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bec4929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c.png)
抗病原体
作用特点: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
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黄连及小聚碱能提高机体
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抗炎、解热
有效成份: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作用特点: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
抑制作用。
有效成份:小檗碱
贰
抗溃疡
壹
作用特点:抑制胃酸分泌 、抗幽门螺杆菌
抗过敏
有效成份:黄芩甙、黄芩素
作用特点:对I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
01
02
03
04
保肝、利胆
有效成份:黄芩素、总黄酮
作用特点:黄芩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抗
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自由基损伤
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2、其他药理作用
中枢抑制和肌松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压、松弛血管平滑肌
主要成份 菘蓝苷、靛蓝 、靛玉红 色胺酮 、挥发油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热毒入血,发斑神昏, 咽喉肿痛,丹毒口疮等
大青叶与板蓝根
主要药理作用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有效成份:靛蓝、靛玉红
抗病原微生物
作用特点: 大青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
第一节 概述 一、与清热药有关的概念
清热药
里热证
发热、或体温不高而见口干、咽喉干燥、 面红、目赤、大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五 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
第六章 清热药
目录
表热:辛凉解表药。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热证 虚热:清虚热药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8881a8d4d8d15abe234eb7.png)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透明质酸是结缔组织的基本成分之一、能被透明质酸酶破
坏--导致结缔组织疏松--细菌毒素在结缔组织扩散蔓 延。 多数致病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酶,在血浆和组织中形成血 浆凝固酶,使血浆凝固,并使炎症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 就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使其不易被呑噬,或在呑 噬细胞中不易被破坏。
2) 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中毒性休克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死率甚高
解热
(1)扩张血管,促进皮肤散热; (2)减少致热源; (3)抑制发热介质的合成、分泌: (4)改变Na+/Ca2+比值:,体温;,体 温。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 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明显发汗。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体外研究发现
用有效抗生素处理培养基时,在细菌计 数降低的同时,伴有内毒素水平的增高, 有的可达100多倍。
抗过氧化损伤 异病同治
外源性毒素—内毒素 内源性毒素—氧自由基
清热解毒治法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 “解毒”—抗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 异病同治的机制之一。
扶正与祛邪并举
“扶正以祛邪”,“正足邪自去”
细菌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
外类素--革兰氏阳性菌
许多清热药虽然抗菌力不强,但却能有十分理想的 临床疗效,期中一个原因是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与细菌致病力强弱有关的因素
侵袭力 1)粘附和侵入力 2) 繁殖与扩散能力 (1) 透明质酸酶 (2) 链激酶 毒素 1) 外毒素
毒性作用强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五味消毒饮---热毒清注射液(简称热毒
清,原名抗炎6号注射液)。
急性胆系感染、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200
中药学-清热药PPT
![中药学-清热药PPT](https://img.taocdn.com/s3/m/9ec3d0055acfa1c7ab00cc0d.png)
青黛
【药性】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退热: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注意事项
本类药物苦寒伐胃,性燥伤阴, 凡脾胃虚寒或津伤阴亏者当慎用,或 酌情配合健脾益胃、养阴生津药同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一、共性: 1、特点——苦寒之品。 2、作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应用:
黄疸——阳黄——身热发黄——配茵陈蒿、栀子 ⑴湿热蕴结 痢疾——热痢——大便脓血——配白头翁、秦皮 所致病证 带下——黄带——色黄质粘——配车前子、椿皮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热与火的关系:
•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 清热=泻火
清热泻火药含义
• 清热泻火药含义:
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 及脏腑热证的药物。
• 主治: • 功效:
温病的气分实热证 ---高热、汗出、烦渴, 甚至神昏谵语,脉象洪大有力 (退热作用)
清气分热
内科杂病脏腑气分实热 – 心肝肺胃火 热证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凡湿热诸证均可应用——胃肠湿热,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者 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 湿疹瘙痒;湿热黄疸;湿热带下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板蓝根
【药性】苦,寒。 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适应证】
1.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 外感风热,温病卫分及气分——清热解毒,利咽喉 温病热入营血——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病毒性感冒——抗病毒
清肝火、清心火、清肺热、清胃热
• 性能特点:
生津
性味:甘寒为主,其次为苦寒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4e6918b52acfc789ebc9a7.png)
痰热伤肺 上扰心神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饮食不洁 脾胃 湿蕴而化热 湿热
熏蒸肝胆 阻滞中焦 蕴结大肠 下注膀胱
清热药的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
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使用注意事项
辨证准确 气分热 清热泻火
实热证
气血两燔
营血分热
气血两清
清营凉血
里热证
阴虚发热(邪热伤阴力强
滋肾阴而除骨蒸 滋阴润燥通便
天 花 粉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或双边 栝楼T.rosthornii的干燥根。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概念:
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作用,故称为清热燥湿药。
湿热证 适应证 脏腑火热证
湿 热(湿温)
基本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脾胃 腕腹胀满、呕吐 大肠 泄泻、痢疾、痔疮 肌肤 湿疹、湿疮
肝胆 黄疸、胁肋胀痛、耳肿流脓 湿热下注 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关节 红肿热痛
散结消肿 润肠通便 疏散风热 养肝
石
膏
[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04 · 2H20)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服)
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外用)
[应用]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实热消渴
中药药理学清热药PPt
![中药药理学清热药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336699700abb68a982fb92.png)
苦参
抗肿瘤:多种苦参生物 碱对小鼠移植性肿瘤, 均显示有抗肿瘤作用, 仅在作用强度和瘤株的 选择上有所差别。 其抗肿瘤作用环节包括: 1)诱导癌细胞调亡; 2)促进癌细胞分化; 3)抑制癌细胞DNA合成; 4)直接细胞毒作用。
苦参
抗心律失常:苦参有明显的抗心 律失常作用。
有效成分为苦参中的生物碱和总黄酮。 机理:(1)负性频率、负性自律 性、
黄连注射液对白细胞致热原 (LP)所致家兔发热有明显解 热作用,并能降低脑脊液中 cAMP含量。
黄连可通过抑制中枢发热介 质的生成或释放产生解热作用。
黄连
黄连泻心火,解热毒,具 有中枢抑制作用。小檗碱可 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对戊 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产生协 同效应,使睡眠时间延长。
黄连
黄连水煎液口服可使正常小鼠血 糖下降,并呈量效关系。小檗碱一次 灌胃给药对葡萄糖和肾上腺素引起的 血糖升高均有降低作用。经研究证明 小檗碱对糖尿病性并发症也有一定作 用。小檗碱的降糖作用是通过抑制肝 脏的糖原异生或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 糖酵解作用产生的。
抗心律失常 抗心肌缺血
苦参
抗菌:苦参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均有抑 制作用。
抗真菌、抗滴虫作用:苦参对多种 致病性真菌和阴道滴虫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苦参对柯萨奇病毒有 参碱 作用。其中苦参碱的 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较强, 实验证明:苦参碱可降 而槐果碱作用较弱。 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 透性,抑制红细胞的溶 血现象,对细胞膜产生
抗毒素
许多清热药具有抗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
其解毒方式为降解内毒素、拮抗外毒素、 降低细菌毒力。
抗炎作用
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 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抑 制作用,以抑制炎症早期 为强。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6ea204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8.png)
部分清热药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 体质者应慎用或遵医嘱。
脾胃虚弱者慎用
清热药会加重脾胃虚弱者的病情,应 慎用或遵医嘱。
04
CHAPTER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 症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
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热药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病 毒作用,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均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
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的功效,主治外感热病、高热 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 头痛、牙痛等症。
石膏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肺炎 、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也 可用于治疗胃火亢盛所致的口 臭、牙龈肿痛等症状。此外, 石膏还可用于治疗头痛和牙痛 等疼痛症状。
石膏具有解热、抗炎、抗惊厥 等药理作用,其主要成分是硫 酸钙,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的兴奋性,起到镇静和抗惊厥 的作用。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01
02
03
04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 制炎症反应,减轻红肿热痛等
症状。
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 、抗病毒作用,能够抑制或杀
灭病原微生物。
解热作用
清热药能够降低体温,缓解发 热症状。
抗肿瘤作用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 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
散。
清热药的适用症状
等疾病。
02
CHAPTER
常用清热药介绍
黄连
功效主治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 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 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 、痈肿疔疮等症。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d3564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7.png)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一、教学内容1. 清热药的概念及分类2. 清热泻火药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3. 清热燥湿药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4. 清热解毒药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二、教学目标1. 掌握清热药的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
2. 能够正确判断各种清热药的适应症,并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3. 提高学生运用中药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清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
2. 教学重点:清热药的功效、适应症及用药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清热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2. 讲解:(1)清热药的概念及分类(2)清热泻火药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3)清热燥湿药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4)清热解毒药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3. 实践情景引入:(1)给出病例,让学生判断所需使用的清热药种类及剂量。
(2)讨论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 例题讲解:(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清热药分类、性能特点的理解。
(2)问答题:考查学生对清热药临床应用的掌握。
5. 随堂练习:(1)判断题:考查学生对清热药性能特点的掌握。
(2)填空题:考查学生对清热药临床应用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清热药的概念、分类、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
2. 各类清热药的典型药物及适应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2)结合临床病例,论述清热药的应用。
2. 答案:(1)清热药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
(2)性能特点: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燥湿止痢等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清热药的概念、分类、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现代药理研究对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2)探讨清热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3)收集更多清热药的临床病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中药药理学 6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 6清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67a303780722192e4436f611.png)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 鼠.口服汉黄芩素.黄芩新素,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HDL—c)水平,黄芩新京 还能降低血清总胆 固 醇 (TC) 水 平 , 黄 芩 素 、 黄 芩 苷 能 降 低 血 清 甘 油 三 酯 (TC.)含量。黄芩茎叶总黄酮也有明显降血脂及抗动脉 粥样硬化作用。
一..概念: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
三.主治症: 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以及阴虚内热
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四.分类:
根据清热药的主要功效,大体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五类。
五.临床表现:
(2)抗氧自由基损伤 黄芩苷除前述能抗氧自由基损伤, 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之外,对心、肺、晶状体等 也有杭氧自由基损伤作用。黄芩苷连续腹腔注射3天,可 对抗阿霉素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小鼠心肌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和GSH—PX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 从而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黄芩苷对过氧亚硝基阴 离子(ONOO—)致大鼠肺损伤也有明显保护作用。黄芩苷 还可对抗亚硒酸钠诱导的白内障晶状体损伤,提高晶状
黄芩苷可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损伤, 使缺血心电田s-T段异常抬高数减少,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PK)降低。黄芩茎叶总黄酮灌胃,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 索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可增加离 体豚鼠的冠脉流量。黄芩苷对大鼠心肌收性能有明显抑 制作用,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2)抗炎 黄芩水煎醇沉液灌胃,对大鼠酵母性足肿胀有明 显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灌胃, 均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黄芩素及汉黄芩赢对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口服 给药,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甲醛致大鼠足跖肿胀均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棉球肉芽肿作用不明显。黄芩 甲醇提取物及黄酮单体还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病原微生物
有效成份:绿原酸、异绿原酸 作用特点: 1)广谱抗菌作用 2)与连连翘合用抗菌范围增加 3)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
(2)抗内毒素
银花提取液对内毒素有直接摧毁作用 (3)其他 :抗炎 、解热 、提高免疫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降血脂、抗早孕、利胆、 抗肝损伤、止血
1、细胞培养法
2、鸡胚法 3、整体动物实验法
(三)抗炎实验
炎症模型 一般性炎症(早中晚三期) 免疫性炎症(见袪风湿药)
一般性炎症按早、中、晚三期分别有相应的模型
早期(血管反应期)
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 腹腔染料渗出法
二甲苯、巴豆油)
中期(细反应期)
大鼠足跖肿胀(角叉菜胶、蛋清、甲醛) 羧甲基纤维素囊法
巴豆油气囊法
晚期(肉芽组织增生期) 皮下植入法(棉球、滤纸片、塑料环)
(四)解热方法(见解表药) (五)抗炎方法(参祛风湿药) (六)对免疫的影响(见补益药)
黄芩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湿温、暑温,胸闷呕恶, 湿热痞满,泻痢,黄疸,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
(2)抗过敏
有效成份:黄芩甙、黄芩素 作用特点:对I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
(4)保肝、利胆 有效成份:黄芩素、总黄酮 作用特点:黄芩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抗
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2.其他药理作用
(1)中枢抑制和肌松 (2)抑制血小板聚集 (3)降压、松弛血管平滑肌
黄连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 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 痛,消渴,痈肿迸疮;外用可 治疗湿疹,湿疮,中耳炎 。
主要成份
小檗碱 、黄连碱、掌叶防 己碱 、药根碱 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l)抗病原体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1)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2)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
胎动不安。
主要成份
黄酮类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有效成份:黄芩素、 黄芩苷元 作用特点:抗菌谱广,
对G+、G-都有效
(2)抗炎 有效成份: 黄芩苷元、黄芩素等 作用特点:对急性炎症作用明显,对免疫性
炎症对也有抑制作用,对慢性炎 症作用不明显。
作用机制: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有关
某些清热药又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其他
抗肿瘤 、镇静、 降压、保肝、利胆等
四、常用实验方法
(一)抗菌实验
应选用广泛菌株进行体外抗菌实验;选用敏感菌 株进行感染动物的保护实验。
1、体外抗菌试验:
中药粗制剂对结果有较大的非特异性影响。
2、体内抗菌实验
是判定药物有无临床价值的最主要指标。
(二)抗病毒试验
大青叶与板蓝根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热毒入血,发斑神昏, 咽喉肿痛,丹毒口疮等
主要成份
菘蓝苷、靛蓝 、靛玉红 色胺酮 、挥发油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有效成份:靛蓝、靛玉红
作用特点:
1)大青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2)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黄连及小聚碱能提高机体
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3)抗炎、解热
有效成份: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作用特点: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
抑制作用。
(4)抗溃疡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抑制胃酸分泌 、抗幽门螺杆菌
镇静催眠 、降血糖 有效成份:小檗碱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解热
(1)扩张血管,促进皮肤散热; (2)减少致热源; (3)抑制发热介质的合成、分泌: (4)改变Na+/Ca2+比值:,体温;,体 温。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 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明显发汗。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解热
作用慢而持久
3、降血糖 有效成分:知母聚糖A、B、C、D
其中B活性最强。 作用机制:
(1)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2)减少肝糖原含量。
2.其他药理作用
(1)改善学习记忆 (2)对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3)抗癌
青蒿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四)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内蕴诸证。见于慢性疾病。 如肝炎,尿道感染,菌痢。
1、抗菌、抗病毒、抗真菌; 2、降脂、保肝利胆;
三、共同的药理 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
*以清热解毒药和清热燥湿药较强,
其中清热燥湿药对真菌有效
*最初的靶点,但并非是主要机制
抗炎
抗急性炎症反应
抗毒素
1、直接作用 (1)降解内毒素(Endotoxin) A、直接破坏内毒素的结构; B、保护溶酶体膜。 (2)拮抗外毒素(Exotoxin)
2.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抗心律失常 (2)正性肌力作用 (3)负性频率作用 (4)降压作用 (5) 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 抗脑缺血 、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脂
金银花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疮痈疖肿 热毒泻痢
主要成份 绿原酸类及黄酮类化合物
二、主要药理作用
(二)清热泻火
“火为热之极”,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 热证。表现:高热、烦躁,多见于感 染性疾病的明显期、急性期。
药理作用:清热解毒+解热、镇静、 抗惊厥。
(三)清热凉血
主治热入营血。见于急性传染病的衰竭期, 伴有CNS病变及脏腑功能衰竭。
1、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消除病因; 2、强心,增加血循环动力; 3、扩张血管,解除微循环血管痉挛; 4、调整凝血与抗凝系统平衡的紊乱而减少出血; 5、镇静、解热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
2.其他药理作用
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 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主要成份 甾体皂苷、黄酮类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对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对结核杆菌效价强度较高。