病有着非常高的治疗成功率。

她的故事也是中医故事中的传奇之一。

她在医学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个饱受殃及的小女孩。

那时候,那个小女孩患有慢性病,疾病困扰了很长时间。

经过胡中慧的精心治疗,那个小女孩终于康复了。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中国中医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医生开始学习胡中慧的治疗方法,帮助更多的患者。

故事3:张式老中医在中国的中医界,张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字。

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迷信医师,因为对心脏病患者的“顺势治疗”,在药铺和自己的塑料帐篷里,治愈了许多心脏病患者。

很多人开始找他看病,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他在北京的医院里学习了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

他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与教育工作,为中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关注着每一个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医患沟通,使得很多的患者都非常满意他的治疗方法。

总结:老中医们,在华夏医学文化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始终为我们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北京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北京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北京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一、张仲景:汉朝时期法官,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发明“温病以气”学说,著有《伤寒论》、《青囊经》等书籍,影响持久。

二、华佗:东汉时期,以“华佗五要”著称,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期广受崇拜。

三、李时珍:明朝时期,著有《本草纲目》,包括中西医学几千种药材,堪称中国药物学之祖。

四、张立垣:清朝时期,创立了中医诊断诊治系统。

著有《外台秘要》,是中医内科学的鼻祖。

五、陆时雨:清朝时期,他有“内脉以血”的学说,著有《六脉内经》等著作。

六、陈叔夜:清朝时期,临床经验丰富,以“补血以脉”学说著称,著有《经脉纳宝诊脉图》。

七、钱耀祖:清朝时期,著有《复象论》,建立了复诊诊断体系,是现代中医内科诊断体系的创立者。

八、傅仲元:清朝时期,著有《大嵪岗传要》、《京本概要》,开创了经络反思方法,创立了重要的学术。

九、程昌钺:清朝晚期,他著有《内照师叙》,以及多种学术文献,被誉为“北京地道老中医”。

十、陆维素:清朝晚期,一代宗师,著有《内外六经诊脉决论》,对中医诊治学有着重要影响。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152019.10名医坐堂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睿 汐金子久为清末民初一代名医,博学儒雅,弟子多达150余人,皆学养有素、书法上乘之辈。

金氏诊务繁忙,无暇顾及门人的理论讲授,特聘某老先生专授《内经》《难经》《本草》《伤寒》《金匮》《临症指南医案》等医学经典著作,然后临床见习,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故金氏门墙桃李,人才济济。

夏莘夫倍受乃师青睐,随侍门、出诊,耳提面命,日积月累,医术大进,三年学徒,尽得真传。

民国四年(1915),夏莘夫悬壶于桐乡县城“金家花园”,所在金家帮岸墙外的石桥下,有一条小河,直通水榭内的夏氏诊室。

桐城于某之母,患呃逆不止,曾延医服药罔效,痛苦不堪,转而请夏先生诊治。

经望、问、闻、切,他已成竹在胸,并索观前方,认为前医用药不错,唯君、臣、佐、使失当,即以原方适当加大剂量,竟一剂获效,堪称神奇。

在桐执业三、四年间,他屡起沉疴,颇著声望。

民国八年(1919),为方便远途病家就医,夏氏诊室遂迁至石门湾南高桥西堍。

从此,夏莘夫在石门行医十余年,门庭若市,声誉卓著。

镇上某水果摊主,病湿温,有内陷痉瘚之兆,先生给以解表透邪治疗,服药后胸膺疹点密布,神识立清,转危为安,继以调理而愈。

先生对随侍弟子说,此症以及时透疹为要务,切不可遽用羚羊角之类息风平肝药,以免内闭之虞。

并谆谆告诫:审证仔细,诊断明确,方能力挽狂澜。

若一病未除,医者之责,一法未妥,医者之罪。

夏先生十分敬业,学术精湛,盛名播于杭、嘉、湖一带,就诊者络绎不绝。

夏莘夫弟子众多,除子侄女儿外,先后有黄璞斋、薄奎芳、冯柏昌、袁建芬、高德甫等人。

先生自己精勤博览,对弟子亦尝勉励有加。

在沪行医时,他曾写信说:“学医当务之急,乃是读书。

盖不独才学从此而出,而术巧与经验,亦大半自读书得来。

故《灵素类纂》《金匮》《伤寒》以及《难经》《脉诀》《汤头歌诀》,不能不熟读背诵。

以上诸书,是为内科最低限度之必读者,固能记之于脑,当可日渐进步,若再博考详求,不患不能大造……盖青年发奋,一日千里,冰寒于水固不难也。

北京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北京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北京十大名老中医简介1. 费孝通(1621年-1707年),清代内阁学士、元老学者、学术家。

他曾指导康熙、雍正帝的医疗,两朝皇帝都向他认输。

费孝通非凡的医学技术及学术造诣一直以至今仍值得称颂,他的学术成就让人敬仰及膜拜。

2. 马元抗(1629年-1685年),清朝最杰出的医学家、内阁学士。

他曾主持完成《本草纲目》编纂工作,其艺术级补注极具权威性,现已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珍品;他也有丰富的实践医学经验,曾用多种植物治疗清朝皇室宠臣,成功率极高。

3. 杨公瑾(1663年-1739年),清朝内阁学士、著名医学家、《本草经》译者、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的创作者。

他仿照早已落伍的《本草经》,提出了服用草药偏方的方法考验,使医学发挥其最大作用,受到后人的敬仰。

4. 何洛阳(1734年-1799年),中国历史上著名医学家、医学理论家、创始人。

他提出诊断病因,不仅为清代晚期中西医学治疗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奠定了后来中医自主性的发展趋势。

他的成就,对中医的普及、发展有重要意义。

5. 吴玉章(1778年-1842年),清朝末年著名内阁学士、医学家、《本草经图经》的编纂者。

他被称为"集儒、仙藥、经学者于一身",是本草学科一代宗师,得到学术界成员及清朝皇帝的赞誉和钦佩。

6. 林南声(1785年-1871年),清朝著名经学家、医学家,费孝通学派的最后领袖。

他是国学历史上著名的古典医学理论家,把中医学术发挥到了立足当时、有利于后世发展的高度,被奉为中国古典医学理论家的泰斗。

7. 谈家桢(1798年-1872年),生于江西,清朝内阁学士、太医、一流医学家,元老学者。

他的“易求医”以其详实的罗记及系统的讲解,总结了以往就医经验,非常受欢迎,仍是中国古典疗法的基础。

8. 陈抟(1817年-1893年),清朝内阁学士、医学家、内科学家、古代遗产研究者,曾被称为中国最优秀的医学家之一。

他曾撰写《陈氏曲池学说》,深入研究内科病理学课题,对内科学极有贡献,令国外古典医学研究者数度参考。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作者:睿汐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9年第10期而今,“京城四大名医”已经成为北京中医、乃至全国中医界的一个符号,而作为四大名医的后人,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四大名医的精髓,如何让四大名医的旗帜永久地飘扬在京华上空的?笔者对“京城四大名医”的后世传人进行跟踪报道,企图让大家了解“京城四大名医”的文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四大名医,使其源远流长,更好地发展名医精华,同时也推动后辈继续传承先辈遗志,造福更多的患者。

在“京城四大名医”之中,孔伯华因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因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如今,大医精诚的孔医世家,依然在京城中医界翘楚。

济世情怀的孔医世家,被世人广泛传颂孔伯华(1884-1955年)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

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

据孔伯华嫡孙孔令谦介绍,四大名医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35年国民政府确定中医资格考试,从有名的中医大夫里选取四位作为主考人员,负责命题与阅卷,所以就出现了京城四大名医的说法;另一种则是老百姓的口碑相传,因为这四位中医以高尚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同,所以才出现了四大名医的说法。

孔令谦说,现在社会上流传“京城四大名医”的排位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四大名医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分高低,他们的医术各有所长,学术思想各具特点,但治学精神确有极大的相近之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求古训,熟悟经旨,以及不分门户,博采众长的精神。

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献出700个验方

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献出700个验方

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献出700个验方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是中医临床家,医术高超活人无数,也治愈了民间的许多疑难重症。

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医德高尚施今墨医德高尚,对病人充满爱心。

有时他自己病了躺在床上,还对学生们说:“不要将远来的病人拒之门外,实在病重领进来我给看看”。

他对同道非常敬重宽厚,从不贬谪他人。

有患者拿前医处方请其评论,他则说:“方开得不错,各人有各人的路数,你也可以服我的药试一试……”。

他常对学生们说:“人家说我是名医,其实我这一辈子还是没见过的病多,看不好的病多”。

还说:“我的经验都是从为病人治病中得来的,我要还给病人才对得起他们,才觉心安”。

当他79岁高龄时还写下:“我老而未死,还能在医务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便是我的幸福,亦不虚度余年”。

施今墨热爱祖国医学,对中医事业的发展非常关心。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时,他向周恩来提出建议: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医学院,开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提高中医地位……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施今墨献出了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变、肝脾肿大、气管炎等十大验方。

以后十大经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做成药,畅销海内外。

后来,他又献出了上百个验方,均被国家收藏。

1969年施今墨病重时,还一再叮嘱:“我虽今后不能再看病,而我的这些经验,对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

1982年由祝谌予、翟济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编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终于出版,实现了施今墨“继续为人民服务”的遗愿。

老北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

老北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

老北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施今墨(1881-1969),祖籍浙江萧山县,原名施毓黔,因其祖父在云南和贵州做过官,施今墨出生在贵州,故取名“毓黔”。

从医以后,自己改名“今墨”,其意有三:其一,纪念诞生之地,“今墨”同“黔”;其二,崇习墨子,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贫富贵贱,施爱不分富贫;其三,要在医术上不断精进,成为当代医林绳墨。

年幼聪颖立志从医施今墨年幼时跟随舅父学医,舅父看他勤奋又聪慧,非常喜欢他,并常常教导他说:“良田千亩,不如薄技在身。

”他对施今墨言传身教,细心教诲。

施今墨领悟力极高,20岁左右时即以通晓中医理论,熟知百草,可以独立行医。

但施今墨的父亲一直坚持让他步入仕途才是正路,于是将他送进了山西大学堂。

在那里,施今墨接触到了进步思潮,萌生了民主革新的想法。

后来,他转入山西法政学堂,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北平京师法政学堂。

这时经人介绍认识了黄兴,并由黄兴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

其间,他追随黄兴四处奔走革命,并一路行医看病,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后,施今墨在南京参加了孙中山的大总统就职典礼,并协助黄兴制定陆军法典。

后来时局混乱,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出走,黄兴病故,施今墨便应湖南督军谭延间之邀,出任湖南教育厅长。

但那时军阀混战,根本无人过问教育,施今墨壮志难酬,后辗转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长之职。

专心医学的施今墨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很快便名满京城,并研制出了至今都广为使用的同仁堂“气管炎丸”。

宠辱不惊起死回生相传在民国初年,有一广东议员,因在议会上与人争执,大打出手而致暴怒吐血,回去服药后不但吐血未止,复加便血,几经诊治,不见效果,病情严重,奄奄一息,于是便邀请施今墨出诊。

病患家人将施大夫引至病人房中,待他进屋后家人即将门从外反锁,并告诉施今墨:“此人救活则放你出来,治死则要你同葬!”施今墨十分震惊,气氛之余,还是先看病人。

见房间里的床、帐、被、褥尽是血渍,病人仰卧,头歪向一旁,面无血色,双目紧闭,呼之不应,口边仍有血沫漾出。

名医:驰名京城的十大中医

名医:驰名京城的十大中医

名医:驰名京城的十大中医名医:驰名京城的十大中医2013-11-15?健康时报?健康时报????????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闻诊——通过对患者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人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症状及治疗过程,以及了解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切诊——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人们都希望找到好中医诊病,不过中医最讲对症医治,好中医也都有自己的专长,“找对人”其实更关键。

????????健康时报与驻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这四大北京中医院特约记者一道,历经两个月的深入调查走访,广泛了解,深入探讨,首批为您介绍10位驰名北京的十大中医。

????????受条件所限,还有很多更好的名中医只能期望以后一一推出,也盼请业内行家和读者为我们提供更多你认为北京最好的中医信息。

您可通过@健康时报微博私信,或发邮件至jksbbjb@,也可拨打各版报眉电话。

■出诊年纪最大的国医大师路志正????????连续三次入选“国家级名老中医”,2009年当选“国医大师”。

93岁高龄的路先生,算得上是北京坚持出诊的年纪最大的中医了。

他曾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相过面,为莫桑比克总统夫人把过脉,每日病者一号极难求。

????????擅长:眩晕、脾胃病、风湿病、内科等疑难病。

????????路先生治疗疑难杂症,往往从“湿邪”着眼。

曾经一位被钢水喷射全身皮肤严重烧伤的患者,持续高烧40℃,神志模糊。

京城名医汪逢春开膏方

京城名医汪逢春开膏方

京城名医汪逢春开膏方作者:嵇元嵇晔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第07期汪逢春,与施今墨、孔伯华、萧龙友一起被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他1949年9月病逝,当年66岁。

汪逢春生前手写的近百册医方、医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焚毁,另一尺多厚的临证底簿,原由弟子拿去整理,也在这场浩劫中被毁,导致汪先生的存世资料极为有限,许多^都不太了解他。

汪逢春虽医名满京华,其实他是苏州洪桥村人,从小跟姑苏城内平江路与临顿路之间的萧家巷的苏州名医艾步蟾(1854年~1933年)学医。

1906年北上至北京,被法部招录任审判厅检查官兼医官,据说是七品小京官。

1911年辞去职务,于北京前门外五斗斋(街巷名)内,赁屋三楹,正式以医为业。

汪逢春的义子、学生张绍重,保存有一部分汪先生的诊断方,其中丸方最多,还有膏方,是很珍贵的医学史资料,收集成册为《丸散膏方底簿》。

可惜这些药方等没有临证记录,但大致可以看出汪逢春膏方用药的一些特点。

汪逢春的膏方,用到的中药饮片品种较多,一般多要开到四五十味。

如为汪二少爷开的膏方,用药47味,其中有一味是“黛蛤散”,由青黛、蛤蜊组成,应算两味药,加上他用药习惯讲究炮制,如白术用知母炒,白前用百部炒,这样就又增加了用药的品种。

此方为炮制而增加的药就有12味,实际共用饮片类药(盐炒用的不算)60味。

又如,为家住灵境胡同贾太太开的膏方,用饮片38味,炮制用药材12味,熬药时还要再加其它配料。

虽然汪逢春膏方用药品种比较多,但配伍精当,医术精湛,有大师风范。

汪逢春的膏方用药中,另一个特点是,避免厚补、峻补,也防止膏滋药味腻生痰,方中均有帮助消化的健脾健胃药,几乎所有膏方中都用到了白术、香稻芽、麦和谷芽、沉香曲、鸡内金等。

而且,他也避免用人参等大补的药,有两张方子分别只用一两或五钱西洋参,有两张方子只用一两党参,还有两张膏方用的是南沙参二两。

有的加一两冬虫夏草,因为冬虫夏草在当时并不值钱,滋补作用一般,药性又比较平和。

北京中医界最“神”的四大牛人

北京中医界最“神”的四大牛人

北京中医界最“神”的四大牛人北京中医界最“神”的四大中医北京是中国传统中医界人才荟萃,龙蛇混杂的一座城市。

主流中医界的权威大都分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同仁堂、西苑医院、北京市中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广安门中医院等高门大阀。

其中不乏胡海牙、程莘农、陆广莘、焦树德、许心如、田从豁、颜正华、李淑良、杨大琦、柴嵩岩、陈彤云、刘琨、余瀛鳌、樊正伦、王洪图、王琦等名医大德。

天下中医,北京得其半。

由于北京人素来有看中医的习惯,所以很多老北京谈起北京中医界的那些人和事来,简直如数家珍。

很多人寻医问药,有个最大的误区,就是喜欢找“老专家”,最好是“名老中医”,其实这倒不一定,有时甚至弄巧成拙。

因为中医这一行,临床经验固然重要,但由于中医无法量化,每个中医面对每个病人时其实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中医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完整的阴阳体系,这尤其需要望闻问切的判断力,拿捏的尺度,而这些,往往更需要年富力强的判断力,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

所以经常看到一些病人看完“名老中医”后,反而对中医产生的失望,这其中,很多是老中医精力不济的原因。

所以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年富力强的中医得不到足够的信任,病人非要找老中医,很多七十所岁、八十多岁的老中医不得不依然每天开诊,要撑住医院的门面啊,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了。

实际上在北京,活跃着一批年富力强同时又特别被北京人认可的名中医。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几个我听说的,在北京民间特别流传广泛的,甚至顶着“北京中医界之最”的几个中医。

一、“武仙人”武国忠这第一个,就是被称为“北京最贵中医”的孔伯华医馆的武国忠,江湖人送外号“武仙人”,不是说他真的是个仙人,而是从他的师承起的绰号。

此人也就40来岁,秃顶,浓眉大脸、红光满面,一看就是练家子。

现在在北京红得很,出了好几本书。

孔伯华医馆是当年“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的后人创立的医馆,馆中不乏名老中医坐馆,但武国忠却是其中收费最贵的,也是病人最多的。

武国忠有个理论,说,“我并不是非要挣你这么多钱,我是要让你花钱花得心疼了,才会珍惜,才会好好遵医嘱”,说的是很多病人看完中医后,往往三大打渔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的按照医生说的去做,结果效果就很不明显,武国忠就用这个办法,逼得这些病人哪怕是心疼这钱,也得老老实实的配合治疗。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岐 黄民国时期,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仁心医术闻名遐迩,誉为北京四大名医,本文介绍四大国医其生平学识及医术传承,借以明师道,传心法,以砥砺后学。

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曾有四大名医闻名全国,妇孺皆知,声名显赫。

他们就是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

一提起这四大名医,即便对于现在的中医界,也是影响深远。

他们的声望是来源于当时百姓的心口相传,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对他们的医德和医术十分信服。

1935年时,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员进行考核,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这四位中医便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便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

四大名医之萧龙友萧龙友(1870-1960),四川三台县人,他在四大名医中年龄最大,辈份最高,为四大名医之首。

萧龙友是家中的长子,自幼便受到父亲的严格受教,每天诵习诗书,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国的历史、文学等等。

从小就耳熏目染,为日后行医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同时也练就了一笔好书法。

每当家中来客,萧龙友都会在客人面前背诵诗书作为待客之礼。

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萧龙友,从小深受祖辈的喜爱。

萧龙友成年之后奔赴成都,此时博览群书的萧龙友也曾翻阅过许多中医书籍,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厚的他对中医典籍的理解也十分深入。

那时,萧龙友家族里开了人虽在官场,心却志在医学,他利用闲暇之余经常给人看病行医,颇有疗效,后来取得了医师资格。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正式开始行医生活。

他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段祺瑞、吴佩孚等名人诊过病,被广为流传。

名人看诊准确无误1916年5月的一天,袁世凯病情严重,邀请萧龙友先生入总统府为其诊断。

萧大夫切脉后,知道袁世凯的尿毒症已经非常严重,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于是让大家准备后事。

众人顿时傻眼,袁世凯也非常绝望,他的妻妾等人也六神无主。

果然没过多久,6月6日,这个仅称帝两个多月的短命皇帝袁世凯便一命呜呼!事后,萧龙友对人说,袁世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举国上下一片声讨,而尿毒症又必须静养,以袁世凯当时的心情又怎能静得下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气数已尽了!1924年,孙中山带病北上,病情日趋严重,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诊断出病因,病情一再加重。

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京城四大名医”

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京城四大名医”

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京城四大名医”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

“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游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国难思良将病笃思良医人类与疾病的抗争由来已久每每大病来袭总涌现出诸多良医上世纪20年代北京城有四大名医闻名遐迩他们是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施今墨、孔伯华、萧龙友、汪逢春他们的医术精神世代流传关于他们悬壶济世的故事也在岁月的长河中反复酝酿历久弥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四大名医的历史趣事一场瘟疫奠定中医之路萧龙友出生于1870年在“京城四大名医”中年龄最大萧家五代定居四川,诗书传家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百姓惶惶不安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病人萧龙友等中医大家在探讨医术而此时的萧龙友年仅22岁,挺身而出跟随一位大夫到病人那里巡诊了解当地病情,用中草药对症下药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从此,萧龙友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萧龙友27岁时考中了拔贡于是来到京城曾担任八旗教习此时正值八国联军攻破北京萧龙友曾被迫给洋人背粮又曾在琉璃厂以卖字度日后调离京城1914年又奉调入京多年的仕途生活,让萧龙友颇感无奈人虽在官场,心却志在医学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正式开始行医生活名声被广为流传他用医术捍卫中医地位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就是当地名医孔伯华深受他祖父的影响后来随家人移居到河北易州行医到了25岁的时候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1929年孔伯华参与了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那个时候西医开始传入中国一些人开始抨击中医还有人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提案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界代表组织“联合赴京请愿团”而孔伯华作为华北中医代表,前往汪精卫政府谈判为了证明中医治病的有效性,当时找来了12个病人其中6个由西医治疗,另外6个由中医治疗看看哪一方的效果更好结果出来后由中医大夫治疗的病患效果相当好,标本兼治令汪精卫也十分折服,于是决定不能取缔中医毛泽东接见孔伯华后来,汪精卫还介绍自己的朋友到孔伯华那里看病效果也很令人满意于是,当局收回取缔中医的提案并同意成立国医馆周恩来接见孔伯华后来孔伯华在京城开医馆很多人天不亮就起来排队孔伯华非常擅用石膏入药,人称“石膏孔”但他也是因人而异,把石膏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人的老病根都被医治好了,堪称一绝他巧改药方,药到病除毛泽东接见施今墨施今墨为中国著名医学家祖籍浙江萧山因其祖父曾在云南和贵州任官他于1881年3月28日生于贵州贵阳,取名施毓黔他年幼时,母亲多病遂立志学医其舅父李可亭是河南安阳名医故施今墨13岁便随舅父学习中医20岁时已熟习中医理论开始独立行医天津曾传闻施今墨巧改药方的故事被传为佳话1944年,施今墨到天津出诊遇金姓富商,被邀请至其家看病患者告诉施今墨之前已经求天津名医陈方舟开了处方三帖但没有大的效果所以改请施先生处方施今墨看了看陈先生开的处方“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英雄所见略同这正是医治这个病患的药方只不过因为他的病情已久需要长期服用才可见效但患者着急见效果执意要施今墨重开药方施今墨无奈只好提笔写下一方“鬼益三钱,杨木包三钱、松腴五钱、国老三钱”并嘱咐连服两周患者见药方已改就安心服药两周后病体果然痊愈派人带礼物来到北京酬谢施今墨施先生却说“你不该谢我,还是应该谢谢陈方舟先生我不过是为他抄方而已。

【推荐】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

【推荐】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

【推荐】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汪逢春(1884—1941),江苏苏州人,他毕生热心于公益事业,尤其注重培养中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

1938年,国医职业会成立,汪逢春任公会会长,同时,他也在筹备创建《北京医药月刊》。

1939年,创刊时他亲自撰文,以资号召倡导。

汪逢春先生精究医术,博览群书。

在京行医期间,妇孺皆知其名。

他常能顿起他医束手之病,临床效验颇佳。

汪逢春擅长治疗时令病以及肠胃病。

他十分重视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认为濡养五脏的精微物质皆赖脾胃之运化与传输,脾胃失司,则化源衰竭,灾害易至。

他审证精详,辨证细腻,立法严谨,常以不到10味药的小方取其效验,主张“轻可去实”。

他十分擅长治湿温病,不仅对吴鞠通、薛生白的方剂十分熟悉,而且以从不拘泥于古人之方,在选药组方上自成一格。

他采用清热和化湿兼重的方法,仔细勘酌湿热之偏重,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缓解病势。

尤其善于使用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治疗,常能取得很满意的效果。

他最忌“见轻即清”,认为此时清热,易使湿邪停滞,难以取效。

他合理地使用清、化、宣、利、泻等多种治法,湿热之邪随之可除,诸证皆愈。

汪逢春先生的遣方用药很有特点,可将其用药风格概括为“繁花似锦”。

他对药物的炮制、产地、相须、相使、相关、相畏等十分讲究,在药物的选择搭配、服用方法上也很有研究。

临床选方配药灵活多变,其处方精致优雅,常会给人一种繁花似锦、心旷神怡的感受。

例如,入煎剂的药味,他常会注明某药与某药同炒,或者某药与某药一同打烂等,旨在取其性而去其味,或者取其味而存其性,立法严密,颇具匠心。

如淡豆豉与山栀同炒,就有“栀子鼓汤”之意等。

他还十分善用“曲”类药,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等,曲类药品皆可振奋胃气、开胃进食、增强体质。

汪老用药可谓匠心独具,自成一格。

汪先生一生操劳于诊务与教学上,无暇著述。

他教学甚严,不但极重医德,而且每必严教其弟子尊敬同道。

并于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以讨论病例,还邀请西医专家前来讨论学习,让学生们恭听、记录。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作者:岐黄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6年第04期民国时期,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仁心医术闻名遐迩,誉为北京四大名医,本文介绍四大国医其生平学识及医术传承,借以明师道,传心法,以砥砺后学。

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曾有四大名医闻名全国,妇孺皆知,声名显赫。

他们就是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

一提起这四大名医,即便对于现在的中医界,也是影响深远。

他们的声望是来源于当时百姓的心口相传,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对他们的医德和医术十分信服。

1935年时,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员进行考核,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这四位中医便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便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

四大名医之萧龙友萧龙友(1870-1960),四川三台县人,他在四大名医中年龄最大,辈份最高,为四大名医之首。

萧龙友是家中的长子,自幼便受到父亲的严格受教,每天诵习诗书,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国的历史、文学等等。

从小就耳熏目染,为日后行医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同时也练就了一笔好书法。

每当家中来客,萧龙友都会在客人面前背诵诗书作为待客之礼。

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萧龙友,从小深受祖辈的喜爱。

萧龙友成年之后奔赴成都,此时博览群书的萧龙友也曾翻阅过许多中医书籍,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厚的他对中医典籍的理解也十分深入。

那时,萧龙友家族里开了一家中药店,由于他的母亲长年有病,久治不愈,因此他经常翻阅古医书籍,并且亲自到药店识别草药,还经常向人请教。

日积月累,他对中草药逐渐熟知,也对各种病症的治疗有了心得。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知识也更加丰富。

实际上,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深厚的古文知识是基础,这点是四大名医的共同之处。

诊治瘟疫开始行医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百姓惶惶不安,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病人。

而此时的萧龙友年仅22岁,挺身而出,跟随一位大夫到病人那里巡诊,了解当地病情,用中草药对症下药,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从此,萧龙友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北京四大名医4

老北京四大名医4

四大名医之汪逢春汪逢春(1884~1949),江苏苏州人,精研医学,博览群籍,虚怀若谷,强调辨证施治,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其名.言传身教,注重临床汪逢春诊病严谨,对教学也十分严格,注重医德,收徒弟也十分谨慎,要求必须有古代文学基础,至少读过《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古书,还要写得一手好字.徒弟在拜师后,每天在跟随汪逢春学习的过程中,要抄写底方.病例,可这个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资历,汪逢春才会允许,可见其对行医的严谨.汪逢春擅治时令病.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湿温病多有阐发.他教学注重实践,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让徒弟们聚在一起讨论病例,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良医.汪逢春最佩服清代的医学名家徐灵胎.常以"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教导学生诊断时要谨慎,不要只重脉象,还一定要四诊合参.汪逢春还带领徒弟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他认为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汪逢春言传身教,医者仁心.他每天必定留几个免费号给看不起病的穷人.不但挂号费.诊疗费分文不取,开好方子,签上字,穷苦病患可去同济堂免费抓药.虽是施诊舍药,也都是尽心尽力,绝不含糊.为人低调,谨慎谦和行医多年,汪逢春积累下无数病案.药方,救人无数.徒弟们曾建议他整理医案,可他为人低调,总推说以后再议.一次,一个常来医馆的老病患就诊没带底方,幸好之前的底方保存完好,查验方便,诊治也快捷.后来汪逢春终于首肯此事,还再三叮嘱弟子"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回忆起编辑医案的经过,其弟子谢子衡说:"我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商量,决定各自总结一类病例,最后汇总到我这里总体编辑.大家每晚回去抄录一部分,我再从中筛选.总结好一部分,请老师审查一部分."1941年,初稿完成,因汪逢春书斋名叫"泊庐",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师生们商定书名为《泊庐医案》.汪逢春不好宣传自己,由徒弟们写了前言,在首页印制了18个徒弟的名字,当年3月份,付诸刊印.汪逢春非常重视临床经验,他曾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认为《金匮要略》.《伤寒论》背得烂熟,也不见得会看病,临床经验才是最重要的.中医看病讲究因人而异,病人个体差异很大,许多病人的症状并不像书中所写的那么典型,甚至有病人的症状与疾病灶不符.许多刚入临床的学生,或年资尚低的医生,知识很丰富,但诊病没有思路.经验的积累,是要靠在临床一点点磨练出来的.只有见过的病症多了,再面对相似的症状时才会有更广的思路,才不会遗漏疏误.汪逢春行医不图扬名立万,一贯低调,只钻研医术."有麝自来香,不必迎风撩衣裳"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对病患像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施仁术,重医德,数十年来,始终如一.深得老师言传身教的名医谢子衡也常以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常自勉"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汪逢春敬重同道,为人谦和.如遇病人经前医治疗无效者,也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常说:"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他从来不宣扬自己,从不登广告.记得曾有一学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诊的广告,他知道后非常恼火,对该生严加申斥,并告之以后绝不可如此.他说,我个人是不主张自我宣传的,至于技术高低,百姓会给以正确评价的.汪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现察一段时间,并嘱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而且还定期指导学生,讨论病例.吟经颂佛,一笑而终。

从《白事会》说到北京四大名医-精品文档

从《白事会》说到北京四大名医-精品文档

从《白事会》说到北京四大名医-精品文档从《白事会》说到北京四大名医传统相声《白事会》这个节目说到过老北京的几位医师。

他们是萧方骏、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

萧方骏,宁龙友,号息翁、不息翁,历任北平国医学院董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他是前清丁两科的拔贡出身,曾经先后做过山东淄川、济阳两地的知县,又奉调入财政部诸衙门供事,宦海浮沉三十余年。

萧先生初涉医道,是在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之际,自此声名鹊起。

当时社会上的不少名流要人,乃至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梁启超、吴佩孚这样的人人物都曾经过他的诊治。

1916年,他应袁克定之请,为病危的大总统袁世凯切脉,断定其为尿毒症,建议服药静养。

此事却因袁克定与袁克文两兄弟对传统医学态度的分歧而作罢。

袁世凯不久即一命呜呼。

这位登基大梦破灭的洪宪皇帝,面对举国上下的一敛声讨,内外交困,心情怎能静得下来?看来注定他是气数已尽了。

1924年,萧先生受邀为北上宣传革命的孙中山诊视病情。

他断其病之根在肝,已入膏肓,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开处方,仅向守候一旁的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如实相告。

孙中山不幸病逝后,病理解剖显示其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其所患确系肝癌(原发胆囊癌转移)。

萧先生医术高明至此,一时传为佳话1926年,寓居平津的大学者梁启超忽然出现便血的症状。

丁文江介绍他到协和医院进行治疗。

刘瑞恒医师在未彻底查清病源的情况下,误判其为。

肾病,必须立即切除右肾。

梁公放心不下,驱车登门求诊于萧先生。

萧先生则坚称其肾脏无病,苦言劝他慎重行事。

果然不出其所料,这位笃信西洋医学的饮冰室主人三年后终于还是死在了手术刀下。

1928年,萧先生正式退出官场,就在兵马司胡同他自己的宅邸里坐堂行医。

“言菊朋下海,萧龙友挂牌”。

通过当年北京城广为流传的这副对子,这件事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1930年,就是在这个胡同大院里,萧先生参与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被遴选为中同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今天的院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民国时期,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仁心医术闻名遐迩,誉为北京四大名医,本文介绍四大国医其生平学识及医术传承,借以明师道,传心法,以砥砺后学。

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曾有四大名医闻名全国,妇孺皆知,声名显赫。

他们就是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

一提起这四大名医,即便对于现在的中医界,也是影响深远。

他们的声望是来源于当时百姓的心口相传,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对他们的医德和医术十分信服。

1935年时,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员进行考核,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这四位中医便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便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

四大名医之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0),四川三台县人,他在四大名医中年龄最大,辈份最高,为四大名医之首。

萧龙友是家中的长子,自幼便受到父亲的严格受教,每天诵习诗书,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国的历史、文学等等。

从小就耳熏目染,为日后行医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同时也练就了一笔好书法。

每当家中来客,萧龙友都会在客人面前背诵诗书作为待客之礼。

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萧龙友,
从小深受祖辈的喜爱。

萧龙友成年之后奔赴成都,此时博览群书的萧龙友也曾翻阅过许多中医书籍,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厚的他对中医典籍的理解也十分深入。

那时,萧龙友家族里开了一家中药店,由于他的母亲长年有病,久治不愈,因此他经常翻阅古医书籍,并且亲自到药店识别草药,还经常向人请教。

日积月累,他对中草药逐渐熟知,也对各种病症的治疗有了心得。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知识也更加丰富。

实际上,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深厚的古文知识是基础,这点是四大名医的共同之处。

诊治瘟疫开始行医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百姓惶惶不安,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病人。

而此时的萧龙友年仅22岁,挺身而出,跟随一位大夫到病人那里巡诊,了解当地病情,用中草药对症下药,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从此,萧龙友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萧龙友27岁时考中丁酉科拔贡,遂即入京,担任八旗教习,此时正值八国联军攻破北京,萧龙友也饱经沧桑,曾被迫给洋人背粮,又曾在琉璃厂卖字聊以度日。

后调离京城,直至1914年才又奉调入京。

多年的仕途生活,让萧龙友颇感无奈,人虽在官场,心
却志在医学,他利用闲暇之余经常给人看病行医,颇有疗效,后来取得了医师资格。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正式开始行医生活。

他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段祺瑞、吴佩孚等名人诊过病,被广为流传。

名人看诊准确无误
1916年5月的一天,袁世凯病情严重,邀请萧龙友先生入总统府为其诊断。

萧大夫切脉后,知道袁世凯的尿毒症已经非常严重,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于是让大家准备后事。

众人顿时傻眼,袁世凯也非常绝望,他的妻妾等人也六神无主。

果然没过多久,6月6日,这个仅称帝两个多月的短命
皇帝袁世凯便一命呜呼!事后,萧龙友对人说,袁世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举国上下一片声讨,而尿毒症又必须静养,以袁世凯当时的心情又怎能静得下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气数已尽了!
1924年,孙中山带病北上,病情日趋严重,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诊断出病因,病情一再加重。

经友人介绍,请萧龙友前去为孙中山诊病。

萧龙友视后,判断病之根在于肝,而且已无可挽回,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处方。

萧龙友如实向孙夫人宋庆龄告知了病情。

孙中山病逝后,经病理解剖,发现其“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了
所患确系肝癌,萧龙友诊断准确,一时社会为之轰动。

1926年,梁启超因尿血入住北京协和医院。

经X光透视,医生发现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瘤,认为必须手术割除。

梁启超住院前,请萧龙友为其复诊,萧龙友劝其手术须慎重,告诉他坚持服所开中药便可痊愈。

但梁启超仍赴协和医院手术,割去了一个肾,却并不见病情好转,仍然时轻时重地尿血,稍一劳累就会长时间尿储留。

此后,梁启超多次入协和医院治疗,但已无法医治,终于还是于1929年去逝。

事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于治丧时,将治疗的全过程予以披露,痛斥了庸医。

杏市市高手书法大家
凡医术高明之人必定是医德高尚。

萧龙友恩施于人,经常免费为穷苦百姓医治,而且绝没有丝毫怠慢,妙手仁心。

萧龙友以人命至重,诊病时非常严谨,从不旁及其他。

诊病不分贵贱贫富,问诊颇为详尽,对贫穷患者,常施舍成药。

另外,他招收弟子也很严格,非常重视人品,很憎恶那些想假借其名号为招牌者,即使是子弟亲戚亦不例外。

萧龙友一生淡泊,喜欢书画,80多岁时,仍很敏捷,手不颤抖,尚能提笔撰写小字。

他平日很少用药,饮食很普通,但从不过量。

心胸开阔的他,从不动怒,对待儿孙也十分温和。

他对书画也颇有造诣,很多人求不到他的书画,便把他开的药方珍藏起来,甚至还表起来欣赏。

萧龙友过世6年后,1966年的一天,他在北京居住的四
合院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文革中的红卫兵冲进了院子进行了抄家。

幸运的是,萧龙友的关门弟子张绍重在此之前将萧龙友的医案及部分诗稿抢运出院子,免于浩劫。

但一些名人书画等被红卫兵抄家时整整烧了半天,全部被毁。

如今,这个四合院早已物是人非,没有了当年的韵味,只有院中的老树依然青翠,默默记载着一代名医的如烟往事。

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孔伯华(1884-1955),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后裔。

他少年时随祖父学医,秉承家学,刻苦钻研,对病患十分负责,日积月累,阅历增多,医术日益精湛,前来诊病者络绎不绝,而且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病患多有奇效,一时间孔伯华声名远扬。

瘟疫肆虐悬壶济世
1910年,孔伯华始入京城,开始了在北京城的悬壶济世。

191%-1918年的鼠疫,是民国以来的第一场大鼠疫。

它爆发
在绥远、山西地区,波及到华北及长江流域,遍及近半个中国,疫情十分严重,有一日千里之势。

孔伯华和另外几位中医大夫夜以继日,研究治病,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