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玉璧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玉璧的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春秋战国玉璧的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春秋战国玉璧的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洛阳战国墓出土现藏美国堪萨斯威廉罗克希尔纳尔逊美术馆宽21.7厘米厚0.4厘米西周时,天下共主,同尊周天子。

周幽王之后,平王东迁,西土为秦国所并,东周开始,至三家分晋。

这段时间为春秋时代。

三家分晋之后,到秦并六国,一统天下,这段时间为战国,中间秦灭周,东周结束。

春秋战国时期比东周时间要长一些。

春秋早期玉夔龙纹瑗河南信阳黄君孟夫妇墓葬出土东西周虽然都是周朝,但平王东迁之后,礼乐不兴,春秋时期的玉璧、玉环、玉瑗之类的玉器比西周就少了。

形制与《周礼》的记载开始不一样了,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点。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春秋时代的玉璧基本造型与西周差不多,这一段时期,平素无纹的玉璧比例又有上升,总体数量比西周少一些。

平均尺寸要比西周小,厚度比西周要薄。

但是纹饰上要比西周要精美,开片薄,纹饰精美说明东周对于西周的制玉工艺还是有积累和发展的。

黄君孟夫妇墓葬出土玉夔龙纹瑗拓片(反正面)外直径20.2厘米0.3厘米厚二、玉璧的用料主要是使用的产自昆仑山的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越往春秋晚期,使用的比例越高,对于玉的定义越来越精确,选料越来越精,偶尔还能看到岫玉制品。

山西省博物馆藏玉夔龙纹瑗春秋晚期隐起法和田玉外直径7.4厘米,厚0.4厘米三、这段时间由于玉料选用精细,玉质比以往的时代要好,玉质致密不容易全面受沁,新石器时代玉璧中那种满沁、鸡骨白的玉器不多,有沁的玉器只是局部有绺裂、损伤的地方才会出现沁色,或者出现局部接触侵入性物质引起的杂色沁。

春秋晚期玉夔龙纹出脊瑗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外直径11.8厘米。

厚0.4厘米四,纹饰方面,平素无纹的玉璧比例比周以前的少,比西周的多一点,可能跟时代的经济形势有关。

这一时期夔龙纹风行,大量玉璧都用夔龙纹装饰。

早期夔龙纹使用阴线雕刻(阴线雕刻比较容易制作),中晚期使用隐起法表现,这符合了玉器制作由简到繁的规律。

春秋晚期玉夔龙纹瑗山西省博物馆藏外直径18.4厘米厚0.3厘米五、这一时期的玉璧制作工艺经过西周和春秋时代的积累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玉璧纹饰越来越精细,为战国玉器的繁荣也奠定了基础。

夏朝玉璧特征

夏朝玉璧特征

夏朝玉璧特征夏朝玉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文物的瑰宝,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于夏朝玉璧的文化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玉璧的制作工艺夏朝玉璧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这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代表之一。

首先,在选料方面,夏朝玉璧的选料非常严格,必须选用质地优良、纹路清晰、颜色均匀的玉石才能制作。

其次,在加工方面,夏朝玉璧的打磨、雕刻、刻画等工艺都非常复杂,需要精湛的技艺和工具才能完成。

特别是在雕刻和刻画方面,夏朝玉璧的工艺非常细腻,可以用极小的工具在极小的空间里雕刻出复杂的图案和字体,这是其他玉器所不具备的。

二、玉璧的图案夏朝玉璧的图案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动物、植物、神话传说等。

常见的动物有龙、凤、狮、虎、麒麟等;常见的植物有花卉、叶子、葡萄藤等;常见的神话传说有大禹治水、尧舜禅让、女娲补天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夏朝社会的宗教和文化信仰。

三、玉璧的大小和形态夏朝玉璧的大小和形态也非常多样化,有的玉璧很小,大小仅有几厘米,有的玉璧很大,重达几十斤。

除了大小之外,夏朝玉璧的形态也非常多样化,有的玉璧是磨成圆盘形或椭圆形的,有的则是磨成长条形或多边形的。

每种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寓意。

四、玉璧的使用与意义夏朝玉璧的使用主要是作为礼品赠送给贵族或用于祭祀。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玉璧是一种神圣的物品,具有神秘的力量和超自然的能力。

因此,夏朝玉璧的制作和使用也承载了社会和文化的深层含义,代表着人民对于神灵的崇拜和对于和平幸福的向往。

综上所述,夏朝玉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图案、大小和形态以及使用与意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属性不仅反映了夏朝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对于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古代玉璧的发展演变

古代玉璧的发展演变

古代玉璧的发展演变古代玉璧的发展演变(上)自古以来,玉璧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玉璧是以玉制成的一种圆形玉器,被誉为“玉饰列国、终古传世”。

它不仅拥有美观的外观,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玉璧的发展演变展示了中国玉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漫长历史。

中国玉石的挖掘和应用可以追溯到大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开始发现玉石的美丽与独特,将其作为宝贵的工艺品使用。

玉璧的初现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它成为贵族和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最早的古代玉璧外形简单,通常由玉石制成,形状如同一个平坦的圆盘。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璧逐渐演变并发展成为更加精致的艺术品。

在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56年),玉璧的形状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简单的圆盘形,而是开始出现刻有纹饰的方形和圆形玉璧。

这些纹饰常常代表着吉祥、祈福和权力等寓意,成为人们崇拜和追求的对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玉璧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的玉璧呈现出更加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更多元的造型。

在这个时期,雕工常常将动植物的图案刻在玉璧上,同时也开始使用轧法等更复杂的制作技术。

玉璧因其精美的外观和珍贵的材质逐渐成为统治者之间的外交礼品,以示交好和尊重。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玉璧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玉璧制作更加精细而细致,经常以镌刻的方式来展示神话和历史故事。

此外,这一时期的玉璧还添加了更多的饰物和镶嵌的宝石,使其显得更加豪华和璀璨。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玉璧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这个时期的玉璧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比如在玛瑙和玉石上雕刻五彩花鸟、山水和人物的图案,以及镶嵌珍贵的宝石。

它们不仅成为了贵族和皇室的珍藏品,也成为了宫廷礼仪和文化交流的关键。

到了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玉璧的制作工艺进一步细腻和精湛。

细数博物馆藏战国出土玉器——玉璧

细数博物馆藏战国出土玉器——玉璧

细数博物馆藏战国出土玉器——玉璧展开全文壁是我国古代重要玉器之一,是战国时最普遍、数量最多的一种礼玉。

其主要的功能为瑞玉,此外还有其他作用和意义。

其形平圆,中有圆孔,边宽为内孔半径之倍,所谓“肉倍好谓之璧”(《尔雅·释器》)。

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严格,一般称边宽较大孔较小者为璧,反之为环。

《说文解字》:“璧,瑞玉圜也。

从玉辟声”。

《玉篇》:“瑞玉,圜以象天也”。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璧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

”《周礼·秋官·小行人》:“璧以帛。

”注曰:“五等诸侯享天子用壁。

”孙诒让《周礼正义》云:“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

享,献也。

”而《周礼·春官·典瑞》也有“璧琮以殓尸”的记载。

从战国玉壁出土情况看,有的出于墓中,或置于骨架之上,或置于尸骨周围;有的则出于祭坑之中。

可见它们的用途已不限于礼仪上使用,还作为祭器。

一、圆形玉璧一是素面玉璧。

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一件玉璧,呈青白色,有青黑色沁蚀,素面无纹(图3—1)。

图3-1《素面玉璧》直径8.4、孔径3.4、厚0.4厘米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二是饰纹玉璧。

这种玉璧数量最多,为战国玉整的代表性器类。

其上多饰以谷纹、云纹,还有的饰以蒲纹、兽面纹等。

如:河南淮阳市平粮台出土1件玉璧,青白玉质,其边缘带黑褐色沁斑。

中间一孔,较小。

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缘饰弦纹一周,中间饰整齐有序、饱满圆润的谷纹(图3-2)。

图3-2《谷纹玉璧》直径7.6、孔径2.7、厚0.45厘米河南省淮阳市平粮台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山东曲阜市鲁国故城出土1件大玉璧,青玉质,两面纹饰相同,纹饰繁富精细。

内外边缘饰弦纹一周,形成一周廓;再以两组微隆起的弦纹将璧面分割成内、中、外三层纹饰:内、外层为阴线刻纹,内层为合首双身的龙纹(合首处呈兽面纹),其间以三道弦纹相隔成三组;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尾两两相交盘。

玉璧发展历程简述

玉璧发展历程简述

玉璧发展历程简述玉璧是一种传统中国玉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是由玉料雕刻而成的一种瑰宝,被视为吉祥和财富的象征。

玉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宝玉文化。

在中国古代,玉器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贵族身份的象征。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器物。

到了商代和西周时期,玉璧成为了贵族社会身份的象征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璧的工艺和样式逐渐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玉璧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

这一时期的玉璧形态多样,有的呈磬形,有的呈圆形,还有的呈方形。

很多玉璧上刻有精美的纹饰,象征着吉祥和福气。

汉代是玉璧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汉朝,玉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玉璧成为了宫廷和贵族的重要藏品。

同时,玉璧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有的呈饼状,有的呈椭圆状,还有的呈二合形状。

一些玉璧上刻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图案,寓意着对吉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玉璧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明清时期,玉璧逐渐流行于民间,成为中产阶级和士人的收藏品。

玉璧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细致精湛,纹饰更加丰富多彩。

进入现代社会,玉璧依然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

玉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珠宝首饰等领域。

同时,随着玉石的稀缺性和珍贵度的增加,玉璧的市场价值也呈现出飙升的趋势。

总的来说,玉璧作为一种传统的贵重文化艺术品,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通过不同时期的变迁和演变,玉璧逐渐从贵族社会的身份象征转变为广大民众的珍藏品。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玉璧都是一种独特而令人向往的宝物。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断代与鉴赏中国古代玉璧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断代与鉴赏中国古代玉璧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断代与鉴赏中国古代玉璧各时期的风格特征!常熟博物馆汉代谷纹玉璧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

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

由于出土的和传世的玉璧绝大多数并不符合这个规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将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均称之为璧。

良渚文化玉璧考古发现,玉壁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

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

这期间的玉壁表面光素无纹。

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

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

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

龙山文化玉璧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壁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

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

原始社会的玉璧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

崧泽文化玉璧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晚期玉璧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为“老岫岩玉”,或蛇纹岩。

大汶口、龙山、良渚等诸原始文化分布区所出土的玉器,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质、石英、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制成”。

商代晚期玉璧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玉璧又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商代晚期玉璧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或为牙黄色。

古代玉璧的风格特征

古代玉璧的风格特征

古代玉璧的风格特征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

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

由于出土的和传世的玉璧绝大多数并不符合这个规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将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均称之为璧。

考古发现,玉壁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

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

这期间的玉壁表面光素无纹。

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

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

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

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壁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

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

原始社会的玉璧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

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为“老岫岩玉”,或蛇纹岩。

大汶口、龙山、良渚等诸原始文化分布区所出土的玉器,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质、石英、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制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玉璧又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或为牙黄色。

多素面无纹。

三星堆遗址曾出土一枚商代晚期的璧面碾琢出数组同心圆凸纹的玉璧。

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等。

历代玉璧(汉代篇)——中国古玉

历代玉璧(汉代篇)——中国古玉

历代玉璧(汉代篇)——中国古玉
文艺骨干头条号梳理
玉璧,由于有和氏璧的名头在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高古玉的代名词了。

玉璧由于西汉的制度,已然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了。

玉璧出土实物比较多,很久便想梳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苦于素材多且分散,难度大而迟迟没有找到满意的图例。

就造型来看,汉代玉璧,主要是西汉,其代表性作品为出廓璧,但也非其原创,只不过西汉时期记忆成熟且已达到顶峰,后世追仿不断。

就我个人而言,谷纹尤其乳钉纹西汉玉璧也是我个人所欣赏的造型。

其比例和做工的圆润令人称奇,纹饰大概取材青铜器,但比青铜器少了不少戾气。

玉璧有汉之时,发展到了顶峰,后世大概因信仰及审美品味的变化吧,玉璧不再是特权阶层的主导性偏爱了。

虽有追仿,但规模很小,作品也没放开显得亦步亦趋,逐步成为极小众的把玩或陈设品了。

宜子孙日宜昌西汉广西合浦.
玉璧中上靖王墓
长乐铭谷纹璧,高12.3,故宫
河北定县中山简王墓出土
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墓出土
高10.6,故宫
青玉谷纹双螭璧,东汉,天津博物馆.j
长乐铭,高16.55,台北故宫
宜子孙东汉江苏扬州
东汉,益寿铭,高13.2,故宫
西汉,天津博,直径25.3.
西汉,带铆钉,直径22.2,扬州高邮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济北王墓
西汉,径11.6,仪征汉墓
西汉,直径6.1
西汉,天津博
西汉,直径14.6.
东汉,长沙
汉代,六安
汉代,11直径,台北故宫
戈父丁簋,商代
乳钉纹雷纹三耳簋,商代。

玉璧鉴赏

玉璧鉴赏

玉璧鉴赏中华民族用玉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古代历史上可以看出,上起君王下至庶民都有用玉、佩玉的习惯。

玉璧则是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久远的器型之一。

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开始使用玉璧。

玉璧足圆形片状带有中孔的器物。

《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其中所谈的“肉”指的是玉质部分,“好”指的就是孔。

玉璧是礼器中的“六瑞”之一。

古人用璧礼天、等贵贱、享赠、辟邪、敛尸。

古代多用玉璧祭天。

古代人把玉璧佩带于身上,用来表现人们的品德、操守,另外也显示不同人的财富、等级。

故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夏、商、西周时期多流行玉璧与其他玉器组合成串饰佩带。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们用于辟邪佩带的玉器造型比较多,佩带玉璧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有的就单独系挂在腰间。

随着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表现在玉璧上的风格也不断地变化。

特别是在造型、纹饰方面都相继发生了改变,体现出各个时期不同的特点。

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

当时所用的材料多为蛇纹石、阳起石类的青灰色半石半玉材料。

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

这期间的玉璧表面光素无纹。

尽管如此,也使我们看到当时原始先民们已经能够掌握开片材、钻孔、抛光等技术了。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玉璧又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

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或为牙黄色。

多素面无纹。

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等。

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纹饰。

教你如何巧妙辨明清玉璧

教你如何巧妙辨明清玉璧

教你如何巧妙辨明清玉璧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

由于出土的和传世的玉璧绝大多数达不到这一要求,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将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均称为璧。

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

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有的留有切割痕迹,表面光素无纹。

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

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璧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水锈和灰黑等痕迹。

明代玉璧数量较多,品类繁复,加工不精,玉质多为青玉、白玉,还有少量碧玉。

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饰谷纹和云纹者。

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周围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

明代玉璧主要为佩带之用。

玉器专家李久芳认为,在明代,历史上那种大型的刻谷纹、蚕纹、蒲纹和龙纹、凤纹、兽面纹的玉璧,很少出现了。

明代玉璧上的螭纹、乳钉纹的圆弯处均呈方折,内圆中显硬直。

刻工一般草率、粗犷,阴刻线弯角处有毛丝外露的所谓“绳脚”。

清代玉璧以新疆白玉、青玉为主,还有碧玉、墨玉,这一时期无论朝野都流行系璧。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璧身较厚,穿孔较小,并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璧。

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

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的玉璧逼真,而且精美。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玉器专家张广文认为,清官所制玉璧,很大部分仿照汉代作品,主要是谷璧、蒲璧和变形兽面纹璧。

谷璧和蒲璧,在造型和工艺上竭力追求汉代特点,但不加作旧处理。

这类玉璧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依汉璧样式;另一种是在璧内上直接雕仿汉兽面纹或四灵纹。

清代后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只求形似,不求工精。

元代玉璧纹饰特点

元代玉璧纹饰特点

元代玉璧纹饰特点元代玉璧纹饰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纹饰风格。

下面将从纹饰的种类、形态特征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对元代玉璧纹饰进行详细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的描述。

一、纹饰种类元代玉璧纹饰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几何纹、动植物纹、神话传说纹和文字纹等。

其中几何纹以直线、曲线、波浪线等简洁的几何形状为主,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动植物纹以龙、凤、麒麟、狮子、牡丹等为主要形象,形态逼真、生动活泼;神话传说纹以神仙、山水、祥云等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文字纹则以篆书、隶书等古代文字为主,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点。

二、形态特征元代玉璧纹饰在形态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元代玉璧多为圆形或扁圆形,整体呈现出饼状或盘状的外观,厚度相对较薄。

其次,纹饰多集中在玉璧的中央部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纹饰区域,周围则是光滑的璧面。

此外,元代玉璧的纹饰通常通过浮雕或雕刻等工艺表现出来,纹饰的线条流畅、雕刻精细,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三、象征意义元代玉璧纹饰的纹样丰富多样,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龙纹象征着皇权和权威,是封建社会中最高权力的象征;凤纹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宫廷文化中常见的纹饰;麒麟纹象征着吉祥和祥瑞,是祈求平安和祥和的象征;牡丹纹则象征着富贵和美好,是元代宫廷中常见的花卉纹饰。

这些纹饰不仅展示了元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还彰显了玉璧作为贵重礼物和吉祥之物的地位和意义。

元代玉璧纹饰具有多样的种类和形态特征,纹饰内容丰富多样,象征意义深远。

这些纹饰不仅展示了元代玉器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元代玉璧纹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纹饰形式的丰富性和寓意的多样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思考。

通过对元代玉璧纹饰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玉器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古玉文明源远流长,来看看巫玉时代的各类玉璧!

古玉文明源远流长,来看看巫玉时代的各类玉璧!

古玉文明源远流长,来看看巫玉时代的各类玉璧!玉璧贯穿整个古玉文明的始终,自文化期到当今时代,玉璧文化洋洋大观颇耐玩味。

从玉器文明开始的巫玉时代(文化期)、到神玉时代(夏商周三代)、到王玉时代(秦汉到唐)、到民玉时代(宋以来),玉璧也走过了其所以独特的工艺文化过程,各具时代特征,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巫玉时代不同地域的精美玉器。

华夏古玉文明的巫玉时代(文化期),可以选择红山、齐家、良渚三个文化为代表,分别位于华夏文明东北、西北、南方三个古玉文化密集地,可以涵盖巫玉时代特征和发展历程。

红山文化玉璧红山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

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环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璧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双联玉璧辽宁省博藏红山文化三联玉璧为什么馆藏红山文化玉璧人见人爱,因为久远的文化古玉已经“熟”透了,任何人一见都知道她是高古玉,人人都可以是专家。

所以相对“熟”是红山文化古玉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齐家文化玉璧齐家文化距今约三四千年,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

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

清宫旧藏齐家文化玉璧齐家文化三联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齐家文化六联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带有介于不同颜色之间的杂色玉,称为“多色玉”,是齐家的特征之一。

齐家文化玉璧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圆形等。

璧的外缘不是很规整。

大小有直径达几十厘米的,有的直径1~2厘米;厚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较厚,有的则很薄,一般还有厚薄不均的现象,只有精加工过的璧才能做到厚薄较为均匀。

良渚文化玉璧良渚文化距今约六七千年,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

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

古玉形制演变——璧形器

古玉形制演变——璧形器

古玉形制演变——璧形器璧形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器类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便一直延用,形制样态亦随时代的更迭而不断演进变化。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璧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良渚、齐家等文化即已出现璧形器。

然而,由于区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璧形器形制并不完全一致。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所出璧形器见有单体者,也存在上下相连的双联璧及三联璧,外廓多不圆整,有时还呈方圆形,内外缘皆琢磨作薄刃边且璧面微隆。

图1 红山文化玉璧图2 红山文化双联璧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璧形器主要呈单体形态,体量大,内孔小,器形略显厚重,由于采用去方成圆及管具钻孔制作,外缘通常不甚圆整,内孔也常留有管具旋磨痕迹及喇叭孔现象。

图3 良渚文化玉璧地处西北的齐家文化则以单体圆璧与多璜联璧较为常见,单体圆璧有两类,一类造形与良渚文化近似,另一类内孔大、璧面窄,二者器表通常皆留有片具切割痕迹,而由多件璜形器缀连而成的圆璧,则是这一区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璧形器。

图4 齐家文化玉璧图5 齐家文化三联璧二、商周璧形器商代采用旋转切割法,以环状玉料制作璧形器,可分为凸唇璧和片状璧两种类型。

凸唇璧呈圆环形,孔壁向上下延伸,于内孔两端形成立体凸缘,因此又被称为“凸缘环”,是商代特有璧形器造形。

片状璧由凸唇璧上下两端分剖而出,外廓与内孔皆为圆状,造形承袭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延续至各代,器表与凸唇璧一样具有旋转切割产生的环状弦纹,而“内圆外圆”的样态作为璧形器的基本特征,成为后世璧形器形制发展的基础。

图6 商代凸唇璧西周璧形器均为片状圆璧,造形与商代片状璧相同,唯在璧面之上着意雕琢当时的流行纹样,形成不同于商代的玉器风格。

图7 西周时期龙纹玉璧三、春秋战国璧形器春秋战国璧形器继承了商周的基础,一方面维持片状璧“内圆外圆”的传统样态,另一方面又在璧缘增添若干附饰,使璧形器造形出现更多变化。

由于这一时期藉由大型管具切割外廓,因此传统璧形器的形状极为圆整,器表会因应各时代纹饰喜好雕琢纹样。

玉璧发展历程玉琮

玉璧发展历程玉琮

玉璧发展历程玉琮玉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玉璧的发展历程。

玉璧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约7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候,玉璧主要被用作祭祀、贮藏和礼物赠送等用途。

当时的玉璧呈蓝色,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石质较为粗糙。

这种玉璧被认为是神灵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推移,玉璧逐渐开始发展。

在商代,玉璧已经呈现出圆形或半圆形的形状,石质也更加精细。

这时的玉璧可用作贮藏谷物或赠送给贵族,展示财富和地位。

到了西周时期,玉璧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玉璧的形状更加多样化,有方形、圆形、六角形等等。

同时,玉璧镶嵌了大量的金银装饰,使得它更加豪华奢华。

此时的玉璧成为贵族间互赠的重要礼物,也是祭祀神灵的重要器物。

秦汉时期,玉璧的发展逐渐趋缓。

虽然玉璧仍然是贵族间互赠的重要礼物,但其形状和装饰并没有太大变化。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玉璧更多地展示了古代玉器艺术的完善和传承。

随着历史的进程,玉璧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玉璧的造型变得更加精细,雕刻技巧也更加高超。

这时的玉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表面刻有纹饰和花卉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在宋代,玉璧还被用于宫廷的正式仪式,成为皇帝权力的象征。

至元明清时期,玉璧已经成为了富豪和大臣们炫耀地位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在装饰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玉璧多呈方形或椭圆形,表面雕刻着各种花纹和图案,非常精美华丽。

而到了现代,玉璧开始更加注重在艺术上的表现。

在当代玉石艺术家的创作中,玉璧不仅形态多样,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点翡翠、镶嵌贵金属等。

这些现代玉璧既传承了古代玉璧的文化内涵,又与时俱进,展现了时代的风貌。

总的来说,玉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从最初的祭祀和贮藏用途,到后来成为贵族互赠的礼物,再到现代的艺术创作,玉璧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示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

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 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玉璧的出现及初 步发展
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作磨制石器,同时出现了许多玉石器。玉璧作为最早 的玉器之一,出现在距今约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此时的玉璧外形简 单,制作工艺朴素,主要用作装饰品和祭祀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璧逐渐 普遍,形制也不断增多。
汉代时期,玉璧的雕刻工艺达到了顶峰。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手法层出不 穷,纹饰也更加繁复精美。汉代玉璧的用途广泛,包括作为礼器、佩饰、随葬 品等。其中,用作佩饰的玉璧称为组璧,由数片小玉璧连缀而成,形制别致。
二、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特 点和分类
1、新石器时代玉璧的特点和分 类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多采用天然玉石材料,外形简单,制作工艺朴素。从出土实 物来看,新石器时代的玉璧主要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形状,直径一般在5-15厘 米之间。此外,还有一些小型化的玉璧,被称为“璜”,被用作项链等装饰品。
2、商周时期玉璧的特点和分类
商周时期的玉璧多采用新疆和田玉等高档玉石材料,制作工艺精湛。这一时期 的玉璧主要分为两种形制:圆形和方形。其中,圆形玉璧占据主导地位,直径 一般在5-20厘米之间;方形玉璧则较少见,尺寸也较小。此外,商周时期的玉 璧还常常带有纹饰,如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3、汉代玉璧的象征意义
汉代时期,玉璧的象征意义主要与儒家的道德观念相关联。例如,东汉文学家 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就提到:“君王之玺以示信也,天子之璧以示德也。” 这表明汉代玉璧成为了君权和德行的象征之一。此外,汉代玉璧还常常作为随 葬品陪伴墓主人下葬,被认为具有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作用。
谢谢观看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
目录
01 一、新石器时代至汉 代玉璧的发展历程

苍璧礼天古代玉璧赏析

苍璧礼天古代玉璧赏析

苍璧礼天——古代玉璧赏析定期推送玉器艺术信息,专家评论,微拍信息,玉器规矩,书画艺术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玉器艺术平台、重服务的微信运营!关注我们妥妥没错!(关注微信:yuqilaofashi)璧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玉礼器,《尔雅·释器》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所指的是璧边的宽度,而好则指它中间圆孔的孔径,也就是说边宽大于孔径的就是璧了。

谷纹璧和蒲纹璧是主要流行于战国后期至汉代的玉璧,是中国古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类型,谷纹璧是指表面装饰有排列整齐或不规则排列,形状似小谷粒的圆形突起的的玉璧,蒲纹璧则是指表面装饰有由两组或三组平行线交叉组成的编织纹的玉璧,因其纹饰和我们编织的席子相似,因而称其为蒲纹璧。

上海博物馆藏良渚玉璧玉璧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最初形制较小,应该“只是用于佩戴在身上或手臂上的装饰品。

”到新石器时代末期,玉璧的体积明显增大,这一时期的玉璧多出土于墓葬中并且分布范围很广,如:分布于内蒙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区的红山文化,以及分布于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的齐家文化,和分布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省常州一带的良渚文化等,都有玉璧的出土。

这说明玉璧作为一种重要的器形已被当时不同的文化体系所认可,同时墓葬中大量出土也说明玉璧不再是装饰品,而是具备了祭祀等其他社会功能。

原始社会时期的玉璧以素面最多,制作大都比较粗糙,造型也不尽规整,璧体往往厚薄不均且常留有切割痕迹。

台北故宫藏商代晚期玉璧商周时期的玉璧制作工艺提高,璧面切割平整'亦多为素面,这一时期的玉璧多出于如殷墟妇好墓等的贵族墓中,且数量很多,而平民墓中几乎没有。

周代玉璧制作工艺大幅提高,大璧仍以素面较多,小璧则常饰有精美的纹饰,并且由于当时社会礼制的成熟和《周礼》的出现,最终形成了“礼玉系统”,同时也确定了玉璧作为礼玉的重要地位。

浅析玉璧的艺术特征

浅析玉璧的艺术特征
摘 要 :玉璧是 中国 玉器 中 出现 较早 且数 量较 多的器 型之 一 。 简单的造 型 和特 殊 的涵 义 ,使 玉 璧 自新石 器 时期 开始 至 清末 ,都从 未退 出过历 史舞 台。本 文通 过 对相 关 文献 资料 的分析 ,归纳 总结 了玉璧 的 多种功 能 ; 同时 以典 型 的玉 璧 为例 ,探 讨 其 材质 、造 型 、纹 饰和 工 艺等特性 ,从 而深 刻的反 映 了玉 璧 中所 蕴含 的 艺术特 征 。 关键 词 :玉璧 ;造 型 ;纹饰 ; 艺术特征
圭 、璋 、琥 、璜 合称 六 器 ,它是 中国 最早 的玉 器器 型 之 一 , 也是 是周 代 以后 ,封 建统 治阶 级为 了维 护礼 制 ,制作 了大 量的 玉制 礼器 玉文化 的重要 代表 。据 考古 资料证 实 ,玉 璧最早 可追 溯至 新石器 时 和 佩器 。如 《 礼 》: “ 周 以玉 作六 瑞 ,以等 邦 国。王执 镇圭 ,公执 期,如 红 山文化 、龙 山文化 、 良渚 文化 和齐 家文 化等 文化 遗址 均 出 桓 圭 ,侯执 信圭 ,伯 执躬 圭 ,子执 谷璧 ,男执 蒲 璧 。” 明确 规 定不 土 了大量保存完整 的玉璧 。
中图分类号 :1 1 文献标 识码 :A 0 4 文章 编号 :1 0 — 2 X 2 0 ) 1 - 1 9 0 6 0 6 (0 9一 0 — 4 0 6 0 ’
1 关于玉璧 .
始 ,玉 器就 伴随着 人们 的生 产生 活而 出现 。历代 玉器 不仅 是社 进步
子 也将 “ 子 比德 于 玉 ” ,强 调 玉 的 内涵 与 人 的精 神 世 界彼 此 互 君
以 白琥 礼 西方 , 以玄璜礼 北方 , 皆有牲 币,各放其 器之 色 ”,文 中 为 主 。其中 , 以白玉和 青玉 为主 的清 代初 期和 中期 的玉料 极 佳 。此 所载 曾贯 穿于 良渚文 化 以后 中国整 个历 史时期 “ 以苍 璧礼天 , 以黄 外 ,其 他玉料 还有 岫岩 玉 、黄玉 、青 白玉 、碧 玉和 玛瑙 等 。因此 , 琮 礼地 ”的礼仪 制度说 明。作 为礼器 的玉 璧一 般形 制较 大 ,如 拱 璧 玉质 的优 良直接 决 定 了玉器 的价值 。而 颜色 、质 地和 光泽 则综 合决 中 的大璧注 是 天子 礼天 的用 器 ,诸 侯献 天子 也 要使 用大 璧 。其 本 定 了玉料 的玉质优 劣。

历代玉璧的特点

历代玉璧的特点

历代玉璧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而又以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最为代表,一般认为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

早期的玉璧大多显粗糙,边缘不够规整,璧体厚薄不均匀,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

到了中期,器型仍比较简单,素面无纹,但璧身圆整光滑、制作精细。

这时期的玉璧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强烈地表现出显贵阶层最大限度占有玉料的愿望,而与这种愿望相对应的主要是一种财富的观念。

玉璧自早到晚的嬗变体现出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的趋势,显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

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

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

在礼器中的玉璧应该是圆形玉璧,玉料采用的应该是青玉,象征着巨大的天体。

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

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

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极具特色。

春秋之后,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丧葬用玉。

这一时期玉璧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

从总体看春秋与战国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

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戴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

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以下,琢工规整,打磨光亮。

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

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

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

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

玉璧有价玉文化无价,玉璧可以见证一个朝代发展

玉璧有价玉文化无价,玉璧可以见证一个朝代发展

玉璧有价玉文化无价,玉璧可以见证一个朝代发展玉璧是中国玉文化中的重器之一。

汉代的玉璧直径一般在12至26厘米之间,最小的系璧只有几厘米,厚度一般在3至7毫米之间,较厚的也有1厘米。

依其纹饰和形制,大体可分为:一、素璧:毫无纹饰的素璧,至汉代已逐渐罕见,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几件。

二、方格纹璧:璧面饰方格纹的汉璧,考古出土非常稀少,仅在安徽定远侯家寨汉墓出土一件;三、谷纹璧:谷璧自周以来则出现。

谷纹璧是在璧面琢磨出排列有序凸起的许多小乳丁,看上去像是一颗颗小粟粒。

谷纹璧在战国已甚为流行,汉尤盛行,按其纹饰形制,可细分为一般谷纹璧,带芽谷纹璧、勾连谷纹璧、蒲格谷纹璧四种;一般谷纹璧:是在璧面凸起许多排列有序圆形似小粟粒状玉璧,这种璧在河北满城汉墓,广州象岗南越王汉墓,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均有出土,而且这种谷纹是许多汉璧的基本纹样。

带芽谷纹璧:所谓带芽谷纹璧,就是在玉璧的谷纹上刻有带尾的幼芽,象五谷初生之象,而且非常形象。

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这种纹饰寓意丰收,是祥瑞之象。

并又称为涡纹,凸起涡纹,谷纹及卧蚕纹,在汉代非常流行,是汉璧中为数最多的一种。

勾连谷纹璧:是在谷纹璧上以阴刻弧线将两或三个谷纹互相勾连的组合纹饰,并且很有规律地错向排列,构图非常新颖。

还有以台阶式的曲折线,将谷纹勾连在一起的组合纹饰,工艺相当细腻和精美。

蒲格谷纹璧:就是以三对六条平行直线,成六十度斜向交织成六角格子的纹饰,并在每个六角格子内有凸起的谷纹或带芽谷纹,工艺甚为精湛,在汉璧里并不多见。

四、蒲纹璧:《周礼·春官·典瑞》载:男执蒲璧。

即玉璧上的纹饰,是用三对平行斜线,成六十度交织成六角格子,在格子中呈现六面晶体突起,如古代编织蒲席的纹饰。

蒲璧在战国时代已见多有出现,至汉更为流行。

如广州象岗南越王汉墓,山东巨野红土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璧,多有此种纹饰。

五、云纹璧:在璧面上以弧线延伸两端同向内卷形成倒勾,畅如流水行云,又称勾纹,有用阴线琢磨而成,或用压地、隐起俗称恒纹的手法,形成许多像轻云舒卷的精美纹饰,很有规律的布满璧上称云纹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玉璧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中华民族用玉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古代历史上可以看出,上起君王下至庶民都有用玉、佩玉的习惯。

玉璧则是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久远的器型之一。

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开始使用玉璧。

玉璧是圆型片状带有中孔的器物。

《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其中所谈的“肉”指的是玉质部分,“好”指的就是孔。

玉璧是礼器中的“六瑞”之一。

古人用璧礼天、等贵贱、享赠、辟邪、敛尸。

古代人把玉璧佩带于身上,用以显示不同人的财富、等级。

在商周时代,公、侯、伯爵持圭朝见君王,子爵、男爵则分别持谷璧和蒲璧朝见。

玉饰同时用来表现人们的品德、操守——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商、西周时期多流行玉璧与其它玉器组合成串饰佩带。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们用于避邪佩带的玉器造型比较多了,佩带玉璧的方式也比较简单了,有的就单独系挂在腰间。

随着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表现在玉璧上的风格也不断地变化。

特别是在造型、纹饰方面都相继发生了改变,体现出各个时期不同的特点。

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

当时所用的材料多为蛇纹石、阳起石类的青灰色半石半玉材料,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

尽管这期间的玉璧表面光素无纹,但也已经足以使我们看到当时原始先民们掌握了开片材、钻孔、抛光等技术。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璧开始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

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偶有牙黄色,多素面无纹。

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其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等。

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纹饰。

表现动物纹饰的眼睛非常形象,眼珠为双阴刻线圆圈,外廓以美丽的“臣”勾型眼眶;龙凤的身上还刻有鳞状双重环纹,首尾相叠——凤的尾部甚至翻翘到凤头之上,看上去精巧秀美。

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优美。

此时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玉、碧玉、白玉及岫岩玉和南阳玉。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同时还被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

由于玉器用途的扩大,使用者范围的扩展,这个时期的玉璧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璧体变薄变轻。

与此同时,这时期玉璧上的纹饰也丰富起来,有谷纹、蒲纹、各种变形云纹、龙凤纹、蟠螭纹等。

在玉璧的制作方面,比以前更加精细,璧面打磨得十分光亮,由此更显示出玉的坚硬、古朴、典雅的美。

战国谷纹每个颗粒都打磨得工整、圆滑,和它的边缘一样。

颗粒的布局是均匀、密集的,颗粒之间没有打格的痕迹,说明碾玉的技巧精湛且功夫到位。

战国璧上的龙纹、蟠螭纹、凤纹、兽纹等,其特点和战国其它器物上相同的纹饰一样,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般是比较容易鉴别的。

到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

因此汉代玉璧总的特征是大。

大器形、大纹饰、大线条。

谷纹是汉代玉璧上常见的纹饰。

一般这种纹饰为浅浮雕状,手摸有明显的突起、圆滑之感,排列整齐不乱,即使近玉璧边缘处也以阴线出半个圆表示谷纹,以示整齐;每个谷纹尾部收刀干净,无晦涩生硬之感。

大型的玉璧比战国的略厚,谷纹、蒲纹颗粒比战国的大,而且比战国的稀疏。

地子也琢磨得不够精细,一般都留有打格的痕迹,另外,汉代玉璧采用镂空雕法的也比较多。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这一时期的玉璧比较少见。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强盛帝国。

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

此时东西方交流密切,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与观念。

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

此时玉璧又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纹饰方面也比以前更加丰富多样了,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都成为玉器雕刻的题材。

常见的表现方法为一面是谷纹、蒲纹,一面是兽面纹、蟠螭纹;也有的一面为兽面纹、蟠螭纹,另一面为花草纹。

在纹饰的雕刻技术方面,也表现得刀工纯熟、流畅,用较粗的阴刻线雕轮廓,用细阴刻线陪衬,线条有时并不连接,但是它的走向趋势使雕刻的创意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美的满足、美的尽兴。

玉璧上的谷纹也与这时期的特点相一致,细小柔和。

轮廓不十分清晰,但打磨十分精细、光亮。

玉璧上的云纹也变化多样,大都是阴刻线,无论变化成何种形态,总的风格是舒展、柔和、流畅。

有的云头之间还有花蕊样的装饰纹。

带有蟠螭纹的玉璧,蟠螭纹呈半浮雕形式,身上以阴刻线表现各部位的细节。

比如蟠螭的尾部也较粗大、有力,尾尖卷曲起来,有单尾,也有分叉向两边卷起的双尾。

兽面璧的眼睛风格和蟠螭璧差不多,也是粗阴刻线轮廓上有细阴刻线的毛,用涡纹表现耳朵眼、鼻孔,兽的角也长而较粗,角尖卷起用一道粗阴刻线表示,兽瞪眼龀牙,和唐代镇墓兽的风格相似。

宋代玉璧在风格上较前代有所改变,多带有汉代风格,在器形上比较明显的是璧的边不见棱,从侧面看上去呈弧形,而不是像以前呈方形。

另外,虽然谷璧的谷钉与唐代相似,但却不如唐代的那样柔和。

其它如云纹、蟠螭纹等纹饰上,虽然带有汉代风格,但与之相比汉代的线条粗旷简单,宋代的略有添加,更趋向于逼真。

元代玉璧小型居多,圆形不少,多是系璧。

白玉璧器形较薄,一般为一面光素,另一面有纹饰。

元代玉璧上常见的纹饰有谷纹、蟠螭纹、兽面纹。

谷纹的谷钉比较大,比宋代的稀疏。

明代玉璧形式变化较大。

这时的玉璧主要为佩带之用,礼仪规格也不似先前那么鲜明。

玉璧的用料以青玉、白玉居多,碾玉光泽明快,特别是有的作品利用玉料的皮色,巧妙地琢成凸起的蟠螭纹及浮起的谷纹,具有俗称俏色的效果。

谷纹雕刻方法是用管钻琢磨,再剔去地子使谷纹突出,故此谷钉比较圆。

明代也有一类不太规则的谷钉,看着似圆似方,谷钉高而且稀疏。

另外,明代玉璧上的螭纹、乳钉纹的圆弯处均呈方折,内圆中显硬直。

纹饰上还出现了八卦纹。

清代的玉璧从用料到纹饰,多种多样,纹饰上除了传统的半浮雕样的蟠螭纹、谷纹、蒲纹、云纹等之外还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

清中期玉璧比较好,尤其以乾隆时期的为最好。

乾隆璧无论从选材到雕刻,都是非常讲究的。

尤其是以羊脂玉为材料的璧,雕刻更加精美。

从雕工看,蟠螭雕得比例匀称,姿态矫健、优美,地子平滑,蟠螭的背上起脊,脊的正中有一道阴刻线从颈至尾,将螭身明显地分出了左肋右肋。

总的看来,鉴赏玉璧不能孤立地去看,要和各朝代的时代风格结合起来,特别是表现在所有玉器上的特点。

同一时代的器物都有它的共性,比如商代兽的眼很像甲骨文的“臣”字,专家们称为臣字眼,不仅表现在兽面上,商代的鸟纹、人纹等的眼都是“臣”字眼,在鉴别时首先要记住各时期的特点,并要多看实物,这样才能在鉴赏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