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教学重点:
1.了解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与某些物理性质的关系;
2.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3.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一节离子键
一、离子键的形成
(一)氯化钠离子键形成过程的玻恩-哈伯循环
1.形成条件:电负性相差较大(>1.7)
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可通过电子得失,形成正、负离子。正、负离子间由于静电引力相互靠近,达到一定距离后体系出现能量最低点,形成离子键。
2.形成过程:
Na(s)+1/2Cl 2(g)→NaCl(s)
△f H NaCl =-392kJ/mol
Na(s) +12Cl
2NaCl(s)Na(g)+
Cl(g)Na (g)+Cl (g)-+NaCl(g)△ H 12△ H 3△
H 4
上述过程实际上是多个过程的总结果,从而过程的能量变化是多个过程的能量变化的累加。
这个循环包括下列步骤:
(1)固态金属钠变成气态的钠原子,需要供给升华热S;氯分子变成气态氯原子需要供给解离能D,对一个Cl原子只需1/2D,这一步变化是吸热的。△H1=S+1/2D=230kJ/mol
(2)气态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
H2=I+E=495.8-348.8=147kJ/mol I是电离能,E是电子亲合势
∵∣I∣>∣E∣,∴需供给能量。(3)气态离子结合成气态离子型化合物,即是气态Na+与Cl-结合成气态NaCl,这是由于正负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而成,是高度的放热过程。
△H3=-526kJ/mol
(4)气态的离子化合物转变为固态的离子晶体,这也是放热过程。
△H4=-243kJ/mol
∴△f H NaCl=△H1+△H2+△H3+△H4
=230+147-526-243
=-392kJ/mol
第一、二步是吸热的,第三、四步是放热的,整个过程能量是降低的。这就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说明了离子化合物能稳定形成。
(二)氯化钠离子键的键能
NaCl离子键的键能是指1mol气态NaCl分子离解为气态中性原子
Na(g)和Cl(g)时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它等于上述循环中第二、三步能量变化之和的负值(因为反应方向相反)。
NaCl(g)→Na(g)+Cl(g)
D(Na-Cl)=-(△H2+△H3)=-(147-526)
=379kJ/mol
由于离子型物质一般以晶体状态存在,所以离子键键能的数据并不常用,而通常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离子键的强弱。
二、离子键的特征:
1.无方向性:由于离子的电荷分布是球形对称的,而球形电场或点电荷是无方向的。所以,离子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能与电荷相反的离子相互吸引。2.无饱和性:由于离子键主要是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引力,只要空间条件许可,离子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异性离子相吸引。
那么在离子晶体中一种离子的周围是不是可以有任意数目的异性离子
呢?不是的。如NaCl晶体中每个Na+周围都有六个Cl-,每个Cl-周围也有六个Na+。那这与离子键没有饱和性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
因为晶体中某离子周围异性离子的数目是由离子的大小和晶体的构型所决定的,即受空间效应所决定,一定大小的离子周围只能容纳一定数目的离子,这是配位数的问题。而键的不饱和性,却是指成键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互不接触的异性离子之间也有相互作
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不矛盾的。
三、离子的特征
离子的电荷数、离子的电子组态(构型)和离子半径是离子的三个重要特征,也是影响离子键强度的重要因素。(一)离子的电荷数
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可知,阳离子的电荷数就是相应原子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就是相应原子得到的电子数。阴、阳离子的电荷数主要取决于
相应原子的电子层组态、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等。一般情况下,阳离子的电荷数多为+1或+2,最高为+3;阴离子的电荷数多为-1或-2,电荷数为-3或-4的多数为含氧酸离子或配阴离子。(二)离子的电子构型:
简单阴离子(如F-,Cl-,S2-)的外层电子构型为ns2np6,但简单阳离子的电子组态比较复杂,除8电子构型外,还有其它多种构型。离子的电子层构型有以下几种:
(1)2电子构型:离子只有2个电子,电子构型为1s2,如Li+,Be2+,等。(2)8电子构型:离子的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价电子构型为ns2np6,如Na+,Ca2+,F-等。
(3)18电子构型:价电子构型为(n-1)d10ns2np6,如Ag+,Zn2+等。(4)(18+2)电子构型:离子的次外电子层有18个电子,最外电子层有2 个电子,价电子构型为:
(n-1)s2(n-1)p6(n-1)d10ns2,如
Sn2+,Pb2+,Bi3+等。
(5)(9-17)电子构型(不饱和型):离子的最外电子层有9-17个电子,价电子构型为ns2np6nd1-9,如Fe3+,Cr3+等。
(三)离子半径:
决定离子间作用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相邻两个离子电荷之间的距离,即核间距d,它应是相邻两离子的半径之和,d=r-+r+,离子半径本应是指离子电子云的分布范围,但电子云的分布
范围较广,仅是几率密度不同,没有一个断然的分界面。所以严格讲一个离子的半径是不定的。
现在所讲离子半径是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核间距,即它是正负离子半径之和。即d=r-+r+。在这里,我们是把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看成是相互接触的刚性圆球。两个圆球中心间的距离称为核间距。
这种离子半径也称为正负离子的接触半径或结晶半径。半径数值的大小只能看作是近似地反映了离子的大小。离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1)各主族元素中,由于自上而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因此具有相同电荷数的同族离子的半径依次增大。
如:Li+ (2)同一周期主族元素随着族数递增,阳离子的电荷数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