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0张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股取士)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2)消极影响:
① 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 具;
② 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4、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 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李斯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1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百度文库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天人协调、和与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价 民本意识 值 和谐意识
道德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 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2、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 化生活。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汉三武、帝太创学立太的学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股取士)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2)消极影响:
① 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 具;
② 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4、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 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李斯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1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百度文库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天人协调、和与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价 民本意识 值 和谐意识
道德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 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2、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 化生活。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汉三武、帝太创学立太的学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