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2010讲义1222
土壤肥料学国家精品课件第六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胶体的类型
①硅氧片、硅氧四面体
硅四面体 可以共用氧原子
而形成一层,氧
原子排列成为中 空的六角形,称
硅氧片或硅氧层。
土壤胶体的类型
②铝氧八面体 由六个氧原子 (或氢离子)环 绕着一个中心铝 离子排列而成, 氧原子排列成两 层,铝原子居于
两 层 中心孔 穴 内 ,
称水铝片。
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 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 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胶体的类型
2:1型矿物(蒙脱石、绿泥石、蛭石等)
• •
土壤胶体的类型
(3)水云母类 (2:1型粘土矿物)
结构与蒙脱石相类似,只是同晶 替代产生的负电荷主要被钾离子 中和,而少量被钙镁离子中和。
特点: a、永久性电荷数量少于蒙脱石。 b、层与层之间由钾离子中和,使得各层 相互紧密结合。形成的颗粒相对比蒙脱 石粗而比高岭石细。其粘结性、可塑、 胀缩性居中。 c、钾离子被固定在硅氧片的六角形网孔 中,当晶层破裂时,可将被固定的钾重 新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
分布广泛,特别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高寒地 区,以及风化度浅的土壤。
土壤胶体的类型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比较
结 晶 类 型 晶 层 间 联 结 力 强 较 强 弱 颗 粒 大 小 大 中 CEC ( cmo
粘土 矿物
分子层 排列情况
晶格 距离 (nm)
H2SiO3→ H++ HSiO3-→H++ SiO32-
注:土壤反应越偏碱性,硅酸的解离 度也越大,所带的负电荷也越多。
土壤胶体的类型
2.含水氧化铁、铝:(两性胶体)
此类胶体包括褐铁矿(2Fe2O3•3H2O)、水赤铁矿
(3Fe2O3•H2O)、针铁矿(Fe2O3•H2O)、水铝矿
土壤地理学课件6
第六章土壤胶体与土壤吸热性能第一节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概念:在胶体化学中,一般指分散相物质的粒径在1—100毫微米之间的为胶体物质,而土壤胶体微粒直径的上限一般在2000毫微米。
一、土壤胶体的构造及电位(一)胶体的构造模式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准确地说应叫土壤胶体颗粒,其组成主要分两部分:①微粒核;②双电层。
1、微粒核(胶核)主要是晶体颗粒及无定形颗粒构成的,其成分为①晶质②非晶质的含水氧化物③有机物质的腐殖质、蛋白质等。
上述这些都是固态物质。
2、双电层(1)决定电位离子层(又称:双电层内层、内离子层)是固定在微粒核表面,并决定其胶体的电荷和电位的一层离子。
其带电的符号决定于胶核的性质。
(也就是说,带正/负电是由胶核性质决定的。
(2)补偿离子层(又叫双电层外层,反离子层)由于微粒核表面带电,产生强大的静电引力(同电性相斥,异电相吸)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补偿离子层。
补偿离子层分布着与决定电位离子层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电荷。
①非活性补偿离子层由于受决定电位离子层的引力强,被胶核牢固地吸附而不能自由活动,它是随着胶核运动,称为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②扩散层(活性补偿离子层,离子扩散层)在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外层有一层疏散(不紧密)地分布着的离子,受内层引力小,活动度大,呈扩散分布的状态,并逐渐向介质溶液中过渡,成为扩散层。
扩散层的离子具有代换能力,能被溶液中其它离子代换出来。
可见,胶体的基本构造为微粒和双电层。
微粒核和双电层的内层(即决定电位离子层)一起合称为微粒团;微粒团和非活性补偿离子层一起合称为胶粒,胶粒加上扩散层总称为胶体微粒。
(二)胶体的电位及影响因素:1、胶体的电位(1)热力学电位(全电位)是指决定电位离子层(或微粒团)与溶液介质间的电位差,以∈表示。
在一定的胶体体系内,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2)电动电位是指非活性补偿离子层(或胶粒)与溶液介质间的电位差,以Э表示,它的大小依扩散层的厚度而定,一般随扩散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即扩散层比较厚,带电荷多,故电位大),胶体所显示的电性强弱,就是决定于这个电动电位。
土壤肥料学ppt课件第六章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高岭组粘土矿 物是南方热带 和亚热带土壤 中普遍而大量 存在的粘土矿 物,在华北、 西北、东北及 西藏高原土壤 中含量很少。
高岭石晶体构造示意图
蒙脱石晶体构造示意图
蒙脱石组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土壤中分布较广
高岭石和蒙脱石的构造特点及其性质的差异
1:1型 晶格构造 一层硅氧片和 一层水铝片 2:1型 两层硅氧片和 一层水铝片 分子键 普遍 大 胀缩性、吸湿 能力、可塑性 等大
+H+ +OH-
Al(OH)2+
Al(OH)4-
三水铝石等电点为pH4.8,当介质pH低于此值时:
Al2O3· 3H2O→2Al(OH) 2++2OH- 可见,三水铝石在其介质pH值低于等电点时,不 是解离H+,而是解离羟基离子,使胶体带正电荷。 氧化铁的水合物以及硅酸盐粘土矿物晶层表面的OH 原子团都是这样。
硅氧四面体构造示意图
硅氧片示意图
在硅四面体中,硅原子以共 价键方式将四个氧原子联结 成为一个原子团(SiO4)4-, 电性未中和,通过与其相邻 的另一个硅四面体共用一个 氧原子,如此相联,成为六 个硅四面体构成的六角形网 孔,然后再与另外的六角形 网孔通过共同氧原子来联结, 如此继续联结,在水平方向 硅氧片 上构成一层叫硅氧片,成为 晶层的基本单元。 硅片可以用n(Si O )4-表示。
★ 有机质胶体:主要是腐殖质。
★ 有机矿质复合体:土壤有机质胶体有 50%~90%是与矿质胶体结合,形成有机 矿质复合体。
矿质胶体
(一)层状硅酸盐 (二)铁、铝、硅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一)层状硅酸盐
硅氧四面体
铝氧八面体
(1)硅氧四面体(或简称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 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 的硅酸盐矿物。
土壤的形成ppt课件
二、土壤的剖面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二、土壤的剖面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 成的暗色土层,呈灰 黑色或黑色
淀积层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 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 积累的层次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自然土壤剖面结构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②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 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 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⑤时间因素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 分化越明显(越成熟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 土壤,一般需要100年至1000年。
⑥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 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草原土壤剖面: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 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 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 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
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 的大陆内部,我国主要 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以西、长城以北、贺 兰山以东广大地区。
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 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 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 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 构良好。
二、土壤的剖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土壤剖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 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 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二、土壤的剖面
腐殖质层
土壤PPT精品课件
土壤颗粒 的性状
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 黏粒空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但保水性能强。
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 根据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类:
土壤名称
土壤的质地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 粒较粗。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 较细。
土壤
考试内容
1.土壤的结构
①列举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②识别不同的土壤类型,说出不同性状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③感知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2.土壤的污染及保护
①知道我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土壤污染情况及其危害性 ②知道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 ③列举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
1.6
0.9
尿素
(克⁄100毫升 )
0.03
尿酸
(克⁄100毫升)
0.003
2.0
0.05
0.03
0.003
上表是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的化验样本,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血__浆_ ,B是__尿__液_ ,C是_原__尿__ 。 (2)、A中的蛋白质为7.5,而C中为0,这说明____血__浆__中__的__蛋__白__质__等__大__分__子__物__质__不__能__滤__过__到__
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三、尿的排出及意义
1、排尿途径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存储一定量)→尿道→排出体外
2、排尿的意义
①排除废物 ②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尿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土壤污染ppt课件
三、土壤盐渍化
在干燥炎热和过度蒸发条件下,土壤毛细管 水上升运动激烈,致使地下水和土中盐分向地 表迁移,并在地表附近发生积盐,这一过程及 其结果称之为土地盐渍化或土地盐碱化。
如果由于灌溉不当等人类活动原因引起一些 非盐渍化土地发生了盐渍化,则称之为次生盐 渍化。
土壤盐渍化包括土壤盐化和土壤碱化。
第四节 污染土壤的防治
5)盐化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
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 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现代积 盐作用),或是已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 而表现为残余积盐特点(残余积盐作用)的过 程,多发生于干旱气候条件。参与作用的盐分 主 M可g要 发S是 生O4一 盐等化些。,中在盐性受分盐海一,水般如影以N响aNC的al、C滨l占N海a绝地2S对O区4优、,势M土。g壤C也l2、
第三节 土壤退化过程
土壤自然演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熵增加或熵 减少的过程。
导致土壤退化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素(图8-2),而人为因素是加快土壤退化速 度最重要的因素,本节主要讨论人为造成的土 壤退化。
土壤退化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 土壤酸化和土壤盐渍化。
图8-2 土壤退化的主要因素
一、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 2、可逆性和长期性
二、土壤污染的类型 1、水体污染型
水体污染型是指利用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 水和受到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灌溉而导致的土壤 污染。 2、大气污染型
大气污染型是指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 过程而导致的土壤污染。如大气气溶胶的重金 属、放射性元素和酸性物质等造成的土壤污染。
2、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 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 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 程。根据成土过程中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特 点和差异,土壤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土壤学第6章
负 电 荷 表 面
扩散层
本体溶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扩散双电层的结构
四 、 土壤胶体的电荷
土壤电荷主要集中在胶体部分。 电荷数量和电荷密度来表示 来表示。 土壤电荷主要集中在胶体部分 。 以 电荷数量和电荷密度 来表示 。 土壤电 荷对离子吸附量、吸附牢固程度,离子移动,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 荷对离子吸附量、吸附牢固程度,离子移动,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土 壤分散与絮凝等有重要影响,是许多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 壤分散与絮凝等有重要影响,是许多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 粘土矿物晶格中离子同晶置换产生的, 粘土矿物晶格中离子同晶置换产生的,同晶置 换一般产生于结晶过程,一旦形成, 换一般产生于结晶过程,一旦形成,不受环境 的影响( pH,电解质浓度等)。 2:1型矿物 )。是 的影响(如pH,电解质浓度等)。是2:1型矿物 电荷的主要来源。 电荷的主要来源。 pH依变电荷。产生原因: pH依变电荷。产生原因:由于土壤固体表面从介 依变电荷 质中吸附离子或向介质中释放离子而引起, 质中吸附离子或向介质中释放离子而引起,其中 最常涉及的离子是H 离子和OH 离子。也可表叙为: 最常涉及的离子是H+离子和OH-离子。也可表叙为: 固体表面功能团对介质离子的吸附或表面功能团 的解离。电荷随pH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pH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的解离。电荷随pH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存在于层 状矿物边缘,氧化物表面,有机质胶体表面。 状矿物边缘,氧化物表面,有机质胶体表面。
土壤学课件Ch6养分
1、化学沉淀
在酸性土壤中,以H2PO4-为主为主。有可溶性 Fe3+、Al3+则发生:
h
10
Fe3++H2PO4-+2H2O
2H++Fe(OH)2H2PO4
h
2
NH4+
固定态(晶穴铵) 吸附态 水溶态
1、无机态 (一般占全 N1-2%,按 形态划分)
NO3- 水溶态、易淋失、对植物速效。
NO2- 水溶态、在土壤中存在时间 短,特别是通气土壤中难存在, 在一定浓度时有毒害作用。
N2 土壤空气的组成部分,不能直 接为植物利用。
h
3
水溶性N: 游离氨基酸
无效态K:原生矿物(主要为长石、白云母)
晶格中的Kh ,占全K>90%
15
三、土壤K的固定 1、晶穴固定:水溶态K+进入2:1型粘粒矿物
层间晶穴; 2、胶膜封闭:K+参与了有机-无机复合体的
组成,有机胶膜或氧化铁,把复合体包被 起来。
h
16
四、有效化问题
(一)土壤全K与速效K的关系
(二)缓效K与速效K的关系
一、含量 全N 0.02-0.5% , 一般耕地表层土壤:0.05-0.3%, 底土<0.1%; 南方水田(表层) 0.1-0.2% , 旱 地 0.05-0.12% 。 全N与有机质OM%的相关趋势估算公式 : Nt%≈0.05·OM%
二、形态 一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
形态与存在条件相联系 。
第六章土壤ppt课件
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四、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等三相物质组 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 用的有机整体。
固体物质是土壤最基本的成分,可以说是 整个土体的骨骼和躯体,主要包括矿物质、有 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其中矿物质占95%, 有机质占5%左右。在土壤的固体颗粒之间,有 大量空隙的存在,而空气和水分充填于空隙中。 其中,空隙中气、 液两者的比例并非是固定 不变的,经常随外界天气和其他因素的改变而 彼此消长。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不仅具有 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能从物质 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 实体。也是一个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物和 生物相结合的物体。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Michigan Soil Florida soils
Maryland Soil Florida soils
《土壤》 讲义
《土壤》讲义一、土壤的定义与组成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就像是地球的皮肤,为植物提供了立足之地和养分来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种成分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它们来自于岩石的风化和破碎,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各种矿物质颗粒。
有机质则是土壤的“生命力”所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的分解,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良好的结构。
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占据着一定的孔隙,它们的比例和分布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而土壤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蚯蚓等,它们在土壤的形成、养分转化和生态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始于岩石的风化,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岩石逐渐破碎、分解,形成原始的成土母质。
气候在土壤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温多雨的地区,风化作用强烈,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分解较快,形成的土壤较为肥沃;而在干旱寒冷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弱,土壤发育相对缓慢。
生物因素也不可或缺。
植物的根系可以穿透土壤,促进岩石的破碎和分解,其残体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时也参与土壤结构的形成。
地形对土壤的形成也有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土壤的类型和厚度会随着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变化而不同。
在平原地区,土壤则相对较为均匀。
时间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经过漫长的岁月,土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成熟,形成具有特定性质和层次的土壤剖面。
三、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砂土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壤土质地适中,兼具通气性和保水性;黏土颗粒细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较差。
根据土壤的成土过程和特性,可分为黑土、红壤、棕壤、黄壤等。
黑土肥力较高,富含有机质;红壤呈酸性,肥力相对较低;棕壤和黄壤则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宜的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 5 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 6 土壤干湿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 7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
聚积的生成物。
• 8 侵入体: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四 土壤的物质组成-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1 原生矿物:母岩经机械风化破碎而成的碎屑物质,其中绝大
三 土壤形态 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 (一) 土壤剖面 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即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土壤剖面
有机质层,淋溶层, 淀积层,母质层
• (二) 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 1 土壤颜色: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 2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 • 3 土壤结构:肥沃土壤表层的土壤结构一般为团
土壤酸性
1. 土壤中H+的来源
(1)水的解离: H2O H+ + OH(2)碳酸的解离: H2CO3 H+ + HCO3-
O-
(3)有机酸的解离:有机酸 H+ +R—C
(4)无机酸 :
O
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硫化作用可产生硫酸;(NH4) 2SO4、KC1和NH4C1等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到土壤中, 因为阳离子NH4+、K+被植物吸收而留下酸根,导致 溶液中H+增多。
砂性土常有“不发老苗”的现象,原因后期养 分遭到淋溶
(二)土壤胶体性质
土壤胶体: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的 固相物质。
1 土壤胶体种类: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及有机无 机复合胶体
2 土壤胶体性质: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带电性及 分散和凝聚性;
3 土壤离子交换
土壤胶体是土壤代换吸收作用重要的物质基础,对 土壤养分的保存和调节起着很大作用。
(5)酸雨 :pH<5.6的夹带大气酸性物质的降水。
土壤酸性
酸雨!!!
在自然界自然产生的酸性物质,在正常的降雨过程 中能稀释,使它们不会产生什么危害。 人为活动: 如燃煤发电厂、工业燃煤的锅炉、家庭炊 用和取暖用煤以及机动车等排放的大量含硫和含氮 的废气, 这些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含硫和含氮的 氧化物在运行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 物理作用,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与空气中水分反 应形成酸,随雨、雪等降落到地面,就是硫酸和硝 酸的水溶液,就形成了酸雨。
2)自由水:
①毛管水(土壤中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又分为毛管悬着水 (与地下水无联系,降水和灌溉补给)和毛管上升水(地下水层 上升补给)。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
②重力水,又分为下渗重力水(土壤中不能保持,植物不能利用) 和侧移重力水。
凋萎系数:土壤中的水分不能满足植物的需求,植物缺水发生萎 蔫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多数是那些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矿物,如石英及其他碎粒。它 们主要组成土壤的砂砾和粉砂粒部分。
2 次生矿物:化学风化和成土作用中形成的矿物,最重要和
为数最多的是粘土矿物,具可塑性、膨胀性和粘结性等。
3 主要元素组成:土壤还包含其他含量少而且不恒定的成分。
但它们极为重要,因为它们为植物提供养分。这些成分包括钙、 钠、钾和镁的化合物,氮、硫和磷的化合物(部分从有机质中 获得,部分从母岩中获得),以及从水和空气中获得的氧、氢、 碳的化合物。另外,还有少量的 “ 微量元素 ” ,如硼、锰和 碘。
精品
第六章土壤20101222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及其性质
1.土壤概述 (1)定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 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 疏松表层。 (2)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具有肥力。
2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 2)土壤圈是一个开放的物质与能量系统,与 地理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转化; 3)土壤是地理环境中生命的发展条件;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 质。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两个过程:矿质化过程和腐殖 质化过程。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三)土壤水分 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过渡环节,主要来源 于大气降水和人工灌溉,如地下水位较高,也是补给 的来源。 1 类型 按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可 分为以下各种主要类型。 1)束缚水: ①吸湿水(紧束缚水,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②膜状水(松束缚水,稍有活动性,极少数水分可供 植物利用,为植物出现永久性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三) 土壤溶液
土壤中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
1 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的反应。
它反映土壤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比例, 同时也决定土壤胶体上致酸离子(H+或Al3+) 或碱性离子(Na+ )的数量及土壤中酸性盐和 碱性盐类的存在数量,是由母质、生物、气候 以及人为作用等多种因子控制的。
土壤酸性
红壤
赤红壤
砖红壤
几种酸性土剖面图
土壤酸性
土壤酸性形成的原因
土壤酸性,一方面与溶液中H+浓度相关,另一方面更多 的是与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H+或Al3+)有密 切关系。
土 壤 中 酸 性 的 主 要 来 源 : 胶 体 上 吸 附 的 H+ 或 Al3+ 、 CO2溶于水所形成的碳酸、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 氧化作用产生少量无机酸、以及施肥加入的酸性物质 等。
有生产效能的土壤水分是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间的毛管水。
(四) 土壤空气
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
组成成分与大气成分相似,在质和量上与大气 成分不同。
土壤空气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高 ; 土壤中的大孔隙多,通透性好,气体交换就强,反之则弱。 土壤中死的和活的有机质数量多,生物化学作用强烈,气体 交换也强。
五 土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
土壤由大大小小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不同 粒级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
土壤质地分类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为标准。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运动,也影响养分 的转化。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结构类型,含黏粒高的土壤易形成水 稳性团聚体和裂隙;细砂比例大的土壤只能形成不稳定 结构;粗砂无法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