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班级“循环日记”: 与孩子的心灵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循环日记”:与孩子的心灵交流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难发现,低年段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跃跃欲试,小手如林,平时一有什么事总喜欢跟老师说。而到了高年段,课堂上举手的人明显少了,寥寥无几,平时也很少跟老师讲生活中发生的事。因为随着学生生理的发育,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随之日趋丰富、复杂起来。本来天真、幼稚的一颗童心变得日异成熟多虑,开始不太轻易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表露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拿起手中的笔,把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受到的委屈、或是复杂的同学、师生关系,甚至是家庭问题等写成文字,收藏自己的喜怒哀乐。

此时,日记就成了一座桥梁——一座沟通班主任与学生思想的桥梁,一座搭起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桥梁。为了第一时间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发展动态,我也不例外,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由于我想感受到学生最真的想法,一开始我没有限制他们内容,对班级建设的想法、对老师、同学的看法或是自己的一些感受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开始两周,同学们到还挺感兴趣的,写出的东西较为真实。但一个月后,日记却成了我们共同的负担,学生不想写,老师不愿看。学生不想写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没有内容可写和没有时间写。难道我利用日记搭建沟通班主任与同学思想的桥梁这项工程到这里就得搁浅?我一万个不甘心。

有一天,我在翻阅一本语文教学杂志时,《循环日记》这个标题映入了我的眼帘。接着,一段有价值的文字打开了我心中积压多时的困惑:“循环日记”是有“读者”的日记,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有较高的积极性。轮到自己时,往往是把自己几天来的见闻和感受浓缩在一则日记里,无形中经历了一个精心构思的过程,从而写得更精、更有深度、更为真实。况且,每人每周只记一次,大大减轻了课业负担。

对,我要尝试利用“循环日记” 搭建沟通自己与学生思想的桥梁,从而优化班级管理。

第二天,我利用班会对同学们宣布了“手拉手共写循环日记”的活动,并以五人小组为单位,把全班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写作基础分成大体均衡的八组,一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要求他们按天“值日”,一周一循环。虽然都是写日记,但同学们对“手拉手共写循环日记”这项活动既充满新鲜感,又满怀期待,各个争着写第一。

看着同学们的那股热情,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终于想到法子搭建沟通我与学生思想的桥梁,担忧的是同学们是否像写日记那样只有三分钟热度呢?或者不敢写真实的事情,随便编个故事敷衍了事?他们会不会过不了几天就不想写呢?我得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我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让每一组的同学分别给自己小组取个响亮而有意义的名字。不久,“梦之队”、“大力神杯”、“蜘蛛侠”、“雄鹰”、“福娃”……一个个充满童趣、富有个性、令人奋发的队名诞生了。我还让他们选个队标作为日记本的封面,时刻提醒队员们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与梦想而奋斗。我还建议同学们在本子一侧划出交流区——回音壁,发动同学们在每篇日记发表“评论”,让“作者”感受写作成功的自豪。

其次,我创造机会和恰当的提示来拓宽同学们的写作题材。例如,开学不久,植树节到了,于是我提示同学们可以写《谁是环保小卫士》的日记;校运会即将来临,我便提醒同学们可以写一篇《如何迎接校运会》的日记;校运会结束后,到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时候了,我给同学提出要求:应该写一写《校运会中的得与失》;母亲节到了,我要求每个人帮妈妈做一件事情,并记录在以《我帮妈妈......》为题的日记中……这些事情就发生在同学们身边,是他们亲身体验到、亲身感受到的生活,因而同学们写起来便滔滔不绝。同学们不再把它当作负担,变得乐于用这样的文字来记录生活。

第三,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保持写作的热情。经过与全班同学商议,我们决定利用每周五下午班队会时间全班进行组间交流,并且每月进行一次评比,看看哪一小组的日记写得最有新意、最吸引人、最有意义的就得到了一颗星五角星,小组就相应地加一颗五角

星,到最后以全组同学的“星星”总数来排名,第一为冠军,第二为亚军,第三、四名为季军。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都比较强,谁都想让自己的日记成为本组最好的,谁都想自己的组成为本班最强的。就这样,循环日记使一个小组成为一个集体,不仅组内有比较,组组有竞争,五角星的多少代表每个学生的能力,更代表小组的实力。正如有个学生在交流会上说:“在写‘循环日记’的时候,想到有很多同学都将读我的文章,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我的文章要对得起同学,最好能让同学在阅读中有点收获。”

当然,为了真正达到“心与心交流”的目的,老师必须真诚、细心地批改每个学生的日记。在我的切身体会中,同学们在刚开始写循环日记的时候会有些拘谨,写的东西都比较“大众化”,但无论内容、篇幅怎样,我都会认真批改,并提出我的观点,或给出我的建议;有关于班级建设的,我会尽快召开班委会,商讨同学的建议。有时,在评语中我还会与同学们分享我自己做学生时的经历和一些人生感悟,所以往往我写的评语比学生自己写的日记都要长,同学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慢慢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在日记中敞开了心扉,篇幅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真。比如,班上来的一位新同学在“循环日记”里反映出初到这个新环境的陌生焦虑,并十分怀念自己的老家,我会以知心朋友的口吻帮他出主意、想办法;有的同学对父母有时不是十分恰当的教育方法大倒苦水,我就以一个长辈的体会告诉他为人父母对子女成长进步的一番苦心……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在一本本“循环日记”本上,许多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分享喜悦,也把自己袒露出来,期待同情和理解。一篇篇日记,其实就是一颗颗心在交流、在碰撞。“循环日记”是一个小组按时间分工的“合作事业”类似田径场上的接力赛,平时的作文,总会出现个别学生拖拉甚至不完成的现象。在“循环日记”中,这一现象彻底消失了。因为一本日记代表了一个小团队,小组长和组员既关注自己写的东西,又关注着其他人的写作情况,这可要涉及到小组的集体荣誉。有位小组长在交流时告诉大家:“我们小组的XX同学眼看着一天过去还没把日记本往下传,我和组员们都很着急。于是,我们都去帮他,为他找材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同学终于按时完成了写作任务。因为我们曾一起规定,只要一个同学不写,就没资格评冠军。写‘循环日记’,我们小组的组员一个都不能掉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环境氛围”。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循环日记”就为我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因为我会对对学生的循环日记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查阅并点评。对于我在“循环日记”上简短的点评,如“哪里跌倒哪里起来!”“好样的,有志者事竟成!”等常常使学生兴奋不已。在师生相互的言语互动中,让我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真正体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教学境界。师生感情也正是在这样的笔谈中越来越浓,而班级工作也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越做越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