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处理课复习提纲201106

合集下载

教育信息处理 复习资料 (1)

教育信息处理 复习资料 (1)

一、填空题1.任何一个随机系统,其信息熵都有一个值,即各状态出现为时,熵为最大。

2.H(p1,p2,,,pn) = H(p1,p2,,,pn,0) = H (p1,p2,,,pn,0,,,0),说明某系统的事件数增加了,但这些事件的出现概率为时,该系统的熵不变。

称为熵的。

3.任何一个随机系统(共有n个状态),各状态出现为时,且各个状态无相关性,其信息熵都有一个最大值。

4.任何一个系统(共有n个状态),各状态出现一般为,且各个状态有相关性,其实际信息熵(H)都有小于最大值,即。

5.冗余度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冗余度可以信息传递中的抗干扰能力。

6.决定教师分析教材的和,称为教材观。

7.教材分析的类别总的可分为:和。

8.根据教材分析所采用的表现手段不同,可以分为基于的表现方法和基于的表现方法。

9.使用逻辑法分析分析时,在若干形成关系中,若某一目标对应多个低级目标,则优先安排那些目标水平的低级目标;若目标的水平相同,则应优先安排那些应用性的低级目标。

10.以ISM法分析教材结构,其分析流程有、、制作形成关系图、研讨。

11.逐语记录法是一种用于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变成,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处理。

12.Rt-Ch图中,Rt和Ch分别表示教学过程中的T 和。

17.T行为占有率Rt 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行为转换率Ch 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与S行为间的相互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

13.针对具体的技能、知识、能力、适应性等特性的测试为测试,而针对心理特征的测试为测试。

14.教育信息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熵的大小主要用于表示概率系统的____________程度。

17.标准测试所依据的理论是____________。

超有用!!2011学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复习提纲

超有用!!2011学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复习提纲

超有⽤!!2011学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复习提纲⼀.电磁波与⽆线电1. 电磁波的频率分段范围及其信号传送媒介甚低频(VLF)3~30千赫(KHz)甚长波100~10km低频(LF)30~300千赫(KHz)长波10~1km中频(MF)300~3000千赫(KHz)中波1000~100m⾼频(HF)3~30兆赫(MHz)短波100~10m甚⾼频(VHF)30~300兆赫(MHz)⽶波10~1m特⾼频(UHF)300~3000兆赫(MHz)分⽶波微波100~10cm超⾼频(SHF)3~30吉赫(GHz)厘⽶波10~1cm极⾼频(EHF)30~300吉赫(GHz)毫⽶波10~1mm⾄⾼频300~3000吉赫(GHz)丝⽶波1~0.1mm2. 天线的概念及其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指能够进⾏能量转换即有效地辐射和接收电磁波的装置。

1、提⾼辐射功率或信噪⽐,天线作为传输线的负载应做好匹配。

2、应具有向所需⽅向辐射电磁波的能⼒。

3、同⼀系统中,收、发天线应有相同的极化形式。

3. 你认识哪些天线?⼋⽊天线移动定向天线微波中继天线抛物⾯天线MMDS-C型微波天线全向天线⼆.集成电路1.什么是集成电路?在我们的本科教学计划中与其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哪些?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通过⼀系列特定的加⼯⼯艺,将晶体三极管、⼆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源器件,按照设计的电路互连,“集成”在⼀块半导体单晶⽚上后,封装在外壳内的电路组件单元;通过引脚线完成集成电路芯⽚与外部的连接。

⼤学物理⾼等数学模拟电路实验⼯程数学程序设计单⽚机原理及其应⽤线性代数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2.⼀般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Sys.specification-> Function design-> Logic design-> Circuit design-> Physical design-> verification-> tape out系统规划---------------程序设计----------逻辑综合-------电路设计--------布局和布线----- 验证--------转交设计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 计算机有哪些硬件组成?其结构⽰意图硬件部分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部分和输出部分组成2. 操作系统有什么作⽤和功能,⽬前常⽤的有哪些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层通常是最靠近硬件的软件层,对计算机硬件作⾸次扩充和改造,主要完成资源的调度和分配,信息的存取和保护,并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等许多⼯作。

教育信息处理复习

教育信息处理复习

2、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可考查形式:选择或填空】
学习层级法
课题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
二、用ISM法分析教材结构
P67-74
1、ISM法【可考查形式:名词解释】
ISM法:是将图论用亍研究社会系统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 构分析的一种斱法。它的重要特点是:在教材分析中,最 大限度地纳入了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幵将教材结构以 易亍理觋的、可视化的图形予以呈现。
数据和呈现结果几部分构成。
应答分析系统的教育特性主要表现在:(1)课堂教学中,
不学生丼手回答问题,戒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丌同,学生
使用应答器回答问题是独立完成的,不其他学生间丌产生仸
何影响。(2)系统丌仅能知道某一位学生,在某一时刻对
某一问题的应答结果,还能知道全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积
累效果。(3)可对每一位学生的应答数据迚行实时记录。
信息熵是表示信源输出后,每个消息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k 等价(有效)预选项数计算: 2H
一、熵的概述
P30-33
2、信息熵的性质【可考查形式:简答】
(1)单峰性;
(2)对称性,系统的熵不事件的顺序无关
(3)渐化Βιβλιοθήκη ; (4)展开性; (5)确定性。
3、冗余度【可考查形式:选择或判断】
素间的各种关系,明确教学的整体结构形式和特点,在此基础,
通过一定的分析,得到某种知识和信息,幵通过这种知识和信息
来完善教学、完善教材开发的诸项活动。
2、教学分析方法【可考查形式:填空或选择或判断】
逐语记录法:一种用亍以语言的斱式迚行教学的教学分析法。在
逐语记录时,应首先对教师、学生发言中的各种品词迚行分类
二、教育信息的数量化

七年级第二学期信息技术复习提纲

七年级第二学期信息技术复习提纲

初一级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1.记事本、写字板和Word的文件扩展名?(txt、rtf、doc)P6表1-22.怎样新建(“文件”菜单→“新建”命令)和保存文档?P103.在“页面设置”功能中能设置哪些东西(纸型、纸张大小、页边距、纸张方向等)?P114.格式刷有什么用?怎样使用?P135.怎样创建表格?(“表格”菜单→“插入”项下的“表格”命令)P206.光标在不同状态下单击的作用?P21表1-47.怎样增加行或列?(①插入法②拆分法)P218.“斜线表头”的绘制?P22-239.怎样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剪贴画、图片、文本框等。

(操作)P29-3510.认识工作表(名)和工作簿(名)。

P4711.Excel生成的文件称为?默认扩展名为“xls”;工作表与工作簿的关系。

P4812.熟悉Excel的工作界面(标题栏、菜单栏、、、等位置和叫法)P49图2-213.Excel新建的第一个工作簿默认名称为?其中包含几个工作表?P5014.行号与列标分别用什么标记?取值范围?P5015.填充柄及其用法。

P52图2-416.对以“0”开头的数字的处理(先输入英文单引号“’”)。

P52图2-517.怎样合并(拆分)单元格?P5418.怎样调整行高与列宽(①数值法②拖动法)?P5519.设置文本的对齐方式(通过什么菜单进入)?(“格式”菜单→“单元格”命令)默认对齐:文字(左对齐),数字(右对齐)P55-5620.保存电子表格。

(地球人都会)P5621.掌握常用函数:自动求和(SUM)、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值(AVERAGE)、求名次(RANK)等(关键是怎样使用)。

P60-6222.会区分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P6223.插入、复制、删除、重命名工作表的相关操作。

P6324.对数据进行排序的相关操作(“数据”菜单→“排序”命令)P6525.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以及按钮(升序排序)和(降序排序)的作用。

教育技术公共课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公共课复习提纲

几种基本的方法
•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讲授讲授-演播 探究探究-发现 问题教学 程序教学 微型(微格) 微型(微格)教学 模拟训练 成绩考察
分组汇报: 分组汇报: PPT 举例说明 思考: 思考:不同方法 中信息技术的作 用?
一: 讲授-演播法
• 此法把讲授的特点与媒体播放的特点结合 起来。现代教育媒体在讲授起来。现代教育媒体在讲授-演播法中主 要扮演辅助教师讲授的角色。 要扮演辅助教师讲授的角色。
信息化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 信息化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 教育者 教育信息 现代教育 媒体
一般教学过程的要素是什么? 一般教学过程的要素是什么? 两者有何区别?原有要素发生了哪些改变? 两者有何区别?原有要素发生了哪些改变?
信息化教学过 程的要素
学习者
1.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 系
3.2.1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模 式
1.模式的含义及构成 1.模式的含义及构成 模式是指以一种简化的方式来表达真实复杂事物的一 种代表。 种代表。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现代化教学思想和理 论指导下, 论指导下,师生之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形成的较 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型。 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型。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素:教学思想、教学目标、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素: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技术环 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 境、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
• 教学媒体: 在教与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 • 从媒体发展为教学媒体的两个条件:
– 存储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 – 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媒体的发展
• 语言媒体 • 文字媒体 • 印刷媒体 • 电子传播媒体

教育信息处理复习重点

教育信息处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教育信息概述(含绪论)教育信息化。

什么是信息
信息科学
教育信息的特点
教育信息的数量化
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
教育信息处理应解决的问题
教育信息处理的数学方法
第二章教育信息熵
熵的概述、熵的意义
CAI课件中的信息熵
冗余度
联合熵和条件熵
等价预选项
第三章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的基本思想
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
以ISM法分析教材结构
目标矩阵
第四章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方法
逐语记录
时序列分析
S-T分析
第五章测试与测试理论(18)
测试的分类
信度系数、估计
妥当性
测试数据的变换
区分度
自适应测试
第六章学生集团应答系统
应答分析系统
应答模式
集团应答曲线
集团应答曲线群
第七章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的分类
S-P表
S—P表的性质
IRS分析
IRS性质
项目关联结构分析
第八章多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概述
多元分析
主成分分析
说明:
考试题型有:填空10 名词解释8 选择题30 判断12 简答16 问答与计算24。

第一章信息处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信息处理复习提纲

初一年级信息处理复习提纲1、信息处理步骤主要包括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

[识记][******]2、计算机的外观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

3、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或只有软件没有硬件计算机均是不能运行。

4、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5、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

其主要功能:一是管理和控制硬件与软件资源,二是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一个方便易用的环境。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linux等。

编程软件也是系统软件,如VB。

6、应用软件是指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各种程序及有关文档资料。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wps, 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游戏等。

7、计算机硬件由五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其中:(1)运算器是在计算机中执行运算的部件;[识记](2)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是负责指挥、控制计算机工作的部件。

[掌握](3)CPU(中央处理器)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CPU的性能。

(4)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5)主存储器特点:存取速度快。

分为两部分:[******]A、只读存储器(ROM)[此存储器只能从中读出信息,不能写入信息。

也就是说信息是固定不变的,停电后也不会丢失。

]B、随机存储器(RAM)[此存储器即可以读也可以写入信息;停电后其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6)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数码相机、触摸屏、扫描仪、麦克风。

[掌握][输入设备定义:将外部信息传递入计算机的设备](7)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触摸屏、音箱。

[掌握][与上定义相反]8、1KB(千字节)=1024B(字节);1MB(兆字节)=1024KB;[掌握]1GB(千兆字节)=1024MB;1TB(吉兆字节)=1024GB;1B可以存放一个英文字母;两个字节(2B)可存放一个汉字。

教育信息处理[1]

教育信息处理[1]

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将使学生: 1. 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 2. 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 3. 熟悉教育信息处理中信息量的特点和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 4. 熟悉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与ISM法的应用; 5. 知道教学分析的分类分析、时序列分析、S-T分析; 6. 熟悉测试仪测试理论的项目反应理论、自适应测验; 7. 熟悉学生集团应答分析系统和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8. 熟悉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中的S-P表分析、ISR分析; 9. 熟悉多元统计的基本原理; 10. 知道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
教育数据中,有些涉及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学校,其数据 量较大,样本数据较多,可有效地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 处理。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涉及一个班,由于样本 较少,它给数据的统计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注重个体数据的分析 教育过程中,往往还要注重某些学生个体的分析,分析某个学 生的个体特性,分析某个学生个体在集团教学中的位置。教育 改革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学生个体数据的分析, 可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的信息,可实现有效的个别指导。
1.6.1 教育信息处理应解决的问题
1.教育信息的表示 教育信息处理是以教育信息作为处理对象的。教育系统 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对于这 样的信息如何去表示,如何去编码,是教育信息分析、处理 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应适用于教育信息的特点和要求。所谓处理是指 对给定的信息所进行的某种运算、变换和逻辑的分析。对于 信息施加的各种运算、变换、分析,不应给教育现象产生任 何矛盾。
1.3.2
数量化的尺度
教育数据中,有些涉及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学校,其数据 量较大,样本数据较多,可有效地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 处理。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涉及一个班,由于样本 较少,它给数据的统计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 2.序数尺度(ordinal scale) 3.距离尺度(interval scale,equal unit scale) 4.比例尺度(ratio scale)

2010-2011(2) 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2010-2011(2) 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2011.6一、概论1、信息化教育的含义2、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4、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5、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的关系6、几种与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学与教理论的代表人物7、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8、教学媒体的分类9、教学媒体的特性10、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11、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含义12、信息化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13、现代教育媒体在不同教学模式中的作用二、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含义2、教学设计的层次3、教学过程设计的分类4、教学内容的分类5、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6、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和方法7、教学策略的含义8、教学效果评价的类型与作用9、教学媒体选择的实际应用10、WebQuest的结构三、常规媒体1、幻灯机、投影器的原理及使用2、电视系统的组成3、视频演示仪原理与使用4、电视教学软件的制作四、计算机媒体1、计算机媒体的特点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定义与特点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流程5、网络教育资源的含义6、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7、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五、硬件环境1、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含义2、信息化硬件环境的特征3、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分类4、综合媒体教室的常见类型与基本配置5、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6、微格教学系统的组成7、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基本配置六、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

信息化教学课程复习要点.docx

信息化教学课程复习要点.docx

第一章教育信息化概述笫一节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索,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教育信息化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教育环境的信息化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3.教育过程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教育信息化的H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曲,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教冇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冇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疗思想观念,教冇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1)广泛性和平等性。

(2)终身性和全民性。

(3)生产性和社会性。

(4)个体性和创造性。

(5)多样性和差异性。

(6)信息化和创新性。

(7)国际性与开放性。

(8)科学性和法制性。

第二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国家信息化体系由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川,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耍素构成。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

1.技术层面的特征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木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1)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

(2)多媒化使得传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

(4)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町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

(4)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2.教育层面的特征我们把教冇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冇的过程。

信息化教冇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教材多媒化。

(2)资源全球化。

(3)教学个性化。

教育信息技术复习提纲(精华版)

教育信息技术复习提纲(精华版)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一、填空题(共22分,每个空格1分。

)二、单项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2分。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四、名词解释题(共12分,每小题4分)五、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六、综合应用题(2题,共18分)第一章信息化教育概述1、信息化教育的定义?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育中应用的三种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什么?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用三种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1)五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递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2)三性:开放性、非线性、交互性。

5、信息化教育的作用?(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加以说明。

)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改革。

6、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的关系?教育信息化(过程)→信息化教育(结果);信息化教育(新名称)= 电化教育(旧名称)= 现代教育技术(通用名称);教育技术(引进概念)>现代教育技术(国产概念)。

信息化教育(研究如何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学习技术为主)。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

信息化教育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教育技术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丰富。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信息化教育研究的是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相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研究范围要小一些。

(全课本)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复习提纲

(全课本)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复习提纲

(全课本)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复习提纲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最全的复习提纲,给学生看是最好最全的资料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涉及教材章节】《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二节【考点解析】1 这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

能够随意举出身边的信息。

2 信息的一般特征:①载体依附性② 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

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能判断出其体现了信息的哪个或哪些特征。

3信息技术的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① 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② 文字的创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③ 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④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⑤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要求理解每次信息技术革命。

4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向人性化和大众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①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技术支持: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②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③ 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5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6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7根据载体的不同将信息分为五类: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8 常用术语CRT:阴极射线管、传统显示器的核心元件DOC:磁盘操作系统,一种早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提供基于命令行的操作界面。

GUI:图形用户界面,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人机交互界面。

CPU:中央处理器。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主频是它的一项主要性能指标。

一般说,主频越高,CPU的速度就越快,整机的性能也越高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需要使用特殊的交互设备才能进入虚拟环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信息处理课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信息概述1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信息处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设计是在信息收集、分析、加工、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创造信息的操作过程;教学实施是信息的呈现、传递、处理和控制的阶段;教学评价是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阶段。

2 教育信息的获取:可利用(网络)调查(量表、问卷)、(网络)考试、(网络)交流工具、文献检索(书、杂志、光盘、搜索引擎)、访谈、观察、实地考察、实验等。

教育信息的处理:可利用教材分析(图、ISM)、教学分析(逐语记录、分类、时序、S-T)、结构分析(S-P表、IRS图)、多元分析(回归、聚类)、生物信息分析等方法,可用Excel、SPSS及专门软件等。

教育信息的表达和传送:可利用word、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等软件,网络、传统媒体等途径。

3 信息论的奠基者香农(C.E.Shannon)将信息定义为熵的减少,即信息可以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将消除不确定程度的多少作为信息量的量度。

信息的价值因人而异。

是否是信息,不是由传者,而是由受者所决定。

4 教育信息表现的结构形式:矩阵、时间序列、图5教育数据数量化的尺度有四种,分别是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序数尺度(ordinal scale) 、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equal unit scale)、比例尺度(ratio scale)。

第二章:教育信息熵1 信息量:以2为底的对数,单位为字位(bit)。

若对数是以e或10为底,H的单位为nat或dit。

2 信息熵,简称为熵(entropy)。

熵的意义:熵的大小可用于表示概率系统的不确定程度。

设概率系统中有n个事件,每一事件产生的概率为:p i(i=1~n)当事件I产生后,给予我们的信息量为对于n个事件构成的概率系统,每一事件产生的平均信息量为:H为信息熵信息熵的基本性质:单峰性、对称性、渐化性、展开性、确定性3 相对信息熵h信息熵的计算与系统中事件数的多少有关,它不利于我们对不同系统的熵进行比较。

相对信息熵使得熵的计算归一化为标准的范围0~1之间,它使得不同系统的信息熵易于比较。

4 冗余度冗余度表示了由于各个事件出现的概率不同而使信息熵减少的程度。

5多重选择问题信息熵的计算b(0.5,0.125,0.125,0.125,0.125)计算相应的应答信息熵:第三章:教材分析1 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学习层级法(Learning Hierarchy)、课题分析法、逻辑分析法、ISM法(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目标矩阵法。

2 ISM法分析教材的流程:抽出要素(知识点)、决定要素间的形成关系、制作形成关系图、研讨。

3 目标矩阵法分析教材的流程:制定教学目标(前提知识、低级目标)、决定具有形成关系的直接低级目标、目标矩阵、按目标水平分十类、形成关系图。

第四章:教学分析1 教学分析方法主要有:逐语记录法、时序列分析法、S-T分析法、FIAS分析法等。

2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 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

它将教学性格以图形表示,使得教师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S-T分析法是以图形的方法表示教学性格的。

其重要特点:a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两类,减少了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了客观性。

b 由于将计划教学与实施教学的结果以图形表示,可采用可视化的方法研讨教学。

c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有利于推广、实施。

S-T数据的收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观察或观看录像资料,以一定的时间间隔(30秒),对观察的内容进行采样,并根据样本点的行为类别,以相应的符号S或T记入,由此构成S-T时序列数据,简称S-T数据。

Rt (T行为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所占有的比例。

教学过程中Rt的取值范围为0~1。

Rt越大,T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多。

Rt+Rs=1Ch(行为转换率):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与S行为间的相互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

教学过程中,行为转换率Ch为:Ch = (g - 1)/ N四种教学模式: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混合型。

3 FIAS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由美国教育学家内德.弗兰德斯(Ned. Flanders)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

FIAS把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行为分为10大类, 其中1~7类为教师的语言行为, 第8~9 类为学生的语言行为, 第10 类为其他语言行为(沉默或混乱)。

矩阵分析:对于N 个编码序列,前一代码与后一代码结成N-1 个“序对”。

10 类语言行为构成10× 10阶矩阵,将全部序对进行计数,就形成弗兰德迁移矩阵。

矩阵主对角线( 左上到右下) 上的各个单元格叫做“稳态格”, 迁移矩阵的1- 3行与1- 3列相交的区域叫做“积极整合格”, 7- 8行与6- 7列相交的区域是“缺陷格”。

训练型提问:由( 4, 4) 、( 4, 8) 、( 8, 4) 、( 8, 8) 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显示由教师提问驱动学生回答的情况, 可反映训练型提问的程度。

创新型提问:( 3, 3) 、( 3, 9) 、( 9, 3) 、( 9, 9) 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则显示由教师通过接受或采纳学生意见诱导学生主动发言的情况, 可反映创新型提问的程度。

比率分析:依据矩阵中各种课堂行为频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矩阵中的分布可以对课堂教学状况如课堂的动力( the dynamic of the classroom )、总的课堂气氛( the general classroom atmosphere) 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等作出有意义的分析。

教师语言比率TT、学生语言比率PT、安静或混乱比率SC、教师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率i/d等。

曲线分析:纵坐标代表师生语言行为,横坐标代表时间, 3秒钟为一时间单位, 两者构成一个坐标系, 将行为与时间的交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构成曲线, 它基本可以反映出师生语言行为持续、衔接和变化情况。

FIAS优点:a在观察范畴上, 对每类语言行为都下了操作性定义, 便于观察者对课堂语言行为进行甄别、归类。

用“代码”客观地记录下了课堂内所发生的事件及其序列, 这些“代码”基本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原貌, 为随后进行的评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观性, 大大地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b在处理方法和结果使用上, 它把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转化为相对简单的数学问题, 采用矩阵、比率、曲线、时间线分析, 形成一定的数学结论, 然后把数学结论还原为教学结论,将量与质的分析结合用于研究教学过程。

c它既是一份评价的结果, 也是一张改进的处方,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定量评价法,及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方案, 具有较强的诊断性。

如果教师借助于录音机、摄像机, 还可以运用弗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系统记录、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 无须外来的评价者, 为教师提供一种很好的反思自己教学的工具。

FIAS缺点:a它只关注显性的、可观察的课堂中师生的语言行为,而使其他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难以体现,如身体语言、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板书、学生内部的认知活动等,失落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造成结论不够全面。

b对实施者要求高,不仅要记住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语言意义,而且还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以及对时间的敏感性,一般需经过专门的培训。

c许多语言行为还没有细分, 如提问中没有区分是发散性(divergent) 问题, 还是收敛性convergent) 问题;无声是自学时的无声、思考时的无声、作业时的无声, 还是心不在焉时的无声; 混乱是热烈谈论的混乱, 还是说闲话的混乱; 讲授是精彩的讲授, 还是枯燥的讲授; 学生主动讲话是学生对其他学生的主动讲话, 还是学生对教师的主动讲话, 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主动讲话, 还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主动讲话等。

其它方法:匹兹堡认知动词表、VICS语言互动类别系统。

第五章学生集团应答系统1 应答分析系统是一种用于对学生的应答数据进行定量的、实时的收集、处理的信息系统。

2 集团应答曲线是一种表示集团(一个班的学生)应答、应答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一种集团应答的时间特性曲线。

纵轴表示应答率,横轴表示时间。

ts:提示课题(问题)的时刻; th:学生中最早给出应答的时刻; te:截止应答的时刻;E:应答率;P:正答率;Td:无应答的时间,Td=th-ts。

经验公式:te-th=nTd 。

在小学教学中,1.5≤n≤2.5;在中学教学中,2.5≤n≤ 3.5 。

可帮助我们如何根据无应答时间决定应答的截止时刻。

第七章测试与测试理论1 测量主要有三大派别理论: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可概括性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

2信度估计的方法有:再测试法、平行测试法、折半法、库里法、克伦巴赫α系数。

3百分排位计算公式:百分排位的实质是将各种不同测试中的排位规范化,正是这种规范化才能对不同测试中的排位进行比较。

4 标准得分:原始测试得分x变换后,得到y,其平均值为B,标准偏差为A5 正态分布在正则分布中,称平均值为0,标准偏差为1的正态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

5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又称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ce test)。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小概率反证法思想。

所谓小概率原理,就是认为小概率事件(P<0.01或P<0.05)在一次试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双侧检验two-tailed test只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

所提出的假设检验的问题是是否一样、相同、有差异等等。

一般认为双侧检验较为稳妥,故较常用。

单侧检验one-tailed test既检验差异又考虑差异的方向,分为左侧检验和右侧检验。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提出检验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

第二步:选定统计方法和计算统计量。

第三步: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6 T检验法包括:单样本t检验One-Sample T Test(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 TTest配对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平均数的总体(前后比较或配对)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完全随机(或称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