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体会

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怪现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应有的发展。那什么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怎么做才能得到有效呢?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有效性教学的实践操作众说纷纭,但必须承认的是,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无论他是传授者或是指导者,所以我认为应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要立足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断实践,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从这几方面尝试:

一、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制,通过调动学生的情商来引导学生自身探究,增强教学效果,降低教学难度的做法。成功的情境创设,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升华课文主题,开启想象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掌握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1、情境导入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有许多老师常常采用这一方法。教师创设情境,以优美的语言,辅以色彩绚丽的图片、音乐将学生带入一个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相融的气氛中,营造一个情意浓浓的环境,为整个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情境导入,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片段,让学生感受英雄那种大无谓的精神,继而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下子抓住了主旨。在《美丽的镜泊湖》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闭目聆听一段音乐,把学生引进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同时开启了想象之门,为整节课学生丰富的想象打下了基础。

2、情境导游

我在教学《草原》、《趵突泉》时都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来领导同学们去旅游,向大家介绍景物的特点,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这种做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教学任务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

3、情境游戏

创设游戏情境是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方法。老师们带领孩子以游戏的形式“帮拼音字母交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家、换衣服”、“当小医生”……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识记字形、区分形近字、纠正错别字,既快又准。

像这样本着形真、情切、意浓、理深的原则,为学生创设美的境界、诚的核心、情的纽带、悟的途径、感的源泉,这样的情景有理、有力、有效,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机勃勃、百花盛开。

因此,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手

段,最终由“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体悟方法,努力提高自己。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就以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并将其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陶罐和铁罐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课堂上大家对表演点评、质疑,小组成员解释。为了能够准确把握陶罐和铁罐的特点,大家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修改,甚至请教家长上网查资料……,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人人主动参与,甚至有的小组还自制了道具,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做到了学科间的整合,更是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

在课上我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参与者,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他们铺路架桥,到达彼岸。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行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三、引入多媒体。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的误区。就拿多媒体的使用来讲,老师用它替代了板书;用花哨的图片替代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用课

文录音替代了教师的示读与学生的朗读……。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那两者是否矛盾呢?我认为并不相悖,只要是能突出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多媒体,定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课文内容有的关于战争时期或上个世纪的有关事件、也有异国风情的、感受科幻之神奇……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透彻的,毕竟“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

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

如《荷花》一课,作者向我们再现的是荷花的美丽特点。可对于很少接近自然的孩子而言,对于荷花的开花前、开花时的不同姿态是比较抽象的,仅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感受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突破时空亲自去领略荷花的魅力。这样由于学生的“身临其境”,再回到课文,阅读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就比较容易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