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进食障碍的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亚平1,徐强1,张林1,2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E-mail:yaping.yang@
摘要:以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为主要症状的进食障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进食障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对影响进食障碍的两大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介绍和分析,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对进食障碍的病因有更深的认识,从而促进对其进行预防和临床的诊断治疗。
关键词:进食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病因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神经性厌食症在西方社会逐渐盛行起来。年轻的女性,不论是中等阶级还是上等阶级,都在忍受饥饿,有时甚至会活活饿死;接下来的10年,神经性贪食症,一种新的进食障碍出现了,患者不是忍受饥饿而是狂食。如今,进食障碍患者越来越多,进食障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1.1 定义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是指具有与其它精神疾病无关的异常的进食习惯或控制体重的行为,并导致了严重的生理障碍。进食障碍不仅表现为生理机能的异常,更多的反映出患者心理上的问题,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精神疾病,害怕发胖和对体型、体重的歪曲认识与期望是其重要的心理病理特点。
1.2 分类
1.2.1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
“厌食”在希腊语中意为“没有食欲”,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AN患者早期是为了控制体重而节食,到后期才由于长期饥饿失去食欲。AN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其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1.2.2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
BN的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极端措施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经常与AN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和性别、年龄分布。多数病人是AN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AN晚。1.2.3 不典型进食障碍(atypital eating disorder)
不典型进食障碍在临床表现上非常接近AN或BN,却又未达到二者的诊断标准。另外,症状上也可相混淆,如同时出现限制饮食、过度运动,偶尔也出现暴食,这类患者大多有过
1.2.4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
暴食症是新提出来的一种进食障碍,指周期性发作的暴食却没有控制体重的行为。与同样有暴食症状的BN相比,BED的特征是:(1)发病年龄较大,多数为40多岁,其中1/4为男性;(2)暴食却无引吐、导泻、过度运动等补偿行为;(3)与肥胖密切相关,但肥胖并不是其必备条件;(4)有自发缓解趋势。
1.3 发生率
最近50年,进食障碍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大约有3%到10%的女性(年龄在15~29岁之间)有此类障碍。BN症患者多于AN症,两者的比例为2:1。在以上几种类型中,不典型进食障碍约占一半。AN在社会高阶层人士中多见,以青少年为主。BN可见于社会各阶层,发病年龄较AN晚,患者以青年女性为主,16-35岁女性中患病率为1-2%。
ED曾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特有的疾病,但近年来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中国的ED患者也日益增加。国内对上海、重庆大学生的相关研究发现,女大学生中AN的患病率达1.1%,与西方国家的报道相近。在特殊人群中ED的患病率也不同于普通人群,运动员、时装模特、芭蕾舞演员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等是ED的高发人群。
2.进食障碍的成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ED呢?近年来,随着ED的发生率的不断上升,对其病因的探讨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大多文献显示,抑郁,压力、认知等心理因素是致使ED的主要原因;此外,像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家庭等社会因素对ED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因素,下面笔者将从心理学角度对ED的病因做一详细介绍和分析。
2.1 心理因素
2.1.1 认知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有许多认知偏差,包括强迫思维、不合理判断和极端的思维模式。Glares 等发现进食障碍患者每天的大量时间都在进行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的强迫性思考[1、2]。一项调查发现,74%的患者每天有3小时以上的时间有这样的强迫思维,42%的人每天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多达8小时以上,而且大约20%的病人(尤其是严重的厌食者)认为强迫思维是正当的,没有不适,并且不愿去除它们[3]。此外,患者在信息加工和记忆上也表现出异常,有研究表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倾向于关注与体重、体形有关的信息,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则倾向于注意与食物有关的信息[4]。
进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体型认知歪曲,进食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个体对身体不满。患者通常有体象障碍,一直认为自己过胖,体形肥大,即使她已极度消瘦,仍然觉得自己不够苗条。Grussell等(1975)曾做过一项实验证明进食障碍患者存在感知觉方面的障碍。实验要求14名厌食症患者估计自己脸、胸和臀部的宽度,并与控制组对照比较结果发现厌食
总之,进食障碍患者对有关食物、节食和体重的错误认知,导致了对自己身体的不满,这种心理上的长期困扰不能解除,最终导致了异常的进食方式[5]。
2.1.2 人格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征和异常的进食方式,以作为控制应激和焦虑的方法。这些人格特征有: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等[6]。
由于进食障碍患者存在人际焦虑,当患者感到被人拒绝时,就会产生低自尊并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异常进食方式就是其中的一样[7]。进食障碍患者具完美主义倾向,她们盲目追求以“瘦”为美的理想体形,将自己属正常范围内的体重、体形视为缺陷,采取异常的进食方式来达到完美体形。她们的自我评价也很低,自我评价完全依赖于对自己身体的评价。
Marina等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患者的共同人格特点为高神经质水平和低自我定向性,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具有高持续性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具有高伤害回避性[8]。进食障碍也反映出患者在同一性和自控力方面的问题。患者女性居多,且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阶段。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依赖”到“独立”的关卡,面对需要独立解决、自负责任的各种问题,同时又因为女性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比男性差,常常会出现难于应付的场面,因此她们往往选择对进食行为、体态和体形进行自主控制来达成心理独立和自我控制的目的。进食障碍患者也表现出分裂性的人格特征,以分裂作为防御机制,逃避不愿面对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此外,进食障碍患者对食物、体重、体形的过分关注,以及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不可节制的大量进食,反映出患者具有强迫和冲动性人格特征,神经性贪食患者比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强迫症的发生率更高[9]。
2.1.3 情绪因素
(1) ED者的情绪特征
ED患者都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特征,他们的抑郁、焦虑和罪恶感等消极情绪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人,而且焦虑、抑郁、烦躁通常伴随着进食障碍整个病程,持续的焦虑状态在AN和BN中的发生率相同。AN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多伴有情绪不稳,易冲动、易爆发、发泄性等情绪特征[10],同时,他们通常把控制进食作为应对紧张、焦虑的一种方式。AN患者通过限制进食、获得苗条身材来达到情绪满足,BN患者通过大量进食来达到情感宣泄,但大量进食仅能暂缓焦虑,随后这种暴食行为会加剧罪恶感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2) ED与负性情绪
Johnson等人认为,BN患者试图通过吃来提高他们的情绪,通过泻来免于发胖[11]。不幸的是,BN症最后意识到,吃失去了控制,开始有犯罪感和恐惧进食,进食不再使他们感到轻松,反而产生了消极情感,如罪恶感。因此,泻吐最终代替暴食成为减轻压力的方式。实际上,BN症患者也报告说在暴食和催泻后焦虑、抑郁有所减轻。焦虑和抑郁障碍在进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