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一、哈罗得的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哈罗得的《国际经济学》一书,反映了当时西方国际收支问题研究中的新成果。
《国际经济学》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包括对外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以及国际货币的改革问题,但书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这本书最能体现哈罗得关于国际经济学的观点,是他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
鉴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动荡。
在书中,哈罗得试图从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是可以自行调节的,目的是让人们恢复信心,重建稳定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
一、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20世纪30年代正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动荡,而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理论也开始产生和发展,哈罗得的关于国际收支均衡理论的观点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国际经济学》中。
在阐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之前,必须先明确国际收支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为此,哈罗得在该书中的第五章“国际汇兑”的续论中说明了这问题,他写道:“如果对世界上任何地域加以理想的分界,那么一切向界内外移动的收支事宜,可以形成一个项目单,这些收入和支出可以分为买卖、贷款和赠予。
”他把国际收支具体分为四大项:(1)货物和劳务的输出输入;包括有形的商品输出入,使用外国船只付出或赚取的运输费用,保险和经纪人的服务费和对外投资所付出的和赚取的利息和利润。
(2)包括对外贷款和以前对外借款的偿还。
(3)馈赠;包括对外所付出或接受的赔款。
(4)包括在国外旅行者的支付或旅行者所在国的收入和移民出国是所携带的款项。
一、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前提这里“简单条件”:是指把各种动态因素排除在外,且不包括资本的流动,也就是说指一般的经济要素之间的均衡来说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此,哈罗得提出了三个假定前提:(1)假定一切收支都来源商品贸易和劳务。
请简述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请简述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国际收支货币论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各国之间货币的收支关系。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收支平衡:国际收支货币论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收支状况应该保持平衡,即境内对外支付的金额应该等于对外收入的金额。
如果收支不平衡,国际支付能力和货币管理将受到影响。
2. 国际货币流动:国际收支货币论认为,货币流动是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必然现象。
这种流动可以是货币贬值导致的金融危机,也可以是外债和贸易逆差导致的货币流失。
3.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货币论强调,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机制。
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汇率变动会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带来货币收支的调整。
评价:国际收支货币论对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强调了收支平衡和汇率调节的重要性。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收支和货币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然而,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例如贸易政策、资本流动限制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理论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总结1.物价—铸币流动机制物价—铸币流动机制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即MV=PQ,式中M为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Q为实物产量。
在金本位制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国内物价下跌,而物价的下跌会使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这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黄金外流减少,直至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达到新的均衡,黄金外流停止。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黄金流入,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物价上升,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弱,这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于是国际收支顺差开始减少,黄金内流减少,直至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达到新的均衡,黄金内流停止。
评价:物价—铸币流动机制关于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的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维持贸易顺差,才能保持财富积累的观点,也消除了各国关于贸易逆差会导致黄金永久外流的恐惧。
缺陷:1.该理论只适用于金本位制,一旦离开了金本位制或各国不遵守金本位制下的规则,则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后,黄金不会自动回流;2.该理论没有考虑进出口商品的弹性问题,而是默认进出口商品有充分弹性,这是不现实的;3.该机制是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而贸易保护主义经常性的存在,该理论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弹性分析法(Elasticities Approach)弹性分析法主要研究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
它的基本精神是: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
马歇尔—勒纳条件:一国的贸易收支可以表示为:TB=X×P x−M×(eP m)由该式可以看出,贸易收支差额TB的变化均取决于e、X、M的变动幅度对比:如果出口数量上升加进口数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汇率值的上升,那么一国货币的贬值将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如果出口数量上升加进口数量下降的幅度小于汇率值的上升,那么一国货币的贬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
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
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国际收支学说
(一)国际收支说国际收支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与其它宏观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国际收支说正是从分析影响国际收支、进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入手,分析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它的理论渊源则可追溯到金本位制时期的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国际借贷说是英国学者戈森(G·L·Goschen)于1861年在《外汇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它是一战前解释汇率的主要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汇率主要是根据外汇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动,而外汇的供求状况则决定于国际借贷状况。
因此,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戈森认为,国际借贷具体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两类。
其中,前者是指尚未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是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对外汇的供求产生影响,从而对汇率的决定发生影响。
具体来说,这种影响有三种情况:①假如一国的流动债权多于流动债务,那么外汇的供给量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量,于是汇率将趋于下降;②假如一国的流动债务多于流动债权,那么外汇的需求量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量,于是汇率将会上升;③假如一国的流动借贷相等,那么外汇的供求也相等,因而汇率则不发生变动。
国际借贷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大战以前外汇学说的主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一次大战以前,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风靡全球,因此,利用价格理论的供求法则来解释汇率决定的学说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第二,在一次大战以前的数十年间,西方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汇率只是在黄金输出入点之间变动,这与国际借贷说的理论相一致。
事实上,戈森的国际借贷说是以国际金本位制度为前提提出的理论。
当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这一学说就很难说清楚汇率变动的原因了。
因为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通货数量的增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显著,而这种现象是国际借贷说所无说解释的。
经济学现代国际收支理论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0
(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
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1
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 i 致LM移至LM’ → i下降→立即导致 资本外流→资本帐 i1 户逆差→本币贬值 → 出口增加,进 口减少→IS曲线右 移。
E1 Y1
LM LM’
E2
BP(e1)
IS(e2) IS(e1)
Y2
Y
结论:在浮动汇率下,当资本流动完全时,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贬值,对提高一国国民收入水平 是非常有效的。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2
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 i 致IS(e1)移至IS’(e1) → i上升→立即导 致资本流入→资本 i1 帐户顺差→本币升 值→ 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IS曲线 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E1 Y1
LM
BP(e1) IS’(e1) IS(e1,e2) Y
结论:在浮动汇率下,当资本流动完全时,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只会引起的本币升值,对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水平完全无效。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3
一般性结论
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货币供给量不再受国际收 支的影响,故货币政策在增加一国收入方面总是 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一国收入的影响在无资本流 动和资本有限流动两种情况下较有效,当资本完 全流动时,财政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任何 影响,政策完全失效。
国际收支理论
Y X 1 1 c m
移项得:
Y 1 X 1 c m
国民收入增量 与出口增量之比
对外贸易乘数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模型为:
Y C0 I G X M 0
引入对外贸易乘数后,该模型变为:
Y
1 1c m
(C0
I
G
X
M0)
2、哈伯格条件(Harberger Condition)
弹性即衡量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性的一个系数关系。
供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说明的问题是:在市场相对价格变化后, 市场的供求数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所以, 供求的价格弹性 系数就是供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如果用Ex 代表供求弹性系数,则有:
Ex
Q% P%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Ex)
设: QX 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需求量 PXF 以外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水平 Dx :出口商品需求曲线
生产消费品的厂商增加60万美元的产量,形成60万美 元的国民收入第二轮增加。
消费支出增加42万美元
进口增加6万美元
国内消费品支出增加36万美元
这个过程继续下去,因出口增加,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国民收入第一轮增加
100=100×1
国民收入第二轮增加
100×(70%-10%)=60
国民收入第三轮增加
在乘数分析法中,因贬值而引起的出口和自主性进口的变动除了 直接带来国际收支的变动外,还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导致进口 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所以马歇尔—勒纳条件应 修正如下:
Ex+Em>1 + m
这一条件由哈伯格提出,故称为哈伯格条件。
3、乘数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一)基本理论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
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
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
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
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二、吸收分析法(一)基本理论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
2、第二章:国际收支理论
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 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故对
它的对策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 长保持一致的速度;
☻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
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 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Ⅳ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
紧
缩
恶
化
3、支出调整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
支出调整政策:改变支出(总需求) 水平的政策,如货币财政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不改变支出水平而是 通过改变支出方向(结构)的政策, 如汇率政策、直接管制等。
一、米德冲突
一国如果只使用一种支出调整政策 或支出转换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 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将(X-M)用B来表示,将(C+I+G)称 为吸收,反映本国居民的支出,用A表示: B=Y-A
(三) 吸收论的评价
将国际收支决定和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
贡献
来分析,有助于对国际收支失衡性质的认识。
缺陷
1、该理论假定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可以轻易实现,
背离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
2、该理论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式,未涉及其他相关 国家。 3、该理论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素
出口商 品的国 内单价 汇价 出口商品 出口 的美元单 数量 价 出口的外 币(美) 收入 价格变 出口数量 动率(%)变动率(%)
0
1
7
7
$ 1/ 7
$ 1/ 8 $ 1/ 8
$ 1
10000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政府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理论依据。
西方对于国际收支问题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同资本主义历史一样长久,虽然历代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理论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和拓展,并且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收支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先后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但是,客观地说,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各国丰富多彩的国际收支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它们的工作重心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转移到“解决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和国际债务危机”上,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很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也很复杂,除了一般性的原因外,不同国家其国际收支问题也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前现有的任何一种国际收支理论都只是对国际收支实践提供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面的解说,都不足以充分解释和回答各类国家各种性质的国际收支问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除了对原有国际收支理论流派进行综合和进一步发展外,大量研究开始具体深入地考察不同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经验。
本文作为一篇理论综述文献,主要对国际收支理论的主流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整个国际收支理论体系中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国际收支理论的演进脉络国际收支理论是研究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方式的理论。
虽然西方学者早在15世纪就开始关注国际收支问题,但较为严谨、系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产生历史并不长。
始于重商主义的相当长时间里,国际收支问题都是从属于国际贸易学说被加以研究,而国际收支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中独立出来,得以繁荣发展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则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收支的内涵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迅速扩充;相关学科发展和不同经济学派交替盛行对国际收支研究的视角、分析方法和观点都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连接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纽带,国际收支平衡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其均衡的调节政策及政策配合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这些都推动着国际收支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它基于贸易弹性的概念,即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和数量变化的敏感性。
在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中,主要考虑的是贸易物品的价格和需求弹性,以及外汇市场的价格和汇率弹性。
贸易物品的价格和需求弹性是指贸易物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当贸易物品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衡量。
如果需求量变化较大,则说明需求的弹性较高。
同样,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衡量,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概念相似。
外汇市场的价格和汇率弹性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的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当国家的货币价格发生变化时,汇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汇率的弹性系数来衡量。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收支弹性曲线和弹性系数的计算。
收支弹性曲线是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根据收支弹性曲线,可以分析贸易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
弹性系数的计算是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弹性系数可以用来衡量贸易物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汇市场上货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弹性系数,可以评估贸易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确定贸易政策的效果以及可能的政策措施。
在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中,有几个重要的假设。
首先,它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垄断和厂商的市场力量。
其次,它假设价格和需求弹性是稳定的,在贸易政策的影响下不会发生变化。
此外,它还假设所研究的国家是封闭经济体系,没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总的来说,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国家制定合适的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弹性分析,国家可以评估贸易政策的效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3.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1)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2)由于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国内
货币政策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紧缩性的货
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3)货币贬值、关税政策及贸易与金融限制等政策 只有在改变货币供求情况下,才影响国际收支。
(1)结构论认为,货币论、吸收论都是从需求角 度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供 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2)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周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 既可以是周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也可以是长期性的 供给不足引起,而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 问题引起。
(3)引起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的结构问题主要有: ▲ 经济结构老化 ▲ 经济结构单一 ▲ 经济结构落后
2.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认为:国际收支的
不平衡的原因是总收入和总支出的不平衡。因此可以 通过改变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
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 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生产、
增加总收入的方法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
▲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减少总吸收来
4.货币论对贬值效应的分析 ▲ 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贬值时国内的
名义货币供应量是否增加。因为:
R = MD – D
▲ 如果D与MD同时增加,贬值便不能改变国际收支逆差;
▲ 如果D的增加大于MD的增加,甚至可能恶化国际收支。 5.对货币论的评价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结构论) 1.结构论的基本理论
◆
不仅指出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贬值
来调节国际收支,而且提出了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前 提条件。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补)
➢ 政策主张: • 货币论重视货币政策 • 弹性论偏重支出转换政策(汇率贬值) • 吸收论相对注重财政政策
No. 28
定)
• 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批评: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 No费. 27、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三个西方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
➢ 贸易差额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表述:
B = Y-A = X-M =ΔR
• 货币论强调其中的ΔR, • 弹性论的出发点是X-M, • 吸收论则将注意力放在收入与支出的大小对比(Y-
No. 24
4. 政策主张:
既然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故国际收支的不 平衡都可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调节。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D增加)可以减少顺差,紧 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 差。
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 干预,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 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且 影响是暂时的。
No. 7
4、J曲线效应---时滞效应
• 贬值的J效应:在马歇尔-勒纳条件下,贬值 后贸易条件能否立即改善?
– 答案:不能 – 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经济的惯性
No. 8
“J曲线”效应 (J-curve effect)
马歇尔-勒纳条件对货币
贬值引起国际收支改善的考
察是一种静态分析,没有考 虑调整的时间因素。在短期 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实 际经济部门贸易量的变化,
数量调整阶段(Quantity Adjustment Period): 数量和价格都变化。
No. 11
5、弹性论的局限性
弹性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也有许多缺陷: 1. 局部均衡分析,不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国际收支理论的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一、弹性分析法1、马歇尔——勒纳条件:EX + EM > 12、J曲线效应:1.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马歇尔-勒纳条件下,贬值后贸易条件不能改善。
2.缺陷:(1)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的,它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
(2)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
二、吸收分析法(一)公式:B=Y-A(二)政策主张:改变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政策1、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2、发挥作用的前提:必须有闲置资源存在;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货币贬值才会改善国际收支)(三)评价1、缺陷:(1)因果的逻辑关系上自相矛盾(2)没有考虑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未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中的作用)(3)充分就业假定条件下的分析,忽略资源运用效率(4)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2、作用:(1)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2)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因素,为货币论打下了基础三、货币分析法(一)特点1、货币论强调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作用。
2、从货币角度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3、假设(1)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等的函数。
(2)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变动不影响产量。
(3)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二)基本理论(三)货币论的经济意义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是一国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3、国际收支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四)政策主张1、既然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故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由国内货币政策调节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且影响是暂时的(五)简评1、贡献:(1)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视(2)政策主张:所有国际收支问题都可以用货币政策来解决,即货币供应政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增加)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2、缺陷:(1)颠倒国际经济的因果关系(2)货币论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的假设不严密(3)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假设不严密(在短期,货币需求不稳定)(4)一价定律成立的困难性(长期来看,一价定律往往不成立)(5)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批评: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理论
2、弹性论的假定条件 1. 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几乎为无穷大; 2. 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3. 假定其他条件(如收入、偏好等)不变,只探讨汇率变化对贸易 收支的影响。 推导过程见国际金融附录
x m 1
3 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 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 1
三、国际收支乘数论 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以哈罗德(R.F.Harrod)、劳埃德· 梅茨勒 (Laoyd Metzler)、弗里茨· 马克鲁普(Fritz Machlup)等为代表的经 济学家运用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以此形成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 (一)假定条件 1. 假定非充分就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进出口的变动与收入的变 动不会改变价格水平。 2. 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差额就是国际收支差额。 3. 假定汇率、价格、工资、利率等变量保持不变,只考虑国际收支 的收入调节机制。
x m
不同弹性条件下贬值对收入(美元)的影响
出口的 国内单 价 人民币 贬值前 贬值情 况一 贬值情 况二 7 汇价 出口的 美元单 价 1 出口数量 出口的 美元收 入 10000 10000 价格变动 出口 率(%) 数量 变动 率 ---
1:7
7
1:8
10%
在短期内,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首先恶化。过一段时间以 后,待出口供给(这是主要的)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 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出口供给的调整时间,一般被认为需要半 年到一年的时间。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字母J型,被称为J 曲线效应。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重点提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其评价;汇率决定理论及其主要模型; 汇率制度理论及、汇率制度比较;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新进展;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货币替代与麦金农计划。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8世纪时期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就提出了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目前出现了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论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纷纷采用货币贬值的手段调节国际收支。
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提出了弹性理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 ·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探讨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1.弹性的基本概念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一般说来,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1)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m E ),其公式为: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m E(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x E ),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x E(3) 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 ),其公式为: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m S(4) 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x S从这四个公式可见,弹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
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弹性就越大;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弹性就越小。
2.马歇尔一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货币贬值会导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
国际收支说
一.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是国际收支说的早期形式,这一理论产 生于金本位制时期,于1861年由英国学者戈 逊(G.J.Goschen)在其著作《外汇理论》 一书中提出。由于在金本位制下,铸币平价 是汇率决定的基础,故客观上需要说明的仅 仅是汇率的变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个变量对汇率影响 的分析结论,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得 出的,而实际上,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复 杂的关系,因此,它们对汇率的确切影响很 难简单确定。 例如: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 →增加进口; →造成货币需求的上升而造成利率提高,这 又带来了资本流入; →可能导致对未来汇率预期的改变。
1
➢基本内容: 1.国际借贷关系的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原因
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求,而外汇的供求 又源于国际借贷,因此国际借贷关系的变化 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在戈逊眼里,国际借贷的内容是广泛的, 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股票和公债的买卖、利 润和捐赠的收付,以及资本交易等。
2
2.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供求 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国际借贷可分为固
6
2.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它通过自身变动来 实现外汇市场供求的平衡,从而使国际收支始终 处于平衡状态。即:
CA KA 0 CA: 经常账户差额,KA:资本账户差额
➢经常账户简单视为商品、劳务进出口。其中进口
主要由本国国民收入(Y)和相对价格(p/ep*)决 定,出口由外国国民收入(Y*)和相对价格决定。
这样影响经常账户收支的主要因素可表示为:
CA f1 (Y ,Y , P, P , e)
7
➢而资本账户收支则主要取决于本国利率(i),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
1937年,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了弹性分析法。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是自动调节的,主 张政府通过汇率变动来改善一国国际收支,井详细分析了 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马歇尔—勒纳条件”:其前提假设是:
1、只考虑两个国家利两种商品; 2、采用局部分析方法,只考虑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而不考虑贬值对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其他因素的 影响; 3、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吸收理论推进了弹性理论关于贬值效应的研究, 同时又指出,不能仅仅用贬值作为应付国际收支逆 差的工具,而要把贬值与通货紧缩相结合。贬值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即国内外需求在国内外产量间 的配置与国际收支均衡一致,通货紧缩是为了使国 内总需求与国内总供给相适应。吸收理论还提出了 支出转向和支出减少政策等政策主张。
贸易条件效应
货币贬值将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
亚历山大把贬值对于贸易差额的贸易条件效应分为通 过价格效应的最初效应,以及通过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的 第二级效应。
他认为,货币贬值的正常后更是:贬值国贸易条件的 恶化,导致它的国际收支最初恶化 (t),其数量等于贸易 条件恶化相联系的实际收人的减少,即最初效应等于贸易 差额和实际收入的等量与同步减少。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 的第二级效应,即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at),将取决于吸 收的边际倾向,这一效应或者加强,或者减少货币贬值对 贸易差额的最初效应。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为:(t-at) 或(1-a)t。假设t为负,a<1,则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贸易 差额恶化。只有a>l时,贸易条件恶化才会改善外贸差额。
以A代表国内吸收(国内总支出),则A=C+I+G。 代入得,B=Y-A (18.11)
国际收支分析
(三)货币调节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政策意义与评价
货币法相信国际收支的自动恢复机制。 货币法提醒人们注重一个经济体内部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法主张采用灵活的汇率措施。 从理论的角度看,货币法将国际收支调整从过去的注重
经常项目转移到整个国际收支,这具有很好的意义。
三、现实中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调节措施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指标说明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认股权,用于记录我国居民 与非居民金融工具和雇员认股权交易情况。
其他投资指除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和储备资产外, 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其他金融交易。
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 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和其他储备资 产。
(三)吸收调节法
3、基本评价
吸收法的基础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分析,它将国际收支的状况 与国民经济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克服了局部均衡分析固有的局 限性。
调整国民收入Y,是改善国际收支较好的办法,但这隐含着资源 的重新配置或进一步提高总体生产能力。
国民收入本身受资源总量和资源重新配置难度的限制,若资源已 经接近充分就业,短期内收入没有办法提高。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某个时期内一个国家 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交易的 统计报表。 统计原则:权责发生制 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指标说明
1、经常账户:包括货物和服务、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 (1)货物和服务包括货物和服务两部分。货物指经济所有权在
外汇管制 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I表 示投资的增加,则: ΔY = K X ΔI
第三:乘数分析理论
二、主要观点:
国民收入的增加之所以是投资增加的倍数,是因为 新增投资↑→生产资料需求↑→生产生产资料收入↑→消 费品需求增加↑→消费品生产人收入↑......如此推演下去, 则国民收入的增加等于投资增加的若干倍。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实现的前提 1、不存在大量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很难引
起物价的相应变动; 2、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否则国际收支失衡未必会引
发黄金流动; 3、金本位制必须被各国严格遵守,一国不能限制黄
金的自由流动,黄金纸币不能脱离黄金的基础; 4、各国的进出口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以便
在价格变动时进出口数量会有有效变化。 (前提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脉络
当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统治了整个经济学 界,它将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领域,通过对外贸 易乘数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分析法”。同时,亚 历山大也运用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国际收支的 “吸收分析法”。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进行了 深入分析,为一国货币当局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
B、该理论指出只有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由初 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 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的根本途径。
第二:弹性分析理论
6、弹性分析理论评介: (2)局限:
A、未考虑劳务、国际间资本移动的因素,把国际收支 仅仅局限于贸易收支。这是该理论的重大缺陷。 B、该理论只分析了货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的情况,未 考察继发的通胀问题。 C、未考虑货币贬值对利率水平、国内物价水平等其他 因素带来的影响。 D、最重要的问题: 忽略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 (time lag)问题——J曲线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
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
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
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
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
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
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
与弹性分析法相
比,吸收分析法的贡献在于:
1)它将国际收支的变动与宏观经济状况相联系,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收支均衡的性质和失衡的原因,使人们得以摆脱弹性论机械地就进出口论进出口的分析局限,是调节国际收支的国内经济的理论基础。
2)它所采用的宏观均衡的分析方法更具有全面性且更符合实际,比弹性分析法进步。
3)吸收分析法把国际收支调节的重点放在国内供求水平上,而不是相对价格水平上,这是它与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区别。
吸收分析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1)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作用
2)实际上收入和吸收固然会影响贸易收支,但是贸易收支也会反过来影响收入和吸收。
3)在贬值分析中,吸收论完全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4)吸收论认为,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贬值不能提高收入,这里忽略了资源运用效率问题。
三、货币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与货币供求相联系。
国际收支不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反映了货币市场的存量不均
衡,但最终会自我纠正。
由于货币供给完全是在各国金融当局的控制之下,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控制货币在国际间的流动是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唯一办法。
在浮动汇率制下,通过汇率的波动也能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二)评价
1)货币分析法突出货币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但并不否定其他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方法,也并不否定其他经济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相反,而是将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与自己融为一体。
2)货币分析法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具有说明力,是最具影响的国际收支理论之一。
3)忽视利率的作用:货币分析法的最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