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合集下载

中日茶文化之比较

中日茶文化之比较
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
异同点
中国茶艺
日本茶道
相同点
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不同点:
反映不同的民族特性任何文化都是由特定地域、特定历史背景的国民所创造,因而,任何民族的文化必定具有特定的民族特性。日本的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乃至于文字创造都从中国借鉴和输入了不少内容,然而,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吸收,而是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改造、融合于日本本土文化,而最终形成了深含日本民族特性的文化。日本茶道正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日本茶道建筑以茶室和茶庭为主。首先,“草庵茶室”在日本茶室建造中最具有代表性;其次,在日本茶道中将茶庭称为“露地”,意指差人们在进入茶庭之后,就必须将世俗中的苦恼与私欲一并忘记,洗净心中的污垢,露出原本的佛心
文化底蕴
儒道佛
禅宗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认为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道家和佛教为补充的。
儒家-主张中庸和谐的思想,追求完善的人格,奉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儒家的思想首先塑造的是中国文人阶层。文人阶层在细细品茶的过程中,同时也将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融入其中,总结并规范化了中国的茶文化。
发展历程
周秦汉魏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
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
宋元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极盛而衰
奈良、平安时代—茶文化的初传入日本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日本茶文化的形成期
江户时代—日本茶文化的全面成熟期
思想内涵
和、静、怡、真
“和”-灵魂
“静”-修习的必由途径
“怡”-在实践过程中的心灵感受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思想影响。

两者一个是本国主流文化的附属,一个则是本国主流文化的砥柱。

相比之下同宗同源,却也各有特色。

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日文化茶文化饮茶儒家思想茶道精神审美【正文】自隋唐时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展开了悠久的文化交流。

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文字,从吃穿习俗到建筑规划,无一不互相影响着。

而中日的茶文化交流,更可以说是两国历史交流历程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中国有茶艺,日本有茶道,若是论对于茶的喜爱,两国人民可是谁也不输给谁。

什么是茶道?著有《わびの茶道》一书的京都学派学者久松真一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

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

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

[1]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中国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精华之一,最初的起源点,就是在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栽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主要产于我国的南部。

饮茶之风据说源于西周时期。

然而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茶”这个字。

在《诗经》、《礼记》及《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只有“荼”的记载,从唐代的《茶经》开始,“荼”字才“始减一画作‘茶’”。

而且在汉代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发现了茶根的医疗作用。

直到东汉,人们才开始饮用茶叶。

就这样直到780 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才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那中日茶文化的对比有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1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摘要: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受世人所欢迎。

而中国作为茶产生的地方,被誉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日本虽为后起之秀,其茶道在世界茶的发展史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中国的茶最初作为药材使用,后来被作为饮料,中国的茶文化博大而精深。

日本的茶道自产生之时起就与禅宗等结合,属于日本上层社会,日本茶道专而深,却难博大。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饮料;比较研究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欢迎的健康饮料。

茶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

作为茶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的故乡”。

中国的茶文化与诗、禅等等文化现象相结合,自古就有“品茗赋诗”的高雅之趣。

中国的茶文化外延丰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产生之初作为一种药材被人们所使用,从唐代开始茶才被人们作为饮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的国家。

在中国早期的文献都有相关的记载,如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这篇中就有相关于茶文化的记载,文中这样写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篇文章对于茶文化的记载也是人们相关茶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茶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受到各界尤其是上流社会中文人学子的欢迎。

从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发展和发扬。

我国最早从先秦时代开始发现和利用茶,茶在当时被人们当作一种药材来使用。

在秦代以后人们开始栽培茶树,从这时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的阶段了。

但是这并没有非常广泛,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茶树的栽培当时仅在巴蜀地区发展,全国范围来看茶树的种植并不十分广泛。

从这一时期以后,中国的茶树分布范围开始更加广泛,从巴蜀地区向东转移,规模开始变大。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

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

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

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

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

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

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

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感情‎之功能。

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论中日茶文化的相关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论中日茶文化的相关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论中日茶文化的相关论文]》摘要:纵观国古代茶学史出现了众多茶其名有《茶》、《茶述》、《茶谱》、《茶录》、《茶论》、《茶说》、《茶考》、《茶话》、《茶疏》、《茶》、《茶董》、《茶集》、《茶乘》、《茶谭》、《茶笺》等等就是没有叫《茶道》也没有茶有专门谈论茶道节,陆羽提倡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水、分茶人碗、敬奉宾客,从宋代《茶录》、《观茶论》等茶记可以了到宋代茶法茶技艺是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炤盏(烘茶盏)、调膏、水、击拂、奉茶茶化从国传入日被日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化具有了日圭化特下面是编精心你整理论日茶化相关论起看看论日茶化相关论论国茶艺及其国茶化史上地位兼谈日茶化不[摘要]早唐代饮茶风遍及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词但是陆羽《茶》及以茶都不提茶道而是重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将国饮茶引进国却发展带有浓厚宗教色彩茶道不历史、化背景造成日两国茶化向不方向发展国人们将饮茶发展门生活艺术日僧侣由将饮茶变成佛门清规[关键词]茶艺;茶道;日茶化;发展方向茶艺词是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化界首先创造出用以概括品茶艺术涵但是品茶身却是很早就存并且品茶程生发出茶道精神国茶化发展历史进程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与脱胎国母体日茶道相比较国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些爱国心特重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理由辩但是历史是客观存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无助问题拟对这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处权当抛砖引玉请指正、日两国茶道观念反差及其原因所谓茶艺就是泡茶技艺和品尝艺术其又以泡茶技艺主体因只有泡茶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环节如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放矢泡目就是了要品而且只有通品尝程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境界达到哲理高才可能升华茶道茶道就是茶艺操作程所追和体现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成茶人们行准则和道德要故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利礼仁、表敬、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茶道精神畴刘贞亮所说可行道是指道德教化思即饮茶可以有助社会道德风尚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功能提升到高层次可视国古代茶道精神高概括国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荈赋》但是直到唐代期才出现茶道概念早见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描写了饮茶三层次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三层次就是饮茶高层次即品茶悟道达境界切烦恼苦愁然烟消云散心毫无芥蒂该诗两句是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思是世上有谁能真正全面地了茶道真谛呢?看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这这是茶化史上首次出现茶道概念其涵与诗三饮便得道相呼应也与现代对茶道界定较接近国乃至世界茶道发展史上都具有重义但令人难以理是国古代茶却不见茶道词直至明代张《茶录》才提到茶道造精藏燥泡洁茶道尽矣但这里茶道仅是些技术要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东西既与皎然茶道也与现代茶道精神相甚远张数年明清茶又不见茶道词原因实耐人寻味我看恐怕与茶圣陆羽影响有关皎然是唐代著名茶人和诗僧也是陆羽挚友他陆羽3岁是忘年交他对茶道理念陆羽定然了但是尽管陆羽《茶》涉及(或者说流露)了茶道精神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段落或词句显然陆羽没有接受皎然茶道观念他《茶》重阐述是煮茶技艺(茶艺)和对茶汤观赏对茶具实用性和艺术美非常重视但没有从形而上角考虑茶道问题茶圣《茶》不谈茶道茶也不谈茶道问题如与陆羽裴汶《茶述》就已提到茶功能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这已涉及到茶道基精神但是就是没有归纳茶道词又如宋徽宗赵佶《观茶论》也涉及到茶道精神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可得而尚矣可以说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国茶道基精神高概括显然赵佶继承、发展了裴汶观然而也没有出现茶道词可见他也没有接受皎然理念既然称茶圣陆羽《茶》和作皇帝赵佶《观茶论》都不提茶道往茶作者多是官僚地主出身都是些保守成性儒生只会萧规曹随更不会独辟蹊径探讨什么茶道问题国人真正接近揭示茶道实质是明末清初杜浚他《茶喜》诗序言曾指出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改吾闻见导吾杳冥①所谓茶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美妙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都是与饮茶生理上无关而是品茶境上不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己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是说可以使己学识智慧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己视野导吾杳冥则是使己彻悟人生真谛进入空灵仙境这正是现代茶人们所要追茶道精神和高境界可以说杜浚已碰撞到了茶道门可惜是他也能跨这道门槛因他也没有接受茶道概念他所概括论茶四妙也得到人重视和弘扬真是件非常遗憾事情纵观国古代茶学史出现了众多茶其名有《茶》、《茶述》、《茶谱》、《茶录》、《茶论》、《茶说》、《茶考》、《茶话》、《茶疏》、《茶》、《茶董》、《茶集》、《茶乘》、《茶谭》、《茶笺》等等就是没有叫《茶道》也没有茶有专门谈论茶道节反观日茶道已发展到很成熟地步至少到了6世纪期日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成制定出茶道基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直沿至今奉圭桌两相对照确实反差很茶道头确国茶道词也是早诞生国然而唐代以国历史上茶道观念并不发达至少近代以前是如这是不争事实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那么日两国茶道方面何会有如反差呢?依我见是由两国历史化背景不、茶道社会政治生活地位不等诸多原因造成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是将国饮茶方式引入日是批国留学日僧人(遣唐僧)他们是国佛教寺庙将佛门茶事学回并且将它们作佛门清规组成部分直佛门严格传承下日历史上茶道师都是声名卓著德高僧不但赋日茶道以浓郁佛教色彩也增强了日茶道权威性特别是千利休形成了嫡子继承元制使其权威性更稳固持久二是日僧国留学国饮茶方式已相当成熟引入日是作种高级化形态首先皇室贵族流传长期统治阶级所专享才逐渐传播到民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民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三是日统治阶级对茶道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关系如5世纪幕府八将军足利义正让高僧村田珠光撰写茶汤法则《心》和其他茶故事寺庙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禅院式茶礼竭力以饮茶方式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祈祷天下太平统治者织田信长及丰臣秀吉更将茶道作种新型化扩己影响企图群雄争霸战国代统天下因他任命千利休专职茶头要他继续制定和完善茶道仪式和规则丰臣秀吉还常重政治活动前举行规模盛茶会进步扩了茶道社会影响因定义上茶道成日统治者驾驭民众种思想武器茶道日社会能产生巨影响就不足奇了① 杜浚《变雅堂集》诗卷3但是这种现象国不存国茶化是民土壤上发育起逐步成熟国是先有庶民茶化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化民饮茶风习盛已达到茶食物无异米盐、远近俗、难舍斯须、田闾嗜尤甚(《旧唐李珏传》)程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剥夺茶叶已成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必品以茶提神乏以茶养生以茶娱以茶敬客以茶赠友以茶定亲以茶祭祀等等早已形成风俗习惯无教导无劝说人们然而然会遵守整日里生活忙碌奔波劳苦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化追不会觉地追什么茶道精神有很高化修养人雅士们则醉心品茗技艺探研他们都具有诗人浪漫气质品茶追诗审美境界很少人会从社会学和哲学角考虑茶道精神问题古代官吏们都是型儒子弟历遵循儒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得忙政然无暇问茗饮琐事倒霉失则隐退山林不问政事只以茶排忧闷寻脱不会问社会道德教化问题而国佛门僧侣向不干预寺外尘俗世界事他们出参加茶事活动也都是以人身份出现除了别像皎然那样德高僧外很少有人会考虑茶道问题至历代高统治者皇帝们似乎从没有考虑要赋茶事活动以崇高使命虽然他们也常以茶宴、赐茶方式招待群臣但仅是作宣扬皇威笼络臣下宫廷礼仪而已并具有太多道德教化色彩他们看有博精深儒学说足以成统全国民众思想强武器区区茶道实是无足挂齿这是丰臣秀吉们统治日所不可能具备儒道茶道这可能就是国茶道观念不发达重要原因二、国茶艺发展历程对国茶人说饮茶是门生活艺术着重追品茶艺术情趣而不是缺乏诗清规戒律即使是讲究禅茶味也是侧重以禅提升品茶诗化境界并不强化宗教色彩国人饮茶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茶作食物然作药物成饮至迟从西晋开始就将饮茶发展门生活艺术作饮茶汤主要功用是渴、提神、乏、保健基上是了满足人们生理上要但是西晋诗人张《登成都白菟楼》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诗句已描写茶叶芳香和滋味可见当人们饮茶开始讲究欣赏香味已不再是单纯满足生理上要了杜育《拜赋》除了描写茶叶生长环境、采摘情况外还涉及用水、茶具、茶汤泡沫以及饮茶功效等可以看出当饮茶已有了套技术要特别是其描写茶汤泡沫几句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如春薮思是刚煎茶汤茶末下沉泡沫上浮其光彩白如积雪亮丽像春天花卉如重视欣赏茶汤泡沫色彩和形状则当必有培育茶汤泡沫技术据关剑平先生研究南北朝期就已采用茶筅搅打茶汤使产生泡沫[](306)而对茶汤泡沫欣赏则完全是了满足人们审美要饮茶就具有艺术性了至《荈赋》两句调神和倦慵除描写饮茶功效可视国茶道精神萌芽国茶艺成熟是唐代这是因有批人介入茶事活动撰写了众多茶诗提升了饮茶化品位使品茗成种艺术享受其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皎然、卢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齐己、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茶诗对唐代品茶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唐代诗人们品茶已超越渴、提神、乏、保健等生理上满足着重从审美角品赏茶汤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达到天人合高境界这从他们众多茶诗可以得到印证[](55)除了前述皎然茶诗三饮外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描写七碗茶也很型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枯肠惟有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样品茶已不再把茶汤当做是种饮而是成艺术欣赏对象或者是诗人们审美活动种体可见我国品茗艺术至少唐代期已进入成熟期因陆羽《茶》对进行了全面总结陆羽将唐代煮茶技艺总结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六饮》)就是茶叶采造、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用等九方面唐代盛行煮茶法据《茶五煮》记是先将茶饼放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泡如蛤蟆背状然趁热用纸囊包起不让精华气散失等茶饼冷却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茶粉等水烧到冒起如鱼眼水珠微微发出声响称沸要放食盐进调味等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二沸先舀出瓢滚水备用再用竹笑环击汤心然将茶粉从倒下会儿锅里水翻滚三沸将就刚才舀出那瓢水倒下锅里茶汤会产生美丽泡沫称汤华这茶汤就算煮分别舀人茶碗敬奉宾客陆羽提倡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水、分茶人碗、敬奉宾客整套程序是相当完整其技术要也是颇明确、具体陆羽特别重视煮茶要培育出美丽沫饽称汤华华者花也指是茶汤表面上浮泛层细密匀白色泡沫沫饽汤华也华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环池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水湄又如菊英堕尊俎饽者以滓煮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晔若春薮有陆羽用了枣花、青萍、鳞云、绿钱、菊英、积雪、春薮等连串美丽名词形容茶汤泡沫可见他对是何等重视其实唐代诗人们也都很欣赏汤华常常用乳、花等美眼形容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睡茶兴忆杨洲》)、铫煎黄蕊色碗麴尘花(元稹《至七诗茶》)、白云满碗花徘徊(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白花浮光凝碗面、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曹邺《故人寄茶》)、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郑遨《茶诗》)总唐代煮茶并不是只煮出锅普通茶水而是十分讲究培育茶汤面上沫饽(汤华)可以想象下唐代流行用青绿色色瓷茶碗茶汤是金黄色(杜牧《茶山诗》泉嫩黄金涌;元稹《至七诗》铫煎黄蕊色)汤华又是焕如积雪白色碗手真是令人赏心悦目难怪诗人们会产生那么多美丽想不唐代茶艺发展进程除了陆羽等人外还有位茶人贡献值得这就是临淮县(今江苏洪泽县西)常伯熊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楚人陆鸿渐茶论说茶功效并煎茶、炙茶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远近倾慕事者藏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论广润色是茶道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左右刮目茶熟李公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鸿渐身衣野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酬茶博士从这条史可以看出()早唐代茶艺基程式已形成而且可以客人面前进行表演()常伯熊表演茶艺已有定饰、程式、讲具有定艺术性和观赏性成项艺术形式(3)茶艺基程式虽然是陆羽制定但却是常伯熊广润色才茶道行即进行很(广)加工(润色)才社会上流行起()陆羽表演效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5)既然陆羽表演是教摊如伯熊故事可见陆羽己也接受了常伯熊已广润色茶艺程式那么现看到《茶五煮》有关煮茶记应该是陆羽参考常伯熊润色而修订因应该承认常伯熊是国历史上位茶艺表演艺术是现代茶艺师祖师爷唐代茶人们对汤华追对宋代影响很宋代茶法特正是对泡沫(汤华)追斗茶是以泡沫越多越白而取胜即所谓斗浮斗色倾夷华(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当宋代茶人们发现将茶粉直接放茶盏冲击拂会产生更多、更美泡沫然就会放弃唐代煮茶方式而是将早已存民阉茶法加以改进发扬早三国张揖《广雅》就记荆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以汤浇覆这与《茶》所提倡煮茶法并不相是将捣碎茶叶粉末放入瓷器再用开水冲泡《茶六饮》称瘫茶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瓶缶以汤沃焉谓瘫茶宋代茶法则是将瓶缶改茶盏将茶粉放人茶盏用少量开水调匀再冲开水然用茶筅击拂使产生泡沫显然用茶筅击拂产生泡沫肯定比煮茶法要多也更美观而茶筅是早南北朝期就已发明由可见宋代茶法并非突然凭空冒出而是有悠久历史轨迹可寻从宋代《茶录》、《观茶论》等茶记可以了到宋代茶法茶技艺是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炤盏(烘茶盏)、调膏、水、击拂、奉茶宋代茶人们除了追美丽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真味陆羽《茶》虽然反对民传统煮茶加进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佐但是他还是保留了加盐习惯宋代茶则连盐也不用单纯品尝茶叶芳香和滋味宋代诗人们也写了量歌颂茶汤色、香、味诗句常三者并提如味触色香当几尘(黄庭坚《送张子列茶》)、色香味触映眼(黄庭坚《奉六舅尚咏茶碾煮茶》)、色味新香各十分(葛胜仲《谢通判惠茶用前韵》)、色香味触离尘(刘才邵《方景南出示馆诸公唱和分茶诗次韵》)而且还将三者称三绝遂令色香味日备三绝(苏轼《到官病倦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集石塔戏作诗谢》)宋代茶就将色香味列三标准如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甘滑宋徽宗《观茶论》则将味摆到位夫茶以味上香甘重滑味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茶色以纯白上真但是宋代茶所使用茶叶仍与唐代样是用蒸青饼茶即茶叶采摘要蒸熟、捣碎、榨汁、压模、烘干成团状或饼状茶饼特别是斗茶讲究茶汤泡沫贵白尽量将茶叶汁液榨干蒸芽必熟膏必尽(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致使茶叶色、香、味都受到很损失有会加进些香作弥补结又使茶失真香真味而民饮用散茶却有不用蒸青而直接烘焙其香气和滋味然胜饼茶是逐渐传播开明代谢肇涮《五杂俎》引元代马端临《献通考》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如今茶也说始知南渡茶渐以不蒸贵矣正如明代许次纾《茶疏》所指出名北苑试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挎值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啜何其贵也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制法旋摘旋焙色香俱全尤蕴真味特别是明代发明了炒青、揉捻技术增强了茶叶香气滋味张《茶录》记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人筛轻团数遍复下锅渐渐减火焙干火候停色香全美茶青炒复加烘焙更加芳香叶色青绿可爱揉捻渗出茶汁易溶滋味更加醇厚人们就直接采用开水冲泡以品尝茶叶真香真味是宋元期就已民流传散茶冲泡法迅速发展起特别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饼茶改进贡芽茶宋代茶法就被瀹茶法(散茶冲泡法)所淘汰了直到今天瀹茶法直占据国饮茶方式主导地位瀹茶法是用条形散茶直接冲泡杯茶汤就没有乳花类可欣赏因品尝更看重茶汤滋味和香气对茶汤颜色也从宋代以白贵变成以绿贵明代茶也开始论述瀹茶法品尝问题如陆树声《茶寮记》煎茶七类条目首次设有尝茶则谈到品尝茶汤具体步骤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则香味俱夺要茶汤人口先灌漱几下再慢慢下咽让舌上味蕾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各种滋味会出现满口甘津齿颊生香才算尝到茶真味品茶不要杂以其他有香味水和心因它们会夺茶香味罗廪《茶》也专门谈到品尝问题茶须徐啜若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言是事实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主张品尝茶汤要徐徐啜咽细细品味不能饮而尽连灌数杯毫不辨别滋味如何等是佣人劳作牛饮渴真正茶人品茶是山堂夜坐亲动手观水火相战状听壶沸水发出像松涛般声音香茗人杯茶烟袅袅恍若置身云光缥渺仙境这样幽人雅趣是难以和俗人讲清楚明代屠隆《考槃馀事》卷3茶笺强调要识趣茶饮宜精行俭德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焉有其人而识其趣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焉品茶讲究幽趣是明清人品茗活动所追艺术情趣也是国茶艺特色这样品茶适合用壶杯品啜许次纾《茶疏》饮啜就主张壶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欲尽矣所以茶欲则再巡已终宁使馀芬剩馥尚留叶犹堪饭啜漱用冯可宾《岕茶笺》也主张用壶泡茶茶壶以贵每客壶把任其斟饮方得趣何也?壶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香味不先不只有太早则足太迟则已见得恰泻而尽化而裁存乎其人是就逐渐形成了功夫茶艺早见记是清初袁枚《随食单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如胡桃壶如香橼每斟无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杯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是型壶杯冲泡法是今天功夫茶艺原型至清代晚期功夫茶艺就已很成熟了据寄泉《蝶阶外史功夫茶》记其具体冲泡程式如下壶皆宜兴沙质龚春、彬不式每茶壶炉铫三候汤初沸蟹眼再沸鱼眼至连珠沸则熟矣水生汤嫩熟汤老恰到处颇不易故谓天上轮月人火候瓯茶亦关缘法不可幸致也铫水熟空壶荡泼;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水覆以盖置壶铜盘;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周四面则茶香发矣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瓯含其涓滴而玩味若鼓而牛饮即以不知味肃客出矣由可知清代功夫茶艺程式煮水、温壶、置茶、冲泡、淋壶、分茶、奉茶客人品尝茶汤则要含其涓滴而玩味徐珂《清稗类钞》提到邱子明泡功夫茶也说茶以瓯甚饷瓯含其涓滴而咀嚼。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

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

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

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

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对比茶道是一个深受中日两国文化影响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注重茶艺和茶道礼仪,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进行对比,并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而日本茶道则起源于13世纪的宋元时期。

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为后世的茶文化奠定了基础。

而日本茶道则是由日本僧侣武者带回本国,并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而成。

两国的茶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

二、艺术流派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艺术流派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茶道较为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追求茶的香气和味道的最佳状态,强调自然与和谐。

而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仪式感和精神意义,从茶道具、服饰到礼仪规矩都有严格的规定。

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美的敬畏。

三、礼仪与仪式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礼仪仪式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茶道注重茶艺的传承和品味,茶席通常简洁而朴素,注重主人和客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茶道更注重以茶会友,以平等和谐的方式对待客人。

而日本茶道则更加强调仪式感,茶席的布置和座次都有严格的规定。

日本茶道礼仪繁复,强调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尊卑和宾主关系。

四、茶具与茶艺茶具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茶具注重器型的精美和材质的考究,尤其以紫砂壶和青瓷杯闻名于世。

中国茶道的茶艺追求独特的品茶技巧和艺术表现,注重茶和水的相互作用。

与此不同,日本茶道讲究朴素和精致,茶具的制作精工细致,以手工制作的陶瓷器和竹制茶筅为主。

日本茶艺强调茶道具的整体协调和和谐美感,以及茶席的布置和茶道主持人的动作和姿态等。

五、精神内涵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精神内涵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国茶道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善、美,注重茶与自然的融合,强调茶的气质和人文精神。

中国茶道强调茶的“清、和、静、净”,注重茶文化的修身养性和自我修养。

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摘要:目前有关于茶文化的概念和意义上,有很多的流派和分歧。

关于茶文化,在中国和日本尤为重要,茶文化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精神。

本文研究了中日茶文化在茶具方面、礼仪方面、人文文化方面到精神内涵方面上的不同。

关键词:中日茶艺;茶礼;茶室;茶艺精神一、中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普及的不同谈及日本茶道首先应了解中国茶道的历史。

因为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所以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茶道鼻祖---中国茶艺。

中国茶艺,在唐朝时期萌芽,宋朝时期发扬,明朝时期改革,在清朝达到顶峰。

但不管唐宋明清,从唐代的茶经,到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仅是通论,是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怎么高兴怎么喝。

从官僚到贫民都在享受其中的茶艺精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在中国,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夜深共语、小院焚香等最佳环境和时机,当有有朋自远方来,或者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含着一种非常高雅的情致格调。

这是中国茶艺最基本也是高雅的格调。

日本茶道的形式却与中国茶艺大相径庭,日本茶道的形成的确是与中国茶道有血脉相连的,可以说源于中国,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礼中,日本茶道却另避蹊径,走出了一条与中国茶艺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茶室到茶具再到精神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并传入日本的。

古代日本没有原生的茶树,更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到日本后,茶,在日本开始产生萌芽了。

而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等,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在挤压成型而制的。

将茶碾碎放进茶壶,放入水将其煮沸。

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

平安出气,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茶树的开始。

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推荐文章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热度: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热度: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热度:中日茶文化差异热度:中日茶道文化差异热度: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

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1浅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摘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

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

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

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浅谈中日茶道与茶文化的差异【摘要】茶道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日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体现了中日两国友好的往来。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差异;两国关系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

如日本茶道、剑道、柔道、书道、花道、艺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为日本人的一种素养而专门学习的技艺。

在我们中国,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

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

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是它已经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种文化,一种意境。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巴蜀,当时的巴蜀,以茶作为一种贡品,在茶业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

两晋三国时期,巴蜀增强了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长江中游地区茶业开始发展壮大,随后波及到了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到了唐朝,茶业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当时的制茶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高水平,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的茶叶成产技术中心,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而“茶道”一词也在当时产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

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

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

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论文摘要: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到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两者之间的渊源。

另外,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是存在明显的异同之处的。

其中,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为:均追求以“和“为中心思想、并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均以“茶”作为支撑点,进而将本土的精神理念融入进各种茶文化活动中。

而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流派方面、构成要素方面以及制作工艺方面。

相信通过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异同的深刻认识,能够对两者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异同引言追溯历史,实际上茶道最早的起源地是中国,但在日本发展较为迅速,最终在日本形成了极具独特性的“茶道”[1]。

但是,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具有历史价值,不但是我国的瑰宝,而且还是我国五千年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目前,在知识产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对于“茶”这一瑰宝,日本称之为茶道,中国称之为茶文化,并且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异同。

鉴于此,本课题对“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中日茶文化渊源以相关报道作为依据,在1956年,日本福冈市市长说过,中国茶叶远在汉朝时期传入了日本[2]。

日本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长期的饮茶习惯而形成的,而饮茶习惯则是在七世纪从中国传入的。

换而言之便说明了日本茶道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中国。

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日本茶文化还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并且,日本茶文化的历史也是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日本人将中国的茶文化融会贯通,并融入到日本本土文化当中,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日本茶道。

由此可见,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并且还是茶人自我认识及完善的一个过程。

另外,对于日本茶道,在认识上需将它摆在一个修证的范围内,不但需要在理论上有所认知,而且还需要在茶事上进行修证,切不可只停留在理论的认知及研究层面。

对于中国而言,要深刻地认识到,茶道的起源地是中国,但是其发展及完善是在日本,茶道不仅是日本的文化,而且还融汇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历史瑰宝。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中国、日本等国家广为流传,风靡全球也是指日可待。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一起来看看。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 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 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中国茶文化开始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1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看中日茶文化交流[摘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

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

“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

”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

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中日茶文化对比

中日茶文化对比

中日茶文化对比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之前。

茶从发现和利用至今大约已有5000年的历史,人工栽培茶树也已3000年了,可谓由来已久。

中华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茶和茶事中的渗透和发展。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草歌茶”,茶作为一种文化已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和文化生活里,唐宋发展起来的“茶道”就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典型。

而茶传到日本已是很久之后了,最早的记载是“留唐”的日僧最澄从中国带回了茶籽并进行栽种。

日本的确可以说是栽种茶树的第二个国家了,同时,日本在茶所外传的国家中也是将茶文化发扬得最好的一个。

现在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日本茶道是16世纪才形成的,当时的茶道领袖千里休把当时寺院中的茶道生活化,哲理化,艺术化,同时创造性地把日本民族文化溶于其中,终于成就了将修炼身心作为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并借助政治力量在日本发扬光大。

实际上,中日的茶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也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至于茶的礼节和种种烦琐的程序,节制的原则,其实都是遵循了佛家追求苦修的思想,当人达到随心所欲时,其实规矩也就不存在了,这也就是佛学里“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中日茶文化现都已发展为两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内涵之丰富,形式程序之繁复,非一言一语可以阐释,概括而言,中国茶文化主要为七种义理,日本的茶文化则表现为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中国茶文化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它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可谓之“七艺一心”。

日本茶道则是中国唐代茶文化的翻版,其目的主要为接待宾客,联络感情,陶冶性情的特殊礼仪活动。

最初,许多种茶的农民经常定期举行茶叶评赛会,由此发展为许多人以品茶为一种娱乐,大家在一起饮茶叙谊,僧侣之间则利用茶气来讲经布道,幽雅品茗,参禅悟道。

今天,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茶的追求不再流于形式,在享受茶味芳香的同时,更注重茶道文化的探求,有“道法自然”之高见,也有“生活即道”之说。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对比引言: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

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

关键词:茶茶道民族正文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

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茶与文化(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作用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第一篇: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中国与日本茶文化对比引言: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

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

关键词:茶茶道民族正文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

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茶与文化(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作用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

论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

论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

论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是源于茶叶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二者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历史渊源、理念、礼仪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就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古代时期。

中国人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饮茶,到了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注重对茶叶的崇拜、制茶、品茗和茶艺表演等方面。

而日本茶道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期,最早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在中国传入日本的茶叶和茶具的同时,中国文化中的茶道理念也被日本吸收,并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强调的是“茶道一味”即享受茶道的过程和精神。

二、理念和意义中国茶道强调的是“茶以道为本”。

中国人注重茶的文化内涵,认为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中国茶道追求的是茶的本质和自然,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强调品茗的艺术和茶具的精致。

日本茶道则注重的是“以茶会友”。

日本茶道强调的是茶道的仪式感和社交性。

日本茶道非常注重茶室的布置和茶具的使用,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内敛。

在日本,参加茶道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仪式,同时也是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

三、礼仪与审美观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礼仪和审美观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茶道注重茶具和茶点的色、香、味、形、器等方面的审美体验。

品茶时,中国茶道强调的是“品茶三韵”即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并带有一定的礼仪仪式。

而日本茶道则非常注重仪式感和整体的美感。

茶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包括茶室的布置、茶具的摆放等等,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日本人认为茶道仪式的整个过程都具有一种宁静和精致的美感。

四、传承和影响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并成为了其他东亚国家茶道的重要影响源。

日本茶道就是通过中国的茶道传入,并在日本本土发展起来。

同时,中国茶道也被各个东亚国家所接受和传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对比茶是中华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权威、最具价值的部分。

100多年前,中国茶叶曾经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和瓷器、丝绸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的各大名茶更是蜚声海外,誉满天下。

然100年后的今天,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

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在总量上,或在单品上都超过了中国。

在学习我国茶文化的同时,作为一名日语系的学生,也需对日本的茶道有一定了解。

因此便以学习茶文化为契机,在两国文化的层面上简单地研究一下本国与日本茶文化的不同。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日本,约在汉代就开始了。

唐代的遣唐使多是日本的僧人,高僧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回日本时带回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

后来再经几次的传入与演变,而发展成如今的日本茶道。

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

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去。

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于茶礼。

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

了解了茶是如何传入了日本,下面我想针对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等得不同,来进行一下比较。

首先比较的是品茶的整体环境。

中国品茶的地方有茶馆、茶轩之类,这些地方有的会有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表现,并且也注重整体美感,但相对来说人比较多。

还有大部分的人喜欢在自己家里品茶。

而日本品茶基本场所是茶室,茶室是为了茶道所建的建筑。

大小以四叠半(塌塌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茶室称作“广间”,小于四叠半的则称作“小间”。

水屋是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茶道具。

进入茶室,通常会看到一些有名的字画,或是美丽的插花。

这时,客人不能直接走进坐下,而是应该先鉴赏一下字画以及插花,以示对主人的品味的肯定。

随后进入后就坐时,普通客人与贵宾所做的位置也不一样。

主人也是从与客人不一样的门口进入茶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对比
引言: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

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

关键词:茶茶道民族
正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

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茶与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

大概是说的就是饮茶和思茶之人往往能从茶中得到深刻的人生道理吧。

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神扎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
态的。

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

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其内涵极其丰富;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例如,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代酒、以茶养性等等著名词语,更是将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

茶能洗净尘心,导致清和。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来,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

在民间亦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

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也往往以茶赠客,中国茶文化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茶文化中的“礼”,几乎贯穿了整个茶文化的所有内容,从倒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动中,均与“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日本茶道
(一)从中国而来的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已具有800年的历史,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茶道,顾名思义,即品茶之道。

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

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

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二)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

“清”与“寂”指的是环境的清幽与寂静。

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

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
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茶道在许多方面受禅宗影响的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活体系。

日本茶道的鼻祖僧人村田珠光强调“茶道之美来自自身的内心功夫”。

这正是禅宗所提倡的“内省”或“自悟”。

而历代茶人要去禅寺修禅后,返回茶室过茶人的生活,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饮茶的过程就是追求“茶禅一味”的境界。

也就是说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三、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发扬者
(一)两国茶文化联系
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

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

中日茶文化虽有不同,但渊源颇深。

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最初,应是圣德太子派遣遣隋使并且随着唐朝的强盛发展,日本已不在满足于当时没
落而又单纯的部民制形式,试图探索和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

而随着“大化改新”的推行,日本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科学文教,风俗习惯等向唐朝开始了全面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也包括茶文化,所以中日茶文化颇有渊源。

(二)两国茶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思想文化的不同,中日茶文化又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

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

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但同时日本茶文化注重修性,有非常复杂繁琐的程序,它的传播阶层多为上流社会,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结论:
从两国茶文化的差异可看出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的差异:中国茶文化所反映的中国民族特性主要有四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三是讲求和谐,四是以天人
合一为最高的审美美感;日本茶道所反映的日本民族的特性也主要有四:一是重规范,二是重礼义,三是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意志训练,四是独特的悲剧审美美感。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一样,其中蕴涵着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对于一个外人来说,要把握其精髓,确实需要渊博的知识和不懈的努力茶道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有标致性的主导地位,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瑰宝。

茶道是日本民族的文化象征,在世界传统文化中颇具影响。

无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日本茶道,都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

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联系要结合各自的历史及茶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韩旭李睿杜泳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J];农业考古;2011年02期
高燕浅谈日本的茶道文化 [J];网络财富;2010年11期彭云龙中日茶文化发展的对比探讨[J];魅力中国;2010年04期
关剑平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 [J]农业出版社; 2009年5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