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93e6d22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4.png)
《夜宴》电影影评电影的剧情围绕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宫廷斗争展开。
先帝突然驾崩,太子无鸾被迫流亡。
皇叔篡位并自封为厉帝,他娶了先帝的皇后婉后,意图掌控全局。
然而,婉后与太子之间仍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这个充满阴谋与杀机的宫廷中,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奋斗。
在影片中,人物的形象鲜明,性格复杂。
章子怡饰演的婉后,美丽、聪明而又野心勃勃。
她为了权力和地位,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葛优饰演的厉帝,残忍、狡猾而又充满欲望。
他为了登上皇位,不惜杀害自己的亲侄子和众多大臣。
吴彦祖饰演的无鸾,纯真、善良而又优柔寡断。
他在爱情和权力之间挣扎,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周迅饰演的青女,单纯、执着而又深情。
她对无鸾的爱,至死不渝。
电影的画面精美,服装道具考究,营造出了浓郁的古代宫廷氛围。
导演冯小刚通过巧妙的镜头运用和剪辑,将剧情的紧张和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夜宴那场戏,华丽的服饰、精彩的舞蹈和激烈的打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电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剧情的发展有些过于复杂和繁琐,导致一些情节显得有些拖沓。
人物的性格转变有些突兀,尤其是无鸾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突然变得坚强和果断,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
此外,电影的结局有些过于悲观和绝望,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着权力与欲望的诱惑。
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权力和欲望,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初心和良知。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371bcc8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4.png)
《夜宴》电影影评在五代十国这个被称为诗歌和陶瓷的黄金时代,却以一种更混乱不堪的方式喑哑了它的光芒,另一段在中国历史上同样举足轻重的王朝正倚马相望。
后来,我们所敬佩的欧阳修称这一段时间“天地闭,贤人隐”。
如果您还能忍受我再掉一下书袋的话,《五代史》还有以下两段描述:“臣轼其君,子轼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
”在读完这篇口气颇似余秋雨叔叔的影评次日,我走进了影院。
宴席散去后第一个感想就是,还没有看过本片的朋友,请不要因为外界事先“中国古代版哈姆雷特”的评论而对它心怀期待或者置疑了。
因为在片中故事发生的年代,轼兄夺嫂太子复仇之类的戏码并不稀奇,而欲望、阴谋、杀戮、死亡更是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宫闱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必然呈现,所以我没看出什么哈姆雷特的形貌来,导演本就是想讲一个中国故事。
冯小刚当时这么说(注 1)估计不是炒做(起码对我来说这样的炒做根本没什么正面效果),而是如果他不自己先说,媒体评论也会这样联系,而且约莫话不会好听。
情节已然如此,也就不必再附会台词是跟风哈姆雷特才舞台剧风格,进而讽刺它不中不洋。
作为早年电视剧《大明宫词》的爱好者,我对舞台化的语言本就不曾排斥,而此番《夜宴》语言更洗练,更恰且地贴合了环境与情节(注 2)。
黑底描金漆着朱红的大殿,肃穆沉重;清泉乌木生着翠竹的馆舍,遗世出尘;行走在其间的人们,身着精致富丽的华服,眉目间盛着皇室的威仪与贵族的端庄。
仿若诗画的背景,仿若仪式的举止,难道台词要跟《大腕儿》似的么。
因为怀念冯导早年《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里小品式影剧而对《夜宴》失望的同志们,请出电影院门右转,音像店有《武林外传》卖。
深思熟虑,略带疏离,这样的语言正适合台上演戏的人们。
是的,他们都在演戏。
青女只演给自己,其他人还要演给别人。
从厉帝的皇兄正襟于御座起,从婉儿被无鸾的父皇抢去起,从羽林卫血洗越人馆起,新王、新后、与太子便只能从此粉墨登场,非死不得谢幕。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https://img.taocdn.com/s3/m/e33e6fd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4.png)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论叔本华的悲剧观熊元义余三定摘要: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
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关键词:痛苦;生命意志的否定;解脱叔本华的悲剧观对中国近现代悲剧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就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在《红楼梦》评论粉书中,王国维引进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解剖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提出“红楼梦诸,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因此,清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西悲剧的异同是不可或缺的。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叔本华也许比黑格尔更接近真理。
”“叔本华强调悲剧中的苦难,就填补了黑格尔留下来的一个空白。
”[1](P140)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黑格尔没有忽视悲剧人物的苦难,他在论希腊悲剧时指出:对自己的罪行负责正是伟大人物的光荣。
他们并不愿引起怜悯和感伤。
事实上使人感动的并不是具有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主体方面的人格深化,即主体的苦难,他们的坚强性格和本质性的情致是处于统一体的。
这种不可分割的协调一致所引起的并不是感伤而是惊羡。
”[2](P309)不过,他们对悲剧人物的苦难强调的程度是不同的,主体的苦难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是一个相当次要的方面,而悲剧人物的痛苦和这痛苦的摆脱则成为叔本华的悲剧理论的核心。
这种差异是由他们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不同所造成的。
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人的全部本质是欲求和挣扎,而一切欲求的基地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3](P427)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和意志,两者是一回事。
[3](P377)而意志只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叔本华丨大师眼中的悲剧
![叔本华丨大师眼中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430a22b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0.png)
叔本华⼁⼤师眼中的悲剧作为⼀名悲观主义者,叔本华认为⼈的痛苦之源是意志,⽽解决这种痛苦的主要途径之⼀就是艺术。
在各种各样的艺术题材之中,叔本华将悲剧列在了第⼀位,并指出⼈通过了悲剧中苦难的洗礼就会看出⼈⽣的本质,从⽽放弃⽣命意志,达到⼀种⽆我的境界。
他将悲剧分为三类,⽽他所最看重的就是“第三类”悲剧。
叔本华叔本华作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其对悲剧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的痛苦来源于对⽣命意志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永远⽆法被满⾜的,也就是永⽆⽌境的,于是⽣命便充满着这种意志永远⽆法被满⾜的痛苦。
⽽悲剧恰好反映了⼈⽣中的痛苦和追求欲望、意志所不得的虚⽆,当⼈们经历了⽣命中存在的⼀系列痛苦最终就会看透⼈⽣的本质,从⽽放弃⽣命意志。
这就是叔本华⾼度肯定悲剧的理由。
但是叔本华并⾮肯定所有的悲剧,他将最常见的悲剧分为三类:第⼀类是由于剧中⼈物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如莎⼠⽐亚的历史悲剧《理查三世》中的理查、《奥赛罗》中的伊阿古;⼆是由于命运⾃⾝的不确定性、偶然性所造成的悲剧。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三类则是由于剧中⼈物⾃⾝的差异所导致的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并不能简单的说是谁的过错,易于产⽣,却难以避免。
如《哈姆雷特》中主⼈公与他⼈的关系和⽭盾等等。
叔本华最看中的悲剧正是第三类悲剧,因为这类悲剧相较于前⼆者更具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
叔本华眼中第三类悲剧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悲剧,⾸先,它是⽆法避免,⼈⼈都会经历的。
我们在⼈⽣中总会积极追求⾃⼰的⼈⽣⽬标和理想,⽽这也赋予了我们不断奋⽃下去的动⼒,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苦难在很⼤程度上都会破坏幸福和⽣命,许多⼈都会在这样的挫折和困难中⼀步步⾛向深渊。
⽽这种挫折和苦难⽆法被避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之中,或者是由于⾝边的⼈或者环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意间造成的,总结起来就是易于发⽣却难以避免,从⽽导致了这类悲剧的普遍性。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85732e7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8.png)
《夜宴》电影影评在这些影片中,唯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冯小刚导演的《夜宴》。
记得当时,我和爱人特地赶到 UME 影城观看首映。
冯小刚导演深谙观众的心理,他懂得如何抓住观众的心灵。
他知道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悲剧,崇尚遥远的时代,钟情于文艺色彩味道浓重的影片。
而《夜宴》这部电影,恰恰满足了观众的这些需求。
我被这部影片打动,并非因为其华丽的场景,而是因为那个叫“青女”的女子,以及那首“越人歌”。
青女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他,我也不会。
爱情不会。
”然而,她却被抛弃,或者可以说是牺牲。
她的痴情已经达到了愚昧的地步,甚至为这一场等候和这一心痴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影片的还是给了她一个仁慈的结局。
不能得到爱人的心,至少可以死在爱人的怀里,并让他得知自己的爱情,这已经是最完美的结果了。
然而,关于“越人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说苑·奉使篇》记载:公元前 528 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
这首歌原本是表达越人对鄂君的感戴,说明楚越人民的亲密关系。
但不知为何,到了这部影片中,却变成了一首让人感到悲哀的曲调,描述了一个泛舟女子对王子的倾慕。
此外,西汉奇书《说苑》中的《善说》一篇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楚国王子鄂君子晰最终被歌声打动,微笑着与越女一同泛舟远行。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女子的相思之情终于得到了偿还。
但青女呢?她生命的最后绽放的那朵鲜血般的花,那朵盛开的花,不正是她的苦相思和她的爱情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她的相思又有谁来偿还?来世,谁又能为她的相思赎罪呢?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3b248c7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6.png)
《夜宴》电影影评当章子怡在片末独自哀怜地表达了欲望与命定悲剧后,一把越人剑刺穿了她。
影院里身边的观众惊呼:“这是谁干的?!”正当章小姐以优雅的慢动作三回头,企图向我们指正那凶手时,我便开始激动地呐喊:“是张靓颖!”果然,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响起了,然而“凶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唱到“永不见风雨”一句时,我又一次兴奋起来,自作主张地替冯导对影院观众宣布:“凶手就是你们和媒体,就是你们杀死了大片,杀死了有欲望的导演。
”这是两个多小时内我唯一一次兴奋,前面的时间我因没有发出任何笑声而几乎睡着,剧场里也只有一两个男声笑了两三次,吻合着报纸上所描述的那些发笑点。
点映我没看,但由于担心受我那些刻薄的同事影响,更刻薄甚至没心没肺的我观映前有意去排除一些干扰的杂念,比如,不去想葛优以前的形象,不去想那些制造了笑场的台词。
努力做到了我同事陈旧大标题所描述的“无欲则刚,有欲则冯小刚”的状态,但观影证实我并没有因无欲而刚起来,不笑不哭,毫无知觉地几乎睡着。
以此等个人状态得出来的影感:这是一部闷片!媒体的笑声从何而来呢?《夜宴》彻底搬演了《哈姆雷特》,将严肃的戏剧拖到五代十国去借尸还魂。
对于我等普罗大众而言,莎翁的经典似乎太过遥远,那些架在戏剧多年的关键词,如犹豫、懦弱、报复、欲望等,能否被心里恶搞得有意思,实在难以想象。
在我看来,这场五彩缤纷的夜宴,只不过是一场华丽的符号学课,告诉我能指所指,提示我犹豫和欲望。
面对几乎同样的英译中课本,我打起了瞌睡。
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他们的艺术良心是欲望,是距离大众太远的人文情怀,是他们所确认的唯一能包住此等情怀的那种宏大形式。
在他们的世界里,内容皆空,只有无际的形式。
他们呼唤着我们的欲望,却又一次次因诉求无门而破灭。
我们也一次次愿意相信“狼来了”,卷着票房又逃走了。
终于,审美变得刻薄的我们没能饶恕他们,拔除了那把无形的越人剑,但这也许并不会刺死大片。
或许等到《黄金甲》,我们终不再搭理“狼来了”。
解读《特洛伊》《夜宴》悲剧精神之差异
![解读《特洛伊》《夜宴》悲剧精神之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ca3983b31126edb6f1a10b0.png)
解读《特洛伊》《夜宴》悲剧精神之差异由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耗资2亿美元打造的史诗巨作《特洛伊》,是根据荷马的不朽史诗《伊利亚特》改编的;由华谊兄弟与寰亚联合斥资2000万美元的冯小刚导演之作《夜宴》,取材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这就使得这两部影片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如都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都表现了欲望,爱情、权力、斗争,人性以及死亡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场面设计上都具有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特点,但这两部影片在悲剧精神的表现上却有着深刻的差异性。
一、影片情节体现悲剧精神之差异电影是一种叙事传媒,叙事即故事,情节乃叙事的核心,结构悲剧的基础,恰似悲剧的灵魂,剧情(事件)如何安排,是悲剧艺术中第一件而且是最重要的事,这是由悲剧的本质决定的。
因此我们分析这两部影片在悲剧精神上的差异首先从审视影片的情节开始。
从编剧方面看,《特洛伊》在整体框架上沿用了《伊利亚特》,在重大的情节上基本忠实于原著,但又不是完全照搬原著,最重要的改编是,影片淡化了原著中神的色彩,更强调入性的光辉,影片《特洛伊》通篇为死亡的阴影覆盖着,主线是阿喀琉斯为报密友被杀之仇,将愤怒指向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以及特洛伊王国,在杀死赫克托尔之后,拉着其尸首绕城三周,老国王深夜跪倒在其面前,请求归还儿子尸体时,阿喀琉斯也双泪下流。
神有预言:阿喀琉斯的死将紧随赫克托尔其后,希腊联军借巧施的“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内,阿喀琉斯在混乱中被暗箭射中脚踵而身亡。
影片《特洛伊》所表现的悲剧冲突非常激烈和尖锐,不只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外部冲突,更体现在人物内心激烈冲突,这种尖锐而激烈的冲突往往将人物推人生死攸关的境地,处于无法摆脱、毫无选择的“两难”处境中,最终都以主人公惨烈的牺牲表现出来,从影片的开端起,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带走斯巴达王国的王后海伦,由选择爱情而带来的战争死亡阴影就如影随形地跟随着特洛伊人,也困扰着以国家大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理念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aa97b0d5fbfc77da369b117.png)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1、叔本华认为悲剧是文艺上的最高成就,悲剧专门表现人的不幸,人的痛苦生来就有,不可避免。
2、悲剧放弃说
叔本华认为最后的结局是悲剧人物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地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享乐。
悲剧人物这种退让是由其自身意志决定的,而非两种矛盾力量对抗的结果。
1、叔本华认为悲剧对人来说对人有艺术拯救(休歇)和伦理拯救(对意志否定)的双重效果
2、叔本华的悲剧观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
因为在人类生存的世界中,痛苦和不幸无处不在,所以,悲剧随时都会发生。
悲剧人物的不幸,不是由于自身缺陷,而是由于人类的局限造成的。
5、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类:
一种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可称为“恶人悲剧”; (《奥赛罗》) 二是由于“盲目的命运造成的悲剧”,可称为“命运悲剧”; ( 《俄狄浦斯王》)
三是悲剧的发生不是由于例外或异常,而是油然而发,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因此,它几乎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东西,故更可怕。
可称之为“普通悲剧”。
它最为惨烈。
( 《哈姆雷特》)
6、意义
叔本华不是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站在“绝对理念”的高度来俯视人类的不幸,而是以一个感性的、个体的、活生生的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人生的悲剧。
因此,他并不特别看重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要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去发现悲剧的意义。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cec767a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3.png)
《夜宴》电影影评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困惑和烦躁,无法继续阅读。
幸运的是,鸭子同学赠给我几张电影票,于是我应邀前往电影院,希望能借此机会放松一下。
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果然如我所愿,迅速清除了我心中那些长期积压的、没有价值的文字。
声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只有电影和音乐敢于在文化领域深入探讨物质符号的技术问题,而无需担心那些形而上的卫道者的嘲笑。
《夜宴》,是我偶然间看到的影片。
当我前往售票处兑换赠票时,被众多人簇拥着进入了放映《夜宴》的百花厅柜台,于是我也就顺势换了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连娱乐能力的培养都变得困难重重。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零星介绍,心想这可能又是一部华丽的东方主义美学大片,心中不禁有些担忧,自己这种一年难得看几部电影的人,是否能够领会这种后现代的魅力。
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影院,心虚地找座位坐下,还没来得及将手机调为振动,银幕上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竹席。
鸭子提醒我电影开始了,我随意看了一眼,自言自语道:“这气韵、这风格,完全是张艺谋式的大写意,冯小刚怎么可能学这一招,肯定是片前广告,继续玩手机吧。
”然而,不到三秒钟,画外音响起,我的预言破产了,电影真的已经开始了。
电影并非完全没有历史痕迹,它所描绘的时代是混乱的五代十国,正适合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
黑色铁骑出现在竹林中,这是去刺杀王子吴彦祖的羽林军。
飞刀从林间穿过,在慢进的镜头中,一片落叶恰到好处。
让人不禁想起了《十面埋伏》,我预感到张艺谋的身影将会在片中若隐若现,直至剧终。
无数伶人惨死于血腥的暴力美学之中,当伶人全部死去时,一位高手出现并喊道:“这里是王子学艺的地方,不允许你们滥杀无辜。
”于是,又展开了一场上飞下跳、刀光剑影的激战,但最终这位高手仍因寡不敌众而丧命,他的头颅被砍落入河中,面具也随之沉入水底,正好落在王子身边。
这个潜水高手竟然在没有氧气瓶的情况下,在水中憋了将近十分钟,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十面埋伏》中的情节。
《夜宴》电影观后感
![《夜宴》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96e4fd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a.png)
《夜宴》电影观后感在这个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太子、皇帝、婉后、青女、太常卿和殷大将军父子,无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拼死挣扎。
他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表面一本正经,内心却充斥着肮脏龌龊的念头。
每件事、每一个行为,都能找到类似天命之类的冠冕堂皇的幌子。
因此,其中一些台词,我们难免觉得过于可笑。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那个时代、那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下,有谁能说出真心话呢?又有谁不是言不由衷呢?尽管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却又不得不一本正经地说着违心的话。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过类似的体会。
在机关单位,在上司与下属之间,在某些关系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做着可笑的事,说着可笑的话,而周围的人却只会一致鼓掌叫好。
这就是政治,一个充满讽刺和丑陋的领域。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台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必须遵循这样的潜规则。
面对指鹿为马的闹剧,我们不得不拍手称赞,称赞其英明、高明、高瞻远瞩。
领导干部往往需要展示自己的政治手腕、权谋之术,甚至为了展现个人魅力,附庸风雅、乱解风情。
每个人都在表演,在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
正如“最好的表演就是让自己的脸成为面具”所说,不善表演的太子因此数次险象环生。
太子复仇的目的不在于争夺权力,而是为了复仇。
尽管他对婉后爱恨交织,但为了实现复仇的目标,他不得不强忍痛苦。
此外,如果没有太常卿父子的协助,他也不可能出现在宫廷夜宴上,更不可能逼得皇帝自杀。
太常卿这个老狐狸,历经三代帝王而屹立不倒,可谓是政治风浪中的老手。
他老谋深算、嗅觉敏锐、当机立断、心狠手辣,甚至不惜谋权篡位。
然而,他最终还是棋差一招,败给了一个女人,失去了儿子手中的兵马,落得个发配三千里的下场。
当然,他也带走了皇帝赏赐给他的“灵兽”。
殷大将军是个小丑,他对妹妹有着乱伦的心思。
“哥哥心中有你”这句台词在说出时,让很多人忍俊不禁。
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在唐末是很常见的现象。
唐末时期,中国社会动荡混乱,民风开放,皇族和士大夫的生活糜烂不堪,乱伦、养娈童等行为屡见不鲜。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悲剧观](https://img.taocdn.com/s3/m/f452c0d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9.png)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悲
剧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类
的终极命运是失败和死亡。
他通过对“悲剧”的研究来探讨人类的悲
惨命运和生存的道路。
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展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认为,悲
剧中的主人公通常是英雄,他们经常遭受不幸,最终也无法摆脱灾难
的命运。
他把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称为“命运的铁环”,这是一个凌
驾于英雄身上的超自然力量,无法被任何人所掌控。
叔本华认为,悲剧中所展现的痛苦和苦难,是我们生活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我们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和幸福,而生命的本质却又使我
们无法在这个追求中获得满足。
我们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而我们的痛
苦和苦难则是永恒的。
我们的人生不仅仅是一场徒劳的争斗,也是一
个必然走向失败和死亡的旅程。
虽然叔本华的悲剧观听起来颇为悲观,但他也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
他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抱着“无脚本主义”的态度,不断地改
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要被命运的铁环所束缚。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
会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去寻求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剧观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快乐和痛苦之间的矛盾,并提供了解决之道。
我们应该坚持生命的意义,并尽力去摆脱命运的
铁环,寻找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寂寞爱情与寂寞《夜宴》
![寂寞爱情与寂寞《夜宴》](https://img.taocdn.com/s3/m/e875d1e728ea81c759f57826.png)
寂寞爱情与寂寞《夜宴》《夜宴》上映以来。
关于它的评论不绝于耳。
但表面的热闹遮不住影片“无人喝彩”的内在寂寞。
批评者往往是拿莎翁的《哈姆雷特》与之作比较,大有借这位戏剧界的泰斗“骂杀”那位靠贺岁片声名远扬而不满现状继续向自我和经典挑战的冯氏之嫌疑。
且不说批评的结论如何,单单是批评的前提和意图就有些问题《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古典戏剧之一。
它的人文内涵的深刻性丰富性和艺术美的极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如果一定要比较,应该本着求真的态度,就两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情节人物或艺术风格的相同或不同,后来者对先贤有什么继承和出新等方面进行,而不是以一方作为“绝对真理”把另一方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
况且,我们知道《哈姆莱特》是戏剧,而《夜宴》是根据后者的故事情节改编的电影,一个是电影,一个是戏剧,一个是文学作品,一个是视觉影像,两个类别不同的东西怎好放在一个平台比较孰优孰劣呢?正好象比赛场上拳击手和击剑手一起对垒,怎么能比得出上下高低呢?其实,眼前放着很多“哈姆雷特”式电影最具有可比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在此笔者试图将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导演且主演的《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和冯小刚执导的《夜宴》进行一番平行比较,以辨别两者之间的优劣得失。
一、不同意图相似遭遇《哈姆雷特》问世以来曾多次(据统计有23次)搬上银幕。
一种是把欧美一些著名演员的舞台演出拍摄下来,另一种是改编成故事片。
1948年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导演且主演的《哈姆雷特》属于后者。
他将原剧演出四多小时的内容压缩成155分钟,故事情节、叙事顺序、人物台词基本依循原剧。
影片夺得了该年度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美工(黑白)及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奥斯卡奖。
即使这样,该片也遭遇了类似《夜宴》的批评,尤其“英国人对这部影片评论比较严厉”。
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也认为“这部悲剧所蕴含的丰富意义确因受到布景的局限、人物或重要场景的删减和心理分析的肤浅而大为减色。
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
![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3e8c28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3.png)
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兰静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
《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
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
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总页数】4页(P99-101)
【作者】兰静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
2.解读电影剧本《乱世佳人》中媚兰的女性魅力
3.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
4.虚幻社会外表下的批判与反思——解读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异化
5.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夜宴_对_哈姆雷特_的三重释义
![_夜宴_对_哈姆雷特_的三重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a4c030c9a1c7aa00b52acbc3.png)
影视话语●YINGSHIHUAYU
《 夜宴》对《 哈姆雷特》 的三重释义
王霞 邵成武
一、从男性性格悲剧到女性命运悲剧
可以说在西方古典文学史上,是莎士比亚 将人从神的光环中解放出来。在他的戏剧世界 中尽管有幽灵和巫女的出现,但他们不再代表 全能的力量或至高无上的主宰,人的行为需要 自己的理由。命运支配下的人们,也不再是被动 消极的承受者,而变得更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和反抗命运的意志。但是这些人物的性格却有 着明显的缺陷,正是这种带有缺陷的性格使人 物形象丰富起来,随着情节的发展,这种性格的 缺陷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人物悲剧的发生。 《 哈姆雷特》 这出戏剧的表象是国王败坏伦常、 嗜杀贪淫、万恶不赦“,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导 致了悲剧性的结局,他是死亡达成的施动者,直 接陷害了亲兄弟并间接毒死了皇后乔特鲁德。 但其实他并非是推进悲剧性结局的邪恶轴心, 因为哈姆雷特在这一生死关系中用三条人命塑 造着噬血狂徒的形象,他的身上有着俄狄浦斯 般悲壮英雄的气质,他一再隐忍、逃避,但是尽 力躲避灾难的一切努力都纯属枉然。王子本可 以尽早实现他复仇的愿望,但是虔诚的信仰,延 宕和犹豫的个性使复仇的欲火直到最后才被动 地点燃,即在爱人奥菲利娅乘鹤而去,母后毒酒 暴毙之后。在这个叙事结构中,哈姆雷特被置于 中心,他不是悲剧的始作俑者,但是他的身份使 他无法遁逃,家仇( 杀父)、国恨( 篡位)、情债( 占 母)将其卷入无尽的生死洪流中“,不求战,却难 免一战”。
《 夜宴》延用了《 哈姆雷特》中的主体构架, 欲望、权力、杀戮、情爱、复仇这些莎剧中的母体 被挪借了过来,置换到古老的东方宫廷,从一部 着力刻画男性的性格悲剧转变为以女性为视角 的命运悲剧,突显欲望和权力交错的女性可怕 的心计。那句经典的台词“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 是女人”在《 夜宴》中被彻底颠覆,男性反而被指 认为阴柔、退避的角色,王子无鸾完全缺失男性 的性征,他以一身白衣出场诠释着归隐的绝决 和忧郁柔美的气质,他心灰意冷逃遁到吴越之 地的缘由仅仅是因为父亲夺其所爱。在父权制 社会中,儿子是不可违逆父亲的意愿的,因此他 寄情于歌舞音韵中,成为“ 一个杏花春雨温山软 水浸泡出来的寂寞歌手”。无鸾远离权力的中心, 没有作为英雄必具的魄力,难以担负起雄视六 合、君临天下的重任,这为父亲驾崩后由王叔继 位做了令人信服的注脚。他无意卷入权力的争 夺中,回到宫廷仅仅是因为生命受到威胁后本 能的窥探,越女剑不再是格斗的利器,却成为了 剪纸的工具。
《夜宴》电影观后感
![《夜宴》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11945e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8.png)
《夜宴》电影观后感昨晚观赏了电影《夜宴》,观影后感受颇丰。
当我赶到电影院时,时间为 18 点。
面临选择,是观看 18 点 30 分的场次还是 19 点的场次,这成了一个问题。
若选择 19 点的场次,时间较为充裕,可从容地享用晚餐后入场,但观影结束后已至 21 点,若回家则赶不及为女儿念《三字经》;而选择 18 点 30 分的场次,观影结束为 20 点 30 分,21 点到家,刚好能为女儿唱催眠曲,只是留给自己吃晚餐的时间会相当有限。
在略微挣扎后,我还是决定选择 18 点 30 分的场次,随后匆匆前往附近的麦当劳果腹。
本想吃我一向钟爱的板烧鸡腿堡,然而形式主义的猫坚称新品足尊牛肉堡更为美味,听罢,我选择了相信并尝试,结果却后悔不迭。
在与小花探讨了牛肉堡为何不如鸡肉堡美味的问题后,小花指出,鸡肉堡中的鸡肉是整块的,而牛肉堡中的则是肉馅。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我一直说自己不喜欢被包在中间的食物,尤其是肉馅,想来那是因为我不喜欢吃被剁成馅的肉。
填饱肚子后,我便开始了观影之旅。
形式主义的猫观影后非常高兴。
原因有三:其一,她觉得电影中的诸多道具非常有趣,尤其是开场时那个巨大的竹制“滑滑梯”和太子殿下的巨型石制“洗头床”,她表示若有钱定会购置两个摆放在家中;其二,她觉得顶着皇冠、蓄着胡须的葛优在片中的表现颇具帅哥风范,一会儿说着“复仇之火”,一会儿又说着“太残酷了”,而且还很擅长在床上侍候女人;其三,她所喜爱的章子怡在片中妖娆妩媚、风华绝代,而我心仪的周迅则在片中显得傻乎乎的,并且人老珠黄,她在我面前完胜。
我观影后的感受则与之不同,我并非那么高兴。
但我是一个深刻的人,我不高兴的原因自然也不像她高兴的原因那般浅薄:其一,我认为电影中充斥着打打杀杀和露背露屁股的场景,少儿不宜,须知电影是艺术,而艺术应具含蓄之美;其二,我觉得电影中明线搞三角恋、暗线搞乱伦,有伤风化,电影作为艺术,应该肩负起道德教化的责任;其三,观影结束后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不得已吃了碗方便面充饥,这实在是一大败笔,电影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怎可让人观影后仍觉饥饿呢?。
《夜宴》电影观后感
![《夜宴》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aac28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8.png)
《夜宴》电影观后感影片以五代十国为背景,讲述了太子无鸾、皇叔篡位、以及复仇等一系列故事。
整个故事充满了阴谋与权力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爱情、亲情和友情。
在这个充满杀戮和背叛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人性的丑恶和美好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影片的开场非常精彩,艺伎的表演宛如日本能剧,充满了神秘和诡异的氛围。
而吴彦祖那满是血丝的眼睛,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虽然电脑制作的蝎子有些出戏,但整体的舞台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此外,影片的美术设计也非常精美,充满了十八世纪法国宫廷的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然而,影片的剧情却有些冗长和不切实际。
虽然编剧吃透了莎翁的精髓,将台词设计得很有古典韵味,但在现代观众看来,这些台词显得有些空洞和冗长。
尤其是无鸾和青女的雨中戏,让人感觉更像是一场强暴,而不是爱情的表达。
相比之下,吴彦祖的表演更加自然和真实,他将无鸾的犹豫和无奈演绎得非常到位,让人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共鸣。
此外,影片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葛优、章子怡、吴彦祖等一众明星的加盟,让影片的演技水平得到了保障。
尤其是葛优,他的喜剧天赋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人忍俊不禁。
然而,周迅的表演却有些让人失望,她饰演的青女骨瘦如柴,眼神中虽然充满了血丝,但却没有了小太平的纯真和灵动。
《夜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的画面精美,演员阵容强大,剧情也有一定的深度。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剧情的冗长和不切实际,以及演员的表演有些过于夸张等。
不过,这些不足之处并不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它依然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利益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充满杀戮和背叛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夜宴》让我思考了这些问题,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c09bddd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a.png)
《夜宴》电影影评《夜宴》是中国导演冯小刚于 2006 年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以中国古代宫廷斗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欲望与阴谋的故事。
尽管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但它成功地将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情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毁灭性。
在这部电影中,我只看到了章子怡饰演的婉后。
她的表演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从最初的温柔善良到最后的冷酷无情,婉后的形象在章子怡的演绎下栩栩如生。
电影中的最后一幕婉后的一段独白,道尽了婉后一生的寂寞与苍凉:“茜素红布流淌而下,坠落在地,婉后落寞道:“婉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忘了?应该是你父亲娶我的那一天,”说着眼眶开始泛泪“你走了,就再也没有人这样叫我了,慢慢就忘了”嘴角牵动,哼了一声“你叔叔又娶了我,婉儿又贵为皇后了,以后,皇后也没人叫了,他们该称我,皇上。
呵……哼……”哼笑着匍匐在地抚摸着一地的茜素红“知道朕为什么喜欢茜素红吗?因为它红得,像人们熊熊燃烧的欲望。
”手紧捏着茜素红布“对,欲望,多少人的生命被它吞噬”随后将茜素红囊入怀中“唯有朕,因她的燃烧,而辉煌”。
”茜素红真的是熊熊燃烧的欲望吗?不,它原是准太子妃——青女的嫁衣。
婉后的一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青女的阶段:这一阶段不曾在电影内出现过,但体现在婉后嫉妒的眼神内。
当青女微笑着跟婉后说太子在梦里跟她说“女孩子喜欢吃甜食也不是什么坏毛病。
”婉后拿着鱼饲料洒向天井中央的鱼缸,说:“我以前也喜欢吃甜食。
”青女是准太子妃,婉后早就被冻结摔碎的愿望。
婉后曾跟太子在先帝之下习剑,与太子相互爱慕,却被先帝封为皇后,从此成了年长自己四岁的太子的继母,永远失去了与太子的任何的其他可能。
她嫉妒青女,在太子被厉帝当作质子送往契丹实则是要将其暗杀之时,婉后寻了个由头,将青女鞭笞,青女说婉后嫉妒她拥有爱。
婉后否认说任何人都只爱自己。
这就是婉后的世界,她被先帝纳为皇后时,太子没有争取而是远走。
她的生命被厉帝威胁而再次成为皇后时,太子只问“我回来是为父皇奔丧,还是为母后贺喜?”。
《夜宴》影评
![《夜宴》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7affebd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6.png)
《夜宴》影评《夜宴》是由中国导演喜欢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该片根据明代作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明代宫廷的权谋斗争和阴谋诡计,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塑造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该片进行评析。
首先,该片的剧情紧凑、曲折。
故事以明代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宰相崔鸣泽在皇帝宴会上展开的斗争。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夜之间,每个角色都在宴会中施展手法,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心机。
影片通过一系列令人过目不忘的情节和反转,成功地营造了悬疑紧张的氛围,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该片的角色塑造十分精彩。
主要角色有宰相崔鸣泽、皇后文明皇后、皇帝、太监秦钟等。
崔鸣泽作为宰相,一方面展现了其忠诚和智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私欲和阴暗面。
皇后文明皇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了明代历史上一个独具一格的女性形象。
而皇帝则在剧中扮演着一个权力的象征,他的选择牵动着整个宫廷的生死存亡。
所有角色的性格和行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宫廷阴谋的壮阔画卷。
此外,该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
导演运用了精妙的镜头语言和刻画手法,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情感。
影片的服装设计华丽精致,场景布置高度还原了明代宫廷的氛围。
音乐和配乐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使整个电影更加生动感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色彩运用非常考究,从明亮热烈到阴暗冷酷,气氛变化丰富多样,凸显了宫廷权谋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总结起来,《夜宴》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题材电影。
剧情紧凑、曲折,角色塑造精彩,艺术表现出色。
它不仅在影片中展现了权谋斗争和阴谋诡计,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思考意义。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该片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一面,并引发了对权力与利益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会被情节所吸引,同时也能够对历史的转折和人性的复杂有所思考。
无论是剧情的安排还是艺术的表现,该片都展现了导演出色的才华和创意。
作为悲观主义哲学的艺术——叔本华对悲剧产生的一种理解
![作为悲观主义哲学的艺术——叔本华对悲剧产生的一种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150a50f6bd97f192279e96b.png)
现 出的效力 , 来浅析 悲剧 艺术的文化 内涵。揭 示在 叔本华的观点 即意志论下 , 悲剧 艺术是如何表现 意志的冲突性 并如何 带领人进行反 思。 以达到对 生命 意志的否定这一命题 。 关键词 : 悲剧 艺术 叔本 华 生命 意志 悲观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 I l O 6 文献标识 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5 . 1 1 . 1 1 8
鲁迅先生对悲剧艺术有一句精辟 的概括 :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 值 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毁灭之美 的来源 , 表现这种美的方式 以及
悲剧本身的价值成为 了 自 古希腊 以来众多哲学家 , 艺术家所永恒
讨 论的话题。在悲观主义哲学大师叔本华 的眼中 , 来 自每一个生 命 诞生初 始便孕育 的毁灭与不幸 铸造 了悲剧 这一最高级 的艺术
我 们 还 没 有 完 成 意 志 的 自我 否定 , 那 么 我 们 就 永 远 无 法 摆 脱 愿 望 实 现 前 的痛 苦 和实 现后 的 空 虚 。
最后 这种毁灭都 将降临他 的身上给予他 极大痛苦 。这种必然性 也是 在告 诉我 们我们 的努力 是无效 的 , 在命 运面 前我们 只能屈 服, 宣告 我们在生命 之中在命运发 起的一切 挑战都等于虚无 , 在 这个意志作 为本质世 界里并 没有任何 使我们得 以沉醉的价值 , 与 之相 反正是 因为这个世界 的本质是意 志 , 所 以快乐是虚假 的 , 只 能仅仅作 为痛 苦的否定 而存 在 , 所 以我们应 当接受 这种 痛苦 而非
人的悲剧诞生于人 的本质 即生命意志 的受 阻, 悲剧艺术起 源 于人 的悲剧 , 所 以悲剧艺术的价值 也要 回到人的存 在本身即意志 的问题上 , 也就 是要 如何 看待悲剧 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的问题。叔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https://img.taocdn.com/s3/m/02c1c83c4a7302768e993962.png)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作者:左彦凯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2期【摘要】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19世纪西方悲剧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电影《夜宴》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电影设置了婉后和太子两位悲剧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对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进行了冯小刚式的阐释。
对电影进行西方悲剧理论视角上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影片。
【关键词】《夜宴》;唯意志论悲剧观;叔本华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9-02一、叔本华唯意志论主义基础上的悲剧观叔本华的悲剧学说是以其生存意志论为哲学基础的,在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明确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根本哲学命题。
“世界是我的表象”适用于一切有认识功能的物种,而作为高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可以将其作抽象的哲学思考。
哲学意义上的“表象”是针对“表象者”而言的,山川河流只是人的山川河流,日月星河只能是人的日月星河,没有人这个“表象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存在,依旧“同归于寂”。
“整个世界只是一种与主题有联系的客体,是一种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一种表象。
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没有主体就无所谓世界,因而就无所谓“表象”。
有了主体才有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表象。
”①由叔本华的另一个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而世界是人的世界,他推导出了作为“表象”主体的人要认识世界就必须认识人自身的意志的结论,至此叔本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叔本华式的本体论哲学理论构架——唯意志论主义哲学体系。
在此本体论基础上,叔本华提出了其非理性直观认识论的观点。
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全面认识生命意志世界的本质,欲望、激情、意志才是认识的强大动力,世界的本原是意志,意志决定了万物。
“意志”是无法用理性控制的盲目冲动,即所谓的生存意志。
正如叔本华所说“意志本质上没有目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19世纪西方悲剧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电影《夜宴》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电影设置了婉后和太子两位悲剧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对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进行了冯小刚式的阐释。
对电影进行西方悲剧理论视角上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影片。
【关键词】《夜宴》;唯意志论悲剧观;叔本华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9-02一、叔本华唯意志论主义基础上的悲剧观叔本华的悲剧学说是以其生存意志论为哲学基础的,在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明确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根本哲学命题。
“世界是我的表象”适用于一切有认识功能的物种,而作为高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可以将其作抽象的哲学思考。
哲学意义上的“表象”是针对“表象者”而言的,山川河流只是人的山川河流,日月星河只能是人的日月星河,没有人这个“表象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存在,依旧“同归于寂”。
“整个世界只是一种与主题有联系的客体,是一种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一种表象。
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没有主体就无所谓世界,因而就无所谓“表象”。
有了主体才有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表象。
”①由叔本华的另一个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而世界是人的世界,他推导出了作为“表象”主体的人要认识世界就必须认识人自身的意志的结论,至此叔本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叔本华式的本体论哲学理论构架――唯意志论主义哲学体系。
在此本体论基础上,叔本华提出了其非理性直观认识论的观点。
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全面认识生命意志世界的本质,欲望、激情、意志才是认识的强大动力,世界的本原是意志,意志决定了万物。
“意志”是无法用理性控制的盲目冲动,即所谓的生存意志。
正如叔本华所说“意志本质上没有目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这恰恰导致了叔本华走向了唯意志论主义,体现在人生伦理层面上为人生痛苦论。
人生痛苦论不仅是伦理上的,并且具有本体论上的含义。
无穷的意志产生无尽的欲求,无尽欲求的无法真正满足产生痛苦,三者成连环的闭合状态,即是叔本华所谓的人生来痛苦理论依据。
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
但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②人的本质在于痛苦,其本源在意志的无止境,其特点在于欲求本身非满足性,所以人生来就是来受苦的,这是从意志推论出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痛苦的结论。
任何一部生活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二、电影《夜宴》的人物形象设置凸显了叔本华唯意志悲剧观的精髓(一)无鸾:塑造忧郁太子形象对人生痛苦论进行正面解读影片《夜宴》中,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悲剧色彩,影片中的悲剧主角所赎的不仅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所犯下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
电影《夜宴》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并将其塑造得合情合理,更加突出了意志同自身矛盾冲突的悲剧本质。
叔本华的悲剧观从本质上反映出意志同人自身固有的矛盾和冲突。
意志以同自身的天然分裂来展示人生的痛苦、不幸和灾难的理所当然,借以唤醒人们对生存意志的否定,而采取顺从、退让的态度,心甘情愿地赎那与生俱来的原罪。
在五代十国的年代,权利斗争异常惨烈,政治手腕强硬、果断坚决的人物才能在复杂的朝廷争斗中存活下来,而影片把太子无鸾设置成与主流权力斗争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
他深受中国古代伦理纲常思想的制约,使得其忧郁和软弱的性格有其典型的时代特征。
太子无鸾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鸾”指凤凰之类的神鸟,也就是女性的象征。
“无鸾”这个名字饶有趣味,且隐含隐喻,预示着他本身就是一个忧郁软弱的人物。
当父皇迎娶自己心爱的人婉儿时,他没有反抗,也无法面对情人成为自己母后的事实,于是隐遁在吴越竹林里习武弄歌,实则消弭意志。
三年后,他的叔叔“杀父娶母”,婉儿再一次被夺走,他也没有实际行动,采取了顺从和退让的态度。
软弱又阴沉的太子内心是复杂和挣扎的,比如他曾去市场找毒药复
仇,但没有下决心,在皇后的册封大典上仅以此来揭穿叔叔篡权的阴谋却没有置之于死地的决心。
这样一个矛盾的主体,在充满权欲的宫廷斗争中必然铸成其悲剧的命运。
叔本华认为,解救人生痛苦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艺术拯救,一种是伦理拯救,这两种路径分别通过摆脱意志服务以及否定意志而予以实现。
太子无鸾纵情习舞歌曲,忘却自己的欲求,力求摆脱俗世的纷扰,认为这样就摆脱了痛苦,但获得的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
影片最后,他为救婉儿而死时说“死,真好!”,一句话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解脱感。
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的,只有伦理的解脱才是长久的。
伦理的拯救是否定生命意志,走上禁欲主义,达到清心寡欲无我无涅??境界。
冯小刚用太子吴鸾的死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痛苦论,含蓄而又深刻。
(二)婉后:设置一个被欲望摧毁的女人形象,反面强调人生价值的虚无性婉后的人物形象:性格沉稳干练、阴戾狠辣、头脑清晰,能够正视自己的欲望,是一位寻求自我价值强烈欲望的女人。
影片中的婉后,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在王朝易主之后,她的生存意志使其同意改嫁篡权的叔叔成为新皇后。
同时,为保护她青梅竹马的太子无鸾的安全,她使尽权谋,在权力对人的异化和复杂的宫廷中,她的欲望也日益扩大,无穷无尽的欲望和浓烈的自主意识成了她内心的主导势力。
影片中的茜素红是婉后欲望的象征,尤其是在影片最后,婉后当上皇上,欲望被满足后,婉后手抚随风飘扬的茜素红时的空虚迷惘被章子怡表现得淋漓尽致,明确地向观影者暗
“知道朕为什么喜欢茜素红吗?因为它像人们熊熊燃烧的欲望,对,示出人生的悲惨和无价值。
是欲望。
多少人被它吞噬,而朕却因它的燃烧而辉煌!”这是婉后在权力场对权力、对欲望的内心独白,她走到了权力的巅峰。
但是,冯小刚设置的婉后被背后的一刀刺死的情节,又隐喻了生命个体的一切努力皆等于零。
婉后的人物形象设置传达给我们一种人生虚无――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
正如叔本华所说:“纵感觉冷漠的人,他的心境也会暂时脱离人生,意欲也一定会转移到他处,而觉悟到世界和人生并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或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定会自觉的活动起‘非意欲’的生存。
”三、结语冯小刚利用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悲剧观,制作了《夜宴》这部蕴含东方特色的《哈姆雷特》,传递给观众冯小刚式的悲剧理念。
但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悲剧观是其悲观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并不值得大力推广。
注释:①杨振喜.生存意志论――叔本华悲剧理论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②[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8.参考文献:[1][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作者简介:左彦凯(1990-),女,河北邯郸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15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