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小见大,洞悉社会”
-----鉴赏老舍《茶馆》主要人物老舍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中国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在这个茶馆中的变迁是茶馆外大中国的变化,这是中国当时社会的缩影。老舍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并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但他们所表现的正是外面世界的变化。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在茶馆中的小人物便是社会各种变化的承载者,体现的是中国当时社会的背景,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老舍在这部话剧的结构安排上,采用三个跨时间的阶段,虽然每一幕各相差了十几年,但是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另外,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发展,使得剧本的情节紧密联系、形散而神不散,并且构成了一幅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图。
王利发
剧中,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在第一幕时,他二十几岁便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方式,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老实、本份、但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话剧中多出都可体现出他这种处世的态度,正由于他拥有这种处世态度,才使他的裕泰茶馆维持到民国初,例如: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在第一幕时,正值他年富力强时,他肯低下头,应和那些有势力的人。比如,他叫来这喝茶的又势力的人为“爷”。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然而,他也是可悲的,第二幕里他说过这么句话:“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这也显示出,王利发的矛盾,无奈。当五十年后,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面对来自旧制度社会下的不公,王利发只用有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他在过去几十年里过的辛苦生活的反抗。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揭露了
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
常四爷是老舍笔下的正派人物,在面对清末时穷苦人家贩卖女儿的行为感到无奈与痛心,与王利发、松二爷不敢言不敢做相比较,他是正直的,豪侠仗义的。常四爷是旗人,在剧中,他身上并没有看到清末时期满清时期的腐朽,而是在常四爷身上看到了打破常规,敢作敢为,在清末腐败的时候,敢于变现自己的不满,富有正义感,对洋人更加痛恨。在1898年多事之秋之际,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关了三年,出狱后,他毅然参加义和团对抗外国侵略者,在民国时期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这个形象正是代表了那时代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1.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2.“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常四爷,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之一。是一位富有爱国反洋意识的“旗人”。他属于统治阶级营垒中的一员,有铁杆庄稼 (吃皇粮)的保障,可以衣食无忧,但他并未因此就昧着良心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当看到洋人的势力横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等现实时,他十分感慨地说:“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这一句看似他不满大清,但他并非希望大清真的灭亡,而是忧国忧民的慨叹。
就其性格而言,他倔强、正直、富于同情心。对于那些横行乡里、飞扬跋扈的人,他敢于顶撞、讥讽;对于弱者、贫者,又能慷慨解囊、扶困救危。就是到了民国,随着满清得倒台,他再也没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的保障了,他没有像其他那些“旗人”那样,靠变卖家产为生,而是自己在城外买了一块地种菜,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他的性格,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品德。
松二爷
与常四爷同为旗人,松二爷相比下,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虽然已经没有了“铁杆庄稼”,已经挨了饿,但是一提到鸟儿,他就来了精神,有了活力。他把鸟儿看得比自己还重,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鸟儿饿着;一见着鸟儿,就舍不得死。让人听了觉得很可笑。但是在这可笑的后面,却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能算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来维系自己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秦仲义
秦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在清末时期是阔少,后来成为了维新的资本家,是一位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在老舍的话剧中,是一个在艰难时期突破失败的民族资产家。在清末,秦家本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大财主,家里有很多金钱和房产。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的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房产、地产,办了个工厂,但是,在那黑暗的、腐朽的时代,在他的努力最终只智能化成泡影。当他从自己亲手办的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的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的两个螺丝帽。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在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秦仲义本来雄心壮志都被这个残酷的时代击破。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在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凸显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强烈呼唤拯救那个时代人民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