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 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DOC)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DOC)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2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3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中国音乐史乱的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乱的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乱的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然而,在研究中国音乐史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术语和名词,它们的含义不够明晰,容易让人感到困惑。

本文将就一些常见的乐理、曲体和音乐风格等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史。

一、五度相生律五度相生律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纯五度上升的音程体系。

在五度相生律中,每个音与下一个音之间的音程都是纯五度,形成一个紧密有序的音程关系。

这种律法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宫调、宫商角羽律等各种古代音乐体系中。

二、宫调宫调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体系和旋律框架,它由五声音阶、三十六个调式和名目繁多的变化构成。

宫调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为后来的各种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宫调具有许多变化形式,如宫商角羽变调、宫调半移、宫调全移等,每一种变化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韵美感。

三、古琴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琴的音色凄婉、深邃,能够表达出深邃的哲理和情感,被誉为中国乐器之王。

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四、莫高窟音乐莫高窟音乐指的是敦煌莫高窟中所发现的一批古代音乐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高窟音乐的演奏技法和乐曲风格多种多样,既有极富节奏感的狂乐,也有悠扬动听的舞曲。

莫高窟音乐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五、丝绸之路音乐丝绸之路音乐是指在丝绸之路的交流与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独特音乐风格。

由于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种音乐风格融合了中亚、西亚和中国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丝绸之路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乐器演奏技巧,为世界音乐史增添了瑰丽的一笔。

六、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指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所创造和演奏的音乐形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由受到音乐熏陶,1927年创作《暴动歌》,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

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一等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影片配乐。

创作了《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作为抗战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的歌曲,并广为流传。

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总结:在贺绿汀近百年的人生中,无论是在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还是教育事业方面,都为中国音乐近现代史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牧童短笛》:钢琴曲。

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

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中段则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

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冼星海近现代音乐家,曾先后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并从30年代开始赴法留学。

回国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他的大量的代表作都是在延安时期创作。

他的一生作品题材多样,并且数量众多。

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

除此之外,合唱作品创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最著名的有《黄河大合唱》,他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当时的抗日斗争生活。

《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填词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战斗意志,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中音史 名词解释

中音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
1、昆山腔: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
大声腔之一。

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的“昆腔”
2、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
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3、八音:由于乐器种类增多。

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
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也叫“八音分类法”。

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4、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
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5、南戏: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

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中音史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音史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由受到音乐熏陶,1927年创作《暴动歌》,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

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一等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影片配乐。

创作了《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作为抗战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的歌曲,并广为流传。

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总结:在贺绿汀近百年的人生中,无论是在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还是教育事业方面,都为中国音乐近现代史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牧童短笛》:钢琴曲。

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

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中段则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

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冼星海近现代音乐家,曾先后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并从30年代开始赴法留学。

回国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他的大量的代表作都是在延安时期创作。

他的一生作品题材多样,并且数量众多。

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

除此之外,合唱作品创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最著名的有《黄河大合唱》,他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当时的抗日斗争生活。

《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填词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战斗意志,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著有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

提出“音声有自然之积,而无亲于人情。

其因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强调音乐的客观自在与人的主观审美。

其目的则是对现实的否定和对传统儒家名教观念的挑战。

公开与司马氏集团公开决裂。

2、诸宫调: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音乐,多连唱,善描写大型场面,创始人为孔三传,保留下来的是《西厢记》诸宫调(金代说唱本)后由明代王实甫改为戏曲。

3、姜夔: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精通音律,写有不少词调音乐作品,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

其中以《鬲溪梅令》《扬州慢》《疏影》《暗香》《杏花天影》等词曲最有代表。

姜夔在词乐创作上讲究词藻音律,或陶醉于自然景物、或藉此抒发个人离愁别恨伤感情绪。

王国维称其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4、白毛女: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民歌戏曲的灵活运用,作曲家们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

在歌剧音乐中,尝试使用重唱与合唱的形式,运用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方面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5、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

6、:王光祈: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

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

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7、昆山腔:又名昆曲、昆腔,是剧种与声腔的统一。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2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2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1、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2、郑卫之音它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义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3、鼓吹乐演奏形式:秦汉时期得名发展,是一种以鼓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1)黄门鼓吹(黄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乐器用箫、笳等。

(2)骑吹(车驾从行,在马上吹奏,乐器亦用箫、笳)(3)横吹(军中马上吹奏,乐器用鼓、角)(4)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于殿廷、社庙)4、相和歌与相和大曲相和歌:最早见于汉代。

本是民间的无伴奏“徒歌”,往往一人唱,几人和,在这个基础上加丝类、竹类伴奏,也就是“丝竹交替相和”。

(丝竹乐器:琴、瑟、筝、琵琶、笛、笙)而由歌唱者敲节鼓统一节奏。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相结合,便产生了”大曲“。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这时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5、清商曲又叫清商乐,简称清商、清乐,是在南朝乐府中新兴起的歌曲及歌舞曲,主要是江南吴歌,楚荆西声。

简称“吴声歌和西曲歌”。

其中吴声歌常用乐器为篪、琵琶、箜篌、笙、筝等还有的器乐曲,一般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6、《声无哀乐论》它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认为,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

7、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8、法曲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以更集中的发展,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歌舞俗乐,专门在梨园中演出。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

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东晋南北朝间,由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坐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了。

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

说唱: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

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大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

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

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体裁。

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v年间,是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问答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问答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问答一、音乐史概述中国古代音乐史是指从中国古代远古时期至清朝末年的音乐发展历程。

它见证了中国音乐从最初的原始形式发展为成熟、丰富的艺术形态。

以下是一些古代音乐史中常见名词的解释和相关问答。

二、名词解释与问答1. 乐府解释:乐府是古代乐舞的一种形式,广泛流传于汉朝以及隋唐时期。

乐府是一种大型的、集音乐文学舞蹈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

问:乐府在古代音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乐府通过音乐、诗词和舞蹈等艺术元素的融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和思考,丰富了古代音乐的内涵。

2. 琴解释: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有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法。

古代的琴分为七弦(古琴)和十三弦(琵琶)等多种类型。

问:古代琴的特点是什么?答:古代琴以其悠扬的音色和它独特的表达力而著名。

它不仅可作为独奏乐器演奏,还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产生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3. 韶乐解释:韶乐是古代中国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商朝。

它是最早的宫廷音乐,被用于祭祀和庆典等场合。

问:韶乐有哪些特点?答:韶乐的曲调优美动人,气氛庄重。

它有固定的曲式结构,且曲调具有一定的规律与变化,能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 曲解释:曲是古代音乐的一种基本形式,各时期有不同的曲调类型。

问:古代曲有哪些种类?答:古代曲主要包括雅乐、宫廷乐、庙堂乐、农乐、民乐等多种类型。

每种曲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奏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音乐的不同需求。

5. 声乐解释:古代音乐中的声乐是指通过人声来演唱音乐作品,常伴随乐器的伴奏。

问:中国古代声乐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声乐非常丰富多样,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古代声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准确传达,使得音乐与诗词融为一体。

6. 音律解释:音律是指在古代音乐理论中用来规定音高的尺度。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音律的构建有许多不同的系统。

问: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音律体系?答:中国古代著名的音律体系有十二律、五声调式等。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体操兵操》伶工学社: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学校乐典教科书:我国最早出版一本比较完备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蔡元培:蔡元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年至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 学术 与 自由 之风; 年至 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萧友梅: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他对中国新音乐的贡献以音乐教育最为突出,曾与杨仲子等人创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学科并《新诗歌集》《可怜的秋香》儿童歌舞表演曲,黎锦晖作。

作品歌词朴素,音乐哀婉,感情真挚,描写了牧羊女秋香一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苦生活。

:国乐改进社 :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

由刘天华等人发起,并主持日常工作。

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

自1928年至1934年间共出版期刊《音乐杂志》10期。

该社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所掀起的探求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热潮时期,兴办各种新文化事业,发行各种刊物杂志,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新风气,对新文化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王光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怀琛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音乐社团。

会址设于南市小西门外黄家阙路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内。

上海工部局乐团叶伯和《中国音乐史》:叶伯和《中国音乐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国音乐史著王露《赤潮曲》:《赤潮曲》首先出自瞿秋白切身的感受和所坚信的世界观,同时也直接受到了《国际歌》的启迪。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中国音乐史曲子的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曲子的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曲子的名词解释中国音乐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主题上,我们可以探索一些中国音乐史中常见的曲子并进行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古琴曲古琴曲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古代中国。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曲子则是指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作品。

古琴曲不仅有优美的旋律,还充满了哲学和思想的内涵。

例如,许多古琴曲表达了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意境。

二、笛子曲笛子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其曲子也非常丰富多样。

笛子曲以其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而著名。

其中,横笛和竖笛是最常见的笛子种类。

笛子曲多铺陈舒展,富有变化和穿透力,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三、二胡曲二胡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二胡曲以其激情四溢和如泣如诉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二胡曲包含了广泛的主题,如田园风光、英勇豪杰和悲凉离别等。

二胡曲的演奏技巧独特,需要演奏者憋气、吐音和变换弓弦等技巧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四、京剧曲京剧曲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曲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著名。

京剧曲严格遵循旋律模式和乐章结构,每个曲子都有特定的配乐和唱腔要求。

京剧曲包含了丰富的表演元素,如身段、行当和表情等。

京剧曲不仅具有音乐性,还具备了戏剧性和舞台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五、民歌曲民歌曲是中国广大农民所创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民歌曲包括了丰富的题材和风格,常以朴实的词语和自然的旋律表达出农民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

民歌曲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体现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古筝曲古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具有清脆悦耳的音色。

古筝曲通常以古代文人的诗词作为歌词,配以古筝的演奏,表达出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体悟。

古筝曲旋律优美,节奏独特,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而受到广大乐迷的喜爱。

七、西洋乐曲虽然主题是中国音乐史,但西洋乐曲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中音史的名词解释

中音史的名词解释

中音史的名词解释《走近中音史:名词解释》一、古琴: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亦称古琴。

作为中音史上的一大瑰宝,古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使其成为中华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琴以其深邃的内涵和高雅的风格,成为许多文人雅士追求的音乐艺术之源。

二、苏州评弹:流行于江苏苏州地区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苏州评弹以其婉转的唱腔、精湛的演技和独具江南韵味的音乐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

作为中音史上的代表性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苏州评弹通过夫妻谣、青衫湿、四大名旦等经典剧目,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

三、京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于一体,以其雄壮的唱腔、精巧的表演技巧和盛装华丽的戏服闻名于世。

京剧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激情澎湃的表演风格,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广泛的口碑。

它融合了中国古典戏曲、民间艺术形式以及西方戏剧等元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二胡: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之一。

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在中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弓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艺术,传递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变化。

二胡在民间音乐中广泛使用,在各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使人们对它的喜爱与追捧不断上升。

五、诗词: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诗和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意境和精湛的表达技巧。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写诗作词为乐,使得中华文化发展出了独具魅力的文学传统。

诗词中蕴含着华夏先民的智慧与情感,被视为中音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六、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将不同文化、宗教、艺术等互相融合。

中音史上,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中国音乐在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中得到了磨砺和发展。

沿途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互相借鉴、交流,成就了中华音乐的卓越成就和多元发展。

七、木鱼:佛教音乐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由受到音乐熏陶,1927年创作《暴动歌》,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

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一等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影片配乐。

创作了《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作为抗战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的歌曲,并广为流传。

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总结:在贺绿汀近百年的人生中,无论是在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还是教育事业方面,都为中国音乐近现代史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牧童短笛》:钢琴曲。

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

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中段则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

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冼星海近现代音乐家,曾先后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并从30年代开始赴法留学。

回国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他的大量的代表作都是在延安时期创作。

他的一生作品题材多样,并且数量众多。

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

除此之外,合唱作品创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最著名的有《黄河大合唱》,他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当时的抗日斗争生活。

《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填词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战斗意志,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

全曲由《序曲》和《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以朗诵及乐队将它们全部串联起来。

它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合唱作品。

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

少年时代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奏及理论作曲,1929年回国,在各地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建国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

文革期间,迁居于美国。

在音乐创作方面,民族风格鲜明,构思新颖,其代表作有《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等。

作品都以中国民族音调为基础,自由运用多种现代多声写作的技巧,和各种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特殊演奏技巧,表现出具有深沉广博的中国民族精神和偏重于恬淡素雅的个人抒情风格特征。

作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对我国小提琴的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谭小麟作曲家,生于上海,1932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琵琶,兼修作曲。

1939年赴美留学,师从作曲大师欣德米特。

学成回国后,应聘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

他是我国近代室内乐主要作曲家,创作多为重奏作品。

力图突出作品具有清雅古朴的风格,在和声语言上开始突破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在音乐方面寻求更为大胆而灵巧的韵味和律动感(如《春雨春风》)等。

总的来说,他的音乐作品偏于淡泊清秀,又神骨隽永,在当时我国音乐界是独树一帜的。

齐尔品世界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俄罗斯音乐家庭。

30年代期间,曾多次来中国演奏、教学及考察学习中国音乐。

他十分重视运用五声音阶作曲技术,力图为中国近代音乐创作摆脱欧洲传统音乐的影响、创造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新作品做出努力。

他不仅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举办了一次历史性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评奖,并通过自己演奏、帮助出版等方式将这些作品推荐给世界各国,大大调动了一批中国青年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扩大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对世界的影响。

阿甫夏洛穆夫俄国犹太人,从小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熏陶,是30年代活跃在中国的外籍音乐家,长期旅居中国。

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感情和理解。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北京胡同》、音乐剧《孟姜女》歌剧《观音》等。

以中国题材为基础的创作几乎在他毕生创作中占了最大的比重,作为以为外籍的作曲家,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总是有限的,所以,他的这些作品还是比较难以真正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较大的影响。

戏剧体裁。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秧歌加以革新创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小歌剧,称为秧歌剧。

其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形式和剧情都比较简单,只有两三个角色,用叙述式的演唱来的如《兄妹开荒》、《货郎担》等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风格简朴、演出方便,是一种小型的、适合于广场演出的秧歌剧。

另一类是形式较复杂、角色较多、情节比较曲折、戏剧性较强的大型秧歌剧,如(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

这种秧歌剧更多地吸取了话剧的手法,有较完整的情节发展,分场多、结构复杂,是前一类秧歌剧的进一步发展。

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白毛女近现代新歌剧的代表作,1943年由鲁迅艺术学院的诸多集体创作而成,该剧准确而成功以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深刻地概括了存在于我国当时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即地主和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在艺术成就上,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其次,作曲家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不仅吸取了民歌的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并且还开始有意识地广泛吸取了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

此外,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在当时根据地严酷的客观条件下,也适当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配器的运用等),大大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新歌剧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进一步发挥了它的重大影响。

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为了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维护天子的权威,制定的一种典章制度。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严格规定。

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具,”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yi)”;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二佾”(《周礼・春官)及注);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六代之乐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范,简称“六乐”。

六部作品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

六代之乐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总的来说,大都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下来,它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三分损益法(p73-41′处)我国古代生律法,记载于春秋时期的《管子》一书中,系用增加或减少弦长弦长三分之一、往返交替求律的方法。

如要求出五音,首先应该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可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徴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度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因为其所得音均为五度关系,因此又称“五度相生法”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记载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三分损益十二律我国古代律制。

系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生律过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204音分)和小半音(90音分)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八音周代出现的一种乐器分类法。

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类:金石丝竹土革木。

各类别代表性乐器如下:金(钟)、石(磐)、丝(琴)、竹(管)、匏(笙)、土(埙)、革(土鼓、足鼓)、木(柷zhù、敔yǔ)。

八类乐器中,以“革”类的鼓和“竹”类的吹管乐器数量最多,二者占有先秦乐器总数的一半以上。

琴瑟类弹奏乐器的出现,以其丰富的音色反映了周代乐器的成熟与发展。

八音乐器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先秦的音乐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